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邏輯?

我們經常說「要有邏輯性」、「你的這話不合邏輯」等,但邏輯又是什麼呢?怎樣才算邏輯?


不談邏輯學。我們生活中說的「說話要有邏輯」,我覺得主要是指語言的因果關係嚴密,論據能夠支撐論點,言之成理,環環相扣,沒有漏洞,讓人信服。


除了因果關係,同時也代表了一種思維方式的走向,如「強盜邏輯」、「傻瓜邏輯」……


邏輯,具有針對性,針對詭辯的。邏輯產生於古希臘,在與詭辯論的周旋中,蘇格拉底,柏拉圖發展了與詭辯者就是哲學史上的古希臘時代的智者論戰的方法論。到了亞里士多德集大成,成就了後人稱為"邏輯"的學問。中國古代有過樸素邏輯思維的探索,墨子,荀子的名學;古印度的因明學。但都只是探索,沒有形成體系化,更沒有後續發展,只有古希臘以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得到了發展與繼承,並在二千多年中不斷有發展完善。一般在說到邏輯的功用時都不得要領,即沒有明確指明邏輯是針對詭辯論的,這就讓人以為邏輯可以隨意解構,這是對邏輯認識的誤區。任何學問都具有針對性,對象性。在古時候,科學不發達,任意性統治人類思想界,非理性迷信鬼故事猖獗,道貌岸然者中鼓動三寸不爛之舌,任意狂忘捉弄人意,詭辯盛行,黑暗遮蔽。有識之士為了開化人類智力,讓人類社會走上光明,首先得在思維領域開劈出迎接正確道路的希望,與詭辯論抗爭就是必然結果,結果造就了邏輯思維能力。這是人類唯一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專一性學問,科學在邏輯思維正確道路的引領下,開化人類思維能力,藉助邏輯思維工具,在觀察自然,駕馭自然力量方面,碩果累累,成就了各種各樣的百花齊放相互爭艷的當代科學技術門類。人類如果有能力走向光明未來,是人類思想成就邏輯的力量;人類墮入黑暗,是詭辯盛行大行其道的結果;人類發展停滯不前,原地踏步,進展緩慢,正是詭辯
與邏輯思維能力

較量時期。何去何從,不言自明。


根本上區分只有有兩種邏輯:建立的邏輯和破壞的邏輯

任何邏輯都是憑空建立並且根本上無法自證的

例:假設1+1=2,依次推演所有四則運演算法則,都是運用形式邏輯正向推演;使用辯證邏輯可對任何一道四則運算的所謂正確答題提出質疑,不論怎麼質疑都會歸結到質疑假設1+1=2上,於是形式邏輯等待除此之外的假設比如1+1=1之類的確立,可是辯證邏輯只管質疑不管確立假設,於是書獃子遇上耍流氓沒法玩了

對於公理設定的反駁並不需要理由,但對於公理以下的定理推論以及現象解釋的反駁需要回溯到公理基礎,因為這是同一個公理體系下的契約協議,以保持形式邏輯的一致性。這就是為啥形式邏輯鬥不過辯證邏輯,因為形式邏輯再怎麼嚴密都是建立在某套公理假設基礎上,而辯證邏輯直接穿越了形式邏輯的整體證明過程,對公理體系發起攻擊,釜底抽薪,所以辯證法無敵辯證法最大。但是辯證法在簽了契約協議之後還在公理體系內亂竄就是違法,違反形式邏輯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之辯(大小邏輯關係)


我理解的邏輯是智慧生物對抗生活中不確定性的一種語言工具,但奇妙的是這個工具卻可以脫離實際的萬物而抽象地存有。

我們生活於其間的宇宙為什麼如此這般存有,不是它的子民能輕易估量的,有人說是「我們在觀看上帝下棋」。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事情原本是不確定、不明晰的,而理解了棋規,就能把很多事情確定下來。我們這些子民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一步步摸索著上帝的棋規。

