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理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引用這句話呢?


我的理解是 人性本身是自私的,所以沒有任何回報去幫助別人是違背人的本性的,但是普通的民眾卻都期盼出現「無私」的人,也就是聖人;甚至崇拜、追隨聖人;就必然會導致種種扭曲、虛偽以及欺騙的產生,進而產生了「大盜」。

這個命題成立的前提在於人性是自私的。

邏輯在於人類組成的社會只要大眾有需求就一定會有供應方,如果這種需求是違背人性的,就必然導致供方通過扭曲、虛偽和欺騙來滿足大眾的需求。

所以,聖人不死,是指如果大眾一天不熄滅對於「聖人」這種違背人性的需求,就一定會有「大盜」扭曲事實,虛偽矯飾,欺瞞大眾來扮演「聖人」或者「操縱」聖人來滿足自己的私慾。


典出莊子·胠篋全文。

理解的難點在於大盜並不是指窮凶極惡之徒,而是指竊賊。小的竊賊就是偷東西,而大的竊賊甚至可以竊國。但是為什麼他們可以竊呢?因為你把東西都搞好了,然後便有了坐享其成的竊賊,假使你沒有準備好帶鎖的箱子,也就沒有小偷這種事了。

這是一個辯證法思想,聖人和大盜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是社會系統的矛盾統一體。莊子的思考是,假如這世上從來沒有什麼聖人制定這個制定那個,而統治者和人民亦不追隨於所謂的聖人,那麼就不會有各種各樣的政治、民生混亂了。你修了一座圍城不讓人進來,看似固若金湯,但是一旦被別人竊取,你便也進不來,所以如此往複循環,不如一開始就沒有這座圍城,自然相安無事,天下太平。雖然這有點虛無主義,乃至反道德,但是不得不說,莊子早已看破這世界運行的規律,並指了出來。

著名科幻電影《黑客帝國》里就有這種類似的思想,為人津津樂道,但我們中國人幾千年前便已參悟天機。老毛當年發動WG的口號便是「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雖然他最終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他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在有生之年決定最後一搏。

這樣的系統是極難攻破的,只要現有的社會體系尚存,就無法實現,因為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另一面,只有整個矛盾體被破壞,才會實現。所以,莊子喊了幾千年,只成為空想主義的化身。


個人觀點,大家隨意噴。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出自《莊子》一書中的《胠篋篇》。

首先要說明的是《莊子》一書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內篇基本可確定是莊子本人所作,外篇和雜篇為莊子後學所作。《胠篋篇》則出自外篇。

所以,《胠篋篇》中的思想,絕不等同於莊子本人的思想。在討論《胠篋篇》時,很難也不應將《胠篋篇》與內七篇放在一起討論,而是應把《胠篋篇》獨立出來討論。

《胠篋篇》本身的內容很簡單,大意就是「聖人」制定了很好的制度(聖知之法),「大盜」一旦竊國,便坐享其成。

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

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

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齊國,

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上面這段大家應該都看得懂。

具體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翻譯如下:(自己翻譯的,不標準)

河流幹了山谷就空虛了,山被夷平了深淵也就被填平了。聖人死了,大盜就沒有了,天下就太平無事了。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依靠聖人治理天下,也就便宜了大盜 盜跖 這樣的人。

再看下面這段:

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擲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 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不翻譯了,自己找翻譯吧。

