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視連續劇《秋收起義》?

今天2017年8月1日晚上7:30在芒果台播出的歷史連續劇《秋收起義》


湖南衛視總是能慧眼獨具,搶在市場前面發現好作品,他們甚至不在乎口碑和收視率,大家可以發現,湖南台播出的電視劇,有《還珠格格》這樣大火的瓊瑤愛情劇,也有《大明王朝1566》這樣發人深省的歷史大作,更有《人民的名義》這樣收視率和口碑雙豐收的官場神作,也有《恰同學少年》、《秋收起義》這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另類主旋律作品。

相比曾在風口浪尖的主旋律電影《建軍大業》,湖南台的《秋收起義》反而是整個夏天最出色的主旋律影視作品。

我偶然看到這部作品的時候,並沒有在意,因為這樣的歷史紀實作品,很難拍出新意,然而看了兩集之後,我知道我錯了,乾脆一發不可收拾追完了全22集。這就是寫實的魅力,有時候還原真實的歷史事件,比戲說傳奇,更讓人驚心動魄,蕩氣迴腸。

八七會議之後,中央決定在湖南全境武裝暴動,這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毛潤之看來,是不夠唯物主義的,是左傾冒險。畢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可是做過《湖南農民運動調查報告》的,當毛委員在湖南省委大發脾氣,和蘇聯顧問吵得不可開交,覺得自己總是在和一群教條主義的傻子講話的時候,楊開慧故意把臉盆摔在地上,哐當一聲,嚇了毛委員一跳,楊開慧文文靜靜,然後一臉薄嗔責備道:「潤之,你不能好好講道理嗎?非要發脾氣」。

毛委員立馬冷靜清醒過來,他對妻子表示抱歉,做了自我批評。電視機拍到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不斷成長的毛委員,他也是人,他也有缺點,他也會成長。他不在像其他電視劇那樣,如同開了上帝視角一樣,一出場就能HOLD全場。年輕的毛潤之才華橫溢,思想深邃,實事求是,能見人所不能見。但他也有脾氣,也經常控制不住情緒,他曾經和總書記陳獨秀吵過架,曾經和年輕的領導人瞿秋白鬧過分歧,一著急就拍桌子。但從這裡開始,他走向了成熟,他要到湖南農村去,率領三路人馬,發動秋收起義,建立中國共產黨自己的武裝——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

《秋收起義》電視劇以冷峻客觀,而又充滿理想主義激情的筆觸還原了這一段史詩般的畫卷,從血雨腥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開始,歷經波詭雲譎的武漢國共鬥爭,葉挺平叛的雷厲風行,馬日事變的變生肘腋,十萬農軍圍攻長沙的風雲激蕩,汪精衛撕下偽裝後的陰狠刻毒,陳獨秀的高尚人格和理想主義,大革命遭遇徹底的背叛,屠刀揮舞,血流成河,共產國際友人的善良和不切實際,「亞夫」鮑羅廷和陳獨秀退出歷史舞台,然後到八七會議風雲再起,瞿秋白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南昌起義群雄攜手,毛潤之孤身赴險發動秋收起義。

整部電視劇中,細節非常出色,一張張年輕而又親切的面龐閃過,瞿秋白、葉挺、葉劍英、朱德、賀龍、周恩來、毛澤東、鄧小平、盧德銘、向警予、何長工、張子清、王佐、袁文才、賀子珍,還有張國燾、夏曦、余灑度、蘇先俊、陳浩。他們有的人意氣風發,有的人溫和堅定,有的人猶豫不決,但在歷史的某一個時刻,他們都散發著理想主義的光彩。這就是正史遠比傳奇迷人的地方,我們可以一個個閱讀他們,探知他們在歷史關鍵路口的內心抉擇。

毛委員是當仁不讓的主角,也是秋收起義力挽狂瀾的關鍵,三路起義軍,三個團,一團團長中埋伏失蹤,二團團長大意輕敵,幾乎全軍覆沒,三團也遭遇伏擊,三天之內,五千革命軍,就驟減為一千多人,毛委員最倚重的軍事統帥,最親密的戰友,前敵總指揮盧德銘斷後犧牲,師長余灑度桀驁不馴,毛委員幾乎孤立無援。