我猜測早期的過程可能這樣發生的:最早是有了「這」和「那」的分別,能夠確定恆定不變的模式以及區分不同的模式,然而這樣的世界是一個繁雜的世界;後來學會了抽象的方法,理解了「這個」和「這種」的區別;慢慢建立了數的概念,有了抽象的一、二、三……。當然這些事情應當發生在猿類的時代。

人類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有語言,語言是符號的組合,而符號很多時候是對現實的抽象,邏輯便是一種更抽象的表達。在古代各大文明裡,雖然都有對邏輯的研究,但在古希臘它獲得了非常完整的表達。

當我們用語言對現實世界建模之後,我們關心兩點:

  • 語言和世界是否相融洽:單純從語言模型里能推導出來的結論,在現實里是否都正確。

  • 語言是否能完整的描述世界:現實里有的結論,語言模型是否都能表述。

如果,我們把現實的很多事情都歸結為「真」和「假」的話,那麼一個好的語言模型是能夠建立起來的,這個模型就是邏輯。

但如果你的語言模型更複雜,甚至只是簡單的包含自然數,那麼很不幸,同時保證上面融洽和完整的語言模型不存在。


我把邏輯分為三個概念:

  1、邏輯基礎

  2、邏輯過程/方法/規則

  3、邏輯結果

  比如:1+2=3

  123+=這些符號是邏輯基礎;

  「加法」是邏輯過程/規則/方法;

  3是結論/果。

  又比如:3-1=2

  123-=這些符號是邏輯基礎;

  「減法」是邏輯過程/規則/方法;

  2是結論/果。

  一、邏輯基礎是首要的(這就要求看事物要全面,要考慮進去所有肯能的因素)

二、邏輯過程是重要的(各種規則法則)

三、邏輯結果是自然而然的

邏輯又是重疊/分層的,B邏輯需要A邏輯的邏輯結果作為B邏輯的邏輯基礎

因此要求謹慎(這是最基本的邏輯素質)

《時間》(對待時間的態度,是一門素質)

因為急於求得結果而忽略對邏輯基礎的嚴苛,和邏輯過程的嚴謹,失敗的概率是99.99999%

有些事情是不存在邏輯關係的。

非要使用某高超的邏輯過程來玩弄自己的邏輯水平,是沒有必要的

邏輯體系

人們構建了一些邏輯體系,如:會計、法律、政治、管理、物理、化學、等等。

用來處理特定範圍的邏輯基礎。

如會計(我的專業)

一個企業(會計主體)發生種種業務,如花一塊錢買一塊口香糖,這一行為形成的信息具有很多意義,

把它放在會計體系下看,

會計會看這是公司行為還是私人行為,公司行為,他就被納入會計的核算範圍內,就具備了財務意義。這是一項費用。得記錄下來。

然後經過一系列財務程序,最終它反映到報表上。供人分析對比做決策。

但是把買口香糖這一行為放在管理體系下,它就具備了管理意義。

管理者會問,為什麼要買這個口香糖?是為了單純享受?還是為了贏得客戶員工好感?等等。。


邏輯就是樹往上長,水向低處流。邏輯就是爬山需要從山腳開始,到山腰,到山頂。就是用簡單的語言組織強大的有次序內容。


邏輯指的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是對思維過程的抽象。

邏輯通常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1:規律,事物的完成的序列。

2:事物流動的順序規則

3:事物傳遞信息,並得到解釋的過程。

邏輯指的是思維的規律和規

則,意譯:思輯。

廣義上邏輯泛指規律,包括思維規律和客觀規律。

邏輯包括 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形式邏輯包括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辯證邏輯包括矛盾邏輯與對稱邏輯。

對稱邏輯是人的整體思維(包括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的邏輯。

1 觀點

一個人對事物缺乏見解,我們就可以說:「他不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首先,思想就是觀點。

當你對一件事物有觀點時,你就是有思想的。

觀察在別人告訴他以前,大多數人其實都是沒有觀點的。

觀點越多且越接近本質,那麼你的思想也越是豐富和深刻。 要注意兩個問題。

1. 1觀點不是事實

觀點是基於事實之上的一種系統性判斷和理解框架,事實是觀點的基礎。

了解和掌握的事實越多,就越容易作出自己的判斷。

(注意:這個命題既不是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只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成立而已。)

