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什麼?

1.科學到底是什麼

2.現有的人類知識學科分類中,哪些算是科學領域的?例如數學、社會學、計算機學、醫學、軍事學、建築學、經濟學、哲學,這些算是科學嗎?

3.非科學和偽科學的區分標準是什麼


阿西莫夫:科學是什麼

作者:阿西莫夫  譯者:朱嵐

    在開始的時候幾乎就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種強烈的求知慾,無機物是不會有的,而有些活的有機體也因為缺乏好奇心而顯得全無生氣。

    一棵樹無法以我們所能辨認的方式對它的環境表示好奇;海綿或牡蠣也同樣不能。風、雨或海流帶給它們所需要的物質,而它們也能夠從中獲取。假如遇到的是火、毒品、獵食動物或寄生物,它們也會安安靜靜地死去,就像活著的時候一樣無聲無息。

    早在生命誕生的初期,某些有機體就己發展出一種獨立運動的能力。這對它們控制環境具有重大意義。會動的有機體已不再是消極地等待食物,而是主動地去尋找食物。

    於是世界上出現了冒險與好奇心。一個有機體如果在尋找食物的競爭中猶豫不前,過度保守,必然會慘遭挨餓的命運。因此,在早期,為了求生存,必須加強對環境的好奇心。

    以蠕動方式尋找食物的單細胞草履蟲,不可能像人類那樣有自覺的意識和願望,不過,它具有一種動力(即使只是「簡單」的物理-化學的動力),使它好像是要在周圍的環境中尋找食物或安全。這種由「好奇心」引起的動作我們最容易辨認,因為這種動作是與人類生命最為相近的那種生命所必不可少的。

    當有機體變得越來越複雜時,它的感覺器官也更加多樣化,而且更為複雜、更為精細,有關外界環境的更多的信息被接收進來。與此同時,它也發展出(是因是果我們無法分辨)日趨複雜的神經系統,以儲存或轉譯由感覺器官所接收到的信息。

  求知慾

    有時候,接收、儲存、轉譯外界環境信息的能力超過了所必需。一個有機體吃得很飽而又無所事事,眼前又沒有危險,它又會怎樣呢?

    或許它會像牡蠣一樣陷入麻木的狀態。但是高等有機體仍有探測環境的強烈本能,我們可以稱之為「閑暇的好奇心」,雖然我們對此可以不予理會,但是我們可以以此來判斷動物的智力。譬如,狗沒事幹的時候,會到處聞來聞去,聽到人類不能聽到的聲音時,又會突然豎起耳朵;而貓有空閑時,不是在舔自己,就是安靜地伸著懶腰睡大覺,由此我們可以判斷狗比貓聰明。腦子越發達就越有興趣探險,閑暇的好奇心也就越旺盛。猴子以它的好奇心聞名,它那忙碌的小腦瓜兒隨時隨地不斷地在動,在這一點上,以及在其他很多方面,人類可說是超猴。

    人腦是迄今已知的宇宙中最精巧組織的一團物質,它接收、組織、儲存信息的能力遠遠超過生活的需要。據估計,在一生中一個人可以學到15×10^12個信息。

    由於人腦的潛力如此巨大,所以人很容易被無聊所折磨。當一個人被限制在沒有機會施展自己腦力(除了基本生存所必需之外)的情況下,會逐漸產生不愉快的癥狀,包括嚴重的精神分裂症。事實上,任何正常人的好奇心都很強,如果這種好奇心不能在正常情況下得到滿足的話,它只好另找出路,甚至做出令人悔恨的行為。人們不是常說「好管閑事」和「少管閑事」嗎?

    即使要受到懲罰,人類也一向難以克制他們的好奇心,這從傳之已久的神話或傳說中可見一斑。希臘有個潘多拉及潘多拉的盒子的故事。潘多拉是世間第一個女人,宙斯給了她一個禁止打開的盒子。可想而知她很快就把盒子打開了,發現盒內全是疾病、饑荒、仇恨及各種邪惡的精靈,這些精靈全都跑了出來,從此危害人間。

    聖經故事中夏娃被蛇誘惑的那一段,在我看來,蛇的工作簡直易如反掌,而且我認為它甚至可以不必說那一段引誘夏娃的話,因為即使沒有外界的引誘,夏娃的好奇心一定會驅使她嘗一嘗禁果的滋味。如果你想用比喻的方法解釋聖經的話,你可以把蛇設想為人類這種內在衝動的代表。在傳統的漫畫中,夏娃手拿禁果站在樹下,至於蜷在樹枝上的蛇,只要再標個「好奇心」就可以了。

    即使好奇心跟其他人類的衝動一樣用在最不名譽的事情——刺探別人的私生活上,它仍然是人類精神中最高貴的天性,因為好奇心最基本的定義是「求知慾」。

    這種求知慾最初表現在解決人類實際生活的需求上,例如:怎樣耕種作物能獲得豐收?怎樣設計弓箭才最好用?怎樣織布比較好?簡單地說就是「應用藝術」。當這些比較基本的技能需求滿足以後又如何呢?求知慾不可避免地會升級到比較不受限制和更複雜的活動上。

    顯然,為滿足剛開始的無限的精神需求的「美術」,是在無聊的痛苦中產生的。誠然,人們很容易找到美術更多的世俗的用途及產生的原因,例如繪畫和小雕像被用來作為豐收的符咒和宗教的象徵,但是人們不能不懷疑,是先有了物品,然後才想到拿它來作什麼用。

    如果我們說美術產生於美感,那也是本末倒置的看法。美術一旦形成,就會不可避免地向美的方向擴展和提高,但即使沒有這一過程,美術仍然會形成。毫無疑問,美術除了先於充實心靈的基本需要之外,也先於對它們的各種可能的需要或應用。

    不僅從事美術創作可以滿足精神需求,作品的玩味和欣賞對觀眾來說也有同樣的作用。一件偉大的藝術品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它所提供的精神刺激不是其他地方可以輕易找到的,它所包含的複雜「信息」使腦子的活動超出平常的需求,除墨守成規或精神失常的人外,這種腦力活動是相當愉快的。

    即使從事美術可以消磨閑暇時間,但也有它的缺點,那就是除了必須有充滿活力及創造力的大腦外,還需要精巧的技術;至於不涉及技術的腦力活動,事實上與美術活動一樣有趣,它所追求的是知識本身,而不是為了應用。

