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導體會導電?

為什麼導體通電後會發熱?電阻是怎樣產生的?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考慮到題主可能是初中生,我用非常淺顯的語言試著解釋一下。若存在問題歡迎知友們補充:

1.導體中能實現導電的自由電子的來源

導體一般都是金屬。

我們來看元素周期表:

我們看到,金屬元素都偏向周期表的左側和下方。

由金屬元素的核外電子排布可以看出,金屬元素容易失去最外層電子,使得自己成為穩定結構。這些失去的電子成為自由電子,也就是金屬材料導電的基礎。

反看元素周期表的右上側非金屬元素,它們傾向於奪取電子,使得自己成為穩定結構,於是非金屬元素材料中的自由電子數量較少,於是它們被用作絕緣材料的基礎。

因此,鋁是優良的導體材料,而氟則成為優良的絕緣材料。特別是氟的化合物六氟化硫SF6,被用作高壓開關電器的絕緣材料,例如GIS高壓開關,它的工作電壓可達110kV以上。

我們可以進一步想像,金屬元素的核外電子都被關在地下室里,原子核電子束縛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原子的外層軌道上的電子,只要獲得能量,它就可能突破束縛到達地面,成為能夠參與導電的自由電子。這裡其實是能量的關係,我們把地下室叫做禁帶,把地面叫做傳導帶。能夠參與導電的自由電子一定屬於傳導帶。

電子從禁帶進入傳導帶叫做激發,也就是獲得能量的過程。激發的原因有材料的溫度、光照輻射等等。

電子真正能夠脫離原子的束縛成為自由電子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並且自由電子還時刻面臨著從傳導帶被再次關入禁帶的可能性。當然,當自由電子返回時,要把它攜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放出。正是這個原因,我們才看到了金屬表面的特徵顏色。

這種現象是形成導體電阻的原因之一。

2.關於導體發熱

當導體導電後,大量的自由電子在電場力的驅動下定向運動,它們彼此碰撞,也對原子產生碰撞。這種碰撞使得導體原子的激發能力進一步加強,表現為導體發熱、發光,並且有更多的外層電子進入傳導帶,使得參與導電的自由電子數量增加。

在這裡,原子吸收了能量,核外電子躍遷進入傳導帶。在傳導帶,部分自由電子以光輻射的形式放出所吸收的能量,返回到禁帶中。

同時,自由電子返回禁帶的數量也在增加。這無以計數的上上下下躍遷和返回,構成了導體導電時的獨特景觀。

對於導體來說,這些都可以通過電阻的形式表現出來:導體導電後,導體的溫度升高,電阻加大。

3.關於導體電阻

導體的本體電阻表達式為:

R=
ho _{0} (1+alpha 	heta )frac{L}{S}

這個式子初中生都知道,叫做電阻的定義式。在這裡,ρ0 是零攝氏度時的電阻率; α 是電阻溫度係數;θ是環境溫度,用攝氏度來標定;L是導體長度,S是導體截面積。

電阻值與溫度關係密切,溫度越高,或者通過的電流越大,導體的溫度就會升高,而溫度升高後將導致導體的電阻就變大。

除此之外,在導體通過交流電流的情況下,還會有集膚效應和鄰近效應,它們會使得自由電子偏嚮導體的外表面,或者偏嚮導體的某一側。其結果使得電流更集中,等效於電阻變大。

這說明,導體的交流電阻大於同一個導體的直流電阻。

導體在交流電流下的電阻表達式為:

R=K_{f} 
ho _{0} (1+alpha 	heta )frac{L}{S}

這裡的Kf就是交流附加損耗係數,它的值大於1。Kf=1時就是直流狀態,Kf越大,說明集膚效應和鄰近效應越加嚴重。

4.影響導體電阻的其它原因

導體電阻的問題並不止這些。例如導體電阻與材質有關,鋁、銀和銅的電阻率不同,它們的體電阻當然也不同。

另外,導體材料的外形也與導體電阻有關。例如在通過直流電流時,導體的積周比是關鍵值。截面周長越大,散熱越好,它的導電能力也就越強。

因此,在等截面的條件下,矩形截面導線的載流能力大於圓形截面導線的載流能力。

但如果兩者截面的周長相等,何者載流量更大?我留給知友們吧。

提示:要考慮導體在直流電流下和交流電流下的線路電阻的區別哦!


