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

公示網址:上海總規2040

此為 2016 年 8 月公示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2017 年批複的為《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相關問題:

如何看待國務院批複《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


有關部門找上門了,刪


沒人邀請,規劃人舔著臉皮湊上來答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總體上意見如下。

1,城鄉一體化只是一句空話。

上海城鄉差異可以說是全國差異最大的,衰敗的鄉村空心化嚴重,但是政府和規划上都對鄉村的發展一筆帶過,每次規劃都是擱置,2500萬人口紅線卡住,3200平方公里建設用地卡住,鄉村永遠都是那些鄉村,基礎設施永遠只解決城區的問題,鄉村一無所有。

2,老年化城市如何打造?

1)、公共設施無障礙設計,不說別的,上海地鐵站無障礙設計都無法做到普及,永遠都有樓梯和無法使用的電梯告訴你,上了地鐵未必能出得來。

2),老齡化侵佔了公共設施,公交車,公園,公共休息區,幾乎大部分公益性設施都被老年人覆蓋,能否打造相對集中的老年社區,一方面便於老年設施的布局,一方面增加公共設施的使用效率

3),老齡化和房價的攀升,導致很多老人獨居在小戶型的公房內,由於沒有電梯,老年人下樓不便,各個小區高空拋垃圾的現象屢禁不止,是否有措施解決這一問題。

3、二胎化社會如何應對

上海的教育資源永遠是賣方市場,原因就是配置普及率相當之低,而託兒所更是非常低下,為了帶孩子,有大量的老人不得不作為候鳥來到上海。他們沒有就業就沒有居住證,也不可能在上海擁有社保。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要麼,配置安全可靠的教育資源,要麼解決常駐人口的福利保障。

4、商住之痛如何解決。

上海商業用房的中位數在3萬-4萬一平米,對應同一區域的居住單價是6萬-10萬。

一方面是大量閑置的商業辦公,一方面是緊缺的住房市場。

一方面是仍在增加的商業辦公產業用地,一方面是斷供的居住用地。

現行的互聯網時代,大大縮減了產業對商業辦公面積的需求,而居住空間由於多項因素,反而越來越兼顧了娛樂,辦公等功能,現在的人均用地指標是否已經落後,商住比例是否應該調整?

5、副中心的產業導入

雖然上海已經算是中國最成功的規划了,但是除了五角場,其他幾個副中心和產業新城的打造依然淪為房地產的狂歡,而非真正的區域中心,因此上海的通勤距離依舊是全中國前列,是否應該進一步規範公司註冊地與實際駐地的匹配,防止一些公司拿了新區的政策卻跑到主城區,使得產業導入成為一場騙局。

6,打破行政壁壘,開放街區應進一步加強執行。

在一些大的產業園區,大學城,包括很多區域的交界處,共享單車在狂歡。

漕河涇產業園區,灣谷科技園,張江園區,公共交通發覆蓋率極低,越是大的園區,共享單車的數量就越多,這充分暴露了交通設施的短板。

上海規劃界翹楚,國康路規劃大廈,每天數以千計的人流從同濟大學站徒步穿越馬路通勤,原因就是同濟大樓幾乎沒有公交車可以直達,這不是規劃界的笑話?

灣谷科技園緊鄰3號線淞發站,但是該站點居然沒有一條道路能夠到達灣谷科技園,必須步行到長江南路才可以,為什麼?確定不是因為三號線是寶山和楊浦的區域界線?


想從這個規劃的本身來評價一下。前一段時間正好看過首爾2012-2030的規劃,可以做一個對比。

首先,首爾是韓國首都、第一大城市,韓國的經濟文化中心。上海雖然不是中國的首都,但是中國的經濟中心。所以,首爾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建設的城市,而上海不是。

首爾常住人口人口在1993年達到1092萬人後,開始出現負增長,2012年人口1044萬,預測2030人口1020萬。上海204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現在人口多少總規里沒有寫,,或者我沒看見)

首爾的規劃面積605.96平方公里,上海規劃面積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內。

首先看一下兩個城市總規的樣子:

這是首爾的,除了第一頁,後面206頁除了個別示意圖,全是白紙黑字。不懂行的人看起來(特別是我還要看外語)真的很累有沒有!

