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GDP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卻無法得到同等速度的提高?

中國GDP年年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卻無法相應提高,股市長期處於低迷,這是為什麼呢?


什麼是生活水平提高?

我的父輩小時候一個月吃一次豬肉,饞得要死。

我現在也是一個月吃一次豬肉,其他東西吃膩了才吃點這換換口味。

父輩小時候難得看一次電視,一看就歡天喜地。

我現在也是難得看一次電視,大大小小屏幕太多看不過來。

父輩小時候自行車可是稀罕物,結婚三件套之一呢。

我現在覺得自行車也是稀罕物,工作了誰不是小轎車電動車摩托車。

父輩小時候一件衣服穿好久,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

我現在一件衣服放好久,買來沒穿幾次就喜新厭舊地塞箱底了。

不過有一點,父輩以前結婚要新房自己建就好了,我現在卻可能要用一輩子來還房債,嗚嗚。

這些東西才是生活水平。

而不是:

「這麼多年了,XXX還是比我有錢/我還是這麼普通一人/XXX都已經升官發財了,電視里一直說GDP增長,可我的生活水平怎麼不提高啊,政府差評!」

「提高」一詞本就是縱向上的比較,誰讓你橫著比了?


因為你的參照物。

打開電視,偶像劇里別墅、豪車、僕人、大牌時裝撲面而來。你以為這就是別人都在過的生活,你以為這就是韓國人都在過的生活,你以為這就是美國人都在過的生活。

在中國,真正過上這種生活的人,不會超過萬分之五。

在這種參照物下,工資增長10%不算什麼,5000元/月的你就算不吃不喝1000年也過不上那種生活;在這種參照物下,買了一輛雪佛蘭不算什麼,人家的車是你價格的幾十倍;在這種參照物下,穿上了耐克阿迪還是屌絲,人家一個包包一件大衣就是你幾年的工資。

沒得比。沒法比。

還有房價高速上漲,動輒上百萬,你作為政府和時代的受害人,北京上海不能為你留一席之地。更別說動輒上千萬上億的別墅豪宅。

在這些參照之下,你所取得的一切進步,都只是一縷微不足道的空氣。

但是,我們總要說說但是。

還有很多種很多種參照。

20年前的生活,是一種參照:

韓國貧民的生活,是一種參照:

中國魯甸震區居民的生活,是一種參照:

要不是地震,沒有人會注意到,原來中國還有這樣落後的存在。原來真實的生活,跟《小時代》《繼承者們》差九萬九千公里。


咱們不是說好了【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嘛?


額……我覺得我生活水平提高了……


如可?!

如何看待GDP不斷增長,人民文化水平卻無法提高?


睡午覺之前忽然看到這個問題,睡意忽然消失不見,先手機上怒答幾句: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多年,人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收入、就業、安全、保障等等),好不,這個絕對不能否定。很多人還是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商品、市場、機會等等。就說脫貧,三十年讓幾億人脫貧,這是一個可怕的數據。我們很多人至少不會再像78年以前那樣物質不足、精神文化禁錮,整個天朝沒有活力和希望。

如果說普通百姓生活水平沒有提高,我覺得天朝早已風雲變幻、旗幟易主了,何以能夠撐到如今。

誠然,三十多年,貧富差距飆升、社會道德跌落、貪污腐敗多發、民權遭到諸多踐踏,這些是大問題,要想辦法及時解決,狠狠解決。但是開放和競爭市場,還是讓很多勤勞的中國人富裕起來了。中國的問題不能與中國的成就混淆。 非洲人民是各種羨慕大天朝呢。

至於GDP或者財政收入長期超人均收入增長、股市持續低迷等不健康現象,這部分源於中國增長模式、產權制度、財稅體制、收入分配製度等出現的問題。這是另外一個個大問題。

就醬。


鹵煮是看到這張照片才感慨嗎?

