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國所標榜的民主是真實的嗎?是民主制度保障了民主還是民主的人民保障了民主?


在外出差,正好有點空,簡單答一下這個題。說明一下,美國憲政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以下答案完全是我個人的理解和觀點。

1. 美國的民主是真實的民主

「美國的民主是不是真實的民主」其實是一個挺糟糕的問題,因為本來就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抽象的「民主」的概念,也不存在什麼永恆的民主的本質條件。恰恰相反,隨著時代的變化民主的含義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民主到底是什麼含義反過來是用一個一個具體政治社會來描述和規定的(按照現在的標準看,雅典就不太符合民主的標準)。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略顯耍流氓和尷尬的局面,是美國的民主理論和實踐規定了我們這個時代「民主」的含義(當然也包括一些歐洲國家),所以美國的民主顯得是真實的,但這種真實和虛偽的界分其實極大的受限於具體的時代和觀念。如果讓美國的國父們穿越到我們這個時代,他們多半大為吃驚,並不覺得現代的美國政治和他們建立和捍衛的民主制度是一回事。

2. 成功的民主社會依靠人民而不是制度

之所以說美國的國父們會對現代政治大為吃驚是因為美國立憲時候的政治理念和現代社會差異懸殊。在立憲的時代,理想的政治生活的參與者(也就是民主社會的參與者)是擁有古典品德(和虔誠信仰)的社會精英。美國立憲的一個重大突破是消除了貴族和平民的差異,使每一個人可以平等的參與政治生活(暫不用後見之明考慮婦女和黑人問題),從這個角度看,美國憲法絕對是超越當時時代的,民主和平等的一大創舉。但是立憲者對於政治生活的想像仍然更加接近古典社會中的公民生活,沒有職業的政客,沒有政黨制度和黨爭,沒有強大的聯邦政府、沒有大型企業贊助,沒有國會遊說和壓力集團,沒有依託大眾媒體開展輿論宣傳和大規模競選。簡單來說,1787憲法規劃的美國政治和我們所熟悉的美國政治完全是兩碼事,而1787憲法能夠流傳至今依靠的就是歷代美國政治家和民眾的努力。

當然,有人會說,1787憲法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制度設立的好,有包容度和變革的空間,我個人對此表示懷疑。舉個簡單的例子好了,我們所熟悉的,三權分立的重要標誌之一的,最高法院的違憲審查權不是憲法規定的,而是被憑空創設出來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大家都知道,我就不重複了,但是大家恐怕不太知道的是,最高法院違憲審判的判決效力其實沒有堅實的法律依據,判決的效力是不明確的,某些時候甚至是不穩固的。這個說法當然爭議很大,也有持不同觀點的理論和學說。但是,從歷史上看,聯邦行政系統、聯邦立法系統、州級政府罔顧最高法院違憲審判的風險始終是存在的,有一些憲法危機也是由此產生的。所以違憲審查這一制度之所以能夠成為美國政治制度的核心支柱,不是因為祖宗傳了一套金光閃閃的制度和規定,而是世世代代的美國人(當然主要是高級政客)為了民主的理想,苦心孤詣委曲求全的掃清障礙、規避爭議、闡發理論、創造制度,逐漸發展出來的產物。

最後一句私貨,幻想依靠一兩句口號和一套優越的制度逃避上面說的種種艱苦努力是得不到民主的社會的。


民主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民主的目的,是共和。

所謂共和,就是政體為全體公民負責。

當然這個具體的負責有不同的含義,主要的兩條,歸結為自由和平等。

其實自由本身也是平等的一種形式,一個完全自由的社會也就是全體公民按照同一個標準play the game的社會,從平等的角度來講就是機會平等。

可是這個機會平等本身會由於個體差異而導致結果不平等,而結果不平等會隨著財富的代際轉移而導致下一代受教育權、掌握的社會資源產生差異,也就是說從第二代開始就會影響到機會平等。因此一定程度上保證結果平等就是相當重要的。而大家通常把機會平等叫做自由、結果平等稱作平等。那麼目前西方國家民主的目的,就在於平衡社會的自由與平等,當然每個國家的選擇會有不同。美國更加註重自由,當平等與自由衝突的時候,優先選擇自由,特別是言論自由。

比如美國沒有全民醫保,美國相對稅率更低,美國不是福利國家,美國甚至沒有最低工資(待求證),美國一個地方的人民可以選擇要不要市政府,美國人民甚至可以擴大或者縮小民主的範圍——部分官員既可以是任命制,也可以是選舉制,由當地人民投票決定。

說到底,民主並不是讓人民參與決策的過程,恰恰相反,直接參与決策的直接民主等於民粹,等於暴政,原因也很簡單,管理一個國家是很複雜的過程,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無法使一個國家正常運轉。

但這並不妨礙這些人成為國家的主人,他們有權力做的,是選出一群專業的人來維護上面提到的民主的根本目標:共和。

民主的基本性質,其實就是四個字:選賢舉能。公民通過選舉選出更有能力的人,並以手中的選票保證,被自己選上的人會為自己負責。

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來為什麼中國的某會制度並不是真正民主的:因為某會的代表是業餘的,業餘的代表並沒有心力甚至沒有意願去對當地情況進行更多的了解、提出提案然後推動通過,更沒有辦法和專業從事政治決策的官員進行競爭。可以說,即使某會不是象徵性的,全國代表大會裡邊的那些所謂農民與工人代表也沒有可能真正為他們所在的階層謀求長遠的利益,最後的結果要麼是被精英完全掌握,要麼成為民意的宣洩處,每年通過一大堆荒謬而短視的法案。而官員由於缺少直接的壓力,改進的動力也就有限。這也是為什麼某代表理論提出這麼多年,黨的智商卻被越甩越遠的原因。參與社會的每個人可能都因循非常簡單的規律,可是匯聚在一起就會使得社會管理無比複雜。

而美國的各類議員都是專業的,他們一輩子所做的就是與各種政治力量進行鬥爭,這種設計保證了這些議員能夠真正為他們的議員負責。

暫時想到這些,有空再來補充


民主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要說什麼是民主,以我的水平我無法回答你,更沒法回答你什麼是真正的民主了。我就我所了解的大概說一下吧。

背景:合眾國的建立是在獨立戰爭結束後幾年的事情了,也就是說,獨立戰爭目的並不是為了建立一個國家,這和中國歷史上發生的事情有所不同。最後東部13個州能坐在一起,商議建立合眾國,召開制憲會議,完全是為了解決貿易等州與州之間的問題,不是為了「統一」一個國家,所以美國叫「The United States」,States採用了複數形式,就是因為我們所謂的美國的「州」,其實就是國家,美國只不過是幾十個「State」形成的合眾國,也就是聯邦形式。所謂的聯邦只能管州際事務,比如在美國憲法里有重要體現的「 州際貿易」,比如說,州際公路的建設等等,聯邦不能直接干涉州內事務,這個跟我們完全不一樣。甚至在合眾國建立初期的幾年內,很多州還獨立行使著外交權(主要是跟英國、法國的)等等。美國是這個地球上第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實現了很多歐洲思想家提出的觀點和設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三權分立」,及行政、立法、司法權力分立,相互節制,相互妥協。背景大概就說這麼多吧。

所謂美國的民主,在我看來有這麼幾點:

一、美國政府只是美國的行政機構(Administration),說白了就是為人民服務的機構,為了防止行政機構的權力太大,美國人天生就被教育「政府是靠不住!」,時刻提防著政府,說跟防賊一樣,一點都不誇張。這一點從美國制憲的過程來看就知道了,那些偉大的建國者都小心翼翼的設立各種條款,生怕政府剝奪了人民的權利,美國第一到第十的憲法修正案規定的都是人的權利,故稱「人權法案」,都是保障人民的權利。舉個例子,為什麼禁槍在美國實行不了,不是美國政府孬種,是憲法第二修正案就規定了人民有「持有及佩戴武器的權利」,為何?因為如果有暴政出現的時候,人民才能有武器與政府對抗。順便說一下,憲法第一修正案是」言論、宗教、和平集會自由「,所以為何美國總統不好做,總統只是行政分支的頭腦,在整個國家權力結構里,他也只有他那部分的權力,而且老百姓還整天防著他,議會整天找各種機會刁難他,他的日子能好過嗎?只能好好」為人民服務「,就這樣老百姓還不一定買賬。

二、美國的議會由參眾兩院構成,這樣的設計無非是保障了各個州的利益都得到體現,保障不出現托克維爾所說的」多數人的暴政「。美國可以說真正的權力在議會,也就是立法分支。因為議會是由人民的代表(議員)構成的,議員們必須要討好人民,傾聽老百姓的聲音,不管他是真聽還是假聽,只需要看他以後的行動就知道,如果議員的行為跟老百姓要求的相差太遠了,那估計四年以後,他也就不能連任了。這就是常說的美國人民每四年都有一次」顛覆「政府的權利。誰不好就滾蛋。

三、美國是一個法制國家。有什麼糾紛都可以通過法律來解決,交警說你違章,你不服,那就上法院,雙方出示證據,讓法官來裁判,而交警絕沒有強制要求你執行的權力,只有法院才有,這就保障了美國人能通過法院來解決各種糾紛。前幾天有個交警認為一個物理學家超速駕駛,這個物理學家寫了一個論文,論證了交警是採用了角速度,而非速度,並在法院上作為證據,法官最後判這個物理學家勝訴,這在國內不可想像。法官在美國的地位極高,這就是為什麼不少律師放棄年薪百萬,去當一個法官或者檢察官。

四、整個美國政治結構的設計無非就是妥協的結果,但是妥協不是和稀泥,他們的結構非常的精巧,以至於後面的很多國家都效仿他,畢竟他是第一個真正意義的民主國家,同時我們也可以想像,當時的制憲會議有多艱難,沒有一個成熟的模板可以讓他們效仿,當然所有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美國的民主也經過了歷史的檢驗,也在不斷的修正,也正是這樣,才讓美國人有了」免於恐懼的自由「。

看完這些,你覺得美國的民主真實嗎?後一個問題,我認為這是還是制度保障了民主,當然了,美國能成為今天,要感謝華盛頓先生,他是偉大的建國者,在這方面的道德高尚無比,正是他當了8年總統後毅然離開,給後人一個榜樣,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保障了美國的民主,如果換一個太祖這樣的人過去,可能美國的民主制度要再拖延很長一段時間。

PS:國人很喜歡用黑奴這個事情來抨擊美國,黑奴不是民主的問題,是當時人們的思想境界的問題,要知道清朝康熙以前,中國還有很多賤民,這些賤民的地位與黑奴相仿,甚至不如黑奴。梁啟超還說過黑人是野獸,要全部滅絕,這不是更可怕?