    於是求知慾似乎相繼被引入更微妙的領域,從而更有效地佔有心靈——由完成實用的知識,進而完成美的知識,再升高到「純」知識。

    單就知識本身而言,是為了尋求解答諸如天空有多高、石頭為什麼會落下來等純粹由好奇心所引發的一些問題。然而,並沒有什麼明顯的目的使我們一定要知道天空有多高或為什麼石頭會掉落。高高在上的天空不會干擾我們日常的生活;至於石頭呢,使我們知道為什麼石頭會掉落,也不能使我們更靈巧地躲開它,或者碰巧掉在我們身上的話,讓它打得輕一些。但是總有人會問那些看起來毫無用處的問題,並設法尋找問題的答案,這純粹是出自於求知慾,為了使他們的大腦保持活動。

    解決這種問題的明顯的方法是:編造出一個合理的答案——從當時已知的資料中找出一個足以滿足好奇心而又可以理解的答案。用「編造」這個字眼似乎太粗俗,太沒有詩意了。古時候人們喜歡把發現的過程歸因於繆斯女神所賜的靈感:或來自天國的啟示、不管是靈感還是啟示,或是講故事中的創造性思維,這些解釋大都是類推得來的。例如閃電具有駭人的殺傷力,就像一把猛然投擲而來的利器,從而推導出、定有能夠使用這上強大武器的巨人,因此在神話中,閃電便是雷公的錘或是宙斯的發亮的矛。超等的武器為超人所利用。

    於是神話便這樣誕生了。自然力都被擬人化而且封為天神。各神話間彼此互相影響,並由一代代講神話的人加以補充提高、直到原來的面貌變得模糊不清,有些神話會變成哀婉的故事,而有些增添了倫理道德的內容後變得非常重要,竟然使它們在一種主要宗教的結構中有了意義。

    就像藝術有美術和應用藝術之分一樣,神話也有這種性質;神話可以維持其美的魅力,也可以適應人類的實際應用。舉例來說,早期的農民相當關心下雨現象以及下雨為什麼如此反覆無常。人類把天地加以擬人化之後,發現下不下雨很容易解釋。下不下雨要看地神或天神高不高興。這種神話一旦被接受,農民就想到要用各種祭拜儀式來取悅於天地神而降雨,比如以飲酒狂歡的方式來讓天地之神高興等等。

  希臘人

    在西方的文學和文化遺產上,希臘神話是其中最美麗和最精彩的一部分。但希臘人最先也是以非人的和非生命的觀點來看待宇宙的。對於編造神話的人來說,宇宙性質的不可預測正如同人的本性一樣難以捉摸。雖然這些神擁有超人的神秘力量,但不管他們多麼厲害,他們跟普通人一樣也有輕浮、反覆無常、激動、為瑣碎小事發脾氣等毛病。浩瀚的宇宙在這種霸道而又不可預測的神祗控制下,根本沒有希望能了解它,只有聽天由命。但是後來的希臘思想家以新的觀點來看待宇宙,認為宇宙是由不變的法則控制的一台機器。他們此時都致力於這種令人興奮的智力活動,試圖發現這些自然法則究竟是什麼。

    根據希臘的傳說,第一個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是公元前600年的泰勒斯。後來的希臘作家們給他加上了無數個發現,而他可能是最先把整個巴比倫文化帶到希臘來的人。他最驚人的成就據說是正確地預言了公元前585年的日食,後來果然發生了。

    在探索自然法則的過程中,希臘人認為大自然是會公正處事的,也就是說,只要用正確的方式去探討,大自然必定會披露出一些秘密,決不會中途改變立場或態度(兩千年後,愛因斯坦心有感觸地說:「上帝或許是神秘莫測的,但他絕無惡意」)。他們還認為自然法則一旦被發現就可以理解。這種希臘式的樂觀精神一直留存到現在。

    這種信念產生之後,人類就得創造出一套有條理的系統,以學會怎樣從觀察到的資料中找出內在的規律。運用既定的論證法則由一點推進到另一點必須運用「推理」。一個進行推理的人可以利用「直觀」來指導尋找答案,但是必須依靠合理的邏輯才能檢驗某一種理論。舉例來說,如果白蘭地加水、威士忌加水、伏特加加水、甜酒加水都是能醉人的,那麼你可能很快就下結論說:在這些飲料中,麻醉因子一定是共有的水。這種推理是錯誤的,但到底是哪裡的邏輯錯了並不明顯。如果情況更複雜,要找出錯誤就更不容易了。

    找出推理過程中的錯誤,從希臘時代至今,思想家們都引以為樂。然而系統邏輯的最早基礎,則應歸功於公元前5世紀的亞里士多德,他是第一個總結出嚴密推理規律的人。

    人對大自然的智力遊戲主要有三種:第一,要收集對大自然各方面的觀察資料。第二,要把這些資料井然有序地組織起來(這種組織不是要改變原來的資料,而是讓它們比較容易處理。例如,玩橋牌的人都知道,把手中的牌依花色和大小秩序排列後,出牌比較方便)。第三,由這些資料中推導出一些概括觀察結果的原理。

    舉例來說,我們觀察到彈子在水中會下沉,木頭會浮起,鐵塊會下沉,羽毛會浮起,水銀會下沉,橄欖油會浮起等等,如果把所有會下沉的東西列在一起,會浮起的也列在一起,再找出能夠分辨兩組的特性,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密度比水大的會下沉,密度比水小的會浮起。

    希臘人把他們這種研究宇宙的新方法叫做哲學,意思是「對知識的喜愛」,或意譯為「求知慾」。

  幾何學和數學

    希臘人在幾何學上貢獻卓著,他們的成功主要是由於兩種技術的發展:抽象和概括。

    以下有個例子:埃及的土地測量者發現一個形成直角的簡單方法,那就是把繩子分成12等份,以其中的3份為一邊,4份為另一邊,5份再為另一邊,圍成一個三角形壩(3份邊與4份邊相接之處為直角)。至於埃及人是怎樣發現這種方法的則沒有記載。埃及人的興趣停止在如何應用它,但好奇的希臘人則致力於研究為什麼這樣的三角形會包含一個直角。他們分析的結果發現,構成直角三角形的物理條件本身只是偶然的,不管它是由繩子或亞麻布或木條板圍成都無關緊要,它只是幾條直線以某種角度相接而已。理想的直線是不受視覺約束的,只存在於想像之中。這個方法希臘人稱為抽象法,也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把不重要的枝節刪去,只考慮與問題本身有關的性質。

    希臘的幾何學家則更進一步,在解決各個問題時不一一分開處理,而是找出一組問題的共同答案。例如,某人通過嘗試可能發現直角不只出現在3、4、5的三角形上,在5、12、13的三角形或7、24、25的三角形上也會出現。但是這些只是數字,並沒有什麼意義,各種直角三角形會不會有什麼共同的性質呢?仔細地推理後,希臘人發現形成直角三角形的惟一條件為:X^2+Y^2=Z^2,Z為最長的一邊,而直角則在X邊和Y邊交接之處。我們可以驗證3、4、5的三角形:3^2十4^2=5^2;5、12、13的三角形:5^2+12^2=13^2。7、24、25的三角形:7^2+24^2=25^2。這些只是無限種可能情形中的三種情形而已。發現這種關係永遠成立的證據使希臘人受到啟發,他們進而使用幾何來作為發現或形成這種法則的極好工具。

