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庫房大概是怎麼樣的一種情形?
都說展出的文物只佔博物館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從沒見過庫房內部的情形,有人說很多文物擺放的很隨意,到底到了什麼樣的程度?有沒有知友進過博物館的庫房?來分享下見聞咯,或者秀些照片看看。
照片手裡沒有,但是看過一些,不是親眼所見,都是聽單院長講的。故宮的文物存放應該分幾類,第一種是在宮殿中原狀陳列,第二種是在老式宮殿的庫房中存放,第三種是在南大庫的庫房中存放。原狀陳列的大家都看得見就不多說了,南大庫是現代庫房,情況基本和一般博物館的文物庫房一樣,也是大量的文物貨櫃,每件文物各有所屬。題主說的比較亂的就是第二種的宮殿庫房,這種庫房主要是放一些大件的器物,比如說傢具存放在御膳房,還有前面答主提到的地毯,就是捲起來摞在一起,這些東西主要是太大難以存放,而故宮的條件有限,所以只能這樣。不過這種情況馬上就會改變了,故宮內以後成立的傢具館有很大的空間,集存儲、養護與展示於一體,地毯一類的大件雜項則可能會去往新建的北院區存放、養護和展示。
1.具體情況不詳述了,反正紫禁城地面宮殿庫房、地下庫房,西玉河庫房各不相同。
2.十幾年前觀摩過一回紫禁城地面宮殿庫房,覺得倒也不是擺放隨意,而是儲存設備設施嚴重不足。該庫房文物櫃架嚴重缺失,大部分文物只能席地而擺,那個時候紫禁城地面宮殿庫房超過半數都是這個樣子。現在隨著建設的日益完善,該宮殿早已不是當年模樣了。
地下庫房,西玉河庫房都是現代庫房,條件要比地面宮殿庫房好得多。
3.關於博物館庫房的標準要求,可以參考《博物館建築設計規範》
遵守紀律,建設平安故宮
以及各位知友請擦亮雙眼,上圖越多的答案越可能是騙粉的。
文物擺放的很隨意?怎麼會,最近宮裡面可是嚴謹的很。
比如本周,午門展出王希孟《千里江山圖》,開幕的這天的上午,故宮庫房監控顯示有不相干的外人靠近,就立刻啟動了有關程序,好一通嚴查呀。
布展撤展時大致是這樣的。
庫房是有厚重的金屬門的,腦補銀行金庫保險門吧
存放文物所使用的金屬質密集櫃是這樣的
展前要用的尺牘是這樣的
宮裡的保衛是很森嚴的,防火、防盜、防潮、防塵、防震、防八卦等系統是眾多的,尤其地庫的位置是秘密的,一般人我是不告訴他的。
我曾經有答過關於故宮地庫的一個問題,題主可以去翻一翻。照片這種東西是不可能有了,人員出入都有嚴格的限定,而且也不是可以隨便參觀的地方。具體題主還是去看我的那個答吧。
雖然不是北京故宮的,故宮文物南遷的紀錄片拍攝過南京博物院的庫房。【南遷文物】紀錄片中南京朝天宮文物庫房的鏡頭
謝邀。不是每個故宮人都能有機會下庫看到文物的,嗯,我就是屬於那種從沒進過地庫的人。再者即使下庫也不會那麼隨意就允許照到像的。文物很多很多很多是真的,老師傅講曾經有一位國際上研究明清時代某種地毯的很有名的歪果仁,進我們存放地毯的庫里時候,當時就膜拜跪倒了。
作者:陳亞寧鏈接:北京故宮的文物儲藏庫在哪裡? - 知乎用戶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大概位置就是在圖中內務府舊址的地下,現在故宮開放面積已經很大了,武英殿宮區以及其東側的十八棵古槐區域已經開放,你可以從熙和門進入經斷虹橋再過十八棵古槐便可看到一處工地,這裡便是內務府舊址,現在估計正在展開地下地庫的三期工程以及地上的內務府原址復原工程,故宮文物繁多,100多萬件,其實有相當一部分都是重複的,比如說故宮裡的瓷器有35萬件,但大部分都是一樣的,大部分一級藏品都對外展出過,其他一樣的展品就會放入地庫。 其實地下文物庫內部並沒有傳言中那般神秘。故宮地下文物庫第一期工程於1990年完工,到1997年第二期也建成,在將近10年的時間內,院藏文物的60%被從地面文物庫搬到地下。地下文物庫採用三層全埋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消防系統和防盜系統都很完備,而且是恆溫恆濕,溫度設定在15℃左右,濕度則設定在50%。
和地面文物庫的安防不同之處在於,地下文物庫多了一道「報批」程序,文物組的人要去提文物,必須要拿到部門主任的簽字條才能獲得文物庫的鑰匙。在進入文物庫前,也要經過保衛部的盤查登記,這之後還有一道分庫房的門禁,設定了專用暗鎖和密碼。可以說,即便誤打誤撞找到了地下文物庫的入口,要想不知不覺摸進裡面也是毫無可能。
地庫內使用的文物儲藏櫃依據文物種類的不同,設計的樣式也有區別,不過全部為鐵櫃,「當初是出於防火考慮,沒有採用木質材料」,但現在看,鐵制儲藏櫃的通風度不夠好,所以不能滿足保存每一個藏品的最佳條件,「如何改進保存條件,還是研究的課題」。
