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放下我執 ?

諸法無我,放下我執

我可以理解物質上肉體上的相都是空的(只是淺顯的懂一點點)

那麼思想上靈魂上的相也是空的,也應該放下嗎?

"我"的一切都放下,或者說都是假的

這樣的話那麼現在在提問的是個什麼東西…?

諸位大德,恭請開示。


謝邀。

在佛陀教法中,有兩種放下

一是通過教理,粗知諸法無我、無常和苦。開始意識到執著於這樣一個色身、世界和心識感受,是毫無根據的妄執。從而放下諸緣,正視自己的慾望。

這是戒。

二是通過實修,培養定心,並以此為基礎實觀諸法的無我、無常和苦,升起真正的智慧。

這是止觀(也叫定和慧)。

打個比方,一開始人們認為地球是平的。以佛陀教法來說,首先在不知道的情況下,肆意判斷其方圓只能讓自己生妄想,持妄見;其次要通過實際的觀察去探究其方圓。

這時候,就真的放下了。

你看現在還有人質疑地球的形狀嗎?沒有。

現在提問的是個什麼東西?

如果你這麼問禪宗大德,肯定要吃當頭一棒。

打的是你的妄想。

好好的戒定慧不持,無漏之學不修,想什麼呢。


謝邀!

諸法無我,諸法皆空!不要像女人一樣扭扭捏捏、總想留點什麼,得樹立大丈夫一般氣概,有什麼舍什麼!

既不要「思想」,也不要「靈魂」!也沒有什麼人提問和回答!

明白不?


朋友,千萬要小心,「空」不是「無」,放下我執,不是落入斷滅。

佛教的修行,講究「破妄顯真」,這個過程所用的方法雖然都是」空觀「,但在用」空「破除」妄相「之後,一定要注意到,你之前意識中所用的「空觀」也是相,也要空掉,所以也就是要連「空」亦「空」,最終「空而不空」。

以朋友目前的情況看,是能接受」色陰「上諸相是空。也許朋友對於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也已經感到比較放得開。但是對於之後自己該如何生活,卻又感到迷茫,覺得放開腦中的」空「不對,但是這個」空「繼續執著下去,感覺也不對。實際上,到了這一步,朋友就該學會對」空「觀的活用,注意到你腦袋中的」空「還是」相「,還不是真空。這時就不要將修行,繼續停留在意識的層面上,更不要去用意識推就這個」空「該如何,而是要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去活用這個」空「。比如生活中,遇到不順的事情,就先用」空「觀諸相無常,對於此事不必執著,讓自己冷靜下來,讓內心暫時」定「下來;當冷靜下來之後,再次用」空「觀,將之前用來冷靜的」空「也空掉,重新讓內心,從」定「中又動起來,看看這事產生的緣由,自己還能用什麼辦法補救,也就是因緣上的」假觀「;當你心中有了既定的打算,就落實到行動中,這時你既不會沉迷於不順的心境之中,也不會落入不知所措的迷茫之中,這時你心中的煩惱也就能止息。當之後如同碰到問題,就將以上的思維過程,重新來過一遍。這其實就是天台宗智者大師的」止觀法門「,也就是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說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是為假名,亦是中道義「。朋友千萬注意,」空「是個手段,不要將其認作概念,那會容易著」空「相,而落入」斷滅見「。

這裡也提醒朋友,要想用好「空觀」,最好要了解「唯識」,要對於「色、受、想、行、識「五陰有所了解,才能在修行中,注意到自己的「起心動念」的地方。

像朋友最後提問的,」現在在提問的是個什麼東西…?「,這個就是朋友自己要」參悟」的,我推薦朋友可以看看成觀法師注的《楞嚴經義貫》,特別是其中「十番顯見」的部分,估計會對朋友有所幫助。

希望以上回答,能給朋友一些啟發。


謝邀

你現在提問的,是那顆妄心。

你問的所有問題,都是妄心生出的妄念。

有時候意識會騙你,你以為理解了,其實不理解,而是凡夫的思維心所理解的假想。

比如你真的懂了什麼是「我執?」

因為根本沒有實修實證,如何知道自己理解了?

