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自主品牌車型都有哪些偏見?對比合資或者進口品牌車型,在品質上,自主品牌做到什麼程度了?
可以從研發,品控多個角度說說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好好開車 · 購車指南,更多「汽車選購」討論歡迎關注。
謝邀。
1、列位周知我國汽車工業起步晚,底子薄,而且整個工業體系還是老蘇聯的底子,所以要一步到位與當下的主流汽車工業能力對接顯然是不可能。在我們的自主品牌蹣跚學步的時候,市場早已被列強瓜分,並形成一個森嚴緻密的閉環生態。技術?人不賣新的,老掉牙的也得看人臉;想學?只能靠「借鑒」,這是大背景。
2、要達到符合市場需求的標準,但是自己的技術能力不足,怎麼辦呢?外采成本高,自己搞,成本更高。所以在現有的主流市場價格區間內,自主品牌要想殺出重圍,在品牌認可度不強的前提下夯實產品力,必然要另闢蹊徑。早些年流行飈配置,這些年自主品牌的SUV產品遍地開花就是很好的佐證。很多車主和准車主的需求已經能跑就行轉變為要有一定設計感和駕駛感。
3、飈配置可以短期內提升產品競爭力,也能迅速帶起銷量,早期的一些自主品牌都是以越級的配置見長,但整車質感並不一定好:1萬公里可能出現的內飾異響已經算小毛病,更多的是影響行駛的一些胎裡帶的質量不足,也影響了自主品牌的口碑,這個可用的案例太多了可以自行搜索。而購買自主品牌的車主們,往往會陷入一個迷局,即反覆橫向對比配置,認為車子跑得起來就可以,而且對自主品牌的定義是配置越高越「厚道」,最後經過自己精挑細選的車子往往出現問題後異常羞愧難當,好像自己打了自己的臉一樣,從而進一步惡化一些人心中自主品牌的綜合能力。但是他們忘了,看起來錯的可能不是他們而是市場,而市場又是千千萬萬個「自己」組成的。
4、當然了,自主品牌主機廠也分一二三線,現在市場公認一線的品牌比如榮威/MG,奇瑞,長城,吉利,傳祺,寶駿等,也有種慢慢把成本從眼花繚亂的越級配置收回,並投入到研發和提升整車品質的大工程方面的趨勢。這是進一步拉開國內自主品牌實力階梯的一個窗口,等這一波科技樹攀上去以後,二本廠商與一本廠商的差距會非常明顯,同樣的,未來幾年也許會出現大吃小的過程。
謝邀。本人以前就職於國內最大客車OEM,目前就職於某合資車企,有幸接觸過一些技術合作的項目,對國產車,合資車,進口車稍微了解一些,你問了偏見程度和品質差距,先回答你第一個問題。1.我不曉得你怎麼看國產車,就我的經驗,有一個變化的過程,以前的國產車的確很low,吉利,比亞迪,長安這幾家國產車中堅無一不是靠著模仿山寨起家,從看不見的標準到看得見的發動機,變速箱到內飾甚至一個警告標誌都要模仿。為什麼,這其實跟國家的政策有關,中國的汽車工業起步晚,關鍵技術沒有,國家定了拿市場換技術的大方向,也就是說,一定程度上,國家是支持主機廠去模仿借鑒的,這也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日韓的汽車工業最早也是靠模仿,但結果是,我們的市場被人家佔領了不說,核心技術也還是沒學到,光學會怎麼山寨,由於不得其法,做出來的車子問題也很多,這也是李書福王傳福他們之前老是訴苦抱怨國產車難做。推到市場的車子不成熟,問題多,帶來的就是大家的偏見,例如奇瑞奇瑞修車排隊等等很多,而且不只是我們自己對自己有偏見,記得有一集topgear中,大猩猩也狠狠地黑了一把國產車。既然學到技術,那就買技術,買人,像吉利蛇吞福特象買進Volvo ,廣汽挖來賓士設計師,長城挖來寶馬設計師,比亞迪挖來奧迪設計師等等很多實例,經過這幾年的正向開發,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設計院,研究院,國產車有了長足的進步,我本人開過很多不同品牌的車,按照同一級別車子來對比,除去汽車文化這個話題,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再對國產車抱有特殊的偏見,因為整個行業的確在努力,在追趕,甚至趕超。正確的態度是支持,包容,提出,改過。2.