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我意識」這類概念深入討論的哲學書籍有哪些?

哲學界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呢?


謝邀。

恩,自我意識的話,不管是做哪個傳統,這都不是初階課題,需要一定的相關基礎。

從歷史上講,自我意識從笛卡爾,或者更早的 Aquinas 那裡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笛卡爾和休謨對此都有過一些經典的討論,從康德開始成為哲學的中心議題,在謝林、費希特、黑格爾等古典哲學家那裡達到頂峰。現象學也如此,尤其是薩特 (Sartre)。

分析哲學這邊,印象里邏輯實證主義者大多對此沒什麼興趣,但 Frege,中期 Russell 和後期 Wittgenstein 仍然有一些篇幅是討論自我意識(或關於自我的指稱)的,這些討論大多零散。在這之後一段時間裡分析哲學家似乎都不太關心這個問題 (Strawson 和 Shoemaker 是例外),直到近幾十年又成為了一個主題。但是,在今天它仍然僅僅是一個特定主題,而沒有成為心靈哲學的中心課題。

一些整體的概述

Shaun Gallagher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Self&> 2011,為「自我」的各個維度提供了一個非常詳細的介紹,包括哲學(分析的和現象學的)、心理學(尤其是精神病理學)、認知科學等各個方面。這本書里有好幾篇非常有價值的文章(對於哲學目的而言),但顯得稍微雜了一點。建議通讀或選讀。highly recommend

Shaun Gallagher Jonathan Shear &<Models of the Self&> 2000 同樣的包括各種不同方法的考察,比上一本更多集中在自我意識上,也更加強調原創性而非介紹性。

Katja Crone, Kristina Musholt Anna Strasser &<Facets of Self-Consciousness&> 2012,一本很有意思的論文集,討論了一些關於自我意識的進階性的問題。

核心問題

Jose? Luis Bermu?dez "Self-Consciousness" in Susan Schneider Max Velmans & 2ed edition 2017,一個在我看來很合適的入門材料。highly recommend

本書接下來的一篇 G.Lyan Stephens George Graham "Philosophical Psychopathology and Self‐Consciousness" 提供了一些現實的病例,非常有參考價值。

對自我意識的認識論特性的一個精細的刻畫見Jose? Luis Bermu?dez &<The Paradox of Self-Consciousness&> 1998 Chapter 1。

Sofia Miguens, Gerhard Preyer Clra Bravo Morando &<Pre-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Sartre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Mind&> 2016,關於這個問題比較新的一本論文集,不過我自己只看過其中一篇文章。

Thomas Nagel &<The View From Nowhere&> 1986 算是一本比較經典的書了,從自我意識出發,Nagel討論了幾乎所有主要的哲學問題。

關於自我指稱

Maximilian De Gaynesford &<I: The Meaning of the First Person Term&> 2006,對主我的各種用法做了非常細緻詳盡的考察。recommend

G.E.M.Anscombe "The First Person" in &<Metaphysics and Philosophy of Mind&> 1981,很經典的文章。

Andrew Brook Richard C. DeVidi &<Self-reference and Self-awareness&> 2001 裡面收錄了幾篇關於歷史的,幾篇經典論文和幾篇較新的工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 Evans 的文章,建議還是看 Evans 的書 &<The Varieties of Reference&> 1982,雖然很難看懂。

Manuel García-Carpintero Stephan Torre &<About Oneself&> 2016提供了關於主我以及其第一人稱在交流中的使用的一些 up-to-date 的考察。只看過其中幾篇比較感興趣的。

Immunity to error through misidentification(IEM)

從維特根斯坦的藍皮書開始,IEM 就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以上提到的很多書和論文里都有過討論。

Simon Prosser Francois Recanati &<Immunity to Error Through Misidentification: New Essays&> 2012,專題性的論文集。(論文集居然只有一個很短的 preface,沒有 introduction ……)

其他一些問題

embodied self and bodily-awareness

把 bodily-awareness 和 self-consciousness 聯繫在一起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課題。因為二者本身就足夠構成獨立的課題,而且還和具身認知 (embodied cognition) 相關聯。前面 Oxford 的handbook里有幾篇相關的文章。

