聽音樂不顧及歌詞會失去什麼嗎?

偽宅…喜歡日語歌,尤其是GAL的歌曲… 但是日語一點都不會!所以開始聽日語歌之後就根本不鳥歌詞…只聽旋律(但是會關注人聲和感情) 因為用的是Walkman,而且歌都是能無損就無損…所以也不會去看翻譯的歌詞… 這樣會失去什麼么… 感謝大家回答… 4/29補充:但是像主題曲一類的歌的歌詞會跟動漫或者遊戲內容和人物有關,有些歌詞蠻感人的…這種聽不懂很難理解吧…這算損失么… 5/7:一段時間沒看竟然有這麼多答案!感謝回答!還被批評了問題問得不好 囧rz…我說「只聽旋律和人聲」其實是因為我不知道音樂有哪些要素…只是這兩個我會比較關注…這句話可以去掉…


我從小到大都是這樣,不知道是患有一種語言功能障礙還是什麼,如果不看歌詞,我幾乎無法聽出歌詞是在說什麼,不管中文英文歌都一樣。

所以我絕大多數時間聽的音樂都是純音樂,真正聽的歌其實很少。於是和大多數人關注歌詞相比,我聽歌一直關注的都是音樂本身,即便在我系統學習音樂之前也是如此。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聽不出歌詞,就像很多人聽不出和弦一樣。

會失去什麼嗎?當然會了。我無法在不看到歌詞的情況下領略歌詞的美妙意境,就好比很多人沒有譜子就彈不出來曲子。但換一個角度來說好像也不會失去什麼,看到了歌詞我一樣可以感受到它的美,就好比他們拿到譜子了就能把曲子彈得很好。

因為我實在是聽不出歌詞,所以後來乾脆就不聽了。寫了這麼多曲子和歌,我還從來沒有寫過歌詞,我對純音樂的把握要比歌曲好得多。

--------------------------------------------------------------------------------------------------------------------------------

至於有什麼影響,最大的影響就是,每次有朋友發給我什麼歌說很好聽讓我聽聽,我聽完了就開始研究這歌的旋律,節奏型,和聲,配器,然後跟我朋友說:「嗯確實很棒,副歌的和弦轉接的很好,節奏切分得很有律動,前奏的大提琴特別優美。」

我朋友直接回我一句:「去你丫的,你不覺得這歌詞特別像我倆小時候的回憶嗎?」


舒曼寫過一個歌,叫做蓮花。

和那會兒的大多數直男一樣,舒曼也熱愛隱晦(然而並不)的黃色歌曲,這首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這個歌,根據歌詞,講的是敘述者如何搞定蓮花第一次的故事,敘述者感覺可以第一人稱也可以第三人稱,分裂得十分舒曼。歌里用了一個浪漫主義時期(比之TDS來講)並不是很常用的大大七和弦。

這個略擴張的和弦,恰好就在略擴張的歌詞下面出現了,蓮花盛開得,嗯你們去查歌詞好了,我怕被要求修改。

這個大大七,輕靈,舒展,一琶音下去,花都開了,讓人彈得一激靈。你說,不看歌詞能學和聲嗎?

能。

更能學和聲嗎?

不能更。

想要貼一個視頻給你們看,但是並沒有找到能打開的。配著表情聽聲,更能明白該明白的隱晦


答案是:

1、可能會逼死某些無詞不歡的強迫症;

2、可能會丟失歌曲原始信息使你無法理解原歌曲的涵義。

人類是個奇葩,國外我不太清楚,反正國內的一些歌迷非常熱衷於對歌詞「過分」的膜拜(哇靠,這是某神寫的歌詞,然後各種捧各種過度解讀),甚至可以輕視旋律一味的盯歌詞,嚴重到可以不在乎旋律編曲,只要歌詞寫的深得我心就可以(摩擦摩擦 噢耶 老紙的童年也買不起鞋)。

歌詞重要嗎?重要,因為對於某些歌曲而言沒有歌詞就無法表達,因為對於某些歌曲而言沒有歌詞群眾就無法理解歌曲原意。

往更深層的情景來說,當旋律編配走到極致的時候,歌詞是可以被忽略的。

比如周杰倫的《夜的第七章》,這是一首從詞曲編配唱都極致到完美的歌曲,歌詞寫的確實完美,但脫離了歌詞,這首歌的旋律依然可以製造歌曲原有的氣氛、主題、思想,不信你可以聽聽《依然范特西》的配樂:

周杰倫.依然范特西.夜的第七章.電影版

音樂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它可以跟文字元號(歌詞)搭配,也可以與動態的畫面搭配。從上面「《夜的第七章》」電影版來看,旋律配樂起到了很強的氣氛烘托作用,與畫面搭配後可以形成很強的感官衝擊,引發懸疑黑色的神秘感,而單就歌詞來說就比較難起到這樣明顯的效果。

再比如《灌籃高手》的著名插曲《直到世界的盡頭》就是典型的例子,腦補一下三井壽,當時我們大多數人都聽不懂歌詞,但依然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激昂勵志、為夢想為愛努力奮鬥的感覺。此時歌詞重要嗎?不重要了,因為音樂與畫面傳達了意圖,引發了我們的共鳴,這就是音樂本身的魅力:

視頻封面三井壽-永不放棄視頻

歌詞是一個歌曲的附加產物,歌詞的價值是建立在歌曲架構之上的,沒有極佳旋律和聲支撐的歌曲是空虛的軀殼,請腦補一下你讀課文時的感覺。

歌詞是最容易引發落地共鳴的,這裡的共鳴主要指文字性(思想情感)共鳴與人文(文化價值觀)共鳴,這其中與歷史有很大關係,類似服務歌詞服務詩句的優先順序習慣被延續了下來。

仔細的話你會發現其實歌詞的共鳴門檻是較低的,尤其是流行歌曲,其目的就是為了幫助那些不理解我在講什麼的人易於理解歌曲本身。

但旋律就非常的讓人抓不住,每個人在每個時刻感受到的情緒是不一樣的,旋律的美感與神秘就在於此,它可以任你想像,但旋律它打死也不告訴你在講什麼動聽的故事。

當然也有案例是反過來的,比如創作時先詞後曲,這樣的歌曲就比較依賴於歌詞,因為歌詞賦予了歌曲的主題與台本般的框架,有了歌詞會讓這首歌更豐富立體,它們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

一首歌曲首先它是有生命的,你可以用我們的感官去聆聽流淌的旋律線,錯綜有序的節拍,優雅貼切的編配。這些深邃是歌詞無法企及的,甚至是可以有無數個版本供你聯想,但歌詞你寫出來的是什麼,它就必須是什麼。

誰知道陳奕迅的《十年》必須是《十年》呢?說不準換個歌詞又變成了吊燈傾斜下來?這就對了嘛,我文首之所以說人是奇葩,正是因為你可以對歌曲進行改編換歌詞,但旋律是基本不動的。可是歌詞卻可以有N多個版本(國粵英日韓),甚至連學生路人都可以填自己心中所想的歌詞,然後哼唱。而這些歌詞不過是我們個人的不同想法罷了,倘若沒有旋律本身,這些歌詞估計都沒幾個人當回事。

此時無聲(歌詞)勝有聲(歌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這道題涉及到了創作動機,像《當你老了》就屬於先詞後曲,它賦予了詩詞更立體的情景。但像《River flows in you》,就屬於先曲後詞,畫蛇添足般的破壞了曲子的安靜美。

詞曲編唱也是看緣分的,沒緣分的時候不如先單著比較好。否則你看有的音樂人會專門從一堆配唱Demo里挑人,而有的詞作者會耐心的等大神譜曲,又有的旋律寫手為了找到最完美的編曲,寧可先不發。

我個人評判一首(流行)歌曲,首先就是聽旋律和編曲,其次是演唱,當以上吸引我以後,我才會決定是否拜讀歌詞。這是人類天然的感官接受順序,跟先看見閃電還是先聽見雷聲是有類似邏輯的。

凡事無絕對,音樂可以服務於其他,也可以被其他服務,關鍵要看創作動機與服務對象是誰,這樣我們才可以從中判斷「我們會失去什麼」,然而嚴謹的來講,寧缺毋濫也是一種做音樂的態度。


會。

這學期我的合唱團排的是兩首Faure和一組Whitacre,分別法語和希伯來語。指揮堅持用了一整次排練就教我們念歌詞。

然後男高音(當然啦,男高音)就有人急了,問,我們今天不開始sight reading嗎!?