你問品質差距,品質包括很多個維度,說車子主要是動態和靜態了,車子靜態的品質,主要取決於主機廠的設計和供應商的零部件質量,包括內飾和外飾,這一塊是目前國產車進步最明顯的部分,代表車型比如吉利最近推出的博字輩,有了彼得希瑞爾的加盟,顏值直線提升,再比如上汽的RX5,等等。另一塊就是行駛品質,這個也好理解,就是車子的操控性,高速性能,加速性能等等,涉及到車身設計的空氣動力學,發動機性能,底盤布置方式,調教等等,這一部分差距還是明顯。同時我們欣慰的看到,以觀致汽車為代表的企業,堅持正向開發,努力研發核心技術,慢慢的完善自己的汽車文化,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國產車也將賣到歐美去,我們的汽車文化也將成為世界人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畢竟,我們能把人送上天,沒有理由開不上自己產的好車。
起飛間隙手機客戶端匆忙寫下,格式略亂,見諒。
一個開二手普桑手排的人 每次遇到我都會問:聽說秦的發動機噪音很大 是不是有這回事?
估計這個問題會持續問到他下一輛二手普桑的時候不吹不黑 這只是國人消費水平和固有觀念的衝突和妥協 個人選擇而已我不鄙視那個開了N年二手普桑的人 也會很坦誠回答:噪音確實有點大說真的,自主品牌發展的最大的障礙就是來自於所謂的我們和合資品牌最大的差異就是品牌的差異的看法,覺得那些合資品牌無非是宣傳營銷手段好點,在造車方面和我們的差距並不大。雖然我不懂車,但是我也知道,三大件是一個汽車的最核心的技術,而且這些技術的研發,真的不僅僅是靠技術的開發,資金的投入,更需要時間的積累,文化的沉澱。試問,在自主品牌賣的最好的那幾款發動機當中,有幾個是自主品牌自己研發的?就拿你說的借著SUV的大熱發展起來的H6一樣,發動機來自於三菱,底盤逆開發於RAV4。當然你可以說,我們有錢,為什麼要費時費力的研發,直接買不是很省事么?OK,那為什麼國產汽車所買的發動機大部分都是三菱的?為什麼不買做飛機引擎的寶馬的?不買打死奧拓的EA888?為什麼不買號稱買發動機送車的本田地球夢?是我們買不起么?是別人根本不賣!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很多人認為造汽車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覺得造汽車嘛,不就是各種零件拼在一起嘛,拋開裝配,鈑金,噴漆不說,光是一個發動機就涉及到了力學,材料學,冶金學等等多個方面的知識。發動機和三大件的技術絕對和一些百年老店的秘方一樣重要,所以哪怕H6賣的再好,也只能買到三菱的發動機,而且還是三菱過時的發動機,拋開稅收因素,為什麼國產Q5還是要比進口便宜那麼多?為什麼進藏的都喜歡霸道和陸巡?為什麼自主品牌不管價位高低,可靠性都不如合資品牌?這些問題想明白之後,你還覺得造車一件簡單的事情么?而且就算你說的品牌的差距是成立的,但是品牌的差距真的就只是一個車標那麼簡單么?是什麼讓豐田成為可靠性的代名詞?為什麼提到大眾就想到中庸?為什麼說起本田就是發動機?為什麼霸道幾乎成了武警標配?為什麼部隊會更喜歡帕傑羅而不是BJ20?而且最關鍵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年選擇更高價位的合資車的消費者要遠遠多餘選擇自主品牌的?難道他們是傻子么?汽車的品牌差距確實有著營銷手段的因素,但是更多是產品,售後,服務等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的堆砌。
為什麼吉利在收購沃爾沃之後,就做出了帝豪,博瑞,博越這些口碑銷量雙贏的車型?就是因為吉列收購了沃爾沃,而且吃透了它的一部分技術,為什麼韓系車和我們競爭最激烈?因為它的價格最便宜,為什麼他的價格便宜?因為韓系車的三大件技術在合資品牌中是落後的,所以,韓系和其他合資品牌的差距是從落後到先進的三大件技術的差距,我們和韓系之間的差距是有還是沒有三大件技術差距。而到這裡,我們還敢大言不慚的自稱我們和合資品牌之間就是一個品牌差異么?
