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武器存在的當下,大國之間開戰的幾率很小,那研究新型坦克、大炮等陸軍裝備是不是就沒意義了?
反正戰爭打不起來了,軍事上只要發展那些能保證核攻擊能奏效的武器不就行了嗎?比如戰略轟炸機,潛射核彈,超音速導彈保證能突破敵人的防控網之類的裝備是不是就夠了?坦克、大炮、機槍這種陸軍裝備感覺沒什麼用了呀,不需要投什麼錢去過分研發升級吧!
美國在50年代也是這樣想的,國防投入全面向全面核戰爭的方向傾斜。
60年代麥克納馬拉成為國防部長,用經營企業的理念經營國防,要求所有裝備都必須達到最佳性價比,撤銷了大量在核戰爭時代沒有前途的常規武器項目,追求國防投入的效率最大化。後來就發生了越戰,然後就有了一個專有名詞,叫麥納馬拉謬誤,指的是濫用數據和理論指導現實工作。
人家摸你一下,你就殺人家全家?如果不肯殺人家全家那豈不是就只能讓人家白摸了?
因為使用核武器是解決問題的最簡手段,但不是最佳手段。
即使是有了核武器,大國之間的武裝摩擦,大國與小國間的局部戰爭都是不可避免的,要在這些常規戰爭中獲得優勢,自然需要更新更好的常規武器。因為很多時候,你手裡有核彈不代表你能用核彈。最簡單的例子是反恐戰爭,恐怖分子以全城百姓為人質,你核彈打算往哪裡扔?某位將軍率領1/5的軍隊叛--變,佔據了國家1/4的土地,你核彈打算往哪裡扔?核彈是對目標地區所有的【存在】都予以毀滅性打擊的【對城武器】,當有核方必須考慮到平民和設施的時候就無法使用核武器。典型例子就是反恐戰爭與內戰。
人家剛出了一個皮蛋,你就要用王炸?
事實上,美帝和毛子很長時間沒有新的坦克和火炮了。不是嗎?
常規武器是要有取捨的。十字軍,科曼奇都沒有了。毛子是沒有錢,但是的確也沒有亮點。追加內容。核武器不光是戰略核武器,還有戰術的。核地雷,核水雷,核防空導彈,核炮彈,核反艦導彈,核水雷。還有奇葩核火箭筒。個人認為這些才是可怕的。因為是擦邊球,5000以下的。敵方用了戰術核武,你怎麼辦?沒有戰術核武的怎麼辦?難道直接扔100萬噸炸藥在敵方城市?那也太過了。可是就忍著?當然,戰術核武也不是那麼容易用的。毒蛇打架,也不會直接使用毒液。形勢變化了。核武器就像三體中的「引力波威懾」,一旦使用必定兩敗俱傷。
常規武器的作用就是提高使用核武器的閾值。
你只考慮了使用單一武器等等的研發、生產成本,而沒有考慮到由於使用這種武器所產生的外部成本,以及軍事系統的體系成本。舉個例子,就如樓上所說的「人家剛出了一個皮蛋,你就要用王炸?」,這個牌還如何打下去,同理,核彈的使用所產生的成本可遠遠不止研發生產的那幾個錢……至於低使用成本武器,也就是常規武器,再給你舉個例子,在我方導彈能穿過敵人的防空網的情況下,你這樣行為的目的是什麼?打一枚過去能產生這樣的目的嗎?那需要多少枚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呢?你試想下美軍的阿富汗戰爭,絕對符合上述的情況,但是,如何才是最低成本的作戰呢?所以你需要考慮下體系成本,這樣就很好理解我們為什麼要發展那些「沒用的」裝備了。
出門打獵,帶獵槍也不妨礙你帶小斧子和瑞士軍刀的。
按目前數據來講,殺傷最多的還是遠程手持飛行道具。弓箭,衝鋒槍排在數據榜首。核彈就用過一次。
在雙方都有熱核武器的情況下,動用任何一種核武,無論是戰術/戰略核武器都要承擔巨大的後果,哪怕當量再小都突破了一個底限,一方用5000噸的,另一方就敢用10000噸當量的,然後逐漸升級……最終大家共同毀滅,因此無論任何核武,都是不能輕易動用的。在局部地區衝突,不發展常規力量,這時候就很被動,就像孟書記說的,個人認為越南戰爭中的美軍,特別是空軍前期打出的可恥的交換比……根源就在於錯誤的戰略方向。
有了飛機大炮不是一樣還需要刀和弓弩嗎?