靠,才發現寫了這麼多,應該能起一點作用吧


民主頌–獻給美國的獨立紀念日:從年幼的時候起,我們就覺得美國是個特別可親的國家。我們相信,這該不單因為她沒有強佔過中國的土地,她也沒對中國發動過侵略性的戰爭;更基本地說,中國人對美國的好感,是發源於從美國國民性中發散出來的民主的風度,博大的心懷……但是,在這一切之前,之上,美國在民主政治上對落後的中國做了一個示範的先驅,教育了中國人學習華盛頓、學習林肯,學習傑弗遜,使我們懂得了建立一個民主自由的中國需要大膽、公正、誠實。

————《新華日報》副刊 1945年7月4日


1.我不能說美國的民主真不真實,但我們可以知道美國的民主程度在世界上是排名相對靠前的。

2.是美國的人民保障了美國的民主,同時也是美國的內外環境保障了美國的民主。

分別解釋:

1.絕對的「民主」是不存在的,但我們可以通過比較不同的社會判斷出哪一個社會更民主。就好像我們在遙遠的高中學過的一樣,兩杯水放在一起,我們無法說出兩杯水的熱力學絕對溫度到底是多少,但哪杯水溫度更高,哪杯水溫度更低我們還是能比較出來的。根據經濟學人編製的民主指數,各國的民主程度根據五個指標衡量:選舉程序與多樣性、政府運作、政治參與、政治文化和公民自由。以10分為滿分,美國的得分在8--9分之間。

經濟學人信息社發布2012年全球民主指數示意圖。綠色越深則民主程度越高,紅色越深則代表專製程度越高,黃色則是混合政體。

2.是美國的人民保障乃至造就了美國的民主。美國是一個典型的自下而上產生的國家,社群先於政權出現,地方先於中央出現,自治先於統治出現。五月花號船抵達新英格蘭地區時,這裡還是一個無政府的荒蠻之地。五月花號上的船員們要麼是清教徒,要麼是來新大陸的冒險者,為了協調彼此的關係,團結一致對抗惡劣的環境而定居下來,他們訂立了五月花號公約。這份公約成為美國日後無數自治公約中的首例,它是經由船上102名新移民中的41名成年男子經談判協商確定並要求共同遵守的,他們根據公約結成了自治團體,負責治安,生產等各種事務。此後,類似的自治團體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各個新興的定居點,各個西進的隊伍中。很快,各個自治州出現了,獨立戰爭之後又為了共同在國際叢林中生存壯大,通過彼此的談判協商形成了聯邦,奠定了現代美國的基礎。所以說,美國是先有了在民主狀態下生活的人民,隨之才產生了民主的制度。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其宗主國英國對新大陸的自治始終是默許乃至承認的態度,沒有壓制新英格蘭地區的民主發展,但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3.美國建國以來的內外環境也保障了美國的民主。與其他地區相比,美國建國以來極少碰到嚴峻複雜到威脅到民主制度的局勢。民主遭到致命危機往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面臨著來自外部的巨大危險,一種是內部矛盾的激化程度突破了體制彈性的極限。美國的位置得天獨厚,與亞歐大陸各個火藥桶都隔著大洋,而他們在美洲大陸上面臨的除了加拿大,墨西哥之外,就是印第安人了。他們不會面臨著一個必須依靠高度集權的政府,最大限度的調動社會力量才能戰勝對手,保存自己的局面。至於美國內部矛盾,最激化的時期也就是南北戰爭了--這是美國迄今為止唯一的內戰,唯一一次社會矛盾突破了制度邊界,但美國在這場戰爭中也沒有傷及元氣。南北雙方在戰時是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動員,聯邦政府的權力也確實擴張了,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軍事獨裁的局面都始終沒有形成(南方奉行州權至上原則,北方仍然是議會政治)。戰後聯邦政府也根據社會形勢採取了寬大政策,沒有進行你死我活的清算。對比一下民國時期的中國,內有軍閥混戰,民生困苦,外有日本侵華蘇聯覬覦,美國的環境簡直就是給他的民主制度定製的理想條件啊。


民主是什麼?一人一張選票嗎?少數服從多數嗎?公開透明的流程嗎?

我認為,權力只要能被限制就是民主。


真不真實什麼的,引一段文,你自己分辨吧。

來自太祖為美帝獨立日所作頌歌:

民 主 頌

——獻給美國的獨立紀念日

每年這一天,世界上每個善良而誠實的人都會感到喜悅和光榮;自從世界上誕生了這個新的國家之後,民主和科學才在自由的新世界裡種下了根基。

一百六十七年,每天每夜,從地球最黑暗的角落也可以望到自由神手裡的火炬的光芒,它使一切受難的人感到溫暖,覺得這世界還有希望。

從年幼的時候起,我們就覺得美國是個特別可親的國家。

我們相信,這該不單因為她沒有強佔過中國的土地,她也沒對中國發動過侵略性的戰爭;更基本地說,中國人對美國的好感,是發源於從美國國民性中發散出來的民主的風度,博大的心懷。

在中國,每個小學生都知道華盛頓的誠實,每個中學生都知道林肯的公正與怛惻,傑弗遜的博大與真誠。這些光輝的名字,在我們國土上已經是一切美德的象徵。

他們所代表的,也早已經不止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榮譽了。

瑪克吐溫、惠特曼、愛瑪生教育了我們這一代。是他們使年青的東方人知道了人的尊嚴,自由的寶貴。

也是他們,在我們沒有民主傳統的精神領域裡,築起了在今天使我們可以有效地抗拒了法西斯思想的長城。

這一切以心傳心的精神道德上的寄與,是不能用數字和價值來計算的。

中國人感謝著「美麥」,感謝著「庚款」,感謝抗戰以來的一切一切的寄贈與援助。

但是,在這一切之前,之上,美國在民主政治上對落後的中國做了一個示範的先驅,教育了中國人學習華盛頓、學習林肯,學習傑弗遜,使我們懂得了建立一個民主自由的中國需要大膽、公正、誠實……

我們相信,這才是使中美兩大民族不論在戰時,在戰後,一定能夠永遠地親密合作的最基本的成因。

我們離得很遠。百十年來,我們之間接觸著的也還不過是我們兩大民族間的極少數極特殊的一部。但,我們堅信,太平洋是不會阻隔我們人民與人民間的交誼的。

在患難中,我們的心嚮往著西方。

而在不遠的將來,當我們同心協力,消滅了法西斯的暴力之後,為著要在戰爭上建立了一個現代化的中國,在科學的領域裡更有待於盟邦的援助。

在過去,民主潤澤了我們的心;在今後,科學將會增長我們的力。

讓民主與科學成為結合中美兩大民族的紐帶,光榮將永遠屬於公正、誠實的民族與人民。

《新華日報·新華副刊》1943年7月4日

————

貼段老話吧:每見這樣的話題都樂不可支,長著x鼻子的動物們想咬而無處下口的樣子真是讓人捧腹……

麻煩你們,無處下口你們可以選擇撞牆,但污指這當年言之鑿鑿的「寶訓」為謠言的,你們還得要學習下新姿勢再開洗,免得被人笑話你無知


  美國一直以「民主」著稱,但政治世襲,家族政治的特點卻從來沒有消失過,比如2016年二大政治家族的對壘,將美式政治的實質毫無遮攔的呈現在世人眼前。也讓世人,懂得「民主」的內涵,即你是民,我是主。權力頂峰唯我獨尊,閑人別做他想。美國一直標榜反對貴族政治,貴族特權。但又有誰能說,民主黨希拉里(夫是前總統柯林頓)和共和黨小小布希(前有總統老布希,小布希),自己不也是再享受特權政治帶來的利益呢?其實,美國一直在不斷地打倒自己,只是自視過高,眼睛永遠不會看自己的屁股罷了。這方面的例子多不勝數,省略。

  西方民主制度,一直建立在金錢之上,沒有競選經費,就不能競選總統,錢從哪裡來?從本黨派的商界人士那裡來,這也是西方黨派始終代表一個階層利益的本質。而這個階層,一般是社會的既得利益者,有錢就有權勢,說的就是這種現象。很多發展中國家,受其「公知」蒙蔽,一直追求的原來是金錢政治,金錢民主,自己卻懵然不知。

  美式民主是這樣玩的。


手機黨,我來說兩句。

只說一點,就是中國人素質低不適合民主這個論點。我感覺很多人還是相信的,而且我相信他們不是不明事理,而是受了愚弄。

舉個例子吧,假如我是河南的一個老農民,是個文盲。

如果我國實行普選,那麼不管是地方選舉還是大選,負責我這片的地方官員,大政客的馬仔一定會來爭取我這張選票,要讓我投票給他代表的人,要麼給點直接的好處,要麼給點許諾,反正要有點什麼,我雖然是老農民,但也不會白給人東西。我才不管誰當總統,誰給我好處我投給誰。

你說這怎麼行,這樣怎麼能選出好領導人?

同志,民主選舉不是為了選出明主聖君,是為了相對的促進社會公平。

沒準,手裡有一張選票,一個河南的老農民,就能給他癱瘓的老伴多報幾塊醫藥費。

這才是民主的意義,跟國民素質何干?


不是真實的,因為它根本不存在。美國從建國就不是一個民主政體,它是共和制,雖然近年有搞民主的傾向。就連美國的國父們都明確表示我們不要民主,以至於美國憲法,權利法案和獨立宣言都沒提過民主二字。而我們通常理解的民主給人民帶來的好處,以及今天美國對其人民權利的保護,其實跟民主本身也沒有半毛錢關係。且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什麼是民主。民主,也就是democracy,源於希臘語demos(人民)和kratein(統治)。民主,也就是人民的統治。人民的統治?多數人的聲音永遠壓倒少數人的聲音,結果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唄,大多數人永遠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

聽上去不錯?大錯特錯。看看古希臘和古羅馬民主的後果,社會動亂惡霸橫行黑社會荼毒天下,人們賣身為奴僅為了換取人身安全。那還不如咱們肥豬賽大象的可悲時代啊!美國的國父們是這樣看待民主的:

"Democracy is two wolves and a lamb voting on what to have for lunch. Liberty is a well-armed lamb contesting the vote!"

「民主就好比兩隻狼和一隻羊投票午餐吃什麼。自由就好比一隻全副武裝的羊去競爭選票!」

-- Benjamin Franklin本傑明 富蘭克林(這是我認為最精闢的一個比喻)

"We are a Republican Government. Real liberty is never found in despotism or in the extremes of Democracy.

「我們是一個共和政府。真正的自由從來不存在於專制或極端民主中。」

-- Alexander Hamilton亞歷山大 漢密爾頓,華盛頓將軍的財長

"Democracy never lasts long. It soon wastes, exhausts, and murders itself. There never was a democracy yet that did not commit suicide."

「民主從來不能持久。它很快就把自己消耗殆盡,最終殺死自己。歷史上的民主最後都是自殺的命運。」

-- John Adams 約翰 亞當斯,第二任美國總統

"A democracy is nothing more than mob rule, where fifty-one percent of the people may take away the rights of the other forty-nine."

「當51%的人可以剝奪49%的人的權利的時候,民主並不比一個暴民統治要強。」

-- Thomas Jefferson托馬斯 傑斐遜,第三任美國總統,權利法案的作者

"Democracies have ever been spectacles of turbulence and contention; have ever been found incompatible with personal security or the rights of property; and have in general been as short in their lives as they have been violent in their death. 「

「民主一直為我們上演著鬥爭和騷亂;從未提供過個人安全和物權的保障;基本上都短命然後暴亡。」

-- James Madison詹姆斯 麥迪遜,第四任美國總統,憲法之父

"The experience of all former ages had shown that of all human governments, democracy was the most unstable, fluctuating and short-lived."

「歷史告訴我們,在所有政府形態中,民主是最不穩定且最短命的。」

-- John Quincy Adams, JQ亞當斯 第六任美國總統

"Between a balanced republic and a democracy, the difference is like that between order and chaos."

