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處在一個娛樂至死的世界?

人們會不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在龐大的信息中日益被動和自私。

真理會不會被隱瞞,被淹沒在無聊瑣碎的世事中,唯有被人們嘲弄的小眾才會去探討。


http://www.douban.com/note/138994797/

波茲曼在前言中寫道,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和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是兩個完全相反的預言。奧威爾認為人們會受到來自外部的奴役,赫胥黎則認為,人們為失去自由、成功和歷史並不是「老大哥」之過,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奧威爾害怕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瑣碎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信息被剝奪,赫胥黎則擔心人們在龐大的信息中日益被動和自私。簡而言之,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赫胥黎則擔心的是,我們將會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而波茲曼這本書的中心就是論證了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8%B1%E4%B9%90%E8%87%B3%E6%AD%BB#cite_ref-aotd_0-0

  波茲曼認為西方陷入赫胥黎預言中,蘇聯陷入了奧威爾的預言中,我們呢,似乎同時陷入兩種預言中,這的確是個神奇的國度,所有預言都在這裡應驗

  兩種預言同樣危險,又相互矛盾,但某些時候卻可以並行不悖。一個拚命把一切娛樂化,於是到處充斥娛樂,甚至娛樂老大哥,好像在反對威權;一個拚命把一切正確化,於是到處布滿審查的紅線,甚至審查單純的娛樂,貌似在反對庸俗。


碰巧前陣子寫過一篇娛樂至死的書評,隨手貼來好咯。

140個字扼殺了什麼?——讀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最近看完的書是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我周圍的不少人都曾經讀過這本書,簡而言之,尼爾波茲曼用一本篇幅並不顯冗餘的書描寫了美國從電報這種新技術的發明之後信息的瞬間擴張,將舊有的閱讀式的話語模式與思維方式完全打破,並且在電視發明之後成功的將一種電視娛樂的文化帶入整個美國社會,使得美國在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上半葉曾經有過的閱讀文化幾乎消亡殆盡。然而更可怕的是這種娛樂的文化對思維模式的衝擊。在過去的閱讀行為中,由於閱讀需要一個連貫性的動作,不可避免的,你需要長久的坐在那裡並且保持思維的連貫性。然而時至今日的電視卻不是這樣,電視完全可以做到將兩個完全無關的東西放在一起連貫的呈現給你,並且你完全不會因為上一秒播出了地震哀悼的節目下一秒便跳出一則一個人在笑的廣告而惱怒。

然而事實上,尼爾波茲曼提到,電視帶給你的絕不僅僅是獲取信息的簡便性。如果你仔細觀察那些信息,便會發現這些信息里有不少東西與你今日要做的事幾乎毫無關係,例如你完全不會因為美軍某日攻打伊拉克而放下手邊的工作去做與這些有關的關係。電視帶給人更恐怖的則是一個僵化的全盤接受的思維模式。在娛樂至死中,尼爾波茲曼這樣提到說: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好的讀者不會因為發現了什麼警句妙語而欣喜若狂或情不自禁地鼓掌——一個忙於分析的讀者恐怕無暇顧及這些。前幾日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本身就被這句話打動到了,然而接下來一刻我仔細的去想,我卻發現此刻的我便處在尼爾波茲曼筆下的:「發現了一句警句妙語而欣喜若狂的境界。」 於是我心知事實上我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讀者。

如果尼爾波茲曼生活在今日這個時刻,他去世於2003年。那麼他一定會驚嘆社交網路幾乎重新定義了他口中的媒介文化。事實上,現在距離尼爾波茲曼寫下這本書不到30年,然而時至今日年輕的一代人卻已經不像尼爾波茲曼筆下那樣沉溺於電視了,相反的,他們今日有了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東西,那便是社交網路。

我並不想從正面或者反面評價社交網路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利與弊,事實上,如果真的想要評價的話,恐怕不是幾千字的一篇文章就可以講的清楚的。在尼爾波茲曼那裡,人們對於電視傳遞的信息處在一種被動的接受狀態。他說如果儘管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也是處於一種被動的接受狀態,然而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由於我們思維的連貫性,我們可以對書中的話出於個人理性的思考後進而表示贊同,質疑,反對。閱讀是一項與作者進行交流的活動,作者將自己的想法寫在印刷品中,並且永久的保留下來,讀者有選擇的進行閱讀,然後表示自己的看法。然而在今日卻不是這樣,在電視機前我們完全的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事實上,電視不斷滾動的畫面根本讓我們無法進行有效的思考。在傳媒業,如果一個節目能夠讓觀眾不斷的去想深,那麼觀眾一定沒有辦法再看接下來的節目,而這樣的節目本身就是失敗的。