核武器並不足以完全震懾其他有核國家甚至是無核國家。
比如越南戰爭,中印,中越,馬島戰爭,這說明了核武器的威懾力沒有那麼誇張,有核武器,照樣也有國家敢對你宣戰。所以高頻率使用的常規武器必須發展。由於空海權的重要性,陸戰武器的發展確實放在了後面。在現代醫療的條件下,外傷輕傷的醫療事故率很低,是不是就不用生產繃帶創可貼了?以後手上紮根刺,直接全麻開刀。
因為核武器的威力是被善意誇大了的,20世紀幾乎是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一個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共產主義vs資本主義的衝突,幾乎所有國家都直接或間接捲入了戰爭,死傷幾千萬,上億人口流離失所,戰後人們普遍厭惡戰爭,渴望和平。所以當有核武器之後,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善意的學說:核冬天理論,以此理論來避免當年美蘇之間激烈的冷戰可能爆發的核戰爭衝突。核冬天理論認為:當使用大量的核武器,特別是對城市這樣的易燃目標使用核武器,會讓大量的煙和煤煙進入地球的大氣層,這將可能導致非常寒冷的天氣。當核爆炸時,巨大的能量將大量的煙塵注入大氣,有的還高達12公里以上進入平流層。由於核爆炸所產生的煙塵微粒有相當大部分直徑小於1微米,它們能在高空停留數天乃至一年以上,因為它們的平均直徑小於紅外波長(約10微米),它們對從太陽來的可見光輻射有較強吸收力,而對地面向外的紅外光輻射的吸收力較弱,導致高層大氣升溫,地表溫度下降,產生了與溫室效應相反的作用,使地表呈現出如嚴寒冬天般的景觀,稱為核冬天。但是這個學說一般現在科學界的共識是核冬天理論的模型有誤區,實際上的14-20度降溫只會持續幾小時,並在3-4個月內恢復正常。以前你聽到的美蘇核武器毀滅地球N次,一枚核武器炸半個中國之類的驚悚言論基本就是錯誤的。
科學很多是為政治服務的,需要「政治正確」,而事實正確在某些時候並不是很重要。比如傳宗接代從基因傳承角度來講,男孩的Y染色體確確實實是世世代代遺傳下去的,而女孩則不行,但是為了男女平等及人們觀念平等,這個事實一般政府不會刻意去普及。英國曾經有一個人種智商學家理查德·林恩,對各個人種做過多年研究後,發覺東亞人種和猶太人平均而言智商最高,白種人其次,黑種人最低,但是這個研究一出來就被歐美人大量批評和抨擊,至於是不是事實,我認為部分是客觀的,但這種非政治正確的學說沒有立足之地。可能你說出來都不信,歷史上人類造出威力最大的核武器—沙皇炸彈,因為它太笨重,蘇聯基本只是軍力展示用,基本沒有實戰能力。這個炸彈即使引爆後,雖然威力巨大,蘇聯投彈的任務機和觀測機是飛到45km外(蘇聯人經過計算,得出距離原爆點45km外基本是安全範圍。)觀測的,130km範圍內木屋幾乎全部損壞,磚瓦、水泥結構能房屋殘留。以今天大城市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即使是沙皇炸彈投到中俄美加等面積較大國家的大城市,幾乎也是很難炸完的。google還是什麼來著有個核武器模擬試驗軟體,實際上90%的核武器投到北京,連三環都是炸不出來的。但是就和911一樣,一個國家政治、經濟、軍事重心被損壞,造成的創傷依然巨大,而且人類社會文明到今天的程度,對戰爭創傷的忍耐度是降低很多的,今天犧牲一兩百個軍人的戰爭,很多人都覺得很難接受。所以核武器是使戰爭雙方很痛,但是完全毀滅恐怕是不現實的。政治人物、軍事、科學專家信核武器毀滅世界這個理論嗎?普遍來講即使在當年冷戰幾乎是不信的,比如當年蘇軍對付歐美的策略就是上萬枚核武器對歐美核打擊之後,約2萬輛三防坦克以及500多萬軍力沖入歐洲。如果蘇聯自己都信了核冬天這個理論,那它造2萬多枚核武器、大量洲際導彈,坦克及常規軍力幹嘛,直接原地引爆2萬枚核武器,引爆核冬天全世界毀滅不就行了?美蘇簽訂的中程導彈條約也是一個實例,這個條約主要推動方是歐洲。歐洲的意思是你們美蘇核戰不要波及到我們歐洲,蘇聯看中的是美國在歐洲盟友地盤上部署核武器,自己反應時間太短,而自己在美國周圍基本沒啥盟友,唯一的古巴還被撤掉了。如果美蘇核戰真的毀滅地球的話,歐洲推動這個完全無意義。所以科學很多是為政治服務的,需要「政治正確」,而事實正確在某些時候並不是很重要。這句話在今天也正確,典型的就是全球變暖的巴黎協定。全球變暖基本被認為是客觀事實,但是是不是2攝氏度導致xxxN多效應呢,普遍是存在爭議的,包括中美歐俄等很多科學家都是對數據推理懷疑的。普遍認為巴黎協定是一部分客觀事實外加大量大國之間、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政治博弈。
核武器只要有一方使用,那絕對是引發核大戰的節奏。目前來說小規模衝突僅僅動用了地面(而且目前還沒有世界大戰的趨勢,小規模衝突一直存在),空中部隊,先進的裝備武器的研發當然有必要了。如果各國元首都是這種你只要惹我我就丟核彈的瘋子,那中東和俄羅斯豈不是已經被被美國夷為平地了?
一個是因為局部戰爭的平衡 另外一個是本國軍工水平的保持和提升 和武器出口直接掛鉤 而武器出口更關係到地緣政治 經常可以當牌打
就這俄羅斯陸軍打南奧塞梯那個費勁你總不能直接扔大蘑菇吧
推薦閱讀:
※兩岸統一後台灣買的美國軍事裝備怎麼處理?
※主戰坦克、步兵戰車等裝備主裝甲局部受創,但仍有利用價值,該如何修理?還是一旦受創就直接遺棄?
※如何評價南非的軍事工業?
※殲11D和殲16有什麼區別?
※當一位軍校學生是種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