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大目標:我們與這個世界的政治協商》一書?

在知乎上看到有知友說從此書中獲益匪淺,如@莫偉智的如果現在發達國家對我國進行絕對科技封鎖,比如電腦CPU等一切我國不能自主生產的東西會怎麼樣?,簡直就是赤裸裸地安利。

當然我自己也大幅引用過此書中的內容:印度是不是用 290 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養活了 12 億人?是的話為什麼?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本理解工業化和工業社會的入門書,是一本不錯的洗手間讀物。可能由於是公開出版物,其中刻意迴避了很多問題,於是也遺留了一些坑。比如書末大力鼓吹「到非洲去」「輸出工業化」,這與其開篇「不能重走帝國主義對外輸出資本、國內去工業化的老路」形成了微妙的反差。

很有意思的是,此書主要作者任沖昊(微博@-馬前卒-)不止一次地說「大目標是反動讀物」。

不知各位知友如何評價此書。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會決定上層建築的穩定態;而上層建築會明顯影響經濟基礎的變化趨勢。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如同兩條腿交替邁步前進。大目標談經濟基礎如黃河泛濫,談上層建築則顧上下而言他(不敢顧「左右」)……儀仗隊訓練會在領子上插兩根針,保證頭部不敢轉動,只能盯著一個方向看。走山路的時候你也這麼干試試?

順便說一句,有位幾十年前的風雲人物曾邀我去聊聊這本書。落座第一句:「如果不考慮出版審查,你這本書還打算寫幾章?寫些什麼?單純輸出工業化可能嗎?」接下來的2個小時,我都用來解釋這個問題了。


首先要承認,在小清新滿地跑,情懷黨多如狗的時代 ,馬督公作為一支民間聲音把他的看上去契合了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的工業黨理論系統化,條理化,體系化,一方面是隨著現代化的進程與黨國經濟實力的發展帶來的新思潮,一方面是現在社會的變革深入到了每一個角落,讓更多的人尋求當前政治體制框架下向前發展的出路與可能性,並寄託自己的價值。

某些有良心的青年政治經濟愛好者開始走上前台,把他們的觀點恰合時宜地表達了——並且影響了更多的人去思考後工業時代的科技人文社會世界格局等問題,這是本書的最大意義是系統闡述了工業在影響世界格局變化與我們所處的社會的變遷的深刻意義,建設一個具有完整工業體系的艱辛與價值,對於那些沒有理解工業化對現代國家的上層建築的塑造這個過程的系統觀點的讀者的啟發性是很大的

在當前的氛圍下,絕大部分經歷過一共範式的教育的青年都會自覺不自覺表現出國家主義的保守派傾向 ,一部分會逐漸進化成有良心的青年歷史愛好者兼緩則。——但在朝廷有意縱容民族主義思潮作為填補階級鬥爭理論留下的價值觀真空以保證自身合法性並完成後告別革命時代的價值觀共同體的構建—— 造成當前網上逐步的自干五人群的泛濫,個人認為,自干五的這種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懷,至少是不應當受到一邊倒的謾罵和批判的。但是這種情懷和果粉美分並沒有本質區別,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科學,甚至流於種族主義,法西斯主義的庸俗化。馬督工的工業黨,客觀上是給自干五提供了一個進化方向,他在很大程度上為 「為何我們要熱愛我們的祖國,我們應當如何去建設我們的祖國,我們最後能夠建設成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我們個人有能夠從這個社會中得到什麼」這些問題提供了一個初步,系統化的(這是很重要的),能夠基本上自圓其說的解答.

scer是知道的,成書的大目標是多次經過刪改把一些不合時宜的比較緩則的內容去掉之後的結果,所以很多地方本書的邏輯推進給人一種殘破和突兀的感覺,這是很遺憾的地方。現在這本書在思路上,可以說和曾經風靡一時被知乎罵成反人類,違反了堅決舔洋大人不動搖原則的《中國不高興》的中國右翼民族主義者是有很大的相似性的

