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樣去品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各具有什麼特點?

例如 比較柔的水仙,與比較霸氣的金獎肉桂,還有老叢,紫紅袍,的口感與品位之法,以及其沖泡之法,能不能詳細講講。更希望可以講一下怎樣製作的。


岩茶的「岩韻」跟老樅水仙的「樅味」一樣,一直都是各有各說法,沒人說得清,這個問題其實很早就看見了,因為才疏學淺,所以不敢來答,而且怎麼說都不能盡其意,最近與幾位前輩喝茶談論到關於岩韻的看法,加上閱讀了一些書籍資料,正好藉此問題來說說我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岩骨花香」一詞最早是出現在「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品具岩骨花香之勝」這句話中,出自林馥泉先生所著的《武夷茶葉之生產製造及運銷》對岩韻的形容,而非網上所說的唐代詩人徐夤。

你若問喜歡喝岩茶的茶客或茶商,岩茶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得到的回答多數都會說:「有岩韻,有獨特的岩骨花香",「那岩韻是什麼啊?」 「額,這東西是只可會意,不可言傳的」。聽到這樣的簡單概括,相信不少剛接觸岩茶的朋友都會有點不明覺厲了。

岩韻光靠鼻子聞不出來,必須得茶湯入口去感受,而且岩韻也並非是玄乎的東西,是可以體驗到到,但又不能籠統定義為一種味道。據我觀察,剛接觸岩茶的朋友對「岩韻」這一感官會產生疑惑,最主要原因是缺少對岩茶的了解,另外還有喝到的不是真正武夷茶,說直接點,就是仿製茶,什麼是仿製茶呢,這兩年鐵觀音市場低迷,而岩茶走熱後茶青價格隨著上漲,茶廠、茶商的壓力都不小,這時就開始有人用鐵觀音的原料按岩茶的工藝製作出岩茶來降低成本,製作出來的外形是有了,但實際喝起來跟真正的武夷茶能比嗎,更別提岩韻了。

個人建議剛接觸岩茶的朋友不要先急著從岩茶中尋找岩韻的感覺,越急反而更容易陷入誤區,網上各種各樣對岩韻的解讀,若死板地照著這些解讀去體會,只會更加摸不著頭腦。先把岩茶的各方面喝清楚,工藝、香氣、口感、品種,這幾方面之間的聯繫你搞明白了,再喝岩茶時,相信對岩韻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

岩茶製作工序:

採摘:採摘的茶葉開面需均勻,不同品種的採摘標準會略有區別,但一般情況下,鮮葉若采嫩了,製作出來的茶,水重,容易出苦水。若采老了,茶味可能不會那麼足,茶水略顯單薄,但口感比較醇。採茶青除了決定內質滋味,還決定了外觀,同樣嫩葉做出來的成品茶就細小,老葉則粗壯。

曬青:教科書上叫日光萎凋,利用日光讓茶葉失去一定水分,變軟,促進多酚類物質變化和香氣形成。如果是沒有太陽的天氣,只能靠機器在搖青桶中進行萎凋,時間則要比日光萎凋長。所以說做茶青是要看天做青。

搖青:現在制茶多為機器搖青,但手工搖青也依然存在。搖青主要是讓茶葉碰撞,茶葉邊緣互相磨擦受損,使其發酵形成「綠葉紅鑲邊」,而茶葉的香氣也在搖青的過程中漸漸散發出來。說起來簡單,實際上搖青是十分考驗做青師傅本事的,做青做得好不好,關鍵看搖青。如果是手工搖青,搖青力度、走水控制、室溫,都十分講究。

殺青:也叫炒青,在高溫下破壞茶葉中的酶的活性,停止發酵,穩定做青的品質,還有讓茶葉變得柔軟,便於下一步揉捻。殺青現在一般都是在機器中進行,殺青最早是手工在鍋中翻動,現在用的是半機械的滾筒,後面還需燒著柴火或液化氣。

揉捻:揉捻很好理解,就是在揉捻機上將茶葉揉捻成條索。

烘乾:基本都是用烘乾機了,需要烘焙幾道才能幹燥。

以上就是整個做青過程,製作出來還是處於毛茶階段,屬半成品,要做成品茶還需精製。做青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任何一個環節不到位,都會影響品質。完全是天時地利人和,武夷山有句話叫「看天做青、看青做青」,除天氣因素外,做青過程發生的變化,制茶師傅得隨時掌握,隨時應對,這些都是要有經驗純熟的技術。把毛茶做好,是為下一步精製打下基礎。