相比起來,上海2040就顯得友好地多了。為規劃專門製作一個「公眾讀本」真的非常贊,一下子就讓公眾有興趣參與了。共64頁的內容也顯得比較濃縮。

但是在內容方面

首爾2030分為:總規報告書,資料集1,資料集2三部分,資料集就是首爾的人口,土地利用,氣候等等各個方面的資料,非常詳盡,查閱起來很方便。

但是上海2040我就看見這三個,沒有看到公示的資料集,查閱相關的數據就很費事(如果有資料集,知道在哪裡的麻煩告訴我,感謝)。

根據評論說明一下:資料集是規劃中必須有的部分,但是首爾的資料集是和規劃一起在網上公示的,獲取起來比上海的要方便。

首爾2030是創新的。關於它創新的方面,規劃里也有詳盡的說明。上圖翻譯過來是:

現行規劃的模式:城市特徵、現狀+首爾未來展望+空間構造+交通、物流等12部分計劃+計劃的實行

首爾2030的模式:城市的特徵、現狀、變化診斷+首爾未來展望+分issue的計劃(福祉、教育、女性產業、就業等5個核心issue)+空間計劃(通過空間使核心問題得以時間)+計劃實現

可以發現,首爾2030完全換了一個思想方式和結構:放棄全盤抓,而是從重點問題下手解決。

上海2040是以目標導向設計的結構,這點也是挺創新的。感覺也不錯,讓人看起來雄心滿滿

下面是兩個規劃對自己特點的說明

首爾2030關於這方面的描述都是文字,我就不截圖了。它的大標題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首爾plan的特徵

1.從規劃初期開始,市民參與規劃

2.issue(重要問題)為中心的目標指向的戰略規劃

3.首爾全部門合力的規劃

4.生活圈規劃作用與機能的強化

5.為規劃的實效性,常設的監督小組和評價體系的運營

(直譯,有點翻譯腔,見諒)

上海2040的特點是這樣寫的

像看政治書一樣啊,淚目。把特點說的更「有特點」一點不行嗎?

再說一點關於市民參與的

首爾2030全是白紙黑字,所以不截圖,只翻譯過來

規劃每個過程的參與主體:

規劃的事前準備:

專家研討:多領域學界、機關、市民團體等專家,首爾研究員

專家諮詢團會議:多領域學界、機關、市民團體

首爾未來形象和分領域重要問題的調查:第一次問卷調查:1500名一般市民,專家、公務員440名

第二次問卷調查:1500名一般市民

大會:專家,一般市民

未來形象、規劃課題的設定:

市民參與團:19歲以上一般市民100名,青少年16名(分成10組討論)

專家諮詢團:20名

核心問題規劃:

市民、專家、市議員、各部部長、首爾研究員等108名

生活圈規劃:

首爾25個自治區的居民代表,公務員

意見收集

上海的是這樣的

我們可以看出

1.首爾2030是市民主體的規劃,市民是各個階段規劃參與的主體。上海2040隻是市民參與的規劃,而且大部分是在草案公示後的馬後炮階段。

2.能夠在規劃制定前參與討論的人里,首爾是一般市民,上海是「有一定社會知名度」的市民。

3.上海的優勢是利用網路與新技術,徵得更多市民的看法。

所以說我覺得,此次「開門辦規劃」,門開的還是不夠大。


FT 發了文章,倒可以當做市場的觀點。

《上海規劃2040》將上海城市發展的目標願景定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全球城市指的是能直接影響全球事務的城市,自然不可能是閉門造車的城市,提到全球城市,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一般是紐約。

紐約可能是全世界最具活力和多樣性的城市,紐約的多元性首先體現在人員構成的多元上。紐約在去年也曾發布過一份面向2040年的城市發展規劃,這份名為《一個紐約:一份強大而爭議城市的規劃》(以下稱《紐約規劃2040》)的制定者們收集了紐約市民對於紐約的印象,城市、多元性和人成為紐約市民選擇最多的關鍵詞。

紐約確實是一座包容的、由無數多元生命個體構成的城市。兩百年前的紐約不過是8萬人的小城,二百年來,紐約的人口增長了一百倍。紐約是許多移民到美國的第一站,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從世界來到美國、來到紐約,為這座城市帶來了年輕的活力、繁榮的貿易和多樣的文化,紐約也是非法移民最偏愛的城市。根據美國的人口普查數據,現在的紐約市民里有37.1%出生於海外,白人僅占紐約人口的44%,黑人、拉丁裔和亞裔佔有近半數的比例。在人口意義上,紐約是一座當之無愧的全球城市。

上海之於中國,類似於紐約之於美國。時至今日的上海是中國的第一大城市,人口、經濟、納稅等多項關鍵指標全國第一。憑藉曾經租界的制度優勢,上海的城市治理以精細化著稱,是多個改革的先行城市,在國企、住房等多個領域為全國提供政策經驗。

作為外來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上海的居住證、外來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政策,也是大城市中相對開明和規範的。2008年,上海啟動「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三年(2008—2010)行動計劃」,大幅調低外來人口子女在滬入學的門檻,時任市委書記要求,在「十一五」期間,上海要保障隨遷子女全部享受免費義務教育。

