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博士後留校當教授的人生軌跡?

大家怎麼看待讀完碩士讀博士,再讀博士後,讀完留校當教授,指導學生拿碩士,拿博士,拿博士後的人生軌跡?


軌跡只是你走過以後留下的殘渣。你看到的是一個一個的學位,我看到的是一個個有趣的科學問題。


首先,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題主指的應該是以學術為職業的人生道路;其次,對於這樣的人生道路,題主的問題表述是有問題、甚至是有偏見(Bias)的:

1.「讀博士後」。

準確地說,「博士後」與「學士」(Bachelor)、「碩士」(Master)、「博士」(Doctor)等學位名稱是有本質區別的。這點可以從「博士後」的英文——「Post-doctoral」(並非「Postdoctor」,如果你用 Wiki 的話你會發現只有 Post-doctorial 這個此條而沒有後者)看出來。「Post-doctorial」是形容詞,意思是「博士後的」,可指「(讀完)博士後的工作」或者「博士(學位畢業)後的研究」。所以說,沒有人「讀」博士後,我們「做」博士後。簡單來說,「博士後」是一種職業了。

2.「讀完留校當教授」。

沒有幾個學者在讀完博士或者做了幾年博士後工作之後就可以「當教授」的。以中國為例,如果一個學者取得了在高校就職的機會(並且是教職而非行政工作),他/她將從最基本的講師做起,一級一級評定職稱直到教授、博導。只有最終擁有了博導職稱,他/她才可以有帶博士的資格。這一路的奮鬥與艱辛和其他工作比起來並無本質上的不同,只不過工作對象較為特殊而已。題主的說法跳過了高等教育工作者在這一過程中投入的時間與精力,有貶低這一工作的價值之嫌。

3.「指導學生拿碩士,拿博士,拿博士後」。

往低了說,從事學術道路的人跟所有生存在這個社會中的人一樣,都是以自己的專長作為謀生手段,為了滿足自身及家庭的物質需求的;往高了說,他們從事的是發現、挖掘、傳承人類精神寶藏的工作,是為了整個人類的精神世界和未來而奉獻自己的生命,他們是「仰望星空」的人。「指導學生拿一個學位」——這也算是「人生軌跡」的一部分?至少在我看來,我認識的教授們都並沒有吧這件事當做他們人生中最關鍵的事。

4.很多人覺得,選擇在象牙塔中呆一輩子、與精神食糧打一輩子交道的人視野一定極度狹窄,生活一定極度單調,社會經驗一定極度匱乏,一定極度不同人情世故……誠然,這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固定形象。但是事實上時代已經改變了。我認識的很大一部分教授,無論是中國教授還是美國教授,他們的視野都很開闊,生活環境的「相對簡單」使得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關注更廣泛的領域中的事物。我認識的一個中國教授,69年生人,到了 KTV,可以從鄧麗君唱到《時間煮雨》(……);而美國教授更不用說,理工科專業的有的直接被企業聘請作為常駐顧問,除了偶爾教課之外接觸的人和事與普通白領沒什麼不同;社會科學的常年在外做 Filed Research,「下基層」下得比「領導們」多多了。所謂「視野狹窄」不過是有些自以為社會經驗豐富的人的自我浸淫,實際上「術業(視野)有專攻」而已,喬布斯視野不狹窄,你讓他聊聊福柯看看?

5.回到問題本身,「大家怎麼看待……的人」。

A.別人怎麼看待和你自己怎麼看待有關係么?

B.如果你是準備從事這一職業,去做就好了,你管別人怎麼看待幹嘛?你又不是奧巴馬,沒什麼人會特別關注你的「人生軌跡」的。

C.如果你只是純粹好奇,我覺得你應該先自己翻翻百度、Wiki什麼的,至少把「博士後」弄明白了。

D.把一生從事學術道路的人單獨拿出來問大家怎麼看待,其實本身就有妖魔化他們的嫌疑,與「我們應該怎麼看待艾滋病人」這樣的問題沒什麼區別。

年紀小,見識短,口無遮攔,但沒什麼惡意,多包涵。

就這樣。


作為一個在讀的博士生,我非常敬佩能把這一條路走完的人。做學術,真的要非常耐得住寂寞,下得起苦功。非學術圈的人,對這種人生軌跡往往存在誤解,認為這樣的人肯定迂腐,不通世事,俗稱「書獃子」。做學術能夠揚名立萬的真的不多,所以這樣的人往往還會被認為沒出息。另外一種誤解是,搞學術的人拿著國家的錢在矇事兒,靠坑蒙拐騙混飯吃,現在一提「專家」大家都覺得是騙子。我得承認,矇事兒的人肯定有,但不會像您感覺上那麼多,矇事兒比真有本事可難多了。