毛茶做完,就開始做精製,挑茶梗、黃片(老葉,揉不成條索,烘乾時就成了枯黃的葉片,也可以喝,只是有香、味淡不耐泡),風選,以達到茶葉凈度,然後走水焙(去除表面水分),放些日子,再精焙,最後才是成品茶。從做青到精製,整個製作周期很長,急不來的,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精製焙茶:

毛茶做得好,技術得當的前提下,焙出來的茶自然也就不差。焙茶同樣也是個需要經驗的活,不同的茶,焙法也會不同,因材施教。比如岩茶中的黃觀音、金觀音這類品種,特點是香,既然要突出特點,就不能用過高的火焙,否則香氣會失去,只能用輕或中火來焙茶,所以不能算是耐焙的茶。而像水仙、肉桂這類傳統品種就比較耐「吃火」。具體什麼溫度,焙多長時間,完全是依靠經驗判斷,不同的火功,產生的滋味特點則不同,湯色、葉底也會發生變化,簡單的說下,輕火茶(香高鮮爽,但不耐放,輕火茶水分含量高,容易返青,需及時喝完,不然會出青澀、雜味),中、足火(香氣沉穩,口感醇厚,可存放久,在岩韻的表現上相對明顯)。焙茶的目的是穩定和提升品質,茶若焙好,能在原有的品質基礎上得到提升,但不是所有茶都如此,拿一款內質本身就差的茶去焙,再怎樣焙都是差的,拿內質好的茶去焙,若操作不當,也有可能焙成差的茶,比如「吃火」比較急,或者焙過頭了,就會出現焦味,茶湯滋味變空。焙茶的方式有傳統炭焙、電焙(烤箱,電焙籠),論品質提升的話,還是傳統炭焙好些,但而電焙可控溫,效率高。想藉此機會說雖然炭焙出好茶,但不要太偏執於炭焙這二字,不管是哪種焙法,只要溫度控制得好,能焙出好喝的茶,都應該被接受,不應該因為炭焙而排斥電焙。如今炭焙跟山場一樣被市場神話了,一味的吹噓,誤導消費者,之前有個客人跟我講他不知道哪聽來的說法,說「武夷地區盛產荔枝,真正的岩茶都是荔枝木焙的,這樣焙出的茶會帶有荔枝香和茶香」,聽起來荒謬,也很悲哀,是這個市場的悲哀,更有扯淡的,在篇文章中看到說炭焙能殺菌,降低農殘,說到底都是為了多賣幾塊錢

順便說下,岩茶主要交易環節其實可以分為三種:

1、賣茶青,就是茶葉還沒開採,整片山的茶就已經被訂去。買賣雙方為茶廠,因為茶廠這麼多,但茶葉資源就這麼點,除了自己的茶山外,還要從別人那收購茶青來做,以保證有貨賣。

2、賣毛茶(半成品),賣方為茶廠,買方是茶廠或批發商。買方把毛茶收購回來自己做精製,再以成品茶批給茶商。

3、賣成品茶,零售或小批發。

如何品岩茶,品岩茶的哪裡?

喝岩茶與喝其他茶一樣,都是從幾個方面去細品,外形、香氣、滋味、葉底、湯色等等,但細分到單個種類的茶,就要喝它的特徵了。

品種特徵:岩茶里的品種也很多,每個品種都有它的特徵,這些特徵有些獨特,容易辨別出,有些相似,比如肉桂的「桂皮香」,入口能感受到明顯滋味刺激,水仙的「木質味」,則就給人一種溫和的感覺,還有奇蘭、黃觀音、金觀音這些品種茶的香氣張揚。當茶湯一入口,你就能具體喝出是什麼品種,或者說大概知道是什麼品種,那就可以算已經入門了,這是最基本的。岩茶這麼多品種,也不是非得所有都喝清楚,這裡指的是市面上常見的品種,先了解常見的,再深入到比較少見稀有的品種。至於如何辨別出它們的特徵,前提是要喝,並且記在腦海中,通過香型、滋味、葉底辨別,只看網上文字描述沒用。辨別品種特徵,即使讓資深茶人來喝,也不一定就百分百完全辨別出來,說個趣事,有次在朋友茶廠,茶廠師傅拿泡茶(奇蘭)給某資深茶人喝,問他是否會喝出是什麼茶,結果這位茶人一喝就斷定是肉桂,而坐旁邊的其他幾位有說奇蘭,有說像肉桂又像奇蘭。這事太正常了,不能就否定幾位資深茶人的識茶能力。