然而,這樣的上海正在遠去。

2013年,上海的小學招生數達到18.1萬,是近十幾年以來的高峰,但2014年,這一數字下滑為16.3萬,上海的人口一直在增長,下滑的部分自然就是拒絕外來人口子女在上海就讀義務教育的產物。最直接的限制政策是,就讀條件將孩子父母或父母一方持有的居住證件、務工證明年限從1年提高至2年,2015年進一步提高至3年。

上海還曾表示要進一步提升人口發展質量,優化人口結構和布局,明確將選擇性地接納外來人口,也就是通過一套行政化的手段來挑選這座城市需要的移民,不讓他們的孩子在滬上學只是其中之一。

城市由人構成,有人的城市才是繁榮的,城市的存在就是滿足人的需求,為人們在城市裡交流提供便利。歷來城市規劃的思路都是預測人口並據此提供公共服務的前瞻性建設。這有兩層含義:第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城市經營的目標是為所有人提供服務,而不應該挑選特定的人群留在城市;第二,預測人口不是為了控制城市規模,而是為了前瞻性的規劃。

《紐約規劃2040》的核心與紐約的包容性文化是一致的:面對2040年的人口增長和老齡化,紐約必須改善社會和物質的基礎設施,提供足夠的公共服務和就業機會,應對人口的變化。紐約並沒有強調它要排斥哪些人,不會給城市發展加上人為的限制,紐約市政府沒有權力也沒有能力替城市選擇居民。

從紐約的歷史來看,以多元化著稱的「紐約客」是紐約市政府通過一套標準的篩選的嗎?這恐怕是不可能的。多樣性的紐約需要多樣的人才,而人才的挑選則需要由市場的力量來選擇,而非取決於城市管理者的偏好,因為管理者的知識永遠趕不上市場的變化。如果18世紀末的紐約管理者憑藉當時人類的知識,只允許熟練的工人進入紐約,而拒絕其餘的人才的話,還會有後來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紐約嗎?

上海同樣如此,自開埠以來,多元、包容一直是上海最顯著的標籤,上海就是一座因移民而興起的城市。最早的上海只是一個小縣城,而隨著成為通商口岸,大量移民湧入上海,讓上海迅速崛起成為東方巴黎;改革開放後,也正是數以千萬計的外來人口湧入上海,這些人口並不全是精英人才,但他們促成了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經濟的騰飛。從當初的一個小縣城到今天的2000萬人口的城市,兩百年來,從全國各地奔赴上海的每個人,都成為了造就上海城市傳奇的不竭動力。

然而,《上海規劃2040》有一串與《紐約規劃2040》完全相反的刺眼文字:至2020年,將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以內,至2040年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以此緩解人口快速增長和資源環境緊約束之間的矛盾。

人口是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人口是社會的財富。但是,在很多人眼中,人口是負擔,人口會消耗社會資源、導致交通擁堵、擾亂社會治安,低端產業從業人員更是萬惡之源。然而作為中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如果沒有年輕的外來新鮮血液注入,上海早就失去活力了。

從數據上看,上海全市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經佔到人口比例的19.2%,遠高於北京深圳;而據預測,到2020年,上海戶籍人口中超過60歲的老年人將超過540萬,這意味著,如果總人口控制在2500萬,2040年的上海將迎來一個空前的老齡化時代,哪裡還會有什麼多元化和活力?

對於上海而言,更打臉的現實是,如果上海連本國的國民都不願意接受,還談什麼接納世界各地的人們呢?還有什麼資格說要建立全球城市。

我們來看一下《紐約規劃2040》的內容,紐約的城市規劃是圍繞著市民關心的議題展開,最關鍵的五個議題是教育、住房、工作機會、公共安全和健康,無一不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上海規劃2040》中上海居民最關心的目標是環保城市、全球城市、多元包容的海派文化城市、關懷城市和宜居城市,上海居民的覺悟似乎比紐約市民高得不得了。

然而,且不談《上海規劃2040》離多元包容、全球城市相隔十萬八千里,上海市民的覺悟也未必有這麼高,最本質的原因還是《上海規劃2040》根本沒有洞察到市民的需求。上海居民的日常生活的重點、焦慮所在,同樣也是孩子教育、住房、就業機會、身體健康,但《上海規劃2040》回應的很少,並且可以預見,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重點也不會是增加供給,而是排斥外來人口以減少需求。

試圖用量化的標準去考核、選擇城市的居民,是一種過於自負的想像。如果上海希望打造一座真正的「全球城市」,則需要以更加開放的胸懷來面對和接納城市的居民。人類選擇群居、選擇城市生活,本身就是一種用腳投票的行為,因為大家相信人們因聚集而帶來的規模效應。作為曾經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口號舉辦世博會的上海,應該更深知城市規模能給人帶來的幸福。

很明顯,《上海規劃2040》是一份不合格的答卷。到2040年,如果這份規劃像1959年、1986年和1999年的三份規劃那樣,控制人口目標完全失敗(規劃人口控制規模分別為600萬、1300萬和1600萬,實際人口為1000萬、1600萬和2400萬以上),那還算是一件好事,只不過是一份失敗的方案,打的是規劃部門的臉面。