唯有把意識轉化過來,不再顛倒妄想,我執隨之而轉為清凈。

比如你打坐做功夫,切切實實的在修行。

找一個「所緣境」,比如觀呼吸,也就是安那般那法門。(宗門中,是參「念佛是誰」)

觀著觀著,是不是越來越凝神了,心(意識,第六識)是不是越來越安寧。

覺得自己一點雜念都沒有,清清凈凈坐到——那個正是第六識的根、意根。

知道自己沒有雜念的知道,是不是還是有個知道?

接著斷掉這個意根,沒有思想,思維,思考,那是什麼境界?(胎兒有第七識,而第六識還未作用的時候那種狀態,非斷滅見)

你再說「我理解了」,可能嗎?

真正理解的人,不會對別人說:「我理解了」,而是如何讓別人理解。

你有這因緣,我就告訴你修行打坐。

別人因為思維親人之死,心生感觸,我就講十二因緣。

所以說萬法圓融,無有高下,因眾生根性不同,才有八萬四千法門。

六祖慧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打坐參禪,沒有一絲雜念,是不是正在「不思善,不思惡」(沒有分別,妄想,粘連),這個時候,就像在陰天的時候,雙眼望著天空,偶爾會在陰雲的間隙,看到一縷亮光,那亮光是什麼?

不就是本來面目嗎?

好好修行吧


分享一句鬼話: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老老實實的該幹嘛幹嘛,理事皆障,死於話頭下,永無出期者,不知凡幾矣!


放下我執,首先要搞清什麼是我。佛教里說的我是「恆常、獨存、主宰、自在」義

阿含經中,佛陀從五蘊、六入、六界三個角度進行了分析,發現都是因緣所生法,無常、變易、苦。其中沒有一個 恆常、獨存、主宰、自在的我。

無我不是沒這個身體。僅是說身心內外沒有一個 恆常、獨存、主宰、自在的東西。(這點和北傳、藏傳的真常唯心派有很大不同。真常派認為有真心、自性、本來面目等等。)

所謂放下,是放下「自體愛、境界愛」,常說的對境緣的貪嗔痴。學佛是要改變自己的慣性思維,這個過程漫長而曲折,十進九退。不然,明心見性的禪宗二祖也不會「或入諸酒肆,或過於屠門,或習街談,或隨廝役」了。「師是道人,何故如是?「 「我自調心,何關汝事」。

自己面對境緣,因苦樂捨受,心起貪嗔痴要如實知,當下明了,進而能自己做主。過程就三步,調伏貪嗔痴,斷貪嗔痴、超越貪嗔痴。做到「如實知」需要心很細,能覺察到心念升起的剎那,這需要「止」的功夫了,所謂坐禪。

談空容易,明心見性也不難,熄滅貪嗔痴難。


謝邀。放下我持,說起來容易,理解起來也不太難。甚至較深刻的體悟也有可能。

但真正的難處卻在於放下。有時似乎已有了較深的理解和體悟,但境界一來,卻又亂了方寸。

因此,關鍵還是在於實修實證。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

不過,真正的能把我持放下,那就已經到了阿羅漢的境界了,也已經不是我們凡夫俗子可以期望的了。

不急,慢慢地修學吧。

最好,還是先從凈土法門開始吧。


謝邀

以末學的程度尚回答不了,就安安靜靜認認真真看各位善知識開講好了。

讓您失望了,不好意思

感恩


最高明的開示:什麼也不說,次等開示一棒子糊你一臉,再次貼佛經原文,再次貼原文在加上自己的解釋,最次次自己胡編亂造一個答案。您想要什麼開示?這個問題就像小孩子問怎樣能長高一樣,不用回答就是最好的回答,總有一天你自己知道。說那些多喝牛奶多睡覺的都是扯淡。


提問的是誰,類似於念佛是誰?

題主可以嘗試著參話頭,或許在禪宗上這算不得一個話頭,但若能一直參下去,自己不斷思考體會,也許會有不小的收穫。而且別人的各種回答即使說的再有道理,看過也就過去了沒什麼印象,而自己一直去思考研究才會有深刻的印象,才會變成自己的東西。

放下我執,那我執又是什麼?我執是執著於那個虛幻的假我。執五蘊為我,五蘊是色受想行識,那真我又是什麼?

