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將會如何蠶食傳統銀行的市場?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最直接的衝擊就是存貸渠道。這個不用多說,互聯網企業只要拿到牌照,就可以跳過銀行去吸儲放貸、直投。整個流程可以略掉實體網點。我能直觀看到的只有這點。其他途徑或影響肯定有,但並不需要研究,根本問題不在這。需要研究的是傳統銀行的盈利主體在哪,未來會轉移到哪。

和「蠶食」其他傳統行業一樣,只是渠道優勢,去掉中間環節,「新增利潤」是降低成本產生的,並沒有增加的多少附加值。當一家企業,或是一個行業,只能從削減成本來保證利潤的時候,那麼它就離死不遠了。行業生存之本在於不斷發現並滿足需求。需求是變的,從量變到質變。企業、行業可以去引導需求,但改變不了需求。需求的根本是人對物質、精神需要的不斷提高。

引導需求就是不斷拓展或提高產品、服務的附加值,現在用「創新」這個詞來概括這個過程。當你能不斷保持「創新」能力的時候,成本是放在第二位的。

我國的傳統銀行利潤主體是息差,當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後,有沒有互聯網介入,銀行都要改革,只是互聯網企業進來,加速這一進程罷了。互聯網企業進來,能把渠道成本縮減到什麼程度?最多也就是0啊。就算把渠道成本都省了,那你的利潤主體是不是還要放在息差上?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根傳統銀行又有什麼區別呢?息差是多少,那就全看市場競爭了。

會出現當下互聯網初創企業的砸錢賺吆喝嗎?除了能削減成本外,用所謂「互聯網」思維,「免費分享」什麼的做金融,只是個噱頭罷了,長期下去必死無疑。大數據分析,不是互聯網的產物,統計局就是干這個,歷史早了去了。而大數據的分析能力,互聯網企業跟銀行能比嗎?可以挖人過來,或者合併後,這部分能力就共享了,可這不又轉回傳統銀行的業務範疇了嗎。

說了這些,只是表明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的衝擊,只是對殼的衝擊。傳統銀行的形式可以改變,甚至消失,但盈利點變不了,還是息差,及其他投融資、服務業務。能縮減的成本,都是可以算出來的,是有限的。

與其說互聯網企業衝擊,不如說銀行借勢蛻變。能讓銀行不倒閉的人,還是那些能產生附加值的人,他們用專業知識,在銀行業務中創造利潤,而不是縮減成本,他們的盈利能力跟「互聯網」這個詞沒有任何關係。

與進入其他行業一樣,互聯網企業只是個「投行」,核心價值是行業本身的盈利能力,互聯網企業要想辦法獲取這種能力,才能在行業中生存,而一旦獲取,也就和「互聯網」沒有關係了。

相信大伙兒都能看得清衝擊的結果,和蘊藏的問題。如今互聯網概念受追捧,就像當下的股市一樣,是被快速的賺錢效應吸引了,只看得到利潤,看不到風險。互聯網企業作為門外漢,想進入一個歷史悠久的行業,哪這麼容易。

我沒有貶低互聯網企業的意思,只是鄙視借互聯網概念,胡亂衝撞的風氣。話說,互聯網行業繁榮,誰是才最大的贏家?……


互聯網金融不僅僅蠶食傳統銀行業務,它將帶來一個新的金融世界。這一切剛剛開始。

一、何謂傳統銀行業務

銀行曾經是,現在還是,未來也許仍然是,中國金融行業最好的商業模式。中國16家上市銀行股的總利潤佔A股所有公司利潤的一半,銀行業的金融資產規模是信託、保險、基金、券商等其它四大金融行業的五倍。奧秘在下面這張圖。

目前國內銀行的利差收入大部分來自屬於傳統銀行業務。依靠的是市場不完善、法規監管嚴格,存款利率長期被壓制,貸款利率不能市場化;而非通過勝人一籌的風險定價、高超的客戶獲取手段。豐厚的利差,年復一年,帶來無以倫比的收入。

二、何謂蠶食

傳統銀行業務模式能夠玩轉的關鍵,是吸收大量極其低成本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考慮到真實的CPI以後,存款肯定是倒貼銀行的。

互聯網對傳統業務最大的蠶食效應,就是通過網路渠道,提供了高流動性、相對高收益的投資產品,帶走了銀行的低成本資金來源。銀行原來躺著賺錢的業務,到底還能不能愉快地玩下去了?

