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衛計委要求互聯網醫院 2 周內全部註銷重新註冊?

國家衛計委發文兩周內互聯網醫院必須全部註銷!

「國家衛計委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辦公廳發放的《關於徵求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和關於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的意見(徵求意見)意見的函》。

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本辦法頒布後的15日內, 所有互聯網醫療機構必須被註銷, 按照本辦法重新註冊,而不是像以前對已經存在的放一馬,只管理未來註冊的機構。按照方法的要求,大部分互聯網醫院如果不作出重大改變, 再註冊會非常困難。」


我是問題里引用的文章的作者, 在具體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1. 新的政策對依託實體建立的模式有利, 對虛擬的遠程醫院模式是毀滅性的, 有些人說是微醫長期公關博弈的結果, 我覺得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政策自身是否合情合理

2. 我在四月說了我對銀川醫院的看法, 這次是中央管理機構對於地方政府濫用行政權力的一次同一收繳, 應該是利大於弊, 地方政府之間政策不一, 無法持續,互相矛盾, 沒有普遍接受度, 都是過往各地在互聯網醫院和處方外流發生的事情。比如銀川政策對於本地化要求之高以及政策認可範圍之小看上去更像是迎合一路一帶的招商行為,而不是真正從醫療角度出發的決策。現在把地方權力上繳,至少在政策統一性和認可範圍上不存在問題,政策延續性上也應該有所保證

3. 醫院為主體也是理所應當, 包括從業者的資質要求,首診的要求都是正確的,輔以現在資源下層政策,分工已經很明確,社區家庭醫院做gatekeeper,三甲處理複雜病例,遠程醫療處理穩定的慢性病長期治療,合情合理,前兩者目前在搞醫聯體,也是合理結構變化

4. 目前回歸到醫院+互聯網的路子,有些人說是倒退,我認為是負責任的理性回歸,醫療行為主體任然是應當歸醫院,而遠程化或者其他平台服務,對醫院的價值和當年挂號一樣,給企業做是扶持企業,而不是非要給企業做才能做好,就像挂號就被一堆企業做成加號飛刀利益交換平台觸碰了底線最後被強制干預,但是不管你企業繼續不繼續挂號服務,醫院系統的網路挂號輕易就做出來了, 而且更合理規範, 這就對互聯網+醫院的模式提出了很有意思的問題, 互聯網+醫院到底有做出實際價值嗎。

5. 意見對於依靠醫院的模式是否就是利好,我認為也未必,這就好像你問我一個平台的GMV高是不是就很好,很難說。以前移動醫療就認識到在醫院和醫生嘴裡要求分成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這是在存量市場和壟斷玩家虎口奪食,醫院現在可以免費的建立起自己的遠程平台,不少企業在做這個,所以平台GMV不意味著企業自己能留存下多少收入,更不用說利潤。

6. 醫院目前需要的是能合法合情合理去彌補藥品零差價的收入形式,近期國家又發文禁止通過濫用醫療器械去彌補藥品損失的灰色方法,同時很多北京患者投訴醫院過度檢查或者頻繁要求回診賺取醫事服務費,可見醫院自己能想到的收入方法已經不多了,想到的一般都觸碰了政策紅線,這時候依託醫院的互聯網平台可以借用流量去開發新的業務,合情合理患者需要的業務,比如合理用藥和藥品分裝等葯事服務,比如院內院外的護理服務等等,以此來滿足醫院對收入模式改變的要求。由於藥品零差價之後收入的巨大落差,加上各種意見對於以醫院為基礎的新型服務的支持,醫院的開放性現在是最好的, 比如我們的烏貝葯事服務在和過去一年多和各級醫院的接觸中就能明顯感覺到院長態度的變化。

7. 本次意見中被很多人忽略的是處方外流的再次強化,未來互聯網醫院的企業方的贏利點應當還是跟著處方外流而行,比如葯事服務和院外護理等,至於藥品本身的銷售盈利仍然存疑(是否跟隨零差價、醫保是否定點、醫保後結算的財務成本),但是依託其上的服務由於流量因素還是有足夠潛力。


為病人著想!好事!

