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做到「視覺欺騙」的建築?是怎麼做到的?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看見建築之美 ,更多關於「建築」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從材料、結構/構造、空間三方面答,案例不多,但爭取將怎麼做到的講清楚。

儘管很多建築師自詡為藝術家,而很多藝術家也進行建造活動,但我們所討論的建築不應該是直接將二維藝術當做立面或使用某些材料將房子包裹這樣簡單粗暴——前者只是繪畫藝術的放大或固定在某個視角的三維化,卻並不涉及具體的建造活動或空間感知;而後者則更多屬於包裝設計範疇,因為其並未討論這些材料在外面直接使用的適宜性問題——不妨仔細想一下,其他答主答案中提到的意圖靠鏡面效應將建築消隱的房子,在強光照射下,到底是消隱了還是更明顯了。鏡面材料或玻璃本身並不意味著輕盈和透明,直接將其劃等號是靈光一閃的點子,而討論具體實現過程才是建築的行為。柯布西耶講,建築是純粹幾何體在陽光下精確表演的遊戲,如果只盯著遊戲而忘記了精確,那形成的視覺欺騙便只剩下趣味與荒誕。所以,即便選擇這些材料,更重要的實際是用在何處與怎麼用的問題。

妹島和世在直島所做的這個碼頭或許算是鏡面材料位置用得好些的例子。直徑十公分的幾十根柱子支撐著一個輕薄的大出挑的屋頂,視覺效果極為通透,甚至給人一種容易失穩的感知。但實際上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配合結構的長寬比,建築中還隱藏著幾個筒體和一些抵抗縱橫向力的剪力牆,為了不影響整體感受的輕盈,妹島也在剪力牆外使用鏡面材料以試圖弱化牆體的物質性,同時也是建築內空間變得更為有趣而曖昧。之所以說這個案例中鏡面材料位置要好一些,是因為其在大挑檐內部,被陽光直射機會較少,鏡面可以在暗處反射周圍環境而不產生眩光,同時隱藏其後牆體的厚度,使空間變得更為輕盈通透,可以充分表達出建築師的意願。

控制反射而形成視覺欺騙,並非只有鏡面材料一種可能。玻璃這種常見的材料,實際也有很大的用處。通常設計展示空間,我們希望採用低反射率的玻璃,這樣可以更通透地展示展品,也利於觀眾們拍照。然而在特殊情況下,依靠玻璃反射與折射這兩種材料性質,也可以做出很好的展示空間。

日常生活中,車在運動,人靜止,但在展覽中兩者則會發生動靜狀態的互換,那麼如何通過展示設計來體現出車的運動感?不妨看一下張永和老師設計的奧迪宅。雖然只是個展台,但除視覺性外,空間性和互動性都存在,並且是以建築的方式解決問題,所以將其放在這裡應該不算跑題。

展覽中的汽車嵌入在玻璃切片中,折射使汽車的影像在每一片玻璃上不同,靜止的人可以在汽車連續影像的變化中體驗動感;反射使每一片玻璃上都有多個非連續汽車影像疊加,靜止的人便可從三維角度上了解全貌。與此同時反射與折射又在相互疊加,當人開始移動,汽車便彷彿在無數的維度上行駛。在玻璃布局的探索過程中, 我們最終選擇了一個擁有兩個反射立面與兩個折射立面的設計,反射立面和折射立面可以提供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而傾斜坡道可以引領觀者進入展台內部,從而提供第三種觀車體驗。為了保證頂部玻璃的透明度, 所有照明與結構都隱藏在底部基座內。同時三角形的入口設計成功地把玻璃的重量轉移到了底部基座,避免了鋼構件的使用。由於玻璃之間的空間太小, 每安裝一塊玻璃之後才能安裝鋼構件, 最後當完成所有的玻璃安裝時,再利用起重機將汽車吊進玻璃裝置中。