    很多希臘數學家對於幾何圖形中線和點的關係提供了證據,而關於直角三角形的定理是在公元前525年由畢達哥拉斯發現的,為了紀念他,這一定理至今仍稱為畢氏定理。

    大約公元前300年,歐幾里得把當時已知的數學定理收集起來,並加以編排,使得每一個定理都可以由先前已證明過的定理來證明。但我們會立即想到,假如每一個定理都可以由已證明過的定理加以證明,那麼如何證明第一個定理呢?答案是剛開始的前提非常明顯,而且很容易被人接受,所以根本不需要證明,這稱為公理。歐幾里得設法把當時公認的公理化簡成幾個簡單的陳述。就根據這幾個公理,他建立了一個複雜而堂皇的體系——歐幾里得幾何學。歷史上從未有人由如此簡單的幾個陳述推導出一個體系來。兩千多年來,歐氏幾何學一直被用作教科書,只有微小的改動,這是對歐幾里得的最高褒獎。

  演繹法

    由一組公理推導出一個知識體系,這種方法叫做演繹法,這是相當吸引人的,由於幾何學成績斐然,希臘人竟愛上了這種遊戲,但也因此犯了兩大錯誤。

    第一個錯誤就是把演繹法當成尋求新知識的惟一可尊敬的途徑。他們清楚地知道有些知識用演繹法推演並不合適,比如說由哥林斯到雅典間的距離就無法用抽象的定理來推演,而必須測量。當希臘人在需要時,願意研究自然,但是總覺得羞恥,因為他們認為最高級的知識來自思維。他們有低估與日常生活直接有關的知識的傾向。有一個故事說柏拉圖的學生在接受大師的數學指導時,最後很不耐煩地問:「但是這又有什麼用處呢?」柏拉圖很不高興地吩咐僕人拿一枚硬幣給那個學生,把他打發走了,口裡說:「現在你不必再認為你所學的一切毫無用處了!」

    這種自視清高的觀點可能來自希臘的以奴隸為基礎的文化,因為當時所有的日常瑣事都由奴隸來擔當。情況可能是如此,但我傾向於這樣一種觀點,即希臘人所認為的哲學是一種運動,一種智力遊戲。社會上很多人覺得,從事業餘運動的人社會地位比職業運動選手高。根據這種純正的觀念,我們要規定奧運會不準任何職業運動選手參加比賽,豈不荒謬可笑。希臘人這種「崇拜非實用知識」的哲理觀,可能是建立在這樣一種感情上,即讓諸如雅典到哥林斯的距離之類的世俗瑣事干擾抽象思維,就像讓雜渣摻入純哲學領域中一般。不論他們如何強辯,希臘思想家的這種態度已對他們造成了嚴重的限制。希臘對文明並不是沒有實際

  的貢獻,但是連他們的偉大工程師阿基米得都拒絕把他的實用性的發明和發現寫出來。為了表明他「業餘」的身分,只發表了他在純數學上的成就。希臘人對於世俗的事——發明、實驗或對自然的研究——缺少興趣,只是束縛希臘思想的一個因素而已。希臘人把重心放在純抽象或形式的研究上(在幾何學上的確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使他們陷入了第二個大錯誤,最後,被引進了死胡同。

    在用一些公理成功地導出幾何學體系的鼓舞下,希臘人把公理看成為「絕對真理」,而且認為其他學科的知識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獲得。於是,在天文學上他們把下列觀念當成自明的公理:第一,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是不動的;第二,地球是污濁的和不完美的,而天則是永恆不變的而且是完美的。由於希臘人認為圓是完美的曲線,而且認為天是完美的,所以他們認為星體應該是以圓形軌道繞地球運轉。但是當時從航海和曆書中,他們的觀察表明,星球並不是以完美而簡單的圓形軌道運轉,所以被迫認為星球是以更複雜的軌道運轉,對此公元150年托勒玫提出了一種極其複雜的體系。亞里士多德也由自明的公理提出了想像的運動理論,比如物體落下的速度與重量成正比。(每個人都會看到石頭比羽毛落得快。)

    後來,由自明的公理演繹的方法被逼得走投無路。當希臘人將公理包含的各個方面全部推導以後,在數學或天文學上更進一步的突破已變得不可能了。哲學的知識顯得既完全又完美,甚至在希臘黃金時代結束2000年後。當有關物質宇宙的問題再次被提起時,仍有用「亞里士多德說……」或「歐幾里得說……」作為問題圓滿解決的傾向。

  文藝復興和哥自尼

    希臘人在解決了數學和天文學上的問題後,便轉向更微妙、難度更大的知識領域。其中之一就是人的靈魂。

    柏拉圖對於「什麼是正義?什麼是美德?」等問題,要比對「為什麼會下雨?星球怎樣運動?」等問題感興趣得多。若說亞里士多德享有最高自然哲學家的地位,則柏拉圖就是最高道德哲學家了。羅馬時代的希臘思想家對道德哲學越來越感興趣,而對自然哲學越來越疏遠。普羅提諾於公元250年所提出的極為奧秘的「新柏拉圖主義」,可算是古代哲學最後的一次發展。

    此後基督教興起,基督教教義著重在神的本性及神與人類的關係。基督教把道德哲學引人一個全新的領域,使它成為一種明顯優於自然哲學的理性追求。公元200——1200年,歐洲人的研究幾乎全都與道德哲學有關,尤其是對神學的研究。自然科學幾乎無人問津。

    雖然如此,阿拉伯人設法把亞里士多德、托勒玫等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從中古時代保存下來;後來從阿拉伯人那裡又逐漸回傳到西歐。到了公元1200年,亞里士多德學說又復活了。更大的活力來自奄奄一息的拜占庭帝國,它是當時歐洲保留古希臘黃金時代連續文化傳統的最後一個地區。

    亞里士多德哲學重現以後的第一個最自然的結果,就是他的邏輯及推理系統在神學上的應用。公元1250年左右,義大利的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以亞里士多德學說為基礎,建立了一套「托馬斯學說」,這套學說至今仍然代表著羅馬天主教的基礎神學。但是歐洲人很快也把復興的希臘自然哲學應用在非宗教性的事物上面。