醫療醫藥不同於其他行業人命關天啊。

雖然我是做醫療的,對我的影響不小,但發自內心的安心。覺得互聯網醫療發展太快了,甚至為了搶風口,不顧一切。

現在醫患矛盾這麼嚴重,不能把僅剩的一點信任在互聯網醫療中消磨殆盡。還是要嚴肅地對待互聯網醫療醫藥的發展。

不過互聯網醫療不會停止前進的腳步,希望會一步一個腳印的向前發展,意見稿中的規定的兩項和禁止的幾項並沒有覆蓋互聯網醫療醫藥的全部,還有很大的空間。


這個問題出來這陣子,醫生都沒來說話噢,那我就跳出來喊一嗓子:

先說一下個人情況,35歲左右的主治,女,娃3歲,三甲,腎內

互聯網醫療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給我帶來什麼實際的好處,所以我興緻不高

對於那些覺得互聯網一放上去情況就能神奇解決的人,我想說,我就一個頭兩隻手,正規途徑入院的都看不過來了,沒有更多精力去看互聯網引流來的新病人

即使你引流來的新病人能夠給我提供更高兩三倍的收益,那就意味著我要削減放在正規途徑入院的病人身上的時間和精力,說不好聽點,是不是誰給我錢多我就對哪個病人更關心更細緻?這首先不符合公平正義,也有違我的職業道德。

現在的主要矛盾是我一天只能工作11小時,不能更多了,我不缺病人,互聯網醫療要麼提高我的效率,要麼給我增加可靠的助手,不然我已經照顧不過來了,你還一個勁的給我塞病人是幾個意思?

現在講醫改講醫改,無論是互聯網,還是主管部門,還是一般網民,是不是都當醫生是一群聽話的機器人?

我跟你們說,你們這樣是很快要吃虧的,

全國的醫生群體遲早會聯合起來,做點什麼。
當然我們在一切行動中都不會違反職業道德。

只是對於可能造成的不便,我們表示歉意

最後再說幾句無關的:過去的十一年,回頭看,會清楚地看到——
教改帶來了天價學區房
調控帶來了天價住宅樓
醫改帶來了天價___

太陽底下無新事

————————————2017.5.16上午追加————————————

抑鬱


好事。


作為移動醫療從業者,分享以下看法:

1. 國家隊衛計委針對近期全國各地企業行為的「互聯網醫院」跟風現象,進行打擊和監管。畢竟醫療行業有著較高的安全風險和規範要求。

2. 註銷主要針對「虛擬的互聯網醫院」,即沒有線下實體醫院的企業性質。

3. 衛計委藉助互聯網技術,推送醫療間的分級診療和遠程問診大方向不變,如文件中提到的慢病、二次問診仍然持支持態度。

4. 類比2015年輕問診熱,當時鼓噪一時的線上問診,衛計委也出台相應文件(相關文章:衛計委設限 互聯網問診何時水到渠成),看似打壓,實則規範管理和權責邊際,目前輕問診幾乎成為移動醫療企業的標配服務。

5. 再比如,16年年初衛計委禁止線上加號(相關文章:北京衛計委主任:醫師不得與企業合作加號牟利),不少企業應聲倒下。同樣是規範,同樣是文件,一上一下區別就在於是否符合醫改的大趨勢。

6. 醫改的大趨勢:分級診療、取消醫院藥品加成、醫事服務費、醫保控費…


雖然這是徵求意見稿,並不是最終的政策性文件,之後也衛計委也針對外界的反饋回應稱,最終的文件將會進行調整。或許不會採用這種 「一刀切」的形式來監管互聯網醫院,但此稿件的流出也給整個行業帶來了較大的震動,可以看到政策對於互聯網醫療的影響是關鍵性的。但其實除去政策以外,互聯網醫院還有很多改善和發展空間。

國家衛計委最新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全國共有執業醫師251萬人,加上持助理執照的醫師共289萬,而同年,全國到醫院進行診療的人次數共77億。除去醫生查房、手術與科研的時間,平攤到每個醫生的頭上每天至少要看10個病人才能看完所有門診。這種供給短缺,促使很多機會的誕生,包括養老保健產業的崛起、消費醫療的迅速發展與互聯網醫療的萌芽。

由於醫療服務的安全性考慮,互聯網醫療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諸多監管限制,線上服務遲遲無法深入到診療端,而患者的痛點往往集中於在醫院中挂號、繳費或是床位等待的繁瑣流程。很長一段時間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大眾認知度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局限於醫療知識的科普與在淘寶上購買非處方葯或保健品。在這個互聯網顛覆生活的年代,打不到用戶的痛點,就意味著失去了用戶。而互聯網醫療企業在服務和運營中的不斷革新,就是在這個政策緊繃的行業里尋求一線生機。

