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港台字形標準中的「匚」部第二筆豎折是有弧度的,而大陸沒有?


題目中的現象不完全準確。在台灣印刷體標準中,從「匸」的字才有「弧度」,從「匚」的字沒有。事實上,內地印刷體標準中,傳統偏旁「匚」「匸」合併,而在台灣印刷體標準中,保留了它們的區別。

「匚」,象形,是「筐」的初文,金文還畫出了它編織的紋理。從「匚」的字也多和容器有關:「匡」「匣」「匛」

「匸」,構字部件,從「匸」的字和隱藏、掩匿有關。如:「區」「匿」「醫」「匽」

你看到的所謂「第二筆豎折是有弧度的」寫法,其實是台灣印刷體標準中,從「匸」的各字的寫法罷了。如果你再觀察仔細一些,還可以發現「第一筆橫」和「第二筆豎折」的連接處,「匚」「匸」也是有差異的。

而內地印刷體標準,如本答案開頭所說,合併了寫法。


補充@金波 答案一點。

「巨」字從「工」,因而正體字形上下均出頭。

另附圖。


一般來講,大陸習慣於採納從俗從易的字形,將一些部件歸併。而台灣制定的《國字標準字體》更偏向於字源。

前面幾位提到了「匚」與「匸」的問題我不再重複講解,其實類似的情況也有,示例:

台灣區分「月」與「肉」:


推薦閱讀:

TAG:國字標準字體 | 規範漢字中國大陸 | 新舊字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