或許這幾年一方面隨著市場的興起,自主品牌確實抓住了機遇,出現了諸如H6,博瑞之類的口碑不錯,銷量爆棚的車型,也或許這幾年的合資品牌確實坑,速騰斷軸,奧迪燒機油,本田中控異響等等,這些情況的出現也確實縮小了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之間的差距,但是並不代表我們已經和合資品牌之間的差距已經近在咫尺了。用市場換技術,三十多年前,正是由於我們認清了汽車製造的本質是技術,才有了今天汽車市場的繁華一片,而今天,吉利的崛起也再次印證了這個道理仍舊沒有過時,所以,品牌和品牌之間的差距或許只是一個車標,但是卻遠遠不止一個車標。老司機:啥?你要買比亞迪?那車能開?不是在修車,就是在去修車路上。奇瑞?保險杠里都是塞泡沫塑料的,這車能要?吉利?那更不行,除非你只準備開2年就換車。反正別買國產的,質量不行,操控沒有。
啥?我開的啥?我開的大豐田啊,怎麼草都操不壞。問我怎麼知道國產車不行的?這還要問,大家都這樣說,我從沒開過,反正就是不行。以上就是現狀………,這幾年一線品牌自主車企的質量水平基本與合資車相差無幾了,甚至還好於同價位合資車,這個應該承認,但是!但是!但是! 自主品牌汽車的 品控問題確實是個老大難的問題, 啥是品控 問題,其實就是統一生產的時候 同批次車裡出現問題車的幾率比較大, 這說明了裝配技術 人員的技術水平沒有跟得上機器設備的提升水平, 技工年輕經驗不足 不是短時間裡能徹底改變的, 特別是在近幾年自主國產車銷量大爆發的時候 這樣的劣勢尤為明顯, 這就需要買自主車憑運氣了 ,運氣好 這批次沒毛病 運氣不好 這批次有毛病 , 這也就是為啥自主車口碑兩極分化的原因之一。
就按你的問題談一下我的看法,大家都知道到現在還是有大部分人都對國產車有較多的偏見,至少目前大部分沒常關注汽車或者不關注國產車的人是這樣。
我認為大部分人對國產車有一下偏見: 1.三大件技術落後、技術不成熟; 2.車身和內飾做工粗糙、接縫過大或不均勻、材料差; 3.車輛品質差小毛病多,車輛開一兩年就全車異響像開拖拉機一樣 ; 4.還有很多模仿、山寨的車; 5.覺得買國產車就是沒面子;
大部分人對國產車有偏見也是歷史發展留下來的問題,也跟我國汽車工業發展有關。
我們中國比起其他發達國家的汽車工業起步較慢,使我們無論在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還是內飾做工、材料、一些細節或者人體工程學比起合資品牌都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在國產車剛發展的時候無法自己生產研發發動機和變速箱,基本都是購買合資品牌的發動機、變速箱和技術然後自己組裝,到後來根據合資車逆向開發自主車型,但三大件的技術和做工精度都是比合資品牌差一大截的。在外觀和內飾方面之前也基本都是山寨合資品牌車型的,如比亞迪F3模仿豐田花冠,比亞迪s6模仿雷克薩斯rx,力帆320模仿mini,北汽陸霸模仿陸地巡洋艦,東方之子模仿沃爾沃S80,長城精靈模仿菲亞特熊貓等。這些都是大部分人偏見國產車的原因。但到近幾年自主品牌的進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也開始自己研發出自己的發動機和變速箱了。