圖片配文:1945年的上海貧困家庭,靠吃陽澄湖大閘蟹度日


說了很多次,小孩子不要逛知乎,就是不聽。


已舉報:包含主觀個人判斷


這時候是該抱緊題主說:「我真沒用,居然讓你問出這種問題」嗎……


我今年二十歲,對比二十年來的生活水平,可以說是天翻地覆吧。就算不算父母工作升遷,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啊。


首先說下GDP的概念:一國內一定時期內所有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價值只是用貨幣的形式來表現,但商品還是那些,一個蘋果就是一個蘋果。

再說下GDP的計算: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

假想一個模型,一片大海里有幾個小島(每個小島是一個國家)。

以生產一袋魚乾為例:程序包括打魚、曬魚、包裝等,一袋魚乾賣10元,打魚的將活魚賣給曬魚的5元,曬魚的曬好後賣給包裝商7元,包裝商包裝好後賣給顧客10元,可以看出其中的價值分配。現在一個確定的就是這袋魚乾計算在GDP里是10元,問題是10元可以用什麼方式來計算出。

生產法即把一袋魚乾不同的參與勞動者進行分開核算:現在一國內生產的一袋魚乾就是最終的產品(非散裝魚乾,當然如果有部分散裝魚乾單獨賣的話就可以當成最終產品了),漁民產生的價值增量是5元,曬魚的產生價值增量是2元(7元-5元),包裝商產生的價值增量是3元(10元-7元),合計是10元。即從不同的生產環節單獨計算其價值增量。

收入法:即從不同的勞動參與者獲得的收入角度入手,其實和生產法差不多,只是各個環節產生的價值增量都去了哪裡,以收入或是利潤的形式分配了出去,比如曬魚的勞動者產生了2元的價值增量,那這2元肯定是被曬魚的農民,運輸車司機,公司的利潤,折舊等分配了(也可以理解為得到這兩元需耗用哪些);如果這個過程中還用到了0.5元的鹽和汽油,那麼價值增量就算作1.5元了,沒啥區別,多引入一個上游而已。

支出法就從生產的產品流向角度,即這袋魚乾去了哪裡,可以使私人消費,可以是投資,可以是企業存貨,可以是出口或是政府採購。反正去哪裡都是賣了10元,所以這個比較好計算,實際多用。

前兩種演算法只是簡單的演算法而已,只是為了計算(生產法還可以區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而支出法的幾種渠道還是GDP的驅動因素,即必須先有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或是出口需求才會去生產魚乾,這個比較好理解。