工藝特徵:前面說到不同火攻焙出的茶,表現會有所不同,用輕、中、足、高火焙茶,在香氣、口感、滋味、葉底、湯色會有什麼區別,都應知道,這也是基本知識。再有就是工藝缺陷,喝茶除了喝它的優點外,缺點也是我們要關注的,制茶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對茶葉都十分重要,哪個環節若沒做好,會給茶葉帶來哪些影響,是可以喝出來的,比如做青「走水」時沒走好,茶泡出來會出現苦澀水。還有發酵程度,岩茶是半發酵烏龍茶,發酵過頭,味道就接近紅茶,發酵不足,就會有青味。焙茶方面,要是不按循序漸進的方法,一下用急火或高火焙茶,容易出焦味,香氣被焙走,

湯水無力,葉底也不鮮活,無彈性。總之了解了工藝,就會對一泡茶的優缺點有個系統認識。

山場特徵:什麼叫山場?指的是茶葉的生長環境,比如土壤、濕度、日照時間、茶山周邊植被等。大家都知道茶樹生長與它所在的環境極大關係,山場特徵簡單說就是同一個茶樹品種,種植在不同地域,形成的表現力會有不同,每一個山場種植出來的茶都有它獨特的山場氣息,既然是獨特,那就是不可複製的。岩茶山場被劃分為正岩、半岩、洲茶、外山茶。說到正岩,大家都喜歡把「三坑兩澗」掛在嘴邊,認為只有三坑兩澗(牛欄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澗、悟源澗)才能稱得上正岩,這是誤區,三坑兩澗只是名氣大而已,其實武夷山還有很多好山場不被人熟知,制出來的茶不比這些名氣大的山場差。不少人喝岩茶越來越喜歡追求山場,就是因為山場的特殊性,小氣候差異的原因,山場好,工藝、天氣到位,不出好茶都難,可如果沒有後面的工藝完善,光有好山場又何用?。要從茶湯里喝出是哪個山場的茶是可以做到的,但這需要非常深的品飲經驗打底,武夷山那麼多大大小小山場,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區分出來,能區分出來的是因為他們平時經常接觸,對這些茶表現出來的山場氣息熟悉。還有,外山茶同樣也講山場,但外山茶無岩韻可尋,個人認為只能叫高山味,這也就足以說明岩茶生長環境的重要性。作為新茶客,剛開始千萬別太追求和迷戀那些名山場,容易被忽悠,現在市面上如果是稍微好點的肉桂,有些商家就敢稱是牛欄坑肉桂或者馬頭岩肉桂,牛欄坑就那麼點大,哪有那麼多「牛肉」供應啊。喝山場特徵,我覺得還是先把正岩、半岩、外山茶喝明白了再深入到單個山場吧....

當你把工藝、山場對茶的影響結合起來了解後,相信對岩韻的理解就會清晰順暢許多了。為什麼說只有武夷山的茶才可以叫岩韻,而外山茶卻無岩韻可尋,主要原因還是武夷山的種植環境,跟土壤、濕度、日照時間有關,至於海拔,這個關係不大,武夷山岩茶的生長環境的海拔都不高,如果有人跟你說他的岩茶種植地方海拔過千米,那就帶吹噓成分了,即使桐木關的紅茶,海拔也是在1000米左右,網上所介紹的金駿眉原料產於1500米至1800米之間,這個是沒有常識的忽悠。

先來看看常見的幾種岩韻描述都有哪些:

「岩骨花香」

「香、甘、清、活」

「氣味清和兼骨鯁」

這三個應該是最典型,也是最常被人提到的。茶人之間會用「岩味」的明顯與弱來形容和區分品質,但要說明下,這個「岩味」不是說岩石的真實味道,沒人吃過石頭,有人說去武夷山舔下石頭再喝口茶就知道岩味了,聽起來有些滑稽,實際上岩味是岩茶表現出來的一個顯著特徵,並非虛無的東西,而當上升到「韻」這個層面就顯得高深莫測了。

我個人對岩味的感受是,茶湯滋味夠厚夠醇,茶香中除了其自身品種香還有武夷山獨特的土壤香,香氣沉入湯水,喝起來要有「骨頭」,什麼是骨頭,就是茶味要有力,喝進嘴裡不輕飄,能讓你明顯感覺到茶湯里是有東西存在的,「骨」這個字會給人一種堅硬的感覺,實際上岩茶一點都不堅硬,茶湯入口的綿軟柔順會給你十分舒心的體驗,而下肚之後茶湯發揮出來那股力量則就真真切切的在告訴你什麼叫柔中帶剛!