如果我們將這個例子放在社交網路中,我們會發現情況尤為嚴重。雖然在社交網路中我們第一次獲得了真正的話語權,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的將自己要說的話發表在網路上,然後他人在更新微博的時候便會看到。為了簡便起見,下面我將完全用微博二字來代替其他一切的社交工具。事實上,儘管我們獲得了一定的話語權,但是我們並不能在社交網路上獲得一次有效的常談。如果一條微博下兩個人的回復超過十幾二十條,這便是多的了。然而想想,如果我們和一個人當面談話兩個小時,我們一共要說多少句話?而這些對話假如全部搬到社交網路上,我們的回復又有多少條?

所以,這便是我們在微博上可笑的話語權而已,這並不能成為真正的話語權。更別說我們每次說話的時候只能說140個字而已。事實上,經常發微博的人都會發現,如果我們真的有一些話想說的話,這140個字的限制完全不夠,很可能你剛剛敘述了一兩句便到達了極限。這個時候如果不是一個訓練有素的新聞人,恐怕很難將一件事情的五個W全部講清楚,講一個學術觀點更是笑談,於是這140個字的限制決定了我們只能在微博上講一些娛樂性的東西,一些笑話,談資,八卦罷了。

以上是關於說的,下面是有關瀏覽的。我在前文提到了我們在閱讀上是一種被動接受的理性分析者,在電視面前是一種被動接受者,而在微博上我們則是自我選擇成為被動的接受者。我個人關注了302個人,這302個裡大約有100個是我的親朋好友,剩下200個有明星媒體以及各種企業單位等。然而我發現事實上我的微博根本就刷不完,幾乎我半個小時不更新的話,我更新一次便要花將近半個小時的時間去閱讀。這是因為每一條微博我都會從第一個字瀏覽至最後一個字的緣故。這個時候如果選擇你你會怎麼做?只有一個答案,那便是跳著讀,於是你可能會排除某些人,儘管他還在你的新鮮事列表裡,但是你根本不會去讀他。尼爾波茲曼在這本書中提到,電視中一則新聞的平均時間大概是30秒差不多,正是這30秒的時間徹底切斷了我們的思維,我們可以上30秒看到一個國家在哭泣接下來30秒卻看到一則搞笑的娛樂新聞。這便是電視帶給我們的切斷,回到微博,那麼我請問,瀏覽一條微博要多久?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微博的切斷比電視機來的要更迅速,更快更猛烈。而且更悲哀的則是這完全是我們自己選擇造成的。當今這個時代,我們以為我們在微博上找到了社交,我們不斷的想去關注他人的生活,然而事實上我們卻不停的看到了一條條無用的信息,我們拿起手機打開微博,瀏覽了半個小時後除了徒增了幾條笑點,為我們增加了幾條談資外對我們的生活沒有絲毫改變。並且我們的思維完全被切斷,我們開始厭惡閱讀一些長文,我曾經在大約一周前發出一條微博,內容是這樣:「我對於一個人的好感程度是這樣的,從小到大:能認真閱讀完140字微博的人,能讀完1.5k字文章的人,能花半個小時讀完一篇長文的人,能花兩個小時看完一本雜誌的人,每天發送超過五條有意義的文字的人,能花一天時間讀一篇學術文獻的人,能安安靜靜看一天書的人,能連續寫作的人,後幾種應可以調換。」然而時至今日幾乎沒有幾個人有耐心閱讀長文了,包括我自己在內,雖然我在寫文章不斷的批判這些,但我也只能每次在看到較長的文章時將其推送至kindle然後在稍晚一點關掉電腦與手機一篇一篇的閱讀過去。

這便是波茲曼所說的我們的分析能力已經幾近消亡,140個字的大小決定了這註定不能表達太高深的內容,除非這是一段討論學術性的話,否則我們幾乎可以很快的將其閱讀完畢。但是140個字又註定了學術性的話無法發表在這裡,就連詩歌恐怕都異常困難,所以我們已經徹徹底底的淪為了波茲曼所說的那樣,我們成為了信息的被動接受者,甚至比在電視機前坐著的那幫人還要悲哀。

