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喜歡豆瓣?

豆瓣小組,豆瓣小站......給你了什麼?


豆瓣的攻城師很萌!


「1441天以前,1382天以前」這些是什麼概念?


謝邀~

初時是因為豆瓣太清新,風格獨樹一幟。後來是因為我在這裡收穫了很多,朋友,成長,以及感悟。

我後期所有聽的歌都是豆瓣推給我的,而且很喜歡;我後期看的很多書也都是在豆瓣上看過評論後找來去看的。

豆瓣予我,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風格簡約,對比各大門戶。

界面美觀,而不庸俗。

功能純粹,每項產品都能專註於該領域,而形成粘性極強的用戶群體,換句話說,每個人在上面都能找到和自己恰好興味相投的人。

鼓勵原創,豆瓣依靠精準的用戶定位,保證了原創內容的高比例使得用戶得到的內容質量遠遠高於被大量轉載信息淹沒的SNS和微薄

最後一點,氣質決定產品。豆瓣是真正的根植於本土的網路產品,而非借鑒而來的形式(SNS、微博)。創始人和初始團隊的氣質直接影響了整個產品的風格,這是豆瓣的獨特之處所在~

道理類似的還有另一款本土原創網路產品果殼~


謝謝邀請。

這個問題反正很帶個人色彩,就主觀來答一下吧。

豆瓣對我來說——

1.是一個閱讀地。可以發現很多有才的,讓你笑得死去活來,讓你哭得痛徹心扉的書評,影評,樂評的地方。

2.是一個同城娛樂地。可以發現很多你所在的城市的各種聚會,各種犄角旮旯里的咖啡館。

3.豆瓣小組可以做很多事,曾經我去和小組的人一起徒步行,曾經和小組的人做讀書會,曾經和小組裡的人交換過禮物,許多人給我寄過明信片。老溫暖了。

4.免費招聘,基本靠譜。


1.傳統的sns網站的朋友關係都是認識的人,對於中國人來說,很少有人會真的把自己的生活搬到網路上讓朋友看到,而豆瓣則不一樣,他的興趣同好,關注的人之間只聊大家感興趣的話題,而這是我感興趣的地方,所以喜歡他。

2.發現生活,找尋真實自己。

3.豆瓣有些小組裡面真的很歡樂,比如B組,咆哮神馬的,心情不好的,到那去看看吧,但有的重口味,慎入。

4.豆瓣的內容高質量的多,原創的多,群體裡面有很多的小清新,小文藝,給我的感覺很好。

。。。太多了理由讓我喜歡豆瓣


豆瓣在行業內有著極高的知名度,也一直在聽行業內的人在討論、分析豆瓣。但是自己卻一直算不上豆瓣的活躍用戶,也曾有幾次試圖探索一下豆瓣的魅力,但每次
上去之後總是隨便瀏覽一番就退出來了。理由大致歸結為兩點:第一沒有需求,上豆瓣毫無目的;第二我自己並沒有耐心,相比較密密麻麻的小五號字體來說我更喜
歡看圖文。或許你會說如果有需求就有耐心了,有道理,但是如果用戶有了需求,但產品做的不好的話,那用戶也是很難留住的,當然如果你的服務是剛性需求而且
又是獨一無二的,像中國鐵道部的官網那樣,那就另當別論了。



上一段可能你會感覺我挺討厭豆瓣的,但是最近自己的確是愛上了豆瓣,訪問豆瓣的頻率也高了很多。這種轉變主要是源於自己近來無聊,所以選擇去看電影打發時
間,在選擇看哪部電影的時候需要參考一下電影的評價以做決定。在電影方面最知名的網站要屬時光網,但是我的需求是看看最近上映的電影評分如何,相比較時光
網來說豆瓣電影的呈現形態讓我獲取信息的速度更快。要說明的一點是我並算不上影迷,看電影純粹是為了打發時間。