至於有人提到p2p。從融資端角度講,尚未涉及到銀行的核心業務,無從談起「蠶食」。從投資端角度講,對定期存款起到一定替代作用,類似各種寶寶類產品對活期存款的衝擊。但是p2p規模比較小,蠶食作用也相對有限。

三、何謂剛剛開始

目前互聯網君的蠶食進展怎麼樣呢?速度很快,市場影響和心理影響很大,但是目前對銀行業的直接打擊微乎其微,猶如雁過拔毛。比較一下業務規模就知道了。

其實沒有互聯網金融,銀行自身的傳統業務轉型早就開始了。利率市場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比互聯網金融可能還要大一些。中國最優秀銀行的自我革命,一直在進行著。比如:

四、何謂新的金融世界

互聯網金融在蠶食傳統銀行業務的過程中,僅僅扮演了渠道作用。這其實把互聯網的作用說小了。從建立起全民的信用評級體系,到真正做到不同資產、不同客群的風險定價,到傳統銀行業務的高效電子化,到推出更適應互聯網方式的金融產品。這些都是傳統金融業所思所想多年,也一直沒有做好的事情。互聯網金融,所謀者大。

(如果有需要以後繼續寫下去。上面部分數據是憑記憶隨手敲的,名詞定義也不求精準,個人觀點,僅供方向性參考。)


答主認為:P2P和銀行傾向於互補關係,競爭有限;而眾籌才是真正的擔憂

先談談長尾理論,見下圖:

以市場需求劃分,並不見得P2P的總量就比銀行小。銀行是優質債務,P2P是次級債務,彼此互補。互聯網一向比較熱衷於「屌絲」群體,互聯網金融也就這麼誕生了。

但是,最近的眾籌,卻因為京東的進入,貌似也讓許多眾籌看到一點點希望。答主認為:眾籌一旦成熟,將是是銀行和P2P的重大敵人。

銀行和P2P做的都是貸款生意,主要體現在債權端;而眾籌屬於股權範疇融資,全新的融資體系(不比較上市公司)。

可能的影響銀行受到的衝擊比較大,其對公司業務直接衝擊比較大(筆者一直覺得P2P和銀行之間競爭有限);銀行、P2P有一定重合度,但不是全局競爭;眾籌是一種全新的融資方式,這個是整體的競爭。

簡單的將(模型簡化),將一塊蛋糕劃分,銀行和P2P兩人瓜分了整塊蛋糕,現在突然來了一個人——眾籌,雖然還是小孩,但它卻有鯨吞整塊蛋糕的野心和潛在的實力。


其實很簡單,而且已經在進行時中了。就是讓銀行的存款搬家。

餘額寶是第一波,用散戶資金團購的方式對接貨幣市場,用遠比活期高的利率拉出了幾千億銀行存款。然後各種寶寶們又繼續。這拉高了銀行存款成本。

招財寶又來了,用散戶資金團購的方式去對接起點甚高的銀行高端理財產品,讓屌絲也能享受高收益。又從銀行存款里搬出不少錢。這拉高了銀行負債成本。

然後各種p2p又火了,直接繞過了銀行中介,直接聯繫資金需求和供給方,自己做中介。這個收益率遠高於存款,甚至高於五年定存。吸引了多少錢轉出銀行體系未可知。這直接沒銀行什麼事了。

