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印度電影《起跑線》?

微博首頁突然很多人安利這部電影,甚至還看到有說比《三傻大鬧寶萊塢》更好看或和《摔跤吧爸爸》《天才槍手》相比的,有人看過來評價下嗎?看截圖還挺吸引人的。


國內開放二胎政策至今,國人的響應都不怎麼積極。

人口增長沒有達到預期,中國人老齡化趨勢仍然嚴峻。

曾在計劃生育的年代降生的孩子如今也步入中年,為人父母。

雖然允許二胎,我國卻沒有像丹麥等國做出什麼實質性的鼓勵。

有現實主義者就不禁表示:「誰管你的孩子,國家看的是數字。

生活一向不易,在當下飛速發展的時代與社會更是如此。

一個孩子就已經讓爸媽為他的成長付出了所有心血。但凡是經濟實力和時間精力稍微不足的家庭,二胎就會變成愛的負擔

特別是孩子從小到大面臨的入學難升學難的問題,極為影響夫妻生養二胎的選擇。

印度最近新出的一部電影,不僅在當地成為票房黑馬,也讓國人看得感同身受。

《起跑線》

IMDb7.9,豆瓣8.2,國內外認可度都比較高。

電影里講的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孩子上學的問題操碎了心

飾演丈夫的男主角還是個熟臉。

印度影星伊爾凡·可汗沒有阿米爾·汗的名氣大,但也是得了寶萊塢,闖得了好萊塢。

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那個飾演成年Pi的人就是他。

在《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裡面飾演警察。

每次出場的戲份不是很多,但也都給觀眾留下了一定的印象。

片中,身為服裝商人的拉吉和自己的嬌妻米圖生活美滿。

米圖永遠都想給自己的女兒皮雅最好的照顧。女兒到了該上學的年紀,她的心裡也盤算了起來。

拉吉陪著米圖看了排名前五的頂尖私立學校,但好學校只招收住在附近三公里以內的學生。

米圖就動了買「學區房」的念頭,拉吉覺得女兒順其自然上公立學校也可以,沒必要從住得舒適的月光集市搬走。

一番話下來卻戳中了米圖的痛處,她帶著哭腔地說出了這個國家現實的真相。

米圖所說的一點沒錯,目前印度精通英語的畢業生去國外工作,年均人數已達到世界第一

從使用人數上看,英語幾乎快超越印地語成為印度的母語,就算在自己國家的有些場合,說印地語還會被鄙視

英語在印度推廣最早是被英國殖民的緣故。即便有這段不光鮮的歷史,也阻擋不了印度現在對西方文化的嚮往和崇拜。

老婆大人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還能怎麼辦?買房搬家唄。

搬到了富人區還遠遠不夠,重要的是融入進去。

可是身為草根暴發戶的拉吉,氣質和上流人士還有著很大區別。

女兒進名校僅僅是人生的第一步,為了幫她邁出這一步,全家人都特意去到學前培訓班接受突擊的「應試教育」。

因為孩子和家長都要接受入學考核,拉吉和米圖也提前惡補須知,做好功課。

這對急切的父母拙劣地使出渾身解數,卻被逐一擊破。

從頭到腳用Dior,Prada的奢侈品把自己包裹起來,結果老師一句話就給他們打回原形。

天還沒亮就去學校門口等著拿表格報名,拉吉來的時候已經排到了200號開外。

現成糊弄面試官的套話也沒說明白。

儘管他們四處求神拜佛祈求女兒入學的願望成真,最終仍是一無所獲。

找關係失敗,行賄未遂,人情在此時也派不上用場,夫妻陷入了絕望。

後來,名校應國家要求分給貧困生那25%的配額成了救命稻草。

剛費盡心思來到高檔住宅打腫臉充胖子,一家三口又不得不輾轉到「貧民窟」裝窮,以便糊弄家訪。

習慣了衣食無憂的拉吉和米圖也做出了徹底犧牲。

米圖從美嬌妻變成瘋婆娘,和悍婦爭搶打水的水管。

大老闆拉吉到食品廠當流水線工人,早起上班還要去擠傳說中印度的開掛公交

貧困生招生政策是為了讓窮人家的孩子也有受到優質教育的機會,但所謂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首先,報名者中就混雜了一些像拉吉家這樣的富人子女。

報名成功之後,通過隨機抽籤的方式選出能夠入學的孩子。

而抽籤的過程就是可以被金錢操控的。

聽天由命的窮人如果真的幸運的被選中,卻還有巨額的校內開銷等著他們。

蒙在鼓裡的貧困戶父親,因自己的努力付之東流忍不住默默流淚。

這一幕叫誰看了心裡都不好受,無奈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教育的不平等是造成貧富差距懸殊的重要因素。

窮人和富人越是兩極化,所接觸到的教育也被分為三六九等,兩者相互影響進而惡性循環

為什麼電影里的父母擠破了腦袋想送女兒去私立學校?那是因為家庭富裕的人都不去公立學校,一般都是窮人才在那裡讀書。

越是招生不景氣,公立學校的條件設施就越是不堪。

像國內很多偏遠山區的學校也施行了「撤點並校」的教育改革,主要也是為了減輕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

結果許多農村孩子要去到離家二三十里的鎮上上學,交通不便加上經濟困難,被迫輟學的情況時有發生。

再反觀一線城市的現狀又是另一種苦,比如北上廣的新市民辦理子女入學被要求提供的證件的至多能有20幾個

之後還極可能因日期不符標準等細枝末節,使孩子無法入學。

那些落地安家了的人,往往在這種時候感慨萬千,自己把這裡當家,家卻還當你是個外來者。

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道理都沒錯。

但現在看來,形勢的驅趕讓這些含義變了味,人人都被搞得筋疲力盡。

近期鄰國都出了反思教育制度的電影,前陣子引進的《天才槍手》用考試作弊作為切入點。

《起跑線》則以入學風波為主線,揭露腐敗運作,居高臨下的精英意識和鮮明的階級體系。

以上兩部電影所表達的東西嵌套到國內都無比適用。

咱們何時能看到自家拍出一部這種像樣的片子來發聲一回?

叔還在等待那一天的到來,但願日子不會太遠。


印度電影的開放程度和印度這個國家的保守程度形成了特別鮮明的對比。

電影里總是不遺餘力的挑逗和挑釁自己國家的宗教、政治和各種制度。

而且總是在搞笑娛樂中探討這些問題。

《三個傻瓜大鬧寶萊塢》,講述三個叛逆學生在「印度清華大學」的求學故事,批判了印度抹殺個性的教育方式。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借印度版「開心辭典」,講述一個社會地位卑微者的貧賤人生,深刻揭露了印度經濟發展背後的社會問題。

《我的個神啊》中諷刺了宗教派別的隔閡和愚昧。

《摔跤吧!爸爸》則批判了重男輕女的傳統。

這一個個原本非常沉重的話題,被印度人機智的用充滿喜感的劇情包裝起來。

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實印度的電影製造笑點很簡單,就是設計一個與世界格格不入的傻子來實現。

用一個個故事啟發更深層的意義,又輕鬆、幽默,很有觀賞性。

今天推薦的這部也同樣具有這樣的效果。

《起跑線》

故事主要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讓女兒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費盡心思讓她進入名校的故事。

中國育兒界有句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個「起跑線」主要指「孩子的教育」,印度也同樣認同這個觀點。

