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約瑟夫二世?

可能是奧地利君主名字的雷同性太大……問題中的約瑟夫是——約瑟夫二世(1741-1790)


今天聽完奧德同盟的講座,在回去的地鐵上恰好讀完《哈布斯堡王朝》中約瑟夫二世的部分。

約瑟夫二世是非常典型的「開明專制君主」,作為一名君主,他表現的更像是國家的第一公僕,不僅是因為他勤政不輟的工作態度,也是因為他馬不停蹄地巡視國土的每個角落,甚至還會親自下田耕作。

對於約瑟夫二世,帝國內部對他的評論可謂是兩極分化,農民和猶太人認為他解放了他們,是偉大不朽的英雄,貴族和教會則認為他踐踏了他們的傳統自由和享有的特權。

但我覺得約瑟夫二世並沒有明確的親平民,或者厭惡貴族的傾向,對於教會,也許可能會有一點反感。對於一個理性主義者而言,他關心的是如何將人民追求有作為的生活的能力和對國家與社會的益處結合起來。在1782年,約瑟夫二世規定下奧地利和維也納猶太人法律地位的文件就很能表明約瑟夫的觀點了。

「對於我們所有的臣民,無論民族和宗教信仰,我們著重關心的一點是……他們必須為我們所渴望促進的公共繁榮做出貢獻,他們可以享受法律保障的自由;當他們以任何一種可敬的方式謀生時,將不會受到任何阻礙,而他們也將通過自己的勤勉,為大眾的福祉做出貢獻」。

約瑟夫的改革正是為了達到為了國家利益而解放個人能力的目的而進行的。他的許多政策為後人有意識的誤讀,比如在哈布斯堡君主國各地區將德語定位官方語言的行為,被德意志民族主義認為是民族主義傾向的體現,也被捷克和匈牙利民族主義者認為摧毀了地方的語言文化。但約瑟夫二世本人從未有這樣民族主義傾向的意圖,對他而言語言的統一隻是一個效率問題。拉丁語已經無法跟上18世紀社會創新的步伐,而德語作為一種在全國學校都有開課,也成為歐洲文學、科技通用語言之一的通用語,毫無疑問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選擇。

不同於他的母親特蕾西亞,皇帝本人在推行理性統治,對帝國進行改革的方式過於生硬,缺乏其母親有目的性的勸誘和有技巧的妥協。皇帝充滿了銳意進取的熱情,為此常常會無視他人的建議,並用這軍事上的思路,狂風驟雨般的推進他的改革,很少接受他人的討論並作出妥協。但這就必然導致了皇帝和貴族的衝突。

比如將匈牙利行政語言更換為德語的改革,對於約瑟夫二世來說可以增強帝國的行政效率,進一步將匈牙利融入哈布斯堡大君主國。為了強力推行這項政策,約瑟夫二世要求不通德語的本地官員只有三年時間學習,否則將被撤職。但這個政策在匈牙利貴族群體中掀起了軒然大波。作為匈牙利貴族,能將他們和其他人區分開來的特權之一就是貴族們獨佔了成為行政官員的權力。語言上的改革威脅到了他們的特權,如果他們不在三年內學會德語,那麼他們就會失去行政職務,以及這份工作所能帶來的收益。

而在進行德語推進工作的同時,約瑟夫二世還力圖在匈牙利進行稅制改革,希望一勞永逸的終結農奴勞役制度。這些因素結合起來,使得匈牙利醞釀出了強烈的反對風暴。在哈布斯堡君主國投入對奧斯曼作戰之際,匈牙利的貴族們甚至要求召開議會,甚至在考慮為匈牙利選擇另一個王朝的新國王取代哈布斯堡的統治。

精英貴族政治上的不滿和匈牙利及奧屬尼德蘭地區的叛亂,迫使重病的約瑟夫不得不讓步。在承諾召開匈牙利議會仍不能平息匈牙利的反對浪潮時,約瑟夫二世不得不撤銷他單獨執政10年內推行於匈牙利的大部分改革。「所有從我繼位以來普遍推行的適用法令,如今將一併撤銷,一切都會回到先女王去世時的狀態。」