    由於文藝復興的領導人物把重心由神學的研究轉移到人性的研究上,所以被稱為「人文主義者」,而對文學、藝術、歷史的研究現在仍被稱為「人文科學」。

    文藝復興時代的思想家們給希臘自然哲學引進了新的觀點,因為舊有的理論已不能完全令人滿意了。公元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出版了一本大膽否定天文學公理的書,認為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但他仍然贊成地球及其他星球的圓形繞轉)。這個新的學說為觀察到的天體運轉提供了更簡單的解釋。但是哥白尼所提出的轉動的地球遠不如古希臘人所說的不動的地球「自明」,難怪哥白尼的學說半個世紀後才被人們接受。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哥白尼系統本身並不是一項驚人的改變。哥白尼只是換了一個公理而已;早在兩千年前的阿利斯塔克就已經預測到太陽是宇宙的中心了。當19世紀的數學家基於不同的前提而向歐幾里得公理挑戰,並建立新的非歐幾何學時,他們對於其他事物的想法造成的影響更為深遠;今天我們對於宇宙的歷史和它的構造所知道的一切,完全與非歐幾何學符合,而不再是普通意義上的歐幾里得幾何學了。但是哥白尼所引起的革命卻不只是更換一個公理,而是最終導致一套全新的研究大自然的方法,這個革命是由16世紀末義大利的伽利略進行的、

  實驗法和歸納法

    希臘人一向把明顯的事實當作推理的起點、歷史並沒有記載亞里士多德曾經把兩塊重量不同的石頭山起投下去,來檢驗落下的速度與物重成正比的假設。對希臘人而言,實驗似乎是不恰當的。這干擾了純演繹的完美性。而且,如果實驗和演繹的結果不符合,人們能夠肯定實驗結果是對的嗎?不完美的現實世界會與抽象觀點的完美世界完全相符嗎?如不符合,是否應該讓完美的觀點向不完美的現實妥協呢?以不完美的儀器檢驗完美的學說,希臘哲學家並不認為這是獲得知識的一種有效的途徑。

    在與托馬斯·阿奎那同時代的著名哲學家R.培根以及後來的F.培根的大力支持下,實驗法在歐洲才受到哲學方面的尊重。但是推翻古希臘人觀點並實施這場革命的還是伽利略。伽利略是位令人信服的邏輯學家和傑出的宣傳家。他清楚而生動地把他的實驗和他的觀點陳述出來,因而贏得了歐洲學術界的贊同。他們在接受他的成果的同時接受了他的方法。

    伽利略最有名的故事是他用公開的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落體學說的錯誤。據說他爬到比薩斜塔上面,將一個4.54公斤(10磅)重的球體和一個0.454公斤(1磅)重的球體同時丟下去,兩球同時落地的聲音粉粹了亞里士多德的落體學說。

    其實伽利略很可能沒有做過這個實驗;但由於這個故事符合他所提倡的觀點,所以這個傳說幾個世紀以來廣為世人所深信。

    伽利略真正做過的實驗是,從斜坡上將球滾下,然後測量在一定時間內球所走的距離。他是做時間實驗和進行系統測量的第一個人。

    他的革命在於,在科學的邏輯方法上使歸納法重於演繹法。與其把結論建立在假設的法則上,不如從觀察中歸納出法則(或公理)。當然連希臘人也知道由觀察可以得出公理,例如歐幾里得公理「兩點間最短的距離是一條直線」就是根據經驗作出的直觀判斷。但是希臘哲學家忽略了歸納法。近代的科學家視歸納法為獲得知識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並視之為證明法則的惟一方法。而且,現今的科學家深信,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新的實驗,反覆進行檢驗,法則是絕不可能站得住腳的,這也是對進一步歸納的繼續檢驗。

    現在總的觀點剛好與希臘人相反。現在我們不再把現實世界看成是真理的不完美代表,而把法則看成不過是現實世界的不完美代表,因為,無論做多少次實驗,都不可能使法則完全或絕對永遠有效。即使我們的法則是由千百萬次實驗的結果推導出來的,只要有一次觀察與法則矛盾或不一致,就必須加以修正。不論一個學說有多少次實驗成功地加以證明,也無法保證下次實驗不會把它推翻。

    因此,這就成了現代自然科學的奠基石。任何人也不能說他所得到的東西是最終真理。因此「最終真理」這個詞變得毫無意義,因為根本沒有辦法進行足夠的觀察而肯定真理一成不變,從而使之成為「最終真理」。但是希臘哲學家沒有認識到這個限制。他們覺得,以同樣的方法推論「什麼是正義?」以及「什麼是物質?」等問題,根本沒有什麼困難,而近代科學對於這兩個問題有明顯的區分。由於歸納法無法從不能觀察到的事物中推導出法則,所以,對於不能直接觀察到的事物,如人類靈魂的性質,就不包含在歸納法的範疇以內。

    現代科學直到建立了另一個重要的原則——所有科學家之間的自由交流與合作——才取得了完全的勝利。雖然現在我們覺得這種需要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古代及中時代的哲學家則很不以為然,如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是一個很神秘的組織,他們所有的數學發現都是秘而不宣的;中古時代的鍊金術士因害怕別人學到技術,總是把他們所謂的發現描述得很模糊,而且只讓很少的人知道。16世紀義大利數學家塔爾塔利亞對於他發現的解三次方程的方法也守口如瓶,當另外一個數學同行卡爾達諾答應保密套出了他的秘密並出版成書公諸於世時,塔爾塔利亞勃然大怒,不過,除了氣憤這位同行不守諾言之外,他倒是承認這種有益的

  發現應該出版公布。

    在今天,如果一項發現被隱藏起來不發表,根本就不算是一項發現。在塔爾塔利亞和卡爾達諾以後100年,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強調所有出版的科學文件都要詳細說明。而且,一項新的觀察結果或發現,至少要有另一名研究者重複觀察並予以「證實」,才被認為有效。科學並不是個體的成果,而是「科學社團」的產物。

    在這種社團中,最早並且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推倫敦促進自然科學皇家學會,或簡稱皇家學會。這個組織是由一些對伽利略的科學方法感興趣的人聚集起來的,於1645年創立,並且在1660年得到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的正式認可。

    皇家學會的會員經常聚會並公開討論他們的發現,積極進行實驗,並以英文而不是拉丁文寫出報告。雖然如此,幾乎整個17世紀他們還是處於「守」的地位。他們的許多同代學者的態度可以用一幅漫畫來表示,這幅漫畫用現代的方式畫著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得和亞里士多德的高大身影,他們正在傲慢地注視著一群小孩子玩石子遊戲,上面標著「皇家學會」。

    皇家學會處境的完全改變,應歸功於其中的一個會員——牛頓。他根據伽利略、丹麥天文學家第谷以及發現行星公轉軌道為橢圓形的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的觀察結果,歸納出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和最大的發現一一萬有引力定律。但牛頓仍用幾何學和希臘式的演繹方法發表他的發現。他的發現發表後,舉世愕然,幾乎把他當成偶像來崇拜。從歸納過程中得到幾個簡單的假設,在這些假設的基礎上建立起雄偉堂皇的新宇宙,現在倒使希臘哲學家們看起來像是小孩子玩石子遊戲。17世紀初由伽利略促成的革命,17世紀末由牛頓圓滿地完成了。