非透明非反射材料是否有可能造成視覺欺騙?通常印象中馬賽克這種材料被認為只配被使用在衛生間而被大家所不屑。但材料自身並沒有高下之分,只是看適宜於用在哪裡。卡洛斯卡帕在布里昂家族墓地中於一面混凝土牆上使用了薄薄的一層馬賽克,非但沒有使牆變得庸俗,更使其居然產生了一定的通透質感——黃藍兩種純色的馬賽克間雜在白色馬賽克里,通過類似美術中點彩派的做法,使用分割法做視覺綠色的視角感知。從光學原理看,分割法是色光的混合,能增加光量,提高反射率與明度。使用純色間歇形成中間色,這樣中間色是在觀賞者(離畫面有一定的距離)的眼中自然混合而產生的。這種於遠處感知到的綠色與牆後的樹林相呼應,使人產生牆體通透的感知,消除了混凝土牆自身的厚重感。

說完材料來說構造上的視覺欺騙。

柏林火葬場中,建築師力圖使用厚重的牆體與樓板,粗壯的柱子,縫隙狀的光表達空間的神聖性,為凸顯這種神聖,建築師希望做到柱子與樓板之間呈現脫離狀態,仔細讀圖發現,柱子上方為單向梁,且做到只保證最低限度的梁寬以連接屋蓋,而更重要的操作則與常規作圖相悖,即所有柱子與其上樓板所留空洞偏心布置——柱子向南,孔洞向北——這一操作的意義在於,不僅最大限度隱藏了向南連接的單向梁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將南向光的入射量加。而類似於百柱廳柱頂小方石的梁頭兩側被削平,不再呈圓柱體狀態,這不僅解決了柱頭與樓板的交接問題,也再一次加大了光的入射量,並減小了體量,使之可以被強烈逆光的光暈消解,這一系列操作均使柱頭位置在位於北側的主入口觀察時處於完全逆光,上部極端明亮且與樓板呈徹底脫離狀態並形成了光的柱頭,加強了厚重屋蓋的漂浮感受與神跡的表現意圖。

除了對節點的隱藏從而給人帶來不同的體驗,還可以創造節點以將結構感知拆分。紅磚美術館池邊亭的設計中,對梁結構的拆分與重組也可以帶來一定的視覺欺騙。此亭上部屋架為普通的圓鋼焊制三角屋架,而下方的支撐結構則為工字鋼。為觀亭所對之景最為無遮擋,亭兩邊正立面由四間五柱減為一間兩柱,這也帶來了極大的跨度問題。而建築師在解決此跨度問題時,並未置換工字鋼的截面,而採用了兩根工字鋼疊加的方式以承托屋頂荷載。如果操作只到這一步,這個亭子便沒什麼可討論之處,後續的結構操作是使其從結構變為建築的關鍵——檐柱只達到雙層工字鋼中下層那根,並於兩柱之間靠近牆體處填一根工字鋼,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畫框。為從感知上繼續區分上下層工字鋼的不同,于山面增加兩門柱與上層工字鋼相連以形成完整輪廓,即柱-短梁-上層工字鋼-短梁-柱成為整體,並於兩側將上層工字鋼內收,以加強上下區分。而為強調畫框的獨立,另一操作儘管細微卻依然重要。,建築師需要仔細處理360寬的矮牆與底翼不足100的工字鋼之間的寬度差,否則薄鋼框,將混淆在厚磚框里。儘管只用了一種工字鋼,但在這一系列操作之後,當人們去看結構時,會不自覺將下面的景框當做獨立物體,並將其與框外之景聯繫;只將上層與山面邊柱連接的工字鋼當做結構,從而產生輕巧的感覺;在稍微思索一下會理解實際的結構是怎樣的,趣味也隨之而來。