只有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具備較強的競爭力。

影片一開始可以看到這對夫婦為了讓女兒進入名校念書,給女兒報班,要求女兒以後都只能說英語。

英語在印度不止是語言,還是階級

為女兒報名排長隊↓↓↓

花重金搬進了學區房,並開始了一系列假裝上流人士的行動↓↓↓

一番燒錢又費力的奔波後,他們的女兒皮雅還是被學校拒絕了。

拒絕的理由就是,「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

拉吉是一家印度最大的集市——月光集市里的服裝店老闆。

他有豪宅,有豪車。但依舊屬於中層階級。

因為「店鋪老闆」不是學校想要招收的上層階級

也就是說,這是根據父母的階層來決定孩子能否入學。

父母是什麼階層的人,就決定了孩子也將成為什麼階層。

沒有什麼公平而言。

但印度政府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有規定包括名校在內的每所學校,必須有25%的入學配額,留給貧困學生。

上層階級憑身份入學,下層階層靠政策。

中產階級就就變成了爺爺不疼,姥姥不愛的那群人。

於是,拉吉夫婦為了女兒,假裝上流人士無果之後,不得不搬到貧民區,開始了扮窮生涯。

為了融入貧民生活,努力騙過監督員的檢查,拉吉夫婦也鬧出了不少笑話。

影片的大部分笑料集中在拉吉夫婦融入貧民生活,做戲十足。

但喜劇的內核往往是悲劇,為觀眾奉獻了足夠笑料的同時,更深刻反映了階級間的巨大貧富差距。

原本以為窮人也能有同樣受教育的權利,其實不然。

事實上,學校將教育當成一本生意。根據父母的階層,挑選學生。說白了,就是挑選那些能讓學校獲益的學生。

根本沒有公平受教育的機會!!

所以,不要否認階級壁壘的存在,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不夠努力。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從小富裕的人往往覺得自己現在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努力得來的。而只有出生貧寒的人才知道一個好的家庭究竟有多麼重要。

--好了,我bb完了,看電影吧--

更多精彩關注公眾號:小7公主


我是滲著冷汗看完的。為什麼呢?因為中國的"小升初","初升高",為子女進好學校「鬥智斗勇」的情況,跟這部印度電影差不多。換成中國演員我覺得就是在拍中國。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種喜劇+紀錄片,反映初等教育資源緊張和不平等問題更多一點,作為喜劇的劇情更多的是為寫實服務,銜接邏輯不是很明顯。紀錄片+喜劇的套路如下:

  1. 紀錄的主題是印度初等教育的公平問題,是個不錯的題材,電影里的「貧困招生通道」和我國現行的貧困地區專項計劃類似,貧困地區的孩子可以受到政策傾斜和照顧。
  2. 作為喜劇的滑稽之處就是一對富裕的父母怎麼用奇葩的方法,為了孩子能夠進入私立學校使盡招數,先是為了學區房擠進上流階層,又為了招生名額混入底層貧苦生活,讓人哭笑不得。後面發生的故事圍繞著這個「貧困招生通道」展開,幾經波折最終送女兒進入這所頂尖的私立學校,誇張但透著真實。

看完電影我的反思是:好的教育的標準應當是滿足社會需求,即教育新生代能夠適應社會和發展未來。而不是只重於物質建設,擁有幾棟樓,多少規模人數,掐了多少尖子……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掌握基本的工作能力?我們未來的科學家是否具有科研能力?我們未來的藝術家是否有紮實的功底?我們未來的工程師是否具備讀寫英文的能力,報表,編程邏輯?這檢驗著我們的教育模式是否能滿足社會需求,我們的教育體系是否給孩子們足夠的條件,空間,耐心?

教育匱乏的根本原因是局部地區經濟的落後,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印度和我國都面臨這一問題。為緩解這一教育資源不平等的矛盾,我國有貧困地區專項計劃,雙一流(實際就是和211,985形成互補,支持一部分受限於學校平台的好學科更好發展),已經推行的免除十二年學費,課本費,實行名師輪崗制,蛋奶工程……

那印度呢?

初等教育分公立和私立(其實我國也有什麼貴族學校/國際學校),私立學校普遍比公立學校的硬體設施好,「師生比」較高,教師受訓程度高,教師待遇更好。即使公立學校已經實行免費,許多貧窮的家庭仍寧願將孩子送到私立學校就讀。印度初等教育尚還面臨著輟學童工等問題,還有性別歧視。加上印度社會固有的人口問題和貧富差距大的社會矛盾,所以,那裡的教育資源競爭更激烈。參考Education_in_India

印度由於經濟落後和社會條件使得免費教育與禁用童工的政策難以發揮效力

為了學區房擠進上流階層

準備混入底層貧苦生活

參觀比對一所所漂亮的私立學校

這部電影同時也提出了這幾個問題:

1)國家能否做好倡導教育資源均衡,保障制度公平?書香門第的子女有書讀,貧苦地區的子女有政策,那佔大多數的普通家庭,就得眼睜睜吃達不到考試指標的虧?

2)學校能否以教育更多人才為目的,而非幾個狀元或出國名額指標?就像賣商品時擺出幾個優質樣品的伎倆。

電影的高潮在最後那場家長會上無人鼓掌的自白:

在最後的家長會上,伊爾凡可汗這樣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1)一些追求優質教育的做法近乎變態,追求強中強,王中王,大多都是父母的虛榮心。

2)「捨近求遠,扎堆名校」不也是一種推波助瀾,讓不平等的矛盾激化,增加教育差距嗎?難道父母沒有一點責任?

3)教育出的人才歧視未受教育的人,本來就是教育的一種悲哀。既是教育核心的失敗,也是教育覆蓋水平的失敗。影片中的女校長就是典型,出身貧困,卻在通過教育擺脫貧困後,出於對貧困家庭子女受教育水平差而產生歧視甚至違規操作,令人心寒。

-----------------------------------

社會歧視,文化自卑,怎麼談道路自信?中文的語法都湊不到一塊兒去,整天泡在洋罈子里說very much i"m fine。。很多人張口說語言是一種工具,語言不只是一種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越精細的語言知識,越是一個文化越精髓的部分。那些學了點皮毛就不再磨鍊語言能力的做法,實在是邯鄲學步。

綜上所述,這部電影又一次的很好的反思了印度的初等教育,與《三傻大鬧寶萊塢》對高等教育的反思相呼應,下一步估計印度要再拍一部求職找工作題材的經典喜劇了哈哈。

Be Careful!Yi Xia You Ju Tou:

本片主人公家庭本來開店開寶馬,給孩子擇校一所所的比對,因為其他小朋友不和說印度語的自家孩子玩耍,準備上最好的私立學校,套路摸索後,準備過貧窮的生活,企圖通過貧困生名額進入頂尖的私立學校,被捲入偽造貧困的勘察風波,拿到名額後,出於歉意悄悄補償捐助公立學校,發現這裡也有一群聰明活潑的孩子在成長,不比私立學校的孩子差,有一天鄰居意外的發現他市區的豪宅,讓主人公陷入深深的沉思,最終決定放棄名額,揭露校長的醜惡。

雖然不比《三傻》情節那麼的有戲劇性和連貫性:學長風波,質疑校長,機器的定義之爭,洛波四軸飛行器反差,Silence的死記硬背,三個主人公的家庭背景,皮婭的「標籤」未婚夫,黑板寫下「法汗化」「萊倶化」詞的查閱,到最後的畢業分別,MR旺度的轉折,處處透著質疑精神,蘭徹的扮演者阿米爾汗好像現實中也做過許多公益性節目《阿米爾·汗:真相訪談(第一季) 巨額的嫁妝》,矛頭直指印度婦女的生存狀況。在國內這麼火,人長得又帥,還這麼熱心公益,通過媒體輿論帶來這麼大的影響力,真是很難得!