但他一介書生,全靠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和神奇的應變,一路團結戰友,分化敵人,不斷掌握主動權,在文家市決策中確定正確的路線,在三灣改編中把支部建在連隊上,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在民主選舉團長的時候一舉逆轉余灑度、蘇先俊對軍隊的掌控,建立士兵委員會,加強對軍官的監督,完成基層民主。一次次神一般的操作,讓他立於不敗之地。而這時候的毛委員,和電視劇開篇那個充滿激情,急躁而衝動的年輕人完全不同了,他聰明、睿智、溫和,從老百姓到軍人,沒有一個人不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就連江湖氣十足的井岡山王佐、袁文才也對這位書生樣子的毛委員心悅誠服,甘心接受他的領導,甘心接受馬列主義的教育。

這不是英雄史觀的敘事,而是唯物主義的解讀,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就迎刃而解。

當然,一部作品貫穿始終的不只是事件的邏輯,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感情,那種革命的火熱和同志的信任貫穿始終,我還記得陳獨秀月夜祭奠李大釗,淚流如雨;還記得毛澤東、鄧小平第一次相見,惺惺相惜;還記得盧德銘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向警予大姐和黨組織的激動不能自已已;還記得毛潤之和楊開慧的牽腸掛肚相思不絕。

還記得三河壩大戰的深夜裡,一個小戰士吹起了口琴,清越激昂的《國際歌》在戰壕中迴響,在同袍口中傳唱,火光、淚光、血光,在一張張年輕的面龐上閃現,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英特納雄耐爾,一定會實現!」人人平等,世界大同,就在明天。

這是下半年,藝術水平最高的國產電視劇。


應該是請了歷史顧問,細節和台詞都是考究過的,對著資料看了幾集都沒找出幾個錯來。

問題是太真實了,有些地方看得好害羞呢。

精彩的比如三灣改編的時候選團長,簡直是這裡的套路十八彎啊。

1.毛委員首先親自建議余灑度任團長(論資排輩,無人不服,而且給了余灑度面子,讓余的親信無話可說)

2.傲慢的余灑度斷然拒絕,提名了自己的親信蘇先駿(拒絕是撐住面子,提名蘇是不放棄實權,理由也很充分;然而這麼simple的心機當然在毛委員的預料之中)

3.毛委員來了個舉賢不避親,提名了自己的親信「關雲長」張子清(張本來就是一張明牌,在對手的預料之中,而且余提名蘇在前,此舉針鋒相對,但合情合理)

4.張子清本人突然以「團長需要軍事過硬」為由,提名了黑馬陳浩(之前沒人看好陳浩,連陳本人也很意外,一下子搞出了變局,一些原本會投蘇先駿的票因此分流掉了)

5.投票階段,毛委員的另一個追隨者,余灑度的副手余賁民把最後一票投給了陳浩,讓陳浩以一票的優勢壓過張子清當選團長(這一票投完,毛委員和余賁民曖昧地對視一眼,余灑度的狀態基本是懵逼的)

這一場公平公正公開的民主選舉,毛委員本可以保送張子清,但通過推出陳浩,老毛實現了三個目的。

1.架空餘灑度和蘇先駿,又不留「奪權」的口實

2.分化部隊中的黃埔系軍官,緩衝了和余、蘇的直接矛盾

3.迎合了軍中要求團長「軍事過硬」的呼聲

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選票,一石三鳥(順便還送了張一個高姿態),而且全程合情合理,讓所有人服服帖帖。

一個文人就這樣掌握了一支軍隊。

這就素你們要的democracy啊boys。

你們還要看什麼娘娘什麼宮斗劇啊,一起來看毛委員了好嗎?


前面幾集沒啥意思,中期以後越來越棒。

從起義失敗,到一路逃離,再到三灣改編,再到上井岡山。毛澤東一個空降的書生,堅定的支持者盧德銘又早死,如何從投機分子余灑度、蘇先駿、陳浩這些人手中奪回軍隊領導權,又如何把這一支軍閥習氣、流氓無產者習氣濃厚的烏合之眾打造成一支真正的革命隊伍的,這部劇演得非常細緻。