大致的意思就是聖人把國家治理好了,別人偷起來也方便。。

跟相對論什麼的沒有太大關係。


提供一個視角

竊國者侯,竊國者即大盜。

但國家政權的取得,特別是不同朝代的交替從來不是正常手段獲得的

所以國家都是大盜的國家

而聖人是維護國家的,所以聖人就是大盜的維護者。


假如按字面意思理解,那麼當這個具體的「聖人」死的瞬間,僥倖後死的大盜們會怎麼樣呢?會立刻「止」嗎?應該更大幾率會立刻「上」吧。所以這條思路不通。

我倒更看重下一段「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明文說了:不追求品德、知曉(把控)和理想化的規範,——古文中的智其實都是知字,知道為源義,知分知來知去,知道原委、由來、歷史、道理是知來,知道後續、發展、演化、必然是知去,未來的事情知道那麼多是因為都在如來佛手掌心裡,所以隱含著把控的意思;聖固然是最高行政意志,有人用這個字代表君王,有人用這個字代表孔子,但這裡沒有造反的意思,也不主要在挑戰儒家秩序,所以更偏重對至高行為準則的追求,用現代的觀點是品德、操守(然後這其實又是人們愛說的「有所為有所不為」,所以追求這個天生就包含了對另一些行為的否定,所以很容易就可以引申到規範別人的行為,法律和道德都在這個「聖」字裡面)——這些東西不是說不要就丟掉,而是說不提倡追求這些東西的話,也就不怕這種氣氛培養個希特勒出來。

如果感覺我這段解讀牽強,可以看接下來一句「擲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這個意思跟《道德經》里說「不貴難得之貨,而民不為盜」一脈相承了,不搞特殊化,「愚民」一點,淡化差異和權柄,眾人自然平等,紛爭的起源就少很多。

有種觀點說孔老都是「法先王」,追求回到過去,孔子「克己復禮」復的是周禮,認為周初創時的秩序可以解決一切讓他不爽的問題;老莊或說一部分後繼者想回到三皇五帝沒有世襲「家天下」的年代,不要大集權,後文「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一種典型代表。跟現代一部分人懷念毛時代,甚至嚮往文革是相同套路。

但要結合他們對經濟發展的理解來看。周分封的時候,人口在遠些的地方就稀少,封地之間大段空隙無人居住,出趟遠門要備好乾糧,不像後世有驛站、集市可以補給,更別說沒路沒地圖,所以後來鄰國吞併,得意者恣意妄為,其實都來自幾百年的墾荒和繁衍,怎麼回去?

老死不相往來也是一樣的質樸,自給自足才能老死不相往來,那是豐年,荒年呢?要麼干一仗搶點吃,要麼搭上伴一起遷徙,尋找下一個宜居地。為啥搭伴?土爾扈特部東歸,只有一二成的人到了目的地,長征將士也只有一成走到終點,如果出發就只有一成呢?參見《草原英雄小姐妹》,遇到各種未知突發就沒有盤桓餘地。所以這種「復古思潮」沒有誰是真正的復古,而是在當前發達基礎上,對分配方式舊秩序的懷念。

經濟上我們要有合適21世紀的觀念,但也要肯定他們在當時環境下對理想的探索和堅持,典籍中有不少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的亮點,宋相趙普「半部論語就打下天下,剩下半部論語就能治好天下」不無誇張,但也至少說明它們值得好好讀讀。

要提醒的是真按他們的推理,只能讓「紛爭的起源變少」,而不能讓紛爭徹底沒有。而且要不要為了一團和氣,甘於不社交、不分工、不發展、不開化?也許人和人之間不受傷了,但在自然兇猛的時候就大家一起受傷,比如醫學沒有時,瘟疫襲來全體無奈。

這個論點裡,應該保留有價值的一點是:不裝逼。

聖和智不是普通人一己之能可以定義的,靜態僵化的「最優」多半會走到奇怪的終點,所以我們可以追求在當前水準上的微小改善。至於稟奉混沌和復古的人,唯有祝福。


轉載 來自http://tieba.baidu.com/f?kz=156898202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一、

  

  在中國古代,如果說有真正的哲學家的話,我以為老莊應該坐頭兩把交椅。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一句驚世駭俗之言,出自莊子的《胠篋篇》。字面意思很明白:聖人不死絕,世間大盜也就不滅絕。如此說來,「聖人」簡直就是「大盜」的同義詞了。

  

  於是有許多人讀不明白。

  

