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股市機構投資者的交易量佔主導地位,那麼註冊制會不會更快地施行?

來源於這個問題:相比較美國,中國股市個人投資者(散戶)交易量佔多的原因是什麼?


極有可能。

證監會早就想推行註冊制,但實在推不動。

註冊制弱化行政審批,方便公司上市融資,但推行初期不免出現大量渾水摸魚、造假上市的企業,股市投資的風險會加大。

目前市場中都是散戶,承擔投資風險的主要是中小投資者,風險再加大他們能不能受得起?如果受不起投資失敗的後果,對他們個人有多大影響?會不會崩潰跳樓?如果大量中小投資者遭遇投資風險,會不會引發社會不安,上街遊行?政治後果有多嚴重?

涉及政治影響的領域,證監會只能小心行事。歷任證監會主席都雄心勃勃要干,但到現在也未能實質性幹起來,這就是苦衷。

中國股市以散戶為主的投資者結構,是阻礙註冊制推行的最關鍵因素。

如果投資者結構能夠轉化為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散戶比例大幅降低,情況就會好很多。

機構投資者更強大,面對造假、有瑕疵的上市公司,更多的信息來源去判別,有更強的調查分析能力去處理。機構投資者自己就有相當能力遏製造假公司上市,客觀上起到股市過濾網的作用。

另外,即便不能完全杜絕造假上市,機構投資者在投資風險的控制上也要好很多。比方公募基金的規則規定,無論一隻股票多麼好,基金頂多只能買10%(甚至更低)。也就是說,即便買到了造假上市的公司,基金也就是損失10%的本金而已,對機構、對基民都是可以承受的。10%的虧損不會讓投資者跳樓,更不會引發社會動蕩。機構投資者控制好風險,可以避免造成更大的社會衝擊,起到防波堤的作用。

有了這些保護機制,上市註冊制高效率的優勢可以充分發揮出來,而不良的後果才能降到最低。

這才到推行註冊制的最佳時機。

前一陣子某人曾經評論過:

「推多渠道股權融資讓巨量資金進入股市,這邊資金進入股市,股市有信心了,那邊開始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就不會出問題。」

他講得有道理,推動多渠道股權融資、讓巨量資金入市,可以適當提高機構投資者比例、降低散戶比例,確實能為推行註冊制提供相當幫助。


問題的大概邏輯是:成熟市場是多是機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分析得更加專業,不會被爛公司所騙。成熟市場是註冊制,擬上市公司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取得定價和發行。

首先來說機構是不是有甄別好壞公司的能力,這一點我還真不敢苟同。在業內混還得維護一下行業的形象,就列出兩個表,大家自己看,數據來源wind

證券代碼 證券簡稱 流通股東名稱[日期] 2010-06-30[大股東排名] 前10名

002399.SZ 海普瑞 交通銀行-易方達科訊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中國銀行-易方達策略成長證券投資基金;中國銀行-易方達策略成長二號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大成價值增長證券投資基金;中國銀行-易方達平穩增長證券投資基金;中國銀行-易方達積極成長證券投資基金;周蓉;中國工商銀行-匯添富優勢精選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羊俊臣;中國工商銀行-易方達價值成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

證券代碼 證券簡稱 流通股東名稱[日期] 2011-03-31[大股東排名] 前10名

601558.SH 華銳風電 東海證券-交行-東風5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西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銀行-滙豐晉信動態策略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張小燕;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匯添富上證綜合指數證券投資基金;趙建勛;中國銀行-易方達策略成長二號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中國銀行-易方達策略成長證券投資基金;趙德軍;上海美瑾商貿有限公司

其次,機構是否能夠勤勉盡責實現投資者收益的最大化。這點存疑,請見證監會提的三條底線。

再次,就證券的發行機構,他們無疑同擬上市公司是利益共同體。報表的粉飾,問題的掩蓋,即使在有監管機構審核的情況下仍然問題重重。

還有定價機制的問題,網下是機構參與吧,你看結果是不是有問題,玩法改了多次,就拿2014年新股網下配售機制來說,結果大家已經看到,用不了多長時間規則肯定還得改,這些不合理跟投資者是誰都沒關係。