但是,事實本身不是觀點。我們可以看到有這種人,他非常博學,但是沒有思想。

2. 觀點不一定是正確的

錯誤的思想也是思想。

觀點既然是一種判斷,那麼當然有可能判斷錯誤。

不過,更多的情況是,很難判斷某種思想是否正確,大多數思想都只是在一定的範圍內是正確的。

你是否對大多數事物都有自己的觀點,而且可以為這些觀點辯護,也就是可以說出支持這些看法的理由?

人不是生來就有思想的。

思想是通過勤奮的學習和思考得來的。

不否認其中存在天賦,某些人生來就是比其他人更有思想。

方法論也很重要,掌握正確的方法,確實有利於形成自己的觀點。

要學會有觀點,首先必須知道觀點的結構。

世界上的所有觀點,如果細分一下,有四個組成部分。

(1) 事實:客觀的存在,是百分之百成立的,比如「太陽從東方升起」。

(2) 前提:作出推斷的依據,是不需要證明的公理,比如「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很多前提都是價值判斷。

(3) 邏輯:作出推理的規則,就好像體育比賽必須遵守規則一樣,思想也有自己的邏輯規則。

邏輯本質上就是數學,所以馬克思會說:「任何學科只有到可以用數學表達的階段,它才是完善的。」

(4) 結論:最後得到的觀點。

因此,我們有這樣一個簡單的公式:

事實+前提+邏輯=觀點

這個觀點是怎麼來的?

(1)「事實」是社會中收入分配不均,有人窮有人富。

(2)「前提」是縮小貧富差距對社會發展有好處。

(3)「邏輯」是提高所得稅是縮小貧富差距的一種手段。

(4)「結論」就是前面的那個觀點。

「邏輯不足」,無是下面的情況之一:

你缺乏足夠的事實,或者你沒有明確的個人價值觀,或者你的邏輯分析能力不夠。

在這幾個方面加強努力:

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識,明確個人的價值觀(也就是不要有模稜兩可的態度,凡事追問自己到底是贊成還是反對,理由何在),培養自己的邏輯分析能力。

真假好分辨

公務員考試中有這樣的試題:

試題

1:某倉庫失竊,四個保管員因涉嫌而被傳訊。四人的供述如下:

甲:我們四人都沒作案;

乙:我們中有人作案;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沒作案;

丁:我沒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沒作案;

丁:我沒作案。

四人中有兩人說的是真話,有兩人說的是假話,則以下哪項斷定成立?( )

A.說真話的是甲和丁

B.說真話的是乙和丙

C.說真話的是甲和丙

D.說真話的是乙和丁

悖論是表面上同一命題或推理中隱含著兩個對立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都能自圓其說。

悖論有三種主要形式。

1.一種論斷看起來好像肯定錯了,但實際上卻是對的(佯謬)。

2.一種論斷看起來好像肯定是對的,但實際上卻錯了(似是而非的理論)。

3.一系列推理看起來好像無法打破,可是卻導致邏輯上自相矛盾。

例如:

小明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吃棒棒糖!」

媽媽說:「你聽不聽話?」

小明說:「我不聽。」

媽媽說:「你不聽就不給你買棒棒糖了!」

「媽媽,我聽話!」小明叫道。

媽媽說:「兒子乖啊,聽話,咱們別買棒棒糖了啊!」

————————

智慧眼界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人的一切!