可以說,就是修羅難度下的白手起家攻略啊。


意外優秀的一部歷史劇,劇里表現出來的土鱉政治鬥爭很不錯了:主要是秋收起義這部劇開頭描寫四一二後中共與武漢國民黨中樞的心理變化相當細緻,積極投身奉獻於國民革命的中共黨員那種被背叛殺戮後孤立無助的情景還原得很好(第一集印象最深刻的居然是陳獨秀熱情地跟漢陽兵工廠工人們歌頌國民革命),土鱉新中央確定武裝暴動之後的盲目樂觀,秋收暴動準備期間,土鱉中毛與激進派的激烈爭論表現的也不錯(印象最深的就是馬日事變之後湖南農軍沒有一個強力的領導從而坐視農會與農軍的崩潰,土鱉連最起碼的指示都沒給湖南的二百萬農軍。),但是這部新劇開頭亮點還是突出了蔣介石政權的軍閥性,開頭就說雖然汪精衛是國民政府主席,但是軍權卻是蔣介石掌握著的,軍權可以繞開國民政府進行清共,這說明了什麼?說明蔣介石蛻變成了新軍閥(後面也強調了蔣介石誘使北伐軍打擊小軍閥,他卻暗中籠絡大軍閥)。寧漢合流是因為啥?不就是因為汪精衛沒有軍權,被迫合併的,連東征討蔣都做不到,好不容易借桂系逼迫蔣下野出走,他自己也沒能收拾局面,結果最後還得請回蔣介石。

綜上所述,這是部就近年來說相當優秀耐看的作品,這位哈薩克族導演據說還是《恰同學少年》的導演,功底深厚。就該劇主旨核心而言之,這部劇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建軍大業》。


1真正的《建軍大業》。

很難得,把早期黨內的一些內部鬥爭與陰暗面也寫出來了。

服裝方面很用心,第二團的礦警隊服裝,細節很到位。

還有袁文才的信,當我看到「汪池難容巨鯨,片林不棲大鵬」的時候,我就知道,這部劇錯不了。

我見過這封信的照片,竟然還留下來了,被人拍了照片,書法確實不錯。

「毛委員,弊地民貧山瘠,猶汪池難容巨鯨,片林不棲大鵬。貴軍馳騁革命,應另擇坦途。」

很紮實,我看的時候還在想,該不會拍成毛某人主角光環,各路豪傑爭相跪舔的瑪麗蘇劇情吧,這王佐、袁文才一開始要跪舔迎接主角了?

結果一看這個來回的套路,我就知道錯不了。

有正氣,有套路,有謀略。

精彩,好看!


在盧德銘犧牲後可能是毛澤東最孤獨和彷徨的時候,秋收失敗後那時中央對他不信任和他一起部隊也不理解他,只有盧德銘這一位軍隊領導人對他支持,可盧德銘對他支持並不代表一定理解和相信他,盧德銘是一位純粹堅定的革命者同時還是一位優秀的軍事人才,他知道相比起毛澤東他更不願意相信理解中央和共產國際的決定。

直到井岡山會師迎來了一位更強大高階的盧德銘——朱德。

勝利會師這段,看的我熱淚盈眶。

沒有細緻深入了解那段歷史的,如果就從課本所了解的「井岡山會師」這個名詞,還真就以為是朱德一路輾轉來到山下,然後毛澤東下山去接他們。

我想井岡山會師的意義倒不是朱毛兩股軍事力量的會和,而是經過戰火洗禮,失敗,不斷自我修正後認清中國革命方向和道路,軍事政治理念和信念相同的兩堆火種匯成火炬,讓當時迷惘和對共產國際盲從的黨內精英高層看到了一絲光明的希望。

===============================================================

很真實的展示了當時中國黨內精英階層的迷惘和盲從,也一步步細緻刻畫了毛澤東內心的自信源於何處及如何逐步的建立和強大,從暴動到秋收失敗再到井岡山,黨內對共產國際的盲從對他的不理解,而對他理解支持的軍隊領導盧德銘卻又早早犧牲,把後來對余灑度的隱忍和又只能寄望於他的無奈心態展現的很好,而在三灣改編到井岡山站穩腳後的氣魄也很有層次的表現出來。

我覺得演盧德銘這個演員演的很好,難得有年代真實感和讓人信服的角色感。


今年芒果台這是怎麼了,

一部人民的名義

一部秋收起義

相比之下,CCTV的《熱血軍旗》,真的完全不熱血啊啊啊啊啊


太棒了,尊重歷史,一邊看一邊查史料。演員都選的盡量像原型,而且神似。看著看著就愛上好多人——毛潤之,盧德銘,朱老總,陳毅,袁文才……看完大結局馬不停蹄去看井岡山了。