同樣姓馬,馬公克斯在寫政經類東西的時候,是有兩條主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同步推進。至於馬督公,很多時候過於強調工業化,航母電廠化肥文人的節操農民的情感什麼都往工業化這個框里裝,如果用一個詞形容的話,就是撲面而來一種大鍊鋼鐵的熱氣。馬督公很努力用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歷史觀去推進本書的主線,但是很多地方流於形式,很多例子和觀點對不上號,很多例子根本就是荒謬的,特別是作者重點關注的軍事方面。

政治經濟歷史的性質不可能跳出經驗科學的窠臼來,如果本身證明一個理論的具體事例是失真的,是 邏輯聯繫不夠緊密的,那麼這個理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我把合理這個詞理解成合乎邏輯而不是正確)顯然不會如表面看上去的一樣

簡單舉幾個例子

比如題主SAMA講到過的印度的問題 印度作為世界上一個數得著的經濟體和半吊子工業國,每年因為糧食問題和水旱災害餓死大把大把人,是因為他的生產力不夠發達?是因為他建不了足夠的合成氨和合成尿素的工廠還是因為印度政府沒有足夠的美元去建設大壩和水庫?顯然不是。根本在於其一印度政府關心賤民餓死的程度顯然沒有黨國的程度,開玩笑,更陳王奮起揮黃鉞全中國人都知道是什麼後果。其二印度沒有經過土改和嗡嗡,農村的社會結構仍然是和一百年前一樣的,那個時候中國的地主也是不支持建設水利工程的,災年反正餓不死地主到時候大把大把的土地 廉價收購,鬼才去關心賤民死活。這個時候,印度的中央政府可沒有把整個印度的地主階級連根拔起的可能性。這裡 用馬督工工業黨的化肥理論分析,實在是不夠實事求是。

另外一個就是關於CVBG和TU22M之間對抗的月經話題。說實在的,大量文字描述作者不擅長的技術細節真是給了自己出錯的大好機會。另外關於馬督工的工業人口理論,對於自動化信息化導致的技術操縱人員和工業體系參與人員的辨析寫的有點模糊,零部件-工業人口這個模型是不夠精確的

然後是關於整體的

馬督工著重強調了西方歐美國家 剝削國內 野蠻殖民——發展工業原始積累——市場活躍本國成本上升——資本逐利向外流出——產業空心化 形成新的製造業中心(西- 英法-德- 美蘇-中)是經濟的規律,那麼問題來了,挖掘機技術.....不對,是為何西方國家會出現這樣的社會現狀?中國如何克服這一現狀?作者強調西方人不用心搞工業,這也太唯心了。美國真的是只有軍力—金融—鑄幣霸權么,美國放棄了後工業時代的研發 技術服務 信息化新經濟的領跑了么,作者在這些方面的闡述,有些牽強附會了點。

另外很多時候,工業黨要麼流於

我學習工科,技術,是為了我的兒子能夠學習商學,法律,這樣我的孫子,就可以去學習文化,美學。所以為了我的孫子,我要好好學習理工科!

要麼流於

金融的都是寄生蟲!實業萬歲!

這兩種觀點 都是不夠唯物的

馬督工的核心觀點大概有這幾個方面:在不改變當前政治經濟制度的條件下,通過新的工業革命創造增長;主張輸出工業化,和美國五十年前,英國一百五十年前做過的事情是有內在相似性;作者主張大力發展工業,鋼產量是核心因素,大炮和黃油都會有的。

簡單的兩個問題 第一,中國是不是要推翻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第二,中國希望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際體系,高技術的剪刀差如何和這個體系適應?後發國家在這個體系受到什麼樣的援助?

馬督工沒有回答

最後一個誅心之論,所謂很多人說工業黨是國社法西斯,我倒是覺得嘛,當世界市場被徹底瓜分完的一天,工業的過度擴張在當前的政治架構下會帶來什麼呢?一戰?一戰後遍地革命的歐陸?