我們也希望,上海關於「2500萬人」的人口控制目標設置,是基於對「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政策的回應,而非真的以此為限度提供公共服務。不然,一場可以預見的、關於公共服務稀缺的災難,或許會在不遠的將來等待著我們。

(註:聶日明是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徐馭堯是復旦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研究生。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bo.liu@ftchinese.com)


大概有三件事:

第一個就是明著說了:京滬永遠漲。但這個漲不會像以前那樣平平穩穩的漲了,而是跳漲,漲的時候2個月翻倍然後剩下幾個月補漲那種。

第二個就是一套房子掛N多戶口的、戶口一直在社區公共戶的可能要倒霉,早做準備吧。

第三個就是上海還是一直歡迎高精尖人才,普通211以下的以及沒家底的就滾吧。

謝謝大家。


這個問題下的幾個答案被屏蔽了。

棒極了,2500萬也要這樣控制哦!


通讀一遍,發現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紅果果的搞以鄰為壑那一套啊……

看來複辟的壓根不是一共,而是我李中堂治下大北洋啊。


現在211研究生就可以直接落戶了……

怎麼可能2500萬


現在看到的基本上所有的答案,都在糾結2500萬這個人口指標,但是這一點其實並不存在什麼問題,沒有必要質疑。

人口與用地規模掛鉤,有明確的國標進行規範,那麼在現在增量規劃轉變為存量規劃的大背景下,大城市的建設用地面積只能不增長或者負增長,那麼與之相應的人口是不可能會有大幅增長的,所以這個數據本身不存在什麼問題。

但這個規劃會帶來一定的政策約束,這也是必然結果。

以及,說一句題外話,作為馬上畢業的規劃學生,看到這麼多連總規的基本概念都弄不清的人在發表評論,突然覺得這個行業真是難做。對城市建設這個問題發表評論的門檻太低,任何人都可以衝上來罵一句規劃做的真爛,不敢想這麼多年規划到底背了多少鍋…


管控超大城市人口,這件事沒有什麼值得陰謀論的,這是和以往的城市發展、區域布局政策一脈相承的

中國城市化(城鎮化)的主要取向,是優先發展集聚程度更高的超級城市,還是優先發展區域平衡的中小城鎮,這是決定性的分野

上一屆中央對這個判斷不置可否,學界也一直在爭論

新一屆中央上台以後,一錘定音,明確選擇了後者

後者的特點也是很明顯的,犧牲了經濟效率,但是遍地開花,離土不離鄉,不會造成大面積的無人區,客觀的來說,京滬對於來自於中小城市的人才,是有「虹吸」效應的

在特大城市和超級城市方面,嚴格控制人口規模,落戶越來越嚴格,並且搬遷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北京市政府和一些高校著手遷移到通州甚至發展保定副首都

在中小城市方面,恰恰相反,完全放開落戶限制,鼓勵流動人口「回鄉創業」,順便消化房地產庫存,搞「三去一降一補」,口號叫「公共服務均等化」,對於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實行「精準扶貧」,安土重遷,鼓勵人口在短距離內流動,而不是到遠處打工

人口集中到大城市,這是經濟力量推動的自發過程,沒有人干預也是會發生的,政府政策自然是要逆著這個趨勢,避免地區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避免「大城市病」

出台這樣一個規劃,和以往的政策在邏輯上是一致的,再正常不過


不要過分解讀總規, 在黨八股的風氣下,總規只是口號而已,目的是向上爭取政策,很多數字和文字,甚至是空間結構,都只是看看而已。


2500萬人口怎麼填滿那麼多副中心啥的→_→


很多回答的人幾乎都沒有查閱過說的人口是什麼人口。大家閱讀理解力是不是有問題?核心指標說的是2040年 常住人口規模達到2500萬左右。先不說左右這個概念是上下浮動多少。單純2500萬常住人口,這個概念值得推敲。上海有2500萬常住人口不代表只有2500萬市民,更不代表只有2500萬人口。誰說在上海的市民就是常住人口?未來如果建立城鎮化目標,首要的就是控制常住人口規模,但是沒說限制人口流入,完全可以蘇錫常或者嘉湖甬戶口。這很矛盾嗎?

其次,2500萬左右,上下浮動也不考慮了?這個也太失偏駁了。

最後,2040年距離現在有24年,2500萬常住人口首先是明確在十三五規劃之中的。也就是說,先完成眼前的,再考慮以後。更重要的是保證當前任務完成,至於2040年,市長都換了好幾個了吧?誰會在意你2016年人口控制指標?若是未來不控制呢?你說,是領導說了算,還是這份文件說了算?