理論指人們關於事物知識的理解和論述。

邏輯的作用是分析論證。

邏輯學,可以清楚的辨認出人們交流時的以下謬誤:

一、相干謬誤: 前提與結論不相干,因而不能確立結論是真的的謬誤。

1、訴諸無知論證:

辯稱命題為真,依據僅僅是其沒有被證明為假。

2、訴諸不當權威:

並不是說專家說的就是對的,但是我們很多時候還是會訴諸權威,引用名人名言等等。

3、不相干結論:

當論證說要證明此結論,但卻證明彼結論,而此結論與彼結論完全不相干。

二、預設謬誤:邏輯謬誤常存在著前提和結論不相干的缺口。而預設謬誤,就是假設不正當,卻通過精確的論證表述出來,而這些可疑假設對結論有著強力支持時,結論就是錯誤的。

1、虛假原因:把與某件事相干的因素當作是這件事發生的原因。

2、循環論證:用偽裝起來的結論當作前提來證明結論。

3、以特殊概括整體,或者以整體代表特殊。

三、含混謬誤。就是在論證過程中,詞或短語的含義發生了變化。詞在前提的時候是這個意思,到了結論卻變成另外一個意思。

1、歧義、雙關、重讀等等。

——————————

結果不重要,動機最重要。

辯論應該是思想的碰撞,只是這火花是照亮智慧的靈光!

現實中的辯論大部分是扛著道德大旗隨時吞噬一切的大火!

各種辯論的聲音也就雨後竹筍般冒了出來。這當然是一件好事,畢竟誰都享有言論自由的權利,而我百分百是支持這種權利的。

人說話就像用錯了器官,聽起來聞起來都像從下面排出來的大約由59%的氮、21%的氫、9%的二氧化碳、7%的甲烷以及4%的氧氣,再加上不到1%的微量氨和糞臭素組成的氣體,俗稱叫「屁」。但我也學著去接受,你可以看出,除掉最後的不到的1%,前面大約99%的氣體還是沒有味道的。

如果這些氣體不排出,對人的身體絕對是害處的。動手術之後,醫生最關心的是不是氣通了嗎?

其實任何一種觀點都不能簡單的說個「錯」或者「對」。

年少輕狂的時候,嫉惡如仇,以自己的道德標準來給看到的人或者事定義好壞。

然後對自己認為是惡的東西踏上一萬隻腳,讓其永不翻身;

覺得是好的,當然就捧上九重天。

總是認為這才是一個有為而坦蕩的好青年應該具有的品質。

長大了,見過了很多事情,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麼的狹隘。

你認為對的不一定對,即便是一時對,也不能保證一世都對;你認為錯的也不一定錯,即便是在這裡是錯的,換個地方就成了對的。

這個世界唯一肯定的就是到處都是不一定。


邏輯是「必然的得出」,是「推理的有效性」,是「從前提真保證得出結論真」。通俗的說是研究推理形式(有效性)而不是其負載內容的。對應的功效是刻畫思維中演繹推理這一基本領域的工具。

王路《邏輯的觀念》中有個定義(好像是李小五的),憑記憶寫出(專門背過,但也不能保證無誤):【邏輯就是對形式正確的推理關係進行可靠且完全刻畫的形式推演系統。】這個定義自認為能看懂。李小五在《邏輯哲學九章》一書第一章中對邏輯的定義大多看不懂。

記得王路有篇文章說到日常生活中說的「邏輯」,一般是「道理」的意思。題目中的意思我覺得基本就是如此。最好不要混淆。不是說完全不同,而是要有理論自覺的區分區別。只是這篇文章暫時沒找到。對於邏輯的定義、邏輯的觀念、邏輯與哲學的關係、我國高校的邏輯教學等等問題,他都有不少文章專門詳細論述。

【補充】

《邏輯與哲學》第一章第一節。P2-3:

……人們雖然都會說「邏輯」,對邏輯的理解卻有可能完全不一樣。在我看來,對邏輯大致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日常的理解,比如人們常說的「那是你的邏輯」,「這真是強盜邏輯」,「他做事是沒有什麼邏輯的」等等。前兩句話中的「邏輯」的意思大致相當於「道理」或「觀點」,後一句話中的「邏輯」則是指「規律」。這樣理解的邏輯當然是非常有歧義的。另一種理解則是依據邏輯這門學科。然而,即使這樣,對邏輯的理解仍然有不同。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日常的意義上還是在學科的意義上,對於邏輯的理解是有歧義的。如果依照這樣歧義的理解,那麼所謂的「邏輯分析」充其量只能是一種籠而統之的表達,因為字面上還看不出這樣的邏輯分析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分析。