「香、甘、清、活」的活,十分認同,我們看葉底會用「鮮活」來形容,而滋味同樣也講「活」,茶湯中表現出來的滋味,豐富有層次感,香氣包含著品種香、土壤香還有獨特的山場氣息,茶湯口感醇厚綿軟,入口時在你口腔中打轉,咽下後嘴巴閉著呼吸幾下,茶氣一下就衝上來,留存在口中的不止是香,還有味。這樣形容可能大家會覺得玄乎,對於一泡好岩茶,只要細品,以上所描述的感官體驗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

針對題主所問的「岩骨花香」,要說還是前人厲害,用精簡的文字就把岩茶概括了。可以先這樣理解,花香是外在,岩骨是內在,在水裡。若單單只有花香,就顯得漂浮,當香沉入水,才可稱得上岩骨花香。花香相對比較容易明白,但這個「花香」也不是純粹指花香,每個品種都有其獨有的特徵香,而後期做青、焙火可能會制出花香、果香等,比如花香水仙,花香是工藝到位的成果,而「木質味」則是水仙的品種特徵香。岩骨是岩茶與生俱來的,外地仿製茶永遠都無法做到,特殊地理氣候環境造就了岩茶的內在,形成茶湯中的「骨感」。細膩、沉穩、順滑、厚重。一泡好的岩茶,若要把「韻」表達出來,花香與岩骨缺一不可。

再來看看乾隆對岩茶的評價「氣味清和兼骨鯁」,重點是骨鯁,骨同樣是指茶的力度,有骨感。而「鯁」就更形象了,茶湯過喉化開後,會覺得有東西如鯁在喉,這個「東西」不是一種味道,無法具體感受出,但正因它「骨感有力」,所以久久在喉嚨里綿綿流長,使你在精神層面上達到愉悅感。岩韻就像岩茶的靈魂,即使泡到後面,香味淡了,但水中還是有骨感的。「韻」不應只限於感官層面,理解韻之前,首先要知道是什麼造就了岩茶的岩韻,當你明白了,對「韻」的理解也就不再局限於味道上。

最後想告訴大家,喝岩茶切勿盲目追求「正岩」、「三坑兩澗」、"山場概念",正岩如百年老樅一樣,真不多。山場概念也並非那麼神奇,山場只是茶葉生長的基礎,並不能決定最終品質。要把岩茶喝明白並非易事,對於新茶客而言,能把品種特徵、工藝特徵喝明白就已經不錯了。賣茶的沒幾個會說自己的茶缺點,誇大優點也是正常。但還是那句話,喝茶,聽自己舌頭的。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感受和看法,這篇回答想必會引來諸多同道或資深茶客的不認同,畢竟喝茶是件很私人的事,制茶更是各家有各家觀點,特別是對岩茶這麼「活」的茶。只談談感受供諸位參考,長篇回答不代表就一定對。經驗尚淺,表達能力有限,有偏頗之處,還望前輩能指正。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茶味研究所」,ID:chaweiyanjiusuo

談茶事,尋茶味。


多喝少買。臉皮要厚,多蹭茶。只要不是完全沒有悟性的那種,喝個三年五載的總能明白。但有一點要注意,最要多動腦子,不要被無腦茶商帶到溝里,這樣以後就很難翻身了。


我淺談一下我個人喝岩茶的方法和感受吧。我很少用壺泡茶,所以省略,只說蓋碗的方法吧。

1 用高身蓋碗(留香較好,扁平的適宜沖泡普洱,燒好100度的山泉水,先燙蓋碗,然後放入適量的岩茶加蓋子,甩幾下以便醒茶,聞香。

2 泡茶開始,再用一百度水洗茶,讓茶葉翻滾,把泡沫刮掉。再一百度水沖泡,低沖,一泡一般五秒出湯,二泡可十秒,三泡到四泡可高沖,時間相應延長,我喜歡聞蓋出湯,五泡後低沖,計算時間出湯,拿蓋子聞多了,溫度下降和香氣易散。

3 說回品茶,一泡可以用公道杯留著最後,也可直接喝。我喜歡一杯兩口品,當然也要看杯子的大小,一小口潤口,二口讓茶湯在口腔種翻滾,同時吸入部分空氣,然後再吐下茶湯。好茶前一兩泡便可感受到茶湯的岩韻。

