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產能過剩」?

歡迎各位知有前來探討!


嗯,我爸80年代末去參加一個技改工作會議,主講人在台上激動的說:「有人說我們產能過剩,我們的產能過剩么?我們的棉花夠用么?我們的鋼鐵夠用么?我們國家造的大橋,有多少是跟趙州橋一個結構的拱橋?多少地方把長橋修成了短橋,把鋼鐵大橋修成了水泥橋、石橋?就是為了節約鋼材。有多少需要建橋的地方,因為缺少鋼材和水泥沒能建橋。我們的同志去美國考察,那裡是座大橋就是鋼鐵大橋!很多大橋都有近一個世紀的歷史了!所以說,我們的產能還遠遠的不夠!這次會議的基調,要建立在長遠產能擴張發展需求的前提上。」

不到三十年,中國擁有了世界過半的鋼鐵產能,黃河大堤還沒修成鋼筋混凝土,鋼鐵業就要去產能了……俺奶奶1958年跟勞改犯似的睡「地窩子」參建的鋼鐵廠要關閉,主要理由是這個產量比峰值時已經減半、使用了更先進的環保設備的企業造成全村霧霾污染增加。不知道假如特朗普上台後重建美國製造業,買不買中古鋼鐵廠。


1.產能過剩的意思,不是指東西多得用不完,而是指產能已經覆蓋了所有利潤高的區域,使得接下來剩餘的需要消耗該項產能的區域的邊際收益低於產能的邊際成本。

2.我的話說完了,就是來反駁一下樓上兩位。


他們都以長期的痛苦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們不需要。


產能過剩在資產階級庸人看來,是一個會計問題。

嗯,宇宙中的一切問題,在資產階級庸人看來,都是會計問題。

產能過剩,並不代表實在的物質產品出了什麼問題,也不代表人出了什麼問題,只是表示生產一種產品,不再賺錢。

請所有人都要牢牢記住,資本主義社會是圍繞著賺錢這個根本核心來運轉的,不能夠賺錢,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不再賺錢有兩種意思。

第一種,資產階級庸人把它吹噓成了一個現代神話,即賺錢的產品永遠是市場上所有指標都最好的產品,它成本低、質量好、美觀耐用逼格高,擁有世界上一切你想到想不到的美德。如果不賺錢,是因為產品還不夠好。

當然,共產黨宣言說價格便宜是資本主義摧毀一切的重炮。我個人要做一點小小的修正,現代資本主義,渠道為王。大資本永遠都有辦法把最有控制力的渠道,整碗端走。

所以說第一種不再賺錢,是因為大資本掌握了成熟的渠道,要剿滅一切敢於闖進來分食的無知妄人,大資本要賺錢,你們擋道了。

第二不再賺錢,通俗的說,錢都賺完了,沒有錢可賺了。

當然具體的比例不準確,但是央行、世界各國央行能夠放出來的貨幣,百分之八十變成了新的資本,百分之二十能夠沉澱在消費循環內。按照人五人六的你國金融大學生的嘴臉,貨幣本來也不是為了匹配物質財富而產生的,現代貨幣的主要作用,就是匹配大資本的贏利需要。

而大資本的贏利需要,通俗的說,賺錢有夠嗎?每年增長率是百分之十,也就是說,十億的資本第一年賺一億,第二年就是一億一千萬,少一分錢都不行。

過去這個不行還只是人的貪婪,現在這個百分之十利潤率早就進了銀行,後頭槓桿都夠阿基米德撬動地球了。媽的你殺人放火都不能低於百分之十。

嗯,知乎俠每天都要念叨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其實我覺得對於資產階級來說爹媽沒那麼重要),在如此剛性的利潤需求之下,很快就沒什麼錢可以繼續賺了。這樣一來就做什麼東西都過剩,因為做什麼都不賣錢——因為錢都在賬面上當資本呢。

那麼就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大蕭條時期,貨幣從社會生活中退出了,所有貨幣都為了滿足賬本上一串串可笑的數字而奔忙,沒興趣去滿足柴米油鹽的交換需求。

關於產能過剩的所謂「對策」。

供給側改革,意思就是沒有資本的中小資產階級退出生產,把利潤空間留給大資產階級。當然理由永遠都是你太差了,污染環境,就跟當年國企似的。你們可以繼續嘲笑國企,回家嘲笑去。

一路一帶,這屆人民不行,我去外頭看看哪裡人民很行。

說來也可憐,中國資本家敲骨吸髓攢了點兒錢,就特么能買足球俱樂部,買啥人都不賣,賣了還附贈一群刁民。


相對過剩,這個是資本主義社會造成的。


有的是靠戰爭消化產能的,這裡我說的其實是美國,二戰雖然不是美帝引起的,但確成功的消化了其過剩產能,有的是靠新興市場崛起需求增加,對其進行產能輸出來解決的,總的來說是沒有太好辦法,現在TG的一路一帶,本質上是為了培育新興市場需求,還是為了產能輸出。。。


