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普及高等教育的阻力在哪裡?

也許是臆想天開,也請答主討論下,真的沒有比高考更合適的選拔體制了么?孩子長大後全部上大學後社會上再選拔是不是更公平、也更有益於社會發展?西方發達國家普及率怎麼樣不曉得


部分國家人群受高等教育(大概是大專+本科)比例見List of countries by tertiary education attainment

在這個表格里,單算25-34這個人群(最年輕,最接近最近時代的數據),比例最高的韓國是68%。這個數據當然遠超中國的18%,但是離「全民高等教育」還差得遠。大部分發達國家這個比例在40%-50%之間。

這個數據會不會在將來逐漸接近100%?我感覺在可預見的時間內,不太會。

考察入學率,一個得看「能不能」,一個得看「要不要」。前者是客觀條件制約,後者是主觀因素驅使。雖然目前來說中國的限制主要是前者,但是在解決了前者的制約之後,後者的限制就體現出來了。

目前人類社會,很多的職業,是並不需要所謂「高等教育」的。舉個例子,理髮店理髮的,你讓他上四年大學,對他來說有用么?工地上搬磚的,菜市場賣菜的,飯店裡掌勺的,汽修店修車的……這些都是目前人類社會所必需的工種,但是上個大學幾乎沒有什麼幫助,於他們來說就是浪費了四年最寶貴的賺錢和積累經驗的時光而已。你可能說,哦這些人是迫不得已,如果他們能上大學,誰會去做這些?大家都在辦公室當白領了。這個說法在目前的中國或許成立,但是一旦高等教育普及率上去了,哪兒有那麼多辦公室崗位?這些不太需要「高等教育」的崗位總得有人干啊,大家都不想做,需求就上去了,需求一上去,供給自然會補上。

事實上,現在的美國,藍領工人的收入是比很多白領要高的。他們中有一部分是主動選擇的做一個技術工種,而非去接受「高等教育」。所以無論國家政府把高等教育設置得多麼親民,目前來講一定不會接近100%的入學率,因為需求就不是100%。

在很遠很遠的將來,或許人類的壽命有明顯的增長,讓這4年的高等教育不再顯得很多。同時人類生活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大量增加,單純的身體勞動逐漸被機器替代,或許「高等教育」的普及率的上限就會提高。就拿現在和一兩千年前的中國對比一下就可以發現,現在的人均受教育年份是遠高於原來的,這就是因為人們現在生活需要的知識變多了。

再說高考,我個人認為高考是不完美的,但是很可能是目前形勢下最好的選擇。高考的不完美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簡單的說就是供求關係。想接受好教育的人太多,而教育資源太少,於是不得不考試。

毫無疑問,現在的資源擁有者在高考上是有優勢的,雖然看起來是大家統一考試比分數,但是省和省之間錄取有別,每個人從小接受的教育有別,甚至每個人對大學對專業的了解程度都有別。你掌握了更好的資源,就更容易讓自己的孩子去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優質的教育。

可問題是,這個問題沒法通過修改選拔制度解決。真的有人覺得把美國那一套申請拿到中國來,就公平了么?絕無可能啊。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高考大概是把大家放到一個競技場,給大家同樣的武器去廝殺。雖然之前的鍛煉每個人不同,武器可能提前有人熟悉過,但是至少殺的時候還算公平。要是把美國那套搬過來,那就是這一年裡方法不限,把別人弄死就行。這時候你可能人影都沒看到就被某前海軍陸戰隊狙擊手暴頭了。

最後來說說的你公平。等到所有人都上過大學再選拔,這個觀點實在是太幼稚了。這就保證了公平和有益?那你得先保證所有人大學受到的教育相似吧?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誰去好大學?誰去能考好大雪的好中學?誰去被好中學重視的好小學?事實是,人生的競賽從你剛生下來就開始了,誰也沒有能力劃個起跑線說,大家先在這裡集合,然後一起跑。教育均分化更談不上有益,你覺得讓清華大牛教授去教大學都考不上的學生對社會是有益的?中國不是沒試過教育「公平」,那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那個年代管它叫「上山下鄉」。

鄧小平說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教育也是一個道理。在蛋糕不夠大的時候,先想辦法把蛋糕做大,再想辦法把蛋糕分勻。你一家十口人分個小籠包還計較誰分的肉多點,那不扯淡么?


