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真正含義究竟是什麼?
一直對這個問題很困惑。我所理解的城市化,是讓農村人在農村過上城市一般的生活,有良好的公共設施、教育環境、醫療環境、社區配套,但仍然以農業作為賴以生存的事業。可是目前所看到的實際情況是城市不斷擴張,村莊漸漸消失。村莊可能還在那裡,但並沒有進化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只是逐漸由於勞動力缺失、農耕收入減少而促使越來越多的農民遷徙到了城市。所以「城市化」的意思真的是要讓村莊全部消失整個國家都是城市嗎?
全部消失到不太可能,到了70%就會停止在那裡。
據三農專家溫鐵軍講,不會讓農民完全消失。事實上,一般人誇大了政府在城市化中的作用。這些年的城市化仍然是自發的人員流動為主。一些走出去的農民體驗了城市的生活後,紛紛放棄農村生活,努力成為城市的一份子。包括多數的高校學生。政府這些年,鼓勵城市落戶,凡是農村戶口遷出的,不讓遷回去。同時又加強城市公共建設,吸引人們走向城市。這些年,高層認識到農村在社會穩定中的極端重要性,暫緩了城市化進程,反過來加大新農村建設。可以想像,短時間內如果大量農村人口失地進城,一旦經濟放緩,人們找不到工作,就會出大問題。新農村建設留住了一部分年輕人,這些人現在成了規模種植、新型農業生產的主力軍。現在農村年輕人的收入也不低,有車的也不少,房子更不在話下。農村人口減少和人口結構變化,必然催生新的生產方式轉變。技術的進步、如機械化,有助於這一轉變發生。總之,中國是農耕文化,幾千年的生活模式不能驟然打破。步子大了容易扯著蛋。但城市化又是大勢所趨,歷史的必然。所以,目前依靠我國強大的基建能力,走的是農村城市協調發展的思路。兩邊都發展。至於個人,願走願留,視自己情況而定。
為什麼說城市化是趨勢?因為城市化進程不可逆。在城市長期生活的人,再回農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他們的子女更不可能回農村。水平不夠。說說自己粗鄙的想法。和您想的一樣,我認為城市化應該不單單指的毀村建城,而是指的生活配套設施齊全,人們可以充分享受現代化的便利。關於農村人口逐漸轉入城市,這不是我黨從解放以來一直追求的目標嗎?至於說農村破敗,我想,這也是社會轉型過程中,不得不經歷的一種陣痛。現在國家在想什麼?土地流轉,將大量土地集中在大戶手裡,然後採用大規模機械化降低種地成本。老大前段時間還說,要藏糧於地。這也就是說,農村以後會發展為美國農場那樣的糧食生產基地。而矛盾在於,農村還有很多留守老人。
這些老人年紀太大,已經無法學習新技能進入工廠,而他們的兒女又大多數是剛入城的城一代,沒有時間和金錢讓他們一同入城享受城市發展,所以他們只能留在村裡種地。
而村莊的破敗就是這些留守的老人最後的時光吧!這也就像當年的下崗,悲壯的浪潮持續了幾年,終究還是退去了。比較一下:
農村:經濟生產方式,以種植畜牧為主,嚴格的季節性和投入產出線性關係;人口按田地分布,比較分散。
工業時代城市:經濟生產方式,以製造業為主,相比農業不受季節性限制,具備一定程度的規模效益;人口按工廠分布,比農業集中很多。
服務業時代城市:經濟生產方式,服務業為主,相比農業、工業,投入產出呈非線性關係;人口越多的城市,服務需求也越多。
城市相比農村,集聚效應非常明顯:原本一個村1000戶人家,分布在幾千畝田地範圍內,現在搬到城市,一個幾十畝的小區就能容納。集聚之後,給製造業招工帶來便利,能夠創造更高產值;同時交通運輸、信息擴散成本大幅度降低。
在經濟上,城市能更低成本的集聚生產要素,相比農村能創造多得多的產值。對個體需求滿足上,城市能提供更多的消費品、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也是對農村生活的碾壓。
總的來說,什麼地方能形成城市、城市能形成多大規模,背後有深刻的客觀規律。不是你想怎樣就是怎樣,而是客觀規律要求你怎樣就怎樣。要求你到大城市打工,你就得到大城市打工,你的意志受其支配,並不自由。
城市化的本質應該是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以提高單位生產效率。
比如單位勞動生產率,第一產業遠小於第二第三產業。於是,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農村遷移聚集到城市。還有土地,傳統農業受到氣候和天氣等因素影響太大,時間和空間上分布不均衡,單位產出較低。靠近城市、港口或交通樞紐的土地,通過征地發展工業或服務業,能創造更多價值。
同樣的,城市化過程中,科技和資本也會結合閑置的農村的土地,發展規模化現代化標準化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
當然,在城市化導致的生產要素重新配置的過程中,每種要素都涉及到對應的配套政策。勞動力進城需要調整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徵用土地涉及到土地確權和補償,技術下鄉得有一些鼓勵政策,現代農業要建立土地流轉和農產品交易平台,等等。成功的城市化=土地開發權收益公平分配+可融入的市民化
一、為什麼這是成功的城市化?