豆瓣的產品一直很簡單,給我的感覺像是沒有經過UI設
計過一樣,界面並沒有很高的美觀性,但是豆瓣的設計體現的很重要的一點是功能主導。不管是老產品的改版還是一個完完全全新產品的誕生,都要面臨同樣的一個
問題就是怎樣讓用戶熟知產品,如果用戶對你的產品都沒搞懂的話,更別提對你產品的喜歡了。產品人員總希望讓用戶在最短的時間內對產品有詳盡的了解,我們設
想用戶是沒有耐心的,他們去一個陌生網站是毫無目的的,所以我們總想著在視覺上抓住用戶的眼球,傳遞網站的核心信息給他。從用戶對信息的接受程度上講,圖
文肯定要比單純的文字更好。可是反過來想,如果用戶是真心想到你網站上找尋信息的話,即使不在視覺的吸引力上做多大功夫,文字也完全可以,對於豆瓣來說就
是這樣,只要順理成章的把信息表達出來就可以了,不需要進行過多修飾。

很多人都說豆瓣是個小眾網站,其實從豆瓣所面向的領域來看,很大眾化,如果說喜歡讀書的人變少了的話,那音樂和電影基本上就可以算是人人都會有的需求了。
在節目對於觀眾的衡量中,有兩個非常大的維度劃分,一個是忠實觀眾,一個是普通觀眾。兩者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對於節目的支持力度不同,在對節目付出的代價
上忠實觀眾肯定要高於普通觀眾。同樣如此,雖然大家都喜歡看電影,聽音樂,但有的人是影迷、歌迷,而有的人卻只是泛泛的把音樂和電影當做生活中的一種愉悅
而已,後一個群體的人數要遠遠多於前一個。多數用戶對於音樂和電影都只是被動的接受,選擇多是來自於生活中朋友的口碑推廣和一些社交網站的偶遇。對於這樣
的用戶來說,他們也是很少回去訪問電影相關的網站的,排除了這部分用戶群,豆瓣的用戶自然就會減少很多。所以說儘管面向的市場很廣闊,但是豆瓣的產品形態
並不是人人都樂意接受的,而且關鍵的一點在於很多用戶並沒有主動到一些內容高質量的垂直性網站找尋信息的意識,這也就不難理解豆瓣用戶增長緩慢的原因了。


作為用戶如果你真的有目的性的去豆瓣的話,會發現在對於自己的某些決策上豆瓣確實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的。但是豆瓣把用戶門檻架設的太高,多數用戶在互聯網上
瀏覽時大多是浮躁的心裡,而上豆瓣需要一顆安靜的心。豆瓣要做的是生活發現服務,而真正能為用戶的決策真正提供參考的並不是電影或書的官方介紹,而是用戶
的評論。要想看到這些文字評論,如果用戶懷著是一顆浮躁的心的話是根本就看不進去的。或許你會說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豆瓣大可以多採用圖文形式。但是這又會
面臨另一個問題,要想讓用戶在網站上貢獻自己真實的感想,也需要保持一顆靜下來的心,而如果豆瓣的產品更加花哨,表達形式多採用圖文的話就會打破讓用戶用
心寫字的氛圍。一面是用戶收集信息的需求,一面是用戶獲取信息的需求,產品形態對於兩者的滿足會產生矛盾。最好的方式是將用戶的寫跟看創造兩者不同的氛
圍,但是如果這樣就很容易出現一個問題,造成兩者成為兩個不同的體系,網站整體風格不統一。兩者權衡,還是要偏重於用戶內容的提供,畢竟對於豆瓣而言好內
容才是吸引用戶的根本。


產品尤其特徵,用戶有其特質,產品的是什麼樣的形態,用戶特質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其實豆瓣的功能並不複雜,概念上也不是多大的另類創新,產品使用起來
並不難,但是對豆瓣由陌生到熟悉的過程真的是需要用戶自身的沉澱。寫到這裡就要止筆了,說了這麼多,卻很有挫敗感,貌似真沒說出多少實質的東西來。還是請
大家拍拍磚吧!