呵呵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工業黨還真是下大棋的極左呢....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 現在很多體制內開始吧大目標作為黨課的學習材料

關於這本書的階級屬性 哪個階級希望這些觀點被推廣 這是一個很有的談的話題


一開始我單純當雞血看的,根本不信,就是看著玩。結果現在出了個亞投行,書裡面說的「用工業能力給人民幣做擔保」這麼快就成真了。我大小是個90後啊,瞬間感覺自己趕不上時代了……


剛看完這本書,一直也非常喜歡看@馬前卒 先生的文章,這裡簡單寫幾個閱讀之後的感想。

《大目標:我們與這個世界的政治協商》非常值得閱讀。此書可以說是工業黨的教科書。

本書的主要觀點其實就是說了兩件事,一是分析了工業社會的經濟發展規律:@榎本彌代總結為:

歐美國家剝削國內,野蠻殖民——&>發展工業原始積累——&>市場活躍本國成本上升——&>資本逐利向外流出——&>產業空心化,形成新的製造業中心;

二是指出了中國這個世界的製造工廠,在已經完成工業化之後發展的方嚮應該是向第三世界輸出工業化本身而不是僅僅直接輸出工業品。這一觀點非常新穎,思路也非常清晰。從我自己這幾年的觀察來看,中國實際上已經在這麼做了,包括向巴基斯坦等國,輸出的已經是工業化,不過還不是完整的工業體系。之前去過幾個中亞的斯坦國家,在那裡想給朋友買點紀念品,後來發現處理農產品,這裡幾乎所有的工業品,全是從中國或者韓國進口的。吃飯時,我看到桌子上的牙籤都是中國貨。烏茲別克盛產棉花,但是幾乎沒有生產能力,需要把原棉用鐵路出口到中國加工,然後再把紡織品從中國進口回來,除了首都,其它城市經常停電。原因是前蘇聯時期,這些加盟共和國都分配了生產任務,烏茲別克就是種棉花的;塔吉克總統就是種水果的;哈薩克就是個大牧場加航天發射場。這麼講當然有些誇張,但是這幾個國家日子的確不好過,因為你沒有工業能力,只能出口最原始的資源或者農產品,日子不可能好過。

不過這個思路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這麼的多國家搞工業化,資源從哪裡來?作者認為一是可以靠可控核聚變等新能源,二是許多國家的資源儲量並沒有勘探清楚。個人認為可控核聚變等是高技術,即使取得突破,第三世界國家恐怕還要被歐美控制;認為資源儲量很多,只是沒有被勘探出來顯得有些武斷,畢竟作者也沒有給出更加具體的證據。沒有勘探清楚的資源肯定是有的,有多少,嫩能不能支持工業化就很難說了。地球資源的充沛與否是相對的,如果人類的慾望不控制,每個人都希望開汽車,住別墅,在能源技術沒有取得突破進展的今天看來,資源總是不夠的。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比較優勢,能夠有雄心壯志、足夠的國土和基本資源條件搞工業化的國家不會很多。

最後吹毛求疵,挑剔一些,書里有一些論據不夠準確,比如P15講F22戰機使用的雷達系統時,寫到『用雷達波合成出的無線寬頻通訊數據鏈』,這其實說的是美軍的一種非常先進的AESA數據鏈,這種數據鏈在雷達基礎上增加了通信功能。文章的意思能看懂,也比較通俗,不過這麼表述不夠嚴謹,將無線電波用於探測目標就是雷達,用於通信時當然不能稱為雷達波。由於恰好從事這一專業,覺得這麼寫很奇怪,就專門查了論文求證(來自《 F-22戰鬥機數據鏈現狀及發展》一文):

瑕不掩瑜,畢竟不是專業書籍,有這麼點問題也不影響觀點的闡述,只是希望如果再版,能否修訂的更準確一些。感謝@馬前卒先生寫出這麼好的的書,期待後續大作,如果能出版的話!


剛看,講台海的狼牙棒天靈蓋那裡有點錯誤。

「美國一共有15條航母」

當時現役13艘,包括95年服役的斯坦尼斯號和98年退役的獨立號

「這還沒算美國10條同樣可以起降飛機的准航母——兩棲攻擊艦。」

當時現役12艘。實際上冷戰後這兩種艦艇美帝常年保持各12艘。

「「庫茲涅佐夫」號是蘇聯設計的最後一代航母」

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才是

這些都可算常識性錯誤

暈,爬牆黨第一次拍到J10是99年。關於軍事的這些是哪個作者負責的?

第一章無力吐槽了,宋曉軍寫序的時候看了書沒有?