另外有一篇 Christopher Peacocke "Perception and the First Person" in Mohan Matthe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2015討論了一些更加廣泛的課題。

self as an agency

個人沒什麼興趣,論文集 Johannes Roessler Noami Eilan &<Agency and Self-Awareness: Issues in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2003

這個問題和free will息息相關。

personal-identity

也沒什麼興趣。這一塊的文獻很多,就不提了。

唯一想說一句,很多人不知道 personal-identity 包括 at-a-time 和 across-time 兩種。

memory and self-consciousness

記憶與自我意識以及人格同一性關係密切,不過我個人也不很了解這個主題。

Sven Bernecker Kourken Michaelian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Memory&> 2017里有相關章節,不過我還沒看過

animal self-consciousness

這個議題不熟悉也沒什麼興趣

self-consciousness and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

unity of consciousness 本身就可以做一個獨立的課題,它如何和 self-consciousness 相聯繫是一個很有趣也很複雜的問題。不過我沒讀過就二者的關係方面的論文集或介紹性的文章,只有一些零散的文章和書。就不提了

self as social construction

不了解也毫無興趣

一些非常具體的理論儘管我讀過很多,但這裡很少涉及。

除了這麼一些。一些哲學史上的經典就不提了,Henrich 的書使我對德國古典哲學中自我意識問題的重要性有了一些新的理解(當然這些解讀也許僅僅是他的個人見解)。Pippin 和McDowell 對黑格爾的關注都集中在自我意識問題上。

Zahavi 有好幾本書都是關於自我意識的(我很喜歡 &<Self and Other&> 2015的封面),還有 Shaun Gallagher,都屬於現象學傳統。他兩還合作寫過書,雖然這本我沒看過。

Zahavi 還編輯過幾本關於自我意識的論文集,&<Exploring the Self&> 2000,從現象學和精神病理學視角的自我意識問題,&<Self, No Self&> 2011(這本封面我也很喜歡)主要是現象學和佛教(!)的視角。不過這兩本我都只選讀過其中一些文章。


好像混進去了什麼奇怪的東西


有,就是這本。《從全知世界到我和自我意識》

先擺出結論:

「我」是思維發生的地方,是可以全知一切併產生自我概念的知識體,「自我意識」是進行思維的主體,是顯性的我。「我」具有人格,「自我意識」具有人性。人性易變,人格難變。人格是與生俱來的,人性是後天形成的。

(正文)

關於〞我〞和〞自我意識〞的哲學思考,歷代已有很多。但這種哲學思考大多是以現有條件為出發點,講了一些大致符合現實和邏輯的設想和推理。但,但,但,

據我所知,沒有一個把物質和意識放入同一框架下進行規範,指出〞我〞,〞自我意識〞,〞存在〞,〞物質〞的本質,並設定統一邏輯然後推理,得出與現實大致相符的結論。

未達此目標的哲學,主要分為三類:以物質為出發,以意識思維為出發,以分析現象為出發。相應缺陷依次有,無法用物質描述意識,甚至是他人意識的客觀存在都在事實上否認了,理論上卻不承認,大大一個bug;在思維中,思維主體的先天主場優勢過度使用,外部物質存在淪為各種感官信息,物質作為一種存在似乎失去了與意識在〞存在〞領域的同等地位;現象學的興盛,是量子物理學時代科學研究工具應用的結果,人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現象,不知本質。可見,分別以物質,意識,現象為前提的理論,實現不了自洽和他洽,甚至丟失了本質。

可以說,當前的主流哲學並未帶我們到達彼岸,只是各自從一個比其餘河段更突出的灘頭出發,為我們探了一下未知之河,且都沒有走多遠。量子物理學甚至給我們展現了一個不可同時全知被觀察對象的前景,使跨越未知之河成為不可能的壯舉。