長城,吉利,奇瑞,長安等都在自主研發發動機和變速箱並都有使用在自家車型上,都在合資品牌上學到一些技術自行研發,雖然跟合資車比還有一定差距但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畢竟發展是需要過程,需要技術積累儲備的。外觀和內飾方面近幾年雖然還有部分自主品牌還是有模仿比較嚴重的跡象,但大部分自主品牌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家族式風格,在這方面我覺得吉利做得很不錯,在外觀和內飾運用了我們的中國元素,在這方面長安還有傳祺也都做得很好,旗下的一些車型的外觀和內飾做得都挺出眾的,有的還不比合資品牌同級別甚至高一級別的車型差。在內飾做工方面這幾年自主品牌也進步了很多,很多車型的內飾做工和用料都很好,還算厚道。配置方面就更不用說了,自主品牌一些車型的配置都可以比高一級的合資品牌車型豐富了。
在目前來看,中國自主品牌在10萬甚至15萬一下的車型裡面還是挺有競爭力的,在SUV和MPV表現較為明顯,至少在配置,內飾用料和外觀方面都是可與合資品牌相抗衡的甚至比合資品牌高一級別,這與自主品牌在配置,外觀和內飾方面的投入較多,還有買車大部分人不太懂車或者不大懂三大件,較為追求外觀,內飾和配置,還有與現在中國經濟發展較快,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提高和年輕化,現在買車很大部分是年輕群體,大多都關注外觀和內飾有關。
所以雖然自主品牌在三大件方面和一些細節因造車時間較短,沒有更多的技術積累和經驗和合資品牌還有一定差距,但在配置和外觀內飾,還有對中國消費者的需求都與合資品牌相差無幾,有的還比合資品牌好。我個人還是很看好自主品牌的,相信只要時間到了,技術積累夠了,總有一天自主品牌在各方面都可與合資品牌抗衡甚至再好。轉一個段子,國產和國外車的區別,太搞笑了!!
車的外觀漂亮,合資車叫時尚典雅,自主車叫山寨抄襲。
車的外觀難看,合資車叫前衛新穎,自主車叫歪瓜裂棗。
車設計得時髦,合資車叫年輕自由風尚,自主車叫非主流不成熟。
車設計得保守,合資車叫經典,自主車叫俗氣。
發動機功率扭矩高,合資車叫澎湃、激情、運動、性能,自主車叫過激、冒進、不可靠。
發動機功率扭矩低,合資車叫夠用環保低碳,自主車叫動力不足技術落後。
渦輪介入早,合資車叫靈敏,自主車叫浮躁。
渦輪介入晚,合資車叫沉穩,自主車叫遲鈍。
混動電動,合資車叫環保理念,自主車叫安全隱患。
變速箱只配手動擋,合資車叫精英操縱駕馭,自主車叫土鱉低級原始。
變速箱使用4AT/5AT,合資車叫成熟可靠,自主車叫陳舊落後。
變速箱使用CVT,合資車叫提速穩,有舒適感,自主車叫提速肉,沒推背感。
變速箱使用6AT,合資車叫行業水準業界標杆,自主車叫勉強及格沒競爭力。
變速箱使用雙離合,合資車叫業界領先水平,自主車叫做逆向工程不可靠。
變速箱使用8AT以上,合資車叫高端豪華,自主車叫狂躁虛榮。
底盤調教硬,合資車叫做路感清晰,自主車叫太顛啦 。
底盤調教軟,合資車叫做舒適度高,自主車叫太飄啦。
底盤調教不軟不硬,合資車叫十全十美,自主車叫毫無個性。
內飾配置低,合資車叫簡約,自主車叫簡陋。
內飾配置高,合資車叫業界良心,全是亮點,自主車叫無聊媚俗,全是噱頭。
合資車售價十萬出頭,叫做價格親民。
自主車售價十萬出頭,叫做無視需求。
中國人膽子小,只敢埋汰自己人,對老外那是不敢有一點的罪啊,唉,一代不如一代啊。
為什麼說中國品牌汽車永遠都比不上合資車?
