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禁閉島》中即使揭開了疑點,但整部影片究竟想要告訴觀眾什麼?

看了很多小李子的電影,都會有一定的意義與內涵。但是看了這部,本以為會有很深奧的東西隱藏,結果感覺只是真的辦了一次案而已,這部影片最終目的難道只是這嗎?


電影給你塑造了一個故事,且這個故事有兩個明顯的、完全不同的解法。

這就已經夠了,電影非要告訴讀者點什麼嗎……給點遐想(或者是瞎想)的空間不是挺好的嗎?


這本來就是一個懸疑故事,非要說展現什麼,大概就是主人公的種種人生經歷以及最後還是選擇了做手術,儘管他已經恢復理智。他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與其活著,不如死去(活死人)。「是作為一個怪物活著,還是作為一個好人死去。」

電影沒必要非糾結什麼意義,《低俗小說》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展現了一種風格和技巧,讓你覺得看著還行,就這麼簡單。主要是《低俗小說》里的敘事也好、思想也好、事件的走向以及人性的多面性,在後來的影視作品裡司空見慣,以致於我們現在看《低俗小說》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但在當時應該是非同凡響的,可謂耳目一新。


電影到底什麼目的估計只能問導演去了,但是觀眾可能懷著不同的想法和心情去看電影,因為看到或者沒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才會有褒貶不一的評論吧?我覺得只要哪怕有一點點感悟或者收穫,也算是值回票價了。

《禁閉島》給我的感悟:我們把精神病關起來是覺得他們是「瘋子」,不正常,然後用我們的文明和法律去對待這些與我們思想不同的人。但在他們眼裡,或許我們也是「瘋子」啊,我們看不到他們看到的,他們的解釋我們理解不了於是少數服從多數就把他們送到醫院去了,可誰能保證百年之後他們的「瘋話」不會變成真理呢?


首先這是個商業懸疑片,而結局就是開放性的,兩種解讀都是可行的,這也達到了導演本來的目的——讓你到最後依然有疑問,孰真孰假。

再者,電影幹嘛非要告訴你點什麼呢?大多數的商業片都不需要告訴你什麼人生哲理,讓你專心地享受到兩個小時所帶來的快樂就行了。而且一些文藝片其實也沒一定要闡釋什麼哲學或者表達什麼,像王家衛的電影,重形式、輕情節,到最後你會發現(拿《花樣年華》舉例),奧,不就是個婚外情的故事嘛。但是如果你細細品味,電影里的攝影、配樂、服裝、表演都是那樣的迷人而有韻味。


看過原著,我覺得是絕望和無奈: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斷背山,但你就是攀不過。


靠自己去領會。

反正我是抱著看一個好故事的心態去看的,從來沒想過要在每部看過的電影裡面去獲得什麼東西。

同時,一千個人眼裡那一千個哈姆雷特什麼的我就不多說了。自己可以領會,那就是屬於自己的;靠別人解釋,其實只是屬於別人的東西。

既然是開放式結局,那就是連故事也沒打算給你說明白,還想讓他隱喻個啥哲理,更是沒有必要。

所以,還是不要帶著負擔看電影,出除非你是個學電影的。


《禁閉島》是一部經典的心理學電影,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看他到底想講述什麼

0. 電影背景

故事發生在二戰(1948年)結束後的1954年,是真實的時代背景。20世紀50年代,「生物學模式」和「精神分析模式」的精神病醫生之間出現了深刻的分裂和鬥爭。

   自19世紀20世紀之交以來的幾十年中,「精神分析模式」的精神病學在行業中建立了不容挑戰的控制力,將精神疾病的治療確立為主觀的並且是動力學的,費時的精神療法就是這些特徵的最集中體現。影片中考利醫生的角色扮演法即是屬於精神分析模式治療法。