……正是依據邏輯這門學科的性質和內容,我們認識到日常表達中的「邏輯」是有歧義的。此外,也正是從學科的意義上說,「邏輯」這一概念是用不著什麼修飾的。所謂先驗邏輯、思辯邏輯、不過是哲學著作中的一些概念,在邏輯里是沒有的。換句話說,在作為科學或學科的邏輯中,根本就沒有什麼先驗邏輯、思辯邏輯,一般也沒有辯證邏輯;有些邏輯教科書確實包含歸納作為一部分,但是這並不構成邏輯的主體或主要部分。因此,只要是從學科的意義上來理解邏輯分析,就一定要從邏輯這門學科的主體或最主要的內容來理解,而這一定是指形式邏輯。


邏輯起源於空間感

空間感導致男人擁有邏輯,而女人缺乏

男人因方位感產生一種「能夠梳理空間關係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邏輯

也可理解為,邏輯是一個人做一個決策前,在頭腦里先模擬一遍場景----的能力(所以缺乏邏輯的人不擅長瞬間在腦海模擬出真實)


自圓其說就是邏輯。


從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開始,形成了一套邏輯學體系。主要就是研究人類的思維規律的,是關於「思維的思維」。具體的邏輯規律,可以看看相關的邏輯學導論書籍~


我認為邏輯並無對錯或有無之分,只有使用者的多少之分。

如果一定要定義,我會說:邏輯是生物在進行思考的時候,用來在所思考的事物與事物之間進行聯繫的方法

你可以用多種方法聯繫事物,沒有哪一種是錯的。只不過當別人和你所用的邏輯不同時,你們之間的交流會變得困難。你使用的邏輯與越多的人共用,你就越容易和這些人溝通以及獲得認可。反之亦然。

任何思維以及思維的衍生物都有邏輯,不同的只在於能被多少人所理解。

我們平時所說的「沒邏輯」,一般指的是「所使用的邏輯是錯的」。而這種感覺的成因,是我們習慣於在一個邏輯上加上另一個別的邏輯前提來判定。

舉個栗子。

當我說:「今年冬天很冷,所以郭敬明只有1米5」。你們都會說這句話沒邏輯,或者邏輯錯了。

但是,這個邏輯所謂的錯誤,只是在於它違反了因果邏輯。而其實,我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即便我使用了代表因果邏輯的詞語(「所以」),也依然不表示我這句話一定要遵循因果邏輯。你們說我這句話邏輯錯了,只是因為你們沒理解我的邏輯,同時用了你們強加於我的因果邏輯來對我的邏輯進行判定。

當我們拋開因果邏輯的限制的時候,「今年冬天很冷,所以郭敬明只有1米5」這句話就是有邏輯而且正確的。因為我的確從一個事件聯繫到了另一個事件,只不過用了一種常人不理解的方法罷了。我又沒說我的邏輯跟你們一樣,難道因為你們不能理解,這個邏輯就是錯的嗎?

以上是我對邏輯的一些認識。

為什麼我大學的邏輯學差點不及格呢……


謝謝邀約。現階段,我對邏輯的理解是,能分清楚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點,什麼是理論這些概念之間的區別。做分析時,分清楚前提和結論,應用的是推論還是歸納的方法。然後看到一個argument,可以用批判的思維去看。


因為所以科學道理。


在酒樓上--當金庸遇見古龍

很多年後,面對六大門派,張無忌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孤獨求敗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他也會想起他母親在他身邊倒下時,荊無命在旁邊舔了舔嘴唇:A型B型C型都有;他也會想起平一指當場站起來反駁道: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是沒C型的。

「小二,有沒有『醉生夢死』?兩瓶!」他的思路被打斷了,是韋小寶。韋小寶上了二樓就嚷嚷,不過他發現在座的除了郭靖的腦子沒他轉得快之外,其他人無論在體力上還是智力上都不比他差。於是他吐了吐舌頭,但是看到樓下擠得滿滿的記者,臉上又閃出興奮來。