答案很簡單,因為隨著高等教育的擴張,排在最靠後的大學的學生「學不會」的比例越來越大。

任何一個民族,學習能力在後半段的人,看到微積分會束手無策,看到C程序設計更是傻眼。。。。。。

上知乎上久了,最大的「何不食肉糜」就是學習不需要智商——————平均智商考清北、智商低下考二本、考不上本科不是人。。。。。。

人類的平均智商就是無法應付大學課程(尤其是理工科),這才是真相。

強行普及高等教育不是不可以,但後果是在各門課程上放水,幾乎不怎麼學就讓大家及格。根據觀察者網轉載的一位華人數學家的講述,美國非頂級大學的高數教學放水特別嚴重。如果不放水,根本沒法教。

——————————

其實普通高中(區別於職高)也是如此,相當多的學生高中三年主要學那幾門高考科目,結果也只能取得高考滿分分數的百分之四、五十。

如果一所普通高中只專門招收初中最差的後百分之二十的學生,這批學生參加高考只能獲得高考滿分分數的百分之二、三十(樂觀估計)。哪怕這所高中在北京或上海,結局都差不多。

——————————

我說句不客氣的話,有人的眼睛裡完全看不到我國(財富、收入、健康、學習能力。。。)在平均值以下的人,在知乎上顯得像個不懂事的大少爺或大小姐,一開口就是濃濃的「何不食肉糜」的味道。

一個人能夠勉強看得懂大學教材(尤其是理工科),就已經是命好了(學習能力方面的命好)。

————————————

不要在評論區糾結「智商」問題了,問題的核心在於假設你是我國的一把手或者分管教育的領導,普及高等教育後,後半段的大學生是否願意學而且學得會,你能否搞定這個問題。

我認為全球沒有一個國家搞定這個問題。如果你能搞定這個問題(或者你提理論,官員搞實踐,合力解決此問題),你會在人類歷史(而不僅僅是中國歷史)上寫一筆。

或者把問題縮小,假設你是我國最富庶且文風最鼎盛地區的教育局長,你能在當地普及普通高中(即初中生畢業後基本都上普通高中)而且保證不低於七成的學生高考獲得百分之六十的分數么?如果在這種地區都做不到,中國又怎麼可能做得到?

假設中國某富庶地區所有的初中生都上普通高中(區別於職業高中),那麼該地區後半段高中生的高考成績就會在高考滿分的百分之二十以下,這種高考成績你能指望他上大學後跟得上學習進度么?


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講,是應該普及高等教育。

然而,這個做不到。

這就推斷出一個結論:現階段的教育不能滿足所有人的全面發展。

是的,現階段無論哪個國家都是如此。

農民,保潔員,保安和白領、律師、教授怎麼談人的全面發展?

所以,全面普及高等教育現在是做不到的。

繼續想,更恐怖的是,我們需要數目龐大的農民、保安和保潔員,

所以無論故意不故意,我們都需要一些人不去進行高等教育。

社會的正常運行來源於分工,各個分工在必要性上來講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各個分工卻不是擁有同等地位的。各個國家的領導人幾乎都是享有那個國家頂配的資源,而不是那個國家最頂尖的科學家享有,這說明政治分工的地位就遠超過其他分工。

無論我們願意相信與否,從奴隸主-奴隸、地主-農民、資本家-工人到現在更為複雜的分工和分配模式,沒有哪個能夠滿足所有人的全面發展,總有一些人在不知不覺間被剝削和犧牲。在全球化階段,工業輸出國剝削資源輸出國,在工業國內部,這種剝削被模糊或者減輕了,但不是沒有,也不會消失。


與其說是「不可以」,不如說是「沒有能力」。

不僅僅是中國,以目前人類的基礎教育水平和人類整體智力水平來說,基本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完成「全民高等教育」。

原因可以一句話概括:目前人類教育科學不發達,而且還沒有提升智力水平的金坷垃。

近幾十年以來,很多國家大學擴招,或者是高等教育平民化給世人造成一種假象,即「高等教育」並不難,「高等教育」並不高等。

這當然是一個假象,可以斷言,目前擴招之後的大學裡,相當多的學生是沒有足夠的智力水平在四年之內完成本科階段的課程的(看看美國延遲畢業的比例)大學本科階段,任何一個專業的知識量及難度相較於高中階段都是「指數級」的增長。一言蔽之,高等教育教授的內容遠遠難於基礎教育。