「生物學模式」的精神病學對此不甘示弱,頻頻發起挑戰。他們提出:精神分析是不科學的、昂貴的和無效的。具有明顯療效而又價格低廉的科學的治療方法是他們反對精神分析師的最好武器。比如,藥物控制和腦葉白質切除法,影片中的典獄長正是這種方法的支持者。

然而眾所周知,科學的治療模式也造成了精神病患者被強制入院、強迫服用高劑量精神藥品、強迫痙攣和進行非人道的精神外科手術等。這一切直接導致「生物學模式」的精神病學在維護人權的鬥爭中成為眾矢之的。反精神病學運動就起始於對生物學模式的精神病學的反抗,反抗它的不人道之處,反抗它在科學之名義下的濫用。例如:1970年代初,羅森漢著名的精神診斷實驗。

1. 細節與暗示的解讀(各種意向的分析)

電影以嘔吐開始,一種極具象徵意義的行為。吐的過程是難受和反胃的,暗示了整個影片的糾結。同時也揭露了電影的主題,通過嘔吐表現了內心不接受,排出自己無法接受的東西的主題。吐的原因並非暈船,而是怕水,提示我們水必定和主角不能接受的現實有關(他會怕和排斥一切會提醒他真實的事物,例如暴打稱呼他真名的喬治)。聯想到《催眠大師》影片中主角同樣是怕水怕開車。【抵消】

搭檔半天拿不出來槍,並不是因為是文官,而是因為只是個醫生。

他很迴避「病人」這個詞,而說是犯人。男一號總是很強調一些措辭,比如說:她不是被燒死的,是被熏死【隔離】。而且都是他抱著老婆,然後老婆身上就開始流血,化成灰以後,房子才燃火的。這些都說明他老婆不是燒死的。血其實都還有很重要的意向,男人夢到血,一般都是對女性身體的恐懼,對責任的逃避,對家庭壓力的逃避。所以他肯定在事發以前,家庭關係不好,又常酗酒,對於自己老婆和家庭逃避,導致老婆精神病,然後發生殺死小孩和老婆的悲劇,所以他強烈的負罪感,覺得是自己殺了他們。他老婆化成灰以後,燃起了火,把他包圍在屋子裡,隔離了真相。他老婆也一直在勸導他不要走,當然他老婆是他自己想出來的【投射】,是他自己在告訴自己,不要看到真相,他是不願意了解真相的,所以才壓抑了【隔離】【否認】。

第四原則,其實就是名字字母的排列組合而獲得新的名字。如果看過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就會明白,包括最後的小黑板。主角所塑造的新的人物的命名都是通過原來名字重新排列字母得來的。所以故事中我們不用太糾結名字和對應的人物,只要知道這個名字代表誰就可以了。比如,瑞秋本來是他最愛的女兒的名字,在故事中指代真實的他自己,所以才有兩雙男人的皮鞋。

想要醫生的資料被拒絕後暴跳如雷的發火,並說不幹了明天就走。是表達了主角慣用的處理問題的行為方式,當自己的欲求得不到滿足或受到挫折時,以暴虐的方式來進行,也會逃避【補償】。所以才會難以克制情緒殺了妻子,所以妻子才會說「給我自由」,所以才會逃避現實,進入到妄想的世界中。

審問傷害護士的病人。同在廚房,廚房是緊閉的房間,象徵著女性的子宮,暗示著性。其實這個男的喜歡上了這個護士,想與她發生關係,但是出於道德的壓抑與責任的逃避,他才會說他覺得護士很喜歡性。其實是他自己,這是種【投射】的心理防禦機制,由於各種原因把自己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倒水即是口渴,饑渴,口欲與性慾同為力比多,病人出現了轉移的現象。認為護士不是口渴而是性得不到滿足。由於他的自卑與敵意,就變成「我不能滿足她」。所以他會覺得受到羞辱,是護士在羞辱他,他不願意接受這種「我下面很小」的挫敗感,所以把責任轉嫁給那個護士,進而產生了攻擊性,所以就發生了接下來的傷害事件【消極補償】。還有主角一直都知道這個病人怕筆劃紙的聲音,因為他本來也是病人之一,之前就認識。彼得,曾用玻璃片傷害了父親的護士,導致護士終身毀容。從他與萊蒂斯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他對女性及性的渴望和憎惡的矛盾心理,原因是他在性能力方面天生的缺失所導致的一種心理失衡。

