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對於電影來說,導演的影響力大於編劇?

「話劇在於演員,電影在於導演,電視劇在於編劇」的結論,理論和實踐上都體現在哪裡?


謝邀,國內編劇的地位比較尷尬,早期編劇都沒有報酬,演員也沒有酬金,只有生活補貼,導演是是電影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把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的總負責人,是用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人。作為影視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組織和團結劇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和演出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眾人的創造性勞動溶為一體。再談談編劇署名問題,這些會在合同里定好,比如說,你是編劇或者幾個編劇一起創作,署名位置由製片方來決定,(在合同里)一般都有這一條。但目前現狀是,編劇一般沒有話語權,可能在中國電影史上從來沒有把編劇像現在這樣一點不當數,願意怎麼署名就怎麼署名,這種手法據說是從香港那邊學來的,香港那麼多好東西沒學到,為什麼把這種惡劣的操作手法學到了? 談及編劇署名問題,盛和煜表示:「這些會在合同里定好,比如說,你是編劇或者幾個編劇一起創作,署名位置由製片方來決定,(在合同里)一般都有這一條。但目前現狀是,編劇一般沒有話語權,可能在中國電影史上從來沒有把編劇像現在這樣一點不當數,願意怎麼署名就怎麼署名。我想之所以導演的影響力要比編劇高是因為身份,受尊重程度造成的。你可以看看我在天涯上找的。


基本正確,但其實電視劇也不全在於編劇。視覺藝術都在於導演,電視劇可能略有差別,具體後面會提到。如果作為文字藝術工作者,小說、散文、詩歌這些才是核心,戲劇和電影都不能算文學的主陣營。

所謂「戲劇在於演員,電影在於導演」的結論,旨在表明戲劇和電影的核心創作者。這是由各個藝術的藝術特點決定的。在某一個藝術中,理論上,核心創作者只有一個,外圍創作者們,是為核心創作者提供創作環境的。(當然,這是理論說法。在各個環節高度交融的今天,即便各個藝術分支仍有理論上的核心創作者,其實遠沒有之前那麼重要了。因為往往優秀「創作環境「的本身就是決定最後作品質量的重要環節。)

但是理論畢竟存在。那麼理論中,核心創作者是怎麼界定的呢?是按照做減法的方式。也就是問一個問題,在最本初的狀態,拋開一切,這個藝術只需要什麼?也就是大學一開始學的,」戲劇/電影藝術三元素「。

1. 戲劇藝術三元素:演員(Performer)、場地(Venue)、觀眾(Audience)。

戲劇藝術只需要演員、場地、觀眾,即可成為最本初的戲劇藝術了。哪怕演員靜坐在舞台中央一刻鐘,被觀眾看到,它就可以在理論上滿足戲劇藝術的分類要求(「被觀測到的雙重行為」)。所以在西方,戲劇藝術更多地被稱為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s"。編劇、導演、設計等,理論上,都是為了演員的核心創作提供創作環境的,因為他們在理論上可以被認為是「不需要的,沒有的」。所以結論是,在戲劇藝術中,演員是核心創作者。當然這個都是理論。在實踐中,一個優秀的「創作環境」本身,就有可能使人趨之若鶩。比如莎士比亞的作品,即便在理論上它屬於「創作環境」,但也能流芳千古。

2. 電影藝術三元素:導演(Director)、攝像機(Camera)、像(Object)。

電影,也就是將影像記錄下來的藝術,又被稱為「視覺藝術」(Visual Arts。對比上文的表演藝術)。拋開所有項目,在本初形態,它只需要一個導演,一個攝像機,和一個像。導演通過攝像機把像留住,就可以成為一個電影了。比如導演照一棵兩秒,理論上它也可以被稱作為電影了(電影,Motion Pictures,「移動影像」)。不需要編劇。同時,它也不需要觀眾,在放映前的拷貝裡面的東西就已經被稱作為電影了(與戲劇的差異大家可以體會,一台戲只有大幕拉開才算一台戲,這就是觀眾元素的差異)。同時,對比戲劇,它可以不需要演員,即便有演員,演員的作用也小的多,因為他們和那棵樹一樣,都是「像」。所以結論是,在電影藝術中,導演是核心創作者。

3. 關於電視劇的探討

首先電視劇是視覺藝術,只要是視覺藝術,導演理論上都是核心創作者。原因如上。

但是我們如果還用做減法的方式,去探討電視劇,就會發現,現實來說,電視劇已經不是呈現影像這樣了。它是電影在當代發展的產物,所以它的最低形態早就比電影要來的複雜。它的敘事屬性是天生的。也就是說,先天地,它就要被分集,分段。就要求影像之間有聯繫。我可以照一棵樹照兩秒,說它是電影,這可以。但是我今天照兩秒,明天再照兩秒,如果沒有關聯,這個分集就沒有意義。分集唯一有意義的原因,是其中的故事性。從這個角度上說,編劇也可以被看作為「准核心創作者」。這也可能為什麼會說「電視劇在於編劇」的原因,其實也沒有錯。