  現代科學

    如果能夠說科學從此便一帆風順,人類從此可以快樂地生活,那真是一件愉快的事。但事實是兩者真正的困難才剛剛開始。只要科學繼續是演繹的,自然哲學就可以成為所有受過教育的人普通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歸納的科學已經成為一種巨大的勞動——要觀察、學習和分析,再也不是一種業餘的遊戲。而且科學變得一代比一代複雜,在牛頓之後的100年中,還有一些傑出的人物可以精通所有領域的科學知識,但到1800年,這已經變得根本不可能了。隨著時間的椎移,科學家們越來越需要把自己限制在一個很小的領域裡,專攻非常專門的學問。科學的迅猛發展迫使學術專業化,而且對於科學家而言,專業化程度一代比一代強。

    有關科學家學術成果的出版物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豐富過,但外行人也越來越看不懂。這是阻礙科學進步的一大障礙,因為科學知識的基本進展通常是來自各種不同專業知識的融合。更嚴重的是,如今科學已越來越遠離非科學家。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被渲染成魔術師,是眾人所懼怕而不是傾慕的對象。科學是不可理解的魔術,只有少數與眾不同的人才能成為科學家,這種錯覺使許多年輕人對科學敬而遠之。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甚至包括在校的大學生,對科學產生了很大的敵意。我們的工業化社會建立在近200年以來科學發現的基礎上,但我們的社會卻越來越為它的成功所帶來的副作用而煩惱。

    進步的醫療技術使人口劇增;化學工業和內燃機在污染我們的水源和空氣;物質和能源不斷地消耗,使地球越來越枯竭。這些指控很容易歸咎到「科學」和「科學家」身上,因為有些人不太了解,知識雖然造成問題,但不要知識並不能解決問題。

    但是現代科學不需要對非科學家如此神秘,只要科學家擔負起交流的責任,把自己那一行的東西儘可能簡單並儘可能多地加以解釋,而非科學家也肯洗耳恭聽,那麼兩者之間的鴻溝或許可以就此消除。要能夠滿意地欣賞一門科學的進展,並不需要對科學有完全了解。沒有人認為,要欣賞莎士比亞的戲劇,自己必須能夠寫一部偉大的作品;要欣賞貝多芬的交響曲,自己必須能夠作一部同樣的交響曲。同樣地,要欣賞或享受科學的成果,也不一定要具備科學創造的能力。

    那麼我們能做什麼呢?處在現代社會的人,如果一點也不知道科學發展的情形,一定會覺得不安,感到沒有能力判斷問題的性質和提出解決的途徑。而且,對於宏偉的科學有初步的了解,可以使人們獲得巨大的美的滿足,使年輕人受到鼓舞,實現求知的慾望,並對人類智慧的潛力及所取得的成就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我之所以寫這本書,就是想藉此提供一個良好的開端。

  (摘自《阿西莫夫最新科學指南》,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9年)


首先,科學只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科學本身並不是真理。

科學是什麼?廣義而言,科學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類。社會科學主要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等算社會科學的範疇。

從認識真理和萬物起源的角度,重點討論一下自然科學(下文中的科學默認指自然科學)。科學研究的領域是物質界(包括能量),超乎物質界的不是科學研究的範疇(比如神、靈魂等)。

科學有三大特徵:可量化,可觀測,可重複。這也是科學實驗的基本準則。然而,關於起源性的問題,比如宇宙起源和生命起源,以上三個科學的基本特徵均不適用。

科學分為四個層次:1、假說 2、理論 3、定律 4、無限逼近真理(注意只是逼近,不能達到)

「假說」是對於某個現象提出的一種可能性的解釋,屬於最基本的科學命題。

「理論」是對「假說」的系統化說明,包括邏輯論證、現有科學理論佐證和一些實驗支持。

「定律」是經反覆驗證,在科學界被廣泛認可的「理論」,可以直接應用。

然而,第四個層次--真理,科學永遠不可達到。因為真理是超越時空,亘古不變的。而科學本身是在發展和變化的,一個發展和變化的事物,不可能是真理。

此外,科學不是萬能的。科學只能研究生命,卻不能創造生命。科學可以研究地球,卻不能創造地球。科學可以研究自然現象,卻不能回答自然定律從何而來。科學可以治療疾病,卻不能解決死亡的問題。科學可以使人類的生活更加便利,卻解決不了戰爭、犯罪等問題。

關於「科學」和「偽科學」,不得不首先提一下「信仰」這個問題。其實,一切的大前提是「信仰」,而不是科學。選擇相信科學,首先也是選擇相信這些科學理論或假說是正確的,然後可以通過科學實驗去驗證。所謂「偽科學」,可能是未經證實,或被驗證是錯誤的、但人們仍然選擇去相信的假說或理論;但更多的情況下,所謂的「偽科學」是超出科學研究領域的現象。比如,關於「靈魂是否存在」這個問題,科學本身是不可能回答的,因為科學研究的是物質和能量,不研究超物質的「靈」。

進一步說,既然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工具之一,是探索真理的工具,然而科學本身又是有局限的,那麼怎樣才能認識真理?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信仰」的問題。人類對世界的看法,個人的價值觀,都是建立在個人信仰的層面上。比如,討論「宇宙起源」這個問題,很多人相信「大爆炸」理論,但「大爆炸」最多只是個理論,不是定律,而且本身有很多漏洞存在。選擇相信一種科學理論,其信仰基礎是認定科學是絕對的權威和真理,或相信沒有「超自然」的存在(即超出科學研究範疇的客觀實體的存在)。抱有這種想法的人,沒有把理性完全的打開。討論「宇宙起源」的時候,不要假設宇宙是「大爆炸」來的,也不要假設宇宙中沒有「神」,而是要通過研究各樣的證據進行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考,再得出結論。

科學的終點是哲學,所以科學家的博士學位都是PhD(doctor of philosophy);科學的假說本質都是哲學的命題,所以哲學是科學的基礎。此外,哲學可以回答科學不能回答的關於人生方面的問題。而哲學的終點,是人類的起源、去向和今生活著的目的和意義,而這恰是神學的開始。所以,從認識真理的角度,不要局限於科學這一種認知途徑。關於一切的本質問題,唯有真理的源頭,才能告訴人類最終的答案,而這個源頭,是創造天地的,全能、全知、全善的「神」,和他啟示的,經科學、考古學研究證實無誤的《聖經》。


先上官方定義:

科學(英語:Science,希臘語:Επιστ?μη)是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對現象(原來指自然現象,現泛指包括社會現象等現象)進行歸因的學科。

fro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5%AD%A6

1.什麼是科學?