總結了幾點,一類是覺得自主品牌發力晚,缺乏造車經驗,所出的產品都是抄襲所賜,比如某泰。一類是比如某B開頭的自主品牌,所謂神車黨和擁護者眾多,動不動就是有種比個直線加速試試,秒天秒地秒空氣造成的反感。再一種就是取決於企業自己的宣傳,品牌形象的建立與打造了。所以會讓人造成不少偏見。不過,就目前而言,自主品牌已經在品質上追上和合資品牌,甚至已經凌駕於某些合資品牌之上,是很喜人的效果。從長遠來說品質距離進口品牌還有不短地路要走。因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工業上有很多不規範也合理的地方需要改進,如果每個自主品牌從業者,都以航空航天的標準要求自己,我相信會看見自主品牌騰飛的那一天
起碼我,對國產的偏見是品控和品質衰減程度。畢竟耐用消費品,網上說的再好也還是有點慫的,等到有機會開開6年的博越或者GS4再說吧。起碼奇瑞還是有點不大行,親戚的瑞虎5漏風有點厲害
個人把車分成不能用,不能買,可以用,可以買,推薦買,買不起這幾個等級,國產車現在處於可以用和可以買中間這個位置,品牌附加值有限,質量和耐用程度參差不齊,定價與營銷策略五花八門,至於說有什麼問題,個人認為是技術積累不夠,別人能做到80分的東西,國產車往往只能做到60,雖然也及格了,但畢竟不那麼好看,然後營銷上還總想一口吃個胖子
作為一個第一輛車就是國產車的人來說,下一輛還是國產
謝邀。個人之愚見。
自主品牌在整體可靠性和做工上必然跟合資品牌還有一定差距,但是這個差距在不斷縮小。自主品牌的溢價遠遠不及合資品牌,銷量的好壞不代表品質和技術的缺陷。
個人認為現在正處在一個平衡點。總之合資車越罵賣得越好,自主車越罵賣得越差。你可以不買,但是故意抹黑就是你的不對了。儘管作為一名合資品牌車主,但我依舊希望,中國自主品牌,有一天能真正躋身世界依舊品牌行列。作為一名汽車行業從業人員,我會一直等待,並且堅定相信,這一天終將到來我覺得最普遍,最不容易察覺到的一個偏見是,對價格的要求和對性能質量的要求不成比例,這個多出來的比例已經超出品牌溢價。其實這個偏見幾年前根本看不出來,因為自主品牌確實不行。但是這兩年很不錯的車出來以後,大家都會把這個車價上提3到5萬,甚至更多,來對標合資車。一旦這個車有些地方不如對標的合資車,受到的貶低的程度如果量化成價格的話,感覺遠多餘這3到5萬,這個時候這個車的其他優點也會被有所縮小。
謝邀。
偏見從自主品牌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就有了,到現在在一些人心中的固有觀念也沒怎麼變:
1、國產車就是山寨車。
本來現在的自主品牌汽車市場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設計風格,結果某些品牌還在抄襲國際品牌的車(很多例子),其實讓市場也挺難看的。
中國車廠已經開始順應大家的審美了,並且針對性地出了不同方向的車型以滿足不同人,這其中很多設計是成功的。
其實如果看一些車評,同樣的設計(理念)在合資車和自主車上的評語一般都不一樣,在自主品牌車評里看到借鑒兩字實在稀鬆平常。
如果某些廠家要挑戰人類審美那也是沒辦法了……
2、國產車沒技術。
我們不能說4G63發動機因為老了就沒有競爭力了,但是很多二三線廠商實在是缺乏對發動機的調校技術。4G63成本不高,適用面也廣,也耐操,但是調校真的是很多車廠應該好好琢磨的,駕駛質感和輸出水平真的不止於此。