Ps:這片對臉盲症患者和健忘症患者十分友好,每集都會把所有出現的人物重新貼一下名字。

井岡山是從20集開始看的,接秋收起義的朱毛會師。對比一下兩個劇啊。

秋劇的演員形象普遍比井劇好,容易看進去,不過跟井劇比起來就多了胭脂氣。比如秋劇男演員都妝容精緻,塗硃色到粉色的唇膏,臉很白,不像是摸爬滾打艱苦奮鬥的臉色。井劇演員大部分臉色蠟黃,瘦骨嶙峋,眉眼不齊,臉型不對稱,有的臉上還有暗沉,斑紋,一看就是泥腿子。

秋劇描述事件一板一眼,盡量還原歷史,井劇在小地方有一些演繹的成分。不過井劇更能突出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例如毛委員開會時,會說國民黨是孫悟空,逃不出我們如來佛的手掌心;而秋劇裡面毛委員開會就沒有做過比喻等比較吸引人的展開。

又如井劇裡面人物對話經常用調侃,自嘲等手法,朱老總說,這個會議要往後推一推啦,敵人不允許喲!蔣介石對我們成立紅四軍有意見……然後毛委員說他們是會而不剿,剿而不會。等等。而秋劇中人物對話就一板一眼,比較有笑點的就十九集王佐上場那段劇情。當然想要對話有意思,必須編劇有豐富的經驗,有深厚的功底,這個要求很高,就不苛求了。

井劇有點誇張,比如說毛委員幾乎每個鏡頭都夾著煙,想想那時候剛在井岡山立腳,一窮二白,怎麼負擔的起這個煙錢?而且毛委員那時候才三十齣頭,剛剛嶄露頭角,應該不像井劇演繹的那樣霸氣外露,叉腰後仰,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感覺,罵何長工一幕非常嚴厲。秋劇的毛委員就很貼切,謙虛誠懇,眼神含而不露,跟大家有商有量,走親民路線。又如井劇打仗時最後都有個同……志……們……沖……啊……配上一組人吹衝鋒號,慢鏡頭紅軍們衝下來,敵人紛紛繳槍投降。

秋劇就很平和了,可能跟他們盡量還原歷史有關,每次打仗敵我雙雙都有傷亡,不吹己方不黑對方,經常看到很慘烈的戰鬥,把建軍初期那種弱小無助但是又堅強的壯烈情懷給烘託了出來。

兩個劇各有所長,我還是比較喜歡秋收起義,就像開頭說的那樣,秋劇能讓我看著看著就愛上裡面的人,有代入感。而井劇就像是在外面看。一家之言啊!


非常不錯的電視劇,當的上是真正的《建軍大業》,比那什麼

《古惑仔之南昌城中我最大,雖然我反骨崽葉希夷毆打士兵戰場耍酷不守紀律但我知道我是一名無產階級革命家而且我是不是當院不重要你五號永遠是我大哥你說砍誰就砍誰他浙江仔常凱申算什麼比我們錘鐮幫還凶!我雙刀阿龍在這湘鄂贛地區混了幾十年,我讓他們信馬克思他們未必原因,我讓他們砍人你說他們肯不肯,張國燾你吊什麼,我雙刀阿龍第一個不服氣……》

強的太多了

對土g早期的右傾和左傾都有所具體刻畫,

年輕演員們也都各個演技在線,幾場對手戲很精彩。

刻畫了陳水庚這樣一個貫穿整個秋收起義的進步青年,以小見大,把那一年的跌宕起伏波詭雲譎都側面反映出來了。

其他歷史潮流中的小人物也各有其值得感慨之處。

比如彭克虎這個人,大革命時期加入農會,領導農會撲城,始終跟隨革命,期間有迷茫有憤怒有熱血有柔情,在上井岡山的路上怒懟蘇先駿,這就是萬千工農革命者的一個縮影。

忍不住狠狠誇一下,侯京健演年輕太祖越來越有范了,生氣時義憤填膺卻不面目猙獰,言談時滿口大道理卻又平心靜氣毫不矯揉造作,讓人感覺這就是他的心裡話,氣質也非常吻合我所認知的李德勝當時心境,跟陳獨秀爭論的那一段非常帶感,是真正的路線之爭,比現如今很多狗屁倒灶王室權貴穿越電視劇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而且把李德勝的成熟過程也給表現出來了,剛開始李德勝還控制不住脾氣發點火,遇見事情一著急就齜牙,在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挫折之後,越來越冷靜越來越穩重,跟人說話外圓內方,悄無聲息樹立了威望,撤退路上舉重若輕青澀漸無,可惜的是對手戲不多,演余灑度蘇先竣的演員雖然不錯,可是沒有徹底的正面交鋒,而大boss常凱申幾乎不出場,其他各路諸侯就一個汪精衛陳璧君夫妻每天神神叨叨指點江山如逛街買包,這部電視劇很多時候只從土g單方面表現這樣一件歷史事件是個不足之處。