「或許,xo更好些。」韋小寶轉過頭,李尋歡沖他笑著。

「聽雙兒說你拿了全國青年雕刻大賽一等獎?哇,真厲害,送我一個?」韋小寶笑嘻嘻的。

「 那功夫早放下了,最近在拍《武林外傳》。」

「哇,餓滴神啊。」韋小寶咂咂嘴。隨即他竄到郭靖面前,盯著桌子上的雞腿一動不動.「 嗯,你吃飯了么?」郭靖被他盯得不好意思,輕聲問道。韋小寶一拍腦袋:「啊?啊!你要請我吃法啊?呵呵,謝謝...」

郭靖漲紅了臉。阿飛湊了過來,一臉嚴肅:「見過無恥的,沒見過你這麼無恥的。」

「俄米托佛」,一燈在不遠處一臉平靜,「素質啊注意素質」。-

韋小寶咽下口水,仍給陳近南一句話,「照顧好我妻舅姥爺,我要讓他們知道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楚留香走了過來:「近南哥,好久不見,可想死我了,你和浩南關於08大選的事準備的怎麼樣了?最近台灣是越來越亂了,唉」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一陣歌聲,接著一個身影閃了上來。青衣,玉簫,黃老邪。收住最後一個音符,他不緊不慢的坐在簫峰身邊。

江小魚走了過來:「我對您老的敬仰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猶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現在終於可以和您探討民謠了」

黃老邪的臉皺的像一塊抹布,江小魚湊近了點:「聽說您的《笑哈哈》賣了八千大洋?」 現在江小魚可以看到那塊抹布上長過的青春痘留下的痕迹。黃老邪清了清嗓子;「石油是一天比一天貴了,這黃瓜都一塊錢一斤了。」

「哦,」江小魚恍然大悟似的走開了。

只見樓梯口白光一閃,一白衣女子飄忽而至,小龍女到了。江小魚跑了過去,後面一陣風越他而過,一獨臂人負劍先他而到,「姑姑,想死我了,十七年沒見了」。「那你還喜歡我么?」小龍女笑吟吟的問他。

「猜猜看!」楊過笑嘻嘻的回答。

「喜歡!」小龍女大樂回答道.

「再猜猜!」一個聲音從後面傳來,小龍女轉過頭一看是陸小鳳在壞笑。

「啪!」一雙筷子不知打哪飛來落在陸小風的臉上,遠處是風清揚一臉嚴肅的看著他。

「嘩啦!」不知怎麼屋頂塌下來一塊,瓦塊石礫泛起塵土瀰漫樓間,從中走出一人,口中念叨著:「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雙目時而有神,時而無神,正是歐陽鋒。「小二,來一杯『醉生夢死』!」

荊無命上前欠身,「您老近來無恙?」

「啊嚏--」歐陽鋒揉了揉紅紅的鼻子,「天下第一。Do you know ?Go!Go!Go! 可惡的馬特拉齊,竟然設計陷害齊大哥!混蛋!我要殺了他!」

任我行上前跨了一步,看了看屋頂上的窟窿,自言自語道,「嗯,修好它要三百大洋,外加一袋白灰!」

「阿彌陀佛!」張三丰雙手合什對歐陽鋒說,「施主,要仁愛啊!」

「不信道教玩佛教!靠!」龍嘯雲笑嘻嘻地說,「那麼就是說愛一切人嘍?喂!李莫愁?張三丰說他愛你!」

張三丰脹紅了臉臉,武當弟子上下抽出劍來,趙敏說:「以薩達姆的名義,殺了他!」

「No!No!No!」胡鐵花急忙上前勸阻道,「大家別生氣,我講個笑話。一天黃蓉問黃藥師『Dad ,你喜歡靖哥哥么?』黃老邪一臉興奮:『賊喜歡吖,咱們桃花島上,陸乘風是瘸子,梅超風是瞎子,其他都是啞巴和聾子,就差一個傻子啦!』哈哈哈…」