然後指揮就講了這個故事:

他以前指揮了一次彌賽亞,男高獨唱是個荷蘭人。唱到"Comfort ye, comfort ye my people」的時候,本來多麼英倫的歌詞啊,這句話用RP說絕對是非常好聽的,我都能感受到明明原本一口北方口音的指揮在用BBC voice說出這句話的自我陶醉了。結果,這個荷蘭人,硬是把它唱成了:

康fer特 爺,康fer特 爺 邁 piu普雷

整個團爆笑。從此再也沒有人抱怨在語言上花的時間太多了。

我一直覺得音樂和文化是分不開的,而歌詞體現的更多是文化的部分,如果沒能理解歌詞,感覺整個cultural context都丟了。至少我現在跟的這個合唱指揮是努力讓我們把歌詞唱得清楚,當女高因為音太高不可能唱清楚的時候,通常就是女低被要求一遍一遍讀歌詞讀到和起來觀眾能聽到我們在唱什麼的時候了。


當自己能夠聽懂歌詞後,時而感到深深的失望…

曾經給我帶來如此多感動的歌曲原來在唱這些低俗瑣碎的事情!?

(笑)


不僅不會失去什麼,在這個音樂基礎教育缺失的環境下反而會有助於理解音樂本身,比如對旋律、和聲開始敏感,比如留意到音樂里出現的每個樂器音色,比如注意到聲音的位置感,等等。再高階一點會意識到音樂遠不止旋律和歌詞,而是各種元素之間關係的藝術,人聲只是這些元素里的一個。偏激的講,這比聽歌詞高階多了,因為這意味著開始聽懂音樂,而不是聽懂歌詞,能理解文字之外的另一種語言是件很高級的事。


聽不懂歌詞卻依然讓人慾罷不能的歌。那才是真的好聽。


我要開始使用傳說中的「實名反對」大法了……

不過在反對認為「不會失去什麼」這一觀點時還是想表示,Phil大說的很有道理,你本來就沒得到算不上失去。但話說回來,你本應得到卻沒得到的也是一種失去。

另外回答前聲明,本人對題主所聽的那些歌未曾涉獵,這裡只是想更大層面的回答我對歌詞與歌的關係的一種理解。

————————————正文————————————

想知道不顧歌詞會失去什麼,不如去考慮理解了歌詞能得到什麼。

我認為一首歌曲,其作為一首歌曲而不是純音樂,有了歌詞才能算完整。

從歷史看來,嚴肅些的歌曲創作一般都是先有詞後有曲,比如宗教歌曲(翻來覆去就那麼些詞)、藝術歌曲(爭著為牛X的詩人的詩譜曲)、歌劇(這個大概是吧)。而民謠類的一些世俗歌曲是由吟遊詩人為已有或即興的曲調填詞。宋代文人墨客更是玩命得寫詞,那其實也算一種為已有的曲調填詞。

前者一般曲子都是為了歌詞服務的。作曲家寫得好那應該是曲和詞相得益彰(比如舒伯特的《Winterreise》)。偶爾有作曲家寫high了,音樂很華麗詞反而聽不清了,結果聽眾們可能也不會太滿意吧(特蘭托公議會差點因此把復調音樂排除在羅馬教儀之外)

對於後者曲子更是輔助歌者唱詞抒情用的了。比如倫敦德里小調被填過不少詞(比如著名的Danny Boy),對不同的詞來講就是不同的歌,雖然有相同的旋律但卻完全表達不同的意思。

很多時候,作曲家寫那麼好的曲子就因為覺得詞作非常好想用音樂的形式向你分享。了解歌詞你才能進一步了解作曲家的曲子究竟想表達什麼。誠然拋開歌詞單分析音樂能獲得不少東西,但很多時候,歌詞中把握著歌曲的靈魂

當然以上說的主要是古典歌曲,但是大部分現當代的歌曲也適用。畢竟我認為「曲和詞相得益彰」應該是好歌曲不分時代的通行標準。

——————————開啟吐槽模式——————————

那麼不顧及歌詞真的會失去想表達的意思嗎?很!可!能!會!