伊爾凡可汗也是一個很有名的印度演員,這部喜劇的豆瓣分也很高,能激起人們反思,是一部好電影。


美艷人妻找上我,竟是為了孩子……

「窮爸爸?富爸爸?」


看到標題的各位,大家好。請不要懷疑,這裡是第十放映室。

話說回一個秋高氣爽的工作日。夏BB正在一旁邊看劇邊發出豬叫,王老實在面無表情地觀摩一部不知道從哪挖來的冷門片。只有小十君我,在認真地收拾東西準備下班。(本段對老闆隱形)

這時,一位熱心粉絲,突然給小十君發來了消息:

要知道,本公眾號可是很嚴格的。小十君準備對這位投稿者提出一些嚴苛的要求:

好吧,經過慎重的審稿(夏BB:真的?),小十君還是決定把這位美艷人妻的故事分享給你們。

FBI Warning:有些地方,還挺扎心的。


影評界阿米爾你好,這裡是一枚寶媽,坐標印度。顏值無關,能打10分吧(老公說的)。

最近孩子入學的事情挺讓我糾結的,想在你們這問問大家的想法。

我家境不錯,從小生活在一個說英語的家庭里。大家都懂的吧,在我們印度,會說英語的人相當於在你們東北穿貂上街的小姐妹,貴氣逼人。

年輕的時候我被我媽帶去裁縫店,認識了裁縫店老闆家的侄子。他對我窮追不捨,給我做衣服,給我送傘,還給我拉三輪車。

後來這個人就成了我老公,還把他家的裁縫鋪開成了時裝工作室,我們過得一直挺好。

我們的女兒最近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我特地讓老公買了學區房。為了讓孩子能快點融入到這邊的朋友圈,我在家裡辦party,請了不少附近的住戶,想給大家留個好印象。

來的都是些闊太太們,帶著他們的老公和孩子。哪知道氣氛正好的時候,一不注意,我老公居然帶著孩子們,開始蹦迪了!

聽到音樂就想開始扭,這可能就是身為印度人的條件反射吧。但這種時候跳舞,也太丟人了。我警告老公不準跳舞,他一晚上都耷拉著耳朵撇著嘴,像條被揍過的拉布拉多。

其實我跟這些人一點都處不來。他們不準自己的孩子跟我女兒玩,就因為她不說英語,就因為她的爸媽是開店的。

你們的孩子長大也要是跟你一樣刻薄,也太可憐了吧。

我先圈定了這邊最好的5家學校,都是那種貴族私校,什麼教騎馬的,什麼在大自然里上課的,什麼跟英國的名校是姐妹學校的。

好學校總是有很多人想去。我們孩子面對的競爭者們也都不是什麼善茬兒。

有這種會好多語言的▼

有能分清各種恐龍還知道它們特點的▼

上個幼兒園真難啊。想去報名當學生。

我們孩子沒什麼才藝,入學面試的時候會很吃虧。我找了家培訓機構準備給孩子上上課,沒想到先上課的是我們自己

先是寫入學申請書。我花了一晚上寫好的東西,被我老公改得面目全非。他靠著翻字典,寫了一堆奇形怪狀的英文。老師禮貌地表示:「還是讓別人寫吧。」

老師連我們穿什麼都要管。什麼雕牌,寶寶麗,香奶奶,她全看不上。

你們上流人都穿什麼?老師跟我們說什麼「少即是多」,不懂。

我們還練習了不少面試會問的問題。比如說到「孩子不想上學怎麼辦」的時候,我老公脫口而出「給她根棒棒糖」。老師:emmmm。

我覺得我老公錯就錯在說得太實在

「給予孩子一定的物質與精神鼓勵」不就好了嗎,笨。

老師問我們要怎麼跟孩子解釋貧窮。在我們這個火車車皮上都能掛人、遍地都是乞丐的國家,還要解釋什麼是「窮」嗎?

但老師說不行,要教孩子「分享就是關愛」,然後露出神秘莫測的微笑。

▲你十:笑什麼笑啊,窮人要打你了!

結果是,沒有一家學校收了我們孩子。沒受過良好教育的家長教不好孩子,這是培訓老師給我們的理由。這就胡說了,我們對孩子教育不上心,能到她這來培訓?

我那幾天心情很不好。老公跑了不少關係,都沒能成功。最傷人的是,我們店員的孩子居然申請上了我選中的學校里最好的一家。據說那家校長出了名的鐵面無私,不給任何關係戶行方便。

老公問我:那麼不上私立了?

不可能,這個選項從來沒有在我腦海中出現過。我用我嚴密的邏輯論證打敗了他。

吸毒怎麼辦!不能讓我的孩子變成什麼吸毒抽煙的好女孩啊!

員工的孩子能上好學校,是因為國家規定學校要留出25%的名額給窮人家的孩子。教育公平,教育公平。

正道走不了,還有條邪道

老師叫我們去裝窮人,去爭那25%的名額。而且瞎話要編全套,要真的到貧民區去做窮人。

窮人的世界跟我們完全不一樣:又臟,又缺水,還有老鼠。我時不時就要被人當軟柿子捏,看別人的臉色行事。

我們剛來的時候沒吃他們給的東西,他們就開始排擠我們,小肚雞腸得不得了。

在這裡的生活,讓我覺得自己很可憐。上層人有資源,底層人能吃苦。我們呢,窮得就剩錢了。

不過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家漸漸融入進了這個社區,生活也挺美好的。我們女兒天天都過得很開心,我們也嘗到了自己勞動的快樂。

期間學校有人來審查貧困情況,我們差點露餡。

多虧了鄰居奇妙的腦迴路,生生幫我們圓了回來。反手就想給他個high five。

他們教我們這一家「新貧民」怎麼在貧窮中生存,讓我們覺得,窮也沒那麼不好吧。

大家相互扶持的生活,比住在大房子里更溫暖。你們湖南台的編導該來找我,活生生的《變形記》啊。

我們和鄰居都過了學校的審查,學校派人來讓我們準備上學的錢——因為是窮人免去了學費,但是還要交一大筆課外活動費

學費都交不起還要要求什麼個性發展,挺奇怪的。

我們家錢多的是,但鄰居一直以為我們養活自己的能力為零(其實是事實)。

他以為我老公要去搶銀行,在他取錢的時候強行把他拖走▼

為了幫我們的孩子湊錢,跳到了別人的車前碰瓷,摔得渾身是血▼

自家已經窮成這樣了,還處處為別人著想,居然真的有這種人?看多了富人們的精明,他的「傻」更顯得珍貴

但是造化弄人。能不能入學,看的還是最後的抽籤結果。我們的孩子被選上了,鄰居落選了。我和老公都覺得很難受。

如果不是我們,他們的孩子本來可以上的。那個孩子很可愛,又很好學,他的未來一片光明。

為了彌補心裡的罪惡感,我們找到了鄰居家的孩子即將去上的公立學校。我們出錢把學校翻新,添置了不少東西,請了新老師。

在這個學校里,還有不少多才多藝的孩子。他們要是有去好學校面試的機會跟有錢人家的孩子競爭……也沒戲吧,學校看的是父母。

所謂的「好學校」,已經變成上流人們的私人補習班了。能過面試的都是上流人,能上學的都是上流人的孩子。

教育的競爭,現在成了階級的競爭

孩子一生下來,就要被分為三六九等。上層的踩中層,中層的踩底層。底層的孩子再也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命運不公平嗎?是的。

我聽說你們國家有個高考狀元也說過類似的話:

讓我更明白這個道理的,就是那個傳說中油鹽不進的校長。

我老公的良心受不了了。他居然跑到校長那裡,要求把我們女兒的學位讓給鄰居家的兒子。校長也奇怪,居然拒絕他。

老公帶著公立學校的孩子們跑到開學家長會上,跟這裡的學生一起表演節目。我都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準備的這些,他想幹什麼?