現在吉利、長安、奇瑞等一線自主車廠都開始自造引擎或變速箱,且技術也在向主流靠齊,且不說獲了多少多少獎,單從實際體驗來說,是有十足長進的。雖然現在的中國引擎或變速箱在頓挫、邏輯、油耗控制等方面還離合資一線大廠有差距,但是能夠感覺到一線大廠在努力了。
說到中國汽車技術還要說比亞迪。比亞迪的電動技術還是相當不錯的(當然要是把引擎打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從混合動力到純電動大巴的鋪開,比亞迪是用市場證明電動技術也可以由中國廠家推廣。實際體驗來說,純電動下的比亞迪汽車行駛上還是不錯的(只關心純電行駛)。
3、國產車就是low。
積怨已久的偏見了。以前國產車給人的感覺是廉價沒品質,很容易就被帶到現在來了。現在市場上依然有這種車,但是主流已經變成開始走精緻又不貴的路線了。自主品牌車廠畢竟生於本土,自然是琢磨到了中國人購車的精髓:外形大氣、配置要高、空間要大、價格合理、面子為上。所以近年來也是順應了這種理念造出了不少符合中國人特性的車。順應了國人需求了,就算不配3.5V6,國產車自然也不會low。
4、國產車的品牌開出去就是(沒大眾)有面子。
說真的,有些經濟型入門合資車,相比同價位的自主車真的沒什麼大優勢。唯一的優勢就是品牌。中國自主品牌還需要耕耘,逐漸提升自己的品牌地位是改觀普羅大眾對自主品牌看法的唯一方式。
中國自主品牌的新車還暫時沒有走完一個生命周期,給評價還有點難,但是依舊要對中國品牌充滿信心。就像中國的手機行業,我們面對著來自全球的挑戰,我們自身戰線中也有好有壞。只希望優秀的品牌再繼續努力,讓國人驕傲;總是被人調侃的品牌也要提高自己製造能力,用實力沖淡別人的嘲笑。
偏見?不存在偏見。
現在自主品牌無論從設計、工藝還是質量上都和合資品牌沒有本質的差別,只是在品牌影響力上還不能和合資品牌相抗衡,但通過價格可以彌補這一差距。
這一點從市場表現上就可以看出來,近幾年自主品牌份額逐年攀升,2016年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達到38.9%,創出新高,2017年的市場份額將有望看高一線,超過40%。
此外,近幾年自主品牌抓住了SUV興起的這一波機會,大力布局SUV車型,在中小型和小型SUV領域的市場份額已經遠遠超過合資品牌。
最後,與自主品牌競爭關係最強的就是韓系品牌,經過這一波反韓的潮流,相信自主品牌的市場表現可以再上一層樓。
2011年最後一天提了第一輛車,奇瑞A3,落地+上牌全套7W6。開的不算多,大概每年一萬公里多一點,到我15年9月換車的時候表顯里程4W3,之後一直在我爸手上,上下班代步,小城市,里程上得更加慢。
簡單說說我對這部車的看法。
配置什麼的不多說,車價擺在那兒,沒天窗沒中控液晶沒多功能方向盤這都能理解。用料也不好苛求什麼,還是車價,但買車不久就有新聞說奇瑞內飾用了強致癌材料,石棉吧還是啥,國外召回國內裝傻當什麼都沒發生,這就很不好,可以不精緻但用毒料就有點過分了。
重點說說車況衰減吧。