互聯網醫院出現和發展

互聯網醫院是2016年才被業界熟知的一個「新興事物」,從烏鎮互聯網醫院出現開始,「互聯網醫院」開始呈現爆發態勢。互聯網醫院出現的最大意義在於結合線下醫院的醫療資質,突破了互聯網企業不能深入診療的界限,使得互聯網診療服務在法律層面上得到了保障。

易觀千帆數據監測顯示,醫療領域活躍TOP10廠商共有8家,除去以服務醫生為主要業務的醫生站與經絡穴點陣圖解,其他廠商均落成或計劃落成互聯網醫院,可見互聯網醫院已成為互聯網醫療患者服務標配。

兩種路徑模式的嘗試

由企業發起的互聯網醫院與線下醫療機構的場地與資質對接,逐漸形成一個平台化的服務,優點是企業靈動,可以與多家醫院對接,並將線上流量帶到線下醫院。對於部分競爭力不強的三甲或者二級醫院來說,與互聯網醫療企業的合作為他們帶去流量。但缺點是流量平台企業會分去一部分的收入,並且由於各方利益博弈,數據打通障礙重重。

互聯網醫院的發起者不止有互聯網醫療企業。隨著醫改持續推進,公立醫院的藥品收入被大幅削減,公立醫院被迫尋求服務轉型的過程中,一些公立醫院聯合信息化企業建立線上醫院診區。這類互聯網醫院大多由三甲醫院建成,大型三甲醫院不缺乏流量,主要的運營痛點在於信息化或患者分流,若與互聯網企業合作,一方面佔據名醫資源,分流掉自身流量,另外平台還會將後續的處方、購葯環節導出。所以對於具有競爭力的三甲醫院來說,與企業合作的意願較小,多數三甲醫院主導的互聯網醫院以和幾家基層醫院合作醫聯體的形式建立線上院區。

質疑聲不斷,在阻礙中前行

雖然在不同的模式下,互聯網醫院發展看似向好,許多移動醫療廠商將互聯網醫院服務視作一個重點發展方向,但是業界對於互聯網醫院的質疑聲依舊不斷。

一方面互聯網醫院涉及到醫院間的信息聯通與共享,從而建立完整的病人檔案,而中國醫院與醫院間信息系統是相互割裂的,病人沒有隨身的電子檔案,所以對於互聯網醫院在進行遠程醫療診療時,丟失部分病史可能影響醫生的診斷。

另一方面互聯網醫院服務和醫保的結合還存在很大的挑戰,由於遠程醫療僅在部分地區納入醫保,而醫保保障範圍、報銷目錄在各個地方的差異很大,互聯網醫院在運行過程中還會涉及到不同地區和醫院的轉診,各醫院、地區間的醫保支付分配也將是一個宏大的課題。


作為移動醫療行業的創業者來談談。

1,國內互聯網醫院第一家是烏鎮互聯網醫院,當時可是老大都去過的;

2,現在這份徵求意見稿,其實還是內部函件,並未向外播發,此次公眾收到,恐怕內部有權力博弈;

3,移動醫療的定位和概念,在政府內部也有分歧,一部分以傳統醫院為代表,堅決反制,是很正常的;另一部分,希望能夠嘗試和改革;國內諸多看似矛盾的互聯網+醫療的政策,無不取決於雙方力量的此消彼長;

4,互聯網醫院發展的最終形態到底如何,還未可知,但是互聯網公司一貫的大嗓門,使得這盤棋尚未獲利便已經吸引了眾多行內人的注意,聯繫到莆田系悶聲發大財,不得不說這些互聯網醫療人火候還差著;

5,國家說鼓勵自由執業的時候,你們不要一哄而上,到時候等對面的力量起來,死的就是你,在醫療慢點總是沒錯;

6,多配合大趨勢,縱然趨勢上有反覆,也不會傷筋動骨;比如,要是有哪家公司能切實解決醫保控費的問題,善莫大焉;

7,大趨勢的意思就是雙方權力博弈的最大公約數,兩派均贊同的東西;