胡一刀咧嘴大笑起來,不斷的笑,又突然停止,又轉身走到前方,停住腳步。背朝眾人,超樓下眺望,低頭想在想些什麼。

「今年是薩繆爾*貝克特誕生一百零一年啊!」

「對!對!對!」眾人都附和道。

楚留香站起來激動的來回踱著步,不是的煞住腳步往窗外看。走過已睡著的謝遜旁邊,把他弄醒了。楚留香瞥了一眼不遠處在喝酒的方正大師。

「嗯,我說,髮型不錯啊?」

「阿彌善哉!」方正取下帽子,往內敲了敲,伸手進去摸了摸,在帽子頂上敲了敲,往帽子里吹了吹,又重新戴上,「McDonald"s的!」

樓下傳來一陣騷亂,只見門口許多記者圍著。

「我是《體壇》的,想採訪一下劉翔!」-

「我是婦聯的,韋小寶呢?敢重婚!」

「靜一靜,靜一靜,瘋狂英語今年銷量…」

一樓或許要比二樓亂了。-

一樓簡直要比二樓亂了。

一樓終於要比二樓亂了。

「喂---」一個大聲音壓倒了一切喧雜,韋春花雙手夾腰,「小寶---回家吃飯啦!」

「請再給我幾分鐘時間!」我拿著筆對韋春花說。

大約過了烙108張餅的工夫,二樓終於坐滿了人。

獨孤求敗敲了敲桌子,又清了清嗓子,「嗯,諸位!請讓我以戈多的名義—啊,不!以貝克特的名義,讀一首詩『風撫月兮日撫蒼,一樹梨花壓海棠。舒馬赫退役兮,我不是說相聲的黃健翔』鼓掌!謝謝…」

苗人鳳和孫老頭相視莞爾,又不住的用手撫摸下巴僅有的幾根鬍鬚,讚許的點點頭。-

「咱們是來幹嘛呢 ?」老頑童突然問道,他把一隻手遮在眼睛上朝遠處眺望,隨後又走回座位上,兩眼出神的超前面瞪著。

「我記得有個人讓我來這啊是誰來著?」洪七公用手拍著腦袋,皺了皺眉頭。

「對啊,對啊…」眾人都附和著,又低下頭來想著。

這時,樓梯上傳來腳步聲,鴨舌帽下面一副墨鏡,裡面是一副微笑著的臉。他摘下墨鏡,不是馮小剛是誰?他環視了一下,「都到了吧?」

我點了點頭。「好!開拍!」-

看,這,就不是邏輯!


針對思維縝密之人,邏輯是有效的;

不按常理出牌的人,邏輯是不必要的。

邏輯會帶你從一段走向另一端,結局可測。

沒有邏輯也不證明其路最終不會到達終點,結局不可測。


通宵達旦地寫了一個方案拿給老闆看,通常都會得到一句:「你的方案沒有邏輯」或「你的方案邏輯不對」,然後就一臉懵逼地回來繼續改;寫文章和說話時,我們也都會聽到別人給我們說:「要有邏輯」。可是究竟什麼是邏輯呢?當老闆或其他人跟我們說「要有邏輯」的時候,他們在說什麼?

在百度百科上,邏輯一詞有四個含義:1.指客觀事物的規律;2.指某種理論、規則、觀點或看問題的角度和方法;3.指思維的規律、規則;4.指邏輯學這門科學。而在邏輯學中將邏輯定義為研究思維的形式及其屬性規律的科學,分為具象邏輯和抽象邏輯。

當我看完這些定義或含義後,我似乎更加迷惑了,我還是不知道當別人跟我說邏輯的時候到底說的是什麼?難道是說我的方案不符合事物的客觀規律?那客觀規律又是什麼?是牛頓力學還是愛因斯坦相對論?又或者是說我的方案不符合某種理論、規則?那這種理論和規則又是什麼?而我的方案又為什麼要符合或有某種理論或規則呢?至於思維的規律或邏輯學似乎跟我寫的方案就更沾不上邊了,那到底什麼是邏輯呢?老闆們又是基於何種評判標準得出「你的方案沒有邏輯」這一結論的呢?