  先說何謂「聖人」。聖人,就是為世間立下行為規範、成為人類楷模的人。古時有句話,道是:「天生聖人,為世作則。」意即指此。有意思的是,「為世作則」一句音近「為世作賊」,可能是冥冥中的天意巧合。明朝初年,有個叫徐一夔的儒生在給朱元璋的賀表中就寫下了這句話,結果惹得朱元璋大怒,說:「則字音近賊也!」竟因此砍了徐教授的腦袋。

  

  儒家學說引導人們成「聖」,孔子自然是最有資格成「聖」的,所以被儒生們尊為「聖人」,唐太宗封之為「先聖」,宋真宗封之為 「至聖」,意思是聖人的頂峰。既然「聖人」稱號在孔子這裡封了頂,那麼,以後出現的「聖人」的稱號就不能超過孔子,所以孟子只能做「亞聖」,顏子為「復聖」、曾子為「宗聖」、子思為「述聖」。秦漢之後,便極少有人能當得起「聖人」這一桂冠了。敢稱聖人的,一是南宋的朱熹,再就是清末的康有為「康聖人」了。

  

  那麼,為世間立下準則、成為人類楷模的人,這樣的人應該越多越好啊,莊子怎麼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呢?

  

  僅就這一句話而言,我不得不佩服莊子深刻而銳利的思想。

二、

  

  人之本性是什麼呢?筆者曾寫過一篇論文:《人性本私論》。人之本性,不是「善」,也不是「惡」,而是「私」。西方市場經濟學理論有個前提:人都是自私的!人生於世,只要思維正常,都在謀求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人之常情。正因這個理論,所以只有實行市場經濟才能激發人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力,才能帶動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中國古人也早就認識到人性這一特點,所以有句古語說:「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如果沒有市場經濟體制的激勵,如果沒有人們追逐利益的深層動力,就不會有當今「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繁榮發達的經濟成就和物質文明。這也可以解釋同樣的土地、同樣的人民,為什麼在五六十年代農業合作社時期農民卻吃不飽飯、城裡人必須用飯票限量購糧的原因。

  

  而「聖人」們的理論——或者說「聖人理論」,也有個前提:人性本善!由性本善,可推導出人的本性都有「聖人」基因,也即佛家所說的「世間眾生悉有佛性」。這麼一來,人們無論是制定政治制度還是經濟政策,都有個前提:人的本性不是自私的,「人人皆可為聖人」。「人之初,性本善。」這話比「人性本私」要漂亮得多、動聽得多,也更能得到理想主義者的認可。於是,人們在此漂亮話的引導下一次次地進入誤區、栽進陷阱而不自知。

  

  由於漠視人自私的本性,所以由此為基點的政策無不反人性而為。南宋的「朱聖人」號召大家「滅人慾,存天理」,但他自己就做不到。據檢舉他的某大臣說,「朱聖人」娶了兩個尼姑做了小妾,還與兒媳婦不清不白。朱聖人嚇得趕緊上疏向皇帝作檢討。朱聖人為了讓男人們不受女色誘惑,有兩項可以申請諾貝爾獎的偉大發明,一是「朱文公兜」,二是「朱文公簾」。所謂「朱文公兜」,就是要求婦女出門時不準暴露身體的任何部位,連頭也不能露,要用一塊布將頭包起來,僅在眼睛處留兩個小孔。這有點像當年阿富汗塔利班對阿富汗婦女的要求,也不知塔利班向朱文公的後人支付專利費沒有。所謂「朱文公簾」,要求婦女在其房間外面要掛上竹帘子,道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進」。家裡來了客人,婦女不能走出帘子,也不能隨便向外看。後世的皇后、太后要替幼年的皇帝處理國家大事,也不得不遵守朱聖人定下的規則,必須藏到帘子後面,謂之「垂簾聽政」。

而假道學們倡導的虛偽道德和禮教,並沒有使中國變成「凈土」。宋明理學家努力的結果,往往是「滅他人之天理,存自己之人性」。妻妾成群,荒淫無道,首推那些袞袞諸公!到了明末,中國自上而下更是色情淫穢泛濫,從現在留傳下來的大量色情小說即可見一斑。

  

  現實最能說明問題。無情的現實總是一次次地搧著「聖人」們的耳光!