在我手上出的問題倒是不多,像燈泡不亮這類的都很難說是質量問題了,比較惱人的是變速箱。這車買來掛擋就不順,特別是一檔進二擋,費勁得很,到3W公里左右的時候已經不是晦澀的問題了,掛擋跟打仗一樣,能不能進擋看緣分。有次真把我逼停在路邊亮雙閃,反覆試了幾次又好了。跑了N次四兒子,一會兒說離合線要調一會兒說變速箱里進了空氣,不懂,只是讓師傅給調一調,能好點,但用一段時間又不好使。還有一個是離合器踏板,不回彈,是真的踩下去回不來,我邊開車邊掛擋邊用左腳勾離合器的狼狽樣各位可以自行腦補。
這車到我爸手上之後,也就是4.5W公里之後問題開始密集爆發。變速箱問題剛才說過了,還是會時不時給你點驚喜;然後是空調完全不製冷;ABS失效(故障燈亮,封閉道路急剎車測試,確實是失效了);後檔加熱功能失效等等。
總結:一分價錢一分貨的定律是基本適用的,在成本受限的情況下,不要對品質有什麼不切實際的幻想,特別是賬面配置高的車型,那些配置的匹配度、完成度本身就有很大疑問。偏見也許有吧,但扭轉公眾偏見的應該是自身的品質和產品力,而不是像怨婦一樣指著人說「你歧視國產車,我價格便宜量又足你憑啥不買?」
具體到我個人,我反正是奇瑞一生黑,順帶地也對國產路虎獵豹持謹慎態度。品質部門的話語權不夠,也許是專業能力,更可能是迫於外界壓力。
第一輛車···榮威RX5··你讓我怎麼說···
看到這個話題想說兩句。第一個是中國造車歷史。商用車啥的不說,單講乘用車。在80年代合資前,國內乘用車基本上屬於政用車,只有政府部門和國企才有配額購買,談不上正常的民用乘用車發展。如果說有什麼成果的話只有紅旗這個牌子了,還好政用車轉型豪華車沒毛病。而80年代合資為代表的幾家合資汽車工廠,主要目的也不是為了普通老百姓的購車需求,真正面對普通民眾的代步車用途乘用車大概要到2000年附近才真正出現。也是這個時間附近,幾家主要的自主品牌出現,比如奇瑞,吉利,還有比較早的夏利。滿打滿算,到現在的乘用車發展歷史,從合資開始算也只有30多年,如果單算自主品牌也就20年。歷史確實太短了,培育一個大型汽車集團還是太短了。目前世界前幾位的汽車集團歷史即使如韓國現代也有40年以上了。第二個,是關於自主品牌造車的黑歷史。確實是黑歷史,幾家誰都有那麼多不堪回首的時代。回過頭看看當時的市場,讓幾家自主品牌上來就對標合資車企的話,可以肯定活不過兩年,先不說能不能造出來,有沒有人,就是造出來成本也很難盈利。不說當時,現在的觀致盈利都很困難。今天的觀致有奇瑞輸血,當年的奇瑞可沒人輸血。當年黑歷史也確實是為了活下去,這樣說有點洗地的味道但也確實那樣。一方面讓老百姓買得起,一方面完成原始積累。但是如果一直目標就是這個也太沒出息了,吉利就把口號從造老百姓買得起的車發展到造買的起的好車再到每個人精品車。再說一下自主品牌造車的優勢。雖然吧我們歷史短,錢也不多,技術呢積累也少,但是呢,中國市場的龐大潛力不僅僅養活了自主品牌,巨大競爭也磨練了自主品牌。前面有人提到德國人造一台車要4到6年,國內真正的從頭開發一台車,也要3年以上。這裡面省的是什麼時間?一部分確實是德國工程師們的各種假期和旅行,歐洲許多車企都是這樣。而國內呢,加班不算啥,周末節假日都可以拿來幹活。各種不如別人,不拼的話確實沒有希望,畢竟競爭對手也在進步啊。瞎說幾句,算是吐槽吧
推薦閱讀:
※如何系統的學習catia?
※汽車之家員工哪裡去了呢?
※剛畢業女生買車裸車10-15萬,性價比大於外觀,求推薦?
※除了豪華車,有哪些車有HUD抬頭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