如果說blog的興起讓寫日記又重新變成了一件帶勁的事情

那麼豆瓣讀書,包括筆記評論,讓我覺得讀書這件事不僅依舊沉靜,而且很酷!

也通過豆瓣認識了很多新朋友,更重新認識了很多現實生活中的老朋友

就像@夕陽雪 童鞋說的「豆瓣予我,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豆瓣這個虛擬社區,加上我現實生活的朋友家人,我的社交圈才是完整的

豆瓣又是個大學,作為一種源源不斷的補充,補充著我的知識體系不斷外延不斷完善


知乎上多得是好人和三觀端正的人。

但只有豆瓣上才有真正的怪人。


1.阿北在豆瓣衚衕的星巴克,花了幾個月時間構造出豆瓣網這麼有品味的產品,光想想就覺得多麼美妙文藝的一個過程。


2.文藝是一種信仰。豆瓣是如此純粹的一個知音。看書評,影評,樂評,參加小組,同城娛樂。讀讀寫寫,思考與記錄生活,與共鳴者碰撞邂逅,這是個打破虛擬網路界限的空間。


豆瓣小組:在kindle小組找到一個出手dxg的朋友,以1500拿到dxg加皮套。

豆瓣小站:搜集到很多的電子書、英文廣播劇資源,讓我了解到bbc的廣播劇太美了。

豆瓣讀書:很方便地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書,節省了找書的時間。通過書評讓我能結合別人的觀點更全面深入的讀一本書。

豆瓣fm:很喜歡輕音樂頻道,清凈了我的耳朵。

很喜歡豆瓣!


完成了真正現在社區的概念:社區文化與制度的形成,不同社區之間的分割與共存,社區中人們認知盈餘產出……一切都在管理員和網友的共同努力下,和藹有序。


找到女朋友……


剛開始只逛小組,用FM,現在小組基本不去了,FM一直在用,還有看完一本書或一部電影的時候,都會去看看評論。


1、幫我節約了看書最大成本(時間),同時很快很准找我喜歡的書;

2、下載了很多電子圖書(節約RMB);

3、很喜歡他們產品,能算的上一家創新性公司;

4、很真實的網路世界,很文藝的生活氣息;


只能說豆瓣很對我胃口


因為文藝,所以喜歡。。。畢竟書評和影評,豆瓣是做的最好的!小組就各種各樣什麼東西都有,沒有你想不到的。挺有意思。除了看書評和影評,順便有時候聽聽豆瓣音樂,也就沒什麼用了


好像是和菜頭給我推薦的豆瓣?

總之我是2006年初註冊的,豆瓣骨灰了。

感覺這是一個挺安靜的小站,哈哈,後來才知道不是這樣,深圳豆瓣這些小組,月泡啥的,挺多。

蠻喜歡有些人寫的日誌啥的,一點不裝,呵呵

另外四集燒,下廚房這些小站,也很清新

另外自己看了書或電影,會跑上去記一下,那上邊推薦的書或者電影,評分基本靠譜


喜歡讀書和電影頻道。數量統計讓我有成就感。能順藤摸瓜知道很多好書和好電影。能通過書評影評接觸很多有意思的人,通過他們能了解到很多東西。

小組很久沒用了,現在主要就是刷下友鄰廣播,然後看了書和電影去標記一下。


喜歡看影評和書評。


推薦閱讀:

豆瓣閱讀開售了,它的前景會如何?
如果有個平台能把微博、人人、豆瓣等SNS整合,用戶會喜歡嗎?是否會有這樣的趨勢?又是否有必要?
如何評價在那些主旋律電影下無腦打一星的人們?
微博上的留幾手 是團隊炒作么?
豆瓣的用戶體驗好在哪?

TAG: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