「平衡的共和與民主的區別,就是治世與亂世的區別。」

-- John Marshall, 約翰 馬歇爾1801-1835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

熟悉美國政治的都知道,美國總統選舉不是按絕對票數多寡來決定勝負的。美國政治體制的設計處處都在「躲著人民」同時還能處處提防著政府。最終達到政府與人民力量的平衡,並且還能協調各州資源和利益的分配。這就說到了我們的下一個話題,它才是美國人值得拿出來炫耀的東西,而且也是中國要走上富強的必經之路:共和。(理論上已經在路上咯)

同樣,我們說說什麼是共和。共和,也就是republic,是由拉丁文的Res(東西)和Publica(公眾)組成的。公眾之物,就是法律。共和的本質也就是法治,讓法去壓制政府,用法去保護人民。最終,理想狀態的共和政府應該是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的,也就是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注意,這是共和而不是民主的概念。共和是一種平衡的政治藝術,難點和走鋼絲一樣,在於保持平衡。最終,在共和的大傘下,自由和平等才得到了土壤可以從此紮根在美國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之中。

因此,美國是一個共和國家而非民主國家;其正義來自法律博弈而非暴民之意;其自由得益於法律的限制和規則的約束;其平等根植於整個國家的意識形態之中。所以,民主並沒有什麼卵用,過去現在將來都是;他既不是美國的一部分,也不應該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You walk with both your 2 legs.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如果不想看國內的論述的話,我也有台灣教授的文章

,對此有一定的科普作用,文章比較長,如果你有時間,對此有好奇心的話,

倒是可以一閱!

原帖地址:http://lt.cjdby.net/thread-1510997-1-3.html

目錄

  (一)工業革命與發達國家

  (二)中日兩國的近代工業化道路

  (三)台灣 失敗的民主

台灣經濟的困局與未來首篇(上)--工業革命與發達國家

  最近前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在聯合報寫了一篇社論:「我們需要第二次工

業革命」。請大家自己去Google搜索詳細內容。我個人非常尊敬這位學者,他

在資訊領域為台灣揚眉吐氣,更為台灣的教育做出奉獻,這些成就是王建明無

法比擬的,他才是貨真價實的「台灣之光」。文中他點明台灣「高科技產業」

的困境,而「高科技產業」正是台灣經濟目前賴以生存的基石,甚至連政治口

水都開始把這當作籌碼與大陸叫囂對抗。

  正因為如此,我們有必要仔細審視「工業革命」的方方面面,以便了解發

達國家何以發達,台灣又何以落後?否則我們無法找到台灣經濟面臨目前困境

的核心原因,我們也永遠不可能讓台灣人有一天過著像日本人或者美國人那樣

的高生活水準。

  我會用三篇文章來談這個議題:第一篇是關於工業革命的基礎和發達國家

何以富裕的本質,第二篇關於世界範圍「中國威脅論」的生成原因及中國大陸

為何富強的秘密,第三篇是台灣民主、台灣經濟以及目前政治亂象的相互關聯

性和治療藥方。

  產業生產從手工業過渡到大工業,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

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並擴充到其他行業。

這一演變過程叫做工業革命。

  蒸汽機被用於動力機改變了紡織業的生產面貌,因此成為第一次工業革命

的標誌。然後人類用電力帶動機器,電力被廣泛運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

的能源,鋼鐵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誌。到了1978年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VLSI)發明後,藉由電腦晶片,人類能讓工具機有「獨立思想」,並且精確

的完成生產任務,晶片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標誌。

  今天我們生活里的MP4和抽水馬桶都是古代帝王無法擁有的,因為工業革命

我們才有高品質生活,否則我們只能像非洲原始部落的酋長一樣看族人表演跳

舞。

  讓我們看看L·S·斯塔夫里阿諾斯(L·S·Stavrianos)全球通史里的一

段描述:

  英國偉大的工業中心伯明翰之所以變得重要,就因為它為殖民地提供了種

種產品:供印度用的斧子和供北美洲土著用的戰斧;銷往古巴和巴西、適用於

貧窮奴隸的枷鎖、手銬和鐵頸圈….在美洲的原始森林裡,伯明翰的斧子砍倒了

古老的樹木;在澳大利亞放牛的牧場上,迴響著伯明翰的鈴鐺聲;在東印度和

西印度,人們用伯明翰的鋤頭照料甘蔗田。

  這個時期新的需求分為兩種,一種是為殖民需要的,比如殺人用的船、火

炮、黑色火藥、硝石等,以及殖民釘子(美洲蓋房子用木頭)等金屬製品,另

一類是加工奴隸勞動的成果:熬蔗糖用的煤炭開採、紡織工業等。這些需求是

巨大的,因為海外搶劫和殖民活動發生的很迅速。僅僅北美因為蓋房子需要釘

子,就產生原來生產方式無法滿足的需求。

  它還發展起一種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生產釘子的鐵器商即鐵工廠老闆

將針條分發給制釘工人,由他們在家裡加工,然後再運回去銷售。到1775年,

釘子製造業每年用去一萬噸鐵,僱用約一萬名工人。任何一種經濟狀態,如果

沒有外來突發性的經濟因素衝擊,一般不會產生巨大的內部變革,而會持續原

本的狀態。沒有「強盜-殖民經濟」,不會產生歐洲內部新的、強烈的生產力

變革需求。歐洲會持續已經延續了500年的中世紀生產力水準和經濟結構。

  西方國家的「強盜-殖民經濟」引發了工業革命,這是個什麼樣的經濟體

系?

  英國人等從非洲捕獲和販賣黑人到美洲,在美洲和印度用奴隸勞動生產大

量的糧食、棉花、甘蔗、煙草、咖啡等產品運回本國(鴉片當然運往別國)。

這就形成了三角貿易:非洲--美洲--歐洲。另外一個三角貿易是用在殖民

經濟中賺來的錢與中國人做生意。新產品、新路徑、新方法成就了大英帝國。

到18世紀末,工業化革命前,英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在墨西哥和秘魯,西班牙人利用土著勞動力挖掘出許許多多的銀子。德累

克在對西班牙人的一次私掠巡航中,獲得了等於其遠航投資額的4700%的利潤

。伊麗莎白女王為他提供了幾條船,也分得一些股份,凈賺250000英鎊。她將

其中一部分投資於黎凡特公司,該公司的利潤後又用於創辦為英國贏得印度帝

國的東印度公司。

  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說:「德雷克用『金鹿號』帶回來的掠

奪物完全可以看作是英國對外投資的源泉和起源。」非洲也以幾萬奴隸被掠去

充當美洲種植園的勞動力的形式為歐洲冒險家提供了巨大利潤。比奴隸貿易本

身更有利可圖的是由奴隸勞動力經營的甘蔗種植園。西印度群島的甘蔗種植園

主是當時的巨頭,只有以往在印度發了財的「大富翁」能與他們相比。這些人

揮霍無度、開銷驚人,但是從長遠的觀點看來,更值得注意的是幾個東印度公

司、西印度公司、黎凡特公司、非洲公司和其他各式各樣的公司如莫斯科公司

、哈得孫灣公司以及南北美洲的種種陸上殖民地公司的生利的收益。

  實際上,布里斯托更因為成為奴隸貿易和蔗糖貿易的中心而成為英國的二

等城市。當地有位作者寫道:「沒有一塊磚不是用奴隸的血凝成的。豪華的宅

第、奢侈的生活、穿特殊制服的僕人都是財富的產物,而這種財富是用被布里

斯托商人們買賣的奴隸的苦難和呻吟製成的。」

  工業革命不會憑空發生,變革生產力需要大量資本,上面的歷史事實解釋

了英國資本累積的史實過程。除此之外它還需要兩個基礎:

  第一要限制封建制度在經濟上的決定性影響力,必要時廢除。封建制度下

,「你的是你的,你卻是我的」,限制封建制度的最大理由在於保證個人私有

財產的合法性,否則無法提高生產的積極性。我的命如果是你的,那麼我再怎

么努力工作還是會被你拿走。只要政治經濟上保持奴隸制就無法完成工業化,

例如印度和西藏。完全廢止奴隸制的國家才有工業革命的條件,如日本。

  第二要強力壓縮大地主在農業上的比重,方法是土地改革。這和第一個條

件是一體兩面。確保農民的土地所有權才能提高農業生產量,農業剩餘才有可

能成為市場發展的基礎。農民多收穫50公斤稻米賣到市場上,就有能力改善自

己的生活,也才有心思去改善農業技術。連吃穿都顧不上了,能指望他們搞實

驗提高產量嗎?指望開明的大地主提升農業技術更是緣木求魚。壓縮大地主的

農業角色後,也才能順勢引導他們把資本投入工業生產。沒有完成土地改革的

地區都無法產生工業革命,例如東南亞和南美。

  上述兩要件對西歐不起作用,因為當地貴族勢力總保持著經濟、政治和軍

事獨立。早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外活動是皇室獨資,利潤八成以上歸皇室。

見錢眼開的情勢下,合作經濟很快出現,因此每次海外冒險都可借籌資完成。

出資人可以是任何人,封建制度這時就剩形式。荷蘭人青出於藍,用全民參股

「荷屬東印度公司」的方式更好的實現平等。

  「東印度公司」首先發行股票,股票可以買賣,增加了風險規避的條件。

幾乎所有的人包括外國人都可以買這裡的股票,只要你願賭服輸。女僕、小販

、漁民、鐵匠、貴族、平民、將軍、士兵、王室、商人…幾乎歐洲大陸的每個

人都能在這場對全世界的搶劫和奴役中獲取好處,只要你買了股票!這種以契

約為基礎的經濟分配基本規則就是「按股分紅」。假如同樣持有10荷蘭盾1股的

王室一年分5盾,貴族分3盾,鐵匠分1盾,女僕分10分,這個公司最後只會剩下

王室獨資。因此按股份分紅,金錢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非常普遍。有這種好康

的發財機會,西歐不需要解決東亞國家的土地集中問題,去東方才重要。

  英國人照章畫葫蘆,結果英國發現了更好的生財之道:販賣黑人+農業生產

。不管三七二一,先從非洲抓滿整船的黑人再說,然後賣到南美的西班牙殖民

地和北美的英國殖民地。這些「移民」開拓了面積遠大於整個歐洲的莊園,加

上在印度奴役印度人種植棉花和鴉片,英國人建立起一個新的經濟體系。這個

經濟活動方式成為17世紀到18世紀末「最先進的生產方式」,自然也帶來最「

豐厚」的利潤,最後引發了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隨之而來的流動人口會升高社會對立,就業壓力會轉變為勞資對