看完節目我懂了。他這是在往台下那些「上等人」的身上吐口水。那些人還只能忍著噁心,擺出上等人的矜持。

表演完之後,他在台上激情澎湃地講了些話。平時他那麼木,今天居然那麼閃耀。我情不自禁地站起來給他鼓掌。

什麼英語,什麼貴族教育,去他們的吧。

但這是我當時的想法。身為母親,我又不禁後怕。別人的起跑線已經超出我們孩子一截了,我總不能還讓她在跑道上慢悠悠地往前挪吧。

一面唾棄精英教育,一面又追捧,我們這麼矛盾,正常嗎?

小十君後話:想必大家已經看過了,最近朋友圈裡瘋傳著某校「家委會」候選人們的競選理由。反正小十君看後,不禁為現在的家長和孩子們捏了把冷汗。

小十君小時候,競選班長的同學最多請全班吃比巴卜泡泡糖。最最土豪的,也就是請大家去遊戲機廳玩魂斗羅。

時代在發展,競選方式在進步。為了孩子能在班裡「有地位」,父母們比學歷,比資產,工作忙成狗了還願意隨叫隨到。

商場如戰場,學校如火葬場啊!

後話的後話:對美艷人妻感興趣的粉絲,請去看印度新片《起跑線》,顏值真的10分。


該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第十放映室(dsfysweixin)

微信版詳見:美艷人妻找上我,竟是為了孩子……


教育問題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熱點話題。從前,談到科舉制度,總免不了批判八股制度坑害讀書人,諸如范進和孔乙己之類,性格似乎都因為考試而扭曲。然而,現在看來科舉對於普通人而言著實是一條改變命運的道路。現在的高考也是。有一段時間,不停地有人呼喊高考改革,認為高考不能那麼應試教育,應該更為全面和注重綜合素質。道理當然是有的。只是,現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是寒門難出貴子,更何況改革後。綜合素質的提升當然很重要。只會死讀書也不過是書獃子。但是,綜合素質需要投入的絕不僅僅是時間,更有財富。藝術品位、體育運動、社會責任,這些無一不需要金錢的堆砌。

《起跑線》講訴的便是印度德里的商人拉吉和他的妻子米塔為了讓他們的女兒皮雅能夠進入一流的幼兒園而做出的種種努力。他們從自己熟悉的平民街區搬到名校三公里以內的高級住宅區。拉吉半夜就排隊領取幼兒園入學資格表,夫婦倆請了專門的顧問量身打造名校計劃。顧問甫一見面,便為皮雅安排了繁重的學習任務。顧問的理由是很多父母在懷孕階段已經早早開始早教。皮雅這個年紀必須要勤能補拙才可以趕上進度。顧問教夫婦倆如何應對學校面試。其中有一個問題是,如何看待貧窮。標準答案是「分享就是關愛」,舉的例子是帶著孩子到孤兒院將玩具分享給孤兒們。這些冠冕堂皇的答案便是校方願意聽到的。儘管如此,他們還是沒有獲得入學資格。最後鋌而走險,假裝窮人獲得名額。他們暫時搬出豪宅,來到貧民區。這裡的人世世代代都是窮人。他們的一生都在學習如何適應貧窮。當然,可以看齣電影里美化了窮人。貧民區里有一對夫婦熱心幫助拉吉夫婦,教會他們如何生活。甚至為了皮雅能夠有入學的學費,大哥還假裝車禍碰瓷車主獲得賠償費。皮雅獲得資格,而他們的兒子落選時,大哥強忍著淚水,說要給皮雅開慶祝會。他對自己的兒子說「沒有進這所學校不是你不幸運,是學校不幸運。」在他知道拉吉一家一直在欺騙時,他十分憤怒。在將要走進校長辦公室前,他遇到了親切地抱住他的皮雅。大哥心軟地走開了。命運究竟是否公平?大哥一家上進善良,卻在社會的底層過著僅溫飽的生活。在印度社會,人一出生似乎就註定了三六九等。階級的壁壘難以打破。教育是最為光明正大和行之有效的途徑。德里幼兒園的校長在面對質疑時,總不忘說到她曾經是女僕的孩子,所以她的心是向著窮人的。然而,她在聽到拉吉的坦白後,並沒有任何震驚,淡定地說「她知道了」,並打算把皮雅的檔案從貧困生轉為一般學生。面對,拉吉的疑惑,她說自己曾經在這所學校里備受其他同學的排擠,只有幫他們完成作業才可以去參加他們的聚會;然而,聚會中她依然是坐在角落的女孩。而如今,她的同學們都必須為了孩子們的入學向她示好。她享受這種待遇。幫拉吉辦理假證的人也曾經和他說,這所學校里只要是喝過他們茶的人,都能夠為他們所用,他們是一道橋樑。茶壺聯繫著這個社會。

最後,拉吉在大禮堂坦白一切抨擊校方。但,那有什麼用呢。除了妻子米塔之外,其他人都無動於衷。家長們在孩子們進入學校後並不再在乎究竟是怎麼運作的。只要保證他們的權益就可以了,其他人無所謂。

這樣的現象,肯定不是印度獨有。


本來對這個話題沒什麼興趣,但是剛好有個契機,和印度朋友一起看的(他很感興趣)。大量劇透!!(劃重點)

有趣的是,因為我的英文有限,根本不知道這個電影的英文是什麼,在他面前敲敲打打了好一會他不認識的文字(中文),(期間他還問我:同樣的鍵盤怎麼敲出中文的啊?!)找到了這個電影,他恍然大悟:哦,原來是hindi medium. 我們就『medium』這個詞還討論了好一會,為什麼會起這個名字。

因為是在國外看片神器『多瑙影院』裡面看的,(國外的免費資源都沒有這個片子)所以並沒有英文字幕,所以是他聽印度原音,我看中文字幕,現在說起來還挺搞笑的感覺。

正片一開始是一堆母女去裁縫店做衣服,然後女兒給老闆展示的圖片太露了,裁縫店老闆和女兒的母親都商量,不行啊,太露了,你不能不顧周圍的感受啊(此處的我翻白眼。jpg)。這時候一個裁縫店裡的小男生(好像是老闆的侄子)跟那個女兒講:放心吧我能給你做出來的,他們不懂時尚。從這裡,小男生就展開了攻勢,給小女孩追到了手。這裡放個電影截圖,兩個青年小演員還是挺美麗的!

然後一轉眼,他們就長大了,換了一對演員。這個女的最開始沒有感覺很驚艷,反而覺得年輕的那個扮演者更美,但是屬於越看越有味道的。這個男演員,很熟悉啦,好萊塢電影也經常客串。接下來主要就是說他們如何想要為女兒獲取更好的資源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講真看到中間我有點煩了,因為這個女演員太偏執了,偏執到我光看外表已經不能維持我看下去了。但是有很想知道結尾,況且印度友人還在,我忍。這個男演員真的演的非常好,他在劇中的角色就是一位非常愛老婆的先生,也非常愛他的家庭,為了孩子的良好教育做了很多努力,我心裡真的要給他打100分!!