以上就是為什麼「戲劇在於演員,電影在於導演,電視劇在於編劇」的理論推導

-------------------------

理論在實踐層面的反映:

題主還問了實踐層面,舉幾個例子:

「戲劇藝術在於演員」的實踐反映:

1. 一個好劇本和好導演挽救不了一個壞演員可以毀掉戲的程度,但是不管劇本、導演多壞,好演員是可以挽救回來的。也就是說,演員對於戲劇的影響力要更大。這個不常去現場看戲劇的人可能難有體會,但是這個事實是存在的,因為演員和觀眾是即時真人呈現的。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我讓朱旭讀一個小學生的日記,和讓一個小學生讀《雷雨》,你覺得哪個可能更有張力,你會願意聽?肯定是朱旭讀小學生日記。他就是能夠讓「今天爸爸帶我去玩水,我看到了水裡的魚」在現場聽起來那麼動人。

2. 對於戲劇藝術,演員是最後一道關卡,他們時刻都在創造「最終作品」。不管編劇怎麼寫,導演怎麼導,理論上,演員都有可能在最後一刻改變(能夠改變,但不意味著有權力改變,不過這是後話),而他們的任何行為,都是最終作品。換句話說,演員在戲劇上有著的「最終決定力」。

「電影藝術在於導演」的實踐反映

1. 導演在視覺藝術上有「最終決定力」。演不好?重來。燈光不成?再來一條。

2. 導演可以幫助任何人干任何事,他的影響力最大。舉個例子,他可以幫助演員塑造角色。牛吧!他可以通過幾個鏡頭剪輯,頓時讓這個人的形象豐滿,即便演員就站在那兒站著不動。牛吧!戲劇里創造角色的只有演員,導演只能管角色的強弱和氣場的基本分布,非常間接。

-------------------

如果再把這個問題細節化,戲劇藝術與視覺藝術(這裡主要指電影藝術)各個藝術環節的強弱是如下的。

戲劇:

演員 &> 編劇 &> 導演 &> 舞美設計 &> 服裝設計 &> 燈光設計 &> 音效設計

視覺(電影):

導演 &> 剪輯 &> 攝像 &> 燈光設計 &> 編劇 &> 音效音樂設計 &> 演員 &> 服裝設計 &> 布景設計

當然,以上屬於理論層面推導和實踐反映,解釋了題主說的那句話。不過,在當代實踐中,應當因地制宜地運用。畢竟不論戲劇還是電影亦或是電視劇,都是合作的藝術。缺一不可。


有些人能把一個冷笑話講得笑死人,有些人能把所有笑話講成冷笑話。

導演就是這種講故事,表現故事的人。


「電影」的概念,並非局限於我們平時狹義理解的「故事片」,「故事片」只是其中一個分支,編劇的工作是編講故事,既然故事片不是電影的全部,那編講故事的工作也不電影工作的全部,比如對於紀錄片來說,編劇的工作就不是那麼重要,但無論何種類別的電影,都是用光影技術講述內容,同樣倚重於導演工作,所以在電影這個藝術門類中,導演的掌控力的確大於編劇


就像樂團一樣,這個曲演奏得好不好是指揮的問題,跟作曲家沒有一點關係


好編劇決定電影的下限,好導演決定電影的上限,中國每年湧現出那麼多超級大爛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劇本太爛,歐美有那麼多好電影在於有很多好的編劇,而且很多偉大的導演也都是編劇,比如諾蘭,昆汀,墨西哥三傑。因此中國相較於導演,缺的是還優質的編劇和有張力的劇本!


看誰大牌吧


編劇造了一個人物,而導演讓他活了


編劇是菜譜,而導演是大廚。


首先確定一下關係,導演拿到的是劇本,觀眾看到的是電影。導演的任務就是把故事劇本更好的呈現給觀眾,優秀的導演不僅能充分的表達劇本的意思,甚至引領觀眾更深層次的思考。所以一般觀眾的直觀感受就是導演好厲害!


好導演能把爛劇本拍的很好,爛導演能把好劇本拍的你堅持不了10分鐘。


同樣是西紅柿炒蛋,有的人炒出來是佳肴,有的人炒出來只是西紅柿和蛋第一次親密接觸。

對於後者你能怪西紅柿還是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楊洋飾演的茅十八?
如何評價姜文的導演功力和藝術水準?
如何評價電影《金剛》中的備胎情節?
有哪些電影能讓你笑著笑著就哭了?
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超級英雄影片?

TAG:電影 | 電視劇 | 導演 | 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