4月20日的時候四川發生大地震,一時間微博上謠言滿天飛,除去謠言,更多的是未經思考便擅加妄言的話語。幾乎你在任何一條熱門微博下面的評論都會出現諸如:地震局早幹什麼去了,這麼大的地震難道預報不出來嗎?或者是,紅十字會的微博下面收集了上萬個滾。我可以很負責任的預測說,在所有紅十字會的微博底下評論滾的人當中,如果你問這些人能否將整個郭美美事件的來龍去脈大致描述出來,100個人中恐怕只有寥寥數幾能夠詳述。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站在一個姿態上用一種反智的暴力行為去宣揚自己的「濟慈精神」。

我之所以用到反智這個詞,恰恰是因為這次地震後暴露出的很多問題都是反智型的,如果說很多人要求某個企業捐款,或者不捐款便抵制這家企業的貨物,這是一種價值觀的取捨的話,那麼未加思考便站在立場上用自己的感性去肆意評論一番則就是一點點理性的分析能力便不再存在。這就是微博時代帶給我們的最大的痛處。

我曾經就有關謠言寫過三篇文章,今日看來文筆與看法未免幼稚,於是很多都隱藏起來。不過裡邊的一些觀點還是可取。在我們面對一條信息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稍微用一丁點的理性去分析這條信息,那並不需要很高的知識功底,然後再動用強大的搜索引擎去查找某些新聞的來源,幾乎90%的謠言都可以被我們杜絕掉。然而就是在這種喪失了分析能力之下的我們,對所有的東西全都用自己與生俱來的情感妄加評論,也就造成了微博上的一片奇觀。

和菜頭之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名叫碎片化生存。他在那篇文章中提到:「 我想,這是幾年來微博訓練的結果。微博要求一個人迅速在各種信息之間跳轉,不要在任意一條信息上停留過多時間。又要求一個人儘可能快地消費一條信息,迅速咬住它,吸干其中的汁液,然後一口吐掉。最後,對於那些在微博上原創內容的人來說,微博要求你能在海量的信息碎片中做快速篩選,然後在兩個原本沒有關聯的碎片中建立聯繫,並且把這種聯繫以巧妙漂亮的手法表達出來,於是可以贏得觀眾的歡呼和掌聲。無需知道「為什麼」,只需要不斷判斷「是什麼」,然後把一系列「是什麼」組合起來。所以,哪怕是最簡單的邏輯也都被拋棄了。我在微博上呆的時間足夠長,因此受到的影響也就足夠重。

相比之下,讀書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模式。深度閱讀需要你能夠持續專註在書頁上,集中全部精力,因為你在閱讀的同時必須進行思考。需要一個人可以持續不斷地閱讀數萬字,然後稍微停頓一下,整理思緒,完善腦海中關於這本書的架構,一點點形成整體印象。尤其是對於閱讀量足夠的人來說,閱讀的過程里他會不斷抽取腦海里的關聯書籍進行分析和對比,讀一本書相當是在同時翻閱十數本書籍。這種過程對於專註之力的要求極高,因為一旦思考被打斷,就很難回到之前建立起來的閱讀氛圍之中,徹底從原書的意境中退出。

 整個閱讀的過程漫長而連續,伴隨著靜默和沉思。這一點和微博完全不同,微博是那種老師說一句,你就立即舉手大喊「我知道!我知道!」的迅速反應。這不單是個習慣問題,它根本性地改變了思考的模式。形式即內容,載體決定內容,這在微博上體現得非常明顯。微博是無需做思考的地方,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最恰當的反應才是最重要的,反應勝過一切,表態高於一切。通過微博的馴化,一個人很可能連大腦皮質的生理結構都已經發生了改變。針對熱點編段子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所有的段子都不提供新鮮的想法,它們只是同義反覆,試圖各自對同一事物重新進行一次複述或者定義,從而一次次強化和放大了事物本身。所以,它是口渴時給予的鹽。」

現在看來,我的觀點大致與和菜頭相似,在這裡截取了和菜頭的三段話未免顯得冗餘,但後來我細細的想,既然今日我是在討論有關於簡訊息對我們分析能力的削弱。那麼如果我只用140個字來論證這些,未免帶有深深地諷刺意味。

我想我們是無法反對微博的,我前天的時候發過一條微博,內容是這樣的:「如果我今日需要反對微博,然而我卻必須借用微博這種方式來反對微博,因為只有這樣我的宣傳度才能更廣,不得不說這是個莫大的諷刺。」

