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為什麼會被尊為英雄?
伍子胥雖說是為父兄報仇,但畢竟是借敵國之兵滅了自己的祖國,後來更是掘墓鞭屍。相比之下,泣秦廷借兵的申包胥似乎更適合古代「愚忠」的價值觀。為什麼伍子胥被塑造成了英雄?
因為伍子胥以他的「日暮途遠」「倒行逆施」展現了一個人所能對抗的極限:楚平王無故殺其父兄,他就一定要覆楚、鞭屍以報,哪怕那是自己的故國;吳王逼他自盡,他就留下觀越寇滅吳的預言,哪怕那曾是他為之奮鬥一生的國家。他所說的做到了,他預言的也應驗了,卻註定會讓所有之後居廟堂之高的統治者顫慄不已,不願提起。
當高高在上的統治者暴虐成性時,一個臣民能作什麼?隱忍、剛烈且充滿血氣之勇的伍子胥給出了令人熱血沸騰的答案:復仇。無故加之刀斧,那麼縱然身為君主也要為自己的暴行付出代價。這個答案是懸在歷史長河中無數統治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迫使他們不得不審視自己的行為,縱然有生殺予奪的權力也不得不小心行使。
不管華夏大地上的統治者怎麼變換,不管怎麼對治下子民的鉗制和愚弄,但藏於人心的感情是共通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面對暴政和不公,人們有反抗的權利。而民眾的血性則是制衡暴力和強權的最重要武器。保有血性,是一個人對抗欺壓、保護自身尊嚴的最後依仗,不僅要勇於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益,也勇於反抗壓迫和暴政。我們的先祖就是這樣披荊斬棘以成華夏大地,浴血奮鬥以守護自己的親人和家園的。
——————
看評論里有提到施琅的,補充一下背景說明:
春秋時期是分封建制的時代,天下共主為周王室。周王室分封兄弟叔伯、各大功臣家族、以及殷商遺民等,各附庸再分封自己的附庸。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當時的天下觀,「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所以華夏區別於其他蠻夷——這就是當時的民族觀。而楚子有時自視為蠻夷,但通常情況下還是奉周王室為尊的,名義上是周的臣屬。
也就是說,即使要按後世觀點論民族的話,周及其吳楚齊等附庸自視為「天下」,是為華夏民族,犬戎等沒有禮儀之大、服章之美的才屬於異族。這是當時的華夷之辨。
在這個「天下」——華夏之內,所謂爭鬥是兄弟鬩於牆的事,所以春秋戰國游士擇主毫無心理負擔,也不存在所謂「背叛故國」問題。
但他們不可能毫無心理負擔地勾結犬戎試圖顛覆華夏文明,即使在華夷之辨萌芽的時代,以夷變夏也是人們所不齒的;可如果反過來,能以夏變夷,堪稱移風易俗,則是不世之功。這方面,伍子也頗可稱道。
孟子說過: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楚平王殺了伍子胥全家,可謂不共戴天之仇,伍子胥以一己之身對抗一國之君,奮鬥數十年,最終報的大仇,不是英雄是什麼?因為伍子胥的做法符合儒學道德。
儒學認為,父母子女兄弟關係為天倫,是無可改變的天生血脈關係,為天屬。而君臣、夫婦、朋友之間則屬人倫,是後天形成的契約關係,為義屬。所以在儒學價值觀中,孝親是遠高於忠君的道德準則。當楚平王無罪殺伍子胥父兄時,君臣之間賴以維繫的義也就不存在了,伍子胥與楚王之間只有不共戴天的殺父兄之仇,「子不復仇,非子也」——《春秋公羊傳》,此後伍子胥向楚王復仇才是符合儒學倡導的「大義」。
首先伍子胥不是儒家!