  

  為什麼聖人們播下了「龍種」,卻總是收穫「跳蚤」?

三、

  

  道理很明顯。「聖人」們沒有正視人性本私這一現實。所以,「聖人」的道德說教,聖人們樹立的榜樣典型,都是反人性的。反人性的東西,怎麼會被凡人所接受呢?

  

  就拿經濟方面來說,如果正視、承認人性本私,那麼,在制定經濟政策的時候,就不能搞建立在「人人都可為聖人」基礎上的公有制。搞「人民公社」,宣傳「大公無私」,於是公社社員人人出工不出力,欺上瞞下,到頭來是有地不打糧食,食品緊缺自在情理之中。就是不搞大躍進、公共食堂,糧食緊缺也是必然的。我們剛剛告別「糧票時代」,相信從這個年代走過的人都有切膚之痛。

  

  在政治制度設計方面亦然。西方人相信人性本惡,認為人都有「原罪」,也有「本罪」,所以對權力極為警惕。他們在設計政治制度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制約權力。而中國人相信世間有聖人,而且每個人都有聖人基因,所以總有割不斷的「明君」「清官」情結。看前段時間電視屏幕上的古裝劇,雍正、康熙、乾隆、漢武帝、朱元璋等皇帝們簡直都是些公正無私、英明睿智、廉潔勤政、愛民如子的「聖人」。《康熙大帝》主題歌一句「我真想再活五百年」,不知唱出了多少土皇帝和良民的心聲!

  

  我們兩千年來的帝制,在設計政治制度方面,從來沒有想過對權力進行有效的制約。我們總希望治國者者是「明君」,是「清官」,從來沒在體制方面做點事情。「聖人」總是相信用道德說教可以教育老百姓,總是相信用道德說教可以感召當權者,我們就這樣實踐了兩千年,結果早已不言而喻——道德說教既不能教育老百姓,更不能感召當權者,可就是還有人看不明白!

 

四、

  

  下面說說「聖人」的可惡之處。

  

  「聖人」之可惡,主要在於其自欺欺人、漠視人性。

  

  「聖人」們其實與凡人一樣,也有功利思想,也得吃喝玩樂,也要娶妻生子,也得置辦家業。但他們卻動不動就以「聖人」自居,自命清高,大言炎炎。他們宣傳的典型,也大都是反人性的,什麼為了工作「三過家門而不入」等等,我認為真實原因是大禹夫妻感情不合!類似的宣教,騙誰呢?

  

  幻想用虛偽的說教就可以教育人民、治理國家,想法不錯,但不現實。在政治制度設計方面,寄希望於聖人、明君、英雄,於是與民主政治格格不入。我們兩千年來沒有產生民主制度,就是明證。

  

  在經濟體制方面,「聖人」得勢後總愛搞烏托邦式的試驗,幻想大家都大公無私、能夠實現「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這樣做的結果,必然如同與風車大戰的唐吉訶德,敗了還不知自己怎麼敗的。我相信世間有覺悟很高的人,也許有傳說中的「聖人」,但這只是人類社會的特例,不具有普遍意義。我們面對的俗世,絕大多數是凡人,是本性自私的標準的社會人。研究社會,當以社會人作為研究對象,而不能將特例作為普遍現象。否則,一定會陷入誤區。

  

  「聖人」汲汲以求的,是用「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來馴化老百姓,這也無可厚非。而其致命的錯誤,是只對老百姓進行束縛,卻對極權毫無辦法。於是,中國社會總是一人雄起而萬眾雌伏,統治者十之八九都是竊國大盜,而民眾只有作為「草民」供統治者欺壓、盤剝、奴役、殺戮的資格。