後來在繼續閱讀的過程中,我驚奇的發現我的觀點與尼爾波茲曼在本書中最後一章的結論有著驚人的相似性。他舉例道:1984年,康州一個圖書館倡導「關掉電視」的活動。這次活動的主題是讓人們在一個月內不看電視。然而,電視媒體對這個活動進行了廣泛的報道,尼爾波茲曼談到我們很難想像活動的組織者沒有看出自己立場中表現出來的諷刺性。然後他又寫道這樣一句話:「有很多次,有人讓我到電視上去宣傳我寫的關於反對電視的書,這也是同樣的諷刺。這就是電視文化的矛盾。」

我想,也許我只能祈求看到這篇文章的人,我們一起重新培養我們的分析能力。而很可能這完全是一個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分析能力已經完全喪失掉的人,是不會選擇點開這種文章去看的,更不要說這麼長的一篇了。這真是一個最大的悖論,也許尼爾波茲曼當初寫下這本書的時候也是這樣,他筆下描寫的那些喪失掉分析能力的人,是根本不會去選擇讀他的書的。於是這個世界便被分為了兩極。

這真是一個美麗的新時代。


學藝不精,斗膽聊一聊這個問題。

我們處在一個矛盾的世界,我們面對的極端越來越多。

娛樂對所有人而言不是選擇,而是必需。

一方面是生存的壓力:房子、車子、證書、孩子、食物、衣服、工作、父母、自我價值……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們嚴肅、理智的對待,我們儘可能的算計投入和產出的比例,計算沉沒成本邊際成本,用保險和健身抵禦風險,我們為所謂更好的生活去努力,希望有朝一日像王思聰那麼有錢,然而一將功成萬骨枯。

你所追求的目標背後有無數個加班的日夜,有無數段失敗的感情,有無數被放棄的休閑和輕鬆的時間,所有這些沒有被排遣的情緒在面對手機上的娛樂信息、電視里的無腦韓劇、報紙上的花邊新聞時一發不可收拾。

美國有著名的「3S」控制人民的理論。

sport。 star。 sex。

這就是娛樂至死的最佳應用案例。

生存的壓力越大、節奏越快,娛樂至死的程度越高。

這就是為什麼微博熱搜永遠是明星的無聊新聞,為什麼標題黨盛行,為什麼視頻互聯網行業越來越興盛。

為什麼知乎的高贊答案會有抖機靈。

他們精準的把握了當代人的需求,在高強度的工作之餘,沒有多少人願意思考哲學問題,沒有人想看尼采論述日神酒神的聯繫和區別,大家所需要的只是可供娛樂的段子,一笑而過,洗澡睡覺,只有放鬆神經,才能強打精神去面對狗血的人生。

然而,任憑娛樂至死控制心靈和頭腦,絕不是人應有的狀態和追求。

提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在娛樂至死下,「工匠精神」更應該被提倡,這就是知乎存在的意義,這就是對知識、對科學的認真態度。

也只有認真思考,對任何事情保持自己的看法和立場、不隨意站隊、不吝嗇分享、不讓信息隨意改造我們的大腦,人類才不會被越來越龐大的信息流沖得一塌糊塗,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保有內心中所堅持的東西。

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才能促使自身、社會的進步。

當然,娛樂是必需品,人追求輕鬆愉悅無可厚非,我們也常常由於自身的局限過分追求口腹之慾、過分追求放縱和歡樂。就像在學習和娛樂之間,大部分人總是選擇娛樂而逃避學習。

只是所謂的成功者卻好像總能剝離娛樂的表象看到痛苦背後成功的意義,世人卻往往為一時的快樂而停滯不前。

就如同佛陀,放棄優渥的生活選擇悟道修行,最終普渡眾生入無色界,芸芸眾生還在紅塵慾海里苦苦掙扎。

格局的差異是自我追求差距的原因之一。願意自我實現的人,自然願意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東西,思考常人懶于思考之事,最終即便不能獲得無上成就,也總能在無盡的征途中得到自我的意義,不會被外物所擾,更加堅定、陽光地生活。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前幾天到朋友家做客,飲茶之餘瞥見牆上一副字畫,「難得糊塗」。是著名的鄭板橋書法,下面小字寫著: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這幅字,聞名遐邇,數來也已經膾炙人口250餘年了,這本是中國的高尚道德,可現如今,卻是求糊塗而不可得了。試想在自己都拎不清道不明的狀態下,如何再裝糊塗。和珅也言「難得糊塗」,雖然他的所作所為並不是什麼豐功偉績,但他卻畢竟清醒,是能夠糊塗的。

