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會武術嗎?

孟子說:吾善養浩然正氣,養氣不是內家拳里的嗎?那孟子也懂武術?或者說孟子會武術?

這裡的浩然之氣指的是天地間的一種氣,那明顯不是我們認為的氣質之類的東西。


首先謝謝邀請。

首先,糾正一些人的看法。內家拳也並不練氣,練氣的是氣功。在我理解來,內家拳通過練習技術與基本功加強力量與速度,而外家拳先通過功法的練習加強力量與速度然後再學習技術。簡短說來,內家拳先練技術再練力量,外家拳先練力量再練技術。這是我理解的內家外家的不同。無論是我練得詠春,還是我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練心意拳的,左家拳的;無論是在武館學的,還是傳統行師徒禮的,都是是不練氣的。練氣的那是氣功,我接觸過的氣功也很多種,有養生的,有神通的,但都不是以制敵為目的的武術。

開門見山的回答問題,我認為孟子是會一些搏擊術,或者說是殺敵術的。

孟子有句話「威武不能屈」。什麼樣的人能威武不能屈?以我的經驗來說,是比威武的人更威武的人。

我練拳以前對小混混總是避而遠之,說好聽點叫做不想惹事,說難聽點有點兒害怕。但是練拳以後,發現我知道怎麼打架了,最重要的是知道了怎麼打完以後快速脫身了,恐懼也就慢慢減少了。有一次坐公交車,有一個流氓模樣的人佔了兩個位置,車上很多站著的人都敢怒不敢言,我當時剛剛練完拳特別累,我就特別禮貌的對他說,請你讓開一下,謝謝。我記得特別清楚,他當時看了我一下,差不多一秒鐘,然後乖乖的讓開了。我想這就是所謂「浩然之氣」。練拳以前我是沒有所謂浩然之氣的,因為我害怕他們,我不知道怎麼應付。而練拳以後我知道我該怎麼辦,所以我不害怕了,我比混混更「威武了「,也就有了浩然之氣了,也可以」威武不能屈「了。

我有一個學長,去過歐洲遊學半年,他總是對我說歐洲文明怎樣發達,看見歐洲大個子的人感覺到自卑和害怕。而在我留學的過程中,我看見很高很壯的白人,黑人的時候從來不會自卑或者害怕。因為我常常想:他再高再壯不是一樣打不過我。所以,我可以做到「威武不能屈」,但是這位學長做不到。

同樣的,在中國歷史上,唐宋算是兩個經濟軍事文化的高峰了。為什麼這兩個朝代可以產生光輝後世的文章與思想?我認為是這兩個朝代百姓強壯的體魄造成的。李白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自不用說,翻開宋朝的史書,北宋建國以降,經常可以看到文舉人出身的武將和少數民族將領單挑,產生了范仲淹,岳飛,陸秀夫,文天祥這些文武全才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後明清由於國策的原因,文人身體素質下降,反抗精神也逐漸減少,這也造就了自明清600多年以來,文人越來越依賴於強權。有點兒跑題了。

將心比心,在周遊列國的時候孟子如何做到威武不能屈?應該是會一些搏擊術,或者殺敵術的,至少的至少,孟子應該有一個強健的體魄的。

當然這是我拿自己普通人之心揣測聖人之心,也許聖人天生比我們高尚也說不定。

沒有強健之體魄,何來自由之精神。


宋朝以前的讀書人都練武的


首先回答題主,孟子是會武功的,而且武力值不低!

【氣和武術的關係】

王陽明平叛寧王之時,隨軍為司馬,於某夜鍊氣有所得,盈滿而不可宣洩,中夜之時,長嘯軍中,聲震三軍而綿延竟夜。

同樣的,岳飛也說,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似乎古代的武術和能不能嘯有很大關聯。

在金庸的小說中,也有楊過長嘯不止【 楊過縱聲長嘯,過了一頓飯時分,非但沒絲毫衰竭之象,反而氣功愈來愈壯。】可見一個人嘯的水平是可以代表其功力的。類似的還有任我行【突然之間,那人石破天驚般一聲狂嘯。令狐沖耳中嗡的一響,耳鼓都似被他震破了,腦中一陣暈眩,登時人事不知,昏倒在地】

