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玄奘所譯的《心經》成書時間是什麼時候?

yolfilm說:「生平大惑,至今一直未能解答。按歷史記載,玄奘譯心經,是在公元649年(貞觀23年)。可是書法名帖,歐陽詢的心經,卻是寫明了貞觀9年。這是怎麼回事?……且不說玄奘赴印度取經 ,是貞觀3年(629年)事,在印度待至643年才回返中土。貞觀9年,玄奘根本不在國內呀。」

http://weibo.com/1933585575/znRHvBr0N?sudaref=weibo.com


1《心經》由玄奘法師在貞觀二十三年農曆五月二十四日(公元649年)在終南山翠微宮譯出。

《開元釋教錄》卷8: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見《內典錄》第二。出與《摩訶般若大明呪經》等同本。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於終南山翠微宮譯,沙門知仁筆受)」

《開元釋教錄》中提到的的《內典錄》,即《大唐內典錄》。

《開元釋教錄》、《大唐內典錄》等書,是古代記錄佛經翻譯史、佛經目錄的一類書籍。

其中,《大唐內典錄》系道宣律師所撰寫,他與玄奘法師同時代,並作為綴文大德,親自參與了玄奘譯場,南山律宗的開山之祖,所以其記錄的文字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6:

「夏六月戊戌,證義大德諳解大小乘經、論為時輩所推者,一十二人至,即:

京弘福寺沙門靈潤、

沙門文備,

羅漢寺沙門慧貴,

實際寺沙門明琰,

寶昌寺沙門法祥,

靜法寺沙門普賢,

法海寺沙門神昉,

廓州法講寺沙門道深,

汴州演覺寺沙門玄忠,

蒲州普救寺沙門神泰,

綿州振嚮寺沙門敬明,

益州多寶寺沙門道因等。

又有綴文大德九人至,

即京師普光寺沙門棲玄、

弘福寺沙門明 、

會昌寺沙門辯機、

終南山豐德寺沙門道宣

簡州福聚寺沙門靜邁、

蒲州普救寺沙門行友、

捿巖寺沙門道卓、

豳州昭仁寺沙門慧立、

洛州天宮寺沙門玄則等。

又有字學大德一人至,即京大總持寺沙門玄應。又有證梵語、梵文大德一人至,即京大興善寺沙門玄謨。自餘筆受、書手,所司供料等並至。」

另外,玄奘的弟子窺基和圓測分別寫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所引用的原文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根據玄奘弟子的一貫傳統,玄奘法師翻譯新作,照例要先為大夥講一遍,門人在聽了玄奘法師的講解後,各自記錄,若是直接記錄玄奘菩薩的開示,就集結為《述記》,或者自總結髮揮者,集為《贊》、《論》、《疏》等。若所釋經論取非玄奘法師翻譯的底本,如窺基菩薩造《阿彌陀經疏》所取底本為鳩摩羅什本,則會在論疏中予以說明。所以,從窺基和圓測二大德所造釋論可以證明此論系其師所翻。

旁證:

顯慶元年(656)十月,武后懷唐中宗李顯的時候,武后皈依三寶,求庇護,並許諾若生為男,則聽許出家。冬月,武后誕下李顯,號佛光王

冬十月,中宮(武后)在難,歸依三寶,請垂加祐。法師啟曰:「聖體必安和無苦,然所懷者是男,平安之後願聽出家。當蒙勅許。」

玄奘法師為李顯祈福,李顯順利出生,李治非常高興,答應之前承諾的許給玄奘法師出家,並號之為「佛光王」。然後在滿月的時候,玄奘法師為佛光王剃髮,並剃度七人出家。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9:

「其日,法師又重慶佛光王滿月,並進法服等。奏曰:「沙門玄奘言。竊聞搏風迅羽,累日而沖空;瀉月明璣,逾旬而就滿。是知稟靈物表,亮釆天中者,固以後發其姝,惟新厥美者矣。惟佛光王資上善以締祥,闡中和而育德。自微園降誕,天祠動瞻,睿氣清衿,寢興納祐,玉顏秀表,晨夕增華。自非皇帝、皇后慧日在躬,法流濯想,寄紹隆於磐石,啟落飾於天人,其孰能福此褓衣,安茲乳哺,無災無害,克岐克嶷者哉!今魄照初環,滿月之姿盛矣;蓂枝再長,如蓮之目蒨兮。所以紫殿慰懷,黔首胥悅,七眾歸怙,四門佇鑒。豈唯日索後言,鶴驂待馭而已。玄奘幸蒙恩寵,許垂蔭庇。師弟之望,非所庶幾,同梵之情,實切懷抱。輒敢進金字《般若心經》一卷並函,《報恩經變》一部,袈裟法服一具,香爐、寶字香案、藻缾、經架、數珠、錫杖、藻豆合各一,以充道具,以表私歡。所冀簉載弄於半璋,代辟邪於蓬矢。俾夫善神見而踴躍,弘誓因以堅固,輕用干奉,寔深悚惕。伏願皇帝、皇后尊邁拱辰,明兼合耀,結歡心於兆庶,享延齡於萬春。少海澄輝,掩丕釗而取俊,寵蕃振美,轥間平以載馳。所願佛光王千佛摩頂,百福凝軀,德音日茂,曾規丕相。不勝感荷,奉表以聞。」

在這裡有一個重要的信息,公元656年,玄奘法師向高宗武后進獻了一副金字抄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以《心經》必然是在此前翻譯的。

以上一串的證據鏈,可以證明此《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系玄奘菩薩親自翻譯。


應@殷曉波 邀答

1.據《大唐內典錄》卷五,在包括《般若多心經》的六十七部佛經後云:

右大小乘經論六十七部一千三百四十四卷,京師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奉詔譯。

《大唐內典論》的作者道宣(596-669)與玄奘(602-664)為同時代人,且道宣為弘福寺沙門並譯經,玄奘亦出於弘福寺,後移至慈恩寺進行譯經活動。如此關係,可知道宣所述當為第一手資料,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玄奘於貞觀十九年(645)歸國,同一時間,唐太宗作《大唐三藏聖教序》進行褒記,文中云:

以貞觀十九年九月六日奉敕,於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這奉敕譯經是玄奘歸國後譯經活動的開始。而此時,歐陽詢(657-641)已逝世四年之久。

《大唐內典錄》中所說的大慈恩寺,建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底,太宗命玄奘住持此寺,並繼續譯經,十年後移至西明寺。正是在這十年間,完成了包括《心經》在內的大量譯經。

2.與玄奘同時的另一位弘福寺沙門懷仁(生卒年不詳),曾集王羲之字成玄奘譯本《心經》,於咸亨三年(672)勒石(玄奘逝世八年後),題後有「沙門玄奘奉詔譯」字,僅憑「奉詔譯」三字,即可證明此經為玄奘歸唐後所譯。懷仁在玄奘生前就開始操作太宗《聖教序》的勒石集字工程,可以想見與玄奘和太宗在譯經方面的交流較為密切,他對《心經》翻譯年代的認識是可信的。

3.此《心經》題為貞觀九年(635)書,歐陽詢逝於六年後的貞觀十五年(641),再四年後,即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奉詔譯經,又三年後,貞觀二十三年(649)起,玄奘在慈恩寺譯經十年(649-658),《心經》的玄奘譯本出於此十年中,比貞觀九年晚了十五年多的時間。

貞觀九年,其時玄奘已於三年前離唐取經,距回唐尚有十年。

故歐陽詢書《心經》小楷系偽托之作,偽託人照應了歐陽詢的卒年,卻疏忽了玄奘譯經的時間。

4.目前尚無可信的歐陽詢的小楷墨、拓真品與《心經》比對,所以從書法本身來分析其是否偽作實在很難。此幅小楷的用筆處處體現歐書的特點,又能照應到小楷結構特點。以歐筆寫小楷,並將二者能夠融為一體,這幅作品已經做到極好,或許正是如此,歷代少有人疑其為托作。

歐陽詢官高極品,他在書寫時,除非是奉敕、書碑、勒石,或是所書珍重已極的情況下,否則不會記寫官職。而這幅《心經》不僅詳紀年月,更題「率更令」,且以全名出現,這實在不合常理。

因手頭資料有限,無法在文獻中查詢此帖,察其上多為明清書畫家、收藏家印信(日人三井氏活動時間約當於清末),無有官印,表示並未入過內府。歐陽詢的小楷,何等珍貴,皇族豈能不收?此亦一疑問也。


一、《心經》不是經。它沒有具足佛經應有的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也沒有序分和流通分。所以《心經》所謂「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經題不能成立。

二、《心經》的主體部分抄自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或《大智度論》中所引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是沒有疑問的了(詳見下文對勘部份),而《心經》咒語部分則抄自阿地瞿多的《般若大心陀羅尼》:「呪曰:跢姪他,揭帝揭帝,波羅揭帝,波囉僧揭帝,菩提莎訶。」(《般若大心陀羅尼第十六》)

所以,《心經》根本就不是梵文佛經的譯本,而是一種抄經,或稱集錄。換句話說,260字的《心經》,109字抄自鳩摩羅什,20字抄自阿地瞿多。其他131字,自然是《心經》編輯者的自我發揮了。什譯之前,編輯者加了25字的「總持分」。什譯之後,編輯者加了56字的「果德分」和34字的「證知分」。至於另外16個字(「以無所得故」、「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則完全是為了過度自然塞進來的。

三、《心經》既然不是譯經,也就不可能是玄奘所譯。所以「唐三藏法師玄奘奉召譯」的提法亦不能成立。

至於梵文《心經》、什譯《心經》、《心經》文本演變以及廣本和簡本《心經》的關系等諸多問題,請見(一)《心經疑偽問題再研究》(紀贇,2012);(二)美國學者那體慧(Jan Nattier)的《心經偽經考》(The Heart Sūtra:A Chinese Apocryphal Text?), (Nattier, 1992)。

對於懶得找書、查書的讀者,我就受累總結一下紀文的幾個主要觀點:

1、漢語版簡本《心經》是一部「陀羅尼」。

2、羅什版《心經》非羅什所譯,也非譯本,而是抄經。羅什本定型的時間晚於玄奘本。

3、其他晚期漢譯《心經》基本都是由(來源可能有問題的)梵語或藏語譯來,是譯經。

4、從語法的角度來看,現存梵語簡本《心經》的措辭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受到了漢語語法和審美趣味的影響,所以非常「有可能」是由漢語轉譯為梵語的。

5、梵語繁本《心經》是在梵語簡本《心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應該是印度人的作品。

我於咒語毫不感冒,倒是對《心經》的主體部分,即什譯部分,很有興趣。《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梵本還在,大譯經家孔澤(Edward Conze)的英譯本也可以看到,於是多本對勘成為可能。


推薦閱讀:

如何避免手寫「日月」和「明」字混淆?
畫畫和書法,臨摹很像,沒有參照就非常差,應該怎麼辦?
「肅」和「肅」的標準楷書筆順是什麼?
唐小楷靈飛經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早上喝茶的時候順手寫了一爪,不記得是從哪看來的了,只印象當時看到的那個下聯寫得不好。各位來對一個?

TAG:歷史 | 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