我們日常生活的娛樂形式,包含聊天。

然而,小世界只允許主流言論存在,「右派」言論一經面世,立刻有「熱心群眾」舉報,立刻招來「主流媒體」的和諧。你可能稍不留神就要一腳陷入「文字獄」的泥潭,尤其得小心一些「傻白甜」站在上帝視角的無腦群眾對你吐口水,人肉你,潑你全家。

我奇怪的是:何以一個人的政治錯誤言論就會被和諧掉,而一大群人做的一系列侵犯人身安全的動作卻得不到管制。不過,如果民主的定義是「少數服從多數」,娛樂娛樂而已,這種現象倒也是合理的了。

再說文學,出書隨著價錢的廉價自然是更加容易。

人們由此追求生澀字,多用辭藻堆砌,做黏稠的作品,目的是希望和一些市場上的雞湯文學作品區分開。文字工作者,自然骨子裡帶有一點清高,可是有些引經據典卻讓人多無奈。對生僻字的炫耀,他們可能也是下了苦功的——買一本新華字典,就像《九陰真經》一類,寶典在手,天下我有。

有些時候,你見一些人把爛大街的方法論繞十幾個彎寫的複雜無比,會不會像我一樣想砍斷他的右手,自古主席、總統,哪個的講話不是越通俗越好,他倒好,自以為寫的是嚴肅文學,反而是在為嚴肅而嚴肅。

不過,麻煩各位也不要動不動就刻意模仿人家的「通俗」,一評演技就說「吊打」,一說顏值就用「逆天」,這種「重噱頭」的語言方式缺乏創新,即使寫娛樂點評也是一點都不真誠。

而最可怕的,是演藝事業的高度發達。這項導致社會財富嚴重分布不均,一集片酬抵過100篇科技論文,只有靠轉發量才能解決釣魚執法問題,民間沒有研究科學的小團體,各種粉絲後援團卻無處不在。

人們更少地關注自己的內在了,報紙和媒體夸夸其談,寫手們為了提高注目率,一有風吹草動便狂吠一番,多個寫手被黑暗組織操縱起來,互相轉發,一起操縱你的航向。外界變化太快,這種組織再多幾個,人們便逐漸找不著北,只好像咬住尾巴的小狗,停滯不前,原地打轉。

大夥無時無刻不盯著手機,哪怕明知學得碎片化,哪怕明知人生在拼湊而不是創造,但管他呢,幾千百萬人不都是在拼湊么。

哦,實際上是有創造的,不過放眼這近年來人們創造的新詞,無在於「無fuck可說」、「人艱不拆」之類,對此,我只好無言以對。

現在,到了「求仕不獲無足悲,求隱而不得其地以竄者,毋寧天下之至哀歟」的時代,人生那麼騷擾忙亂,卻無處可逃,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所幸的是泱泱大國仍有有志之士,亞洲第一驅逐艦下水,創造了歷史,只盼未來這樣的有志之士數量逐年上升才好。


是的。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所有的文化展現方式都變成了娛樂。我們還高興稱讚它「寓教於樂」。

馬東說,娛樂是人的天生本能,所以任何媒體,都有動力去娛樂化。

連最專業的投資節目都在娛樂化。最近我一個朋友去了一個投資者服務公司。領導對他的要求是,把投資節目做好看好玩第一。我朋友很納悶,投資明明是最要求理性的領域,為什麼投資節目也要娛樂第一?領導說,不娛樂,沒人看,太專業,別人也看不懂,理解不了。

這就是娛樂時代媒體的套路,就為了實現一個目的:讓你來看,愛看。

它們充分挑逗你的感官刺激,情緒感染。公眾號里的標題黨,UC體標題,《奇葩說》里的誇張造型,語不驚人死不休,一個個都在赤裸裸的刺激你的神經,讓你不需要思考就能有深刻印象。即使是這樣的辯論節目,比的不是邏輯能力與事實,而是表演能力與人氣。

它們傳遞的信息,一定不能超過你的理解能力。如果你的理解能力是80分,那麼他一定不會給出需要理解能力超過100分的信息。這樣你才看得爽。

對於《奇葩說》這樣的單個媒體來說,它追求最大的節目成功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有《奇葩說》這麼做,其他媒體不跟進的話,那麼其他節目會變得更沒人看。於是,大家只有做的比奇葩說更娛樂,更挑戰你的娛樂閾值,讓你更輕鬆更爽,才可能勝出。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