想要接受高等教育,首先需要稱為一名合格的高中畢業生,需要學生具備接受高等教育的能力。想要普及全民高等教育,首先要讓全民成為合格高中畢業生。目前來說,這對幾乎地球上所有國家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說的是國家,不包新加坡這樣的「城邦」)。

讓全民成為「合格高中畢業生」是不可完成的任務,主要是因為目前人類的教育科學還很不發達。早期教育階段基本上都是「放養」,沒有相對科學、有效的手段使得所有人都能在14、5歲的時候有能力理解「解析幾何「。

當然,讓人類中的5%,甚至10%順利完成高等教育是沒有問題的,目前很多國家已經辦到了。但是題主說的是全民,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如果僅僅是5%的話,只需要考慮正態分布曲線的最右端,但是「全民」的話,就需要考慮正態分布曲線的最左端。

而別說最左端,考慮曲線的中間位置就已經十分有難度了。


如果如題主所說再過幾年就會問為什麼不普及全民985


1.因為很大一部分人根本不想學習,你就是把高等教育的機會放在他面前,也不會主動去學。

2.大部分人只是想要從天而降的高等學歷,而不是高等教育。

3.而且本身願意學習的人,很大一部分功利性也很明確,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找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喜歡的不是所學的知識,喜歡的是收穫知識之後改變的命運。


其實你我都明白這個社會有太多是不需要上大學的人,但是他們就被扔進了模式之中,然後再告訴他們你要學好,考個好大學。這是社會的發展模式,說到模式,就一定潛在著錯誤。

我覺得與其普及高等教育,倒不如把社會對於各個職業的歧視消減,儘管這幾乎不可能。

這不是空穴來風,是因為在那一套模式下,連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的父母老師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他們也是在奉行這套模式而已,究竟為什麼要奉行這套模式,有人會說這個適合社會,但是僅僅是在沒有錯誤出現之前,而且一旦潛在的危害上升到了錯誤 ,想要挽回那些tragic loss,更難。

心照不宣。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我不知道這樣的比喻合不合適,但是就現象來講,已經很接近了,我們做的不就是讓其他學派的人也能有尊嚴的,體面的活著嗎?

所以與其想著把這套模式普及到所有人,倒不如仔細想想這個是不是我們做的極致的地方,就像第三次數學危機一樣,幸虧那時的數學家沒有被情感沖昏頭腦,儘管仍然有很多數學家失望不已,但是在審慎的思索中,把集合論修正後推出浪潮。

試問我們可以嗎?

一點小小的感悟,不足為提。


高等教育 學習的內容也是與時俱進的,我們現在的中學教育其實已經能匹敵60年前的高等教育了。

比如,毛爺爺當年上師範才開始學習幾何和解方程,這些是現在小學的必修課。

《現代西班牙語》的作者說他編寫課本時,很多西班牙語專業的學生都沒有學過歐洲語言的經驗,甚至連漢語拼音都沒學過,理解語法,拼讀單詞非常困難。而現在的孩子小學就學外語。學過兩門外語的人都知道,有第一外語打底,學第二外語有多快。

我爸爸是文革前的大學生,他們大學本科上6年。因為他們用蘇聯的教材,但當時中國中學畢業生,即使是高考佼佼者,也沒達到蘇聯中學畢業生的程度,只好大學前兩年先補課。現在中國高考上一本線的新生的水平?已經能完全藐視美國歐洲同齡人了吧

所以,所謂的「高等教育」,其實就是為這個社會一部分人準備的教育。隨著全民文化素質提高,「高等教育」的門檻也會隨之提高,能普及的就不叫「高等教育」了


因為不需要,這個社會不是只有高學歷的人活著,需要很多人去完善整個社會的分工,一個產品:有人設計,有人想idea,有人試驗,有人批量生產,有人售賣,有人只用使用就好

現在很多人盲目追求高學歷才是應該重視的問題,至於西方國家...美國私立大學本科生一年學費基本5萬刀起(35萬人民幣左右),所以知足吧,我們還有高考這棵救命稻草,清北的學費跟一般學校比還低點,我覺得單論這點,中國已經是教育普及最好的國家了

至少無論你貧窮或者富有,都有去最好的學校公平受教育的機會,而在別的國家這是難以想像的


全民普及以後誰掃馬路誰掏糞啊


可以呀。

先別噴。

題主說的是未來有沒可能實現,沒有給定時限。

未來,是一個無限長的東西。

未來有沒有可能實現普及大學教育?

