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人在受到挫折時更容易相信「 心靈雞湯」?

以前我也是很不屑看所謂的「心靈雞湯」的,認為那些都是廢話,遇到連看都不看就跳過的。但是近期在生活中遇到些挫折,人很低落,再次在網上看到那些心靈雞湯類的文章、段子就都會停下來看一看,並且和自己目前的狀況、心態相對照,然後覺得,說得好有道理啊!請問我這是什麼心態?這樣好不好呢?


很多人發現自己在錢、權的問題上比不過別人,於是開始試著在道德和人生境界上做文章。


雞湯故事二則

非洲賣鞋

有兩個人去非洲賣鞋,一看非洲人根本就不穿鞋。一個人說:「你看,非洲人根本就不穿鞋,我們的鞋怎麼能夠賣出去呢?」另一個人則說:「就是因為非洲人不穿鞋,所以,只要我們改變他們的觀念,就會有一個巨大的市場!」

賣肉人的故事

史密斯近來很是煩惱,由於今年豬肉供應比往年大增,價格普遍下調,倉庫里的豬肉都堆積了很久。妻子督促他,不要死守在一個地方,應該多尋找其它的機會。

於是他便出去尋找,果然在臨鎮發現有一條街上沒有賣豬肉的,於是他在那裡租下一個了小攤位。

賣肉的第二天,他的攤位就被街尾的清真寺信徒砸掉了。

小時看過傑克·坎菲爾與馬克·漢森的《心靈雞湯》系列裡的一本,大概是祖父系列,初中又狠讀了一年的多的《讀者》,每期必看,每次看都感動得一塌糊塗,心中充滿了滿滿的正能量。到了後來空間,微博,人人網,一直到現在的朋友圈無處不在的雞湯文,實在有些審美疲勞,畢竟模式和套路看久了還是會膩的,於是又誕生了很多厭惡雞湯文的人。

反感此類文章的人認為雞湯文不具有普遍性,為了給予讀者信心簡化實際過程,忽略現實因素,因此缺乏邏輯,可操作性不高。我覺得首先作者在寫出心靈雞湯這個詞的時候就已經表明了,這些文字就和雞湯一樣,偶爾喝喝,不能作主食;雖然這些文章談不上追求文學造詣,但還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藝術提煉的,要追究邏輯性、可操作性的書在其它的書架上。

還有很多人反感雞湯文說太狹隘,太片面。實際上它是非常寬泛,投射面非常廣,比如說現在我是一個設計專業的工作者改行進入城管,開頭兩個故事都可以套用啊,我是在非洲賣鞋呢,還是在清真寺賣豬肉呢?

當然,這樣去理解和運用是不太恰當的,這兩個故事反應的是同一個道理,要學會全面地觀察,也要知道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只是闡述了一個簡單的道理而已。

雞湯文沒有錯,它可以用來汲取一點正能量,但不能用來指導人生,不然雞湯就變雞血了,雞湯自然有它讀者群的受眾定位,就好像郭四娘有四娘粉不是?讀者如果不加以思考和區分,那就是讀者的錯了。

對了,第一個故事不知道是誰編的,但第二個故事是我編的。

再上兩碗雞湯

一個年輕人去某公司求職,老闆說,千萬別去推公司里一扇門,大家說好。然後老闆也沒解釋為什麼,說自己有點事情馬上回來,就把一群人晾那兒走了。然後那個年輕人去把門打開了,裡面一張紙條:你被錄用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能拘泥於條條框框,敢於嘗試。

一個年輕人幫一個老人看住一個大箱子,老人說不能打開,也沒解釋為什麼,然後年輕人就老老實實沒打開。第二天,老人回來,對他狡黠一笑,你沒打開吧?你真是一個好青年,於是打開箱子拿出了一紮美金作為青年守信的酬勞,箱子裡面還裝著一個鼓鼓黑色塑料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誠信。


廢話歸廢話,重複的道理也要認真去聽。因為道理的價值不在於知道,而在於做到。心靈雞湯的價值大概就在於誨人不倦地給你講道理,讓你在士氣低落的時候再給你一針強心劑!或腎上腺素……你知道意思就好啦。總之它對意志力稍微有些薄弱的人有很好的療效,可以參照羅永浩買一百斤勵志書學英語的故事。


止疼葯唄,不想活那麼累,讓心裡好受點,偶爾自欺欺人,但美其名曰,勵志。本性所致,正常。

=========================================================分割線

餓得發昏的時候眼前給你擺一盤饅頭肯定比平時有魚有肉的時候要香。


我覺得是好的吧,在你沒受挫折的時候,你其實不需要心靈雞湯試的書,自然覺得他是廢話,但是後來你心情低落了,再看看,就能安撫你的心靈,但是我覺得這樣的書會讓人喪失前行的動力


推薦閱讀:

當今社會為何浮躁的一塌糊塗?
有哪些改變你一生的話?
如何反駁這種毫無邏輯,強行比喻的心靈雞湯?
作文書里的反科學雞湯有多泛濫?
如何看待一個人經常跑去西藏洗滌心靈這件事?

TAG:心靈雞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