所以,節目會越來越好看,電影電視劇也會越來越好看,我們的娛樂閾值也會越來越高。最終,如果不能輕鬆、娛樂化的方式呈現的內容,不能強烈刺激感官和挑逗情緒,我們就根本看不下去。

人人都罵標題黨,但就是吃標題黨這一套。這就是娛樂至死,我們笑但不知道為什麼笑,我們越來越失去理解複雜事物的能力,變得越來越笨。

我一個創業的朋友,公司里有七八十個人。有一次他跟我吐槽說,感覺公司的90後都是笨蛋,沒有一個人能寫一個完整的報告。他觀察說,今日頭條和短視頻讓90後越來越笨,讓年輕人的思維很難進行持續的長時間思考。

我不同意他的看法,這個無關年齡,重要的是行為模式。

越來越依賴於碎片化生存的人,都會越來越笨。人的大腦,可以比作是一台電腦的硬體。它的知識體系就是一套系操作系統,具體的知識就是一個個軟體。

許多人在自己的操作系統沒有建立之前,就被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塞滿。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各個軟體之間互相不兼容,大腦成了只會填塞信息的垃圾桶。

但對於一個人來說,不管世界怎麼變化,他都需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才能夠去迎接和理解、消化各種變化。

如果以前,馬東是靠著直覺在做節目的話,那現在的《奇葩說》,就是在精準投放。在節目出來之前,我就已經知道你愛看,因為完全是為你量身定做。

這就是大數據的未來。我們留下的數據越多,人工智慧就會越發達。它會比我們自己還了解我們自己,我們愛看什麼,愛吃什麼,會對什麼笑,對什麼哭,在我們自己反應過來之前,答案早已經在那裡等著我們。

今日頭條的成功,不是資訊的成功,而是人工智慧的勝利。它通過越來越精準的演算法,反覆研究你的行為,最後推給你看的,都是你喜歡看的東西。

你有了這世界就是我的世界的感覺,其實,它只是用你喜歡的一切把你包裹起來。

我們越來越像是人工智慧飼養的寵物,人工智慧精準的餵給我們所喜歡的一切,我們越來越開心,但越來越不知道為什麼開心,也越來越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今天人類面臨的挑戰,最根本的一條是,人類社會的進步遠遠大於人類生理和心理的進化速度。人類進化到今天用了幾百萬年,但物質在這幾十年上百年出現了大爆炸。

在身體上,過度的飲食和安逸會帶來糖尿病等一些列現代高級病。所以我們減肥,健身,跑馬拉松,以對對抗安逸,保持健康。

但在精神上,我們在被海量碎片化信息瘋狂填滿的時候,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也將成為一個大問題,當所有人在把知識變得娛樂化、碎片化的時候,我們學習複雜的事物的能力會變低,我們會變得越來越笨。

也許再過不久,我們就需要精神上的健身,會訓練我們遠離手機,遠離海量信息,返璞歸真,去建立和維護好我們大腦的操作系統。

面對全民娛樂至死和手機綁架一切的時代,我特別敬佩那些在夜晚時分,會把手機關掉,打開書桌的檯燈,靜靜的會再去花一個小時去看一本書的人。哪怕這本書是一本無用之用的書,只是陶冶一下情操。

抗拒娛樂的誘惑,如同身體抗拒糖分的吸引,這需要的是堅定地意識與強大的自控能力。

身體的苦旅已經成為中產的標誌,也許在未來不久的某一天,精神的苦旅也會成為時代的新時尚。

更多精彩可關注公眾號「范范的江湖見聞」(fandejianghu)


睡眠不足,出門堵車,早上遲到,食堂難吃,極品上司,周末加班,拖欠工資……

東北經濟衰退,百萬煤礦工人下崗,股市跌破3000點,長江突發洪水,房價一年翻倍,骨科醫生被砍死,百歲老人被奸,高考落榜跳樓……

敘利亞難民,慕尼黑爆炸,南海抗議,槍殺黑人,希拉里抹黑,朝鮮發射核彈……

人生如此艱難,你選擇娛樂至死,還是抑鬱至死?