印象中很深刻的就是李德勝跟蔡和森在武漢江邊對於當時局勢認知所進行的談話,兩個三十來歲年輕革命家的理想抱負與躊躇不定迷茫情緒都活靈靈的,讓人明白他們也是有過年輕的歲月,有不懂的,有畏懼的,那句「我也不敢確定,我的想法就是對的,但如果真的暴動,我們準備好了么?我們的勝算究竟有多大」,非有大仁心大氣魄不能說出。

有不少情感戲,把李德勝拍的像一個活生生的人,文能提筆寫報告,武能拿槍搞暴動,會帶孩子做風箏,長久在外知道想家,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演陳獨秀的這位老哥把「右傾老糊塗」的頑固表現的很好,自我反省,承擔壓力,兩頭不討好,最後被共產國際棄如敝履,尤其是得知兒子去世消息,被罷免職務的蒼涼,讓人動容。

演汪精衛那位兄弟有點過於硬朗了吧?不過比《建軍大業》電影里過於娘炮也強些。

演陳璧君的女演員風塵氣太重,舉止太妖嬈。

演健康的戲份不多,不好評價,

演朱老總的既有老馬夫的樸實,又有總司令的英雄氣概,還有幾場跟伍若蘭的對手戲,豪傑美人兩相依,想到後來伍若蘭後來的悲壯境遇,讓人唏噓,有生人氣。時人不識英雄面,樸素渾如農家翁。

連許克祥這種反派都能比較客觀地表現他進退維谷的心事重重。

至於余灑度,蘇先駿,陳浩這些冷門大人物,能對革命與反革命的行為都認真分析,正好對應了太祖獨具特色的建軍之路,用舊軍官的想法來「批評」太祖的建軍思路,矛盾重重,互相對照,將土g軍隊特別之處表現得非常得當,連早期軍隊的缺點都不加掩飾,更為真實可信,可以稱得上是妙筆了。

編劇比較用心,秋收起義前後大大小小事件人物都有所涉及,主要故事線不散亂。

一個一個的人物與事件上線,有《儒林外史》的味道。

不知道是為尊者諱還是篇幅不夠,南昌起義主力部隊撤退潰散寫的模模糊糊。

(實話實說真不是我想黑五號,而是他這件事確實幹的很不怎麼樣,簡直就是敗筆,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都是土g建軍的重要開端,而好文章全看開頭,你五號當時面臨的是何等的大好局面,上萬人槍,還都是北伐正規軍,堪稱兵強馬壯,而且名將如雲,十個元帥你佔了一多半,其他大將上將不計其數,結果當斷不斷拖拖拉拉,最後混到主力被坑的全軍覆沒,逼得朱老總帶著一隻偏師血戰三河壩幾乎戰死,之後又是求人情穿凱申軍裝幫凱申搞運輸,最後上井岡山還得李德勝親自帶著一群泥腿子下山接應,再看人家李德勝組織秋收起義,共產國際不疼,中央爭執菊不愛,槍不給彈不送,一個後補威遠還他娘的給得扣扣索索的,起義準備期間還不斷拍腦門子瞎幾把指導,可以說是要啥沒啥,正規軍?不存在的,得了一個警衛團還是誤打亂碰撞上的沒趕上南昌起義的新部隊,你五號吃剩下的人李德勝捧在手心裡當寶貝,總指揮才二十齣頭,其他領導還都是心懷野心不受控制之徒,遵守命令五千人馬兵分三路,頂著滿腦門子官司去正面剛長沙,被打的一敗塗地,死傷狼藉,就這中樣還要給處分,扣扣索索給的一後補威遠硬是又給乾淨利落收回去了,要不是湖南騾子李德勝一向藐視中央「和尚打傘無法無天」敢於違抗命令拼著黨籍不要也要上井岡山保留部隊,早特么就被微操大師常凱申手底下嘍啰們徹底全殲了,這麼一對比,五號你後來盡被人家擠兌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對打土豪分田地,窮苦人聯合起來推翻腐敗政府的統治也這麼用力地表現,會不會讓有些緩則引起過度的聯想……

最後給太祖一個鼓勵……


在第一次看這部電視劇之前,我對秋收起義這部分歷史的了解程度可以說是0。就只是以前書本上看到過「秋收起義」這個名詞,具體怎麼樣也沒細究過,以前還因「秋收起義」里的「秋收」二字還嫌棄過它,覺得名字不好聽,太土了,這種土歷史,鄉巴佬的歷史我才不要去看它呢。。。。現在想來,確實自己太naive!