孟子煉的浩然正氣應該是和王陽明一類的。那說明孟子也是可以嘯的,只不過沒有被記載下來。能嘯便說明是有內功的,有氣力的。

古人形容誰誰誰武力超群,一般從兩方面講,首先是力氣。舉個大石頭、拔個小柳樹啥的。剩下的就是騎射,百步穿楊,彎弓射大雕等等。因為古代沒有分貝儀,所以嘯不作為衡量標準。(不然很可能也引入?)。

【儒家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

儒家有六藝這個術語,其中射和御,特別是射,明顯屬於武術範疇,儒家還是很重視體育課的。孟子作為公認的亞聖,應該是儒家學派的頂尖學生。所以我以為孟子的武力值應該不低。

明朝時王陽明以文臣帶兵,立下赫赫武功讓人覺得很了不起,而在左傳春秋的年代就很稀鬆平常,春秋的年代同樣一波大臣,在朝內就是文臣,出去打仗就是武將,角色隨便切換,那時候是文武不分的。

孔子的學生冉求,特別擅長理財賺錢,擔任季氏宰臣(文臣職能),孔子很看不上還批評他。齊國攻打魯國,冉求身先士卒帶兵抵擋,取得勝利(武將職能)

在古代騎射的本領是高於一切其它武術的,清軍入關之後即便在和平年代也非常重視騎射訓練,這是祖宗家法,所有八旗子弟都要學。比如我們熟悉的寫出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納蘭性德,人家首先是大內高手,從小嚴格訓練騎射。至於什麼少林羅漢拳,太祖長拳。。who care?

《紀效新書》中戚繼光講得很透徹:「開大陣,對大敵」不同於「場中較藝,擒捕小賊」,「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只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進或退?

倒是日本學者新渡戶稻的《武士道》講過:「孔子的教誨就是武士道最豐富的淵源。……繼孔子之後的孟子,對武士道也發揮了巨大的權威...」

題主說的內家拳,其實是清代民國之後的說法。歷史沒有那麼源遠流長,古代根本沒有所謂的內家拳。項羽、薛仁貴等打架靠的不是內家拳也不是外家拳。搏擊不分內家外家,打倒殺死敵人為目的。看一下《水滸傳》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也就這麼打幾拳,全書沒見提到梁山好漢誰練外家誰練內家的。。


「天下武功,以養氣為正,浩然正氣,原為天授,為常人不宜養之,反以性伐氣」摘自《紫霞神功》總訣。

可見,孟子正是華山派秘而不宣的至上氣功紫霞神功的創始人。


孟子必然通內家拳的拳理,《孫祿堂論拳術內外家之別》中如是寫道:

余曰:然則鄙人可謂得拳中之內勁乎!蓋氣已下沉,小腹亦堅硬如石矣。宋先生曰:否!否!汝雖氣通小腹,若不化堅,終必為累,非上乘出。余又問何以化之?先生曰:有若無,實若虛。腹之堅,非真道也。孟子言: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中庸》極論中和之功用。須知古人所言,皆有體用。拳術中亦重中和,亦重仁義。若不明此理,即練至捷如飛鳥,力舉千鈞,不過匹夫之勇,總不離無外家。若練至中和,善講仁義,動作以禮,見義必為,其人雖無百斤之力,即可謂之內家。迨養氣功深,貫內外,評有無,至大至剛,直養無害,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卷之放之,用廣體微。昔人云:物物一太極,物物一陰陽。

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氣,非一太極乎。經云: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心在內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於心,內外一理而已矣。予敬聆之下,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又知拳之形勢名稱雖異,而理則一。向之以為有內外之分者,實所見之不透,認理之未明也。由是推之,言語要和平,動作要自然。吾人立身涉世,處處皆是誠中形外,拳術何獨不然。試觀古來名將,皆以識春秋大義,說禮樂而敦詩書,故千秋後使人生敬仰崇拜之心。

宋先生又云:拳術可以變化人之氣質。予自審尚未能見身體力行,有負前輩之教訓。

孔子更不用說了,《論語》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有站樁體驗的人應該會有其妙的體驗吧。


我在網易聽台大教授黃俊傑講孟子。他提到這一段時,特別提出了「氣」這個概念是很難解釋的,根本無法它翻譯成他國語言以解釋。如果非要解釋,大抵可以用「spirit」勉強意會一下吧。然後黃提出一個人的氣會被外力(教育,價值觀)所影響,所以要正確的以「禮」來約束自己,才能養氣。所以這個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力量,而不是說如題主所謂離開人而在天地間的一種能量。