科學是在尋找世界中的constant(常量). 一眼望去, 我們這個世界到處都是variable(變數),變化的股價/變化的點擊率/變化的發跡線...變數並不值錢,關鍵是能不能找到變中的不變,這個不變的東西可以是一個parameter(參數),例如重力加速度g. 也可以是一個function(關係), 例如牛頓第二定律F=ma.總之在我們這個運動的世界之中有一些視角,從這個視角望過去一切都是靜止的,世上再無新鮮事,如果能達到那裡,也就算到達了真理.

2.科學對人的意義是什麼?

從歷史來看,科學接了神學的班,他們都是人類解釋世界的方法,這兩者分別出現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滿足了不同階段的社會需要.

生存是文明的基礎,在最早期生產力低下的人類社會中,安全感是人類最大的需要,今天孩子沒有任何徵兆突然死了,為什麼?明天丈夫出門打獵再也沒有回來,為什麼?天氣突然變冷了,為什麼?突然暴雨山洪,為什麼? 所有這些動蕩都讓人處在一個非常恐懼和無助的狀態下,人們迫切需要問題的解釋,神學的出現回答了很多問題.

在神學的推動下人類社會趨於穩定,開始發展,人們在溫飽之外有了更多閑工夫去琢磨事情,滿足好奇心逐步取代安全感成為人類的主要需求.科學應運而生.

和神學不同,科學沒有通過一本小冊子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而是通過一套規則指出了找到錯誤的方法.在科學中沒有哪套理論是永遠正確的,但所有理論的錯誤都在逐步得到修正.

這個科學和神學決定性的區別,就是科學的內核,logic(邏輯學).

3.為什麼科學不是正確的?

3.1.首先是應用過程中的問題

我們來觀察科學的應用鏈條:

reality(現實世界) a-&> observations(觀察結果) b-&> logic(邏輯加工) c-&> constant(常量function/parameter,也即真理的化身)

這個過程包含abc三個環節,

a過程中,由於能力有限,人類不可能完全記錄真實世界發生的一切,甚至記錄本身都會出錯.

b過程中,受限於a本身觀察到的就不是世界以及信息處理能力的約束,邏輯層面只能妥協,於是我們需要加入大量的assumptions(假設)來彌補觀察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上的缺失.例如在對數據作出判斷時我們會假設觀察到的事件的形態在其所有可能形態中出現的概率一定是最大,或者用infinite情況下才符合的概率分布來作為finite情況下(下一次)事件是否發生的判斷依據.然而往往加入了這些assumptions,我們所描述的就不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了.

c是演繹也是化簡.用最簡潔的語言敘述 萬物之間的constrains,讓塵埃落定.因為數學是最簡潔的語言,因此這往往是數學家的工作.然而這個過程同樣有問題,主要受到表達方式和人類智力水平兩方面的約束。首先我們沒辦法認定現有的數學工具可以表達所有可能存在的關係,而這可能對理解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造成潛在約束;另一方面我們人類自然也受自身智力水平的約束,而這個約束會讓我們傾向於化繁為簡,但世界一定是簡單的么?或許這並不是世界的真實面孔,不過是我們可以理解的世界罷了.

總之,看似嚴絲合縫的科學大廈其實充滿漏洞,其描述的那個由理論和公式堆積起來的世界並不一定就是我們真實生活的世界,所以本質而言這和那個擁有天堂地獄的世界有什麼不同呢?從這個角度而言教皇和先知們的智慧是要肯定的.

3.2.其次,logic本身一定正確嗎?

(慎讀)

"科學不是真理,但卻在逼近真理."

"然而逼近並不意味著和真理的距離越來越近,真理可能也在運動."

人類至今為止發明的最強工具logic的前身是Logos,也是古希臘同胞在解釋世界的苦旅中搞出來的人造物.然而無論是歸納還是演繹,我們在應用這個人造物時的懷疑往往是不充分的,那麼為什麼我們的世界為何會乖順地遵循這個人造定理呢?

的確,從人類開始觀測開始,太陽按照今天我們所認識到的這套定律穩定地運行了百萬年,可這一定意味著明天早上的太陽不會像我們趕時髦一樣追隨另一套定律開始新的....uh...日生?

聽起來很荒謬(批判 logic很難不荒謬),但這真的比讓世上一切理所應當符合人類創造的logic更荒謬么?

讓我們相信logic很穩固的事實是存在的,但懷疑的理由同樣很多1,500 scientists lift the lid on reproducibility : Nature News Comment

事實上我們所有的science定理都是建立在我們這個已知宇宙的"基本規律"是constant的基礎上之上的,這個所謂"基本定律"可以被擬人成無所不能的上帝,也可以被解讀成一切之上的自然規律,或者真理.然而無論你怎樣去說,這些認識大都認為世界終極是constant的,這賦予了我們很大的安全感.但這就好像一個密碼學的問題,我們在通過世界透露的蛛絲馬跡嘗試解碼,但世界有可能也有它的安全機制,會在某一段時間後切換規則,如果這個時候我們剛算到一半,這就很尷尬了,因為得推導重來.如果我們的計算速度最終能讓我們趕上密碼規則的變換速度,那麼科學是有可能破局的,但假設這個變換速度太快呢?

當然這是其中一種假設,然而科學跑的更快也不過是另一種假設而已.

Experimental Science before 1600

Theoretical Science 1600-1950

Computational Science 1950-1990

Data Science 1990-now

最後,

科學的迷人之處從來都不在於它的完美,當然更不在於它的不完美,而是在於任何對它的探討甚至批判都會讓它變得更完美.有時我們真正想要的未必是一個終點,過程本身也許就是全部的意義.

和某春 夜聊 產生的一段 關於神、存在、意義的 對話 - Strayn Won的文章 - 知乎專欄


總結大家所說的,科學是一種情懷


科學是模型。

生物老師的見解,實在驚嘆


文章要點:

科學的目的:發現規律

科學的大概流程:人類 -&> 提出假設 -&> 進行實驗 -&> 得出結果 -&> 權威驗證 -&> 科學理論

科學方法的內容:提出假設,進行檢驗。科學使用真實數據說話。科學理論是可重複的。科學理論是公開的,接受檢驗的。科學是在不斷完善的。

科學的啟發:提出假設,自己做試驗。向事實看齊。公開精神。不怕失敗和錯誤。質疑精神。不斷改善。

科學的目的是什麼?

發現規律。

科學理論大概的產生流程?