咳,言歸正傳,《秋收起義》真的很好看!每天晚上都追!現在大結局了,有點不舍呢。這部劇不僅畫面感很不錯(比較以前的革命劇,像《長征》,並不是說它不好看,是我覺得畫面有些粗糙,就降低了很大部分看下去的慾望),而且各種歷史細節也講得特別清楚!這部劇里真的把我黨創業之初的艱難、各種錯誤展現出來,我在這之前都很少了解到這些問題。每次看到中央、省委跟毛委員意見相左,又不能實事求是地考慮問題時,真的好氣!對了,《秋收起義》還有個值得稱讚的地方,就是很清楚地描述了我黨秋收起義部隊如何從農軍、軍閥舊軍隊一步步改造成工農革命軍,這也是我以前沒了解過、沒在熒幕前看到過的!

再來說說演員們。劇里各位演員們真的演的特別好!比如毛委員,盧總指揮,余灑度,蘇先駿等可以一下就深入人心的角色(這種歷史劇很多時候看了就臉盲,這一場景介紹他是誰了,但是到了下一個場景就不一定認得了)。對了,還有我的偶像——趙韓櫻子演的楊開慧,也是很不錯的。

最後還是想說說毛委員。誠然,歷史上秋收起義及以後的工農革命的核心是毛委員,但是在電視劇里侯京健真的把毛委員演出這種感覺了。這跟我以前看過很多熒幕毛主席不一樣,可能看到的大多數是年過百半的毛主席的關係吧(&>_&<)但是對於這個青年毛委員,侯京健不僅演出了毛委員年輕氣盛、永不言棄的朝氣與活力,還演出了毛委員對工農兄弟姐妹們的深情厚誼,還演出了毛委員關於革命鬥爭的遠見卓識及軍事智慧。同飾演青年中年毛澤東的劉燁,在這些方面真的欠缺不止一星半點,彷彿只是照著形似去飾演的。

結語:看了《秋收起義》真的想跟著毛委員一起幹革命!跟著毛委員幹革命,才不會白白犧牲;跟著毛委員幹革命,對革命勝利才有盼頭!


已經看完了,意外的好劇,裡面把當年黨左傾右傾的錯誤,和建軍早期的艱難都展現出來了,這個劇的歷史從1927年4月12日的四一二到1928年4月28日的井岡山會師結束,差不多剛好一年的時間,總共32集,以這個時間來算,可以說是十分充足了,以往的影視劇中由於篇幅的原因,很多早期的骨幹被淡化忽略,在這個劇中,盧德銘張子清王爾琢這樣的早期的骨幹,我們能了解一下把他們的生平和作用,即使是余灑度和蘇先俊這樣叛徒,也對他們進行了非常詳細的刻畫,把他們叛變的原因做了一個解釋,更關鍵的是,在這個劇中,對革命的理解相當到位,對黨史和軍史把握的非常好,這才是建軍的正確打開方式。和這部劇相比,某香港警匪片導演的《建軍大業》不過是古惑仔互毆。這部劇讓我想起王霙主演的電視劇《井岡山》,《井岡山》也不錯,但演員偏老了,上井岡山的時候,毛澤東才三十四歲,王霙演井岡山的時候都差不多五十歲了,年齡相差太大,再好的演技也是彌補不了,而侯京健年紀三十二歲,年紀十分符合,個人認為他的外貌和氣質是最接近青年毛澤東的,演員應該下了不少苦功。


這部劇也算是精工細作了,看的時候還有所驚喜,但最大的問題就是毛身邊的那群人,尤其是彭公達,夏明翰,羅章龍,易禮容等人,本來這些配角不像盧德銘余灑度,沒有動作戲,全靠文戲出位已經比較吃虧了,偏偏造型和性格塑造上還都不鮮明,演員個個濃眉大眼,衣著考究,戲路雷同,經常搞不清楚誰是誰。演技也十分醉人,大事臨前,個個都是一副「腫莫辦啊我好方啊」的表情,這個眾星捧月未免也太刻意了吧。