先告訴我如果是妳會怎麼樣,如果否妳會怎麼樣,然後再回答妳。


先「吃飽飯至死的世界」,後才有娛樂至死的世界。

每個時代都有社會大眾的主流追求。


是。


不是,用娛樂至死形容一個世界是不準確的。沒有娛樂至死的世界,只有至死都渴望娛樂的大多數人。

只要經濟蛋糕、教育資源達不到完全平均,知識溝就會存在,人群自然分成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由於所受教育和生存環境的限制,下里巴人對文化的消費需求不可能太有深度,~性,暴力,爭鬥~仍然是面向大眾的文化產品的永恆主題。

元雜劇、花間詞、明清小說在當時的時代是否也受到主流學者的抨擊呢?是否有人認為它們是糟粕?

提供娛樂功能的文化產品沒有高低之分,只是受眾不同。

問出這個問題的樓主和這數十位獨立思考給出答案的朋友顯然對文化消費有更高的標準。在任何時代,獨立思考,為大眾生產文化的都是少數人,今天你能問出這個問題,底下會有許多回答,我覺得沒什麼好擔心的。


究其原因的根本是剩餘時間過多,簡單說就是閑得蛋疼,所以只有多餘的娛樂了。

人們普遍沒有愛好,而且選擇甚為單一。


是。

所以,有了知乎。


要有意識地去拒絕大量而擁雜的信息。

我現在已經在試著去做了


「一夜潮流」發生過很多次,超女,跑男,民謠,宋仲基,像煙火一樣,一個接一個爆發,光彩奪目,然後迅速灰飛煙滅,不留一絲波瀾。炸裂的後腦勺和浴缸里的嘔吐物,至少還是宿醉過後的紀念品,而這些比煙花消散的還快的娛樂節目,卻只為新浪微博貢獻了當天熱點。

這現象有毛病嗎?

每天朝九晚五,跪舔完老闆,安撫好甲方,追個娛樂節目,做個腦殘粉,還要被上綱上線了怎麼著?

在我看來,娛樂無罪,意淫長腿歐巴也沒有錯,人們有權利選擇娛樂放鬆,選擇宿醉,選擇做沙發土豆,這跟讀書健身學習一樣,無非都是個人選擇罷了。

但是這個現象有毛病。

這個動不動就全民娛樂的現象有毛病。

生活節奏快,群眾用娛樂來調劑一下生活無可厚非,但是這種娛樂節目快速的火爆和落寞,反映了一個問題,大眾自己的判斷和選擇能力不夠,民謠火了,身邊的人都在聽民謠,於是我也買了把吉他,過段時間,嘻哈火了,我覺得很酷,儘管對嘻哈背後的街頭文化只略知皮毛,也琢磨著弄個紋身和臟辮,這一個接一個的全民狂歡,是少數人的精心設計,輿論引導,和一群不加選擇緊跟潮流的觀眾。乍一看,雙方都能獲利,一點毛病沒有。但是稍微細想一下,就會發現其中被消費的是大眾的時間和注意力,人們被一個又一個精心設計好的娛樂節目吸引住眼球,追完一部電視劇,馬上又會有新的綜藝,人們沉浸在彩色的娛樂泡沫里,輕鬆又愉悅,這個美好的泡沫隔絕了外面的世界,讓人們意識不到,也不再關心外面的世界。

曾經看過一本書,叫《美麗新世界》,在這個作者預測的未來世界裡,壓抑慾望是罪惡的,這個世界裡提倡「每個人都是屬於別人的」,所以人們沒有固定的伴侶,也無需壓抑自己的慾望,這裡有感官電影,有無窮無盡的娛樂項目,每個人的職責一開始是被設定好的,只要完成了工作,剩下的就是娛樂,所以這裡的人們看起來都很快樂,因為慾望都能得到滿足,也有各種最新的娛樂項目刺激著他們的神經,這樣的新世界,聽起來似乎是美麗的。

但是問題出在哪裡呢?