請允許我先在全知和未知間架一座互通之橋,再談〞我〞和〞自我意識〝。

《全知與不可知的可能世界及相互轉化》

世上有一句話〝一切皆有可能〞。而

不可知就是一種可能,全知也是一種可能。這兩種可能都能有條件地被實現和有條件地相互轉化。

在意識中,有一種全知現象,就是意識同時知道自己全部的情況(西方學者有一個類似意識定理,找到了補上)。假如,有這樣一個世界,裡面僅且只有思維主體――意識一種存在,那麼可以稱這一可能的世界為全知世界。相應地,另一可能的世界――非全知世界,就是兩種和兩種以上存在所構成的世界,且其中一種存在為意識。由於我們眼前所在的世界就是一個兩種以上存在構成的世界,所以是非全知世界。那什麼是不可知世界呢?就是沒有意識的非全知世界。

為了把物質和意識放入同一框架,同一語境描述,我們可以把二者的本名去掉,給他們一個共同的名字――〞一〞。一,可以成為物質,可以成為意識,但它不是物質,也不是意識。這如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我若在未給物質,意識進行規範和下定義前,憑著直覺舉著二者大旗,給出各種論述,一定會淪落入前面那三種我不願意成為的哲學困境。現在我們知道,一可以成為意識,可以思維,那麼僅且只有〞一〞,一種存在所構成的世界就是一個全知世界。

構成全知世界的一,究竟是什麼?一,可成為萬物,但不是萬物。所以,用萬物不能準確描述它。一,只能用實現他的方法來定義。在空間中的萬物都彼此等同時,在時間中萬物就恆定地成為了〝一〞。

當萬物所在的世界,有一,有萬物,這是一個非全知世界。也是我們眼前所見的世界。

當萬物所在的世界,無一,無意識,有萬物,這是一個不可知世界。如人類消亡後的世界,有可能是無一的,從而有可能是永遠無意識的不可知世界。

一,是由在空間中彼此等同的萬物所成為的。不可知,無一的世界,就是在空間中的萬物絕不會彼此等同的世界。在我們眼前的世界中,萬物有等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所有電子都相互等同,所有質子不可區分等的等同。也有大量的不同,質量,能級,質子數,電荷等。所以,我們眼前的世界介於全知和不可知之間,是非全知世界。

當我們所在的世界中的萬物在空間中彼此等同時,我們就處於全知的世界。當我們所在的世界中的萬物在空間中絕不會彼此等同時,我們就處於不可知的世界。二者的轉化在於世界中的萬物彼此由等同到不同,或由不同到等同。萬物的彼此異同,決定著意識對世界的全知和不可知,而不是由於人類科學不夠發達,讀的書不夠多。這一結論,多少讓人意外,也包括我。

現在我們正處於現實中的非全知世界,在人類知的同時,也帶來無法轉化的不可知。知由萬物之間的等同而來,各種等式,各種守恆,讓人類的意識最終以神經信號的方式知道了外界物質的存在。不知由萬物之間的不同而來。不能等同轉化為電信號,光信號,聲音信號,觸覺嗅覺壓覺的物理量,都是人類無法知曉的存在。在這個由同和不同構成的現實世界,人類一直處於走向全知,探索未知的路上,但不會實現全知。

《相互等同的物質和意識》

若要實現對物質和意識的全知,必須在全知世界的語境下進行。在全知世界中,萬物等同,包括物質和意識,全部都彼此等同成為一。即:同則一。在一中,一切皆同。即:一則同。使用〞同則一,一則同〞,一定要深刻理解其實際運作原理。比如前者的前提是有一個在空間中充滿萬物的世界,萬物都彼此等同,結果是此世界僅且只有〝一〞這一種存在存在。那在這種情形下,只有〝一〞存在,萬物去哪裡了?萬物不再是存在,而是成為了知識。

《知識》

知識是萬物彼此等同時萬物的形態。知識不是存在。若一在萬物彼此不同的世界中依某物的知識運行,則一成為相應的物的存在。可見,知識在物的存在之先。

萬物彼此不同的世界,若無意識,稱為不可知世界。由於現實世界中有意識,所以我們討論不可知世界對現實無意義。

萬物彼此不同的世界,而且有一,有意識,稱為非全知世界。可以用〞!〝表示非全知世界。一豎代表一,下面一點代表一運行時所依的不同知識。用〞一!物質〝表示一在非全知世界中依物質的知識運行成為了物質。其餘同理。