比如最近接觸了一首非洲歌曲,曲風相當歡快(大概唱啥都很歡快吧),查了查歌詞,大概是我兒子病了神啊救救我們吧這樣的內容……

再比如說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歡樂頌,不懂歌詞大概除了知道這是歡樂頌,覺著很宏大以外,完全不知道貝多芬引用的席勒的詩說啥啊!這是怎麼分析曲子也分析不出來的啊……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人家笑著用外語罵你,你就算能分析出對方笑的動作使用了多少塊面部肌肉你也不知道人家是在罵你啊……很多時候不顧及歌詞對音樂的把握就是這麼無力

———————————延伸閱讀———————————

突然發現 @Sherry Li 的一篇回答寫歌詞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 Sherry Li 的回答 作為創作者寫了不少歌詞的作用。建議延伸閱讀。

—————————下面開始進行反對—————————

贊同數最高的賈鄭婧的答案認為不顧及歌詞能助於理解音樂本身,乍一看很有道理,不過仔細想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

對旋律、和聲開始敏感,比如留意到音樂里出現的每個樂器音色,比如注意到聲音的位置感,等等

那無需不顧及歌詞本來就會去這樣做。否則就算不顧及歌詞也不會注意到這些「聽懂音樂」的細節。另外聽不懂詞時也真的不能說「聽懂音樂」呢

至於吸引我來答題的某位博士……麻煩您解釋一下為什麼歌詞就不屬於音樂了呢?


其實也沒啥,就當他不是歌,人聲只是樂器之一。所以其實你並沒有完全忽略歌詞,詞的韻律你是感受到了,並且韻律的美感也是打動你的方面之一。再說,即便你聽得懂歌詞,也未必會去注意它在說什麼,想想你聽過的華語歌。

實在要說「失去」。就好比你長年與各種臉蛋清純身材惹火的美女盡風流之事,卻從不與她們交流,其實也挺開心。畢竟交流的話,她們中的一部分會倒你的胃口,影響你享受她們身體的興緻。但不能否認從某些交流中,會讓你產生另一種快感。

所以我只能說,等聽得多了,美妙的旋律和人聲不足以刺激你的時候,認真看看歌詞,與歌曲進一步交流,獲取新的快感。


謝邀!

不會失去什麼,因為這些本來就不是你一定擁有的。

聽音樂,注重享受是首要,不要為了刻意追求規格檔次而忽視了感受。


這種感覺很熟悉啊,就是我聽小語種歌,不看歌詞的感覺!失去的是對歌曲大意的理解,但是得到的更多,得到想像,得到無數次回想起的神秘感。旋律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或悲傷或歡愉。我喜歡盲聽好多次,再去看歌詞。


這其實分為兩種情況

1根本沒歌詞,比如最近又開始火的lost river

2有歌詞但是你理解有障礙

我姑且把問題分為第二種,那我覺得你肯定是會失去很多東西的。一首歌旋律和人聲又不是全部,重要的是製作製作製作製作製作…也就是一幅畫,是一副油畫畫的是花,重要嗎?重要的是他被組織成梵高的向日葵,任何東西能夠帶給人享受,都取決於他的整體。所以如果你真的喜歡這首歌我還是建議你去了解歌詞,這樣會避免很多曲解,並且讓你對這首歌有更深刻的認識。

記得在大學聽過一首fado叫ó Gente da Minha Terra,西班牙語真的一點也聽不懂,但是第一次聽就聽到淚流滿面,後來去了解到它的內容是「我的人民」,很嚴肅,很悲觀,很宏大的主題,我一直喜歡這樣的主題。這讓我更喜歡這首歌。

是不是有一個可能是,即使聽不懂,我也能理解它純粹音樂性的一面呢?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純粹音樂性就是古典樂和爵士重奏,沒有歌詞,你去聽了試試看,你能解讀出什麼「感人」這樣的情緒嗎?

如果沒辦法,那就別自己騙自己了,實際上你能理解的,也就只有歌詞。


就算聽歌聽懂歌詞,你能得到什麼?

本來就是用來娛樂,放鬆的東西,能收穫到愉悅就已經是得到很多了,你還想得到什麼?

我也是喜歡acg的宅,課餘上日語培訓班,我把日文歌詞全部翻譯出來了。。

查字典查得更快啦!!