要知道,分業經營下,無論證券還是基金還是保險,資金都是託管在銀行的,流動資金也在銀行體系轉。而互聯網金融的某些模式是完全繞過銀行的。

銀行是靠存款立行的,沒有存款就沒有貸款,沒有貸款就沒有利差,沒有利差就沒有利潤,沒有利潤還搞什麼搞。銀行業普遍的利差是小於3%的,其實也不容易。

拉高存款成本拉走存款就可以讓銀行體系顫抖了。就這樣。

補充下,資金的流轉速度和定價代表金融體系的效率,所以直接融資好於間接融資,所以即便道德上不認可,高利貸也是比銀行有更高效率的。銀行存款利息低所以貸款也可以低價,就養了很多落後的產業(為什麼淘汰產能,為什麼國企改革),對整體經濟就是沒有效率的。互聯網金融過來用更高的成本吸納資金必然得投入更有效率和活力的行業部門才能賺取高回報覆蓋成本,從而能促進經濟發展升級。從這個角度出發,銀行體系的錢還是適度少些為好,現在占金融資產的八成以上顯然是沒效率的。


這個問題提的很有意思,注意到幾個用詞:1.互聯網金融。2.蠶食。3.傳統銀行。

把這三點挑明之後,話題可延伸的範圍就很小了。

1. 互聯網金融的概念非常廣,相對應銀行的業務,基本上方方面面都有所滲透。 @三石坊列舉的條目雖然粗糙,但思路很好。銀行的業務範圍,遠比一般用戶理解的要廣,不是金融從業人員的話,恐怕不會了解。有心人可以找A股上市銀行的年報看一下,然後按照上述思路再比對一下,看哪些業務是互聯網金融已經涉獵的部分。

另外,有很多數據也可以比照著來體會一下,例如支付寶的用戶數、活躍用戶數、支付筆數,再挑一家銀行的網銀客戶數、支付筆數等數據對比一下。

2.顛覆是媒體用語,蠶食倒是較為生動。通過技術手段顛覆金融運作方式,擊垮其中代表類型「銀行」,即便是監管環境較為混亂的中國,也是不可能發生的。馬老闆說過的「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在我聽來,更像是:「銀行不想賺的錢,就讓我們賺。」此語絕無看地IT互聯網的意思,因為,銀行不想賺不表示銀行有能力賺。國家號召支持小微三農、盤活存量,這些業務的發展,必須通過技術手段提升業務運作效率,才能解決。而銀行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天賦。

3.傳統銀行的說法,默認了銀行「呆萌」的發展能力。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銀行的創新能力,和互聯網企業當然不具可比性。但既然我們不是領導幹部,談創新總是要多說一些細枝末節。可以思考這幾個方面,(1)金融需要什麼樣的創新?(2)螞蟻金服的陳總提到的渠道、技術、數據是對的嗎?(3)技術的進步僅發生在IT互聯網企業?(4)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銀行,只能是你死我活的結果嗎?

回到這個問題本身。如何蠶食,也很簡單,用更低的收費、更高的效率獲得用戶,做一樣的業務。至於收益與風險,暫時還是無需考慮的問題。因為誰都知道,傳統銀行靠利差吃飯,而互聯網金融可能並不依靠這個吃飯,那依靠什麼呢?想明白這個,或許顛覆的時代才能到來。


互聯網金融主打的支付和結算業務對銀行來說不值一提,網貸只能做小額信用類貸款,需要小額貸款的大多數是屌絲,而銀行80%的利潤是由20%的土豪貢獻的,所以網貸也不會對銀行產生多大威脅。互聯網金融也只能在A股炒炒概念罷了。


何為蠶食,僅是補充,蚍蜉撼大樹,需要時間。


互聯網金融蠶食銀行業務,已經從很多方面開始了。

1.支付,典型的就是三方支付和移動支付,過去我們是轉賬、刷卡,現在我們是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