知乎er關心數據推演超過了對時事政治的關心,過分強調了超遠期目標,而忽略了為什麼要制定這樣的規劃目標。有幾個知乎er能說清楚5年後你們在幹什麼的?別逗了。。。就算是發改委也不能說5年後一定會怎麼樣,更別說這樣的文件所設定的指標了。

讀文件關鍵核心是明白他規劃的預期、和政策的搭配。比如有個環外環綠化走廊,你們猜猜最後會搞成什麼樣子?而搞綠化走廊又是為了什麼?

還有,文件中還有上海都市域的概念,估計很多知乎er都不知道為什麼這麼搞了吧?至於規劃中對城鎮化如何運行的模型,估計也沒幾個人會去看。都偏離社會太多了。


上海的郊區和新農村建設晚了江浙5年以上,郊區農村被浙江甩了10條街。

也別太相信所謂的新城副中心,這玩意兒在10年前的規劃就提了吧,現在還是那樣子。

真如說是建得象徐家匯,說了10年了吧,5年後仍然沒可能

通勤40分鐘是個藍圖而已,沒有快速和跳站地鐵怎麼可能,開車限牌而且路面到處堵,東京30年前就有通勤鐵路和急行地鐵了,而這裡還沒看到切實的計劃。

人口方面,我覺得2500萬是靠譜的,上海的發展和產業是有局限的,南京杭州蘇州無錫發展速度更快也很有潛力,人會分流了。有誰為了一個在魔都租個床不要蘇州一個房呢,而且還沒可能解決戶口讓孩子入學。


不請自來,評價總體規劃的合理性,一般是從城市性質出發,分析城市戰略,最後落到最終的規劃方案。評價規劃方案一般從兩個規模和兩個系統入手。


大概看了一下官網的規劃內容,規劃還是有很多方面的,畢竟是外行,不好評價。個人只是覺得比較虛,並未落到實處針對當前客觀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的規劃。再一點規劃還是老思路,重在調控而不是遵從需求。

看了大部分答案,說人口控制這方面的比較多,好像這個標題應該改成"如何評價上海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人口調控方面的規劃"才比較合適……24年!這個規劃周期太長了,未來會發生怎樣的科技變革?有哪些不確定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因素都不得而知,就算把規劃調整為2016-2020,想要大致實現都很難,更別說2040了,所以這個規劃,各位知友看看即可,畢竟只是遙遠的規劃。

最後湊個熱鬧,也說下對人口控制的看法,其實2015年,上海人口就開始出現負增長了,由於房價可能在未來的幾年預期還是會繼續漲下去,生活成本持續走高,私以為未來幾年上海人口可能還是會繼續負增長,何時觸底無法預測 ,影響因素太多了。拋開規劃不談,個人以為上海的人口會先降後升(短期),至於後來怎樣就不好說了,2040年會是一個怎樣光景?或許那個時代地理位置已經不是人們去留的主要影響因素了吧,VR、AR、快速交通以及更多高科技會越來越消弱地理位置的影響。所以啊,千萬不要用現在的眼光設想2040,進而在空中樓閣中做各種精確計算,沒有一點意義

搜了一下,這個話題近期又開始活躍了

如何看待上海把常住人口不超2500萬作為長期調控目標? - 戶籍制度

專家觀點(個人對85萬增量的計算不認同)

梁建章:上海的人口規劃嚴重不足?


解讀|

1、從五大發展理念講起

  1. 更加重視創新發展

  2. 更加重視協調發展

  3. 更加重視綠色發展

  4. 更加重視開放發展

  5. 更加重視共享發展

2、上海總目標城市性質定位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分目標願景用三城,即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來概括。更具活力,更具魅力,更可持續。

它在人居生態環境上確實在做,至2040年,確保生態用地佔市域陸域面積比例在60%以上,森林覆蓋率在25%以上,通過生態保護控制線來維護城市生態格局。

3、規劃中的另一重點在於「1+6上海大都市圈」的劃定,90分鐘出行圈幾乎包攬江浙滬與上海相接近的城市,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可以看到近幾年蘇州房價的大幅度上漲下,嘉興,無錫,南通等等城市的機會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當然,同時機會也帶來房價。

4、人口。

上海2040年人口調控目標定為2500萬,截止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為2415萬,按照這一數據來看,上海市未來直指40年的年平均人口增量僅為3.54萬。在這裡提出兩種看法,一是一大部分的人在批判這一條例完全違背了中國以人為本的意願,這也意味著一個來上海打拚的年輕人想要拿到上海戶口難上加難。這也是這幾年上海外來人才眾多,但是真正想落地生根的年輕人又有多少。另一數據顯示,上海老年人口到2018年戶籍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500萬,那麼直至2040年,上海的人口結構將達到極大的老年化,而創新之城的目標將難以真正落實。