約瑟夫在給弟弟利奧波德大公的信中寫到「無論我精心的安排還是我本身,都遭到忘恩負義的可怕評價和對待。我甚至不敢為自己的觀點辯護,也沒有力量推行我支持的事物。」

約瑟夫二世希望通過系統性的改革項目,帶給哈布斯堡君主過充滿理性和邏輯的國家意識形態,然而在他思考和推行的過程中卻不比其他人更加理性或者富有邏輯。看中理性、中央集權和紀律的約瑟夫二世,下意識的將尚武的脾氣和軍事的作風帶入了君主國的內政,他試圖在每個地方同時改變奧地利的一切,從而埋下了改革被反攻倒算的隱患。在約瑟夫二世統治的後期,他的改革只面臨著一個問題。在皇帝的反對者進行有效反擊之前,皇帝能將國內的改革推進到何種地步。萊尼親王表示約瑟夫二世的悲劇的是管的太多卻當政太短,當然他也表示約瑟夫二世就好似永遠無法滿足的勃起……

說到這想起了約瑟夫二世的兩個有趣的故事……

約瑟夫二世在兩次失去妻子之後,作為理性主義者他認為愛是荒謬的,而作為天主教徒他認為自我解決是一種罪孽。於是他想到了一個解決辦法:每日同一時間去園棚密會園丁女兒或者化裝偷逛紅燈區。

此外約瑟夫二世還是這方面的老司機,瑪麗安托瓦內特和路易十六結婚後相處尷尬,七年未能成功圓房。大哥約瑟夫二世趕到巴黎,和夫妻進行面談,並發現的問題所在……於是他對路易十六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割禮,解決了這對新婚夫婦的困擾,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的子女笑


謝邀,這個問題贊。我一定的好好寫。但是為了拋磚引玉我先發一個大概,希望有更多的大大來回答。

電影里萌萌的皇帝

對這類問題我還是主張從個人出發,約瑟夫二世皇帝這個人的性格如何。他的理想是什麼,他所處的時代如何。還有他的統治和統治的結果。這些問題結合起來就可以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約瑟夫二世皇帝的形象。至於價值判斷不包括在內。

約瑟夫二世皇帝的統治從時間上可以分為兩部分,從1765年皇帝加冕到1780年瑪利亞-特蕾莎女王逝世之間是他作為皇帝和作為哈布斯堡諸領地的世襲君主的母親共同統治的階段。這期間最大的一件事是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

頭戴神聖羅馬帝國皇冠的皇帝

而從1780年到1790年是他作為皇帝和哈布斯堡王朝各領地邦國世襲君主的統治階段,這個階段因為拒絕各種加冕以免受封建秩序的約束他被叫做戴禮帽的國王。

這幅畫從氣質上更接近約瑟夫試圖留給歷史的形象

從統治的不同方面他的統治有可以分為德意志政策,也就是他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一面。奧地利或者哈布斯堡政策,也就是他作為哈布斯堡諸領地的君主的統治,還有一個原本應該改入這一類,但是因為在哈布斯堡王位繼承戰爭中作出巨大貢獻所以得到了高度的獨立性的匈牙利政策。

在這些方面的統治中他的某些政策是帶有一貫性的,比如對教會的抑制,在天主教各邦推動宗教寬容和容忍的正政策就是一以貫之的。而德意志化也就是依靠德語取代拉丁語,用通用的德語來戰勝死語言的拉丁語,活語言的各民族的語言,這種政策在哈布斯堡各邦和匈牙利也是一以貫之的。

這些方面基本上可以構成約瑟夫主義的大部分內容,我準備以後擴充。

這位皇帝的個人形象方面我覺得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人,並不是瑪麗婭-特蕾莎女王,而是她的老對頭,普魯士的老弗里茨。