立和爭取參政權,而產業資本也需要面對原料短缺和市場擴張的問題。第一次

工業革命的原料短缺使英國向海外「尋求」充足供應的棉花和市場。第二次工

業革命後,「電氣化」讓產業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更是殷切,這個時候「鋼鐵

」成為解決問題的良方,生產線上源源不絕的鋼鐵不但是產業基石,更是軍事

工業的基礎,「對外擴張」成為一石數鳥的妙招。

  工業革命先行國家例如英美法可以用殖民地來解決原料和市場問題,順便

引導人口流向殖民地就業,今天的印度、澳大利亞、南非和香港就是英國皇冠

上的明珠。法國有西非,美國則有西部大荒野等著移民去開發。原理換湯不換

葯,無非「槍杆子在手,本爺永遠正確」。

  「仗劍經商」讓英法兩國國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生活水準和世界地位,更

重要的是產生一種「良性循環」,對他們而言是福利,對殖民地人民來說卻是

災難。殖民地的年輕人只有兩種選擇,要不孤注一擲的前往「宗主國」發奮求

學,回家鄉後成為統治者的「代理人」,例如李光耀和岩里正男之流;要不一

輩子奔波勞碌,當個平庸的小老百姓,有口飯勉強溫飽就謝天謝地,例如日本

統治下的台灣人民。

  殖民地的好處是一言難盡的,首先是充沛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英法在各

自的殖民地內用關稅和行政手段排擠其他國家生產的工業產品,並且用高昂的

價格加速其本國的資本累積。而本國國民在殖民地不但享有優厚的就業條件和

待遇,更佔有司法審判上優勢。有了充沛的資本累積,更為了應付潛在軍事沖

突,技術改良必不可少,確保軍事優勢成為重中之重,兩國也因為軍事優勢演

變為帝國。

  這一切讓英法兩國的發展日新月異,軍事和工業相輔相成,工業和商業同

心協力,軍事和商業缺一不可。基督教教義中的「三位一體」在帝國主義時代

有了全新的面貌和內涵,信奉了一千年的上帝終於讓英法子民生活在奶酒之鄉

,「我們要領導落後地區人民開化」成為當仁不讓的使命,讓全世界沐浴在「

帝國的光輝之下」成為終極目標,不管宗教或政治皆然。

  好日子總有盡頭。工業革命後進國家如德國日本也想過上好日子,但無法

比照辦理,殖民地已被英法等國瓜分,為了解決原料和市場問題,甚至為了打

破封鎖,唯一手段只能訴諸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就是這麼開始的,第二次大戰

尤為明顯,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和德國的「雅利安人生存空間」都是形而

上學的鬼話,本質還是「強盜-殖民經濟」。

台灣經濟的困局與未來首篇(下)--工業革命與發達國家

  物理學中的永動機是指不停做功的機器。工業革命中的軍事工業聯合體就

像物理學中的永動機,只要細心維護並且供給充足原料,就能為本國人民高品

質的生活持續做功,做出貢獻。而鋼鐵工業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一切都是以

鋼鐵為基礎。

  為什麼?

  鋼鐵工業不僅代表鋼鐵冶煉,還包括化工和材料等工業。煤礦開採完後首

先需要煉焦,將其中的硫和其他成分分離出來,例如煤焦油用以生產紡織業用

的染料,苯提供給有機合成工業,譬如製藥。煉焦是早期最重要的化工產業,

後來重要性排名被石油化學工業取代。塑膠產品是石化工業最重要的貢獻,沒

有塑膠,我們今天的方便生活完全是泡影。

  化工產業在軍事上可以生產炸藥,農業上生產肥料,用來生產炸藥肥料的

石油就如同生命一樣無比重要。除了石油,工業永動機還大量需要各種原料,

例如鎳、鉻、鈾、鋁、錳、銅等礦物,這些東西除了保證軍事上的優勢,也能

保證國民的生活水準。

  為了確保石油和各種礦物原料的供給,美英法德日俄等列強無不發展強大

軍備,也就是以鋼鐵為核心的產業,並且在必要的時候大打出手。所以工業革

命的核心就是鐵,工業時代就是鐵的時代。擁有石油,卻沒有足夠的強大的鋼

鐵工業保護自己,下場會如同今天的伊拉克。擁有鋼鐵,卻沒有足夠的石油,

列強的動作必定是軍事出擊,好比今天的英美和二戰時期的日本,因為他們心

里非常明白保證工業永動機的原料供應是何等重要的任務!

  為了讓工業永動機持續運轉,所有的產業都是必要的,而且一定要能本國

製造。輪胎、飛機、造船、汽車、鐵路車輛、工具母機等一個都不能少。發展

的越齊全,綜合國力就越強,各產業還能彼此提攜,促進發展。「市場狹小」

、「比較優勢」、「貿易分工」、「進口替代理論」。。。這些理論在列強眼

里全是狗屁。除非確實落後太多,需要引進研究,否則外購根本不考慮。

  商業金融資本的主要任務是為了繁榮本國市場,儘力支持國內的技術開發

體系,以便創造良性循環。別人來買本國的工業產品沒關係,但本國的市場不

允許被外國公司侵佔。金融全球化的理由之一是為了阻擊潛在的競爭對手,本

國金融市場則不開放。金融資本的另外一項任務是推廣本國貨幣在全球範圍的

使用,持有本國貨幣越多,本國對當地的政治經濟影響力就越大。落後國家如

果突然有了巨額資本,由於缺乏強大的本國工業,自然也沒有足夠的軍力,只

能被迫投資列強的產業,例如沙烏地阿拉伯等海灣國家。

  軍事是工業革命最重要的內容,沒有強大的軍事能力,商業資本和工業產

品就缺乏臨門一腳。英國人用鴉片戰爭才迫使中國打開口岸,美國的佩里艦隊

用炮轟才迫使德川幕府開放通商。二次大戰後,美國完整繼承了英法兩國原本

在世界上的位置,成為世界霸主,原因在於美國複員遼闊,人口比英法總和還

多,礦產豐富而且位於本土,相較英法從殖民地進口更容易確保安全,加上運

用了科學化的工業工程管理,輔以適合美國移民社會的生產組織體系,美國憑

此才能徹底擊敗日本德國義大利。

  從歷史角度來看,德國日本確實戰敗了,但從「打破工業原料的壟斷」來

看,德日是成功的。他們藉由戰爭讓英法殖民地大範圍的獨立,從此可以用金

錢來購買工業原料,確保各自的工業永動機順暢運轉,同時用產品的品質優勢

獲得世界市場。用於購買原料金錢只能算零頭,工業產品換回來的收益遠比原

料多的多。

  二戰後的電子科技發展最終導致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競爭內容在原先的基

礎再加上吸引人才和資金投入開發的強度。李家同教授所說的FM集成電路就是

核心內容,可以理解成CPU,或者微處理器。這些電腦晶片對於產業發展非常重

要,應用廣泛。通過程式編寫,我們能細緻的控制自動化工具進行生產,甚至

能取代經驗豐富專業生產人員,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品質。軍事上我

們能提高偵查設備的運行速度,例如敵軍雷達信號追蹤,遠方戰鬥機的定位,

陸軍火炮的瞄準計算,還能提高商業交易速度和成本,例如電子交易。性能優

越的晶片在戰時更是確保自身軍事優勢的平安險。

  德國把FM集成電路當作「槓桿支點產業」,日本則稱為「產業之米」。德

國一向出口精密的加工工具,用集成電路提高精度後的工具可以確保德國優勢

;日本則把晶片應用在家電、相機和汽車上,用電子化在世界市場上攻城掠地

。這些就是李家同教授所說的高附加價值產品。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所創造的資

本累積不但為下一代的新產品作出貢獻,也促使晶片更軍事化,結果是列強能

讓自己的地位不受後來者的挑戰。

  這些還不夠。為了萬無一失,還需要對未開發國家或者開發中國家進行「

人才吸血」,以便徹底摧毀來自這些地區的潛在挑戰。利用本國已經擁有的高

品質生活環境和研究機會,加上提供獎學金,向全世界招聘有用的人才。「損

不足以奉有餘」是工業發達國家萬年不變的一貫方針。

  如果我們把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看作一個人,那麼血液是商業金融資本,身

體是工業生產體系,心臟是科技開發,身體披著一層堅實精良的盔甲。一個手

無寸鐵的酋長與這樣的對手對抗會有什麼下場,其結果只能是曝屍荒野,非洲

土著、南美印加人、北美印第安人等毫無例外。

  工業發達國家都是民主體制,但實行民主體制是否能保證成為工業發達國

家,甚至列強? 不可能。為什麼?

因為列強間在外交上的爾虞我詐和軍事上的磨刀霍霍從沒停止過,以前是這樣

,現在是這樣,將來還會這樣。民主人權是他們用來圓場的客氣話,確保他們

自身利益才是真的。更何況這些列強本身民主進程不同,控制列強的也不完全

是人民。

  

  越是工業革命先行國家,例如英美,它們的民主化程度就越高,給予人民

的政治權力就相對較大。但工業革命後進國家民主化的發展就相對緩慢,它需

要集中國家的一切力量急起直追,沒有本錢進行民主化嘗試,所以政治集權成

為首要選擇。例如日本的民主化就貧乏的可以。金美齡敢在日本大聲批判昭和

天皇嗎?要知道昭和天皇是掀起日本二戰的罪魁禍首,如果東條英機是A級(甲

級)戰犯,昭和天皇就是S級(Super)(特級)戰犯。東條英機在東京大審判

里一開始的供詞毫不避諱天皇的罪責。國民連批判元首的自由都沒有,它的民

主算什麼?

  

  實際控制這些列強的到底是誰?

  

  美國:摩根大通公司、美國銀行、杜邦、通用汽車、通用電氣、石油產業

等。

  

  日本:三井集團、住友集團、三菱集團、三和集團、芙蓉集團、第一勸銀

集團等。

  

  德國:蒂森克虜伯、西門子、IG Farben,Basf等。

  

  法國:Total、Elf等。

  

  我們可以在每個列強發現類似的結構,這些集團所代表的正是「工業永動

機」的核心部分,它們不但輸出原料供其他中小企業加工,還可以肩負起技術

開發的重責大任。它們善盡職責的為本國國民提供高品質生活的保證,但它們

永遠也不會被民主體制所左右,除非整個國家被摧毀。

  

  在知識經濟時代下,「強盜-殖民經濟」有新的花樣。方法是把發達國家

里的高污染高能耗產業轉移到開發中國家,同時用智慧財產權遲滯開發中國家

的技術開發速度,再適當配合商業低價傾銷戰術和債務陷阱確保本國在區域經

濟體系中的高端支配地位,使開發中國家成為本國隱形的勞動力和市場補充。

  

  未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如果不認清這種形勢,自立自強的堅持建立自己

的工業永動機,到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工業化失敗。但失敗了也不奇怪,工業後

進國家最後步入發達國家之林的也只有日本而已。

  

  工業革命的基礎是「軍事工業永動機」,發達國家富裕的秘密是「強盜-

殖民經濟」,就這麼簡單。

台灣經濟的困局與未來中篇(上)中日兩國的近代工業化道路

  

  第二篇我們來探討令世界關注的「中國威脅論」生成原因及中國大陸富強

的秘密。

  

  台灣人非常反感中國大陸的一黨專政和共產主義,覺得台灣的自由市場經

濟優越無比,是正義的一方。比起中國大陸,台灣人還是比較喜歡日本,覺得

日本既進步又有禮貌,一切都是那麼美好,連釣魚台都考慮當成禮物送給日本

。那麼我們就從自由市場經濟的角度回顧一下近代中日兩國的歷史,順便看看

後來的中國為什麼選擇了社會主義的道路,而這一切和現在的中國經濟又有什

么關係?「中國威脅論」從何而來?中國大陸為什麼富強?

  

  今天的台日關係和釣魚台問題是甲午戰爭所留下的直接遺產,戰爭的結果

使近代中國國運急轉直下。這場戰爭對中日兩國意義非比尋常,因為這是兩國

在開展各自工業革命後的第一次衝突,等於是兩國工業革命成果的一次總驗收

。日本勝利的結果,使日本躋身為東亞列強。沒有甲午戰爭的勝利作為基礎,

日本不可能有信心發動日俄戰爭,更不可能成為東亞霸主,發動後來的「大東

亞戰爭」。失敗的中國在戰後加速了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半殖民地化的命運,更

猛烈的內部矛盾隨後爆發出來,「庚子拳亂」可以看成是中國民間一次尋求自

強的嘗試,但錯誤的開始和錯誤的方法,使中國必須償付有史以來最大的賠款

,間接導致了清朝的覆亡。從1930年代kai始連續15年的日本大規模侵略戰爭中

,中國遭受無比慘烈和駭人聽聞的姦殺搶掠,直到抗戰勝利為止。這期間死於

非命和家破人亡的中國人又何止數千萬?

