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為什麼在清朝變成了未婚女子的稱呼?

明朝的三言二拍、金瓶梅裡面,姑娘多是姑媽的意思;清朝的紅樓夢裡面,姑娘是大小姐、未婚女子的意思。這個變化是怎樣實現的呢?


昨天夜裡看《玉嬌梨》看得起勁,注意到了「盧姑娘」這個用法,今天上知乎正好又看到這個題,豈冥冥中自有天定乎?

「姑娘」原指「姑媽」,有時也用來稱呼小姑、道姑。元曲中兄嫂稱呼妹子都是「姑娘」或者「二姑娘」、「三姑娘」一類,和「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里的「小姑」相類,而「姑娘」用來稱呼年輕女子倒並非是在清代演變出的,明代已經不乏用例。

舉兩個大家比較熟悉的四大南戲和《牡丹亭》中的用法:

《荊釵記》

(凈爭)我兒好聰明,姑娘說侄女,有何不依?

這裡的「姑娘」便是姑媽之意。

《白兔記》

李三娘的嫂子對她說:

(丑上)長江後浪催前浪,世上新人趲後人。姑娘為何啼哭?

……

(丑)姑娘,你哥哥叫你。

這裡的「姑娘」便是嫂子稱呼小姑子。

《牡丹亭》

姑娘罵俺哩,俺是個妙人兒。

這裡的「姑娘」是道姑之意。

而後「姑娘」逐漸演變成年輕女子的含義,比如大家同樣非常熟悉的張岱《陶庵夢憶》里寫揚州瘦馬:

牙婆扶瘦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曰:「姑娘往上走。」走。曰:「姑娘轉身。」轉身向明立,面出。……

到了《紅樓夢》中,「姑娘」用於稱呼年輕女子就更加普遍了。

最後推薦大家看《玉嬌梨》,情節跌宕起伏,各種陰差陽錯,令人時而扼腕嘆息,時而啼笑皆非,雖然說是俗氣的才子佳人故事,卻也頗有看頭。


是類似尊稱的泛化。

起初,姑娘就是指姑母。這裡的「娘」要讀niáng,不要輕讀。到清朝,就輕讀了。《紅樓夢》里,只有尊貴的女孩才能享受「姑娘」的稱呼,如林姑娘、三姑娘等。類似我們現在說一個小女孩,「哎喲我的小姑奶奶」,她真是小姑奶奶么?不是,就是我真尼瑪佩服你的意思,是一種帶有惶恐、親昵的十足的敬稱。

既然「姑娘」從稱呼姑母,淪落到對於尊貴女孩的稱呼,那麼再後來泛化也就不可避免了。任誰家的女孩,都可以被喊作「姑娘」。姑娘是處子才有的稱呼,嫁了人的就不能叫姑娘了。得抬一輩,叫少奶奶。


不好意思 多了個問號!明朝的三言二拍 金瓶梅 裡面,姑娘多是姑媽的意思!清朝的紅樓夢裡面 姑娘是大小姐 未婚女子的意思!這個變化是怎樣實現的呢?


姑姑是爸爸的姐姐,娘娘/孃孃是爸爸滴妹妹,菇涼是小丫頭,姨娘是鹿晗,明朝時候從江西遷到湖北一直就是這樣稱呼的


偏個題,恰巧看到紅樓夢裡也有姑娘不是指未婚女子的的用法。

五十三回里賈蓉的話,「前兒我聽見鳳姑娘和鴛鴦悄悄商議,要偷出老太太的東西去當銀子呢」。這裡的「姑娘」雖然不是指姑姑,但也應該是對長一輩女性的一種稱呼。


姑是婆婆,娘是媽,負負得正吧,姑娘就是未婚女孩


我就想說為什麼小姐變成了小姐。

公主變成了公主

語言變化很正常么,這都是時代變遷。尊稱也能成為謔稱。當然,你以為你說的是漢語?其實也未必了。很負責任的說:早都成了胡音了!


我猜。。。。。。

一定是禮多人不怪的滿族人搞的。

現在還有很多地方稱呼人都是指著孩子叫的,比如孩子他姨,孩子他叔,孩子他爹,孩子他娘,孩子他奶奶。。。。。。。

這種轉借他人的稱呼避免了直呼名字的魯莽和婉轉的表達了意思很淡的客氣。過去姑娘就是現在的姑姑的意思,後來慢慢也用來稱呼一家裡還未出嫁的丈夫的妹妹,再後來就慢慢變成青年女子的統稱了。

其實稱呼姑娘是有道理的,這種稱呼一開始只能發生在男方家裡,女子過門後稱呼丈夫妹妹的,不可能發生在女方家裡。所以就沒有姨娘指代女孩子的這個說法。

現在小姑子也指的是這個情況。


推薦閱讀:

漢語成語為什麼絕大多數都是四個字的?
「學習一個」這個片語聽起來為什麼非常彆扭?
漢語裡面的「的」是舶來品嗎?
「龘」這樣的漢字有什麼實際意義?
是「我覺得懸」還是「我覺得玄」?

TAG:古漢語 | 漢語 | 漢語辭彙 | 近古漢語 | 語言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