主角現在不喝酒了,而且在審問犯人的時候充滿了同情心和正義感,特別是拿刀割傷護士的個案出現的時候,他強調到,「她也是有家人的……」。其實都是是【反向作用】的心理防禦機制。

德國軍官自殺未遂,不停的摸那把手槍,想快點結束痛苦。他殘忍的把搶挪開,結果讓他多經受了一個小時的痛苦與恐懼。一方面顯示了他的殘忍,一方面暗示,他用槍打死了老婆,但是自己一直處在持續的痛苦當中。其實這個德國軍官就是他自己的象徵,主角是個德國人,從他說德語還有,片尾,開片的德語就能知道。他一直想像自己是個執行官,其實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光榮,正義的人,因為在集中營中,他並不是解救者。由於心中充滿了負罪感,他正是自己妄想集中營的軍官,想要殺死自己,殺死那個罪惡的自己,所以他才喝很多酒,他說了,戰爭中他殺了很多人,其實就是在慢性自殺,死亡本能表現得淋漓盡致【抵消】。

出現了安德魯的幻想,醜陋扭曲的形象。一方面是讓自己確信自己的幻覺和妄想是真的,安德魯確有其人(系統性的妄想常常如此)。另一方面是通過對這個形象的恨和厭惡表示對另一部分自己的強烈的不接納。正是對自己的排斥才導致了分裂這種防禦機制的運用。【投射】(越討厭別人的某一點,就說明自己正在努力的壓抑心中這種衝動)

主角在C病房遇到喬治時,其實已經解開了全部的謎團。「這跟你有關」,直呼其名「萊蒂斯」,「喜歡嗎?是你把我弄成這樣的」, 「你還要騙我」(用虛構的故事,醫院的陰謀騙了喬治,偏執型精神分裂常常能騙到身邊不知情的人)「這是個遊戲,一切都是為你準備的,你不是在調查,你只是個迷宮中的小白鼠」。

暴力派院長說他和萊蒂斯是同一類人,都喜歡暴力。最後當車到達阿什病院門口時,暴力派院長還特地挑釁了一下萊蒂斯,他說:如果我現在用牙齒咬你的眼睛,你能在我咬到之前制止我嗎?萊蒂斯狠狠地說你試試看!暴力派院長回答我要的就是這個勁頭!足見這位院長是多麼信奉暴力的力量。只是看著萊蒂斯覺得讓人生憐,這些沒有同情心的人利用他的糊塗把他當玩物,暴力院長希望主角繼續暴力,好得以實現自己欲給主角做額葉切除手術的自私慾望。

得知真相後暈倒。做為檢察官查案的身份就是為了查明自己的真實,那個由於不願意接受而壓抑了的真實。暈倒正是反映了,主角的心理防禦體系和系統性妄想的坍塌。精神分析的治癒正是把潛意識的內容上升到意識中,從而得知了真相不用再壓抑,然後防禦機制和癥狀消失。然而找回失去的記憶也會找回被壓抑的那一份沉痛的哀傷,所以常常會出現癥狀的反覆,由此精神分析的治療需要反覆討論,直到「修通」。