空間上的視覺欺騙由來已久,其中以通過改變尺度來影響透視和調整立面影響感知的居多。其中前者多用將方形稍微扭曲變形過而成的梯形做設計,如前面答主所提博羅米尼所做教皇走廊、 聖彼得大教堂前柱廊廣場、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凡爾賽宮花園等。後者則是改變立面三段式的比例而做到視覺欺騙,如賴特溫斯洛住宅(群牆提至二層窗檯下)和蘇州聽楓園平齋(假山上書齋,湖石高於窗檯,于山下感知不到其實際體量)。

本答案所述空間上的欺騙更多討論如何用光改變人的感知,包含視覺而不僅限於視覺。興建於羅馬康斯坦丁皇帝時期的聖康斯坦陵廟,從平面上看,厚厚的外牆上開有很多壁龕,用於安放遺體和祭壇等,十分近似羅馬萬神廟。在用光的方式上,儘管其沒有萬神廟般偉大,但卻清晰地解決了萬神廟這種單一空間中不必解決的嵌套空間區分的問題:陵廟主要由中央的圓型大廳和柱廊構成,中央穹頂架在由雙柱組合而成的環形列柱上,環形列柱的外側是筒拱覆蓋的環廊。這裡,抬高的中央圓廳穹頂、環繞的高側窗將廳內打亮,而環廊中,筒拱的使用在解決結構問題的同時,更壓低了環廊與圓廳的界面高度,使環廊內更暗,拉大了環廊與圓廳的明暗對比,使人在進入建筑後認為圓廳完全是另一個空間,甚至有室外之感。

如果說作為教堂的內部空間,聖康士坦陵廟的目標在於空間的神聖性而非營造一個被環視的室外庭園,那麼我們可以再看一下日本建築師佐佐木勝敏在ING住宅中的操作。儘管建築外觀上為一個完整的坡屋頂,但進深過大內部採光不足的問題是需要解決的。然而,採取的手段並非將屋頂再次抬高,而是將兩側屋頂內折——這種操作的好處在於,即保證了整個形體的完整性、利用前後縫隙採光,又形成了類似於康士坦陵廟中筒拱般的下收界面,並與相鄰兩側坡面在室內形成了兩個小坡屋頂,將空間徹底區分為前中後三段。而與陵廟不同,為了強化庭園意向,建築師做了另一項相關高度的工作同樣重要——將地面抬升至視平高度。這一操作不僅在層高最高處做出了空間經濟性,更重要的是將地面抬升使之與周圍空間徹底分離,且提高了照度,使光線得以充滿整個上部空間,儘管並非一個真正的庭園而只是一個房間,但給人的感受是,使用者環視的是一個十分獨立的充滿了光的庭,而非僅僅是換了鋪地的一塊領域。如果沒有提高到這一區域,則地面及影子均會呈現,獨立性與光照程度均不及如此處理;而若再提高,則目光所及處便變為了下部的建築物體而非上方光庭,其空間表現即使再亮也無法達到效果。


Port 1010,墨爾本,澳大利亞

橫向線條實際是平行的,靈感源自 Café wall illusion(咖啡屋視錯覺)

Hartford Steam Boiler Inspection Building,哈特福德,康涅狄格州,美國

利用鏡面交錯效果產生的視錯覺。

The Pinnacle at Symphony Place,納什維爾,田納西州,美國

Lucid Stead,約書亞樹國家公園,加利福尼亞州,美國

同樣是利用鏡面效應。

Atelier for an artist ,阿姆斯特丹,荷蘭

Look out,洛蒙德湖與特羅薩克斯山國家公園,蘇格蘭

有些則是利用角度,例如敖德薩的這棟建築。

最後附上的這個嚴格來說不算題目中所指的「建築」,但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實現原理簡單粗暴。