伍子胥是春秋時期的人,那會兒子儒家第一沒有發展到思想能影響到楚國士族,更沒有可能給伍子胥洗腦。所以伍子胥的任何個人行為與儒家無關。
其次是帶兵滅自己祖國的問題,那就牽扯到國家的概念與祖國的意義。先秦時期的國是國家么?顯然不是,是城邦聯盟,分政轄制。國家需要有什麼?公民。中國古代社會的被統治階級是什麼?臣民。臣民是對君主盡忠是後世君主制時代的事情,公民是對國家負責則是進入現代才有的概念。春秋時代換國而仕是常有的事,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商鞅、李悝、蘇秦、張儀、孫武、孫臏有幾個是忠於自己國家的?只有你是國君的近支後代,有義務保護自己的宗廟、社稷。大多數士人對於自己的國是沒有責任了。都出國找老闆去了。伍子胥不是楚國公民,而是楚國臣民的後代。對國家沒有義務。
伍氏一族伍尚伍舉對於楚國還是頗為忠誠盡到一個臣子的義務,卻在政治鬥爭中這樣的忠誠被辜負,因而才有復仇的心思。既然伍子胥沒有義務忠於楚國君王,自然從道義上講能復仇。
伍子胥的復仇,實現了自身價值,堪稱中國後世典範,具有古代被士大夫奉為精神信仰的現實意義。
而後看伍子胥是否忠君?答案是的,效忠了君主,從一而忠。正史上的記載是他為了提醒君主死諫符合儒家「愚忠」的價值觀。
你把傳統儒學想得太壞太古板,儒家講忠孝,出於心,行則義,不在專門,申胥其忠在存楚,子胥其忠在死諫,形式不同,其意一樣。自古忠孝兩難,直躬申鳴,執父忠君,一樣被那些士子罵,更何況子胥掘墳的是一個實在荒唐的君主,有何可非呢?比干可謂忠了吧?一直以來比乾子胥都是放在一起論的。
青年人對老年人有天生的吸引力。
我們民族如今太老於世故了,哪有伍子胥和主父偃那樣的張揚。江南傳說伍子胥修姑蘇城,以年糕加米漿築成。後世饑荒年間,活人無數。
何況功高未賞,反而鴟夷入江,江南父老憐其屈,端午祭之。所以江南自古端午只知伍子胥,不知屈原也。想來後世的統治者,日漸和諧,將伍子胥這樣咒滅兩個大國的不討統治者喜的猛人,漸漸向人畜無害的文人屈原過渡了而已。
伍子胥在我們蘇州的地位極高,他是我們蘇州城的規劃者,他建蘇州城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514年是我們蘇州的建城時間。蘇州人端午祭奠伍子胥的習俗和祭奠屈原一同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伍子胥毫無疑問在我們蘇州人心目中是一名偉大的英雄。
「英雄」的標準是什麼。
怎麼樣才算「愚忠」。「英雄」跟「愚忠」的區別是什麼。不光伍子胥這裡。這是一個思考題。
好好想想。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誰說過要一棵樹上弔死了?
伍子胥的名氣為什麼這麼大?
因為他的故事比最傳奇的小說還要傳奇;
他做到了很多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就是抗爭;
絕大多數人面對無法抗拒的暴力會怎樣做?即使你想反抗也沒有任何用處。
上學時,班裡最牛逼的混混欺負你,你怎能辦?
工作後,老闆天天壓榨你,你怎麼辦?
走運後,一個黑社會老大找你借錢,你怎麼辦?
某一天,政府通緝你,你怎麼辦?
答案是:毫無辦法,即使你想反抗也沒有任何用處。
血海深仇,怎麼放也放不了,怎麼忘也忘不了;還有一條出路:絕望後自殺;
沒有決心的人是無法自殺的,有決心的人又不願意放棄;
復仇是一條不歸路,你終究會被它吞噬;而且還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你有無論如何也要活下去的決心嗎?
你有縱橫捭闔、睥睨天下的氣概嗎?
你有十年休養、十年生聚的毅力嗎?
你有絕地求生、死中求活的運氣嗎?