  

  首篇文章我們知道工業革命時代就是鐵的時代,鋼鐵工業的強大程度決定

了戰爭潛能。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中日兩國工業革命成果的不同?我們必

須回顧中日兩國的大鍊鋼運動同時做個比較,才能找到答案。

  台灣人喜歡日本,所以我們先看日本。

  

  當日本的佐賀藩從長崎的荷蘭人那裡聽到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消息後

,給當地武士的心底產生了巨大震撼,中國這個巨人竟然被西歐打敗了!他們

的反應是必須擴張軍備,因為下一個可能是日本!1842 年,佐賀藩按照荷蘭文

的《Liege炮兵工廠的大炮鑄造法》的日文譯本建設了鑄炮用的熔鐵爐-反射爐

。受佐賀的影響,首先是同在九州島的薩摩,接著是水戶也建設反射爐,然後

擴及到長州、岡山等藩,最後全日本各藩國都投入大炮鑄造運動,這是日本的

第一次大鍊鋼。這場大鍊鋼運動的本質原因是出於備戰考慮:鄰藩有大炮,如

果自己還只顧賺錢,哪天要是彼此間發生矛盾爭執,錢只會是屬於有大炮的,

所以你造我造大家造。

  

  武士們對建造巨大建築所需的基礎和強度知識一無所知,反正按圖施工就

是了。武士們組織日本社會的各類傳統工匠強行土法煉鐵,直接建設熔鐵反射

爐,然後按書上一字不差的操作反射爐,目的只是熔鐵鑄炮。武士們違背科學

規律強行推動煉鐵的結果:薩摩藩的反射爐基礎不牢,爐體逐漸傾斜後解體;

水戶藩的反射爐煙囪則被颱風吹倒;只有佐賀藩稍有突破,開始正規實驗,但

為期3年7個月的16次試運行全部以失敗告終。即使如此,武士們還是不後退更

不信邪,抱持著「如果做就能成」的態度繼續幹下去。

  

  在武士們開展鑄炮運動的同時,日本的蘭學家們也正密切關注各藩的鑄炮

進展。對佐賀藩遇到的困難,他們認為使用傳統反射爐製造的鐵溶解困難,就

算成功溶解鐵礦石也無法製造優質大炮,用高爐從礦石煉鐵是更好的選擇。另

一方面,面對出現越來越多的技術難題,佐賀藩認為必須深入和系統的研究鑄

炮業,於1852 年成立「精鍊方」,負責研究冶金、鑄造、蒸汽機、蒸汽船,並

聘請大量外藩人員,它相當於日本近代最早的工業技術研究所。這些研究和事

業需要的資金龐大,即使富裕的藩國籌集資金也非常困難,各藩國在鑄炮運動

中開始意識到破除行政疆界隔閡及整合全國資源的必要性,從而為將來推翻德川

幕府,建立中央集權政府的行動邁出第一步。

  

  任何角落總有貧富差異。看著富裕藩國的大舉煉鐵,貧困藩國除了如熱鍋

螞蟻般干著急外,只能另想辦法。錢少只好勤動腦,畢竟天道酬勤。日本東北

的南部藩總算找到了商人出資,聘請大島高任擔任技術指導建設制鐵高爐。這

個根據荷蘭書示意圖,爐高20 英尺,按照日本土法建造的「大島型」高爐,於

1858年12月制鐵成功。大島型高爐對日本來說是革命性的技術突破,用水車送

風,木炭消耗為傳統反射爐制鐵的 1/3,而且是半永久的制鐵爐,不像傳統反

射爐需要廢棄。但大島型高爐仍然有缺點,它的風箱送的是冷風,煉鐵單位消

耗燃料多,爐溫低,不容易維持鐵的熔融狀態,只能連續運行4-5天。大島型高

爐的意義是為後來明治維新建設的國營釜石制鐵所提供技術和人才準備。1880

年,占日本全國預算龐大比例的國營釜石制鐵所竣工,採用全套進口設備,此

廠原是為兵工廠預備的,可惜當時日本負擔不起焦炭煉鐵,又因為當地木炭短

缺,進口設備水土不服,與當地鐵礦石不能良好配合,很快便關廠。當時的日

本非常貧窮,因此關廠是個財政災難,日本的第二次大鍊鋼以經濟倒退10年作

收場,但武士們不氣餒,打算繼續幹下去……

大島型高爐生產出的是白口鐵,而兵工廠需要灰口鐵。灰口鐵中的碳是以遊離

態的石墨微結晶形態出現,在切削加工時,石墨可以作為潤滑劑,可以作為機

械加工的鐵。白口鐵則質地堅硬不易生鏽,適合傳統鍋具和刀具市場。在給大

島型高爐加裝熱風爐以提高爐溫後,大島型高爐也開始能生產灰口鐵,被稱為

釜石鐵,但釜石鐵還是過於堅硬不適合機械加工。

  

  從成本角度看,等重量釜石鐵的價格是進口鐵的2.3倍,兵工廠卻依然是釜

石鐵的忠實客戶,為什麼?因為釜石鐵的老闆有極強的政治背景。這種交易無

視自由市場經濟而且浪費稅金,可制鐵所因為有這個鐵飯碗才能穩定發展。第

三次大鍊鋼算成功一半,武士們繼續幹下去。

  

  從技術角度看,焦炭比木炭好,是最好的選擇,因為煉焦過程中產生的可

燃氣體可以做高爐燃料,可惜日本還是負擔不起。技術的改良持續進行。經過

科學計算,大高爐焦炭消耗率低,焦炭的火力足,總成本還是划算。為了適應

解決鐵礦中的高硫問題,在煉製過程中多添加石灰石就能解決。更重要的是,

原先國營釜石制鐵所的進口大高爐還很完好,改造一下就能用焦炭煉鐵。武士

們用雙手應驗了「如果做就能成」這句話。日本不但「能夠」, 還「知道」如

何生產全套制鐵設備,第四次大鍊鋼完全成功!

  

  這裡有個大問題。研究鍊鋼吃力不討好,從西方買鋼鐵就好,何必自己費

心制鐵鍊鋼?用比較優勢拿絲綢去換西方鋼鐵不好嗎?買進口設備鍊鋼不也可

以?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出兵台灣,租列強的船運輸部隊,這時列強為自

個兒的利益拒絕日本,日本連軍隊都出不了海。在透shi「列強行為準則」的真

面目後,日本下定決心要自立自強的把工業革命干到底。從制鐵的土產高爐開

始,最後全面使用先進的焦炭煉鐵技術,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經驗和技術人

才,武士們明白這個道理能應用到所有產業,於是「殖產興業」帶動了日本全

面發展,造船廠、兵工廠、鐵路、紡織,它們都得到大量政府補貼,根本沒有

自由市場經濟。

  

  中國講求有效率的自由市場經濟,「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速度至上,

阿斯本艦隊就這麼從英國開到中國,最後卻竹籃打水一場空什麼也沒得到。日

本是武士當家,中國當家的文士們在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叛亂中明白列強的實

力非比尋常,心動不如馬上行動:1861年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65年李鴻

章創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66年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67年崇厚創辦軍火機

器總局(天津機器製造局),數年間現代兵工廠在中國可算遍地開花,這些官

辦工廠在違反自由市場經濟的前提下隆重成立,按理強兵富國指日可待,怎麼

到後來連蕞爾小國的日本都打不贏?

  

  中國史書追究原因說中國封建制度腐敗是最大原因。在日本上下大建鐵路

的當下,中國第一條鐵路因為官民反對而拆除,問題是最後拍板定案的皇室正

是極權的典型,怎麼這時會從善如流的照章辦理?原來中國要尊重自由市場經

濟規律。當年清朝官辦的兵工廠造船廠進口材料和機器,為累積技術儲備還願

意提高工資吸引人才,甚至海關的稅銀都投入了,決心可謂無比堅定。但尊重

市場機制的大臣們上書「糜費過重」、「與民爭利」、「性能不如洋貨」,「

極權的清朝」體恤民意而且從善如流,反正節省銀子的事情辦起來大家都滿意

,官員還有機會中飽私囊。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下除非有利可圖,誰肯去研究制

鐵?就算某人成立制鐵廠,沒有政治背景的鐵飯碗合約也根本不可能活下去,

這就是漢陽鐵廠遲至1890年才竣工的經濟背景。「御外侮」是場面話,「挽利

權」是真心話,只因為「進口鐵」導致「龐大的貿易逆差」。日本武士們知道

鐵礦石和制鐵設備相互配套的重要性,透過牡丹社事件明白「列強的定義」,

無視自由市場經濟堅定貫徹獨立自主,並用堅持補貼建立了配套的造船廠兵工

廠;中國文士們認為有進口設備就能大鍊鋼鐵,阿斯本艦隊事件純粹是獨立事

件,堅定自由市場經濟的國際貿易比較優勢,造船廠兵工廠要和舶來品公開競

爭,政府補貼絕對不合理。

  

  清朝祖訓是「永不加賦」。英國國王要白紙黑字的大憲章才能自律,清朝

皇室有先祖訓示的家規就能貫徹,中國人憑什麼覺得英國政治體制月亮比較圓

?所以就算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蓋頤和園也只能「挪用海軍預算」,不能加稅

。頤和園好比今天的豪宅,可以被視為房地產行業。頤和園的雕樑畫棟好處是

非常多的,不但能提升中國工匠的技術水平,促進產業升級,徹底發揮清朝的

貿易比較優勢,還能多賺點西洋白銀。至於費錢的軍工產業要耐心等待資本累

積,擾亂社會秩序的鐵路更要仔細評估。反正GDP看起來都差不多,拼經濟也確

實看到成效,皇室完全有本錢信心充足的去開創光明前途。從這裡我們能確定

清朝是開明科學的,以民為主,當然也是民主的。

  

  機會永遠屬於有準備的人。1894年甲午戰爭開始,海戰方面,威震亞洲的

北洋海軍在「鎮遠」、「定遠」的帶領下實際上跟日本艦隊打個平手,但龜縮

在港中的北洋海軍最後被海陸夾攻毀滅。陸戰方面,清軍初期大量殺傷日軍,

但租來的運兵船在海上被擊沉後,加上缺乏海軍切斷日軍後續兵力,清軍一直

潰退到鴨綠江,最後戰敗。馬關條約除了失去琉球台灣外,相當於日本10年全

國預算的兩億兩白銀就這麼丟了,而且埋下今日台灣問題的種子,接著發生在

清朝的骨牌效應人盡皆知。

  

  清朝為什麼失敗?信奉自由市場經濟的文士們自作自受。遵行「自由市場

經濟原則」就沒必要建立制鐵廠,用「比較優勢」換取舶來品即可,所以也無

法解決造船廠兵工廠原料昂貴的問題,然後發現耗費太重,又不願意政府補貼

,只能想辦法減產關廠。等到1890年必須趕忙建立漢陽鐵廠的時候,發生鐵礦

石和進口制鐵設備不配套的問題,生產停頓,還是不願意政府補貼,大規模的

建設鐵路短時間內就更沒可能。在沒法降低陸運成本的前提下,整合國內區域

市場和降低原料運輸成本純粹是空談,工業循環體系當然從缺,工業技術當然

是零,整個國家還是大刀和弓箭的農業時代,而且還是信奉自由市場經濟的。

1894年的清朝就是用這種真實的社會經濟體制,去面對影響今後五年中華民族

命運的甲午戰爭。

  

  黃海海戰中的北洋海軍呈現訓練不足是合理的,沒有制鐵廠生產原料,兵

工廠成本太高,彈藥儲備當然只能靠舶來品,扣除備戰彈藥,平時自然無法進

行高強度海戰炮擊訓練,一旦碰上高強度的黃海海戰就會越打越弱,因為北洋

海軍無法修復所屬艦隊。剩下的戰術選擇只能用「艦隊存在」伺機打擊日軍的

補給艦隊,期望降低日本陸軍在朝鮮的戰力,減緩入朝的清朝陸軍的正面壓力

,所以李鴻章下令「保船制敵」在戰場指揮上是完全明智的,中國史書還說他

迂腐!?日本明白北洋艦隊存在的威脅和影響後,用海陸聯合強攻威海軍港,

北洋海軍只能背水一戰,最後壯烈覆滅。由於清朝不造船,也自然無法組織大

規模的民用支援艦隊支援入朝作戰的陸軍,只能找列強租船,等北洋海軍被海

陸夾攻消滅後,就更不可能再租到船支援入朝的清軍。清朝陸軍的大退卻實際

是缺乏補給的表現,無法補充兵員、彈藥、糧食,東北也沒有建設鐵路供軍隊

迅速集中兵力,清軍在高烈度的消耗作戰下能不退卻嗎?