至於題主所謂「武功」,我想和「氣」有一定關係,古代把人體也看成陰陽之氣作用產物,比如心是至陽,而腎為至陰,所以要養陽氣來御陰氣。這些修鍊之術可能和武術有想通的地方。

總之,「氣」是一個神奇的概念,人的肉體,精神都可用「氣」來解釋。


孟子是一定會武術的,他的浩然之氣神功雖然難練,但究竟有人得了真傳,他的一位子孫因此還將這門神功作為自己的名字。

我們且看此人是如何描述這門神功的施展情況和威力的,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大俠施展內力,湖水分子動能大幅增加,以至於湖上起了大霧了,達到了氣蒸雲夢澤的程度,也就是整個湖北境內都是大霧天氣,具體表現參見近日全國霧霾情形。大俠運功完畢,雙掌一推,只見洞庭湖頃刻捲起滔天巨浪,引發了岳陽城內大小建築輕微晃動。這一切都是展示給另一位天下聞名的大高手看的,只見那人端坐岳陽樓上,絲毫不為所動,可見定力了得。其實他心中也暗自讚歎大俠內功出神入化掌力渾厚無匹,但以他一代宗主天下魁首的地位,是不能輕易表現出來的。於是他也表演了一手輕功——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表明你這門功夫威猛無儔,足可比得上我當年見過海上生明月的壯觀震撼程度,不過年輕人還是要謙虛一點好,「曲江風度」的輕功凌虛而行,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你暫時還做不到,因此不要過於炫耀了。結果年輕人親眼目睹了自己的家傳蓋世神功不能奈何分毫,深受打擊,志頽意衰,發出了「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感慨,從此逍遙於胭脂花叢之中,留下了「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的名聲。


會而且是大家


浩然之氣,是氣質、氣勢、氣場,發於內而形於外,屬於精神類技能,而不是體術。


會啊,孟家以文武傳家的。孟子後人孟浩然也是一代高手!有詩為證: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雖然詩詞可能略有誇張不過從敢說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這句想來也算是人間絕頂了吧!


這裡所說的氣,我覺得說的是孟子散文裡面那種一鼓作氣,汪洋恣肆的氣。而不是指武功吧。


孟子會不會武功,我不知道。

但我認為孟子養浩然之氣,絕不只是為了強身健體,更為與戰國時代弱肉強食的潮流抗衡,以一學派之力逆流而上。

樓主可以聽下網易公開課,台大的《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第四課孟子的生命觀,裡面有對氣很全面的解釋。氣不是孟子的獨創,它早已有之,在中醫里也有很深的應用。如果孟子懂或會武術,那中國的中醫都是武術大師了。


贊同樓上,儒家提倡六藝,所以孟子應該不是傳統印象中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好比李白。

再者,孟子所說的氣,我更覺得像一種養生之氣。


天下武功出少林。而少林寺建於北魏時期,所以孟子不可能是少林派的。

而武當的建立更晚,所以孟子更不可能是武當的。

……

孟子周遊列國,那個時候兵荒馬亂的。一個不會武功的文弱書生是如何做到的呢?我覺得答案就在孟子的名言里:

吾(我)善(善於)養(培養)浩然正氣

OK~關鍵在最後4個字~

明顯「浩然「和」正氣「是孟子手下的兩個貼身保鏢。那個時候流行」士為知己者死「,同時那個時候的人普遍讀書少。很顯然,對孟子這樣的知識分子很容易形成個人崇拜。浩然和正氣兩人因此加入孟子集團,成為孟子的貼身保鏢。就是電視里戴黑墨鏡站大哥兩邊的那種~


推薦閱讀:

身材高大的人適合練習什麼功夫,詠春拳可以嗎?
鏈枷這種武器的實用程度如何?
我軍的刺刀術傳承自什麼人?有什麼特點?跟槍法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對於中國武術有一部分國人不是捧上天就是黑的一無是處,情緒這麼極端?
有一個會武術,散打,或者其他功夫的女友是一種什麼體驗?

TAG:武術 | 古人 | 儒家 | 古代 | 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