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拳擊跟業餘拳擊在技戰術上有什麼區別?
鄒市明的兩場比賽我都看了,都是以點數獲勝,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由於是輕量級比賽,感覺不出來跟奧運比賽有什麼區別,依舊出拳速度快輕,組合拳少,時常保守距離,這跟傳統的職業拳手的打法有什麼區別么
現在新規則修改後,職業業餘相差不如之前那麼大了。(比如去掉頭盔、給分製為減分制)
我先按照以前的說,畢竟比較典型。之前的競技拳擊,是不鼓勵KO的(擊倒對方一次讀秒和擊中對方一拳得一分沒區別)鼓勵的是精準、有效、靈活的展現拳擊技術。 因此業餘拳擊選手多數訓練也是以得點為主,怎樣能快速、有效、清晰的得點,比擊倒重要多了。因此,在過去的業餘拳擊里,直拳是絕對的主要拳法,因為得點清晰。說到得點清晰,還跟過去業餘拳擊手套上那個白色標記點有關,在2011年以前,業餘拳擊手套拳鋒部位都有一個白色的標記點(見下圖),只有在比賽中,用這個點擊中對方,才算清晰有效,如果裁判看到你擊中對方的部位是側面,那麼就不會給你計分。還有,業餘拳擊判罰尺度很嚴格,如果你胳膊開合過大,就會被警告,叫輪擺過度,總之,業餘拳擊對技術要求很嚴格
而職業拳擊沒護具,不講究得點,講究擊打強度和重擊,如果你像打業餘拳擊那麼跑來跑去,台下觀眾早就起鬨了,人家花了幾百美元進來不是看鬥雞的。因此,職業選手對身體素質要求和力量也是非常強的。再一個,職業拳擊判罰尺度相對比較寬,打開掌、甚至有些介於犯規和不犯規的小動作,裁判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比如鄒市明上次跟泰國的倫龍打那場,那個倫龍抱人腿、打下陰、頭撞人啥都干。裁判只是警告一下
另外業餘拳擊回合數只有3-4個回合,不需要太多體能,另外由於有護具和規則限制,選手在強對抗中也相對較弱。職業拳擊打4、6、8、12回合(不是一上來就打12回合賽,新人先打4回合的)對體能要求很高,當時鄒市明2013年比賽時候,怕自己身體不靈活,拒絕吃米飯,而吃了巧克力棒,而被教練羅琦痛罵,羅琪說你以為還在打奧運會那種3回合拳擊賽么?你吃一根巧克力棒的糖分根本維持不了12個回合的職業拳擊比賽
另外再說一點—拳擊手套,業餘拳擊的手套拳鋒很厚,而職業拳擊又扁又薄,揍腦袋上那叫一個酸爽。 尤其65公斤以下戴那種8盎司的,簡直就一層皮而已,打在腦袋上,一拳正中,肯定鼻口竄血
下面這個拳擊手套就是我從現場拿回來的,親眼看見這個黑方一拳把紅方打得鼻血長流
只從一個角度說:
技術上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奧運會拳擊,整場比賽選手都在不停的滑步。職業拳擊基本上都在挪步(當然也有帕奎奧這種奇葩12回合都在滑步的,霍利菲爾德戰福爾曼也是12個回合滑步)滑步是拳擊的靈魂,通過前後不停的滑步,造成意識的不間斷,防守反擊的連貫性。這點奧運會拳擊要遠勝於職業拳擊。而職業拳擊要打12個回合,這決定了拳手為了平衡的分配體力,很難做到整場比賽的滑步。簡單扯幾句吧。有護具的對抗性訓練都是以技術為主,因為在護具的保護下,除非雙方實力懸殊,否則基本不會出現KO情況。我覺得這就基本解釋了奧運拳擊和職業拳擊的區別。有護具,既然無法KO取勝,就只能靠技術和速度來取得勝利。職業拳擊沒有護具,所以注重力量和抗擊打訓練,在優勢明顯的情況下,完全可以以KO的方式取勝。最後啰嗦一句,每個人的技術方式不同也導致打法不同。鄒市明從奧運選手轉職業拳手,肯定是有奧運打法的影子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當然,為了適應職業拳壇的規則,他是需要付出大量努力的。
推薦閱讀:
※在泰拳、空手道、跆拳道、拳擊、柔道、踢拳道、散打、自由搏擊等類似運動中哪項適合身體素質較差的男生?
※如何看待國家體育總局對天津全運會拳擊項目中出現的賽風賽紀問題的處理結果(解散國家拳擊隊等)?
※為何拳擊等西洋搏擊術鮮有雙手同時出擊的攻擊招數?
※妹子想通過拳擊塑身,不需要提高什麼格鬥技巧應該怎麼鍛煉,買個沙袋放家裡自行訓練可行么?需要注意什麼?
※女生學拳擊和散打哪個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