中國GDP每年增長這麼多,就是每年全國生產出的最終產品和勞務就這麼多。

但是每年生產出這麼多為啥人民不覺得富有呢?就得說下外匯儲備了。

貨幣體系的建立有好幾種,蔣公當年帶走了無數的珠寶黃金,就是為了去那邊建立台幣的體系和國際支付,黃金很神奇,具有天然貨幣屬性,就是給誰誰都要,都可以換東西,所以就亂世買黃金,反正誰當政黃金都可以換吃的,但是蔣公跑掉後金圓券可就是廢紙了。新中國當初沒有黃金儲備,只能用國家信用建立,沒啥實質支撐,但是由於國家實力又沒有美國強大,本國人民好說,強制流通即可,但是國際上其他國家不認,你憑什麼說服人家用你的人民幣,人家憑啥相信你人民幣永遠保持穩定,而且永遠可以換到東西,你又沒黃金這種大家都接受的東西(最次還可以跑去政府要求換成黃金),實力也不是很強。比如現在國際貿易中給你辛巴威幣,你要嗎?你也不會去儲備,你肯定想:這是個啥幣,我收你這個幹嗎呀。買不了東西,也天天貶值,尼瑪收藏也就需要一張啊。於是中國政府為了讓人民幣走向國外,也要早點建立自己人民幣的基礎支撐(黃金,但是搞不來),那就只能是最好選擇美元了(美元很神奇,現在快和黃金差不多了)。那怎麼換來美元呢?出口!大量出口!這麼多年來累積了4萬億,同時出口又可以拉動GDP,所以這麼多年一直高出口,於是就大家趕緊生產啊,出口啊,拉動GDP啊,GDP增長啦,指標好看啦,人民生活水平高啦(兩個角度考慮,只是收入絕對值高了,當然相對值肯定也高了,不可能全世界一直在增長,中國還是60年代的水平,一個月吃口肉。這個要橫向比較,看別的國家發展的快速水平如何,有參考比較才有發現。CCTV經常採訪:一個老農民說,感謝國家政策好,治好了自己的眼疾。但如果自己辛苦一輩子連個病都看不起,是不是正常。當然可以和非洲一些國家比較,但是兩國的自然資源都不一樣。自身垂直比較的話,如果一個政府把非洲領導成中國60年代的水平,那絕對是很不錯的,因為受限於先天資源;但如果一個政府把德國領導成中國60年代的水平,那會是另一回事了。所以當別人說我爸小時候一家一個月才吃一次肉,現在一天就可以吃一頓的時候,就要想,別的國家什麼樣兒,還有我們國家本來還可以什麼樣,因為沒準本來可以一天吃一頓蝦和螃蟹呢。隨便說的),但是實質就是中國人民一直在生產,但是大部分都出口到了國外,換來了美元(又通過美元投放基礎貨幣,後述),這麼說比較教條,可以用模型簡化,想下小島的例子:可以這麼看,一個小島的貨幣是貝殼(因為自己國家地理位置不好,采不到珍珠,只能用貝殼當貨幣,假設是中國),另一個小島貨幣是珍珠(因為地理位置好,可以採到珍珠,假設是美國,而且所有的小島只有這個小島產珍珠,即美元。可能有所不妥,因為美國也是一步步強大起來的),同時其他所有的小島都接受珍珠,但是不接受貝殼,所以中國小島為了換來珍珠,島主和島民說,美國小島喜歡咱們的絲綢瓷器等,大家趕緊生產啊。於是大家熱火朝天的生產並出口,換來了好多珍珠給島主,島主和島民說,乾的不錯,但咱們這隻能流通貝殼,我把貝殼給你吧,於是每個珍珠換成了好多貝殼在島內流轉,結果就是:中國小島島民一直忙著生產,產品一直往外送,換來珍珠給島主,島主給貝殼,於是長期下來,島上雖然生產了很多產品,但好多去了美國島,中國島並沒很大的增長,但是島內的貝殼又多了很多,於是中國島民陷入了:好忙(生產),好窮(島內產品滅那麼多,通貨膨脹),購買力好低。「就當給島主做愛心,島主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因為掌握了貨幣後,即如果別的國家認可自己的貨幣後,就和美國島民似的,島民隨便找些珍珠,就換來外國島好多物質和產品。當然美國島的科技也是沒得說,於是美國島的老人可以請到護工(中國的醫院真簡直了,去了幾次人生觀都顛覆了),普通上班族就可以生活的很不錯,房子車子度假,襪子穿完就扔等,因為人家島上有1000萬袋魚乾,只有100人,中國島上有500萬袋魚乾,卻有1000人,你想想從供需角度來講,得付出多大的代價(表現形式就是價格和自己的努力付出程度)才能享受,多少人的需要得被抑制住。

所以大家生產了好多其實都送去了國外,悲了個劇。

但韜光養晦說比較合適,慢慢來,日子還長。中國政府正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上努力,中國人特有的幾千人結晶的智慧,相信肯定會慢慢變好的。

第一次長文,本人非專業,如有不嚴謹請見諒指出,大家討論。


我一直認為,不是我們的經濟沒有增長,是我們的慾望跑在了更前面。整天抱怨(我是說抱怨而不是認為,這兩者心態上有本質區別)改革開放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貧富差距大的那些人,你們就是這種人。

誠如上面各位所言,我們的生活沒有變好嗎?我小的時候,偶爾吃一次豬肉都不能吃到瘦肉的,都是吃的買肥肉來先榨油剩的炸的硬硬的肥肉。小時候別人賣餅,我蹲在餅攤前邊看,但是又不敢跟老媽說,五毛錢一個的餅,最後老媽狠下心來買了一個讓我和我姐分著吃。再看看如今,我們的生活沒有變好嗎?

可是有的人,他們吃飽了以後,開始想要iphone,ipad。他們覺得這麼多人都有錢買iphone,憑什麼我沒錢?一定是社會的錯,是體制的錯,是黨的錯,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

有的人,他們吃飽了以後,想要北上廣等等一線城市的房子,買不起,就感嘆國家不在乎民生,卻從來不回頭看看,在他們的家鄉,可能他們兩年的工資就足夠直接買一棟兩層樓的小樓房了。

我不是打算給TG洗地,誠然,我們國家的經濟體制確實還有問題,政治體制更是急需改革,但是網路上的鍵盤黨們,知不知道為什麼你們在網路上大聲疾呼卻依然無法「啟發民智」。

因為你我的父輩,作為這個社會目前的中流砥柱,他們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了生活在變好。請問又會有誰跟你去鬧革命推翻你們所謂的「醜惡的政黨」呢?