小插曲:看到男主凌晨起床給孩子去幼兒園排隊拿表格,印度朋友說:這就是我們那裡的情況。我說:我們中國其實也是(手動捂臉.jpg)。看來這個電影不僅反映印度問題,還反映中國問題。。。

期間有一段挺感人,就是他們假扮窮人的時候。男主女主為了融入窮人社會分別要每天去工作/等待分發糧食/水,他們結識了一堆夫婦,每天,男主會和那個丈夫一起去餅乾廠打工,女主和那個妻子一起去排隊等著接水和分米。這對貧窮的夫婦一直幫助著男主和女主適應貧民的生活,甚至貧窮的丈夫去碰瓷,直接撞上一輛車以換取男主女兒的學費(因為他們在假裝窮人,所以要為女兒上學籌錢),雖然沒有生命危險,但是兩條胳膊鮮血淋漓,看著十分動容。他們想融入高級的階層,那裡的人嘲笑他們不講英語,是做小生意的;而他們想要融入貧民的階層,卻有淳樸的夫婦用生命在幫助他們,把救濟糧分給他們一半(貧窮的妻子說:做妻子的不能沒有糧食回家),把為數不多的薪水分給他們(貧窮的丈夫說:做爸爸的不能空手回家)。

左面是男女主和女兒,右面是貧窮的夫婦和他們的孩子

終於,男女主的女兒被好的學校錄取,但是隨之而來的是貧窮夫婦孩子的落榜(因為是抽籤制,貧窮夫婦的孩子沒被抽到)。男女主的孩子搬離了貧民區,告別了貧窮的夫婦(貧窮的夫婦甚至把自己的救濟糧分給了他們當作告別的禮物,動容+2),可是他們卻高興不起來。

可能為了彌補心裡的愧疚吧,他們資助改造了貧窮夫婦孩子的學校。然而紙包不住火,貧窮的丈夫發現了男女主隱藏富人的身份騙取名額,他義憤填膺氣急敗壞火冒三丈(擱你你也爆炸,富人什麼都有了,生活的比他們好,現在連政府分給他們良好教育的機會也要剝奪,理解),要去跟校長彙報。巧的是,路上遇到了男主女主的女兒,那個小女孩高興的和叔叔打招呼,親切地問候,還擁抱了他。一系列舉動讓貧窮的丈夫打消了舉報的念頭,卻深深的震撼了男主和女主。

其實鋪墊了這麼多,女主偏執了大概1個多小時,我還是很期待結尾的,然而看完卻有點小小的失望。結尾是私立學校(好)和公立學校(較差)的學生們一起表演,但是家長們只會給私立學校的孩子們鼓掌,卻沒有把鼓勵同樣分給那些生長在貧窮家庭的孩子們。男主上台說了一段挺振奮人心的話,出乎意料的,卻只感動了自己的妻子,而不是所有私立學校的家長。

結尾讓我感覺到了導演/編劇深深的無力感。他們想要改變制度,想要改變人們的想法,努力衝破階級,衝破限制,但是他們太渺小了。富人不會因此改變為孩子追求完美教育的機會,也不會放棄剝奪過的權利。我們終究是一粒塵埃,不能妄想與整個宇宙對抗。想感動所有家長的男主,終究只感動了自己。很心酸。

相比與之前看過的三傻和摔跤吧爸爸,感覺這部片子結尾升華倉促且薄弱,有點小小的失望。但是,可能這才是現實吧。


太想諷刺的偏激怨憤,掩蓋了故事與人物,更背離了所諷刺的現實。

&>&>&>&>&>&>&>&>&>&>&>

輸在了起跑線上

[起跑線]的好,在於諷刺。

一家人為了孩子上學,進入上流階層,翻來覆去受盡折磨。

從富到「窮」,體驗完「窮」又回到富,描繪階級百態,諷刺教育弊病,讓人有共鳴。

但它的不好,也在於諷刺:

它為了諷刺,有意塑造刻板印象,從故事到人物,都不現實。

這種不現實,放在「太現實」的語境內,產生一種錯位。

影片是一部諷刺喜劇。

誇張,是諷刺喜劇重要的,有時是必要的表現手段。

但誇張,在程度上,與方向上,都應有一定限制。

程度上,誇張作為一種諷刺的表現手法,不應對它諷刺的事實本身,造成損害。

方向上,對於喜劇人物的可笑處,不能一味誇張,把可笑寫成可厭。

而妻子米塔,就從一個可笑的母親,硬生生被寫成一個可厭的「怨婦」。

影片開場,她過度關愛女兒的神經質表現,是一種生活化的諷刺,目光還算溫和:

嚴格規定孩子作息時間,女兒玩滑梯她都要先擦一遍,捧手上怕摔了,含嘴裡怕化了。

這樣的母愛雖可笑,但還基於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此時,觀眾對米塔還是有同情的,這個喜劇人物,尚有可愛之處。

但隨後,她在女兒求學過程中的表現,則顯得猙獰了。

丈夫拉吉大大咧咧不在意,但米塔則急迫要求把女兒送進高等私立學校。

原因,還是在於她神經質的杞人憂天:

如果不進好學校,無法結交上流社會,上了公立學校,女兒的人生可能就會被毀掉。

其後,她動員丈夫遷居他處,傢具電器全換新的,開派對招攬富人鄰居。

當丈夫為女兒上學一籌莫展時,她又咄咄相逼,毫不體諒,非要女兒上好學校不可。

人物的行為已從可笑的善,異化為可厭的惡。

在觀眾眼中,米塔不是為了女兒前途著想,完全是為了滿足虛榮。

主人公變得討厭,作用於觀眾的移情作用被消解,觀眾心裡就該不舒服了。

同時,這種可同情人物的異化,也削弱了諷刺力度:

片中拉吉一切玩命的努力,動機都來源於妻子。

而妻子的動機來源於什麼?

按照影片的主題,應當是社會的壓力。

然而影片只表現出了丈夫的疲於奔命,妻子所受到的壓力,沒有更多體現出來。

妻子行為,沒有深層動機,讓人物變得無理取鬧、刻薄可厭,也不真實。

影片的一切荒謬與諷刺,其根源,也變成了一個怨婦的絮叨,而非扭曲的社會環境。

格局錯誤地縮水,諷刺的力度蕩然無存。

這種誇張的諷刺,讓人物標籤化、極端化,離開了原本的土壤,最終傷害了諷刺本身。

影片對窮富兩個階層的刻畫,也是這種為諷刺而諷刺的刻板產物。

陳腐,且不合現實,透著一種童話般的想當然。

故事的寫法,同樣被諷刺所限制了。

全片故事,完全可以分為兩個:

前半部分,是「可憐父母心」,後半部分則是「少爺的磨難」。

一半諷刺教育與上流社會,另一半體恤底層。

導演想諷刺的,太多也太廣了。

不緊密的故事,被一個又一個笑點搞成流水賬,影片異常漫長。

故事煽動了觀眾的怨憤,卻沒能為這種情緒找到一個真實、順暢的出口。

最終一場歌舞,一通演講,點題作結。

沒能解決矛盾,而是將其擱置,試圖用障眼法讓觀眾忽視矛盾。

導演只顧諷刺,卻沒能為諷刺,找到更高級、更真實、更有力的表現方式。

最終,手法也輕佻,主題也輕飄。

而這種低級、刻板的諷刺背後,是導演對人性、社會理解的膚淺,或是故作膚淺。

這種能力或心態,讓[起跑線]輸在了起跑線上。

文 | 冀翔


類試還有一部 廁所 女士優先等 印度近年出的電影越來越和現實掛鉤 可以看出印度真的在努力改變國家前進


慕名而看,感受嘛…像小孩子寫的作文。

從前有一個窮小子,娶了公主,當上了國王。

有一天,公主想要一個金蘋果。

國王歷盡千辛萬苦,得到了金蘋果。

可看守金蘋果的牧羊人哭的很傷心。

於是國王遵從良知,把金蘋果還給牧羊人。

happy ending~

影片拋出了很多社會問題,不可謂不尖銳。

但這個溫和的不符合實際的童話一般的結尾,好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你可以提出問題,把美好撕裂給人看。