倒是演楊開慧的小花旦表現不錯。

反派裡面,汪精衛的形象最多只能算中規中矩,這個複雜的人物被表現得太落俗了。

張夏繼續背鍋(當然他們活該),也沒什麼毛病,只不過夏曦見盧德銘之前,刻意給了他一個從錢箱里取錢的特寫,不知道想表現什麼,畢竟在財務問題上指責他是沒有根據的。

演得最好的是羅易,一個真正開過國際玩笑的印度人。

順便說一下,劇中很多看似與主線無關的過場情節,拍得非常到位。

場景一:

長沙暴動前夕,彭公達和易禮容準備吃「蘇聯月餅」。易禮容從懷裡掏出一把小刀,把餅切開。

彭一臉驚訝:你怎麼身上還帶這個?

易不好意思地笑笑:現在外面危險,怕被抓了。

彭:人家是真槍實彈,你一把刀管什麼用?

易:我是對付不了他們,但我可以捅死自己,死也不能被他們抓住。

彭:……

這一段挺感人的,易禮容一介文弱書生,為革命卻早就做好了送命的準備。那時候的革命者,確實不是靠道德文章,靠嘴炮的,真的是要殺頭流血的。

場景二:

兩個妹子說說笑笑地在城門口貼革命標語,一回頭才發現國軍的先頭部隊已經站在了他們背後。

妹子臉上是緊張惶恐,手卻伸向裝標語的竹籃,摸出了一顆手榴彈。

隨後就是一聲巨響。

死亡突如其來,幹革命的都是年輕人,都是愛笑愛鬧的年紀,然而在危險來臨的瞬間,卻可以如此冷靜果斷地做出生死抉擇。生命從綻放到凋謝不過短短几秒,殘酷。

場景三:

文家市,一群小孩累桌子架椅子,互相扶攜,爬上牆頭,生怕錯過點什麼。

鏡頭一轉,是毛澤東正在對秋收起義的余部發表那篇著名的演講。

那群小屁孩里,就有一個叫胡耀邦的。

這就是革命的薪火傳承,可能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能留在別人心裡,成為一顆寶貴的火種。


講實話,侯京健的毛澤東看著比劉燁順眼多了。


內容比07版的《井岡山》細,而且不是細一點點,而是細很多,但是這不能說是優點,而應該說是特點。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部電視劇真是成也細節,敗也細節。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湖南台參與的緣故,整個電視劇從頭到尾充滿了一種湊數的感覺,強行各種歷史人物都變成了俊男美女,很多人物的裝扮以及人選是很不搭調的,盧德銘余灑度戲份過多,但實際上並沒有完成更多細緻的刻畫,反而是一直在加深他們的臉譜化,壞人壞的沒特色,好人好的氣質太一致,是我最難滿意的地方。

劇中的革命者們都缺乏一種氣勢,雖然劇情上他們一直在堅持,可是他們的語調太軟弱了,我還記得第一集主席領導工人遊行時有氣無力的腔調,唉聲嘆氣是本劇各角色最主要的共同點,就連吵架都缺乏一股底氣。大多數共產黨員就像盧德銘一樣在劇中基本上永遠一副老好人,缺乏自己的個性,也缺乏革命的樂觀精神。

但是這個劇劇情上的細緻還是要誇獎,從思想準備到人員準備再到物資準備最後再到實際執行,基本上能讓人完全理解秋收起義的整個過程。不會產生軍隊怎麼忽然就士氣提高了,執行過程是怎樣的這種疑問。

總得來說是劇本比較用心但是製作較為粗製濫造的一部作品。


剛看完,我來回答一下。只想說,這個導演有兩把刷子,真是歷史劇導演。除此之外,強大的顧問名單也為這部劇做了保證。侯京健的主席也挺像。

在今天的兩集中,把毛主席與余灑度,蘇先駿的矛盾完整的表現出來,這在以前的電視劇里都是沒有的。另一條線,在南昌起義後沒有見到蘇聯軍援這一段事兒在其他影視作品裡是首次展現