看到有電氣博士被這個問題氣哭了,哈哈哈哈哈哈,喜聞樂見,容我笑會。

這個問題其實固體物理教材上都有的,挺簡單,不過考慮到題主可能是初高中生,對他們來說還是太難,本渣就免費來知乎科(zhuang)普(bi)一波,騙贊還不是美滋滋?

下面我就簡單說兩句(領導臉)。

俗話說,導電的原因個個相同,不導電的原因卻千奇百怪。

導電嘛,無非就是物體裡面有帶電粒子朝一個方向的凈運動。

想像無限大的圍棋盤上的每個格點都是一個山谷,能量最低,相當於原子核,空格中心相當于山頭,能量更高,電子就是一個個速度很快的球,可以在整個棋盤滾動。有些球速度很慢很慢,只能在山谷裡面轉來轉去,這些是局域電子,有些速度很快,山谷根本無法捆著它,綁著它,所以它很自由啊,到處跑,它是風兒它是沙,它是脫韁的野馬,它是自由電子。

有自由電子,並不一定能導電。

因為自由電子很多很多,從任何一個方向看,既有電子向前走,也有相同數目的電子向後走,所以電流總是零。

加入電場可能就不一樣了,電場像鞭子一樣把電子往一個方向趕,不出意外的話,就會有更多的電子朝一個方向跑,兩邊跑的電子數目就不一樣多了,宏觀上就有了電流…

意外就是…電子往山頭撞有可能反射回來,這樣鞭打它們一點效果都沒有,這就是能帶絕緣體啦,雖有電場仍然不導電…除非用大力,大力出奇蹟…反彈無效,高電壓就能把絕緣體變成導體,嗯。

加了電場也不導電的,除了這種絕緣體,還有的所有電子局域在山谷里,這樣就沒有自由電子了。還有就是晶格有缺陷和雜質,相當於好好的波浪谷出現了很多天坑…大隕石坑…然後很多很多電子進去了就出不來了,這就是安德森絕緣體啊,摻雜質硬把導體變成了絕緣體。

還有加強磁場啊,所有電子都原地打轉,也不自由了,就沒法導電了。

就到這吧,柯妍需要我。


偏壓會使導體接觸兩邊費米勢能拉開,在拉開的區域導體存在空餘的態密度,電子從接觸的一邊注入,從導體接觸另一邊泵出,動態平衡的情況下,導體中電荷不變,電子流入流出形成穩定電流。熱量與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與電阻成正比,電阻本質上是由於導體中電子與電子間或其他雜質作用的散射有關。只要系統符合費米分布,就一定會存在電阻。


好想用能帶論解釋一下


這個問題用帶能理論解釋比較簡單,我在此解釋一下,如有疏漏不足,歡迎指出

任何晶體(包括金屬、絕緣體和半導體的晶體)都是由原子構成,原子由原子核以及電子組成,當電子被原子核束縛住時,能量較低,佔有的能級處於較低的有限帶能內,該能帶叫價帶。當電子吸收能量變成自由電子時,能量較高,處於較高帶能內,該能帶叫導帶。而價帶與導帶之間還夾著的能量帶不能被電子佔有,叫禁帶,其寬度稱為禁帶寬度,用Eg表示,Eg與材料類別和溫度有關,Eg越大電子越不容易躍遷到導帶,所以Eg大的晶體被稱作絕緣體,Eg小的晶體被稱作導體。

簡單的來說,把價帶比作路,導帶比作橋。

電子走在路上,路上有許多電子,所以走的很慢(導電性差),而路的上方有高架橋,如果電子吸收了能量上了高架橋(變成自由電子),就可以很自由的行走(導電性好),那麼路與高架橋之間的那部分,就是禁帶,電子無法立足。高架橋低(Eg小),電子很容易上橋,這種晶體很好導電,就叫做導體,相反,高架橋很高(Eg大),電子不容易上去,這種晶體就不好導電,就叫做絕緣體。


問題:為什麼導體會導電?為什麼導體通電後會發熱?電阻是怎樣產生的?