2.存貸,典型的就是P2P,互聯網除了發揮一個渠道優勢以外,我們要看到更厲害的是在風控方面的優勢。一方面,大多數P2P平台,都是過去的擔保公司、小貸公司轉型,這些公司本身就具備一定的風控能力,另一方面,互聯網和軟體領域掌握了貸款用戶更多的信息,風控成本要遠遠低於銀行。比如阿里對幾百萬商戶的經營信息的掌握,用友軟體對企業財務信息的掌控,遠遠高於銀行水平,而且這些數據已經被他們大量掌握,還能第一時間知道貸款用戶的變化。

3.渠道。過去基金公司、信託、券商的產品,大部分都得通過銀行銷售,當然現在可能仍然是大部分,但是在銀行渠道和自有渠道之外,互聯網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這個渠道的成本可比銀行便宜多了。

4.託管業務。三方支付可以進行三方託管。

另外,我們也在干搶銀行飯碗的事情。


金融行業是現今尚未被數字革命完全瓦解的幾大行業之一。但銀行家似乎與幾年前那些經營媒體、酒店服務以及航空業的人並沒有什麼不同。雖然每個行業最終都會被革新,但大多數銀行家依然認為他們的情況是特殊的。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嚴格的監管環境會保護他們,並在某些方面限制Fintech的增長,至少會限制Fintech對其產生的影響。但銀行家根本不明白科技金融公司已經靈活到足以充分利用任何監管手段來幫助自己發展。

他們也依舊認為,客戶仍然信任銀行,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由於無休止的金融醜聞(Libor門,外匯醜聞),無論是個人客戶還是企業客戶都對新的金融科技產生巨大需求。銀行家不再被視為合作夥伴,而被當做只顧自己利益和短期收益的純供應商

英國央行外匯操縱醜聞

銀行改革所做的第一步就是孵化或者創建風投(VC)基金,投資創業公司,其中一些是Fintech企業,但這肯定不夠。大多數銀行選擇投資的創業公司基本上都是可以創造出豐富銀行產品的公司,這會讓用戶體驗更好,但他們幾乎從來沒有投資過那些跟他們有直接競爭關係的產品,他們認為這會蠶食他們。

讓我解釋一下,為什麼我覺得他們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我們現在正處於Fintech的第一波浪潮中,此時表現出來的這些公司與銀行在具體的產品上的競爭有:

? 信貸

? 支付

? 外匯和匯款

? 財富管理

? 等等

在Fintech公司中,LendingClub現在顯然是行業中的領導者。其IPO的成功已經使它成為整個Fintech行業的顛覆者。

新生力量入侵金融,使銀行壓力倍增。但是(注意這個「但是」真的很重要),這些行業的顛覆者和生力軍依舊依靠傳統銀行的銀行服務和銀行基礎設施,比如銀行賬戶、支付、合規和經紀業務等等。換句話說,雖然他們正在重新定義發明用戶體驗和用戶界面和商業模式,但並不是顛覆「所有模式」。依附於銀行做業務,Fintech公司其實也是銀行的客戶,因此也可以為銀行帶來收益。可以說,他們之間是一種合作競爭模式,在這種模式中,Fintech依然依賴於銀行,他們一方面顛覆銀行,但另一方面又為他們帶來業務。最終,銀行仍然是贏家。

需要注意的是,許多Fintech公司已經從純「P2P模式」進化成「市場模式」。在市場模式下,其流動資產的來源可以是同行也可以是金融機構。Lending Club出名就出名在其高達80%的流動資金都來自於金融機構而非同行。這裡我們有例子來說明,銀行認為通過Lending Club而非銀行本身已經過時的分支機構進行借貸會使他們獲得更多利潤。無論如何,更具挑戰性的是其擁有深度流動性而不是定位流動性。

第二波Fintech的浪潮(未來兩到五年將會到來)將會是「市場銀行」或者說是「Fintech銀行」。這類型的銀行將是基於以下五個簡單的元素:

1、從零開始建立的核心銀行平台

2、API 層連接到第三方

3、合規/KYC基礎架構和流程

4、銀行牌照,獨立於其他銀行,並且有能力持有客戶

資金而不設限制

5、客戶群/CRM,這意味著Fintech銀行要有客戶以及

客戶支持團隊

Fintech銀行直接提供的產品將被限定為「資金持有」,其組成部分如下:

1、銀行賬戶(多幣種)

2、信用卡和借記卡(多幣種)

3、電子錢包(多幣種)

所有其他服務,包括投資、貿易經紀、財富管理、貸款、信貸和抵押貸款、眾籌(股權和社會)、保險、加密貨幣、支付、匯款及外匯等等都將由第三方通過API提供,這包括傳統銀行、金融機構和Fintech公司。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這種「市場銀行」的客戶,你需要貸款。你根本不在乎這筆貸款是由LendingClub還是美國銀行提供給你,你尋求的是,以快捷、無衝突的方式拿到貸款,並能獲得儘可能低的貸款利率。

因此,通過API 「市場銀行」 將會諮詢其所有第三方合作夥伴,為你提供最適合你的貸款。

我們現在可以設想有兩種流程:

一種是第三方提供的條件並且無法談判

第二種是採取競標的方式為每位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和產品

在這種鏈條中,銀行最害怕的是,技術公司最終擁有了客戶關係,而他們成為這一鏈條中的後端。在此情況下,銀行沒有了客戶關係,只能打價格戰,這會對他們的利潤空間和盈利能力產生很大的壓力,他們的處境會有點像給零售商提供貼標產品的公司。

至於「市場銀行」的商業模式,其實就是接入「市場銀行」的入門費和與提供額外服務的第三方進行收入分成的一個簡單組合。

說到與老牌機構的關係,我們採取的方式完全不同。Fintech銀行,由於有銀行牌照,便不再依賴於任何銀行,因此也就不受限於傳統機構。而更重要的是,通過市場,老牌機構會成為Fintech銀行的客戶,因此這整個系統會完全逆轉。

將來我們會看到銀行向Fintech銀行支付傭金來服務他們的客戶。「市場銀行」的美妙之處就在於它無需建立所有產品就可以直接與銀行在核心銀行業務上競爭。

現在問題來了,要成立「Fintech銀行」真正需要什麼?

  1. 技術/API/合規/KYC:技術搭建是一個複雜的部分,但許多人有這樣的能力,因此這絕對不會是主要障礙。

  2. 銀行牌照:在歐洲,獲得銀行牌照的預算大約在2000萬歐元,具體的數額每個國家都不一樣,但這不僅僅是錢的事兒。要進入這行,你需要強大並且經驗豐富的董事會成員,沒有他們,監管機構可能不會給你開綠燈。因此,這意味著你必須能夠用一個基於Powerpoint的陳述說服投資人和董事會成員,取得他們的信任,並願意在你身上下賭注。我們需要Fintech的第一波是成功的(有一些出口和大的回報),好讓大家對「市場銀行」有信心並下重碼。作為一名企業家,你需要證明你有能力執行,並將Fintech業務規模化來帶領新企業。

  3. 客戶群/CRM:這是最複雜的部分。你要如何基於簡單的產品服務(賬戶+卡片+電子錢包)和第三方提供的額外服務來吸引主體客戶?如果你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與其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那你不可能只依賴於市場營銷和品牌就吸引到大量新客戶。

你需要有一些側重點:你的目標受眾是個人還是企業?低資產個人客戶還是高資產個體?小規模企業、中等規模還是大企業?側重於單一國家還是幾個目標市場?