在!中,物質和意識不再等同,而是不同的存在。從一產生物質和意識這兩種存在的過程看,二者本質的區別在知識上的不同。

由於意識有認識物質的能力,能把物質的方方面面的物理量等效轉化為意識可以理解的概念和感官信號。由於這個轉化受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和測量坍縮效應的限制,所以意識只能知其所接收到的物質的那一部分信息,而不可知其在測量的同時失去的物質信息。在!(讀〞現實〞)中,意識總是介於全知和不可知物質的狀態。對於不可知的部分,意識可以設法知之,但同時會使上次可知的部分變為模糊不清而不可知(參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下的E和t,I和L的測量精度關係)。

一個意識對另一個意識也是介於全知和不可知的狀態。意識活動是在人的整個神經系統中進行的,而神經系統正處於物質之中。最終,意識在物質中。彼此不同的兩個意識分處兩個不同的物質系統中,所以不同的意識是被物質所隔絕的。這是意識的外在表現。

但任何存在的本質在其內部,外部只是它對觀察系統的影響力所產生的現象。

那究竟什麼是意識的內部本質呢?那咱們先從意識能做什麼說起。

《思維的前提和意識的組成》

意識可以思維,那思維的實質又是什麼呢?那就先從思維的過程說起。

在思維開始的時候,萬物在意識中的形態是什麼樣的呢?從上文可以知道萬物可以有兩種形態:知識,存在。當我們想到「飛機」和「蘋果」時,都沒有感覺到飛機比蘋果在思考時讓意識感到更困難,為什麼?因為二者在意識中的存在是等同的,它們只有知識的不同。所以,從思考「飛機」轉換到思考「蘋果」時,我們並沒有感到有什麼困難。同理,我們的意識在思考任何一種對象時都是同樣的難度,不會因為對象的不同而產生這個能思考,那個不能思考的明顯有別的現象。人類的意識只要自己願意,它可以思考任何自己想在意識中出現的對象。所以,一切對象在人的意識中都是同樣的存在,都是知識。

(知識在存在之先,與存在不是一個層次。知識是一種特殊的存在。讀者先有這個印象就行了,在深刻理解了二者的定義之後,二者的關係就是一目了然的)

如果萬物在意識中是不同的存在,那一個能思考蘋果的意識,有可能思考不了比蘋果大很多的飛機,地球,等。正因為一切都相同,所以意識才可以思考一切。現在我們可以給出思維的前提條件了,那就是:一切在意識中都是相同的存在,即:一切在意識中都是知識。

有了這個前提,在意識中我們可以開始思考一切了。也許有人不喜歡這裡的「一切」一詞,因為這意味著人們都可以毫無禁忌地思考一切:好的,壞的,平民的,官方的,同性的,異性的等等。一句話,善與惡,平民與總統,美與丑,男與女,在意識中都是相同的存在,衝破了一切的現實限制,包括最讓人畏懼的權力。(權力與知識的關係:知識關乎可能,權力關乎現實。有空再細表)

當人們在清閑下來時,在與生俱來的思維機器——大腦放鬆的時候,思維就不自覺地開動了。因為再沒有柵欄,再沒有打擾,再沒有限制,再沒有危險可以讓意識停止思維。雖然現實中我們不可能去到月球表面,但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們不去想那上面究竟有沒有住著一隻兔子。於是,在思維中,人們有了觀察月球,登陸月球的願景,於是望遠鏡,飛船,一個個與此相關的工具被人類發明了出來。所以,思維可以產生現實中本來沒有的存在。

人類思維的創新功能已經極大地改變了這個世界,但是,人類的思維為什麼能夠想出關於新存在的知識?這些新存在的知識在未被人類想到之前,它們存在嗎?並且在哪裡?又是怎麼蹦蹦跳跳進入了人的意識?或者它們一直就在人的意識中。

知識在存在之先,所以新存在變為現實之前,只能以知識的形態存在。那什麼樣的世界允許它存在呢?前面我提到一個萬物在其中都是以知識的形態存在的世界——「一」。一,既是世界,又 是成員,世界與成員等同。在一中,一切都彼此等同,一切皆知識。這裡的知識,包括所有已經出現過的存在的,所有已發明的,和所有未發明未出現的新存在。所以,人類的新發明在未被人類製造出來,在未被人類想到的時候,已經在包括一切的「一」中存在了。