日本為什麼勝利?當時的國會議員想通過民生法案的結果是被警察驅逐出場,

然後強硬派單獨表決通過備戰型經濟決議。當民生法案被迫通過後,政府的選

擇是直接解散國會,讓議員回家吃自己。日本當時的稅率實際達到了五公五民

甚至更高,而且投入全國財政資源的60%讓軍工產業有鐵飯碗活下去,還不計一

切代價的建兵工廠、造船廠、鐵路,軍隊進行「月月水火木金金」(周日視同

周一;周六視同周五,亦即每日訓練)的訓練,甚至國內引發暴動也毫不考慮

的武力鎮壓。高烈度的黃海海戰開始後,煉焦廠加班煉焦、制鐵廠加班制鐵、

兵工廠加班增產械彈、造船廠加班修船,以這些近代工業為軸心,工業永動機

的威力開始體現出來,這種現代戰爭的補給系統最後消滅了北洋海軍,更是日

本陸軍逼近中國東北的原動力。日本付出一切努力堅持到戰爭結束後,成果是

拿回兩億白銀來緩解國內經濟危機;打開清朝的市場;獲得台灣和朝鮮做未來

的市場和原料補充。反觀中國,永不加賦的民主皇室決定緩建與民爭利的鐵路

,天道酬勤在此偏向日本明治維新,清朝自強運動贏了才是怪事。

  

  為什麼自由市場經濟無法建立工業革命的軍工鋼鐵產業?因為它們在初期

絕對是慘賠的。

  

  英法美三國能順利推動工業化的原因是他們可以有外部補充,用剝削非洲

美洲大陸的資源做慘賠的本錢。首篇我們看到歐美的工業化動力來自骯髒的販

賣奴隸和三角貿易促成資本積累,然後升級的軍事武力提升對此種三角貿易的

壟斷能力,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國爭奪海上霸王都是為了這個

目的,只有霸主才能吃肉,其他國家只能喝湯。德國幸運搭上第一次工業化的

末班車,用傲人的80%國民識字率和高效的教育體系趕上英法。工業化出現的社

會緊張在德國同樣出現,重點傾斜工業的結果是高度軍事化。舉世聞名的德國

參謀本部是蒂森克虜伯為首的德國軍工產業最大客戶和支持者。普法戰爭後的

50億法郎賠款不但救了德國經濟,還獲得阿爾薩斯和洛林這兩個煤鐵礦區,更

加提高德國工業永動機的潛力。

  

  列強在完成第二次工業化後開始走上全球擴張殖民的道路,它們的工業永

動機比第一次工業革命需要更多原料和更大市場,任何國家如果打算靠純粹的

自由市場經濟累積工業化資本的嘗試都會是徒勞無功。列強首先會要求未開發

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開放港口,同意通商和船隻補給,識相的國家會同意,不識

相的會被狂轟濫炸到同意為止,然後列強會用自身大批量生產的紡織品和工業

品(火柴、鐘錶、肥皂、軍火等)傾銷,這只是地獄的開始。中日可算特例,

中國可以靠茶葉、陶瓷、工藝品大量換取歐美白銀,日本則可以靠少量絲綢。

中日對列強的貿易初期是公平、平等、自由的,但陰狠的列強隨時能用軍力掀

桌子逼你玩它自己佔便宜的貿易。果不其然,列強用鴉片「平衡貿易逆差」,

中國被逼查禁煙毒,迎來的立刻是軍事侵略的狂轟濫炸。真金白銀、各種原料

、當地市場永遠是讓列強最興奮的戰利品。

台灣經濟的困局與未來中篇(下)中日兩國的近代工業化道路

  

  鴉片戰爭的戰敗證明沒有軍力做後盾,就算在商業領域籌集到資本也遲早

會被搶掠。中日開始工業化的時候,連德國的條件都不具備,加上歐美國家此

刻在全世界開展全方位侵略,因此這個時期籌集工業化資本所剩下的唯一途徑

是更完全的國家集權和經濟補貼!起步更晚的中日兩國更不可能找到除了自力

更生以外的第二條路,不止如此,兩國還必須完成「鐵的國產化工業生產」才

能穩固跨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鋼鐵兩個門檻。日本

和清朝各自的兵工廠造船廠為這個時期的工業化難度和工業化失敗結果做出最

好的正反例證。中國堅持自由市場經濟,不補貼制鐵造船兵工各廠,不堅持采

用國產武器,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技術儲備,也就不可能建立自己的工業永動機

,對其他產業如紡織和機械工具等旁支產業的提攜作用也就無從談起。隨著列

強進一步發展,面對來自更強大工業永動機所支持的列強軍事挑戰,中國下場

只能屢戰屢敗,喪權辱國,很快的清朝歷史就此寫下句號。

  

  籌集資本的方式需要相對適應的政治體制。如果英國算列強中最民主的,

稍後發展的法國比英國更極權,德國比法國更極權,因為這是籌集和分配資源

的必要手段,由於德國本身是一個強調秩序的國家,並沒有對市井生活產生巨

大影響。對已經稀缺資本的中日兩國來說,民主體制根本是雪上加霜的死胡同

,要開展工業化只能用更專制集權的方式。明治維新對應了工業化的時代要求

,自強運動卻沿用古老的民主合議制舊瓶裝新酒。同樣是煉鐵辦廠,日本武士

們貫徹始終,中國文士們瞻前顧後;拿刀的武士們用軍事暴力解決政治矛盾,

拿筆的文士們用奏摺論戰選擇經濟優先,結果甲午戰爭後日本經濟步步高升,

中國經濟垂直掉落。

  

  籌集資本的另一個商業途徑是土地改革,引導資本投入工業發展。不過這

觸及中國社會精英的利益,跟抄家的意義一樣,是人人聞之色變的做法。諷刺

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是因為農民經濟問題而引起,中國歷史一

直在一個長期和平,但每隔300年一次的全國性暴動周期中循環。小說「賽金花

」寫實的表現了農業社會中大地主的社會經濟影響力。假使有個開明而且科學

的地主投入研究煉鐵,也出資成立煉焦廠,開始點火制鐵,就算有條件再好的

當地傳統農具和鍋具市場也無法消化這些鐵,所以他最後只能破產,煉鐵效率

越好,越符合自由市場經濟定律,多勞多得,他破產也越快。如果他再賭一把

,建設與民爭利的鐵路,他得擔心搶了漕運的工作或者被信仰風水的群眾破壞

,最好的下場是政府出錢把他的鐵路買回來。開展鐵的貿易也不行,因為被列

強們壟斷托拉斯,他也不可能憑一己之力打敗全體西方鋼鐵工業。他只能當個

洋翻譯或是幫洋人買賣物資的生意人,這是當時賺錢的上上策。

  

  問題是從國家角度來看,這根本無法完成工業化,不採取手段壓縮大地主

也無力把農業勞動力引導轉移到工業部門,不確保私有化就無法順利推動土地

改革,不土地改革就無法解決資本和勞力短缺問題,也無法集中資源投入工業

技術儲備。越晚工業化所面對的難題就越大,隨著時間推移,還需要適度推動

「均勻貧困」來累積工業資本,這就是為什麼越晚開始工業化的國家,社會主

義傾向越明顯,甚至是共產主義國家而且用軍事手段進行土地改革,並以軍力

為後盾實行配給制。採取這些手段是被逼的,因為無法在不受列強阻撓下完成

工業化,俄國就是例子。也因此西方國家非常痛恨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表面

說它們異常邪惡,實際理由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將挑戰它們的工業永動機,

並且和他們爭奪原料以及市場。

  

  列強會在世界各地安插代理人以防止對列強不利的情況出現。民國初年的

各地軍閥本質上代表列強的在華利益,混戰的表面理由是統一中國,本質上是

暗助列強獲得更多市場和原料。1928年國民黨完成了中國名義上的統一,還同

時不知不覺的繼承了列強利益代理人身份。無論如何振奮人心的「黃金年」拉

開了序幕,一如中國傳統習慣,「路線爭議」再次出現。

1928-31年間的實業部長孔祥熙提出以「國營重工業」為主,以國防為核心的工

業化計劃,但因缺乏資金支持迅速結束。繼任的陳公博提出以「私營輕工業」

為主,以融入國際體系的工業化計劃,財政部長宋子文也反對建立重化學工業

。他們認為自由市場經濟的好處是:活用民間資本、控制政府財政支出、國際

貿易分工;認為重工業發展道路不適合當時中國的理由:缺乏重工業的熟練勞

動力、重工業需要大量投資和產業整合、民間資本無法回收利潤、列強對本國

重工業有大量財政補貼。欠缺上述任何一個條件,中國走上自由市場經濟道路

  

  中國在德軍顧問的協助下建立了現代化的陸軍師,這些部隊在抗戰初期極

大的震撼日軍。抗戰中有四件事:德械師在南京失守後消失、國軍缺乏武器越

戰越弱、嚴重的通貨膨脹、普遍的政府貪污。這些現象彼此有什麼關聯?

  

  「黃金年」的本質是以私營輕工業產品、農產品、礦產交換等值的德國軍

工產品。中國實際上是虧本的,沒有化工產業提供化肥,農產品在傳統條件下

的增產可以被忽略,而礦石永遠比工業品便宜,大量農產礦產出口只能換少量

德國軍工產品。雖然盡職的德軍顧問幫助中國建立初級現代軍事工業,但缺乏

重工業支持,進口再多的兵工廠生產機器對國軍武裝還是杯水車薪,甚至連機

槍、步槍、子彈這三種需求都無法滿足。德軍機槍射擊時用金屬鏈條供給子彈

,中國卻只能用布條,因此機槍常常停止射擊,只因為中國沒有重工業。由於

高級官員本身具備私營企業主的身份,自由市場經濟只是變形的官商勾結,用

一切資源所生產的物資和利潤無法完全換成軍備或重工業設備。中國的戰前准

備實質上只有一點銀子,搭配一個初具國家雛形的骨架,指揮10萬德械師和百

萬民兵跟日軍對決。當中國轉向戰時官方掌控的計劃經濟後,經濟形態變成官

僚的商業壟斷,貪污自然是普遍的。日軍侵佔大面積國土和礦產資源、政府退

到農產相對貧困的西南山區、缺乏化肥提升糧食產量,然後大量難民湧入,糧

食短缺下的通貨膨脹成為理所當然,這一切根源於中國決定採用自由市場經濟

。各種條件決定中國打敗日本的唯一策略只能是用持久戰把日本拖到戰敗為止

,代價是全體中國人無比慘重的犧牲。

  

  走輕工業道路的中國無法提供一門火炮轟擊日軍,無法提供一架飛機對抗

日軍的轟炸機和軍艦,無法讓機槍順暢的射出子彈,德械師的消失只是時間早

晚,最後只能讓軍人悲壯的拿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如果歷史重來一次,「黃

金年」的中國能走上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嗎?