當然也有另一種聲音,上海儘管面臨人口較小的增長空間,但是引進人才的政策力度仍舊高漲,尤其在金融業的發展上,迫切需要更多金融人才。所以,不是不為人,而且為了更好的人。說白了就是擠出低端人口吸引高端人才。

5、用地。

上海規劃建設用地負增長。把人口和用地放在了最後來說也是因為這兩條帶來的眾說之辭太多太多。上海真的缺地嗎?2015年上海的耕地面積仍舊是建設用地的百分之六十之多。上海不缺地。但是就是在土地緊張感的蔓延下,上海7萬,8萬,10萬的地價瘋長,而這一趨勢似乎會繼續延續下去。

業餘|

不喜歡太官方的話,其實我們都能看到對於這一新規的激烈批判。

通俗的講,首先,交通效率的提升,40分鐘內市中心與外郊的相接,加上5個新城(嘉定,松江,青浦,南橋,南匯)的建設,主城區的外擴,不僅僅是交通,醫療,教育,商業發展都將沿著城市化的驅動而外擴。簡而言之,房價的外延增長也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站在規劃的角度上,這也是最好的避免城市攤大餅模式延伸的最好方法,是對目前過於擁擠的主城區的一種疏解。

空間舒適,功能完善,社會穩定,交通便捷,人居和諧。也許這幾句就可以概況人的全部願景。規劃本就是人所編製,同樣還是為了人而編製。從頭到尾,人是規劃的主體,城市規劃也許真的需要城市特點的彰顯,特色的推動。但是,一個四平八穩的規劃,一個引導人與城市更好共存的規劃未嘗不能算好的規劃吧。

引用公眾讀本里的這一段話來結束吧,

「我們希望,未來的上海,建築是可以閱讀的,街道是可以漫步的,公園是可以品味的,天際是可以眺望的,上海的城市表情是大氣而優雅、溫暖而令人愉悅的」。

只有這樣,上海才是人的上海。

內容來自自己的個人公眾號 「規劃僧的碎碎念」

以上。


上海要和誰一起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呢?

控制建設用地,地王一定頻出,房價一定上升。即使是上海喜歡的產業里工作的高端白領,年入普遍超過30萬的金融民工和IT狗們,你們確定自己能搭上上海這個全球收入倒數,支出高企的快速列車嗎?

上海的人文是對誰的呢?上海的開放包容、以人為本又是怎麼落實的呢?

還有人能一邊趕人出去,一邊說自己開放包容?

----

有朋友對上海的收入有些疑問,可能我的用詞略偏激,不過請看citymayors2014年的排名。

Rank Cities Wage index (以美國紐約市為100計算)