  

  所以,莊子憤怒地說:「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所以,魯迅讀史,終於讀出了兩個字:「吃人!」

  

  北宋學者張載有名言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段話成為儒生們津津樂道的人生理想。有這樣的理想,夠遠大的了!但這個理想有個致命傷,註定不會有人做到這一步。因為,這個理想的潛台詞是唯我獨尊,自己是救世主,別人都是等待他來拯救的迷途羔羊。這個理想仍視他人為愚昧無知的「草民」,念茲在茲地想「為民做主」,而不是「由民作主」。抱有如此理念的「聖人」,這種理念培育出來的「英雄」,動不動就要為天下蒼生包攬一切、代表一切,不成為獨裁暴君、竊國大盜才怪!

  

  綜上所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名言是不是說得很有道理呢?


一切好壞都是對立的。沒有絕對的善與絕對的惡。

你一旦確立了這就是所謂的「聖人」,那麼「大盜」也便相應的誕生了。


個人感覺,隨便噴,歡迎噴

聖人制定了仁義道德的規則,大盜則可以利用這些規則來謀私利。斗斛、權衡、符璽、仁義都代表了標準規則。譬如有了稱量的方法,才有了假稱;有了符璽座位憑證,才有了假證詐騙;有了仁義的規範、尺度,才有王莽這樣「禮賢下士」的偽君子(其實不覺得王莽是偽君子)。

再比如,用標準化考試的分數來判斷孩子,分數就是標準,就是聖人的創造,而作弊、考試機器、應試方法、高分低能就是惡果,就是大盜。


聖人把老百姓調教成順民奴才 順民奴才是大盜的最愛 所以聖人不死 大盜不止


沒有善,也就沒有惡。

聖人將道德定為正義,那操縱道德的人就能操縱人民。聖人將國家定為正義,那麼竊取國家的人就能竊取人民。聖人將貨幣定義為價值,那麼操縱匯率的人就能操縱所有的價值。聖人制定以公斤為單位,那麼操縱公斤的人就能操縱所有的度量。聖人不建立基督教,大盜就不能借基督教之名統治人民。聖人建國,大盜才有國可竊。聖人將馬克思主義定為思想基礎,大盜才能以馬克思主義為名胡作非為。聖人把孝道作為美德,大盜才能靠孝字逼你贍養老人,借錢不還利息少漲退休金。(烏鴉生自反哺,贍養無需綁架)聖人把財富定為貨幣,大盜才能搞通貨膨脹竊取人民財富。聖人要人民把勞動成果奉獻給社會,大盜才能披著社會的皮盜取人民的勞動成果。諸如此類。

什麼情況可以引用?任何涉及善惡道德政治信仰的問題,都可以用。


形容不同的兩個事物間相互對比而生,相生相剋,彼此依存的情況下可以引用這句話。

聖人之所以是聖人是因為大盜的襯托,大盜亦然,如果都是聖人就不會有大盜,反之亦然!這是事物相對存在的哲學觀點。


最簡單解釋是(鄙人理解的淺見一則):道德經講的是人生至理,也是自然法則,也是人類社會規律。

遵循這個屬性之後不妨這樣想:道德模範如果還存在(聖人不死)就說明他的對立面還是存在的(大盜不止),這也不是說能刻意為了證明「大盜止」之清明世界而故意沒有聖人,就像道德模範其實是因為現實有很多不道德而被迫樹立的一個道德標杆;竊國大盜有正直之臣以死抵抗,雖然不到聖人的高度,但也是眾人抵抗之的先驅;有小偷就會有警察(雖然警察本人未必是聖人,但他的行為準則也足夠高尚),只要有小偷就有抓小偷的人,就像道德經另一句話: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同生同滅。

就像最高分才八十分的班級來了一個常常一百分的學生是學霸,換到一半以上都是一百分的班級,他又算什麼?