也許會得到更多東西。解開了歌詞的束縛,沒有了明確的指向,理解起來才會自由。你會隨著旋律不由自主地想起過去的經歷,眼下的狀態,或者未來的期待,想起很多平時不曾關注過的細微的情緒,而非只有歌詞的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

私以為純音樂能夠表達的情感比帶詞兒的歌曲更寬廣。

聽歌的話也完全可以集中注意力去聽不同聲部音軌的調調,不會失望的。


我聽小克的貝五貝七和勃四也是沒有歌詞的…我難道失去了什麼?

update:

現在聽馬勒,二三四八都是有人聲的,都聽不懂…………然並卵……還是變成了馬勒腦殘粉……


也許我是一個狹隘的人,覺得歌曲的靈魂在於旋律。一首歌就像一套衣服,練過鋼琴學點樂理什麼的或者天生樂感好的話,能聽出哪些是簡單廉價而通俗泛濫的,哪些又是美麗動人別出心裁的。

編曲就像搭配,也很重要,粗糙的編曲會降低整個歌曲的檔次,同理有時巧妙的搭配能化腐朽為神奇。

詞就是模特,好歌應該填好詞,但重點還是應該在show上,如果你只是想看俊男美女的話不如去讀詩,還比模特長得漂亮。

歌手就是設計師,有各自風格,但不管老牌還是新人穿,好看的衣服就是好看。

以前的回答搬過來。


我個人覺得,從聽不懂歌詞到聽懂歌詞的過程,是個非常非常有意思的過程。

我之前很喜歡聽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歌,那個時候我真的一句都聽不懂,但我還是為那首L"ultima Notte和Hijo de la luna深深的感動。我覺得這兩種語言真是好聽……(?_?)

我喜歡那種音調,喜歡大舌音,喜歡那種語言本身所表達出來的熱烈和野性,有的時候覺得,倘若不是因為我那時不懂這幾種語言,恐怕我都注意不到這種特殊的美。

後來就因為這些歌,我開始學義大利語。我慢慢的知道有些單詞的意思,知道歌詞里的語法結構,而在這過程中,歌曲本身又展現出了另一種美。我能感受到歌手在演唱時對於某些詞句的注重,這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動。

所以有時候,不懂一首歌的歌詞,可能帶給你更多感受的機會哦。當然前提是,你有興趣試著去了解它。

——————————————————————————————————————————————

另外小舌音黨別在我這搗亂,就算小舌音比大舌音難學又怎麼樣?秀優越感有意思?


手機碼字,隨便說說,可能比較亂

人聲也是一種樂器,唱歌詞或者吟唱或者rap可以看做是各種演奏法

做影視配樂的時候,導演經常會要求音樂要能精確表達各種情緒,按上邊某個答案說的聽不懂貝多芬想表達的色彩的那位,詞就是為了您這樣的聽眾而存在的

因為商業需要或者為了使音樂更加「接地氣」,讓」欣賞音樂」這個技能不需要太多天賦或者理論支持,讓音樂想表達的情緒更加直白,所以才有歌詞的存在

不可否認大部分中文歌曲就是因為詞而存在的,我把這理解為一種藝術形式,就音樂而言比較低級的一種藝術形式,我國絕大部分人是沒有太高的音樂素養的,看中小學音樂課就明白了,為了讓不太有專業音樂素養的聽眾也能參與音樂,感受音樂,所以在詞上邊下了狠功夫,久而久之就有了這個形式,去看看歐美歌曲,詞夠傻不?難道他國沒有詩人?感覺他們的大部分歌曲的詞都是為了讓歌手「有事可干」而存在的,畢竟各種不同發音的表現力比吟唱強

中國大部分歌曲恐怕得聽詞,要不然你真不知道是在表達什麼,太多音樂風格與詞搭不上關係的,還有音樂沒脾氣加什麼詞都行的,這跟製作行業關係比較大,說到這個就扯遠了,有機會再聊

最後回答重點,你不會失去任何東西,聽不懂其實是很好的一種體驗,會讓你學會感受更純粹的音樂


字典中解釋:歌曲是詩歌和音樂的結合。

詩歌和音樂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傳達故事和情感的方式,「歌曲」則是將這兩點結合在了一起。既然是種結合,那麼兩者就缺一不可。但在聽歌曲的時候「只顧及曲子不顧及詞」和「只顧及詞不顧及曲子」,是否是一種損失,我覺得是因本人的「意願」而異的。