生活水平提高了,你怨念的可能是所處的社會階層沒有變。


一大波人反駁題主說他們的生活確實提高了,可看見答案里「同等速度」?

告訴你,如果國家早早的把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那咱們天朝勞動力成本低這個唯一的優勢將不復存在了,以後還拿什麼去和國外爭

根本原因是,國家在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階段沒有技術積累,生活水平好了就什麼優勢都沒了,所以,一輩子為那些國外跨國企業打工吧


我家在河南農村,與小時候相比,深切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GDP=C+I+G+NX 即用支出法來計算GDP=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凈出口. 當我們考慮生活水平時往往考慮的是我們的消費,然而在生活中消費佔的比重小(注意:買房算入投資),而其他部分佔的比重大,即國富民不富,加之收入分配不均,物價上漲以及高昂的外國商品稅(特別是汽車),從而導致GDP很高(有一部分是虛的),人民收入不高或趕不上物價上漲的水平,所以購買力低下,生活水平當然不高啦。


其實題主的說法並沒有錯。

我們以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為例,中國的經濟水平確實在以一個驚人的速度發展。

最典型數據還是看GDP

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一直在以非常高的速度增長,幾乎每年的增速都保持在8%以上[1]。除了1990年附近的低谷,原因嘛,你懂的。

再來看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非常明顯的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基本低於GDP的增速。具體的差距有多大呢?根據人民日報的數據[3]: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GDP年均增長9.8%,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6%,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分別僅為7.4%和7.5%。也就是說居民收入與GDP每年的增速大概差了兩個百分點。所以單從收入來說,人民生活水平沒有跟上GDP的增長,是沒錯的。

但是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呢?

我認為是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三次產業結構佔GDP比重是一直在變化的[4]。第一產業(農業)持續下降,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持續高位,第三產業(服務業物流業等)持續上升。2013年,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分別為4.9%,48.3%和46.8%。當前,工業拉動還是支撐GDP增長的主力,而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投資。中國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為何能夠以高速持續增長,我認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集中優勢資源投資,先搞工業,做大蛋糕。我們當前處於結構轉型的重要時期,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崛起是必然的。以美國為例,2005年數據,美國三次產業對GDP貢獻分別為1%,20.4%和78.6%。我們一直在提「優化產業結構」,實際上就是要從能耗高污染大的第二產業逐漸轉型為能耗低污染小的第三產業。

同時,2012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自2006年以來首次超過投資。從今年上半年數據看,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達54.4%,投資為48.5%,出口則是負2.9%。消費的增長能夠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而第三產業的發展則又更加刺激消費的增加。消費增加跟什麼有關?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關。瑞士信貸2011年發布的報告預測,未來5年內,中國的工資收入年均增速將達19%,超過GDP增速。

因此,第三產業發展——消費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是結構轉型和優化的必然發展趨勢。這是毅種循環。

PS:個人理解。數據均來自網路。有錯輕噴。

[1]閩西新聞網―

[2]中搜行業中國

[3]新常態,新在哪?(特別報道?新常態 平常心)【2】--財經--人民網

[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


不換貧而患不均,回答問題的都沒有看到『同等速度』這四個字嗎?


知乎提問第一原則:一切不管是不是直接問為什麼的問題都是耍流氓。


推薦閱讀:

回過頭來看印度廢鈔,有什麼不一樣的發現?
如何看待有人說「xxx(中國人)是婆羅門/剎帝利」?
世界上土地私有制的國家多還是土地公有制的國家多?像美國一樣土地私有制的國家如何防止土地兼并呢?
在中國,什麼樣的人才算有錢人?
如果在建國初期就執行計劃生育,把中國人口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那麼現在中國會更富裕還是更窮?

TAG:生活 | 經濟 | 經濟學 | 國內生產總值GDP | 經濟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