  

  不可能。

  

  這個時期的工業化難度比清朝自強運動的時代更難,憑藉以內燃機為動力

的海軍艦隊和標準化武器大量裝備的陸軍部隊,列強已能有效率的侵略全世界

任何角落,而且毫不放過任何獵物。任何國家必須完成蒸汽機和鋼鐵工業,還

得另外準備足夠軍力才能「開始工業化」,最後還不一定能成功。俄國在第一

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原因在於自身工業化程度不足,隨後的共產主義革命立即遭

到列強的入侵,在自己的國土上打敗列強後才能開始工業化。蘇聯嘗到被入侵

的苦果後,明白已沒有足夠時間用輕工業道路完成工業化,同時也沒有任何殖

民地可以作為補充,只能直接走重工業道路。建立工業永動機的代價是高昂的

,蘇聯礦產資源豐富,農業條件卻非常差,為籌集工業化資本,解放農奴,土

地礦產國有,實行軍事配給制,用軍事力量強迫一切資源向重工業集中,高強

度開展工業化的代價是饑荒。

  

  1928年的中國根本不可能做到上述工作。孔祥熙當時的想法是對的,但是

國民黨本身需要各地的地主充任官員以掌控行政區域,命令他們革自己的命無

疑是天方夜譚。土地不可能收歸國有,農民也就不可能解放,「二五減租」的

實況是假扮農民的地主對這個行政命令陽奉陰違,最後不了了之。籌集工業化

資本在私營企業的體系里不可能完成,理由是他們認為自己賺來的錢是應該的

,憑什麼因為你的一個命令就把錢投資在看不到收益的工業體系里?除非政府

給補貼!問題在於國民黨根本沒錢。中國名義上的統一意味著軍閥仍然林立,

國民黨用軍力強力推動經濟上的軍事配給會變成自亂陣腳。國民黨加強軍力的

唯一途徑只剩下努力創匯買武器。沒有重工業支持,自然也無法建造鐵路去提

高部隊行進速度,最後被迫掘開黃河大堤以遲滯日軍進攻,結果創造了黃泛區

,數百萬人民必須面對饑荒和洪災。

  二戰時期的日本能建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大和號戰列艦,生產當時世界上

最先進的零式戰鬥機,憑藉的正是重工業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徹底發展強壯

自身骨骼的「基幹產業」。這到底是什麼東西?

  

  基幹產業是指工業基礎產業:以鋼鐵和化工為代表的重化工業。第二次工

業化革命早期只有煤鋼工業聯合體,隨著時間推移,原本的鋼鐵工業催生機械

工業;煉焦工業催生石油化工和更多種的化工產業。新增電子工業,例如海戰

和空戰使用的雷達,早期計算機、密碼機等。機械工業成為開發重點,飛機和

工業生產設備都算這個類別。我們以德國海軍的俾斯麥號戰艦做範例:機械工

業要開發最重要的酸性平爐和大型壓水機。酸性平爐用來生產特殊鋼,例如炮

管和軍用鋼材。大型壓水機用來加工成型大型鋼結構部件,例如造船和船用鋼

板。化工產業提供焦炭鍊鋼,還生產高級炸藥以提高戰艦主炮的威力和射程。

電子產業開發的早期計算機可以大量計算火炮角度和射程之間的數學關係,陸

海空三軍都能用上。機械工業提供的高精度的工作母機還可以提高上述每種產

業的產品品質,但每種環節都需要大量的技術投資,完成每個環節,才能在這

些基礎上建造出戰力強大的戰艦,沒有其他替代道路。

  

  問題是酸性平爐不是洗衣機,普通人根本不會買。這種產品必須靠政府補

貼才有可能開發出來,初期也只能靠軍方訂單維持下去。加上技術開發的龐大

費用,所以基幹產業需要巨大的政府財政補貼才會有成果,這也是私有資本不

願意投入基幹產業的原因。洗衣機的製造如果沒有上述產業支持,絕對無法提

高品質,成本也無法降低。製造洗衣機裡面洗衣槽的最佳材料是不鏽鋼,馬達

軸承最好是汽車軸承,這都需要特殊鋼,但特殊鋼需要酸性平爐才能生產出來

。為了不讓洗衣槽損害女人的絲襪,需要機械工業提供高精度的工作母機。化

工產業需要提供高級化工原料,用來製造抗老化的工程塑膠外殼,把洗衣機包

裝的漂亮一點。電子產業需要提供計算器和晶片,讓使用者能按照自己的需要

選擇洗衣程序。

  

  如果什麼產業都沒有,要發展經濟只能進口列強的零件組裝洗衣機,今天

的東南亞經濟就是如此。反過來說,如果具備齊全的基幹產業,想生產什麼產

品都好辦,日本就是如此。軍艦和洗衣機依靠的都是基幹產業,最完美的情況

是洗衣機賺來的錢協助軍事工業。可惜工業化難度提高,要想自力製造洗衣機

,只能先造軍艦,否則只有被列強侵略的下場。蘇聯集全國之力強力推動工業

化的結果,是日本不敢軍事挑釁蘇聯,從而確保國家安全,並且完成擊敗納粹

德國的工業基礎。投入一切資源建立完善的基幹產業是非常值得的,因為它能

全方位保障國民安定幸福的生活。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東亞歷史翻開全新的一頁,中國要面對全新的爭議:

土地政策。國共對抗幾乎是立即開始的,共產黨已經完成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正在席捲華北地區。

  

  國民黨為什麼剿共?不剿共的結果必定是國民黨的政權徹底完蛋。黃金年

曝露出國民黨依靠地主進行統治的模式,國民黨不可能完成土地改革,那等於

立刻自行繳槍投降。政治上也不可能採取民主,中國還是農業時代,農民人口

占絕對大多數,國民黨沒有一人一票的政治基礎,跟共產黨同台選舉是自殺,

國民黨只能選擇與共產黨展開全面性的軍事對抗。共產黨強行土改的結果是兵

力大增,它先問農民「你分到田地了嗎?」,然後問農民「要不要參軍去保衛

你的田地?」士氣高昂的百萬解放軍很快誕生。早在江西井岡山時期紅軍就出

現武器奇缺的窘境,長期用土製武器對抗日軍工業化部隊的親身經歷,使中共

領導人看到工業革命和軍工產業之間的關係,深刻影響後來的經濟政策。

作者: nbdaodao 發布日期: 2012-12-04

1949年10月1日,在太祖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口號下,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工業化拉開序幕。回想過去20年的軍事裝備差距,太祖毫不考慮的選擇以「

重工業」主導的發展路線,開始大鍊鋼鐵。奉行「租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造

船」,和清朝完全相反。

  

  問題是工業永動機的建立需要代價,資本從哪裡來?僅有的黃金儲備被國

民黨帶走,只能想辦法去開採金礦。列強對共產主義是封鎖的,唯一的盟國是

蘇聯。可是蘇聯自己都需要從東歐獲得資源,給中國的協助必定是有限度的,

所以太祖說:「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為了提高效率,整個中國變成「黨國

一體」,把農業剩餘徹底轉移到工業部門,但還是不夠。中國再一次被迫土地

國有以籌集任何能搜集到的糧食去投入工業化。

  

  在建立工業永動機的過程中,會出現消費品短缺的問題,人民生活水準會

下降。英法美當初對殖民地「巧取豪奪」的方式維持本國人民的高水準生活,

日本用「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口號掠奪台灣農民,二戰戰敗後被迫停止。

中國的工業化起點更低,國家太大,要補充的東西太多,要如何轉移內部矛盾

?美國的原子彈宣告世界進入核武時代,軍事行動遲早會引發世界大戰。唯一

的選擇只能是靠政治權術轉移人民注意力,各種政治運動於是開始,還可以消

除內部雜音,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大陸必須集權專制,也是為什麼台灣人打心底

要跟大陸保持距離,美國敵視「毛主義」的原因,一切因為太祖選擇迅速建立

工業永動機。

  

  為了保證工業化的順利進行,這個時候還需要研究核武器,否則遲早會被

列強敲詐勒索。「要核子不要褲子」讓中國人窮的連褲子都沒得穿,可這比被

日軍強迫脫褲子,甚至永遠不許穿褲子來的好。中國大陸用30年建立屬於自己

的基幹產業,大到氫彈,小到電腦CPU,能生產幾乎所有種類的軍事武器。台灣

沒有基幹產業,必須靠美國的武器援助,所以美國不讓國民黨反攻大陸,台灣

就只能乖乖聽話,一直聽話到今天。

  

  隔海的日本在做什麼?二戰後滿目瘡痍的日本,於1946年成立「經濟安定

本部」和「經團聯」。在社會主義經濟學家有澤廣巳的指導下,經團聯開始「

傾斜生產」,無視利潤和產權,把有限資源集中到煤鐵工業,同時投資電力和

肥料兩個部門,然後以這些作為基礎恢復基幹產業。國民生活用配給制度解決

,每人每月500日元,火柴每人一天4支,肥皂每人一年1塊,一切資金來自政府

全額出資的國營銀行,不行就印鈔票。戰時的軍工產業工人戰後被迫失業,經

團聯讓製造火炮瞄準具的Canon公司去生產相機和鏡頭,改造商船,實在不行去

種樹。機會再次屬於有準備的日本,韓戰中的美軍需要日本,有了經團聯的指

揮體系,再加上美國援助,日本復興加快了進程。這時候的日本和共產主義的

中國根本沒差別。台灣人既然喜歡日本,那麼台灣人用雙重標準看待日本和中

國大陸就是有問題的,也是有理由的,我下篇會提原因。

  

  相比日本,中國也用一樣的體制,只是換個名字。中國共產黨就是經團聯

,國營企業完全服從黨的領導。日本人能共體時艱,可是中國人很難做到,中

國的周圍環境也沒有日本那麼安定,政治運動是必要的,但這一次黨員們發揮

與武士們幾乎一樣的角色主導中國工業化。當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

,基幹產業的爆發力很快展現。今天中國能快速搶佔原本屬於列強的工業產品

市場份額,能快速仿製出類似的產品,台商能在大陸發展那麼順利,完全是中

國大陸的基幹產業在後面的幫忙。

  

  中國能繼續成長,最大的原因就是有一個跟日本經團聯一模一樣的共產黨

進行中央協調,時不時的回憶艱苦的紅軍年代更讓中國堅定發展自己的軍事工

業。台灣就算知道有多少導彈瞄準台灣,就算偷到相關技術資料,沒有基幹產

業也無法生產這些武器。更何況這些軍事武器需要衛星定位,台灣只能用美國

的衛星定位系統,美軍等於間接控制這些武器的使用時間和使用方式,台灣毫

無自主權,每年還需要用台灣的國防預算心甘情願幫美國準備養著這些武器,

形同排擠台灣的教育和社會福利預算。最慘的是連技術轉賣他國套利也不能做

,因為台灣需要購買美國武器。這一切壞處都是因為台灣缺乏基幹產業。

  