老爸是歷史劇尤其是抗日戰爭劇的忠實粉絲。

跟著看了幾集,場景細節和人物角色刻畫都很良心。有一集是毛勸說其他軍官放棄攻打長沙轉戰湘南山區,侯演出了一個憂心忡忡的革命人形象。出走蘆溪那一集,不像以往的戰爭劇走的是平坦的山路,毛帶領的隊伍真的是跋山涉水,比吳某隆拍的那些騎摩托車打小日本的戲真實

多了。不一昧的歌功頌德,也不過分誇大個人英雄形象,尊重歷史,這已經算尊重觀眾了。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電視台多拍些這樣又紅又專的勵志劇總比那些無腦瑪麗蘇偶像劇玄幻劇好呀,省的那些小朋友都說長大了要成為趙麗穎AB楊洋鹿晗那樣的明星。


我那騷騷的表弟@米都森前兩天啃完秋收起義後,也是激動難耐,跑來和我發了感慨。。真他娘的是個天才。。

以下原答案

---------------------------------------------

剛開始看這劇,第二集太祖陪毛岸英寫字那段看得有些心酸,感覺主創是有情懷的。而到了第三集,三哥羅易因為泄密而遭至鮑羅廷指責這段,愣是被拍出了萌點。。。。

————————————————————

感覺主創是會玩的。。。


看之前已經被劇透,知道他們的事業在22年後取得了勝利,並且一直帶領中國走向富強,可是很多角色並沒有熬過殘酷的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沒有看到勝利的那一天,令人扼腕。


看完《秋收起義》真的有一種恨不得早生五十年,和毛主席朱總司令一起幹革命的感覺。也不由得遐想革命成功了少說也是個少將,但最大可能是不出三集就犧牲了,搞不好貪生怕死叛變革命也未必。余灑度,蘇先俊要是能欲知後事估計打死也不會叛變吧,盧德銘不死不是元帥也是大將了,可是這部劇時每出現一個名字只有搜索一下人生結局,大多數人沒有活過三十年代,基本上死的時候都才二,三十歲左右,能活者看到革命勝利的真是少之又少。而且革命者要面對考驗,不僅僅是來自敵人,還有來自己同志誤解,欺騙和背叛。想想何長工這樣本來緊跟主席的老資格,歷史上後來遇到張國燾也犯了站錯隊糊塗。真幸運我們生在和平年代,無需萬里封侯之志,也無輾轉溝壑之虞。

此劇,還著力表現了主席自身的成長,從一開會就拍桌子實名反對所有人,到隱忍不發耐心做思想工作,從睥睨群僚,到爭取同盟,簡直是組織工作的教科書典範。有這段歷練,就能理解後來歷史上主席在擔架上爭取張聞天王稼祥懟博古,再看毛選中提到的工作方法應該都是主席自己的親身體會。劇中特意數次展現了主席調查研究的情節,而中央派來瞎指揮的特派員就是活靈活現《反對自由主義》里教條主義者欽差大臣下車伊始的樣子。不過劇中湘南特委雖然極左,但是面對強敵無所畏懼的革命者氣概也令人敬佩。所以說這部劇現在的推牆黨也該看看,好好學學,主席都說了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該劇唯一不足的是戰爭場面拍的有點潦草,正規軍交戰,雙方像打群架一樣擠成一堆互相對射,實在看的人犯尷尬癌。論軍事素養,就有林連長的掩體挖的好,可朱總司令的戰場指揮和古惑仔一樣了難說不是黑啊!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兩個女俠式的人物賀子珍和伍若蘭戲份不多卻各個出彩,同樣表現對大叔芳心暗許,伍若蘭的款款深情只有幾個鏡頭,賀子珍就直接安排了和主席吵架的戲,聯想二人歷史上的結局不勝感慨,可見導演用了心思,至於趙韓櫻子的表演,只能說演員太美了,令人不忍直視,所以有關楊開慧的戲我都拉進度條了。


我看了一下,我發現這部電視劇里的大部分演員就是電視劇毛澤東里的演員而且大部分演員在兩部劇里演的演的都是同一個演員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鄧倫的長相?
《羋月傳》和《大秦帝國》哪個更貼近歷史?
怎麼評價08版射鵰?
如何評價2017年TVB新劇《同盟》?
甄嬛傳里甄嬛如果最後和果郡王在一起了,浣碧會不會變成第二個宜修?

TAG:中國歷史 | 電視劇 | 湖南衛視 | 革命 | 國共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