人類 -&> 提出假設 -&> 進行實驗 -&> 得出結果 -&> 權威驗證 -&> 科學理論

科學的方法

科學的方法是為科學的目的服務的。

科學的方法的好壞,一個重要的評價標準是能多大程度幫助人類去發現規律。科學的方法是人類智慧的精髓,它指導我們用合理的方法去發現規律,不管在科研上,還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應用它,都會讓我們如虎添翼。我覺得,科學的方法比起科學的知識於我們生活工作更重要。

科學方法的具體內容

提出假設,進行檢驗。科學家通過觀察和探索,對某種現象有一定的積累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假設,然後通過科學實驗檢驗和改善假設。科學實驗不是為了證明假設而實驗,而是為了獲取與假設相關的真實數據,用來檢驗和改善假設。在科學實驗之前,根據假設,科學家對實驗結果進行具體預測,如果預測與實驗結果不符合,科學家會對假設進行改善,反之,可以認為假設在這種實驗條件下是成立的。

而不是像大多數的人們一樣,對已發生的事進行解釋。事後解釋中,這個解釋到底正不正確呢?你得通過驗證吧。實際上,事後解釋相當於觀察現實,提出假設這個步驟。但在這個步驟中,人類沒有上帝視角,存在很多盲點而不自知,得出的解釋可再次指導可能性很低。

科學使用真實數據說話。科學是為了發現真實世界的規律,所以科學研究觀察的對象就是真實數據,因此,實驗過程中的證據或數據必須是對真實世界的記錄或測量。值得一提的是,經過科學界公認的科學理論,我們一般也認為它是真實數據的一種,因為它也是從真實數據而來的,只是省去了再次證明的過程。科學數據只能是真實數據,它不是魯迅說的名言、佛祖的指示、老師的教導等等。

科學理論是可重複的。既然是規律,它就可以重複。一條科學理論必須經過多次的重複,才可以它是正確的,且一旦出現不同的結果,那這個科學理論就需要改善,以保證重複可以得到預測中的結果。所以當我們正確去使用科學理論的時候,就能得到預測的結果,就是這麼簡單。出現不是預測的結果時,那就可以證明這條理論是存在問題的。

科學理論是公開的,接受全檢驗的。我們所有人類,上至八十歲老翁,下至三歲嬰幼兒,都可以去檢驗科學理論,去挑他的毛病,保證了科學理論的正確合理性。實際上,每一條科學理論都會經過同行科學家的檢驗和重複,這樣才能得到科學界的認可。

科學是在不斷完善的。人類通過研究真實世界得出規律,但規律本身與真實世界是存在差距的,人類研究是有局限的,做不到面面俱到,零誤差。所以科學知識並不等同於真實世界,而且,科學是不能被稱為真理的,因為你不知道是否還存在遺漏或錯誤,而你不知道的東西不代表它不存在的。

而科學的做法是怎樣的呢?科學在實驗過程、重複過程或應用過程中,如果發現不合預測結果的,就會對科學理論進行進一步的修改,這樣讓科學理論越來越精確,以這樣的方式去越來越接近真實。科學的魅力和智慧,不在於它的正確性,而是他能不斷前進,不斷糾錯,不斷改善。

科學的啟發

提出假設,自己做試驗,變身業餘科學家。在我的生活過程中,有太多的外界信息、自己的想法無從判斷正誤,我感到疑惑、困惑。我們完全可以自己去做試驗,看看結果如何,雖然實驗流程過於粗糙,但是還是能讓我們判斷出個大概。只要你去做了,你會發現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例如,你可以去實驗跑步是否能改善狀態;去試驗一個月堅持重複某種行為是否能養成新習慣;去試驗多與別人電話是否會更有幸福感。假設、實驗,可以讓我們發現新規律,也讓生活更有意思。I love it.

向事實看齊。現實就是現實,它不因你的觀念與之衝突而改變,它不是要按你的觀念去走。它以它的規律運行著,即使在我們看來是不合理的,值得想一想,合理是現實運行的規律嗎?現實中,有太多的我覺得不合理或是與自己的認識矛盾的事了,例如,生活中迷信鬼神的大有人在,科學發展到今天的水平,足以說明鬼神是不可信得,但人類按照自己的規律發展,迷信鬼神的現象在人類規律面前是合理的,至少在某一時期。還有,某某人怎麼這樣呢,我說過也聽過不少這樣的抱怨,但人就這樣,以我還沒理解得規律造就各種各樣的人。

公開精神。我有時會覺得我某個想法特別棒,當時自己可高興了。但往往是想想而已,並沒有給自己帶來提高。一個好的想法或觀點,是敢於公開,敢於被他人評論的。因為個人存在很多的錯誤和盲點,而有更多的人來審核,將讓觀點更加可行。但我往往不願公開,不願接受別人的評論,害怕別人把自己的觀點批得一文不值,滿足於自我陶醉,我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樣。但我堅信,一個好的觀點,不在於它有多正確,而是敢於公開,接受別人審查,在批評和建議中不斷改善。同時,面對別人的建議,我們要懂得判斷,不是別人的建議就是正確的,選擇有價值的部分改善之。如果你想得到的是一個更好的觀點,公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不怕失敗和錯誤。在科學上,每一種的錯誤和失敗,都不是沒價值的,因為它教我們這樣不可行或是糾正錯誤,進而更加接近真理。在生活中何嘗也不是這樣,我越來越接受,失敗和錯誤往往能讓我獲得更多的進步。不敢去做,不願去做和重複多次犯錯才是我感到痛苦的事。失敗或錯誤是我們人生路上的常客,我們要前進,它們必定會到場。如果我能每次遇到失敗和錯誤都能有所改善,我認為我現在已經牛逼哄哄了。原因是常常我死性不改。也許,失敗和錯誤能讓你更加牛逼,如果每次都有所改進的話。

質疑精神。這裡的質疑是指,是否可以有更合理的解釋,而不是去懷疑是否正確,死要證明自己的正確的。我們大概了解了科學的流程,科學的理論是經過一個嚴謹的過程的,並且經過同行科學家的檢驗的,又經過人類長期的實際使用,所以這樣知識是信得過的。但我們也知道科學行為必定是有誤差的,看誤差多大而已,也可能有我們不知到的缺漏,所以每個理論又是可以進一步發展的。例如,牛頓定律在很長一段時間被認為無限接近真理的存在,但是後來人們發現它不適合高速(光速 )和弱引力場的情況,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解決了這個被發現的缺漏,要說明的是,牛頓定律在它的適用範圍也是正確的,它也是符合相對論,不過後者比前者的適用範圍更大點。在生活中,親人朋友老師的人生哲理,是他們根據自身經驗的總結,它們有他們合理的部分,也有其局限,我們可以進一步發展出更合理的想法,而不應該評價對與錯,智慧的做法是取其精華,得出更合理想法。