對比老弗里茨的這幅畫和上邊的皇帝像你們就能感受到那種精神繼承者或者鐵杆粉絲的氣息了。如果你們還感受不到,我再來一張畫。

這是1769年二十八的皇帝的約瑟夫會見五十七的老弗里茨的場面。

這小眼神。

約瑟夫皇帝想要成為的是一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整個德意志,甚至歐洲意義上的腓特烈大帝,一個用理性的開明專制,革除積弊,掃清愚昧,造福人民的君主。

就個人才能而言他可能是哈布斯堡-洛林王朝最有天賦的君主之一。也是最積極進取的皇帝之一。但他的生命太短促,統治的時間太短,理想太過於宏大,遇到的抵抗也太強。所以他失敗了。約瑟夫二世是哈布斯堡一系列被重擔耗盡了生命的君主里的一個,帝國像一個千斤重擔壓垮了太多試圖重振它的偉人,約瑟夫很可能是最後一個站起來行動的人,也是最後一個蒙受這種歷史性的失敗的人。


自問自答,如果有錯誤和不妥,還望指正。

感謝各位的回答,把問題發在這裡也是為了能集思廣益擴大一下討論範圍。因為約瑟夫二世的資料實在是很少,至今似乎是一本中文版的傳記都沒有,只能從一些關於18世紀的相關資料的邊角中進行拼湊。

約瑟夫二世和弟弟利奧波德(左),Pompeo Batoni,1769,173 x 122 cm

作為十八世紀開明君主俱樂部的一員,他似乎沒有他的母親,或者俱樂部其中的另外兩位腓特烈二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等人那樣大名鼎鼎。相較於他們,他更像是一個被遺忘的失敗者,一幕命運中註定的悲劇。

約瑟夫是他母親十六個子女中最難管教的一個, 他很早得知了自己作為未來統治者的角色。 他在數學,地理以及軍事方面有偏好,早期的偏好就是軍事科學,與此相反的是他不喜歡歷史和宗教。他的自然科學教師發現他是重農主義的一個熱心的學生,這一學說深刻地影響了約瑟夫的思想,點燃了他對當前時事、人權以及人民的福利的熱情。

王儲時期的約瑟夫,Martin van Meytens,92.5 × 75 cm

他不僅真誠地信奉「自由」、「平等」等啟蒙思想原則,還決意將這些原則付諸現實。是啟蒙思想的忠實追隨者,是一位比腓特烈二世更加熱切擁護啟蒙思想的鬥士。寬容,理性,人道,是他唯一關心的事。登基之後,約瑟夫把他父親留給他的2200萬私人遺產,全部贈給了國家。大概連同他自己,也一併獻給了奧地利。如果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來形容的話,他像是一個生活在18世紀的共產黨員,一位國家公僕。一個「好心腸的無情人」,以無情的邏輯和急迫的心情強制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很少顧及私人感情和私人財產。如果說執政前期,還有他的母親牽制住他的話,那麼他獨自掌政之後,改革就更加加快步伐了。他對帝國的行政統治更加集中,司法系統國有化,迫使法庭更為人道,並推進司法程序民主化進程。讓貿易從商業桎梏中解放出來。削減了哈布斯堡神職人員的權力,關閉了許多修道院,允許新教徒在奧地利做禮拜,頒布寬容猶太人和其他宗教少數族群的命令。

早在十幾歲的青少年時代,他就已經開始在備忘錄上構想與準備著他的改革計劃, 財政、稅收、宗教、司法、行政、 軍事,醫療,新聞,教育 ,藝術......等諸多方面,不過這些改革印證了那句「欲速則不達」,幾乎都失敗了。非常焦慮, 由於他擔心在他的執政期間不能完成他所設想的一切,因而變得急躁而失去耐心。他的計劃逼迫自己,也逼迫他的臣民、他的國家和他的民族。他對宗教既不虔誠也不熱衷。約瑟夫孤傲又憂鬱的性情,他與母親往來的信件中可以看出,他是十分擅長隱匿自身的真實情感的。他想要成為一個理想的統治者,一個具有美德的專制君主。他一心向好但並不管民眾是否接受和願意。