影片中有許多場景是醫生安排的,比如找到了瑞秋的橋段,是設計好的,為了向主角發問「你是誰?」,而主角也表現出負罪感的補償,不停的道歉「對不起」。米納林醫生一直以精神分析師的身份在和主角對話。殺死三個小孩逃跑的瑞秋,瑞秋的主治醫生(他的搭檔),67號病人都是醫生的設計。包括醫生時刻為他準備好了一份葯,在他頭痛的時候(發作的時候)給他服用。當他們進入C區病房時,遇到個保安。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讓第一次來的無關人員進入的,然而卻告誡他們不要主動施暴放他們進入了,後面也有保安讓他繼續留在裡面,其實都是安排好的。搭檔的任務不僅是保護他的安全,還要一步一步引導他按照預定的計劃發展。影片中有許多幻覺的場景,包括:別人在筆記本上為他寫下RUN,布滿老鼠的山和墜落的搭檔,山洞中的真正瑞秋。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需要注意區分開,真正的場景,醫院安排好的場景,幻覺的場景,夢的場景。

2. 防禦機制的分析

上文中的「【】」表示防禦機制。

3. 夢的解析

夢是願望的滿足,電影中男主角也是通過夢的形式在滿足著三種願望,對深愛妻子的留戀,對妻子、孩子和士兵的贖罪,減少壓抑真相而帶來的能量消耗。所以夢中出現留戀妻子的情感,贖罪的情感還有真相的揭露。

留戀妻子的情感。妻子的形象在夢中和幻覺中一直出現,並且伴有憂傷和分離,他不想讓夢中的妻子消失,也不願意讓妻子的幻覺走。「我做不到」。

贖罪的情感。夢中反覆出現小孩對自己的質問「為什麼不救我,你本可以就我們的」揭露了他的負罪感,而他一直在講「對不起」。 那些成堆被凍死猶如雕塑一般的集中營俘虜們睜大了眼睛,好似無聲地對他控訴,你來晚了,你沒有保護好我們,都是你的錯!

真相的揭露。壓抑是非常消耗能量的,讓人很痛苦的,所以潛意識才會不斷的尋求出口,以口誤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也好,在夢中表現出來也好。都是希望通過知道真相而減少壓抑真相而帶來的能量消耗。所以夢裡面不停的出現,妻子和死掉的小孩,並且身上都是濕的,妻子肚子上的槍傷,後院湖邊的場景。

最後在夢裡面,天上永遠在飄著紙、雪花或著灰燼毫無掙扎的遵從地心引力而飄落,很無奈,沒有一點生氣的(反抗地心引力向上生長的大樹象徵積極和生命力)。主要是無奈、無助和悲傷的情感的宣洩,其次也有掩蓋,掩飾的意味,淹沒(下雨),掩蓋(紙、雪、血)。

4. 診斷與個案概念化

診斷

PTSD(閃回)

偏執型精神分裂(系統性的妄想)

分離性癔症(癔症性身份識別障礙)

不確定的人格障礙(偏執型人格障礙)

個案概念化

本個案是一位參加過二戰的美軍戰士,二戰以德國陣營的失敗而告終,作為美軍士兵集中營的經歷對他造成很大衝擊。強大的超我和偏執型的人格最終導致他的PTSD;隨後的婚姻生活中也是暴力和酗酒,常常難以克制自己的情緒;其妻也是在婚姻生活中倍受其害,感到冷落、失望、憎恨和被控制(要有丈夫給她自由),然後抑鬱爆發並且擴大性自殺,淹死三個小孩(帶有閹割的意味)然後等著丈夫回來殺了自己(她知道以丈夫的脾氣會殺了自己的)。

強大的超我讓當事人覺得自己有罪,對德國士兵、妻子還有被妻子淹死的孩子。難以接受一家人死亡的殘酷現實,最終精神分裂。通過製造另外一個自己的妄想來逃避真相,通過出現老婆的幻覺來對抗心中的依戀……

5. 結局討論

故事只是故事,如何講故事才是電影的靈魂。電影的名字「禁閉島」本來就有兩重含義,不僅僅指這個地理上與世隔絕的小島,更是指代男主角心理上把自己內心禁閉起來,與現實真相隔離的心理防禦機制。

