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如何進化出跨物種的同情心的?


對於較低社會化的群體,個體需要展示較強的攻擊性以維護自己的地位;當社會化進行到一定程度,具有過高攻擊性的個體更容易被孤立而失去生存能力,最終被淘汰。

「品德」、「善良」、「同情」等特質就是從這個階段逐漸成為物種內普適的生存優勢。

對其他弱勢物種的「同情」向同類展示了低攻擊型,增大了被接納的程度。


我認為「跨物種同情心」只是「同物種同情心」的一個副產品。沒有明顯害處,就保留下來了。

========

打個比方。

小鴨子會本能地跟隨著鴨子媽媽,因為小鴨子一出生時就認住了這個媽媽。這叫做印刻效應

如果小鴨子一出生見到的是人類,或者電動玩具,也會把人類或者電動玩具當成媽媽來跟隨。

我們可以自造一個詞來描述這種現象,叫做「跨物種印刻效應」。

如果有人問,這種「跨物種印刻效應」是如何進化出來的?我的答案是,沒有什麼特別的意圖,不過是「同物種印刻效應」的副產品而已。


說白了,同情心的產生源於人們的「移情能力」。

這種能力在現代心理學解釋中有三層意思:注意別人的感受,感同身受,針對別人的痛苦採取救助行動。

這種移情能力不僅適用於人,也適用於動物。當我們看到動物受苦時,也會有「感同身受」的感覺。因此也會產生同情心。

雖然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但是也需要後天的培養。否則人就會變得行為殘忍,缺乏同情心。


美是跨越物種、時空和文化的。


我給問題加了「倫理」「心理」的標籤。有不同意的可以改掉。

下面簡答,很晚了。

上面有個匿名的同學說了,可以認為是利他,我們不說同情心。

但是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同理心」【個人傾向用移情的說法,不知道怎麼就都說同理心了】,簡單說就是 你可以感受到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給被人帶來的感受。這是有生理基礎的,大腦有鏡像神經元,有人也說這是一種「同受」,這個詞比較好懂。

這是對於人來講的,它的效果很很很強大。 具體見班杜拉的社會性學習啥的。

題主掛的是進化論的標籤。從進化的角度試著理解下,但是進化心理學剛剛開始看,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要熄燈了,待續-----【忙的屁屁的,天啊。一定找時間填坑】


並非人的專利。

「同情」或「利他」行為(在此不說「同情心」),是生物出現群落的時代里進化出來的特徵,通過合作來增加本物種(及伴生物種)的成功繁衍的機率。

對於低等動物而言,跨物種同情行為主要體現在成年雌性在激素的作用下「收養」其它物種的幼仔的行為,其原因可能是低等動物分辨不清其它特種的幼仔與本物種幼仔的區別。


如果是繼承來的話那同情心本身就是跨物種的只是對人更加優化


原始社會或災荒時期,管它什麼物種拿來就能吃,同情個屁,而如今呢,就是吃飽了撐的。


用社會機制解釋是不成立的,因為其他社會動物也同情,但是都只限於物種內。

因為人類從很久以前就開始馴養動物了,狗是最早的一批。我認為跨物種同情心的出現與馴養動物有關。同情自己的狗的人養得狗能更好的存活,進而幫主人干更多活,提高主人的生存幾率。


首先我想對題主的問題進一步明確。

我對題主所謂「跨物種的同情心」的理解是:它跟一般意義上所謂同情心相比,只是作用的對象不同,一般同情心的作用對象都是人,而這裡的作用對象是跨物種的非人生物。我認為,作用在兩種對象身上的「同情心」,本質上沒有差別。

基於我以上的理解,進一步解釋「跨物種同情心」

首先肯定是要搞清楚同情心是什麼,這裡,百度搜索「同情心—維基百科」只有「同情—維基百科」:

同情(英語:Compassion),是一種因為同理心而對其他人產生的情緒。因為我們對於其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對於其他人的遭遇產生責任感,因此出現幫助別人的動機,這種情緒稱為同情。

很明顯, 維基百科只定義了同情而沒定義同情心,那麼同情心在維基百科這裡,呈現出這樣一個追根溯源的路數:同情心→同情→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以上同理心的定義,可以簡單總結為:對別人的遭遇或者行為,感同身受

現在問題順利過渡到:我們為什麼會對別人的遭遇或者行為感同身受。以下是大腦神經學對「感同身受」的解釋,我認為這是最根本層面的解釋了:

在義大利帕爾馬,15年前的一個夏天,一隻猴子坐在專用試驗椅上等著吃中飯的研究人員回來。一根細小的電線已經植入了猴子負責運動的大腦區域。當猴子每次抓或移動實物時,其大腦區域的一些細胞就會興奮起來,為此,監控器還會記錄一個聲音:啵哩———破,啵哩———破,啵哩———破。一位畢業生手上拿著一個冰淇淋球進來了。猴子盯著他。之後,令人驚奇的一幕發生了:當學生將冰淇淋球放到他的嘴唇邊上時,監控器聽到了一個聲音:啵哩———破,啵哩———破,啵哩———破。其實,帕爾馬大學的神經學家加庫脈·李乍那迪早就看到了這一現象,他當時拿的是花生。當猴子看到人們或其它猴子拿著花生放到他們的嘴裡時,同樣的大腦細胞興奮了。之後,科學家發現,猴子剝花生或聽到有人剝花生時,此細胞會興奮。當用香蕉、葡萄乾和其它所有實物時,同樣的事情發生了。

  「感同身受」通過感覺而非思想

  「我們花了幾年時間才相信我們所看到的。」李乍那迪博士最近接受採訪時表示。猴子大腦中有特有的細胞,叫鏡像神經元,當猴子看到或聽到一個動作和當猴子自己做這一動作時,這些細胞會興奮。

 如果說1996年出版的此發現讓大多科學家驚訝不已的話,那最近的研究更讓他們目瞪口呆———人類有比在猴子中發現的更加聰明、更加靈活和更高級的鏡像神經元,此事反映了人類複雜社會能力的進化。

  人類大腦有若干鏡像神經系統來專門傳輸和了解別人的行動和意圖,以及別人行為的社會意義和他們的情緒。「我們是非常社會化的動物,」李乍那迪說,「我們的生存是建立在明白其他人的行動、動機和情緒之上的。」「鏡像神經元不是通過概念推理,而是通過直接模仿來讓我們領會別人的意思。通過感覺而非思想。」此發現觸動了許多科學規則,改變了對文明、移情作用、哲學、語言、模仿、孤獨症和心理療法的理解。

以上,節選自科學家揭開感同身受之謎。其中,猴子對於大學生吃冰激凌的反應就是「跨物種的感同身受」,我認為這完全可以佐證我一開始的想法,即:跨物種同情心跟同物種同情心,本質上沒有差別,其中本質是指生物神經細胞對於刺激的反應。

那麼,我們會產生同情心的根源是:大腦進化出了所謂「鏡像神經細胞」[維基百科—鏡像神經元],題主的問題也就引申到了:人類是如何進化出使人類具有同情機制的神經細胞的。這個問題,我估計已經葬送了許多科學家的前世今生了,現在搞沒搞出答案來,我反正沒百度到。


可能是我還中二,我覺得跨物種的同情心是建立在一定優越感的基礎上的,茹毛飲血的時候我想北京人不會去同情被他們吃掉的兔子或者會吃他們的老虎。隨著人類進化,人在這個陸地上稱霸了,擁有決定或者影響某些生物生存的能力,對弱小或者無法影響自己生活的種群的同情心沒有任何壞處,再加上吃飽穿暖之後,精神文明也上來了,道德感也強了,同情心這種無用也無害的東西就保留了。


原始人、猿人,未必有跨物種的同情心。這玩意也是人類進化出來的,因為在數萬年前人類開始了馴化家畜家禽,所以如果人類對其它動物幼崽覺得很可愛,對其它動物成年個體有一定的同情心(如不虐殺),就有利於這個人群在畜牧上的成功,就有了比較競爭與生存優勢。其實,人類馴養的動物是越來越多了,如危險的鴕鳥、到紫貂狐狸,都是出於經濟價值而馴養。


同情心,我覺得這個是人類自己給自己的道德枷鎖


進化?你確定不是退化?


推薦閱讀:

為什麼窮人(弱勢群體)似乎先天具有道德優越感?
緊急避險可以一命抵一命嗎?
如果用克隆人技術使瀕臨死亡的人獲得一個全新的個體,再把原來那人殺掉,這個人到底有沒有被救治?
克隆人存在什麼倫理問題?
如何看待 23andMe 公司出售用戶基因組數據?

TAG:心理學 | 進化論 | 進化 | 倫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