    1 Zurich 124.2 蘇黎世(瑞士北部城市)

    2 Geneva 115.4 日內瓦(瑞士城市)

    3 Oslo 110.8 奧斯陸(挪威首都)

    4 Dublin 104.6 都柏林(愛爾蘭首都)

    5 New York 100.0 紐約(美國城市)

    6 Luxembourg 98.1 盧森堡(位於德、法、比利時之間)

    7 Los Angeles 97.0 洛杉磯(位於美國加州西南部)

    8 Tokyo 96.0 東京(日本首都)

    9 Copenhagen 95.7 哥本哈根(丹麥首都)

    10 Chicago 94.7 芝加哥(美國城市名

    11 Helsinki 89.1 赫爾辛基(芬蘭首都)

    12 London 87.4 倫敦(英國首都)

    13 Frankfurt 85.5 (德國)法蘭克福市

    14 Munich 84.5 慕尼黑(德國工業城市)

    15 Berlin 82.1 柏林(德國首都)

    16 Vienna 81.2 維也納(奧地利首都)

    17 Toronto 80.4 多倫多(加拿大城市)

    18 Sydney 79.6 悉尼(澳大利亞一城市)

    19 Brussels 78.2 布魯塞爾(比利時首都)

    20 Montreal 77.3 蒙特利爾(加拿大東南部港市)

    21 Stockholm 77.0 斯德哥爾摩(瑞典首都)

    22 Miami 74.0 邁阿密(美國佛羅里達州東南海岸都市)

    23 Auckland 73.4 奧克蘭(紐西蘭一港市)

    24 Amsterdam 72.7 阿姆斯特丹(荷蘭憲法上規定之首都)

    25 Lyon 70.5 里昂(法國)

    26 Nicosia 69.5 尼科西亞(塞普勒斯首都)

    27 Paris 68.8 巴黎(法國首都)

    28 Barcelona 66.6 巴塞羅那(西班牙東北部港市)

    29 Madrid 64.3 馬德里(西班牙首都)

    30 Milan 59.9 米蘭(義大利)

    31 Dubai 57.8 迪拜(阿聯酋)

    32 Rome 49.7 羅馬(義大利)

    33 Athens 48.6 雅典(希臘)

    34 Seoul 48.2 首爾(韓國首都)

    35 Taipei 43.3 台北

    36 Hongkon38.9 香港

    37 Lisbon 38.6 里斯本(葡萄牙首都)

    38 Johannesburg 37.3 約翰內斯堡(南非東北部城市)

    39 Manama 36.6 馬納馬(巴林國首都)

    40 Singapore34.9 新加坡

    41 Sao Paulo 29.0 聖保羅(巴西)

    42 Ljubljana 28.3 盧布爾雅那(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首都)

    43 Istanbul 25.9 伊斯坦布爾(土耳其港市)

    44 Prague 25.8 布拉格(捷克首都)

    45 Moscow 25.4 莫斯科(俄羅斯)

    46 Santiago de Chile 24.3 聖地亞哥(智利)

    47 Tallinn 22.1 塔林(愛沙尼亞共和國首都)

    48 Rio de Janeiro 21.2 里約熱內盧(巴西共和國的舊首都)

    49 Budapest 20.0 布達佩斯(匈牙利首都)

    50 Bratislava 18.7 伯拉第斯拉瓦(捷克斯洛伐克一城市)

    51 Caracas 18.7 加拉加斯(委內瑞拉首都)

    52 Warsaw 18.4 華沙(波蘭)

    53 Buenos Aires 18.0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首都)

    54 Lima 15.8利馬(秘魯首都)

    55 Kuala 15.7

    56 Vilnius 15.4 維爾紐斯(立陶宛共和國首都)

    57 Riga 15.3 里加(拉脫維亞共和國首都)

    58 Bucharest 13.2 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首都)

59 Shanghai 13.1 上海

    60 Bogotá 13.0

    61 Kiev 11.6 基輔(烏克蘭首都)

    62 Nairobi 11.1 內羅畢(肯亞共和國首都)

    63 Mexico 10.9 墨西哥城(墨西哥)

64 Beijing 10.9 北京

    65 Bangkok 10.9 曼谷(泰國)

    66 Sofia 10.2 索非亞(保加利亞首都)

    67 Mumbai 8.7 孟買(印度)

    68 Jakarta 8.2 雅加達(印度尼西亞)

    69 Manila 7.8 馬尼拉(菲律賓)

    70 Delhi 7.8 德里(印度)


上海城市規劃是亂和燥的,但是,不得不

——————————————————————

上海目前不得不那麼沒有格局的城市規劃

其實城市規劃的東西我看的很少,可以說幾乎沒有,我比較講究美感,但整個城市難以呈現,呈現一角不足以說明,呈現全貌就是俯瞰鏡頭難以描述。我之前看得比較多的是單體建築,最多是建築群,視角上我容易消化,也有對標可參照,但城市規劃就很複雜了,由於城市規劃的複雜性在於權利主體歸屬的複雜,地域的區別,文化的影響,歷時遺留問題,政策干預等等,像上海這樣的城市,很多地盤都是各方利益博弈平衡的結果,然後它又在沿海,天然的沖刷平原地帶,曾經是租界國際都會,現在又要再次充當政治上的盾牌,其複雜性可想而知,很多時候名義上的主導者都無法撬動,而只能是局部手術,盡量優化。

上海是直轄市,各個區行政地位和其它地區地級市一個層次,而各個區之間比方閔行和金山的區長還有高下之分,雖然名義上是平行區。各個區之間為了自己地位,需要不斷引進資金和產業,拉動內需,但條件是要好的基礎設施和其它資源,所以會不斷在形象上加碼,其實好理解,人類拼顏值,城市也一樣,當然光有地標和大型建築仍不夠(很多鬼城是虛假的榮耀),這時候就要講故事,畫經濟流通增長藍圖,就要梳理出帶有故事框架性的東西,比方說我依託幾個名勝古迹,就主打文化,你有幾所大學,就成就學術,他可能貧瘠一點,只有些荒地,那也好辦,快刀斬麻造廠設園,就變成了中國矽谷,為什麼這麼弄,因為一般的吃穿住行都同質化了,一定要有個特色,上頭才會資金政策支持,民眾才會買單跟進。

如此一來,格局變幾乎會自然地呈現。當然這說的都是上海,全國區域內可不一樣,譬如深圳,較之上海是新型的城市,而且是生生劃地造出來的,這其實要相對好辦一點,好比你建一棟新房總是要比改個老房子方便。