人生總有苦悶,文明總有缺陷。通過封閉內心、逃避現實等方法讓生活中的挫折好受一點的行為,是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的。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禁閉島」。大家不願意踏上心中那座神秘的島嶼,以為自己是陌生的闖入者,事實上自己從來沒有走出過這裡。那些潛意識的壓抑,影響了我們全部的生活。

故事的細節告訴我們主角是真正被治好了的,因為聽從了幻覺中真正瑞秋的話而懷疑醫生的他不再抽醫院供給的煙了,認為煙中有毒,最後他抽了主治醫生給的煙,其實他明白了真相也知道煙是沒有毒的。不過他故意裝作沒有治好。

真相通常是殘酷的。所以主角才選擇了像一個好人一樣的死去。電影告訴了我們心理變態對患者來說是一種保護機制,這些癥狀確實是有動機的。作為一個怪獸而活著還是作為一個好人而死去,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提示,心理諮詢師要跟隨來訪者,只在來訪者做好準備的時候解構來訪者願意麵對的真相)


做一個痛苦清醒的人,還是做一個快樂無知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聞說那是部高智商電影,卻越來越發覺考的更多是情商。看後(一遍而已)不怕劇透,翻過一些網上的所謂正解,忽然很想反對一下。

一口就咬定那是精神病人之被溫暖救治,絕對唯一結果,那些人真的太聰明了,我向來就反對將其他意見的人都看成什麼都不懂。那些說只有一個結果的,無非是引了若干細節來論證他們想要的,當然,都是可以達到目的的,你還不信的話,他們就說原著小說就說那個思路,沒異議了吧?有,小說歸小說,由之而來的電影誰說不能再創作的?事情往往並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看透的,尤其這部片,雖不是眾人評價的那樣屬於聰明人,但也不是抽風,的確是上乘之作!起碼我認為。

影響判斷的很重要因素有兩個,立場、情緒。處怎樣的立場,就會怎樣看事情,那是一般的人都會這樣的。但猛人看事實,不會因是什麼立場而有改變,事實就是事實。而第二樣,情緒,就不是很多猛人能跳得出來了,往往很猛的人,才陷得更深。所以我說這部片要考驗的不是你的智慧,也不是考驗你的觀察力,因為它不能自圓其說之處蠻多,而是看你有沒有帶著一種情緒而影響了正常判斷。

為什麼說那些細節和邏輯推理又達到目的了呢?因為導演馬丁斯科塞斯並沒有完全翻了盤,還是那小說,那精神病就精神病吧,這一路肯定還是講得通的,尤其弗洛伊德迷可以歡呼雀躍了。那個結果有個好處,就是知道「真相」後,令人十分想罵他娘,也可以說足夠衝擊吧。當大家都想Leo要當大英雄了的時候,一盆冷水給你刺激刺激,就是讓你不爽到底,還抱恨幾天,寫法可謂不落俗套,還可以大肆增加夢的解析等書本銷量。

我只是說那個結果還說得通而已,信不信十足?不,不相信那個各懷目的的實驗而來的表演配合得那麼到位,不相信那些最有意義最有深度的對話,只是主角個人的想像就推搪過去,不相信那些背景莫測的高層不會給人洗腦。另一個結果顯然是更有意義的寫法——假使有一天身邊所有人都咬定你是瘋子,所有證據都證明你是精神病,那麼你所有反抗都將是徒勞的。馬丁無論有意無意,都抵抗不了將社會學意義收進他的大作的誘惑,而我認為他是有意的,儘管做得似有還無,但傾向已非常明顯,以至於幾乎讓人覺得片子那樣收尾,取得的效果還不如失去的多。

不過,那隱忍的隱喻,卻增加了這部片的可回味度,要是真的話,可以納入大師級的了。總結一句,我認為《禁閉島》不單是精神科幻片,更是政治隱喻片,有兩種解讀完全合理,而且個人更支持非主流的那一種。