大概率說yes。

-----愉快的分割線---------

其實上面這幾個句子並沒有什麼意義。

在現在還能看到答案的同志們的有生之年,應該都看不到實現「普及」的這一天了。 不過這句話說的是啥比較唯心主義。

----然而題主給的題目就是開腦洞的題目,那麼給一個唯心的答案,似乎也並沒有什麼問題。嘿嘿嘿。

----- 快樂的分割線---------

但是看了題主的問題補充,發現題目風格大變:朝著高考制度和本科選課制度去了。

我感覺題主想表達的意思是為何要有如此殘酷的僵硬的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為何要先報專業,再上大學----而不是先進入大學----品一品各個專業的味道之後,再選擇中意的專業?

而如此一來,這道題和普及高等教育這個事情,關係就小了很多。

--------歡樂的分割線-------------

先說一下普及的問題。

供需的確是個問題。

大學並沒有那麼多需求。

滿足供需關係,「市場」出清,是經濟學上最好的一種形態。

有些地方有(類似中國的)高考制度的,如台灣、而他們的高考錄取分數已經到了個位數了。

我們因此可以認為,在這類的地區的教育市場,那裡所有的需求基本都被滿足了。

好事兒。這是一個比「強制所有人上大學」還要好的一件事。

強制不需要上大學的人上大學,是一件浪費成本又浪費收益的事。就好比逼著喬丹不打球去上學,就好比逼著急需錢的人捨棄工作機會去上學,就好比逼著智障去上學,就好比逼著(雞湯里)適合退學的人去上學一樣。

--------歡樂的分割線--------

然而話又說回來了,有個東西叫「(正)外部性」。大意就是說好的東西,比如高等教育,比如好的空氣,比如美麗的風景。

這些東西的價值不能由簡單的供需來決定,不能由「紙面」上的價值來衡量。

教育可以提升人的素養,可以提升社會整體運行效率,可以改善和影響公共政策…… 總之教育能夠帶來很多「正外部性」的好處。

所以普及率高高的,總是好的。

「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 這句話並沒有什麼問題。高,就是高嘛。「讀書無用論」才是可笑的。

------ 華麗的分割線 ------

然而,供需關係定理基於人類都是「理性」的。

也就是說每個人能夠清楚的看清自己以及(甚至)預測未來----比如說,供需關係定理成立,需要參與這個市場的每個人都能準確的預測「如果自己不上學,所賺的錢,能夠比「上了這個大學之後、給我帶來更高的收入」來的更多。然而這個預測是很難的。 準確的說是不可能的。

------轉折的分割線----------

有些地方有(不同於中國的)似於SAT、ALEVEL等這樣的學習能力「評估」項目。一年多考,獨立運營。

我個人認為這個制度是比高考更好的選拔和評估制度。

簡而言之:獨立運營保障評估客觀,不受政治、商業等影響,市場監督保證測評質量,提供測評的公司需要下大力氣保證自己的公信力。因為壓力,所以作弊的事情也會變更少。多次測試保證測試的一貫性,能更準確反映考生的水平。

這應該也是未來我國高考變革的前進方向 我當然道路還很漫長。

-----不知所云的分割線-------

還有其他的,先挖坑了。

-----另一條的分割線------------

先入校門,後選專業的做法,卻是早已出現。

一些大學大一、大二不設專業。

一些大學轉專業很自由,基本就是一封郵件的事情。

一些大學提供給高中生一些「導論」、「介紹」課程,讓他們選專業的時候,不是「看乾巴巴的專業名」選專業。

等等等等。

社會在進步。隨著在線教育的發展,我們可以繼續期待大學們做的更多。

-------- 待更新的分割線-----


高等教育在我國依舊是稀缺資源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高考人數逐年增加2000年大學普遍擴招 但優秀的師資力量(包括優秀教師、器材設備、領導團隊)依舊非常缺乏 可能是教師待遇依舊沒有那麼好吧

如果普及高等教育 那麼勢必要一定程度上廢除高考 或者至少分數線會降得非常低 那麼事實上高考篩選人才的能力就大大減弱 也就難以完成對教育資源的分配作用

假設高等教育分為普通級別和優質級別 那麼大學擴招事實上已經能做到很大程度上的普及高等教育了 現在考上大學的成本真的非常低 我猜題主的意思可能是將高等教育變成類似於9年義務教育的性質 全面降低學雜費 哎我去 誰來養這些老師啊……老師也要吃飯!!


