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長得不一樣?
現在一般認為,所有人種都起源於一個共同的智人種祖先;人種特徵是人類在人口不斷擴充、遷徙和在不同地理環境長期分隔下形成的。
但從生物學上來說,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並不能進行真正的人種分類,因為按照三界五屆分類,人類是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動物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Homo Sapiens),而在智人種里現在只存一個亞種Homo Sapiens Sapiens。所有的現代人都屬於這個亞種。我們平時說的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一般是按照膚色來劃分的。歷史上有過很多人嘗試著把人種(race)分成幾個亞種,比較常見的有三分法(最通用的劃分方法):蒙古人種(黃種)、歐羅巴人種(白種)和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黑種);林奈的四分法:亞洲黃色人種、歐洲白色人種、非洲黑色人種、美洲紅色人種;布魯門巴哈的五分法: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馬來人種、尼格羅人種(初稱衣索比亞人種)、美洲人種。
從膚色上來說,人群膚色的梯度變化是連續性的,互相過渡的,很難找出一條明確的界線。在頭型、毛髮、眼形、眼色、耳廓外形、牙齒包括耳垢、基礎代謝等方面,又是相互交錯的,它們彼此獨立地分布,其地理分布的多樣性,構成了人類種群的差異性,彼此間難以找出一種規律性的內在聯繫。最終發現現代人是無法科學的分成亞種的。因為還存在著若干帶有混合人種特徵的過渡類型,人種的特徵相互重疊,無法實現清晰的劃分,所以現在人們所說的人種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概念,而不是生物學概念。人種這個說法也已經基本上被主流科學界淘汰,多數科學雜誌已經不再接受基於人種進行分類的研究。為了方便解釋,下面用最常見的三分法(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來解釋演化規律:
膚色:膚色是對外界光照強度長期適應的結果。在熱帶地區因陽光強烈,紫外線強,氣溫高。紫外線可以增強酪氨酸酶的活性,使黑色素合成增加。因此人的皮膚多為黑色,以抵擋強烈陽光的損害,這是機體防止過量陽光照射的自然防護機制;在寒冷地區陽光斜射,光線較為微弱,紫外線也弱,因此白種人黑色素含量低,皮膚呈淺色;
毛髮:亞洲的蒙古人種多為直發;歐洲的白色人種多為波形發;而非洲的黑人多為捲髮,因為捲髮便於空氣的儲藏,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成為良好的隔熱體,對頭部有保護作用;
眼形:黃色人種多具有「蒙古褶」,一般認為內眥褶對眼睛有某種保護功能,可減少風沙、雪光等自然因素對眼的損害、刺激作用,被認為是對生活在草原風沙地區的人具有保護作用的有利適應特徵;
眼色:在陽光充足、折射強烈的沙漠、雪原地區,深眼色對眼睛有一定的防護作用;在光線暗弱的地區,淺眼色要比深眼色具有更高的視覺分辨力;
鼻形:鼻型的變化也是一種適應性的人種特徵。 在熱帶潮濕地區,短而寬的鼻子有利於熱氣的呼出與散發。在寒冷乾燥的地區,鼻骨狹長可以讓冷空氣有更多的時間被加溫,以適應生存環境。
絮絮叨叨寫了那麼多,可能比較無趣,不過還是希望你能耐心把它看完:)
物竟抉擇,適者生存。在哪個環境里,哪種人最適合生存,就活下來了。
本來三個人種都是同一個祖先,只是後來由於各種原因遷徙到亞洲和歐洲,再加上當地各不相同的環境和飲食習慣,就造就了不同的樣貌,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生存、適應環境。
推薦閱讀:
※去泰國旅遊,需要做哪些準備?
※挑旅行用的婚紗,什麼樣的比較適合?
※你在熱門景點都拍出過哪些好照片?是如何拍出它們的?
※2016 年哪些生活方式理念對你的生活、消費產生了重要影響?
※旅遊回來之後能使工作效率更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