電影告訴你,人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種容易被影響的。不管是主角,還是觀眾。


這個電影告訴我真相的另一種可能性——念念不忘導致的結果並不一定就是必有迴響,還有可能是沉淪幻覺後的分崩離析。一切都是因為前妻的幻影在Teddy的腦袋裡搗亂,然而真正的神經病才不會幫著生活欺騙你,所以解藥是George Noyce 告訴Teddy的話:「let her go」


告訴你精神病人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或許我的回答太晚了,但我想我知道真相。

先開門見山的說,這是一部自由主義主旋律電影。

男主是個參加過二戰的美國軍人,經歷過解放達豪集中營,目睹了大批平民在集中營慘死,也懷著憤怒和仇恨屠殺了已經投降解除武裝了的德軍看守。男主是個責任心很強的人,事實上責任心越強的人越不應該經歷這些,他參加戰爭的有很強烈的觀念動機,大概就是為了解放被奴役的人,為所有人爭取自由。他一直活在自責中,因為他們的軍事行動再快一點早一點,集中營可以少死很多人。事實不是這樣,他們不知道集中營的存在,他個人也不能掌控行動的快慢,事實又是這樣,如果他們早一天行動,會少死一些,早到兩天,少死更多。這個富有責任感和正義感的軍人從此留下巨大的心理障礙,自責,自我否定,感覺一切都不真實,但他的底子是個很積極自信對生活嚮往熱愛的人,這矛盾使他精神分裂了。

從電影結局看,男主在島上的經歷都是精神病院安排的,包括他的搭檔都在演出一幕戲,讓男主去找本來不存在的人和並沒有失蹤的人,目的是揭開真相的一刻,讓男主意識到自己的精神問題,他的臆想貫穿了在島上的見聞,尤其是懸崖洞中的瑞秋,這些都是男主主觀創造出來的幻象。副院長已經說了,人根本爬不到洞里,何況瑞秋沒有鞋子,怎麼會在洞里呆這麼久而且保持整潔。瑞秋和島上其他精神病人的講述以及對醫方的條件反射的畏懼,都是男主為了印證他對精神病院殘忍的精神外科手術的實實虛虛的經歷。

男主極有可能在精神病發作的時候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主觀不能接受這些。真相是,男主在精神分裂發作時殺死了自己的孩子,妻子知道他的病情,對他又恨不起來,又是痛苦又想安慰他。男主卻失去了判斷能力,錯誤的認為是妻子殺死了孩子,繼而又殺死了妻子。

院方一直在觀察男主的反應,看守是一些自以為特別正常的人,所以經常在男主面前展示判斷力,對情緒以及對暴力的掌控力和靈活性,這是他們在一個確診精神病人面前的優越感和劃清界線的本能反應。他們希望每一次提醒或揭開事實真相,都能讓男主意識到真實和幻境的分界線,而以往由於男主強烈的自主意識,一直在抗拒自己的判斷力已經喪失,必須在由弱到強的揭示過程中打擊男主的自主意識,讓他接受自己精神分裂的事實,才能向正常人走出關鍵一步。在最後威脅外科手術後,男主依然不能放棄自己自主意識,說出了那句「人應該怎麼做,是像個白痴一樣活著,還是像個正常人生存」。從劇情發展看,院方將要對他實施手術了。

整部電影要說的話也就是那句話,一個人,獨立的人,永遠不應該放棄自主意識,放棄自己思考判斷事物的權力。無論強權政體還是出於醫護目的的院方,想要通過讓人放棄自主意識,再重建正常的意識,都是不應該也做不到的,因為這個洗腦模式存在悖論,即如果本人承認自主意識已經質的病變,「承認」,這個動作,本身是正確的判斷,那麼自主意識就沒有質變,也就意味著不用洗腦,如果不承認,那麼又應該去洗腦。也就是常說的段子,精神病人都說自己是正常的,而把正常的人貼上精神病的標籤,這人也完全沒辦法為自己辯解。