總之,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人生軌跡,人類的文明需要這些人來傳承和推動。

最後想說,如果題主的意思是,自己希望選擇這樣一條人生軌跡,而想聽聽別人的看法的話,我的建議是,三思而後行,然後不要管別人怎麼看待。


這是我的夢想


你如何看待升職加薪、升職加薪,帶新人,帶新人升職加薪、升職加薪的人生軌跡。


謝瑤

傳銷

發達國家已經開始重視這種長周期高成本傳銷的弊端,叫做【過度教育】

我國正走在這條傳銷的康庄大道上,或許未來社會福利能支撐得起這種傳銷


博後看地域! 周圍所有同事博後回國後都是教授了,無一例外似的。我水平低,就去了個二本院校做教授。除了教學壓力大和人際關係複雜外,沒啥特別感覺了。不過我覺得讀博後的地域太重要了。本科看專業,研究生看到導師,博後,教授看地域和學校。因為各個城市,學校給的補貼是不同的,相差很多,而且是你要畢業生活的成市,一定要好好選擇。想哭會。。。

正能量:我覺得好多同事還是真的真的好喜歡科研的。我也喜歡,不過我懶。羨慕那些做的牛的,勤奮有天賦的! 最終還是能解決溫飽的。


如果能夠堅持走這條路,那真的是非常佩服。但對絕大多年輕人來說,這條路比較難,很難堅持到最後,原因:

1. 真正適合搞科研的人不多。很多人選擇讀博,並不是因為真正的熱愛科研,在工作過程中對現狀不滿意,或者感覺讀博士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這類人讀到高年級的時候容易被動,因為並不真正熱愛科研,發愁寫論文,科研的道路堅持不到最後

2. 任何選擇都有一定的機會成本,讀博過程中容易受身邊朋友的影響,朋友們都在工作上混得風聲水起,收入豐厚,成家立業,而自己還悶在學校里天天對著PAPER發獃,容易在心裡產生失落感,難以堅持科研

3. 讀博到高年級,容易受家庭生活影響。不少博士在讀書過程中就已成家,娶妻生子,要考慮很多事情,買房子,給孩子買奶粉,精力不能全力集中在科研工作上。

好像有些說偏了,總之就是因為以上的一些原因,很多人沒有堅持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


還是匿了吧。

簡單概括大概這麼幾個特點:呆板,迂腐,不通世故,沒出息,想法簡單,天真,悶,生活沒樂趣。。。。。。

這可能是很多博士給別人的印象,或者做學術的人給別人的印象,事實上很多搞學術的人還真是這樣的,這裡不是在黑博士或者搞科研的。原因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第一性格內向不通世故有以上特點的人更有可能走上科研這條路,第二搞科研是個超級廢精力的事情,很多都是天天在實驗室辦公室呆十幾個小時,沒精力也沒時間關心其他的,第三許多搞科研或學術的人自命清高不關心這些方面。至於這三個方面哪個是主要的我也不知道。

至於有沒有出息什麼的,如果以經濟收入,社會地位這些指標來衡量的話,搞科研學術絕對是最最不理智的選擇。

但是還有一部分人,不迂腐,不呆板,通世故,沉穩老道。。。。卻還是要走這樣的人生軌跡,那麼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他能從這樣的生活這樣的人生中得到你永遠理解不了的東西,享受你永遠理解不了的快樂

總之一句話,如果不能真心從學術生活中收穫很大的樂趣的話,這種人生很悲劇,科研有風險,入行需謹慎


首先你說拿博士後 或者讀博士後 就說明你對學術工作並不了解 因為博士後不是能「拿」的東西 也不是「讀」下來的 所以在你評論一個你不了解的領域之前 最好多做做功課 至少了解一些科研的基本流程 科研人員真實的生活和工作 才能得出相對客觀的結論