在我看來,無盡的消遣使人們無心去思考與自身相關的更複雜嚴肅的問題。在滿屏大長腿和小鮮肉的轟炸之下,人們興奮的閥值越來越高,這年頭,連完整的看完春晚都成了對毅力的考驗,像國際關係,醫療福利,文化審查之類的嚴肅話題已經觸動不了大眾的神經,儘管這些話題跟我們生活緊密相關。人們在日益發達的娛樂業中逐漸沉淪,進而喪失了思考與辨別的能力。我們不再對政治、社會報以關注與關心,對一切了無看法,只等他人灌輸。我們不再思考自己的結論,而是跟隨大眾輿論。

有些東西的危害顯而易見,像性別歧視,貧富差距,言論管控,大家都能感受到自己正在被壓迫,自己是一個受害者,有壓迫的地方必然會產生反抗,而泛濫娛樂業的可怕之處在於,這可能存在危險的東西看上去是毫無危害的——無論是電視、還是網路,都像一個滿面笑容的美麗天使,正歡迎著全世界的人投身於電源插頭與光纖帶來的娛樂消遣之中。

於是,在朋友圈裡為一個逝去作家點蠟燭的很多,讀過本人作品的很少;總統競選成了一場博人眼球的鬧劇,曾經至關重要的公共話語的討論變成了電視雜耍,明星八卦長期霸佔熱點頭條,新聞標題越來越聳人聽聞,內容越來越庸俗無聊,各種形式的綜藝變著花樣來爭奪流量。於是大家好像都很忙,忙著為自己粉的明星撕逼,忙著追剛更新的劇,忙著投票忙著站隊忙著跟帖,卻從沒有人感覺自己正在被操控,被奴役。

這不是一個老大哥的時代,沒有人在電子屏幕背後監控著你的一舉一動,但這是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大家迷失在過剩的信息和娛樂之中,但意識到這種情況與趨勢下所蘊含的危機的人卻仍在少數,並且總需要大聲呼喊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甚至還要達到嘶聲力竭的程度——但往往只能收到一地雞毛、一通嘲笑。身在娛樂之中樂不可支的人,除了覺得這是個滿腦子陰謀論的傻逼之外,內心毫無波瀾。

我和你一樣,喜歡app右上角的紅點點,喜歡小鮮肉的長腿紅唇,更喜歡八卦明星出軌或是出櫃。但我也漸漸發現,隨著小鮮肉的腿越來越長,綜藝里的梗越來越多,我對各種信息也越來越麻木,我不斷的在社交軟體里切換,卻不能完整的看完一篇文章,我追了一晚上綜藝,卻沒有笑出過一聲。

同時,我也是那個滿腦子陰謀論的傻逼,在我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讀完一本書的時候,在我看到app里顯示每天使用手機超過6小時的時候,在我剛刷完微博卻完全回憶不出內容的時候,我都更加確信心裡的陰謀論——統治階層正在用泛濫的信息和娛樂業分散著我所有的注意力,所以我沒有精力去關注政府制定的新政策,沒有能力去分析其中的利弊和對我生活所產生的影響,我安於現狀,在源源不斷的新鮮熱點和電視劇中重複著「豐富多彩」的每一天。

你可以選擇相信這是一個無事生非,克意製造恐慌的陰謀論,也可以選擇放下娛樂,關注一下與自身相關的更複雜嚴肅的問題。但前提是,這是你通過自己的思考與辨別做出的選擇,而不受輿論和外界所影響,如果你連作出判斷的能力都沒有,那這很可能不只是一個陰謀論。


《娛樂至死》中有言:人們在那些高雅的興趣上各有不同,但是在原始本能的興趣上卻都是一樣的。大眾傳媒要贏得大部分人的眼球,只能去開發這些原始本能的興趣——性、暴力等等,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熱衷的、媒體有意炒作的,都是這樣的題材。興趣、迎合興趣,個人感覺已經成為了惡性循環了。


是的 我每天都覺得我在被電視 電腦 手機強姦


很明顯是,以微博為代表,長篇的東西都沒人看,深度的玩意成了小眾


並不是,時代沒有強迫你娛樂至死,它只是給了你這個選項而已。

這個時代你可以學習至死,旅遊至死,健身至死,美食至死,大家有太多死法,只不過娛樂至死更簡單,選擇的人更多而已。

每個時代優秀的人都是少數。


王石在國外留學表示毫無壓力~~~


奶頭戰略,當今時代,物質充裕,很多事情都可以成就,無奈平庸之人選擇含上別人給他的奶頭,在快感瘋狂愚蠢無聊的人生中消磨珍貴的時間。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2017年7月7日播出的女子組合SNH48的綜藝《星機女學院》的第一期?
有哪些好玩有趣的網頁小遊戲?
如何評價《歡樂喜劇人》宋小寶這一團隊?
黃子韜一貫標榜自己愛國正能量,為何卻和吸毒犯房祖名合拍電影?

TAG:哲學 | 娛樂 | 世界觀 | 社會學 | 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