但就不要和稀泥了吧…

最後Pia去了公立學校,這所學校因為父母的捐贈有了良好的條件,可以學英語了。

可千千萬萬其他公立學校的孩子們,他們的人生不會有變化。

社會還是那個社會,階級之間的壁壘牢不可破。

該蔑視的蔑視、該嘲笑的嘲笑,什麼都沒有改變。

看完了只體會到了一種宿命感…


被安利到,剛看完這部片子。

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也許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但我們能保證自己不被這個世界改變。」

拉吉做出來自己的選擇:內心的道德正義。他說:「我想要做一個好老公,但如果我都不是一個好人,我怎麼能做好老公,好爸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選擇是愚蠢的,是悲壯的。小孩去了公立學校,可以預想到未來的發展很可能比不上留在私立學校的發展;他的行為和舉動也沒有能夠影響到任何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沒有得到那個名額,私校的家長們沒有一個願意或敢於哪怕站起來為他鼓掌;最大的可能是他用自己的錢資助貧民區的公校,讓這所學校的孩子比其他公校的孩子更幸福了一點,僅此而已。

但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就算有再好的教育資源,這所私校在校長的領導下也只能培養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已。而拉吉的女兒雖然也許一輩子都進不了世界500強公司,但很有可能會一直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快樂,做一個善良的好人。

最後的最後,發展經濟還是硬道理。一群善良的窮人只能抱團取暖,而一個善良的富人卻能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和進步。


挺不錯的片子,嚴重推薦!!!


三哥的電影總能一次次帶給我們驚喜。昨天趁周末難得的閑暇時光看了這部叫做《起跑線》的電影。 這部電影與我大天朝的各種商業大片比起來,應該算是小成本製作了吧,可影片的敘事能力,色彩的運用, 演員的演技,故事本身所反射的現實意義等均讓人要對這部佳作豎起大拇指。 這部影片可能會在我朝引發廣泛的熱議


「起跑線」難道不是中國式父母的悲哀嗎?

如果孩子上學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很多家長想要自己的孩子去上一個好的學校,提高孩子接受到的教學質量。

但是想要去這樣的學校就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就中國目前的形勢來說,孩子想要上一個好的幼兒園,首先就要擁有一所臨近幼兒園的房子。

就是所謂的——學區房。

換句話說,沒有學區房,你就無法讓你的孩子在你想要的那所學校就讀。

不光是中國孩子的就學是個問題,今天阿布要說的印度也是一樣的。

而這也印證了一個很殘忍的現實:教育問題不分國度。

廢話不多少,阿布今天推薦的就是它——

起跑線

Hindi Medium

從海報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兩隻腳,兩種不同的風格。

右腳破爛不堪,而左腳卻是皮鞋西褲。

這也是整部電影的主線,以窮人和富人為核心,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起跑線」又名為「可憐天下父母心」。

為了孩子的未來,父母可以做出一切努力。

在父母眼中,教育是可以改變命運的。

「起跑線」講的就是一對印度中產階級的夫婦拉吉(伊爾凡·可汗 飾)和米圖(薩巴·卡瑪爾 飾)為了讓自己的女兒皮雅接受更好的教育,挖空心思要進當地名校的故事。

影片開始,直奔主題,拉吉和米圖夫婦在為女兒挑選學校。

米圖深知自己就是因為沒有能力上私立的名校,所以才沒有成為上等人(私立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水平較高)。

所以他現在把厚望寄托在了女兒身上。

米圖在雜誌上看到了當地著名的前五名學校。

他們正在一一勘察。

拉吉認為,孩子沒有必要一定要去這樣的學校。

可米圖強烈的覺得孩子不能像他們倆一樣知識淺薄。

米圖總是在強調英文的重要性,也再不斷的要求自己和丈夫講英文。

"勘察"完學校,米圖內心已經有了讓女兒皮雅要去哪個學校的決心。

於是她開始按她定好的步驟來執行。

搬家買學區房

拉吉不想離開奮鬥半輩子的月光集市,但是妻子執意這樣,拉吉很在乎妻子,不得不照做。

在印度,人人都開始學習英語。

用米圖的話說"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 還是階級"。

僅僅是搬到了上層階級生活也是遠遠不夠的。

米圖在家中舉辦了大型聚會,高端奢華上檔次,為的就是能與富人融為一體。

但即使米圖想盡辦法讓皮雅融入上層孩子們的生活,卻也遭到了不同的對待。

孩子們還是不願意和皮雅交朋友,因為,皮雅不太會講英語。

像米圖這樣為孩子奮鬥的媽媽到處都是,她們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和皮雅這樣的鄉村孩子在一起玩。