個人認為,機構投資者比例加大,是歷史的趨勢,註冊制也是我們看到市場化的證券發行方式,其能正常實施,得由各方面多種因素來定,包括:監管方式,監督機制,制度規則,投資者素質等,應該是金融市場整體的發展進步的結果吧。


必然的。

1。其實機構比個人投資者更能起到用腳投票的作用,因為基金之類的投研團隊都是以價值投資為出發點的(在我國不排除有機構利用內幕和炒題材的行為,可是畢竟是少數,不要過於消極地看待這個行業)。散戶雖然佔比高,力量大,卻往往是瞎投票,使得價格極端不理性,市場失效。

2。機構投資者能帶來更多的增量資金,並且增加市場流動性,使得股市融資能力更強。這個就不多說了,股市裡最優質的資金是社保基金這種能長期沉澱、崇尚價值投資的"smart money",其次是股票基金。劣質的資金當屬遊資和散戶的資金,所謂的「dumb money」。可以把股市想像成一個大銀行,銀行肯定希望存定期的儲戶多,這樣就可以把更多的錢頭像長期、利潤高的行業。如果都是存定期的,銀行的融資能力會喪失一大部分,其他的人也不敢去存錢。

3。IPO過程中,機構投資者定價更為理性,能防止新股暴漲暴跌。請看我的這個回答。如何用例子通俗地解釋「超額配售選擇權」是什麼?

4。中小投資者在監管者眼裡是難纏的主兒。註冊制難以實行,和退市制度不完善有很大關係。和香港之類的成熟市場比,我國的股市其實安全邊際很高(當年港股直通車即將放行的時候,很多炒A股重組賺紅了眼的散戶去買香港的仙股,被大股東騙得血本無歸)。殼資源的長期存在實質上給中小投資者一個隱形的剛性兌付承諾,為了穩定市場,監管者破壞了整個市場的風險收益結構。慣壞了的散戶虧錢了往往採用各種極端手段:結社、打砸、發帖、靜坐,如果某天早上讓他們知道自己的錢一分也收不回來了,後果是難以想像的。在投資者教育尚未完善的時間段開放註冊制,無疑是和監管者的訴求相悖。仔細觀察一下我國的執政方針,其實穩中發展是主基調,發展經常給穩讓路。

機構投資者多了,這種事情就不會發生。機構的風控和研究團隊有能力去抵禦這類的風險。

總結一下,註冊制緩慢推進其實還是監管者再三權衡一、二級市場現狀做出的無奈選擇。

參考資料:害人的港股直通車與港絕世天才"向下炒"暴賺之害人伎倆


我先回答下題目,答案應該是:是的。但是,這個問題的因果關係有顛倒的嫌疑。

首先,假如散戶在中國股市的比例比現在小,那麼證監會管理、政策制定時候受到的阻力會更小。註冊制度的一個結果就是,公司上市門檻降低,市盈率下降。這要求散戶的投資能力必須在現在的基礎上大幅提高才可能不虧損,同時,現在已經在股市的散戶承受虧損的能力要加強。

其次,我覺得這個題目的因果關係顛倒了。應該是註冊制度的出現,會進一步將散戶驅離股市,無意之中使得機構投資者的比例增加。從長遠的角度來講,註冊制度對A股的發展是極其有利的。


看圖

國企改革可能是註冊制施行前最後一波薅羊毛


首先不該把髒水潑向散戶,這話是前證監會副主席說的。


推薦閱讀:

這樣來進行新股發行真的不好么?
為什麼公司上市了員工就都是土豪了?
IPO 之前的「路演」具體是怎樣的過程?
公司上市有哪些好處?
螞蟻金服估值超過阿里巴巴,將在多久後發生?

TAG:首次公開募股IPO | 股票 | A股 | IPO註冊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