到底要不要洗腦,看來不能從病人(疑似)來判斷,那麼從哪裡來決定,就導出一個可怕的真相,給別人洗腦的所作所為是法西斯的行徑,是往往懷有自利的不可告人目的,違反人性,踐踏人格尊嚴,剝奪個人獨立自由的暴行。

男主並不是所有時候都沒有判斷能力的,他一直在真實和虛幻之間反覆痛苦掙扎,戰爭中的經歷造成的心理傷害,使他無法自拔,在分裂狀態下一手造成的家庭悲劇更讓他跌入無底深淵。最後的前一幕,院方似乎做到了,讓男主接受自己精神分裂的事實,但男主無畏的勇氣和紮根在人格最深處的健壯的正常的邏輯,永遠不放棄自主思考意識的權力,讓他寧願被強制外科手術。

很有深度的一部電影,主題是再次確認和弘揚西方近代以來,至二戰打敗法西斯德國並摧毀和審判納粹思想意識,終確立的核心價值,自由,平等,獨立。依賴於此,無論經濟,政治,文化,西方仍然在今天的地球上佔據主導地位,從科學的角度講,西方價值體系不是憑空建造的,而是有嚴密邏輯推導和長期實踐和歷史正反面驗證過的,根深蒂固的參天大樹。就像愛因斯坦相對論不是簡單的否定經典物理體系,而是揚棄和超越,如果今天我們的發展要全面的超越西方,那麼只可能在西方價值體系上發展出更偉大而嚴密價值體系,而不會是簡單的否定而超越。如果真的在價值體系上沒有超越,而影響力超越且主導地位更替了,那麼可能是西方自己背離了自己的核心價值的結果。


一把刀的鋒刃是很難越過的,所以智者說得救之道是困難的。——毛姆


愛情。


看完深刻感受到人性的複雜和世界的多元性,不要嘗試去破壞世界的規則和秩序,比如犯罪、發動戰爭等,等到事件發生到不可控的時候就來不及了,結果導致自己或他人身陷痛苦的心理負擔,思維發生混亂,有的時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深陷其中。

所以,做個簡單的人,保持身心健康和人際關係的和諧,努力學習和工作,有目標有追求,去淡定從容地度過一生。願世界和平!


根據原著小說,真相就是主人公是精神病,沒有什麼疑問。改編成電影后,這一點模糊了一些,但基本上還是如此。對電影的具體分析很長,可見豆瓣

電影要表達給觀眾的,是這種精神病人內心的痛苦。特別是最後一幕,主人公意識到了自己的精神病,但因為太痛苦了,所以選擇接受手術


七夕節炮友月經,寡人裝病回家,現在暴怒中。

按厚黑學理解其實更嗨一點,只不過人都不想承認黑暗的東西,願意接受美好的東西。

N年前看的,到時候把幾位朋友都洗腦了,具體類容記不清楚了。

你就當醫生想套出一個失憶病人的軍事機密吧,然後各種布局,最後病人好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然後就給掛了。


男主角人格分裂,有妄想,主治醫生用「配合其妄想內容表演」的方式治療,最後集中呈現其不合理的地方,逼他意識到這些都是妄想。最後男主疑似好了。(不過我問過老師,臨床中,這種治療方法是沒有用的。。。)

算是宣揚用人道主義的方式對待精神病患者吧。除了主治醫生外,那個年代其他醫生的治療方式都比較殘暴。。。


推薦閱讀:

作為導演,王晶和姜文誰更成功?
電影《擺渡人》中出現了哪些歌曲?
《一步之遙》到底想表現什麼?
怎麼評價姜文導演的電影?
如何評價電影《神奇隊長》?

TAG:電影 | 精神分析 | 豆瓣電影 | 影視評論 |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DiCapr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