至於岩骨花香比較難用文字形容。水仙,與比較霸氣的金獎肉桂,還有老叢,紫紅袍 這些都有很多級別,不能一口說清口感,不同級別口感香氣都有所不同。

關於製作不是很熟悉,只知道大概,也就不說了。


1、如何區分,其實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一泡水仙和一泡肉桂,對比一下就好了,當然前提是必須要品質好的才行,否則對比的標的都失准了,就沒有什麼比的必要了。

2、沖泡岩茶的方法,掌握一點就好,一定是越開的水越好,100°C的沸水沖泡,最好前面暖一下杯子,這樣可以保證杯中溫度提高3-5°C。至於浸泡時間長久,就看個人口感。

3、岩骨花香,一般在優質肉桂和水仙中可以品嘗到。主要特徵,記住一點:一定有香味,香味夠醇,並且雜味或者烘焙味沒有多少。為什麼大家很喜歡這個感覺,其實除了香味還有一個就是岩茶滋味飽滿、茶氣重的體驗,這個是其他茶葉很難體會到的。

4、關於工藝方面,研究不多,從目前了解的情況,岩茶製作步驟一樣,至於水仙和肉桂的製作區別,因為水仙葉片普遍比肉桂葉片大,所以在走水等方面會有區別。


一:何為岩骨花香

武夷岩茶特有的「岩骨花香」之岩香,譽稱「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品具岩骨花香之勝」,以香氣馥郁持久、滋味濃而醇厚、香滑回甘、回味悠長飲譽中外,是烏龍茶中的珍品。其獨具一格的「岩骨花香」之岩韻,令人為之神往,是眾多茶愛好者夢寐以求的至愛。

岩骨花香」之岩香就是指岩韻,即活者鮮滑,指茶湯滯留咽喉,鮮爽潤滑,無苦澀難咽之感,滋味回甘,指茶湯入口先微苦、微澀、咽下後,回味甘爽,餘韻無窮,銳則濃長,清則幽香,香氣馥郁具幽蘭之香,這也是它令人為之神往之魅力。

二:高樅水仙

之源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腹地,1200米高海拔地區,自然環境非常優越,無污染,自成一個小氣侯環境,所產茶被稱之為高山岩茶。高山岩茶的生長環境長年雲霧繚繞,樹齡近半百,岔枝不剪,且因日照少等諸多因素,茶的品質極高,高山特徵明顯,資源極為珍貴。

之狀

葉質肥厚,干茶條索粗壯,泡後葉底柔順滑溜如綢緞。

之品

茶香:香濃辛銳、悠遠清長,優雅似蘭花沁人心脾;盞香、蓋香、水含香。

茶湯:湯色明亮,純凈透明,呈橙黃色。

茶味:候韻明顯,回甘清爽,堪稱綿順爽滑。

之贊

醇不過水仙,如茶中仙子;入空谷幽蘭,品人間奇葩!

三:肉桂

之源

武夷肉桂是以肉桂茶樹品種的茶樹命名的名茶;因其香氣滋味有似桂皮香,便在習慣上稱「肉桂」;肉桂茶被發現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屬武夷岩茶中最佳當家品種,成為烏龍茶中的一支奇葩。

之狀

條索緊實,色澤烏潤,泡後葉底軟亮鮮活,賞心悅目。

之品

茶香:香氣清遠、高而幽長。

茶湯:湯色橙黃透亮。

茶味:滋味甘爽,稍帶微澀;咽後齒頰留香。

之贊

香不過肉桂,如茶中君子;傾千古柔情,嘆岩上滋味。

四:大紅袍

之源

大紅袍系烏龍茶中之極品,素有「茶中之王」的美譽,堪稱國寶;它在武夷山栽培已有350多年的歷史。此大紅袍系單獨採制奇丹加工而成;「奇丹」是大紅袍茶葉品種的過去名稱,現統稱「大紅袍」。此茶樹因春萌發的嫩芽呈紫紅色,遠望茶樹、一片紅艷,因而得名「奇丹」;有明顯的桂花香特徵,另一名稱「丹桂」,屬純種大紅袍。