產能過剩其實這個意思。

假設我們要生產一個機器人,需要一個螺釘,一個腦袋,一個身體部件。

但是腦袋,身體部件都好做,螺釘的工藝要求高,能做的廠家少。

所以螺釘稀缺了,然後螺釘的利潤就水漲船高,因為他稀缺了。

然後工廠主也就是資本家一看,螺釘利潤比腦袋身體什麼的都高呀,資本逐利,所以大家都來拼了命地做螺釘,不生產腦袋和身體部件了。

有人就說了,生產螺釘的廠家多了,螺釘就不稀缺了啊。

對,但是信息傳播需要時間,螺釘確實不稀缺了,但是生產廠家呢,他不知道。

所以結果最後造出來50個腦袋,50個身體部件,和200個螺絲釘。只能做50個機器人,過剩出來150個螺釘。

所以產能過剩並不是說生產的東西過多了,而是供需不一致。生產力再低下也照樣可以產能過剩。

然後有人就說了,需要宏觀調控。

但是問題是誰來宏觀調控呢?上帝嗎?

讓政府來宏觀調控,政府可能比廠家接受信息還要遲,調控只能加劇產能結構不合理。

所以基本無解,因為信息傳遞需要時間是無法規避的。

但是呢,經濟學家總是要沒事抽風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然後始終也解決不了,因為這是信息傳播速度的問題,經濟學家既不是前端工程師也不會造光纜。

所以解決個卵子,只能打嘴炮。


需要產能的地方多呢,問題是他們沒錢!資本家又不願意搞慈善。


嗯,我不知道這個產能過剩的說法是怎麼來的?農村一大票沒有下水管道沒有污水處理水泥路沒有通到家門口磚木結構的房屋還大批存在時候說產能過剩,這是哪來的自信啊?


產能過剩其實是相對過剩。過剩不是指產出超過了實際需求,而是超過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也就是說想要,沒那麼多錢買。


不是產能過剩,是分配不均。


我們已經看到,現代機器的已經達到極高程度的改進的可能性,怎樣由於社會中 的生產無政府狀態而變成一種迫使各個工業資本家不斷改進自己的機器、不斷提高機器的生產能力的強制性命令。對資本家來說,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的單純的實際上可能性也變成了同樣的強制性命令。大工業的巨大的擴張力——氣體的膨脹力同它相比簡直是兒戲——現在在我們面前表現為不顧任何反作用力在質量上和數量上進行擴張的需要。這種反作用力是有大工業產品的消費、銷路、市場形成的。但是,市場向廣度和深度擴張的能力首先是受完全不同的、力量弱得多的規律支配的。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衝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為它在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炸毀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決,所以它就成為周期性的了。資本主義生產造成了新的「惡性循環」。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恩格斯


非經濟專業,個人理解:產能過剩的本質是需求不足,需求不足的本質是支付能力不夠。不是東西太多,是有需求的人手裡錢少。


分配出了問題

富的需求已滿足

窮的買不起

給窮的多給些錢就解決了


說說出版行業的事。

初入出版行業

第一個詞是碼洋,即圖書定價*冊數

第二個詞是造貨碼洋,即實際生產的碼洋

第三個詞是發貨碼洋,圖書是賒銷制,即發貨到書店的碼洋,一般要5、6折這樣,但注意這裡是沒有計算折扣的

第四個詞是銷售實洋,即實際產生銷售後,書店按折扣算應該賣出多少。比如一本書定價10元,5折發給書店,書店賣了3冊,那麼銷售實洋是10*50%*3=15元

第四個詞是退貨,即書店賣不出去的書退回給出版社

那麼問題來了,出版社得到的錢是多少呢? 就只有銷售實洋罷了,也就是回款

但是在哪裡體現產能過剩呢?當時的一段時間,部分地區的集團是以造貨碼洋來考核出版社的,也就是所有生產,那問題就簡單了,具體賣多少隨緣。而且大多數出版社沖品種,每年行業上市的新品數量可能超過40萬種,由於圖書是賒銷,造成了大量的退貨,部分出版社每年新增庫存以億機。我們代入其他行業來看,一年40萬個新品種是什麼概念,而當時市場上流通的品種數量可能要達到200萬,我想這也是產能過剩吧

大家出去吹自己社多大規模的時候,說的都是造貨,心照不宣。當時出版社沒有3、5個億造貨碼洋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結果100多人的出版社,一年純利潤不到1000萬。而且有可能這利潤還不是做書賺的。

大概是10幾年前吧,現在良性多了。。


產能過剩主要是西方吹的,產能過剩是發生經濟危機的保障比如鋼鐵。如今常說的是淘汰落後產能,那些高污染,落後技術的工廠的產能才是要減的。


推薦閱讀:

過高的房價是否抑制了其他產業發展?
為什麼台灣人均薪資所得和人均 GDP 增長不符?
「中國經濟去槓桿化」具體是什麼意思?
接下來國家會拉動哪個領域?我們該怎麼把握和布局?
什麼是你所理解的消費升級?過去十年,哪些消費變化可以稱之為消費升級?

TAG:經濟形勢 | 中國經濟 | 日本經濟 | 經濟危機 | 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