第二步。

深夜排隊拿表格

拉吉第一次為女兒拿申請入學的表格,天還沒亮就起來了。

可是到了那裡卻發現:學校門口排著長長的隊伍,比她早的大有人在。

影片用文字敘述了排隊的人數之多,拉吉是第254個,後面,還會有更多人來排隊。

有些人凌晨12點就來了,為了不被插隊,躺在地上睡覺,用礦泉水瓶子接小便。

托熟人找關係

米圖得知,即使排隊拿到了去學校的表格,也要接受學校的面試。

很有可能還是不能成功入學。

所以找到了熟人,想通過熟人的介紹,進入學校。

這也並沒有成功。

但是熟人推薦給她一個人,覺得能夠幫到她。

找顧問備戰面試

阿布還是從這部電影中得知的,原來還有入學顧問這麼個職業。

入學顧問簡單來說就是為沒有底氣,沒有自信的家長和孩子們模擬面試當天的情景,爭取面試成功。

為此,米圖和拉吉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他們兩個也要努力做出上層階級的樣子。

他們要學習語言,要想辦法應對面試官出的問題。

裝氣質上等人

米圖和拉吉兩人是開名牌服裝店的(他們自己設計的品牌)。

兩人屬於中產階級,稍微有一點財富。

但是,卻也達不到學校要去的上層階級那樣的要求。

兩人照貓畫虎,渾身名牌的去了顧問那裡。

結果,卻有點"東施效顰"的意思。

顧問說:「你們看上去就像是行走的服裝店」,毫不留情的諷刺。

世界上最強大的莫過於父母,這話阿布信了。

米圖和拉吉又找到了迷信的辦法。

拜耶穌 求錄取

很顯然,他們還是失敗了。

之後,拉吉又想到了一個她覺得很可行的辦法。

塞鈔票買名額

可是校長卻把同樣這樣做的一名家長罵的狗血淋頭。

並且被勒令如果再有類似的,一定會永久將這樣的孩子寫進黑名單。

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米圖和拉吉已經焦頭爛額。

甚至與入學顧問吵了起來。

「起跑線」用了50分鐘的時間來敘述拉吉和米圖怎樣裝富人。

但是兩人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努力讓孩子入學了。

這時候,拉吉服裝店一個打工小夥子的孩子卻意外的上了一所名校。

兩人得知,原來每所名牌學校,都會預留出25%的名額來給貧苦的家庭。

阿布覺得,這對於他們似乎有著不公平。

上層階級的孩子們,不用競爭,就可以輕鬆入學。

下層階級的孩子們,通過抽籤,也會有部分可以入學。

唯獨他們中產階級的孩子,沒有機會,競爭又沒有實力。

人生本沒有公平可言。

如上圖的漫畫,同樣年齡階段的兩個年輕人,卻要背負不一樣的家庭背景。

沒有一個父母不想要自己的子女能夠出人頭地。

為了孩子,有一丁點的機會都不會錯過,米圖和拉吉兩人決定要裝一次窮人。

至於後面的劇情是怎樣的,阿布不做劇透。

整部「起跑線」充滿了幽默搞笑的氣氛。

有網友稱這部電影為印度電影的神作。

在阿布看來,確實是這樣的。

近年來,印度的電影確實是風生水起。

從「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再到今年上半年在中國上映的「摔跤吧!爸爸」。

不論哪一部,都屬於質量上乘之作。

印度電影之所以能夠獲得這麼高的成功,得益於他們的拍攝手法。

他們電影的共同點就是,在娛樂中探索社會問題。

通過一個簡單沉重話題,用娛樂搞笑的劇情喜劇包裹起來。

在觀賞電影的同時,做到了具有啟發教育意義。

所以,這部電影在豆瓣上拿到了8.2的高分。

看過這部電影,不由得引出深思。

教育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多麼的重要,對於一個社會的發展多麼的重要。

是什麼導致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速度的緩慢?

阿布認為,還是人們自己。

不公平的對待方式,讓很多有才華的孩子們沒有得到啟蒙。

這對於人類來說,也失去了一個最重要的財富。

不是嗎?

本文首發於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


有的人生下來就在終點,起跑線?在印度不存在的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哎,你好(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041498/

印度電影最近很火,總會有一些高質量的電影會引起我們的思考。這是在印度,另外一個人口的超級大國,也會存在著和中國一樣的問題,教育資源的不對等,階級貧富之間的巨大差異,新舊觀念之間的激烈碰撞,面對現實的無能為力,應試教育的弊端,貧困鄰里之間也可以有相互的關愛,富人街區之間也會冷淡。

之前最早接觸的印度電影是《三傻大鬧寶萊塢》,中學的時候第一次看感覺很有趣,很有意思。但是在這些笑聲當中你其實可以窺見一些社會的現實,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或許這些問題不一定馬上能夠得到解決,但最起碼可以引起重視。《額滴個神》也好,《摔跤吧,爸爸》也好,都是很能夠揭露現實的。這些難道還不夠我們去思考么?

而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的是現實就是會這樣,生存在現實的夾縫之中,你不得不去面對這些現實。看到來到窮人區的夫妻倆手足無措的樣子,以及看到他們說貧窮這門藝術還真是不好教的時候,看到公交車裡塞了滿滿的人的時候,看到買米不敢得罪政府人員的時候,看到喝不到水,吃不到米的時候,然後再聯想之前的生活吧,在富人區里被別人排擠炫耀的時候,跟別人開趴體不合場合的時候,為了孩子上幼兒園深夜排隊的時候,這些現實中的一切一切還不夠深刻,不夠切人體膚么?

這些問題不過是現實和階級之間的巨大差異,即使是你最後通過自己的努力成了鳳凰女,鳳凰男,可是從小養成的,深深刻在骨子裡的自卑感和貧窮的印記還是會在。這個不是一時半會可以抹滅的。我們是會存在這種心理,可是我們能夠做的也僅僅是更好的熱愛這個世界。在你最開始的時候,你就已經被寫好了劇本的背景,可是劇本的情節還在你的手中。我們的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法憑藉個人的力量去抹滅巨大的階級差異,現實就是這麼冷冰冰的存在著。就是會有人在撿拾垃圾,有的人就肆意浪費,就是會有人穿不起衣服,有的人一雙鞋子就能成百上千,我不是仇富,我是在陳述一個社會的現實,這種冷冰冰的社會現實就這麼殘酷的呈現在眼前。

你能夠做的最好的努力就是改變你自己的差距,甚至好一點改變附近親人的差距,僅此而已了。

看到後邊覺得很感動,鄰居大哥希亞姆為了給皮雅交夠學費不讓拉吉去」偷」銀行的錢,自己去碰瓷,撞的鮮血直流,讓人啼笑皆非。看到一瘸一拐的大哥的時候真的會覺得貧窮是原罪啊,貧窮就是這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現實的結局或許就是這樣吧,拉吉和米圖不能改變其他只能讓米雅退學,但是他做了一個最正確的決定,成為一個純凈的人。


印度又出了一部神作《起跑線》,影片中講到一對夫妻為了能讓自己的女兒上最好的學校,不惜去扮演富人和窮人,我今天想談論的不是這對父母的做法,是最後男主在影片快結束的時候當著全校師生說的那番話,他說出了國家教育的現狀,他不僅說出了印度教育的現狀,其實我們國家也是存在這種問題的,就像電影中說的,現在的教育是打著教育的幌子干著見不得人的勾當,老師不像老師,像商人,教書育人的學校變成生意場,孩子上學憑誰家有錢,有錢人家的孩子就能接受高等教育,就能上最好的學校,窮人貧民窟里的孩子就活該上公立學校,英語變成印度的母語,法國人德國人說錯了英語沒有人笑話他們,要是印度人說錯了就被當成笨蛋嘲笑,他們認定窮人不能說英語也說不好英語,是啊,為什麼本來理所應當的事情現在變的這麼荒謬,這部電影只是在說印度嗎?醒醒吧,它說的是存在問題的所有國家,人分高低貴賤,學校分好和差,衡量的標準更是荒誕。

最後男主放棄了女兒在學校的學位,給她辦了退學,繼而上了自己資助的公立學校,演講完有兩個人想給他鼓掌確被身邊人的眼神制止住了。影片還是影片,現實生活中我覺得給自己女兒退學的這種可能性還是很小的,畢竟這所學校是真的優秀,有最好的環境最好的師資力量,勇敢的向校長說出事實後校長並沒有刪除學籍而是改為一般一類,而男主仍舊不依不饒,但我現在在寫這些想法時我突然明白男主的意思了,她不想讓女兒和這群道貌岸然的傢伙待在一起,他們是穿的光鮮亮麗可內里已經骯髒不堪,而真正的窮人雖然物質上比不了他們可在精神上何止勝過他們千倍萬倍,所以他寧願希望自己女兒即使教育上沒有最好的但一定要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下成長,也不要與這群道貌岸然的傢伙同流合污。


我的關注點有點奇怪哎,男女主角這種家庭只能算中產階級?國內那些外企打工的,背了許多房貸車貸的不是也自稱中產階級么??莫非印度的中產和中國的中產不是一個中產???