之狀

條索烏潤,肥壯緊實;葉底油亮綿柔,細搓便化。

之品

茶香:干香鮮活,氣韻流動;揭蓋蘭桂蜜香氣濃郁、沁人心脾。香透盞、蓋、杯、口,經久不退去。

茶湯:靜置澈亮似照心靈;輕搖油然如化杯中。

茶味:香、清、甘、活。齒頰留香,至純至澈,清爽甘潤,醇厚順滑,。

之贊

紅袍紅天下,奇丹譽五洲;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


首先你先得確認你的茶是有骨頭的


好吧,這個老夫告訴您。

岩茶的「岩骨花香」就像哲學中許多高深而又感覺無實際意義地存在。一種不接地氣,縹緲,卻又帶有強烈個人主觀意識的感受。岩茶是指生長在岩壁或者某塊岩壁附近的山頭的茶葉經過特定的工藝製作的茶品。其生長環境,一是岩壁就是大石頭;二是其他植物的自然影響。再加上製作中相關的烘焙、殺青等等工藝都會讓長在茶樹上的茶和我們杯中品到的茶不一樣,甚至天壤之別(價格和口感等各方面)。

如何品武夷岩茶呢?

跟著感覺走。這裡正經地聯繫泡茶的方法來講。

岩茶本身的特製和其經過高溫以及制茶工藝(這個如果您真想知道,那回頭再說)的鍛煉,需要比較高的溫度來進行沖泡,並且好的岩茶真的很耐泡,一是泡的次數多,二是每泡的味道都不一樣。

福建岩茶使用潮汕功夫茶的泡法沖泡。相關茶道知識容後再稟。

水溫:95以上

注意:使用功夫茶具沖泡。如蓋碗、壺都可。沖泡時開水浸潤茶葉的時間一次比一次長。具體根據茶葉的性質決定。

第一泡或者說頭泡,都是不推薦飲用的。從飲用角度是為了洗茶,就是洗去茶葉上不好的東西。從泡茶的角度有一種預熱的目的,讓茶更好地出茶水。從個人矯情的角度出發,先請茶具飲用。這個時候呢,你可以整理一下思緒,或者澄空一下自己,做好喝茶準備。當然,這一步如果杯子分到您面前,可以聞一聞空杯,能問到茶香,這是暖香。

第二泡,是飲茶的頭一泡,茶味略出,是品茶第一感覺。行家可以從這一泡直接分辨是肉桂還是水仙或者其他品種,中火、高火,更有甚者能說出是哪個山頭(個人以為這個比較玄)。從而決定如何沖泡這款茶葉,特別是開水浸潤的時間。作為初飲者會有個初印象。

第三泡,茶味以及茶背後的滋味就慢慢顯現了。能彌補上一泡過於匆忙地品茶,您可以細細品味。

第四泡,個人覺得這是岩茶最美妙的時刻。茶湯豐富,內涵多多,不消太多琢磨,慢慢所有的味道都會出來。呀,可謂登峰造極。

岩茶的品性在帶洗茶第四泡、第五泡、第六泡有一個穩定的表現。

而在怒放之後,您可以使用「坐茶」,就是用開水沖泡並且淋開水於泡茶的茶器之上並等待一會,以這樣的方式讓茶葉有更多的時間釋放自己的味道。坐茶使得茶水的滋味猶如一層一層再一層地添加顏色以期色彩變化自然,而茶水亦是如此。

其實跳開茶文化,茶葉或是茶水自己感覺好便是最重要的。一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樣,茶水合不合自己歡喜是一個道理。

好吧,為了不離題來句點題的話:香不過肉桂,醇不過水仙。

分辨種類,其實沒那麼重要啦。喝多了,就知道了。

個人喜歡中火肉桂。推薦陳年(超過三年)的肉桂非常美妙。

負暄瑣話,叨嘮了。


謝邀。先介紹一下我的背景,我是浙江大學茶學系的學生, 2016年5月曾到武夷山市最大的武夷岩茶公司實習,當時指導我們的是馮衛虎前輩。

馮師傅是科班出身,農大畢業後被分配到武夷山茶葉收購站,學習茶葉收購,師從陳書省。「武夷山的做茶人,要是不知道陳書省,就會被笑話。」是武夷岩茶泰斗姚月明先生生前的一句話。而他初到武夷山時,為了向陳書省學審評岩茶,姚月明還心甘情願地拜於陳老的門下挑水、洗杯。最初兩年審評時還只能站在一旁看和聽,陳老開口了,他才能去聞香、啜湯。武夷山人都知道,但凡是武夷之茶,是要讓陳書省嗅聞、品啜三四次,其產地、品種、等級,無不一清二楚,絕無差錯。連做青師傅是誰,焙茶師傅是誰,都能說個八九不離十。當地人尊稱其為「省公」。省公的曾孫陳孝文,24歲就被評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