「在故宮博物院專門修建的地下文物倉庫中。」據故宮博物院文物管理處長梁金生介紹,最早提出建設文物庫是在1982年,當時國家有關部門領導深感故宮地面庫房條件太差,在冬春風沙、夏季高溫酷暑的自然條件下,防火、防盜、防塵、防震等條件均達不到文物保管的要求,經過領導和專家論證,直至1986年才決定建設地下文物庫。這是中國第一座地下文物專用庫,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於1986年開工,到1990年竣工,建築面積為5000多平方米;二期工程從1994年開工,到1997年完工,建築面積達17000平方米。
故宮地下寶庫的地板和四周採取雙層圍護,確保地面水和潮氣不侵入庫內,具備戰爭防護能力,具備抗震能力。地庫採用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包括消防系統、防盜系統、空調系統、文物運送系統和計算機自控系統。其中,消防系統採用了火災自動報警和氣體滅火裝置,按照防火區域配備了足夠的滅火劑。一旦發生火災,系統可在30秒內完成自動滅火噴洒。防盜系統從地上到地下已完全達到了「立體化設防」的標準,可確保文物庫房的絕對安全,同時空調系統對於溫度和濕度都有很好的全自動控制。各系統的負責人員及電腦系統每天24小時不間斷守衛著地下文物庫。故宮博物院的專家依據文物種類的不同將地庫內使用的文物儲藏櫃分別設計為密集櫃、多層櫃、抽屜櫃和異型櫃,對於書畫、陶瓷類文物還專門襯鋪了天然亞麻布,以防止文物直接和鐵板接觸。此外,文物庫庫區還備有大型的熏蒸消毒機,使每件入庫文物都得到熏蒸消毒,防止文物霉變和蟲蛀。
梁金生介紹說,地庫共有大小庫房100餘座,單是地庫內的防盜門就價值10萬美元。對於故宮地庫的具體位置,梁金生只是神秘地笑笑。
再貼一篇報道:
據故宮工程處處長潘連生介紹,地下文物庫分為兩期建設,一期工程於1987年開工,到1990年竣工,建築面積為5000多平方米。二期工程從1994年開始,到1997年完工,建築面積達17000平方米,兩期合計面積達22000平方米。
記者在地下文物庫中發現,地庫內使用的文物儲藏櫃全部為金屬製作。故宮博物院的專家說,他們依據文物種類的不同分別設計為密集櫃、多層櫃、抽屜櫃和異型櫃。對於書畫、陶瓷類文物還專門襯鋪了天然亞麻布,以防止文物與鐵板直接接觸。
此外,在文物庫的入口處還備有大型的熏蒸消毒機,可使每一件文物在入庫前得到熏蒸消毒,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文物霉變和蟲蛀。目前,寶庫內已入藏文物60多萬件,善本圖書20萬冊,占故宮全部文物收藏的60%。
而在設備及文物安全方面,故宮制定有詳細的崗位責任制度,各系統的負責人員及電腦系統每天24小時不間斷「死死」守衛著地下文物庫。
推薦你看一下《故宮》紀錄片,裡面有幾個故宮地庫的鏡頭,不過不是很多並未看到太多神秘與高深,此外,有一篇採訪《故宮》紀錄片導演周兵的文章:
《故宮》總編導周兵介紹,為了安全起見,故宮從來不對外界透露其地下文物庫的具體位置。雖然《故宮》中,將大量披露國寶級文物,但是每一件文物的拍攝,都需要博物院領導和上級領導的批准,有關拍攝計劃正在制定中,拍攝時間和地點不便也不能透露。
雖然在本報記者的追問下,《故宮》劇組沒有透露更多關於地下文物庫的情況,但記者還是通過其他渠道,從一位故宮負責人那裡了解到其他一些關於地下文物庫的信息:
「1983年開始修建地下文物倉庫。進西華門,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對面有一座空場,被用作武警的足球場,北側牆上還貼著射擊用的靶子,空場的下面就是地庫,而牆內側是入口。俯視地庫為『田』字形結構,上下分3層,總面積兩萬多平方米,藏有文物60餘萬件。事實上地庫為一個架空結構,六面都不接觸泥土,四周為『回』字形,下面被柱子撐起,這樣設計主要是為了防潮,防止有水滲入。地庫共有大小庫房100餘座,大的十餘平方米,小的七八平方米。庫房內有高兩米左右的鐵櫃,文物一層一層地放於其中。所有文物在進庫前都要經過熏蒸,以除蟲消毒。每件文物都有一個相應的囊匣,根據形狀的不同內槽也不同。地庫有中央空調保證恆溫15攝氏度,恆濕50%,並設有自動感應的氣體滅火裝置。地庫內的防盜門價值10萬美元,密碼鎖實行雙鑰匙制,入口處的警衛室掌握大門鑰匙,具體庫房則由鑰匙房掌握。保管員每天要入庫2至3次,做例行檢查,平時庫內不開燈,人走燈滅。」
好吧我還是把視頻貼出來吧,《故宮》第七集-故宮書畫-43分55秒開始:
《故宮》 第七集 故宮書畫
簽署的有保密協議,不得泄露庫房結構、藏品擺放的。
不然……
像迷宮一樣巨大,幾千平米,現在有兩座。像金庫一樣冰冷,有很多金庫大門一樣的門。門上帶方向盤那種大鐵門
我想跟有關部門差不多吧
推薦閱讀:
※晚上一個人呆在故宮,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一個故宮的朋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故宮每天晚上是怎麼清場的?
※當我們遊覽故宮時,我們在想什麼
※為什麼古代人也能畫出整個北京包括故宮的地圖?故宮內部結構在當時是公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