城市規劃這種大命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是根本不配來講的,因為我一沒讀過什麼相關方面的書,也沒去過什麼城市,幾乎完全從經驗出發,所以就只能來說經驗之談了,我把範圍縮小一點,不說經濟命脈,只說生活活動,我記得有那麼幾次,我走路,不斷地走路,我又渴又累,身上有錢,卻無奈四周只是長長的圍牆,沒有咖啡屋,沒有小店,那個時候我想起的是我大學裡的中西餐廳,一個很普通的餐廳,我覺得那時候假如有這麼一個所在,躺在一個沙發上,點一杯冷飲,悠哉悠哉,真的是快活似神仙,但是就是沒有。從這點來說,我對於城市規劃是有一點感慨的,我希望對於基本的餐宿用,它們能比較均勻的分布,而且距離尺度能更小一點就最好,但這除了城市規劃主導以外,還有市場自覺形成,商業喜歡扎堆,因為這樣才能積聚人氣,減少宣傳和物流成本,而且也便於政府管理,通常都會形成美食一條街,酒吧一條街之類,所以我知道我有些想法是不好實現的,而且隨著我的本身的境遇變化也會發生改變.

比方說我租房住,我會希望住在周圍餐飲都多的地方,我能有更多選擇,最主要的是我能夠的著,不要跑老遠,當然這也犧牲了安靜和私密,如果我有別墅了有車了,我可能也希望在自留地周邊方圓多少米之類沒有多餘的東西,反正只要我有車,我不會太在乎。我這種一家之言可能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很多人的想法又使開發商定位發生改變,在政府還未想清楚該怎麼來合理規劃,或者說一部分講究GDP的政府,他們可能都會隨著開發商的腳步走了,還談什麼規劃,先划了再說規,可能郊區金山的化工廠就是這樣來的。

我記得有一次一個男生在衡山路那邊等我,我是坐著車過去的,他說那一片住著好多政府官員,這說明他們的眼光還不賴,或者說我也比較好高騖遠,就我到過的上海的地方,我覺得衡山路那一塊地是不錯的,鬧中有靜,可動可靜,也不是景區(景區是營造出來的靜,常年有有人打擾),但顯得開放,不像有些小區那樣深鎖清秋。當然它的缺點是不夠明媚,尤其是陰天和雨天,可能是植被的品種問題。

我拿衡山路來舉例是想反向說明在上海,基於寸土寸金的利益場,我去過的地方難以見到免費的,開放的,非景區的,非公共場館的緩衝之地,我知道這樣說或許有些抽象,你想像一下,在上海的街頭,當你行走了比較久的時候,感到有些疲倦的時候,你能做的是什麼,我通常能想到的是找附近的商場,找它裡面的休息區,但是很遺憾,偏一點的地方沒有商場,繁華的地方的商場不一定有休息區,東方商廈就沒有,或者即時有,因為人集中得多,已經無空缺之地。所以我常聽人說起大城市節奏快,匆匆忙忙,我真想說,還能怎樣,不走的話就只能蹲著或者坐地上了。

因為今天在一號線和九號線之間轉換,站內走了比較長的路,然後因為看到隔壁的飯店的泔水流進下水道,我突然感到不那麼踏實,再看這立交橋,我覺得整個交通系統再加上排污系統都是夾層夾心的,我一方面會佩服人的作為,另一方面卻有一種不那麼踏實的感覺,橫向的擴張我認為理所當然,但縱向的深入,由於學過地理,你了解的,我總覺得不那麼牢靠,當某天開始普及飛行器時,我想我會承受更多的窒息,因為那講意味著原來的夾心又多了,而且還是三維流動的夾心。

有些人會說遵循著經驗和規律來規劃,會有這樣的情況存在,但一般而言,還是會會以超前的眼光來思考,只不過這思考的格局有差異,畢竟人有局限性,也有聰明愚蠢之分。說超前意識,在預埋工程最能反映,你可以想想,城市這麼多人的排污都去了哪裡,你還是難以看到大規模的挖地去開管道疏通管道吧,而建築還在增多,這說明提前規劃還是有的,而且這個是基於未來可能會形成的城市區域預先做好了事,埋管這個是最能反映了。 (埋管和布線,布電纜電線)。

包括總有一陣子上海會連續大雨,都是考驗地下工程,當然地表上的東西也是重重限制,我以前在西安項目,就一個廠區,各個建築之間都要好多限制(安全距離要求),消防就是其中之一,很多小區實際上是不達標的,在中國這種複雜的社會形態,只有出事了才會引起注意,但又忘得快,城市規劃的速度可能都趕不上傷疤的癒合,敷了一點金瘡葯就又得建設了。。


就是告訴你以後郊區市區一樣好,大家都去副城去郊區生活吧,無論在哪兒,40min到市中心哦。而我擔心的只是房價。周邊劃拉幾個副中心,再新推幾個地王,房價又要漲一波,外環六萬不是夢


推薦閱讀:

我想去上海迪士尼玩,住在哪個酒店比較好?
上海的姑娘能有多好看?
在上海寰融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在上海哪裡有好吃的日本料理放題/自助餐呢?
如何看待一上海警察絆摔一抱嬰兒的女子?

TAG:上海 | 城市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