馮師傅多年的經驗是武夷岩茶的岩韻總結起來8個字:「岩骨花香,活甘清香」。具體的審評表現為,喉底生津,齒頰留香,直衝腦門。喉底生津是指茶喝起來不苦不澀,下肚後,喉底沒有不能下咽的感覺。齒頰留香是指在品茶湯時用舌頭環繞一圈抵住牙齒,在茶湯咽下之後,齒頰之間仍能夠感受到香氣。直衝腦門是指武夷岩茶在品的時候,香氣會穿過鼻腔直衝腦門。當時我們班30個人,在品特級大紅袍時,能體驗到直衝腦門的人不多。我是其中一個,我的直觀感受是香氣衝到後腦勺,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說的好玄幻2333


岩骨花香,這個肯定是一個經驗主義的東西。每個人的體會也不一樣。關於這個問題我也問過許多多年喝岩茶的茶友,每個人的描述不一,刺激的感官也不同。

簡單歸納下來:花香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茶韻流轉中,你能感受到不同茶之中蘊含的不同花的香氣變化,甚至會有幾種香氣隨著入口後階段不同而變化;

岩骨就更加抽象一些,源於武夷岩茶的種植環境,多岩多礫石。岩骨生岩韻。因此武夷岩茶的岩韻有很多人都認為是在品石上青苔味,隨著四季變化,時間流轉乃沉澱而發生。

在具體方法而言,品岩茶又可看水聞香,曾見過一岩茶友人試過盲喝,就是拿出不同地點生長的岩茶喝,可辨別出不同土質,茶葉生長在岩上或洲邊,又或是外山茶。可見喝岩茶自有樂趣其間。

在具體手段上,只有通過多喝多比較,慢慢找到自己喜歡的口感,自己喜歡的岩韻感覺。


記得有一年我帶了個內蒙的客人,近幾年在北京生活居住,走了趟水簾洞到大紅袍之間的岩骨花香漫遊道後,他告訴我岩韻就是給曬過大陽的石頭澆上水後的感覺,直到現在我一直想不通,他是如何這麼準確的表述這種感覺的,因為在這之前他跟本沒接觸過岩茶。


我們家從事武夷岩茶已經好幾代了,我父親也是國家首批十位武夷岩茶製作技藝傳承人之一,在此我諮詢了一下,以下僅供大家參考,不喜勿噴~

首先看湯色。武夷岩茶的茶湯講究色澤亮而透,一般呈亮黃色,陳茶一般呈深紅黃色

其次聞香氣。就是題主所說的 花香 啦。有各種花香,像蘭花啦比較普遍,特別是在三坑兩澗,這裡的茶有特殊的香味。不僅如此,香味還和製作時的天氣有關,晾曬的時間長度,烘乾的方式都有很大的關係。

先去吃飯,回來再補~


能說的出來還喝什麼岩茶咯?順便諮詢一下什麼叫金獎肉桂?本人武夷山人,這兩年在惡補舌頭勵志喝遍各等級各品種的茶葉。


岩骨花香,確實不好理解,說說個人感受:

第一,肯定不是奪人的工藝香。現在有些茶,在做的時候會刻意往香里做,泡的時候香氣就衝上來,很多人就理解為花香了,但其實這應該歸類為"工藝香"。

第二,岩骨,指的是湯水的內涵物質豐富度。越豐富,湯水越醇厚、甚至可以在口腔嚼,"有東西",指的是一種極為凝聚的、散化與回甘極快的茶韻味。傳統工藝的岩茶,香會沉在水裡,俗稱"香入水",是隱幽的香,而不是霸烈、凸顯的香。

更多可以參考專欄文章:

《 "岩骨花香"怎麼理解?》知乎專欄

《 品種香和工藝香如何區分?》知乎專欄。


我感受過一次。。。。沒那麼虛無,岩骨就是嘴裡有泥的感覺,朋友說是礦物質多。花香就簡單了,就是嘴裡有香味。


說的好


首先得是武夷山的岩茶


如何品鑒岩骨花香,所謂岩韻在所有書籍中基本沒有哪位可以準確的去描述,個人認為除了多喝,喝正岩茶,別無他法,前提是確保你喝的是武夷山的正岩茶,喝多了你自然就能感覺到岩骨的通性


一般學茶的,懂茶的,在專業性方面都稱滋味,而非口感。

每款茶的滋味如何辨別?