從體相用上來說,萬用不離體,提問也是其中的一個功用。


現在提問的,是客塵之一,被境界(內外環境)風所飄蕩。

什麼是我?在人體這個旅館內一直不變的,稱之為旅館的主人----也就是我。在旅館內來來往往的,只能是旅客。人,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想法是從出生到死亡是一直存在的。故四大無主、無我。四大分解,無心可得。

被什麼境界風所飄蕩?接觸到佛教的這種氛圍,聽說要放下我執或者放下我執有某種利益,故有此一問。


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把這句話弄明白了,你的問題就有答案了,就像上面師兄說的,別人解釋的再好總是別人嚼爛了再吐給你的,多多少少摻雜了我知我見在裡面,總不如自己親自吃下去來的靠譜。


提問的是意識心,要用意識心去證悟那個空性心。空性與空相兩個概念.建議看看《心經宗通》


謝邀:你這樣理解下去,容易落入斷滅見,上來發問,用處不大,別人說的只是別人的理解,告訴你,如「嚼飯餵食」,你也聽的懵懵懂懂。建議還是多加強學習。

《楞嚴經》: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 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

  • 你晚上做夢的時候,美夢會高興,噩夢會害怕,請問:夢中「高興」、「害怕」的這個「」是誰?
  • 這個「我」是「我」么?到底夢中的「我」是我?還是做夢的這個「我」是我?如果是,難道有兩個「我」?
  • 夢中的這個「我」,是你不認本真,迷惑認之為「我」。這就是《楞嚴經》說的: 認悟中迷,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那麼這個「圓妙明心,寶明妙性」是我么?名之為我,實非是「我」。

  • 我們凡夫一聞一個「」字,就落入一個「常見」,認為有個像靈魂一樣的「東西」永恆不變,有個方位、有個處所。有個「身」乃至有個「心」。

而不知見聞覺知,本周遍塵沙,何須此身此心?

所以《楞嚴經》言: 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達摩祖師的《無心論》對此也有闡述:

弟子問師:「有心無心?
答:「無心。」

問:「既雲無心,誰能見聞覺知,誰知無心?」
答:「還是無心既見聞覺知,還是無心能知無心。」

問:「既若無心,即合無有見聞覺知,云何得有見聞覺知?」
答:「我雖無心,能見能聞能覺能知。

  • 下來就不繼續深入了,學佛「聞思修」相結合,紙上得來終覺淺,別人說的再多也是枉然,還是要自己多聞,多思,多修。


末學淺薄,妄言一二。

知道舜若多性,看到舜若多性,二者不是一回事。

佛法講求實修,不是信了就結束,信、解、願、行、證,讓你自己看到才是佛陀教法的精髓,經文僅是修行的指引。

不過題主的困惑用一句話就可引導,以打破疑情,高旻寺來果大和尚的「念佛是……誰」?


女同事罵男同事:「你是豬!」

男同事怒了,反駁道:「我是豬才怪!!」


於是,這幾天,女同事的語氣都很奇怪。


「豬才怪,去開會了!」


「豬才怪,在上廁所呢?」


「豬才怪,中午吃什麼啊?」


男同事忍無可忍,對女同事大吼:「我不是豬才怪!」

每天看這個笑話,你就明白了。

但是不要樂觀,因為不起情緒對很多人可能都可能一輩子都達不到,我現在也沒法做到啊。


這是顛倒的思維,錯誤的思維。

你應該如此思維,並向自己發問:「現在在提問的是個什麼東西…?」

二祖慧可禪師對菩提達摩說:「我的心不安寧,請幫我安心。」

達摩說:「把心拿來,我替你安。」

覓心了不可得,這是無我,是空,是心解脫,是放下。


山花千萬朵,遊子不知歸。


我們要放棄的不是自我,而且對自我的執著。


放下我執是內布施。人除了對外布施外,也要對內布施,放下,看淡。昨天看《嚮往的生活》黃磊也說,什麼叫我執,就是看不到自己。人應該學會正視自己,傾聽自己,認清自己。


推薦閱讀:

佛珠開沒開過光能看出來嗎?
上聯:佛說富貴貧賤 原平等相下聯:一切悲歡離合 作如是觀求問橫批是什麼?
無餘涅槃是否存在第八識?
見道是不是必須得具備宿命通?
悟道,悟的是什麼?

TAG:佛教 | 大乘佛教 | 禪宗 | 佛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