但奇妙的是,這些知識竟然能夠進入人的意識之中,藉助靈感,夢境,突發奇想,一下子就讓意識知道了它們的一部分或全部。這裡的「進入」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也許我們已注意到上面的論述中,有兩個觀點:「一切在意識中都是知識」,「在一中,一切都彼此等同,一切皆知識」。可見,一切在意識和「一」中都是知識,那意識和「一」究竟是什麼關係?二者如果相同的的話?那為什麼我的意識未曾如」一「那樣產生出任何一種萬物?二者如果不同的話,為什麼一切在意識和「一」中都是知識?

二者肯定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由於」一「是已被精確定義的,「一,是由在空間中彼此等同的萬物所成為的」。最簡單的定義是「同則一」。所以在」一「的基礎上,我們開始嘗試給意識下定義。意識是被物質隔絕開的」一「。是的,意識就是一種」失能「的」一「。它的失能的原因就是被物質隔絕開來。具體的說,就是意識是被物質的大腦隔絕開來。意識在被隔絕後,一方面失去了」一「產生萬物的能力,另一方面保留下了一切在」一「中皆彼此相同而為」一「的」同一力「,以及產生指揮物質身體的電信號的「創造力」。

(在意識的這一定義下,將引發關於意識在被大腦隔絕前,和意識衝破大腦的隔絕之後的猜想。由於沒有可見的物質作為意識的空間指示,意識在這兩段時期都是不可見的。讓還處於大腦隔絕下的意識來思考任何關於它們的境況,都是無法在現實中驗證的。所以,這兩種情形下的意識,就不做任何嚴謹的討論了。)

意識是被物質隔絕開的「一」。新存在的知識,原存在的知識一直都在人的意識中存在著,但人的意識卻不知。這裡面產生了矛盾。前面講過,「一」的世界是一個全知的世界。若新存在的知識在意識中存在的話同,「一」沒有可能不知道的。但現實是我們並不知道它們早已在我們的意識中了,不然人人都是發明電燈的愛迪生了。這個事實說明,被物質隔絕開的「一」,和產生「知道」的意識,並不是同一個對象。「一」知,但意識不知。

我們要有問題複雜化的心理準備。因為我們其實並不了解我們從生到死一直使用著的意識。

我們的意識有四個部分或四個層次:本我,自我,能我,才我。本我或「我」,指的就是「一」。是被物質隔絕的「一」,是失能的「一」,是可以全知一切的「一」,是思維發生的地方,也是直覺「我」之存在的「我」。自我就是顯性的「我」。我知道,我是,我喜歡,這些思維過程中的主體就是「自我」,是明顯的,是可以互動而知曉的。能我,就是與物質的感官和身體打交道的,是意識和物質之間的「橋樑」。能我能夠實現意識到物質(神經信號),物質(感官)到意識的「等同轉換」,使意識實現不失真的感知,和對物質身體不走樣的控制,也使物質產生準確的記憶。才我,就是一個靈感發生器,偶然地,沒有規律地向「一」拋出不可理喻的念頭,或讓人拍案驚奇的點子。失控的才我,或者失去對這些念頭分辨力的自我,將讓意識的思維不再有條理,不再有邏輯,不再有歷史連貫。

可見,本我意識使思維成為可能,提供了思維的前提條件。自我意識是思維的主體和裁判官。能我意識負責與物質互動。才我意識,不受自我控制,有好處,也有壞處。

至此,本書《從全知世界到我和自我意識》先暫告一個階段。我現在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我」是思維發生的地方,是可以全知一切併產生自我概念的知識體,「自我意識」是進行思維的主體,是顯性的我。「我」具有人格,「自我意識」具有人性。人性易變,人格難變。人格是與生俱來的,人性是後天形成的。