  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沒有缺席,中國靠自己造出了龍芯。如果知道怎麼設

計複雜的CPU,那麼設計用於洗衣程序和火炮瞄準的晶片就更容易了,用於破解

情報密碼和模擬氣候變化的大型電腦也不會太難,不管是「槓桿支點產業」還

是「產業之米」,中國可以全方位的與列強逐鹿天下。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胄,東亞稱雄。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

光我民族,促進大同。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同心

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信奉「毛主義」的中國清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重要性,不但讓中

國重新成為世界列強,而且讓中國人民逐漸富裕。出現「中國威脅論」一點也

不奇怪,中國富強更是理所當然。他們比台灣更好的詮釋了國旗歌里的精神,

只因為他們打造了中國的基幹產業。

台灣經濟的困局與未來末篇(上)--失敗的民主

  

  這是《台灣經濟的困局與未來》的末篇,首先我要為各位讀者的等待表示

誠摯歉意,主要是為了忙考試。有鑒於最近發生的世界經濟危機和台灣消費券

熱潮,加上有越來越多的大陸朋友對台灣經濟發出越來越多的疑問,配合自己

這半年以來的思考,我決定在這個系列的末篇對所有問題做一個總整理,不但

要讓大陸朋友能對台灣經濟有更深入的認識,也試圖為台灣朋友指出一條全新

的思考道路,只因為這塊土地是我出生和成長的家鄉。

  

  溯源台灣經濟,我們必須回頭看甲午戰爭後的台灣。

  

  台灣剛落到日本手裡的時候是慘賠的,甚至連日本派駐到台灣的警察行李

內都能找到木匠工具,理由是隨時能轉行。日本是個赤貧國家,在《中日兩國

的近代工業化道路》里我介紹日本為備戰和工業化所作的一切努力,他們需要

超限度的投入一切資源進行工業化。日本沒有任何殖民地的統治經驗,日本國

內甚至有「把台灣見好賣出」的聲音。但日本政府認為英國可以井井有條的統

治殖民地,賣掉台灣等於證明日本人天生就比英國人愚劣,因此無論如何也不

能把台灣賣掉。

  

  擺在日本眼前的台灣人吸食鴉片問題卻急迫需要處理,這時出現「斷禁」

(立刻禁止)和「漸禁」兩種論點。「漸禁論」的提出者是後藤新平,他認為

鴉片專賣制度所獲得的經濟利益可以充實台灣總督的財政,另外日本并吞台灣

的動機不是對台灣人民一視同仁或施行善政,而是使台灣成為日本南進擴張的

跳板。日本並不想為台灣花太多錢,後藤新平的論點正中日本政府下懷。他很

快隨著提拔他的長官兒玉源太郎前來台灣,出任衛生顧問。有鑒於後藤新平在

工作上的出色表現,他升任民政長官,代行總督職務。他認為:「殖民地行政

計畫,在目前科學進步之下,必須根據生物學的原則。也就是要發展農業、工

業、衛生、教育、交通、警察。如果以上各項能夠完成,我們就可以在生存競

爭中獲得保全及勝利。」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日本總督府徹底而深入的調查

台灣全貌,也同時為殖民統治奠定基礎。日本總督府隨後提出了「工業日本,

農業台灣」的發展口號,農業的核心是糖、米,和最重要的鴉片,因為這是一

切初始資金的來源。

1900年日本總督經由調查得知台灣約有近17萬人吸食鴉片,1901年隨即設立「

專賣局」(壟斷的卡特爾),並由專賣局製造課負責鴉片的製造。為了更進一

步網羅吸食者及增加鴉片收入,總督府規定吸食者要有醫生的診斷書及領


你要的民主,是為民做主。還是民自己做主。推薦看看蔡定劍,劉喻的書,必看的一本書,烏合之眾


民主制度保障了民主還是民主的人民保障了民主?

其實都不是,沒有任何一個社會或者說人類群體生來就民主的、優秀的。

美國獨立戰爭剛勝利的時候,華盛頓的個人威望達到了頂點,有人推舉他做國王,有人推舉他終身執政。他自己卻堅持這個新生的小國應該建立起一種新的制度,一種優良的制度。 於是他自己只做了2任就堅決下台,甚至連對總統的稱呼都不使用殿下而是先生。在之後的兩百年間,人民和整個社會逐漸把這些東西當成了一種習慣。

一個政權剛剛建立的時候,其領導人總會有巨大的威望在身,他的一言一行往往就會影響到這個政權以後數十年乃至數百年的發展歷程。

可惜的是,本朝太祖與華盛頓相去甚遠。鄧小平所做的許多事情,包括改革開放,農村包產到戶,結束領導幹部終身制,其實只是恢復了本來應有的做法。


美國所標榜的民主是真實的嗎?

這個看你如何去定義民主,美國肯定是比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都要更民主的。但是談不上絕對的民主。直接的例子就是美國的選舉認制度和兩黨制。在美國,總統候選人不是直選的,而是每州有不同數目的候選人票,總統是由這些候選人選出來的。每個州可以決定候選人票如何用,一般時候是誰在這個州贏了選舉,誰就可以拿到全部的候選人票。這種奇怪的制度下,多數選民支持的候選人可能落選,因為候選人票多的州不支持他。還有美國的民主共和兩黨聯手壟斷政局,打壓第三黨,當然也不是民主的。

拋開普世價值,意識形態不談,純從功利角度談,民主的好處就是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和平的換政府。進而在政治觀點和政治勢力之間形成競爭,從而提高行政的效率。比如說我們覺得某個政策過時了,群眾非常不滿。中國的做法是老百姓告狀,上訪,群體事件,最後驚動了高層,才終於得到解決。美國的政治人物卻以發現這種事情而欣喜若狂,進而四處遊說,競選,推動立法,自己增加了影響力,實現了個人價值,也為社會做了貢獻。這一點上美國的民主是真的。其弊端遠小於好處。而很多所謂的民主國家,其實做不到這一點。某些地方,大選換了政府,輸得人不認輸,也有些地方,政府很糟糕,雖然幾年一次大選,卻換不了。

是民主制度保障了民主還是民主的人民保障了民主?

是兩者都有,但是歸根到底是人,因為沒有制度可以規定你的全部行為,如何反應,歸根到底還是個人選擇。

曾經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四個參與者,每個參與者發給起始資金二十塊錢。遊戲分成很多輪投資。每一輪參與者都可以拿一部分錢參與。每輪結束的時候,會返回總投資的40%給每一個人。比如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全部20塊錢投進去,返回就是每個人32塊錢。顯然,如果大家互相合作,每一輪都把自己所有的錢投進去,很快大家都會致富。但是如果有人故意不出錢,而別人出全部錢的時候,就可以佔到別人的便宜。但是這樣會破壞合作,漸漸所有人都賺不到錢了,最後大家會越來越窮。這個實驗的本質就是檢驗一組人是否能達成共識,通過社會合作帶來共同的收益。實驗的設計者找來世界不同民族的人測試,結果是試驗結果和民族性很相關。而達成共識的民族,往往社會是很民主,有法制的,不能達成共識的民族,往往是落後和內部紛爭不斷的。有趣的是,華人的成績在兩者之間,先是不懂得合作,然後慢慢學會了合作。

Antisocial Punishment: Why China Will Defeat Corruption, But Russia And The Arabs Won』t

這個東西談不上多麼權威,但是也是告訴大家,制度一樣的時候,你心裡怎麼想,是很重要的。所謂好的制度就能保證一切,是胡說八道的。而且一個有好的制度的地方,人如果變壞了,制度也會壞掉。民主也好,法制也好,如果要實行,要有一些核心的棟樑之才,這些人有責任感,不為利益所動,不計個人的得失,帶動風氣,才能真的成功。而制度,則是讓這些人在奮鬥的時候有舞台和武器而已。


樓上好多答案都沒有弄清民主是什麼。民主就是主權在民,國家力量由人民行使或由人民授權行使。

那麼我們看看美國,一般來說,國家權力包括行政、立法、司法三權。

行政權上,總統、州長、市長由人民選舉,FBI、州警的執法權來自立法系統,間接來自於人民,治安官的執法權來自與人民簽訂的治安合同。CIA、美國軍隊(陸、海、空、海軍陸戰隊)、特勤局、海岸警衛隊及國民警衛隊的暴力授權來自美國總統(及或州長),並受立法系統所訂立的法律法案約束,也屬於間接民主。

立法系統里,參議員、眾議員、州議員、市議員皆由人民選舉,副總統雖然不由人民選舉產生,但絕大部分情況下議會表決結果不會觸發的關鍵一票權(只有在表決結果為平局時,作為議長的副總統才有投票權)。

司法系統里,大法官雖由總統提名,但依然是國會任命的,其權力在名義上依然間接來自人民。國會、議會聽證會由各級議員主持,間接民主。起訴權屬於檢察官或大陪審團,其中大陪審團負責重大案件,成員完全從公民中隨機抽取,屬於直接民主。司法裁判權屬於陪審團,產生過程類似大陪審團,直接民主。聯邦執法官的執法權來自立法系統,間接民主。

你看,美國主要的國家權力基本都屬於人民、來自人民,所以說美國的制度實現了主權在民。那麼,對題主的問題,我的回答是:

是,美國的民主是真實的民主。

至於題主所說的第二個問題,我沒弄明白什麼叫「民主的人民」,就不強答了。


這個問題也可以參考秋霞的這個答案哦: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199403/answer/14336774


在所有西方大國的民意調查中,大多數人均反對美國對敘利亞實施軍事打擊,但它似乎對美國政府的影響不大。這彰顯了西方民主模式的虛偽特徵。只有俄羅斯政府的干預而非西方壓倒性的民意反對才能阻止美國對敘利亞動武

發達國家民眾正在意識到一個早已被發展中國家所洞悉的事實,即發達國家口中所宣稱的「民主」是虛偽的。事實表明,如果美國人民支持政府政策,美國政府就將此稱作「民主」。而如果美國人民反對政府政策,美國政府將不會按照人民意願行事。美國大部分民眾的意見被駁回,儘管並沒有像埃及和智利那樣被用機關槍掃射。但他們同樣被忽視了。

這一觀點早就被表達過,但的確千真萬確。西方現實存在的是,絲毫不帶民主偽裝的大企業獨裁。絕大部分人反對襲擊敘利亞意味著,此次的偽裝所掩藏的東西已經不像往常那樣。


西方也好,東方也罷。民主都是統治者的面具,被統治者的枷鎖。


沒有什麼絕對的 但是美國的民主至少每個人的聲音是可以被聽到的 有時候民主的制度並不能保障你能得到一個你想要的民主的結果 像很著名的辛普森案可以看到最後的九人 八個人都是黑人陪審 個人覺得某些問題上美國的民主有點自己把自己坑了進去的感覺 當然這對於那些沒有資本沒有權力的底層人民來講 自己的聲音能被聽到作為天朝人民的一員已經是覬覦已久羨慕不已了....


推薦閱讀:

如何客觀評價1992年俄羅斯電影《契卡》?
是否應該禁止平民擁有槍支(/禁槍)?
如何看待近幾年台灣負面新聞在大陸屢上頭條?
越南、泰國、印尼有可能變成發達國家嗎,為什麼?
英國歷史教科書如何評價華盛頓等美國國父以及美國的獨立戰爭?

TAG:歷史 |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