用一點環境歷史學的概念來梳理,一個社會體系的構建,需要專業(往往是經濟)、管理、文化三要素。《大目標:我們與這個世界的政治協商》多談了專業、略談了管理、沒涉及到文化,這是書的特色,我覺得也是書的不足。


笑,我也不知道這種書怎麼會受到好評的,看看各位似乎都對這種書有蠻大期待似的,包括提問者對這本書抱有極大的好感。

不湊巧的是,剛好去朋友家看到這本書,然後翻了一下,這不就是《中國不高興》2.0么?

舉個例子,作者說美元霸權問題,所謂的鑄幣稅的問題,然後這個條件就加到法國人身上去了,下面就是作者的的論點

當然眼下仍然有幾十年石油可采,在這個世界裡當帝國還算不賴。美國現在有7%的人口從事工業,3%的人口從事農業,大部分人並不需要為吃飯而太辛苦地勞作。而200年前,90%的美國人是農民。

作者筆下的美國的農業人口都快到工業人口一半了,都看看這兒比例,難道作者都不覺得違和嗎?

法國之所以要推翻卡扎菲,正是為貨幣和貿易結下的梁子,歐盟成立以後,德國接著蘇聯垮台吞併了東歐,法國則想在北非搞個地中海自由經濟區,希望吧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這些講法語的前殖民地拉在一起,學習一下美國人的經驗,在地中海用歐元做貿易結算貨幣,收點鑄幣稅

合著歐元是法國人一家控制的?

裂變核能也靠不住。石油還能用幾十年。在現在技術水平下,鈾礦也差不多是這個時間用光。如果考慮到用量增長,估計也就是30多年的事情。在這之後,如果人類的技術水平沒有突破性進展,中國也好,我們每個人也好,為之奮鬥的一切都將變得毫無意義。

我不知道作者是故意誤導,還是作者根本不知道所謂的石油還能用幾十年的真正含義。

石油會枯竭嗎?為什麼幾十年前預測現在會枯竭,但是還有很多石油可采? - 社會

大家看一下 的幾十年前就預測枯竭枯竭,怎麼到現在還說幾十年就會枯竭?這尼瑪沒完沒了了都。

還有一個替代能源的問題,我不知道作者到底是裝不知道,還是真不知道,這個世界的能源在他眼裡除了石油就是核裂變了,替代能源就只能這個?

當然還有提問者引用過的這個

印度是不是用 290 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養活了 12 億人?是的話為什麼? - 楊愛紅的回答

2900個贊,我是不知道怎麼會有這麼多贊的

當然,提問者就是楊愛紅,那不妨 @楊愛紅一下楊愛紅同學,你有沒有發現你引用的東西寫的慷慨激昂,但是其實不是這樣的。

例如說蘇聯這個國家,我想沒有人說它不夠工業化吧,但是蘇聯的糧食一直都是大問題,配給制搞了很長的時間,物品短缺不足是家常便飯,大列巴都要吃吐了,1991年瓦解的時候,在東北邊境拿一些中國產的酒就可以換來摩托車,這不是什麼新聞,你敢說蘇聯工業化程度差?你敢說蘇聯的工業化程度比中國差?既然蘇聯有極高的工業化,為什麼還有如此嚴重的物品短缺呢?

為什麼還有人把作者的

所以 19 世紀末西方列強造了幾十年巨艦大炮,到 20 世紀初就能造合成氨設備了。現在,哪些國家能獨立設計建造下潛深度幾百米的潛艇,哪些國家也就能建造年產幾十萬噸的大型合成氨設備,能得到吃不完的糧食。大炮和黃油在工業時代根本就是一回事

當成金科玉律呢?

問題的原因其實中國總結蘇聯的教訓早就出來了,不但是工業化的問題,還有各部門的平衡問題,蘇聯過於重視重工業而過於輕視輕工業和農業,最終導致了各種惡果,而計劃經濟的束縛讓這種情況加重了

而印度的情況是非常多原因導致的,印度自成立起,就非常親蘇,以至於整個印度國家都是按照社會主義國家的樣本創建的,印度的各種勞工法大大阻礙了外國的投資,而印度政府對外資幾乎是敵對的態度