不斷改善。人生沒有完美,世上也沒有完人,不管在什麼時代。我們每個人可以做的是不斷地改善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令我感觸的是,長江一浪推一浪,我們站前人的積累上,看到了更遠,但有些人能夠跨越時代的鴻溝來吊打我,我敬佩他們。我覺得人生的精彩,不在於成不成功,這是我們不能掌握的,我們能掌握的是過程。終其我一生,不斷地改善自己,我覺得是件很酷的事情。

參考資料

在此感謝前輩的努力,我們才有機會站得更高看世界。同時推薦想了解更多的朋友閱讀。

強推《這才是心理學》,豆瓣評分9.0,鏈接 這才是心理學(第9版) (豆瓣)

盧昌海的博客

《科學的方法》: 科學的方法

《什麼是科學》: 什麼是科學

科學人《張雙南:科學的目的、精神和方法是什麼?》:

https://kknews.cc/science/n5kxkxq.html

知乎,科學是什麼?:

科學是什麼?

最後

歡迎關注個人微信公眾號:科普雜貨店,計劃每周更新一篇文章。


費曼先生把科學定義為「對大自然現象的理解」。


在錯誤中前行 在證偽中進步。


鸚鵡學舌一下:系統化的知識,客觀化的認知,技術化的工具,建制化的職業,新觀念的來源。

參考內容:

北京工業大學公開課:科學究竟是什麼

自己對科學的看法:科學裡沒有權威,有的只是在什麼樣的條件和限度下的有效和適用。如果你給不出充分的必然條件,又劃不出明確的界限卻自詡科學素養比別人高,更可能是你研究的不夠透徹表述的不夠清晰。


在回答之前,我先·說明一點,在本文里,我不會用過多很專業化的語言,比如說,拉卡托斯,貝葉斯,波普爾等等。也不會直接從最開端 科學 的起源說起,這樣只會讓人更加糊塗。

在說明什麼是科學之前,先來闡述一下 科學與非科學之間的區別。雖然非科學的說明也可以是相關的和普遍的,但是 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別主要有2點。

第一,態度上的區別。 一個非科學的說明是被教條地提出來的,它給出的解釋被認為是絕對真的而不能改進。亞里士多德關於物質的觀點在幾個世紀里事實上被接受為最終權威。儘管他本人的思想是開放的,但是當時的一些學者以死板的觀點接受他的觀念。一個嚴肅的持有科學觀的人的態度是非教條式的,每個提出的說明都是暫時的或臨時的,在證據面前會受到替換。 科學中的辭彙在這點上有時是誤導人的,一些被叫做 「定律」的東西,它們的使用不是一成不變的。科學中所有普遍命題在本質上都是假說,永遠不具有絕對的確定性。 所以,如果以後再看到這些話 「看,科學又把自己推翻了!」 就只用 呵呵一笑就可以了。

第二,正在談論的解釋所基於的事實。 在科學中,一個假說僅僅在存在好的證據的條件下才值得接受。一個 非科學信念之被堅持,可能不依賴於有利於它的證據的事情之上,一個非科學的說明被簡單的認為是真的,可能是因為「每個人」都知道如此,或者可能是因為它被認為是由上天所揭示。

在第二大點裡又可以分為兩個小點,就是在如何獲取「證據」上。

1.可證偽性。 這一點,相信大家已經是非常熟悉的了,所以就不做過多的解釋。

2.是否可以演繹出其他的可直接檢驗的命題。 如果我對我上班遲到的解釋是交通事故,我的老闆如果對此有懷疑,TA能夠藉助於警察的事故報告來檢驗我的解釋,一個間接的檢驗從待檢驗的命題,演繹出其他能夠被直接檢驗的命題。 間接檢驗永遠不會是確定的。對於非科學假說,不能夠從中演繹出其他的可直接檢驗的命題。

另外,一個好的科學說明必須提供與待說明的事實相關的原因。 比如說,如果一個醫生給你解釋你為什麼會肚子疼的原因 是因為你有一個胃,或者是你還體會到痛覺。由此引入的事實可能是真的,但是它並不相關,因為它不能成為我肚子疼,這一正在談論的事件一個令人滿意的說明。換一種說法就是 過度歸因。

接下來給出,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1.確定問題。

2.構建初步假說。

3.收集額外事實。

4.形成說明性的假說。

5.推導出進一步的結果。

6.對結果進行檢驗。

7.應用該理論。

最後給科學說明的評價。對科學說明的評價基本遵循3個原則。

第一,與原有完善的假說的協調性。 科學的目標是獲得一個說明性的假說系統。當然,這個系統必須是自我一致的。除非在某些革命性理論動搖了長期確立原則的情況下。

第二,預測力。 我們尋求具有更高預測力的理論性說明。

第三,簡單性。 兩個假說可能在前兩點上都符合,在這樣的條件下,會選擇兩個中比較簡單的那個。奧卡姆剃刀原則~~~


通過對事物進行客觀研究,找出問題的本質的方法就叫做科學。


更新:科學就是不隨時代而改變的,烏合之眾嗤之以鼻的但古、今、中、外、無遠弗屆,至少現在,認為唯一的真理,對,唯一,對,真理,流行文化算不算科學,美學算不算科學,就像郭敬明、帶魚算不算作家,也許吧,我的標準不承認

科學即歷史

科學並不高尚

愚公移山是故事,愚公堆山就是科學
你一鍬土,我一鍬土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山越來越大,越來越高
堆山的人也享受著自己的優於大部分人的人生,優越感

1000年前是歷史,百年前呢、十年前呢、一年前呢、昨天呢。。。全都是歷史
現在的所謂的知識都是歷史,科研的是站在山頂堆土的,我們是站在山坡山腳填土的

科學解決了點啥

1.更好的生活

2.跟宗教一樣,努力的想要解出來42到底什麼意思


接近真理的階梯。


本質:可證偽

但凡一切可證偽的東西都是科學。

舉個例子:你去廟裡祈福,靈驗了,人家會說是佛祖顯靈了;沒有靈驗,就是你心不夠誠。這便無從證偽,也便不是科學。

再來一個:一個科學家有根據地提出了一套理論,不久就被證明是錯的,這就是科學。


你翻翻百科全書,或者語文詞典,有更權威的解釋。

不存在非科學和偽科學。


推薦閱讀:

電子顯微鏡看不到翅膀顏色怪蝴蝶嗎?
黃河未來幾十年有可能改道嗎?
如何通俗的跟大媽解釋轉基因技術?
伽利略反駁亞里士多德自由落體理論的思想實驗是否正確?重物在介質中下落的物理過程,是否與這一論證矛盾?
在宇宙中人類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TAG:什麼是XX是什麼 | 科學哲學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