高校教授,特別是商學院的教授,在海外(包括我國也漸漸是這個趨勢了)是絕對令人羨慕的職業。大部分的助理教授、終身教授都是非常聰明的人。收入也非常可觀。

社會上存在誤區,總認為大學教授是一個非常清貧的職業。你不知道他們的真實收入,你接觸不到這些信息,只是因為你是圈外人。畢竟,一份高薪而身體自由(拿到終身教授前精神不自由)的工作,只有芸芸眾生中的少數人能拿到。

你不需要再考慮你提出的問題。只有等你能拿到名校的教職了,這才是你需要思考的問題。在那之前,請勿意淫大學教授過得有多慘。他們絕對比大多數在企業工作的人生活得好得多。


能留校當教授真的是很牛的了,現在的大趨勢是,博士畢業學校和任教學校差兩個檔次,比如北清畢業的,能進211靠後的學校;非985的211,要有海外經歷;985基本上只收哈佛耶魯或者其他世界頂級科研機構的畢業生或者出站博士後


這個軌跡是相當苦逼而無奈的人生歷程。特別在當下,研究生培養當作普及教育的教育產業化大環境。走這條路之前,對這條路的艱苦程度要有深刻的認識。

如果你對學術特別的感興趣,有志於拿科學研究當作愛好,這條路是可以走下去的。和其他領域一樣,在掌握基本知識的情況下,專攻一個領域,時間的積累,個人的努力一定會有所回報。做科研這行雖然辛苦但公平,只要有成果有文章,拿到課題順利成章。至於教授、碩導、博導這些名譽,只要不浮躁,那僅僅是時間問題。

以上聽起來很勵志,似乎只要努力就能收穫的成功學雞湯。

實際情況是,如今的研究生教育已經是產業化方式運作。我讀大學時,當時全國本科生招生7萬人,但在2015年,博士生招生是7.6萬人,碩士生(學碩、專碩)招生57萬人。如今,精英教育方式已不復存在,碩士生導師的水平參差不齊,90%的導師並沒有把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而是想方設法弄課題,學而優則仕,很多人也想尋租行政,已經背離了知識分子原本的軌跡,知識更新不足,難以指導學生。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務正業的老師。因此,學生在基本科研素養的培養不足會造成先天的缺陷。PS:國內一流高校和中科院系統另當別論,他們的科研素養更高一些。即使具備了先天條件和熱愛科學的精神,這條路仍然不好走。我們常常看著別人的光環亮瞎了狗眼,而低估了問題的困難性。如今在社會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基本是恢復高考的前幾批大學生,他們的成功和自身努力固然分不開,但那個時代重啟人才培養的大環境也有直接關係。如今的大牛級人物都是在國外接受的研究生教育,即便是一般的博導、教授,也或多或少有海外經歷,他們可以借天時地利人和,在十年之內完成從學生到PI的轉變,但當下的社會,人才如此之多,想脫穎而出只能耐心耐心再耐心的積累。看著別人的軌跡妄圖一步登天是不可取的。


為什麼大家都不好好答呢?

就我的觀察來說:

1. 大部分的碩士,如果環境、條件允許,都想讀博。

2. 幾乎所有讀博的,第一想法都是留校!

3. 幾乎所有想讀博的,都想去海外讀!或者聯合培養。

3. 每個人都知道,如果能留在高校,前途很好。

所以,問題是在於:

* 本科生和碩士生,對於未來,並沒有特別傾向性。

* 幾乎所有的博士都想留校,這是個什麼情況?

* 這條路幾乎是博士心中的小算盤,但走的通嗎?未來會有什麼變化?