僱傭超過100個人的企業,在解僱緊縮開支或者結束經營之前,必須向政府申請-----《勞資糾紛法》

勞工法規定最低紅利為勞工薪資的8.33%(即一個月所得),最高為20%,惟公司設立前5年發生虧 損時可不發紅利;未遵守規定者處6個月有期徒刑並處1000盧比罰金----紅利法(Payment of Bonus Act,1965)

員工數量超過20人的企業在僱傭合同工之前必須獲得政府的批准-------《勞動合同法》

僱用勞工10人以上的企業,其各級勞工包括職員工作滿5年以上因死亡、退休或離職時,每1年可獲相當於最後期間半個月月薪(乘以15天除以26個工作天)薪資,最高限額為35萬盧比---離職金法(Payment of Grutuity Act,1972)

規範各勞工因工作造成傷害或死亡之補償事宜,但不包括公司辦公室職員;---勞工補償法(Workmen's Compensation Act,1923)

提供強制性的勞工儲蓄規定,以保障勞工退休;僱用員工50人以下,員工需提出其基本薪資及津貼的10%,50人以上提12%,員工因特定理由可提領部份基金;未遵守規定者得處1年有期徒刑並處5000盧比罰金----------勞工退休基金及雜項規定法(Employees Provident Fund and Miscellaneous Provisions Act,1952)

甚至還規定了企業必須在工作場所提供痰盂

就在這種勞工環境下就算西方有心想在印度投資,那也是不可能的啊,再看看80年代的中國資本家是多麼肆無忌憚

所以印度的原因是很多問題導致的,不是作者一句話來個「大炮和黃油在工業時代根本就是一回事」就總結,要是真的是這回事,那蘇聯還會農產品和輕工業產品短缺嗎?對不?

不知道各位發現了沒有,其實《大目標》的作者寫書特別不嚴謹,很少去引用一些像樣的數據,有些話真是張口就來,類似於「美國現在有7%的人口從事工業,3%的人口從事農業,大部分人並不需要為吃飯而太辛苦地勞作」,這種話甚至我連任何文摘都不用看,單憑常識就知道這就是不可能的。

作者老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去編造一些數據,這習慣不好。我懶得去每個數據慢慢追究,我敢說這本書不是一般的不嚴謹,是相當的不嚴謹。


網上花錢看了這本書,真是很不錯!蠻反感 榎本彌代 的回答,總把自己當做一個外國人的眼光看待中國老百姓過了幾天好日子,就憤憤不平。寫內容也故意裝,作。其實也就那個那個歪曲理由隱晦在文字中,搞得大家不明白,有閃現自己如何的睿智的人。說白了,這就是『狡猾的愚蠢』而已。他是不是老外我不知道,但是這個裝,我實在看不下去,要點個反對。


看了一半沒接著看,感覺全書也就是工業工業工業+論證論證論證。

怎麼說呢,有點類似於政治或者經濟領域的《21天精通C++》——基本上屬於「擺結論+直觀論據分析」。

不得不說很多人的邏輯能力和抽象層次層數是不太高的,這直接導致一個後果就是「給他們看更加深層的東西,他們缺少處理和分析的能力」——而深層的邏輯,專業化的陳述一般人是看不懂的,精簡後變成淺層次的邏輯後,又容易錯誤。這種現象就是初中化學課本為了便於理解,將過程過度簡化最後結論都幾乎是錯的一樣。

這大概就是這本書的蛋疼之處——真正有能力關心政治經濟並正確理解這些內容的人,讀這本書幾乎不會有啥收穫;而沒有能力處理這些東西的人,讀這本書幾乎如同讀了一本小說,只不過人物換成了國家,劇情換成了部分歷史事件。

當然,對於未曾接觸過工業黨觀點的人來說,這個視角也是新穎的,其中一些建議也是有建設性的——發展工業確實能解決很多問題。

但是這不是萬能葯,工業化的實施條件仍然是苛刻的,近似於真空中的球形雞。我們甚至很難找到幾個國家適合進行這樣的工業化——而中華民族屬於非常特殊的一個情況——在鴉片戰爭之前這個國家放在世界上來看即使不能稱之為列強,也算一流國家,有著完整的文化體系和文明。這樣的國家不是發達國家的,可能只剩下伊朗和埃及等寥寥數個國家。文化的內在張力很多時候能拯救整個民族——恰恰這個條件非常苛刻——以至於很多國家不重視教育是一種民族性的觀點,這極大的阻礙了工業化的實施。