8,你一個勁地要把一個省的醫生吃掉,想不讓三甲醫院和衛生行政部門搞你,都難。

9,畢竟不是終稿,博弈尚未結束,小板凳搬起來,看戲。


強行答一個。

對於我們民營醫療行業來說 應該是好事吧。

因為。。有更多人上網看病。

怎麼說呢。雖然有可能互聯網醫療會搶奪一部分我們的飯碗。

但是大的環境是。網上看病 國家認可的。並且是支持的。

肯定會有一些患者 通過分流 引流 來到民營醫院。

這對於反對百度開醫療推廣的同學 狠狠的打了一記耳光。


1,本身國產葯的質量+醫院的水平+患者的對自身疾病的了解+患者的素質,綜合項都不高

2,出了事很容易,追究責任很難,跑路很容易,理賠很難。

3,沒有淘寶,京東之類的風險管控的合理保障平台

4,國外無先例,國內創新的風險大於政府的承擔,百姓的承受。


感謝 @Epic Composer 同學邀請。

為什麼我對移動醫療這個行業信心不大,並且決定今年或者明年轉行其他行業的產品經理,就是因為這個行業太重了,太重了,受政策、制度影響太大。

2016年取消了醫生手工加號,如一呼醫生這類一批移動醫療創業公司受到極大影響,這種例子不勝枚舉。不僅政策一變動,各種創業公司就各種受到影響,而且已經審批通過的,也可能一句話撤回。移動醫療圈子的熱度幾周前才剛被銀川互聯網醫院所引燃,然而幾周以後的現在,國家衛計委法讓銀川和其他任何城市的政策都失去合法性。

「本辦法發布前設置審批的互聯網醫院、雲醫院、網路醫院等,設置審批的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在本辦法發布後15日內予以撤銷」

各位移動醫療從業者,等著這兩周手機里的移動醫療APP集中升級吧,都開始改了。


其實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幾點說明:

1.國家要推行分級診療政策,這個政策是讓患者和醫療資源下層到基層去,而互聯網醫院是什麼,將更多的患者引流到三甲醫院去(目前大部分互聯網醫院都是三甲醫院支撐的)。兩者相互矛盾。

2.互聯網醫院的價值?其實除了基本的挂號,檢查檢驗預約,在線看檢查檢驗單這些便捷醫療服務的功能之外,醫療資源和醫療服務的拓展方面其實是非常有限的,基本集中在輕問診和慢病管理上面。

3.目前三甲醫院是否真的需要互聯網醫院?正如樓上的醫生所說的,自己本身已經忙不過來了,你這邊還不斷的給我加病人,又沒有提供相應的提高工作效率的解決方案。至於說科研探討,提供典型病例這方面我覺得是醫聯體主要要提供的一個功能而不是互聯網醫院。

4.政府推行分級診療的目的是為了緩解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所以像是介入醫療資源的優先分配,向患者收取額外醫療費用,增加醫療成本的舉措肯定會被禁止的(哪怕你確實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

5.其實個人認為互聯網醫院可以嵌入到分級診療裡面去做,增加基層機構和患者之間的互動而不是三甲醫院,和醫聯體的建設配套,作為一個醫療服務的補充和拓展去做。總之一個大方向,幫助醫療資源下沉,推動分級診療建設。


起碼現在來說,通過網路看病診斷就是鬼扯。

方便了騙子而已,醫生患者都得不到好處。

互聯網醫療最多提供諮詢類服務。


你們寫這麼長,沒有抓住問題本質。互聯網顛覆一切的大趨勢沒有絲毫停止的跡象。過去任何一次行政的干預,有沒有真的影響移動互聯網越來越深刻的改變當前的世界?

答案是,從來一次也沒有。舊世界和新世界的戰役,無論局部如何拉鋸,歷史的天平總是倒向新興的大趨勢。 舊勢力的小趨勢反撲有啥好預測的?


本文僅表達個人觀點,不指明任何公司,比較片面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切勿噴~肯定有人在拿權利博弈來說,我僅從對用戶提供價值的角度來討論。

結論:互聯網醫療近幾年發展過於迅猛,卻沒有解決用戶就醫核心需求,醫療市場太亂監管無序,衛計委及時遏制這種勢頭,對老百姓來說是個好事。說白了就是有些互聯網公司為了盈利打起了醫療服務端的主意被遏制。遠程就醫的風險性是遠大於創新性,這點目前來說是一定的,連走路都不穩千萬不要飛。醫療服務以實體醫院為主這點不會變,遠程就醫也不可能代替面診。

互聯網醫院的成立後續會引發更大的醫患糾紛和社會矛盾,屆時政府會被噴的狗血淋頭,而醫患信任感會更加脆弱。現在的互聯網醫療公司,靠著市場運營+pr就想搞互聯網醫院,不搞死你搞死誰,好的醫生根本不會連病人面都見不著就敢給別人的病下結論開處方,互聯網醫院在更多滿足創業者和資本的慾望,創新不是靠喊喊口號談談概念,還是要能真的解決問題!