這些都是為了獲得客戶和收益,因此你需要有明確的銷售和營銷計劃來迅速規模化客戶群。

有人會問,第一批「市場銀行」會由傳統大銀行還是Fintech創業公司建立呢?我認為會是後者。其「破壞性」太強、拆分解體的風險太高,銀行冒不起這樣的風險。

但不管怎樣,大部分銀行並不急著應對Fintech即將到來的第二波浪潮。我記得在一個Fintech研討會上,有90%的人都認為Fintech銀行是不可能的事,即便發生了,也是由傳統銀行設立的。鑒於這種認識,這就為Fintech公司創造了極好的機會來做這件事情。一旦成功了,他們那時候再想應對的辦法也為時已晚。

Fintech銀行是必然會產生的!但這只是一個藍圖,要將其實現,還要做很多工作。但是鑒於所有元素都已經就緒,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是否,而是什麼時候出現第一批純Fintech銀行。這類銀行將會很精巧、靈活並且不受原有系統的阻礙。他們會分食現有銀行的業務和客戶,最終統治銀行業。

微信關注Fintech情報局,表達您對Fintech的態度

獲取MIT(麻省理工)Fintech課程學習資格


互聯網金融把小額存款打包成貨幣型基金,省掉櫃檯成本、繞開利率沒有市場化的限制而已。

這東西屬於金融管制的特產,歐美銀行業發達的地方沒有人搞,跟地下錢莊和山寨機一樣。

當年那麼紅火的山寨機,現在在哪裡?


不會蠶食多少。

互聯網只是一個潤滑劑,能夠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但是本身不創造價值。所以不會蠶食太多實體金融的內容,但是需要很多面談的生意可以避免了。

傳統銀行作為金融的重要組成,還是以資源的優化配置為主。這是核心競爭力,互聯網替代不了。

其實互聯網和金融一樣,都是實體經濟的潤滑劑。側重點不同。


本科論文就是寫這個,思路基本居然和@盧彥威 差不多。

補充一些數據:


針對思維還停留在上一個時代的知友,我問了如下兩個問題:

騰訊旗下的微眾銀行吸收8億QQ用戶的資金,向京東的3萬商家放貸,你認為銀行應該如何應對、能夠如何應對? - 互聯網金融

阿里巴巴旗下的網商銀行吸收3億支付寶用戶的資金,向淘寶600萬商家放貸,銀行應該如何應對、能夠如何應對? - 互聯網金融

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講座。他說,金融的本質是不會變的,但金融的工具會變,變化大到足以顛覆金融業的運作。他說,金融的三大基石:渠道、技術、數據,都在被互聯網深刻改變著。

小數據:螞蟻金服已積累了近2億的理財用戶,超5000億元理財資金。


想問問大家對於商業銀行需不需要擔憂互聯網金融的挑戰有何看法?我覺得是不需要的。一是因為商行和互聯網金融面對的是兩個不同的市場和群體。二是商行自身也在隨著時代而改變,並沒有一直躺著掙錢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很多人都開始質疑傳統銀行。

互聯網金融企業也好傳統銀行也好,都是從事的資金業務,銀行在資金成本端擁有絕對的優勢。這也就意味著銀行能夠『躺著掙錢』,這也是銀行缺乏創新動力的根源。但是,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傳統銀行很明顯已經落伍了,互聯網金融企業擁有了效率優勢、藉助互聯網突破地域限制、真正意義上推動了普惠金融的發展。面對國內巨大的金融服務需求,傳統的銀行的服務已經無法滿足現有的金融服務需求,特別是在貸款端和理財端的需求。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從兩端同時降低了門檻,快速整合了社會資源,並完成資源分配。這將會是傳統銀行在未來面對的巨大挑戰。


個人認為這屆政府鼓勵創新政策放水的原因。

金融行業受監管限制太多,從業務到內部治理把傳統限制的死死的,由於傳統銀行從業人員工作較嚴謹做互聯網很難突破。互聯網進入後期也和傳統金融一樣,現在如果按照金融行業的監管要求監管互聯網金融公司應該會死去大半,金融行業沒有傳統和互聯網之分,區別的是業務邏輯。


傳統銀行有政策。

分分鐘毀了你們。


翅膀沒硬,就去飛最危險又沒油水的區域


推薦閱讀:

區塊鏈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區塊鏈(blockchain)這一塊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為何證券公司不自己做股票配資?
有哪些比較典型的互聯網金融項目和產品?
移動互聯泡沫破滅後,產品經理何去何從?

TAG:銀行 | 互聯網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