我只講一個故事:

最近好友A君從MRS會議凱旋而歸,在本領域大牛面前做了報告,並且得到了大牛的讚許,在電話里就能聽出來好友的興奮之情,這不,剛下飛機就約我出去喝兩杯。

A君主攻納米力學計算模擬方面,大牛其多,競爭激烈。

還沒喝上兩杯,A君就很亢奮,說到,準備博士最後一年好好乾,多整幾篇文章,將來找個好博後,然後搞個發考題職位,怎麼也得副教授起吧。

看著A君充滿希望的目光,想起一個最近來我們系找教職的小牛,國內某TOP3本科畢業,美國H神校碩博,H校博後一年,直接拿到了我們系(QS:TOP30 校)的面試。教職不應該是給這種人準備的么?包括A君的老闆,我的老闆,走的都是這種路。國內TOP校,海外牛組/校博,神校博後,第一年就找到教職。

而A君面前的路呢?我不知道。不過看看身邊,充斥著30-35歲左右的大齡博後。背景各不相似,不過共同點很多,一般都特別勤奮,對現狀感到不滿但是又特別樂觀,還又執著,真的不知道是博後的道路造就了這種性格,還是這種性格的人選擇了博後。博後們領著underpay的工資,白加黑的泡在實驗室做實驗,幻想著將來某一天運氣爆表發一篇『好』文章結束這樣的生活。就在好文章的illusion下,年月不斷的流逝,恍惚記得,幾年前青千就有90後了吧。

祝博後們找到心儀的崗位!


謝邀。但是看到「讀博士後」這四個字就不想答了。


這也是一種工作~沒有對錯


[我只是個湊熱鬧的( ̄▽ ̄)]

雖然我是個學歷不高的人,可是我家大叔是博士畢業以後做了教授吶~我不知道教授是不是都是科學家,反正他是(≧?≦)

他告訴我博士的生活,博士後是什麼,他28歲讀完了書開始在博士後的什麼站工作(我以前老聽我媽說誰誰家孩子30多生了孩子還在讀研努力上進什麼什麼的,那時候感覺讀研好難他們好牛x..現在才覺得小時候的自己多麼的井底之蛙..囧),怎麼做個磚家給國家什麼什麼基金做評審,聽起來好高大上的樣子

但他一直說他只是個咳血家,這不過是個混飯吃的工作,他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比普通打工者高尚偉大,他說他因為讀完了書直接在學校教書,一直在象牙塔里沒浸淫過複雜的社會所以才會比較善良

說實話,雖然不管哪個行業都有其不見光的一面,但是我覺得他確實比別人心思更單純善良些,而且因為他的工作和環境有關,他的環保意識超強,我是真的五體投地啦~悄悄扔個垃圾都要愧疚好久..[淚目]

PS:大叔說搞科研很枯燥繁瑣的,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而且如果能力不強申請資金都困難些,甚至還要自己搭錢,他一直努力多做些成績只為了能多賺點錢,大叔說以後想資助有需要的孩子讀書,如果有能力就做一個小公益基金會,他沒有小孩就對學生特別用心,當作自己的一樣(你說他是不是心靈很美好的一個人?)


也許在外人看來這條人生軌跡很單一,但是如果走近了看呢,也許真的會有不一樣的看法。你看到TA指導學生拿碩士拿博士拿博士後,這些都是最後顯性的結果,但是你看不到的是TA潛移默化傳達給學生的觀念與思想。我覺得這真的都是看個人的魅力與修為。我只是個本科在讀生,不過讀在中西合辦所謂體制外的大學。遇到過某些老師,TA們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影響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我的理解,當你對於學術的興趣大於一切的時候,這些名稱真的只是名稱而已..你所看到的是積累了多少論文,都發在了哪個檔次的期刊,帶出的學生都有了怎麼樣的未來等等. 其實從博士後開始到教授,歐美這邊工資水平都是相當高的,而且退休是拿到的補貼等等也很可觀.重要的是那種社會地位真心不是國內能夠比較的.國內輿論導向出來的多少人已經習慣叫人家叫獸?無語.


推薦閱讀:

作為農業類碩士,下地幹活難以避免,怎樣平衡科研中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比例,來體現一名研究生該有的價值?
做科研是經驗重要還是想像力重要?
如何確定激光束腰的位置?
若韓春雨造假被確認(或得到業內外公認)將對中國科研造成多大損失。?
本科(或研究生)學土木工程的你,現在在幹嘛?

TAG:人生 | 科研 | 生活經歷 | 學術 | 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