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互聯網醫療吸引了太多資本關注,誕生了非常多的互聯網醫療公司,非常多的公司在解決醫療通道端的事情,如何更快的讓用戶和醫院建立聯繫,比如快速挂號、快速預約、快速支付、快速查看報告、快速詢問醫生。這些做法會給用戶帶來更便捷的就醫體驗,but這真的非常重要嗎?生病了,是看好病更重要還是,更快掛到號更重要?大家一窩蜂的堵在醫院看專家號,真的是因為挂號不方便嗎?

在我看來,真正造成現象的是用戶和醫院之間沒有信任感,從而迷戀專家醫生,因為它們覺得其他醫生看不好只有相信專家醫生啊,舉個例子,用戶去醫院A、醫院B檢查疾病會得到不一樣的結論,同樣是醫院為什麼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我到底該相信誰?這其實就要說到我們國家的醫療體制,中醫體系和現代循證醫療體系兩個同時存在,非常尷尬的是盡然還同時被社保所覆蓋,本身體質就給大家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而這麼多莆田系醫院存在且運營了這麼多年才被打下去,我覺得是有一點關係的。具體想了解的可以自行查閱,在這裡不做具體解釋,打個比方就是一個唯心一個為物,得到不一樣的結論是必然導致,且中國教育多年的讓國內人民認為中醫牛逼的一塌糊塗,所以普通用戶根本就不懂醫療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大部分人都是悶在鼓裡的,不知道為啥會有這樣的原因,可能是天朝覺得要保護中國文化的一種措施吧。

你創業者搞點小動作提升下用戶就醫體驗,本來無關痛癢,也是好事一件,但是資本投錢了就要回報啊,醫療通道端有流量但是不賺錢啊,有的費勁心思賣廣告,有的轉型醫藥電商,發現競爭不過線下吃力不討好,想到最後發現想賺錢那就搞醫療服務啊,開互聯網醫院啊,給你看病啊!在這裡,我忍不住想噴髒話,人命關天,cnmb!真是不希望再有下一個魏則西事件發生,醫療的事情,還是要嚴肅的對待,畢竟錢買不了生命!

再者,有些做在線諮詢業務的暫時不受影響,不代表你做的沒問題,還是好好審視下互聯網對醫療的作用,不要泡沫吹上天蒙蔽了自己,醫療最本質的核心還是能真正的給用戶看好病,其次才是如何更快更舒服的看好病。線上問診更多的是給用戶提供第二意見,輔助用戶更好的接受醫療服務。

最後,國內醫療需要大家能更理性、嚴肅的看待這個問題,市場教育的路還很漫長,需要社會的共同關注,別為賺錢沖昏了頭腦。


謝謝邀請。我覺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如果用戶剛需可以滿足 一樣申請資質就可以存活 。難道投資資本這麼大?已經形成泡沫狀 可以輕鬆說破就破嗎。


這個叫做,逗你玩,都是做給外行看的,換個殼照做不誤~


作為一個醫療體制內的人,互聯網醫院就是一個忽悠...

20年內都不可能成熟


瀉藥,好事


一個多月過去了,並沒有什麼改變。


診斷設備、醫生的處方、藥品,本身是三位一體的。那麼目前互聯網醫院在診斷設備上的缺失,就容易造成尷尬。病人不想浪費時間去醫院選擇互聯網醫院,而醫生卻往往應當讓病人先去醫院檢查。如果私營的互聯網醫院應當檢查卻沒有檢查,故意誤導患者消費的,造成誤診或醫療事故的,這個鍋誰承擔?

莆田系:怪我咯?


推薦閱讀:

這艘航母的吃水為什麼這麼淺?
為什麼手機處理器要用旗艦級別?
你能想像到你現在每天都在接觸的東西里,有哪些是會在五十年後近乎消亡的?
有了解日本藝術團體teamLab的嗎?
如果以後發生世界大戰,高科技戰爭,陸軍有什麼作用?

TAG:互聯網 | 健康 | 科技 | 醫療 | 移動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