負責任地回答一下

木有,,,,,,

關於討論的討論倒是很多,,,,,,


推薦 布萊克摩爾 《人的意識》


刪了重寫,畢竟別人推薦的書只是入個門,就推薦兩本簡單入門而且觀點正確的。

Self-awareness and Alterity

I am Not a Brain

第一本是Dan Zahavi - Wikipedia的早期作品。他是哥本哈根大學哲學系教授,主體性研究中心主管,本人是現象學在當代最著名的學者之一。他在書里著重批評了自我意識的行為主義、功能主義、二階理論,辯護了現象學的主體性觀點。

第二本是Markus Gabriel - Wikipedia前年的作品的英譯。他是波恩大學哲學系教授,北威州國際哲學中心主管,是後康德德國觀念論在當代國際學界比較活躍的人物(原因主要在於老一代的德國大牛並不寫英文作品,始終停留在英語學界的討論之外)。他主要也反駁了行為主義、功能主義,並為反思理論做了一些辯護。

回答里有人提到的david chalmers是英美學界反動代表之一,如果要讀他,那也請讀一讀我上面提到的兩位學者的書,自行比較一下,相信智力正常的人只要閱讀量充足,在貨比三家後都不難得出自己對於自我意識論題的答案。

更進一步的書目,在入了門後自己都會有主意的,這裡不多提了。

最後多嘴一句,上面我推薦的兩位學者雖然都很好,但我本人所支持的由齊澤克闡釋的黑格爾的自我意識觀,與上面二位都有一些不同。


先推薦兩本書吧,一本導論一本原著選集。

導論:Heil, J Philosophy of Mind: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第二版有中文譯本)

選集:Chalmers, David J. Philosophy of Mind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這兩本都可以在網上下到電子版,基本涵蓋了當前英美學界的各類觀點。其他還有一些小眾的,比如和現象學勾結的Enactivism,不過目前還是功能主義穩居上風啊……

等這學期課結束了看心情再補一點(


特別建議你看一些心理學的理論,因為哲學家說human have access to their minds, 但真正要表達的意思不在這句作為很多理論的前提上,人思考的過程有時候太快了,成年人又做的太自然了,等自己被培養成有專業的人以後再思考自己熟悉的專業時的想法都太自然了,可能都不能夠發現自己是怎麼思考的,(這裡就假設心理學可以有用),看心理學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比如說,真的是direct access嗎,怎麼是這樣,是不是有可能是推斷或者被external影響的,這方面做過什麼實驗,兒童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可以說明什麼?

還是介紹本哲學書:Arguing About Knowledge (Arguing About Philosophy) Duncan Pritchard

自我意識需要先探討才能到知識論,這本書里有好多基礎的,比如說descartes著名的惡魔,怎麼證明存在,懷疑論,怎麼才能形成知識,要不要有一定的certain,我感覺這本書不錯,也是上課用的,所以比較保險,不會有學術上的錯誤歸納


帕菲特 理與人

忒修斯之船,心理的自我同一性。我這個概念,是臆想出來的,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30年前的我和今天的我,所謂的我這個概念,我與我之間的區別,是心理的連續性關聯強還是弱。所謂的死亡,就是未來的經驗和我已有的經驗沒有不再有關聯。


康德(我就是我)—費希特—黑格爾(自我區別自我)《精神哲學》

本蚌匿了


根據《西方哲學史》里的人物,從蘇格拉底原著開始擼,就是這樣。你說的「我」「自我意識」其實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會有直接的幫助。我當時就是被這本書把我的精神給撕裂的,然後我就誕生(不能說誕生,只能說越來越清楚的認知)這樣的意識。然後還是從頭開始擼的好。不然會成為民哲的。至於為什麼說從頭開始擼,個人覺得是因為你的意識現在處於剛剛誕生之際,也就是說,我們關於這方面的思考並不比古人高多少,同時,我們現在這樣也是一種比較初始 的階段,所以從最早的文章度,可以比較進入,因為之後的東西技術性太強,而且這是個思考的系列,你思考前人的話語,才能理解後人的語言。這沒辦法,只能多閱讀原著。


推薦閱讀:

什麼事讓你忽然意識到自己長大了或變老的?
寵物有自我認知么?
怎樣才能意識到時間的寶貴?
如果植物有意識,它在想什麼?
我因為過分羞愧而自我封閉,這個心理問題怎麼解?

TAG:哲學 | 自我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