除了上面所提及的,他建造學校,醫院,救濟院,孤兒院,皇家獵場普特拉公園等等,為保護地下水遷移城市公墓。 此外還禁止人們向他行吻手禮和屈膝禮。經常化名「法爾肯施坦因伯爵」在全歐洲巡查。

與腓特烈二世,同為開明君主專制,不過約瑟夫的行為,怎麼說呢,有點一言難盡,老媽和腓特烈在死磕,他跑出國去和腓特烈面基……不過他對腓特烈的態度不是彼得三世那種極端狂熱崇拜,倒有點像是嫉妒和羨慕腓特烈和普魯士,和有一個能學習和參考的目標與方向。

腓特烈評價他: 「想辦最好的事情,而往往處於一種危險境地,在邁開第一步之前先買了第二步。」 1786年,在得知腓特烈的死訊後,他說:「一個時代過去了。」

兩個人互評倒是挺到位的。

1775年約瑟夫委託建築師Johann Ferdinand Hetzendorf von Hohenberg完成了美泉宮最高處的建築——美泉宮凱旋門

據說最初被用作約瑟夫的早餐室......難道說早晨起來,還要特別跑到這個山頭上吃早飯?這麼想的話真是太233333......

他和他治下最偉大的音樂家莫扎特的關係,跟影片《莫扎特傳》中表現得差不多。這估計是約瑟夫二世出鏡最多的一部電影了,其他電影里出鏡基本就是被委派去巴黎解決妹妹妹夫的夫妻關係(大霧~)。約瑟夫二世對《後宮誘逃》的評價是:音符太多,不適合人們的耳朵。【笑,他要是聽到現代搖滾,豈不是會精神崩潰?】

片中關於約瑟夫的部分還是挺寫實的,包括造型之類的都跟畫像上很像。

不過約瑟夫並非對音樂一竅不通附庸風雅,而是精通古鋼琴和大提琴,也是男中音。為推行德語藝術文化,他在1776年分別年建立了德語國家劇院(今城堡劇院)。與傳統莊重的正歌劇相比,他更喜歡喜歌劇。他去世前的一年還委託莫扎特創作了《女人心》。

雖然並不是能充分理解到莫扎特的才華,但出於國家不能失去人才的私心,約瑟夫還是將這位音樂家留在了維也納,年薪800弗羅林擔任宮廷樂師,比前任克魯格的2000弗羅林要差多了。當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以年薪3000 泰勒爾邀請莫扎特前往柏林擔任宮廷樂隊總長時,莫扎特卻拒絕了,像是中了約瑟夫的」愛國主義套路」一樣。不過約瑟夫仍然是莫扎特的藝術贊助人中和藹寬容的一位。

莫扎特去世後,應約瑟夫的簡葬政策要求,由一個有開關門的棺材葬在了郊區一個幾人合葬墓穴中。

萬寶龍出過一個藝術贊助人系列,其中有約瑟夫二世的一款,紀念他為推動歐洲藝術文化發展做出的貢獻。

人生的最後一段時間,約瑟夫筋疲力竭而又心灰意冷,承認了他的努力沒有也不可能將他的計劃付諸實現。1790年1月30日,他正式撤消了全部的改革。2月20日,約瑟夫二世因肺結核在維也納去世。

前面的金屬棺是他的,後面是他父母的

按照他的要求,他的屍體不做防腐處理,而是身著制服置於簡單的金屬棺中,安葬在嘉布遣會教堂下面的皇家墓穴里他父母豪華棺木旁。臨終前,他為自己撰寫了墓志銘:「雖有善良的想法,但最終一事無成的君主長眠於此。」