其實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到底什麼是邏輯:邏輯層和認知層。

邏輯層:即人的大腦是如何認識客觀事物的(HOW)。是直觀的對客觀事物進行鏡像反映(形象思維)還是藉助於概念、判斷(命題)、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事物(抽象思維)。

認知層:即經過邏輯層我們認知到的客觀事物是什麼(WHAT)。一棵樹的形狀、兩顆石子的大小關係、宇宙規律等等。

邏輯層,我們可以將其視為我們的大腦(或思維)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和規則,而邏輯學所研究就是我們大腦思維的這種規律和規則(研究思維的形式及其屬性規律的科學)。

其中抽象思維(抽象邏輯)是指人們藉助於概念、判斷(命題)、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事物的過程。這裡面有三個重要概念「概念」、「判斷」、「推理」。

概念是指通過使用抽象化的方式從一群事物中提取出來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思維單位,即對事物共性特徵的描述。例如「人」這個概念是指能製造工具並能熟練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製造工具、使用工具、高等動物就是抽象出的人這一客觀事物所具有的核心共性的特徵。

判斷是對思維對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種屬性以及事物之間是否具有某種關係的肯定或否定。例如「小明是人」就是一個判斷。判斷可為真可為假。

推理是從一個或多個已知命題得出一個新命題的思維過程。例如,

條件:

1.人是一種能製造並能熟練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

2.小明是人;

結論:小明能製造工具並能熟練使用工具。

便是一個推理。

推理又分為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是由一系列具體的個別事實概括出一般原理。是一個由個性到共性的推理過程。例如,

條件:

貓A喜歡吃魚.

貓B喜歡吃魚.

貓C喜歡吃魚.

貓D喜歡吃魚.

結論:貓喜歡吃魚。

演繹推理是從一般性的前提出發,得出具體陳述或個別結論的過程。是一個共性到個性的推理過程。例如,

條件:

貓喜歡吃魚。.

我家養的阿喵是一隻貓。

結論:阿喵喜歡吃魚。

所以當我們說要有邏輯或符合邏輯時,在邏輯層就是指你描述的概念是不是準確;判斷是不是真;你為得出事物之間的關係時所進行的推理是否符合歸納或演繹的基本規律。在認知層則是指我們對於客觀事物的描述要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這種規律是指客觀事物自身的各種屬性以及其和其他客觀事物之間的互動關係。

但是一切的客觀存在都表現為主觀認知,所以當我們說要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時,並不是真的去符合絕對的客觀規律,而是符合的人類對於客觀事物屬性及其相互關係的最高或普遍認知。比如,當我們描述宇宙時,如果你的描述是和科學家對於宇宙的最新認知是一致的,那麼你的描述就是符合邏輯的;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80%的人類都認為月亮是方的,那麼你把月亮描述為圓的就是不符合邏輯的。所以衡量我們是不是符合邏輯的標準就是人類對於客觀事物的最高或最普遍的認知。

具體到我們每一個人,當我們對一個事物進行是否符合邏輯的判斷時,其實只是基於我們自己對於客觀事物的最高認知或認為的人們的普遍認知是什麼,這種判斷具有局限性和主觀性。所以下一次當你的老闆對你說你的方案沒有邏輯時,有可能是因為他對於一件事物的認知確實比你深入,但也有可能他自己就是錯的。


因果;萬無一失


一句話,邏輯是保證語句傳遞真值的語法規則(至於什麼是語句,什麼是真值,自己網上查)。不遵守這些規則,你就不能清晰明確地向他人表達你想表達的意思,他人也無法根據你說的話正確地理解你想表達的意思,vice versa(反之亦然)。


推薦閱讀:

如何反駁老師「別人讓你殺人你就殺人」?
狼人殺遇到過最「臟」的套路是什麼?
什麼是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如何用最簡單的例子解釋下?
你是怎麼培養自己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的?
法國人的思維方式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什麼區別?

TAG:哲學 | 邏輯 | 邏輯思維 | 邏輯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