舉一個類似的例子。音樂劇,是話劇和音樂的結合。在和朋友聊到看音樂劇的經歷,我的很多朋友們首先說到的都是「這部音樂劇的故事怎麼怎麼樣、那部音樂劇的劇情怎麼怎麼樣」。而我在看音樂劇的時候,關注點都在現場的音樂、唱段上面,主要關注和欣賞的是試聽效果,對劇情並沒有考慮太多,關於劇情我一般都講不出太多的感想。

你說我和我的朋友有損失嗎?我覺得都沒有,大家的需求就不同。她們更關注故事,就會更多地關注在劇情和表演上,我更關注音樂,就更留心於聆聽音樂,我們都獲得了各自需要的享受。

我從小開始,聽歌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會「屏蔽」掉歌詞,無論是華語歌還是其他我能聽懂的外語,聽歌的時候一概不知道在唱什麼。在聽歌的時候,唱詞對於我來說已經完全喪失了語言的功能,而是變成了音樂的一部分,我聽的是唱詞的音律而不是含義了。我喜歡聽各種不同語言的歌曲,正是因為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音律。從我開始聽流行歌曲開始,自然而然地就變成這樣,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但是我也有個別的時候會專門把歌詞找來看看。比如一首歌特別打動我,觸動到我想要知道歌詞到底唱了些什麼,那就會去看歌詞了。比如一些自己作詞的歌手,我對這個歌手本人感興趣,想要了解這個歌手本人在想什麼,這樣就會去看歌詞。再比如我當年看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裡面提到書名的靈感來源是Beatles的《挪威的森林》,因為想要更加理解村上春樹書中想表達的含義,所以去看了歌詞……等等會有一些特殊情況讓我想要去知道歌詞講了什麼。

但絕大多數聽流行歌曲的時候,我都不太會去關注歌詞,因為我聽歌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聽音樂,對歌詞內容興趣不太大,光聽就足夠滿足我了~

所以說,一切取決於「意願」,如果你真的想要去知道歌詞在講什麼的時候,你自然而然就會去看了。而當你並沒有興趣知道歌詞的時候,硬要讓你去看反倒是種「折磨」了。

所以你基本上不會損失什麼,你的「意願」會驅使著你去滿足自己。包括你說到的GAL歌曲,我中學的時候也有段時間很迷日本動漫這些,日本動漫啊遊戲啊都會出角色歌什麼的。因為好奇喜歡的角色的歌詞在說些什麼,我自然而然地就去關注歌詞了~或者有的主題曲和劇情內容有關,就會有動漫遊戲粉提到這個事情,看到他們說XX歌的歌詞很有故事很感人呀,如果我來興趣了,那自然也就會去找歌詞看啦。

當然要說不看歌詞是損失了一部分的欣賞內容,那這就相當於把「欣賞歌詞」看做是「獲取知識」了。「知識」就是無論你有沒有興趣知道,都必須要去知道,知道得不夠就是知識有欠缺。但是聽歌嘛,大部分的目的是消遣娛樂而已,沒必要逼迫著自己要「欣賞完全」嘛我覺得~~


很多人說歌詞多麼多麼重要,在這裡我不想否定,但凡事都別說那麼絕對,我來舉個反例給諸位:

EDM的歌詞極其簡單且無營養,對此,關注歌詞真的有必要嗎?

或者換個歌單-- billboard 100上,除了抒情歌以外,現在大部分都是節奏極強的舞曲風格的流行歌,幾句baby i love you hey hey yeah真的是一首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嗎? 有人說不聽歌詞你失去了50%的信息,我想在這個case下是不成立的。

但!針對題主「只聽旋律和人聲」這個描述,我也認為是有問題的,一首歌豈止人聲旋律呢,還有很多音樂元素是值得關注的比如節拍、和聲、動態(當然流行樂幾乎沒有..)、器樂、結構等等。 如果按題主說的僅僅關注一條旋律線,那麼我敢斷定你確實是失去了很多信息的。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張敬軒《披星戴月》的歌詞?
對歌曲Love you like the movies歌詞的解析?
有哪些歌詞可以成為詩?
金粉世家片尾曲《讓她降落》大家覺得寫的是誰?
「我不會輕易的狗帶」是哪首歌的歌詞?

TAG:音樂 | 歌詞 | 音樂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