說實話,五娃對這部新片被視為與「三傻大鬧寶萊塢」平起平坐的說法並不認可,不過雖然質量並不算高但是在製作層面和故事格局上都達到了值得中國電影學習的水準。最大的閃光點在於它特別敢於表現,哪怕是教育體制下的種種弊端以及衍生出來各類社會亂象的事實。比如男主搬到富人住宅區的直接原因是為了讓女兒上最好的幼兒園,比如儘管國家的大部分地方仍然處於貧困之中但最好的幼兒園環境卻如此奢華,比如在家長眼中孩子就像是貼滿名校畢業、精通幾門外語等標籤的商品,再比如出身貧困的校長選擇的不是義無反顧地堅守而是千方百計地迎合。當然影片也能夠無所顧忌的說出內心真實的聲音,諸如「英語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而是一種階級」等赤裸的台詞遍地都是。

很多影迷朋友借本片抒發對會競爭機製造成社會階級固化的譴責,鄙視「拼爹時代」以及教育不公平的弊端讓那些渴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夢想則成為泡影,由此得出「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結論甚至感慨身為中產階級的拉吉夫婦尚且如此,那些不如他們的中下層階級該怎麼辦?不過五娃倒覺得很多家長對於孩子成長教育關注的點已經完全背離了健康的想法,甚至並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身心健康。這句被紅遍大江南北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最早源於補鈣「壯骨顆粒」的廣告,它深深抓住了5億中國家長的痛點成為給孩子報名輔導班的說辭。然而在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的德國其實是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的, 德國教育家主張留給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甚至讓學齡前兒童真正快樂成長。

可惜很多亞洲的家長依然對這句口號深信不疑,卻從來都沒有想明白其實自己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家長是孩子最早接觸到的社會人,也就是說他們的學識修養、道德三觀、眼界品味決定著孩子從哪開始跑往哪跑以及怎麼跑,但並不意味著要以愛的名義把孩子當做賺取面子的道具。拼盡全力闖進頂尖名校的教育方式真的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嗎?然而影片中就讀精英學校的孩子們其實正被偽善和利己主義重重包圍,即便是最好的教育也學不來真誠和熱情。就讀最好的大學取得第一的成績甚至過人上人的生活就真的能終生幸福嗎?正如影片最後主人公拉吉宣布將女兒從排名第一的名校退學轉而進入了一所公立學校一樣,其實拉吉的行為代表著父母教育意識的覺醒:父母是一面鏡子也是子女的引路人。

突然想起比起「功守道」中的馬雲爸爸可以想打誰就打誰,其實大多父母對於階級差距無非兩種心態。刷爆朋友圈的「家裡有魔都40套房的那位,家委會我們不和你爭了」從牛X的父母履歷中道出家長們都希望用自己的身份地位來墊高階層的心態;同樣點贊無數的「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萬的學區房」態度卻剛好相反而這樣的父母確實佔了不少比例。兩種心態證明父母希望用盡自己最好的資源給到孩子的本身是沒有錯的,所以錯的是什麼呢?


先說說電影吧,這是一部印度電影,講述了拉吉夫婦為了女兒皮雅能進入一所好的私立學校,不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想盡各種方法,甚至不惜偽造貧困文件來換取入學資格。為此,全家人不得不搬進貧民居住地。而在這裡,他們結識了一位讓他們重新思考自我的人。

電影豆瓣評分8.2,卻只有五千多人評價。

看完之後,想說的太多,關於貧富差距,關於教育資源的分配,關於個性與合群,謊言與堅守。可思來想去,卻選擇了現在這個題目,說說選擇。

而讓我最終定下這個題目的,是電影中兩個截然不同的人。

第一個,是貧窮的希亞姆。

當學校人員為了落實貧困家庭情況去拉吉夫婦家家訪,並對他們的身份產生懷疑時,希亞姆卻認為,拉吉夫婦是破產了,是新貧一族,並不是騙子。還主動提出要教拉吉夫婦窮人的生存技巧。

後來,在得知昂貴的學費時,雖然自己的都還沒有著落,卻不顧生命危險去碰瓷,只是為了幫助拉吉夫婦湊齊對拉吉夫婦而言不值一提,對自己而言是天文數字的學費。

即使自己的孩子沒被抽中,依然真心的為皮雅能夠入學感到高興。甚至反過來去寬慰拉吉夫婦,還拿出自己的錢為皮雅辦派對慶祝。

就算得知拉吉夫婦在欺騙自己,憤怒的去找學校校長,也能被皮雅的一個擁抱融化,轉身離開。並對追來的拉吉夫婦說,她也是我的孩子。

他雖然貧窮,雖然生活在一個用水要搶,吃飯考分配的環境中,可是他依然相信每一個人,依然為身邊人的幸運真心的高興。

而另一個人,是學校的校長。

最初,面對媒體,校長表示,自己也是窮人的孩子,所以,絕對不會讓貧困孩子受委屈。

但在拉吉主動找到她說明一切,希望可以把希亞姆孩子的名額物歸原主時,她卻說了這樣一番話。

當然,我們無法評判對錯,這個世界上本就沒有純粹的對錯。

也不能因為校長的一番言論就把她划到壞人的行列。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去。這些過去,造就了她的現在。

可今天,我想說的,是選擇。

不管怎樣,我們終會面臨選擇。有些選擇對自己有利卻會傷害別人,有些選擇換來的,不過是一聲謝謝,甚至有的,連一聲謝謝都沒有。

即使貧窮,即使受盡生活的折磨,希亞姆依然選擇善良。

可校長,儘管她現在掌握著孩子們的入學資格,卻因為自己的童年選擇利益,將和自己一樣的孩子拒之門外。

很早以前,我也覺得「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句話說的很對。別人怎樣對我,我便怎麼對他們。

可長大後,離開家鄉,離開父母,來到了很多人眼中精彩卻危險的外面的世界,感受得更多的,卻是世界的善意。

小到路人一元錢的公交車費,大到生病時同學幾天幾夜的陪伴。

這些,都讓我越來越相信,不論境遇如何,選擇善良,總是沒錯的。

你的過去或許造就了你的現在,可你的現在,造就了你的未來。


當窮變成了一種政治正確……

話說看了深有感觸的人,你們未來送孩子上學難道不想去好學校嗎?(不是貴族學校,就是普通公立的好學校,和差一點的學校)

反正我一定會想送孩子去能力範圍內最好的學校,因為教育出來的就是不一樣啊!(不止是學習成績,學習氛圍,學習習慣,未來人脈完全不同)


中國的00後,階級之分就是英語


電影抨擊了現實沒錯,但是別上升的層面高了。階級的固化和貧富差距的存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外國都直接有富人區和貧民窟。外國的月亮就一定圓?這個階級的固化問題,越是發達國家越是明顯,國外的大家族企業少了?政治家族少了?傳說中的伊頓公學常春藤又有多少平民窟的人能去呢?上一代的財富積累必然會對下一代產生影響,而且努力上進的二代也會讓差距越來越大。別人混的好,憑什麼就一定要跟你接受一樣的事物呢,這個東西只是自己心裡的不公平憤憤不平引起的,虛榮心作怪,非要越過自己的等級去上不屬於你這個層次的學校。你頂級富豪上你的最優越的學校,中產你可以去對應的中產,差一點就在周邊學校即可。而且相對於國外,在中國的中考高考你可以去努力去加油去改變啊。現在信息都是公開化的,無非有錢人就能多請老師,一些更有經驗的老師。有人說高考又能怎麼樣,對,是不能怎麼樣,任何名校也保障不了什麼,別人有上一輩的積累,你也可以通過你的努力成為能讓你下一輩起點高的第一輩啊。那要是每個人都完全一樣,都是大同社會,福利待遇工資效益都一樣,那都坐在那玩了,誰沒日沒夜去工作奮鬥?別人付出的多就是有收穫。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印度?印度是否可能超越中國?
如何看待「印俄將首次舉行三軍一體化聯演」?
隨著莫迪上台,印度會成為第二個中國嗎?中國地位是否會受到威脅?
如何看待印度試射「烈火5」遠程導彈威懾中國?
如何看待印度國產護衛艦在孟買港傾覆?

TAG:教育 | 印度 | 印度電影 | 電影鑒賞 | 起跑線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