他的傳記有一部英文的,一千餘頁,分上下兩卷。我覺得副標題倒是很好的總結了他的一生。

Joseph II: Volume 1, In the Shadow of Maria Theresa, 1741–1780

上卷:在瑪麗亞·特蕾西亞的陰影下,1741–1780

Joseph II: Volume 2, Against the World, 1780–1790

下卷:與全世界為敵,1780–1790

有些雜亂,算是大概寫了一下。2017.08.15

——————有待補充——————


在約瑟夫皇帝死後的四天,他最小的弟弟、當時的科隆大主教同時也是選侯之一的馬克西米利安·弗朗茨所在的波恩的「讀書會」(Lesegesellschaft)決定開追悼會紀念這位啟蒙思想的戰士。那年貝多芬十九歲,和他爸爸、他爺爺一樣為波恩的宮廷樂隊工作。就像約瑟夫皇帝資助了莫扎特一樣,馬克西米利安·弗朗茨大主教也資助了貝多芬。其實在三年之前,大主教曾差他去維也納拜莫扎特為師,若不是貝多芬的母親病卧在床使他不得不打道回府,他或許在那時就能見到約瑟夫皇帝本人。

後來貝多芬受雇,就作了名叫auf den Tod Kaiser Josephs II.(紀念約瑟夫二世皇帝之死)的康塔塔,該作品在貝多芬有生之年並沒有被演奏過,現在被稱為他的WoO 87(無序號作品第八十七)。歌詞的英文翻譯如下,可以說是一個藝術性的對約瑟夫二世的評價了,特別是關於皇帝的啟蒙思想與宗教政策的,對他所經歷過的幾個事件也有所暗示。

Dead: A moon drifts through the black night,

echoes like a sob against the cliffs,

and you, waves of the sea,

cry it out in your abyss:

Joseph, the Great One, is dead!

Joseph, the father of the immortal deeds,

is dead - dead!

A monster, whose name is Fanaticism,

arose from the depth of hell,

draped himself between the sun and the earth,

and it became night!

Then came Joseph with the strength of God

He tore the raging monster

and trod on his head.

The people then emerged into the light

the earth revolved more happily around the sun,

and the sun warmed with the rays of Heaven.

He sleeps now, far from the cares of his worlds,

Silent is the night, only a quivering breeze

touches my cheek like a breath from the grave.

Whoever"s immortal soul you are,

gentle breeze, waft, more gently,

For here lies Joseph in his grave

and sleeps the sleep of peace

until the Day of Reward.

When you, happy grave,

will release him to eternal crowns.

Here slumbers the great sufferer

in tranquil peace;

He who on earth broke no rose without a wound

who under the burden of his heart

bore the well-being of the world

with pain until his last breath.

Dead! A moon drifts through the black night,

echoes like a sob against the cliffs,

and you, waves of the sea,

cry it out in your abyss:

Joseph, the Great One, is dead!

Joseph, the father of immortal deeds,

is dead - dead!

很有意思的是,負責作詞的這個叫Averdonk的詩人是法國大革命的支持者,後來甚至為雅各賓派的雜誌寫過文章……

猶記以前讀過一本關於特蕾西亞女大公的書,裡面有不少約瑟夫童年和青年時期的信息。可那個作者似乎就是要把母親當成英雄把兒子當成反派,對約瑟夫的評價可謂是不堪入目(到了要說他「不是人」的地步)。但托那個作者的福,我才對女大公那麼大一家子的長子一開始便印象深刻。

這是與約瑟夫年紀最近的妹妹瑪麗亞·克里斯蒂娜、特蕾西亞女大公最愛的女兒「咪咪」(後來的奧屬尼德蘭總督以及卡爾大公的養母)在他的第一任妻子波旁帕爾瑪的伊莎貝拉(她也是路易十五的外孫女)產下長女瑪麗亞·特蕾西亞之後所畫的。約瑟夫正坐在為自己所傾慕的妻子的床邊,臉上儘是溫情與關愛。

這樣的場景在之後的畫里都見不到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西歐的龍騎兵要選擇用火槍做武器而不是弓箭呢?
如何理解資本原始積累?
如果歐洲15世紀後沒有進入大航海時代,之後幾百年里會被俄羅斯和奧斯曼征服嗎?
俾斯麥擔任普魯士首相之後是如何解決憲法危機的?
冷戰期間蘇聯帶給東歐了什麼?

TAG:歐洲歷史 | 奧地利 | 悲劇 | 哈布斯堡王朝 | 神聖羅馬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