坐標上海浦東嘉里中心附近。

其實是個平面。


當然是側腳了。

古今中外歷史建築中慣用的手法,不但能夠提高建築穩定性,而且能夠在視覺上讓這個建築看起來更加高大雄偉。

具體做法是讓正面柱子向外傾斜1%,兩側的柱子向外傾斜8‰,四個角的柱子向兩個方向各偏8‰。

這種建築手法,不但在中國古代建築上用的特別多,而且在外國古代建築上也存在廣泛應用。

這算是建築史上最早使用的障眼法了吧。


謝邀

【比利時透明教堂】

位於博爾赫洛恩(Borgloon),由 Gijs Van Vaerenbergh 設計,100層生鏽的鐵片搭建而成,高10米,設計師稱它為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字裡行間)。

——————————

感謝大家的厚愛,再更一個:

【瑞士鏡立方酒店/Mirrorcube】

Tham&Videgrd建築師為瑞典酒店網站Treehotel設計的未來派的作品。

4立方米懸掛於樹上覆蓋鋁材的酒店居所。


視覺欺騙?

這種東西不是只存在二維空間(類似圖片)的障眼法嗎?

建築是三維空間物體。

某些特定條件下的角度,可以出現所謂「視覺欺騙「」的條件

樓上舉例都是將這種手法順像使用的例子,其實更和諧的逆向邏輯手法在雕塑上用的很多。

因為雕塑的觀眾都在地面,而雕塑過高,使得如果按照真實比例雕刻,觀感上腦袋偏小,所以腦袋的尺度在雕刻的過程中是被放大的。

致使雕像從人視角度來看更加和諧。

謝邀


謝邀

義大利的GALLERIA SPADA BORROMINI,運用了歌劇舞檯布置的手法,加強透視


推薦一個事務所:PENDA---http://www.home-of-penda.com/

這裡貼幾張我覺得真的做到了「視覺欺騙」的建築

北京鴻坤藝術活動中心

極簡入口:

內部空間:

眼尖的同學已經猜出來了吧~~~~

最後一張解密:

P.S.說到視覺欺騙怎麼可以不提到視覺大師埃舍爾(大師的介紹在知乎上也不少了)

這次介紹的作品中就有大師的影子:


新加坡的紙片大廈(好象是叫這個


甲方:外立面要做透明材料,但是不能看到建築內部

設計師:好的 好的 包在我身上嘞。


瀉藥:

先給你一個鏈接你看看。

【奇趣】視覺欺詐師艾雪畫作真實再現!不可思議的魔術建築!

我相信你看完之後會更堅定的覺得

what fuck

神奇

wocao

怎麼做到的假的 一定是 剪輯?

這個時候你的腦子裡一直在排斥它是真實的這個信息

那我給你講個很簡單的原理,近大遠小這個是現象學

就這一個現象學就可以做到,在你的理解裡面視覺是平的,你看上面需要抬頭你看下面需要低頭,,,。如果你想一下利用上面那個現象學,用你平視的角度來做一個斜視的物體,那麼你在平時的範圍內看到了斜視的物體認為那就是斜視的空間。

簡單吧 容易吧。


還有一些超尺度的建築,在體量上給你錯覺,往往通過立面開「不尋常的」窗以及寬高比等等給你視錯覺,有些明明很高的建築你覺得它只有很矮


這種算嗎?

平田晃久的 one roof apartment


emmmmm,帕特農神廟的「視覺糾正」使神廟建築看起來更氣宇軒昂(使直線部分略微向中心彎曲,四角的柱子並不完全垂直於地面,上端略向中心傾斜)

還有還有讓我一眼感到震驚的濟南紙片樓


潘洛斯階梯(Penrose Stairs),又名潘羅斯階梯、彭羅斯階梯,由英國著名數學物理學家、牛津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潘洛斯(Roger Penrose)提出。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南京四方當代藝術湖區?
遊戲畫面是實時渲染的嗎?
某些非線性建築屋面如何排水?
學建築的比學景觀的逼格高嗎?
環藝 建築 室內 景觀該如何抉擇??

TAG:建築師 | 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