個人認為~一些人理解太過…或者說~是用極端解讀出極端…比如~有人性本私的說法…然後~就藉此全盤否定…道德對人性約束的正確性與必要性~七情六慾的根植…不代表~不能誕生出…超出於人這一局限的追求~畢竟…慾望是無窮數的~不是在貪婪中自毀…就是在追逐中超然~萬念皆繫於心…單表哪一面強調都是不對~不過是當時的選擇罷了…為情為義~為親為朋…很多人都有光彩奪目的時候~父母於子女、丈夫於妻兒、兄姐於妹弟…或許不是長久的堅持~可也一瞬耀眼…嗯~畢竟凡人…人難避有私~又豈免有情…同為俗類~人何別於畜…唯一情字~畜、屈情於本能…人、長情於心思~人…或為他人活著~並非理想化、也不難以企及…蓋思天地皆寂~唯己身獨存…又有什麼可追求自我~至於這一句話意思…不要那麼複雜~不過是對立面…會有聖人教化、引導~又怎會沒有盜心、盜行…聖不成聖~眾生皆德


聖人,可以理解為公知、領袖、權威、榜樣

一個充斥公知、領袖、權威、榜樣的時代,也是充斥雞鳴狗盜欺行霸市民意愚弄的時代。

公平正義的時代不會有盜,不公平正義的時代就會生聖。這大概是莊子的本意吧。


首先,這是一個錯誤的思想,我也不管莊子多麼有名,這是不是他自己的思想,反正這個邏輯是錯誤的。

先看什麼是聖人,「天生聖人,為世作則」,或者說人倫之至,有限世界的無限存在等等,總的來說聖人是一個相對來說完美的人,這樣的人有缺點嗎?自然是有的,但你無法以此為根據來詆毀他,所以總的來說聖人依然是完美的。

再看大盜,「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或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這就是大盜了,沒法再延展了。先看前者,難道說盜竊就不是一門學問了嗎?可以用在竊取財帛,自然也可以用於正道,與聖人何干?而且古代的竊賊還有很多潛規則,比如說什麼樣的人家不能行竊,難道是這不是仁義的表現?而這樣的仁義難道不值得提倡?

而竊國者,他竊的是什麼?是一家之邦,還是萬民之天下?毫無疑問是前者了。那麼,竊天下者何人?何如?竊天下者必為君或臣,實行苛捐雜稅,致使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如此才可稱竊國之賊,而他的這種行為豈是聖人提倡?而竊一家之國者大都會還利於天下,焉可稱賊?《胠篋篇》就有說田氏代齊沿用姜太公之治,可為竊者乎?

最後,再點明一點,聖人之所以多受誹謗之語,在於他的至高無上,在於他的完美無缺,無漏,然而古往今來可稱聖人者寥寥可數,且大多是別人追捧,真正的聖人少之又少,至少孔夫子就不是,哪怕他已經非常接近聖人這個境界。凡人之所以詆毀他們無非就是不敢正視自己,所以總有這麼一句口頭禪,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這世界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哪有完美的人生,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卻總是懶得去想這背後的原因。


唉,中國自古以來一直籠罩在聖人陰影下,

古時有孔,論語

而今,馬毛,gongcan

何時才有真正的解放


聖人即大盜

請參考沒有英雄的時代才是最幸福的。


我的理解是,聖人只是對比大盜的一個產物,假如說世間的所有人都做同樣的事情,即沒有任何人凸出,沒有人是聖人,那麼自然就沒有大盜;反之,如果有人做了大部分沒有做的事情,並且比大部分做的都好,那麼稱這個人為聖人,必然會襯托出其他沒有做好的人,那麼是不是大部分人就成了大盜呢


推薦閱讀:

有哪些《世界奇妙物語》風格的小說?
那些驚艷你的詩詞文字都有哪些?
如何評價作家花千芳?
你為什麼讀中文系?
如何文藝的表達「過去的都過去了」?

TAG:閱讀 | 歷史 | 國學 | 文學 | 文學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