就個人在普通大學的實際學習情況來看,有一半以上的同學根本不好好學習,就想著作弊通過考試混個畢業證。有一些同學壓根沒想過他們能上大學,不小心考上了,那就隨便上一下吧。學習么,當然是呵呵呵呵了。

看看初中掉隊天天逃課的同學就知道,很多人是自己選擇不學的。讓他們進入大學,好比要了他們的命。難得有機會讓這些不想上學的人們工作去,就饒了這些同學吧!


絕大多數人並不需要大學教育,美國社會長期鼓吹必須上大學。結果卻提供不了那麼多工作機會,很多人即使讀了碩士也在做和自己專業毫不相干的事情,比如在餐廳當服務員在超市當收銀員。因為很多人真的很水學術水平很渣……美國很多大學都活躍著這麼一群不學習整天party打炮的年輕人,然後畢業後找不到工作還背了一屁股學貸。


美國有3.2億人,日本有1.2億人,法國0.63億,英國0.64億。中國……青少年2.3億,你知道2.3億人全在學校里呆著有多嚇人嗎?


全民普及高等教育,就意味著低級高等文憑就像中學畢業證書一樣無價值,是沒有分化人群的意義了,只有教育本身的意義。那針對不同需求的教育,是不是像大學這樣是性價比最好的方式呢,不一定。如果統統沒有文憑,很多人寧可選擇兼職讀四年而不是專職讀四年吧。

所以讓想得到教育的人能以儘可能低的成本獲得足夠的教育,是AI時代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國家最重要的職責,這是真正做大餅而不是分餅。這種教育是否都以大學的形式承載呢,多半不好。


可能題主並不知道,不少孩子由於身處環境和原生家庭等因素,主觀上並不願意學習,喜歡欺凌學生的人和不願學習的人有很大部分的重疊,不普及的積極影響還是挺大的。另外,我身處二線城市,初中可以升高中的學生大概有一半,而想讀高中的初中生六成左右。


相比全民高等教育,我更傾向於高等教育精英化,中國真的需要那麼多大學生嗎?那麼多大學生是否都能達到同樣的畢業標準呢?專科教育能不能滿足普通的不需要創新的那些工作比如拉網線的一定要本科通信工程或者網路工程的嗎?文秘,助理,銷售等工作一定要中文系或者行政管理之類的專業的本科生嗎?

很多大學生出來工作一輩子都用不上自己大學所學的多少專業知識。更何況很多大學生在學校里也沒學什麼專業知識,特別在一些比較普通的非重點學校體現的更明顯。對於這些學生,是不是專科教育更適合他們,學制更少,學習內容和實踐更貼切,更早的進入社會。本科教育學習更多的原理和理論,更傾向於學術。


我來寫個簡短的回答。

第一,目前的社會水平來看,一下子普及高等教育很難做到,而且不利於社會穩定,原因很簡單,懂得多了就愛亂想,亂想有可能就鬧事。

第二,其實每個人無論多好多壞都是這個社會的一個螺絲釘,如果普及了高等教育。說的露骨點,社會的基礎建設工作誰做,說的再露骨點,臟活累活還有那麼多人力資源嗎?

第三,普及高等教育弊大於益,因為這樣一來,就更難篩選出能真正創造出價值的人才,換句話說普及高等教育是為了教育的公平,反而卻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就像培養了一堆其實不需要上這個大學的大學生,太浪費財力物力,得不償失,且不利於科學技術這個第一生產力的發展。


與其普及高等教育不如改變社會對職業學校的偏見,現在職業學校畢業從事一些汽修之類的工作待遇收入不比二本三本的大學畢業生差,高等教育本來就不是針對所有人的。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且適合高等教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普及高等教育才是扼殺了所有人的可能性,並且反而會加劇階級分化(學同樣的東西有的人就是學不會,在就業的時候他們存在什麼優勢?)


推薦閱讀:

考上清華北大的那一刻,你的感覺是怎樣的?
如何評價華南理工大學的塗健老師?
城鄉規劃專業教學偏建築的合理性在哪裡?
211大學比普通大學好很多嗎?
華南理工大學就讀給你帶來的成長是什麼?

TAG:教育 | 高等教育 | 大學教育 | 中國教育 | 教育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