說明:學習與「電」相關的各個學科,在腦海中建立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圖像」非常有必要。比如說,「金屬導電的微觀圖像」若能夠在初學「電」的階段就能建立起來,對理解其它概念原理非常有幫助。

一、幾個基本概念

電流:帶電粒子在外力(如電場力)作用下的定向移動。

金屬導電:金屬導線內的大量自由電子在電場力的作用下定向移動。

二、「金屬導電的微觀圖像」

1)金屬導線微觀圖像:導線由大量分子(原子)組成,分子有原子核、束縛電子、自由電子組成。可以認為,原子核和束縛電子「不動」,自由電子可以自由無規則運動,也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定向運動。

2)沒有導電時的圖像:沒有連接電源的導線(以金屬導體為例),導線內沒有有電場,導體內的自由電子總是在不停的做雜亂無章的熱運動,做無規則熱運動的自由電子布滿導線的各個位置。宏觀來看,自由電子無定向運動。

2)導電時的圖像:導線接上電源,形成閉合迴路,整個導線內處處立即建立起電場(建立速度為光速),導線內從始端到末端每處的自由電子開始沿電場反方向做定向移動,導線內迅速建立起電流。

3)電阻及發熱問題:自由電子微觀無規則熱運動速度矢量和為0,因此可以建立這樣一個微觀圖像,原子核和束縛電子永遠「不動」,自由電子在無外力的作用下也「不動」,當導體內建立電場後,自由電子在電場力的作用下,開始定向運動。

在自由電子的定向運動過程中,運動的自由電子不可避免的碰撞到大量的「不動」的原子核和束縛電子,碰撞過程吸收動能,產生熱量,電場力做功,電場能轉化為熱能。原子核和束縛電子在這個碰撞過程中好似「阻礙」自由電子的運動,即電阻。

三、補充說明

以上部分內容和量子物理的實際不同,但不影響形象的理解許多相關概念,能夠輔助理解相關概念,足夠了。

sdhncn@gmail.com


其他人都已經回答的很完善了,我用一個類似的場景來幫助你理解電阻吧。

把一條電線想像成一個學校走廊,走廊上奔跑的孩子就等於電子。

如果你把走廊的寬度縮小(所以截面面積同時也減少了),孩子們是不是就很難再繼續前進了呢?因為大家現在都擠在一起了。電阻在這種情況下是一個測量,測量從這個走廊通過有多難。所以走廊截面面積越大,電阻越小。如果你把走廊的長度增加了呢,現在孩子們要走更長的路,你覺得他們會開心嗎?


寫個簡單版

1.電壓在介質兩端形成壓差,形成了電場。

2.電場力驅使介質中的電子按照電場方向流動,形成電流。規定電流方向與電子流動方向相反。

3.導體是相對的概念。在低電壓下的絕緣體,在高壓下被擊穿也可能成為導體。

4.之所以叫導體,是因為在一定電場作用下,介質內部存在能夠自由流動的電子,即自由電子。


知乎變成十萬個為什麼了嗎?


手機碼字,簡單看吧

在諸如Cu,Au,Ag等金屬導體中,可以採用自由電子模型來解釋。簡單的理解就是金屬原子中,原子核對於最外層的電子(殼層電子)的束縛不強,殼層電子可以很自由地運動,當有很多很多的原子聚在一起組合成一個大塊的整體時,每個原子都貢獻了一些「自由電子」,這些電子可以看作做是「公有化」的。當將導體接入通電迴路中,這些自由電子在電場下面可以定向運動,形成電流。

**此處看不懂可以pass:從固體物理的角度來解釋的話,金屬導體的導帶和價帶互相重疊(能態可以簡單理解為電子/空穴能夠佔據的態),當費米面在其中時,電子擁有可以佔據的能態,表現出來就是能夠導電。

不過除了金屬之外,還有很多很多的導電物質,例如拓撲絕緣體,氧化物界面二維電子氣等,這些材料能夠導電的部位不再像是金屬一樣整體都是導電的,而是材料的某一部分可以導電,或者平時不導電,當滿足一些條件時在界面出導電。


不導電的叫絕緣體呀!!


粒子相互撞產生熱粒子撞的越猛電阻越大我猜是這樣


推薦閱讀:

電子一直在產生光子嗎?
向量點乘梯度表示什麼?
110kv高壓線對人體的電磁影響?
電磁波是否具有質量?
pn結中有內建電場,假設有理想電壓表去測兩端,為什麼沒有電壓?

TAG:電磁學 | 電學 | 中學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