先看我拍的兩張歪歪扭扭的表
在全球100萬人口以上的經濟體中,如果僅以「人的城市化」為衡量標準,實現城市化(城市化率70%以上)的國家即包括中等收入國家也包括高收入國家中的前幾名,但納入「貧民窟占城市人口比重」這一標準後,會發現高收入國家(除產油國和剛及格的巴西外),全部都是同時實現可融入的市民化(即沒有統計意義上的貧民窟)的經濟體,所以說這樣的城市化是發達的高收入國家的標誌。
二、通過公平分配土地開發權收益實現可融入的市民化
戰後成功躍升發達高收入國家的三個經濟體——日本、韓國、台灣,在城市化過程中非常注重土地開發財富分配,讓因城市化而升值的土地財富溢出由絕大部分流入城市的新市民所共享,保持了較低的基尼係數、避免了成規模的貧民窟。其中日本學習德國經驗,通過「減步法」(期原理是在城市化發展導致土地用途或建築規劃改變時,原土地所有人必須將土地分成三塊。一塊作為公共設施建設用地,一塊用以出售以抵充公共建設費用,一塊給原土地所有人或權益人按新規劃使用開發)創造共享權益,而台灣、韓國學習日本的經驗,特別是台灣地區進一步將徵收的土地細化為五種:一是土地所有人的抵價地、二是純公益的基礎設施用地、三是准公共用地、四是保障性住房用地,五是通過出售出租彌補公共設施建設成本的用地,可以說是比較切實貫徹了孫中山「平均地權、漲價歸公」的思想。
可以看出,相比東亞這三個經濟體,我國現階段的城市土地開發,在居民一端(不談地方政府和地產商),僅有面對拆遷的原住民和城郊農民享受到了巨額的土地升值收益,而無論是進城打工的農名工還是苦於996的非原籍白領,都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公益。
樓8| 深圳城中村 有哪些拆遷而一夜暴富的故事?
三、只有「人的城市化」才能徹底解決「內卷化」問題
中國農民幾千年來的相對貧困,歸根結底是因為「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更多的勞動力來獲得增產,但單位勞動效率不停遞減」的「內卷化」,美國農業之強、農民之富裕,科技水平並不是決定性因素,而是美國農業人口不到1千萬,造就極高的單位勞動效率,同理法國、澳洲的農業發達也遵循同樣的道理——因此,中國的戶籍改革是新型城鎮化中的重中之重,輔以土地開發收益的合理分配,可以實現農民從法律上和經濟上雙重轉型為市民,這一進程是未來中國經濟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引擎之一。
習近平: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搜狐新聞
————————————————————————————————————————
參考資料:華生《城市化轉型與土地陷阱》
黃宗智《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
農業轉工業服務業。
協作距離越近越有效率呀,。所以就是鄉村跑到附近的市,一層層遞進,鄉村要消亡,只有少數人住在村莊里
這裡的城鎮化特指以農業人口為非城鎮化主力的地區。一,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係
國內的農業技術發展,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對農業從業者的數量需求降低了,質量需求提高了,傳統的家庭承包制制約了農民職業化的發展,形成了如下改變:
1,土地的集體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確權,符合國家法律,保障農民利益,調整了生產關係。2,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農民變居民,農戶家庭綁定解除,農村家庭可能有農民,工人等,農民工雙重職業定義退出歷史舞台。3,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農業與產業完整結合,徹底改變農村幾十年來補貼城市發展的剪刀地位。至此,達到了農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先決條件:在保障基本利益的基礎上釋放人口與生產資料的綁定,讓更先進的生產力釋放土地更大的價值並融入產業鏈。二,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農民與生產資料解綁後,釋放了勞動力和消費能力,帶來了失業,低收入城鎮人口等問題,同時這些人口城鎮化需要城市配套,就業機會等。由於這些人口普遍過往從事農業,工人,民工等職業,上述問題都需要新型城鎮化來解決,具體就體現在以下方面。1,加強新農村建設,聚集人口提供集中配套,在很多小城鎮三產比例遠高於二產。由於人口集中了,較大的鎮得以形成,為城鎮工業化提供了條件。2,大量發展地方特色產業,以土地釋放後生產的產品等就地工業化,以農村電商作為突破口實現城鎮化後的經濟發展,帶動就業增加人口收入,未被城鎮化的小農家庭仍可加入到發展中享受紅利。3,加強人口教育,通過產業引導人口向二三線城市集中,仍然通過工業化拉動解決就業和收入問題。至此,生產關係的改變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生產力發展,中國的人口紅利得以通過轉型持續,人口仍然是最核心的資源。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技術的進步帶來的產能過剩,生產結構性問題,國內消費結構性問題仍然突出,勤勞的中國人民開創性的推出了:內部輸出:產業升級,創新產品帶動新消費……生產力輸出:跟著國企去國外修路修電站……商品輸出:發達國家粉碎機,再高端的產品分分鐘白菜價賣全球……產業輸出:一帶一路,以我國為中心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幫你發展,共享市場和紅利……至少在生產力方面,雖然各種不均衡,但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帶來的改變和影響是世界性的,參照低人口基數國家,生產力輸出有限,福利國家用內需+全球輸出來平衡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適應,而對於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作為世界發動機,在內需未適配時生產力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輸出產業時始終需要新型城鎮化來實現收入增長,把廣大未全面小康的人口納入進來,而不是遊離在外。不破,又哪來立!奇葩思想。。。。什麼是1?需要定義?
推薦閱讀:
※人口遷移和城市化進程,對於一個地區的消費結構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中國所謂的「城中村」、「棚戶區」和外國的「貧民窟」是同一個概念嗎?
※外來人口湧入是「棚戶區」產生的原因嗎?它是否是中國特色產物?
※中國會逆城市化嗎?
※如何看待城鎮化進程中大集逐步消失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