當然,整書確實能起到一些科普的作用,這大概也是馬督工們的初衷。他們自己也應該很清楚很多話不能明說,很多話只能說給一部分人聽。

還有,感謝馬督工等工業黨們的視角,確實值得參考。


一年多前讀的這本書,有些觀點非常我是第一次見到,感覺給讀者提供了一些不錯的視角。

我對書中的「人口需達到八千萬的國家才有能力維持完整的工業體系」這個論點印象深刻。非常想知道這個數字是如何估測出來的。

有點跑題,還是匿了吧


暑假剛看過。

思路是很贊,但是忽略了實行過程中的很多細節。

比如世界島的一體化,忽略了鐵路一路修過去的阻力,甚至忽略了西域的人口能否支持這個計劃哪怕是最開始的修到中亞的計劃。

比如「到非洲去」。。。

非洲的行政區劃太奇怪了,完全是人為分割的嘛。

如果五大流氓主導的國際秩序徹底失效,這個地區又會布滿血與火吧。


亞馬遜上買的,正在看,角度新穎,分析細緻,獲益良多。謝謝作者。


看了第一頁,我就實在看不下去了。我看本書本來是好奇之心,80後開始寫書,真的讓我想起某人7歲就開始搞科學發明,在這個各種年輕的牛逼風起雲湧的年代,讓我實在追趕不上。這些靠發泡劑催熟出來的書,我打分只會給1分。

我說我看到什麼地方就不爽了,蘇聯懼怕美國擁有原子彈,所以投了棄權票。這居然有臉寫得出這麼錯得離譜的段子。

為什麼在朝鮮戰爭中,蘇聯不利用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權力投反對票? - 政治 - 知乎

這裡面的內容是作者引用自沈志華的內容。沈志華的內容是從蘇聯人那邊搞來的原始檔案。

從沈志華可以確定的朝鮮戰爭是朝鮮主動挑起的,並且得到斯大林同意,毛澤東的支持。蘇聯人投棄權票並非懼怕美國,實在懼怕乾脆投贊成票呀。你要不怕幹嘛不投反對票?扭扭捏捏作甚?只怕是蘇聯人是想投贊成票,並且希望借毛澤東的刀跟美國人干。又怕道義上過不去,只好投一個棄權票。當然了,這裡面幾個人都在借刀殺人。具體就不能細說了。倒霉的永遠是屁民,偉光正的人永遠在檯面上講講話。

這本書硬要評價質量,個人感覺和《貨幣戰爭》這本書基本是同一層次


@馬前卒 書的作者已經來了知乎,可以請他本人來回答這個問題了。


剛掃了一遍,用Part Number來倒推一個Industry所需人數的思路很有啟發。

有個疑問,設AI和AR發展順利,普通人可以在AI和遠程專家的支持下完成更多更複雜的現場工作,從業人數與Part Number的比值是否會發生大幅改變?比如以前1:1,將來1:3,則同樣人口就可以容納3倍複雜的產業——產業轉移和新大國崛起的時間將被大大推遲。

@馬前卒 督工怎麼看這個變化?


剛剛出版時候,小路來北京還有王老師一起吃飯送了我一本。看過第一遍就和王老師說,感覺有點散。如果沒有工業化相關知識積累,很難看懂。和日本相關部分應該是王老師寫的,很生動。但是全書最後太水了,知道誰寫的就不說了。


這本書看完了之後覺得眼界開闊了很多。


槽點太多了。

我都忘記內容了。

我唯一記得的就是督工形容F22神奇雷達性能讓我嚇尿了。。


推薦閱讀:

「工業4.0,工業物聯網,能源互聯網」——最近這幾個概念都好火,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哪些西方武器最能代表西方人的暴力美學?
人工智慧的發展能像以往工業革命那樣產生大量新的工作崗位嗎?
日本經濟停滯20年,我們飛速發展30多年,為啥我們還沒追上?日德從戰爭廢墟中崛起不只用了十幾年時間嗎?
微化工技術的應用前景如何?

TAG:工業 | 書籍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