教你簡單科學的辦法:

含茶入口、輕啜,用舌尖感受甜味,在用舌根感受苦味、兩頰回甘、喉嚨感受澀。口腔裹香

先澀喉而後化開、再生津、品甜,最後唇齒留香。那這泡茶就可以說是好茶了。

再有、沖泡後聞蓋香、觀外形,看葉底。

懶得打字。

以上幾個要素能全達標的茶也都上千了。

看價格來對比一下,達標了幾項。性價比高就不錯了。

岩韻?你這些方法都掌握了,再考慮一下去體會吧,那時候對茶的了解更深了。

其實都可以科學系統的認知,只是掌握方式問題


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是指茶葉裡帶著的自然本味,茶葉一定要對比著喝,岩韻是在茶葉泡到很多泡之後茶葉顯現出來的特徵,花香有比如果香,水蜜桃香等香氣,是茶葉本身帶有的,不是加工添加進去的。你要是有時間去武夷山玩的時候可以和店家多聊聊,我們家就是在武夷山呢,武夷山人熱情好客,以茶會友,喝著茶聊著天會有岩茶更深刻的了解呢~


從事茶工作近十年,主要摸索武夷山的岩茶和紅茶。也處於學習階段,分享下個人意見。也不夠妥當的地方請大家給以糾正。

岩,骨,花,香。對於我個人而言,習茶的每個階段對它的理解都不同,開始理解為茶的活,甘,清,香。到後來覺得每款茶的山場,工藝,精緻,焙火,都會影響到它的滋味。也就是岩,骨,花,香。好的山場,好的天氣,好的工藝,好的焙火,其中任何一個環節不夠理想,都會有影響。當然,每個人喜歡的茶,和追求的茶口感不同,有的喜歡水仙的柔和,有的喜歡肉桂的霸氣,有的喜歡香氣細幽的品種茶,但是我個人覺得不管哪種茶,喝到口腔里,要能齒夾留香,要能回味甘甜,要能神清氣爽……總之它能讓你回味,讓你口腔裡面流溢著大自然的味道。才有,岩,骨,花,香。

對於泡茶,我個人覺得,不可以完全按照書本里的參考時間來對待每一泡茶。不同的茶品種,不同的茶性,泡法自然不同,幫每一泡茶當作朋友,花時間去了解它。再硬體條件都對的基礎之上,跟著感覺和它對話,它會給你意想不到的味道。

僅個人的看法,和大家交流下,有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天心岩位於武夷山東北部,毗鄰天心永樂禪寺,是武夷山景區最中心的山場,因形似一顆心臟而得名。流香澗、玉柱峰、慧苑、鷹嘴岩、水簾洞、馬頭岩等都在它的周圍。天心岩以砂石岩礫為主,不似傳統肉桂的霸氣,天心岩肉桂反而有種小家碧玉的美,茶湯的細柔潤滑,香氣清正幽遠。

慧苑坑,是「三坑兩澗」中面積最大的,與牛欄坑平行,內鬼洞、外鬼洞和竹窠分布在它的兩側。

在「三坑」之中,慧苑坑的環境無疑也是最好的,周邊很多山岩,還有很多分支的小坑,山谷深幽,高低錯落,終年雲霧不斷,流香澗和倒水坑清冽的溪流再次匯聚一齊流向章棠澗,小氣候多樣且獨特,土壤、水分條件都較好,造就了慧苑坑裡的茶,無論水仙、肉桂還是其他品種,都具備內斂卻不張揚的個性,骨子裡透著明顯的山場氣息。

馬頭岩是正岩里較大的一片產茶區,區域內的泥土含砂礫量較多,土層較厚卻鬆散,通氣性好,有益於排水,且岩谷陡崖,崗上日照充足,谷底滲水細流。

馬頭岩又分為三花峰,桃樹窠,貓耳石,雲峰等幾個小區域。它們之間有地域共性的同時,也因為位置,土壤的差別性而各具特色。

桃樹窠位於大王峰背後,以風化石為主,土層較淺,植被較多, 侵蝕質少,以半坡和崗上地形為主,蠟質較薄,成茶容易突顯花果香。

大家補充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記住自己的感覺就行了,這種東西有點概念化。


推薦閱讀:

為什麼那麼多喜歡喝有焦糊味的岩茶,喝沒有焦糊的岩茶反而覺得這個茶不好?
岩茶一般存放時間是多久?
怎樣鑒別岩茶的種類,如何挑選好的岩茶?
武夷岩茶焙火工藝,傳統碳焙文火慢燉一次焙足焙透成型和平時所講的火攻,中火足火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岩茶水仙怎麼樣煮才好喝?

TAG: | 茶葉 | 品茶 | 岩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