答案是:沒有,你沒有任何辦法。
伍子胥是不是英雄?他根本不在乎;
但他無論如何也要在一條不歸路上走下去,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當這個國家無故殺死自己父兄,並對自己趕盡殺絕的時候,這個國家還有什麼資格和臉面稱作「祖國」?是楚國和吳國辜負了他,他沒有背叛任何一個國家。相反,他很忠誠。他做了很多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當的起英雄二字。況且當時的國家觀念也不像後來,儒家持的是「天下觀」,當時有資格代表天下的仍是名存實亡的周王室,而不是吳楚這樣的諸侯國,儒家自然不會黑他。而且,申包胥也不是「愚忠」,《左傳·定公四年》載:「初,伍員與申包胥友。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如果他真是愚忠的話,聽到伍子胥這番話,難道不應該把他捆起來獻給楚王?相反,他不僅沒這樣做,反而勸勉伍子胥復仇,等到楚國真正面臨亡國危險的時候,挺身而出,泣秦廷乞師,可謂公私分明。二胥都有國士之風。
因為他活成了每一個男人想要的樣子。
當時沒有近代民族國家 伍子胥的行為也符合儒家的道德
只是這裡面唯一一個指的一提的 常被忽視的是楚國的軍人和百姓 不知道戰爭給他們造成了多大的破壞和影響 改朝換代當然需要戰爭 只是這只是純粹的復仇 而非楚國百姓有了要改朝換代的需求 所以這是個糾結的地方
因為向楚復仇了
伍子胥的形象主要是在《吳越春秋》里豐滿起來的,這本書本身就有演義的成分,比如伍子胥給范蠡,文種託夢,記錄的「胡馬望北風而立,越燕向日而熙」這個伍子胥的用語也不是春秋時的語言,所以有學者認為本書屬於在小說和歷史之間,很多關於伍子胥的記載都有演繹的成分。我個人認為,英雄他是萬萬算不上的,他對於國家和人民的貢獻稱不上英雄,但絕對是真性情,純爺們!
血親的仇啊!
不請自來,先馬克,有時間再來寫。個人認為伍子胥一生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前半段是英雄,是大英雄,後半段不是英雄,是愚忠。申包胥不是愚忠,是浩然正氣。
吳國當時可是未開化的蠻族國家,拜相是什麼概念,可以參考一下管仲,覺得一個示例不夠的話,還可以舉一個西方的秦國的范雎,一個伍子胥之前一個之後,一個東一個西,可以看看國君對相的尊重
史書上沒法直接看到伍子胥對吳國國力的貢獻,但是很明顯,如果吳國本身就那麼強,為啥還被楚國壓制這麼多年?伍子胥拜相之後面對的局面首先是國力不足,然後才是怎麼打仗。
如果不是伍子胥對吳國沒什麼貢獻,闔廬會同意帶著吳國去對強楚做自殺性攻擊,招惹一個超級大國當世仇?反過來就可以看到伍子胥改革之後吳國國力是得到了一個如何的飛躍
攻克楚國然後撤軍之後,吳國又做了什麼?伐齊,伐魯,伐越,而且基本都算贏了。沒有這個國力,你確定這國家敢惹當時的巨頭還居然保持長年征戰嗎,換別的國家早完了,伍子胥對當時的吳國而言宛若商鞅改革了秦國
江南端午祭奠伍子胥也不是憑空而來的,滅吳之後接手吳國財產的越國混成啥樣?不值一提,也沒必要知道,一個嘗膽十年的孬種和靠隱忍和送女人建立的國家註定是沒有血性的。
當然換做今天,我們的確可以說,伍子胥是吳國走向覆滅的元兇,一個長年征戰的軍國一定走向滅亡,但比起其他碌碌無為的小國,沒有伍子胥,後世也不會有「吳」這個國號
有血性,真漢子,該干就干不叨叨,夠硬。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書生與文人有著極為「狷狂」的人格與事迹?
※中國古代大城市的衛生狀況如何?
※為什麼高仙芝在中國歷史名將中知名度不高?
※古代科舉考試如何培養出國家管理人才?
※如何評價漢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