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在各個領域真的出了很多學術界的大師嗎?

經常看到或者聽到「民國大師」這個字眼.相對以前的朝代或者當下.民國真的有很多大師???


中研院第一批院士,數理組是28人、生物組25人、人文組28人。這些才是民國政府公認的大師。

數理組

姜立夫、許寶騄、陳省身、華羅庚、蘇步青、吳
大猷、吳有訓、李叔華、葉企孫、趙忠堯、嚴濟慈、饒毓泰、吳憲、吳學周、庄長恭、曾昭掄、朱家驊、李四光、翁文灝、黃汲清、楊鍾健、謝家榮、竺可楨、周
仁、侯德榜、茅以升、凌鴻勛、薩本棟

以上是數理組28人


物組包括王家楫(動物學)、伍獻文(動物學)、貝時璋(動物學)、秉志(動物學)、陳楨(動物學)、童第周(動物學)、胡先驌(植物學)、段宏章(植物
學)、張景鉞(植物學)、錢崇澍(植物學)、戴芳瀾(植物學)、羅宗洛(植物學)、李宗恩(醫學)、袁貽瑾(醫學)、張孝騫(醫學)、陳克恢(藥理學)、
吳定良(人類學)、汪敬熙(心理學)、林可勝(生理學)、湯佩松(生理學)、馮德培(生理學)、蔡翹(生理學)、李先聞(農學)、俞大紱(農學)、鄧叔群
(農學)

人文組有吳敬恆(哲學)、金岳霖(哲學)、湯用彤(哲學)、馮友蘭(哲學)、余嘉錫(中國文學)、胡適(中國文學)、張元濟(中
國文學)、楊樹達(中國文學)、陳寅恪(史學)、柳詒徵(史學)、陳垣(史學)、傅斯年(史學)、顧頡剛(史學)、趙元任(語言學)、李方桂(語言學)、
李濟(考古學及藝術史)、梁思永(考古學及藝術史)、郭沫若(考古學及藝術史)、董作賓(考古學及藝術史)、梁思成(考古學及藝術史)、王世傑(法律
學)、王寵惠(法律學)、周鯁生(政治學)、錢端升(政治學)、蕭公權(政治學)、馬寅初(經濟學)、陳達(社會學)、陶孟和(社會學)

順帶一提各組候選人名單

人文組(55人):

哲學:吳敬恆、陳垣、金岳霖、湯用彤、馮友蘭、陳康。

中國文學:余嘉錫、胡適、張元濟、楊樹達、劉文典、唐蘭。

史學:陳寅恪、傅斯年、顧頡剛、徐炳昶、徐中舒、陳受頤、李劍農、柳詒徵、蔣廷黻。

語言學:趙元任、李方桂、羅常培、王力。

考古學及藝術史:郭沫若、李濟、董作賓、梁思成、梁思永、徐鴻寶。

法律學:王寵惠、王世傑、燕樹棠、郭雲觀、李浩培、吳經熊。

政治學:周鯁生、蕭公權、錢端升、張奚若,張忠紱。

經濟學:馬寅初、劉大鈞、何康、楊端六、陳岱孫、方顯廷、巫寶三、楊西孟。

社會學:陳達、陶孟和、潘光旦、凌純聲、吳景超。

生物組院士正式候選人分組名單(46)

動物學:王家楫、伍獻文、朱冼、貝時璋、秉志、陳楨、童第周。

植物學:胡先驌、段宏章、張景鉞、劉慎諤、錢崇澍、戴芳瀾、羅宗洛。

醫學:李宗恩、胡正詳、袁貽瑾、馬文昭、張孝騫、湯飛凡。、

藥理學:陳克恢。

人類學:吳定良。

心理學:汪敬熙、陸志偉。

生理學:林可勝、湯佩松、馮德培、蔡翹。

農學:李先聞、俞大紱、馮澤芳、趙連芳、鄧叔群。

胡經甫、劉崇樂、洪式閭、馮蘭洲、劉士豪、徐豐彥、陳世驤、饒欽止、藏玉淦、秦仁昌、黃鳴龍、劉承釗、裴鑒。

數理組院士正式候選人分組名單(49)


姜立夫、許寶蘅、陳省身、華羅庚、蘇步青、吳大猷、吳有訓、李書華、葉企
孫、趙忠堯、嚴濟慈、饒毓泰、吳憲、吳學周、庄長恭、曾昭掄、朱家驊、李四光、翁文灝、楊鍾建、謝家榮、竺可楨、周仁、侯德榜、茅以升、凌鴻勛、薩本棟、
江澤菡、陳建功、熊慶來、周培源、桂質廷、朱汝華、紀育灃、孫學悟、黃子卿、尹贊勛、王竹泉、李善邦、孟憲民、俞建章、孫雲鑄、王寵佑、汪胡楨、施嘉煬、
程孝剛、蔡方蔭、羅忠枕。


這是所謂的民國大師:辜鴻銘、吳宓、金岳霖、林語堂、章太炎、劉文典、陳寅恪、梁漱溟、王國維、熊十力、黃侃、蔡元培、胡適等。

這是同時期的西方大師:恩馬克斯·普朗克(物理學)、尼爾斯·玻爾(物理學)、沃納·海森堡(物理學)、埃爾溫·薛定諤(物理學)、沃爾夫岡·泡利(物理學)、里科·費米(物理學)、保羅·狄拉克(物理學)、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物理學)、康普頓(物理學)、理查德·費曼(物理學)

艾倫·麥席森·圖靈(數學 計算機)、馮·諾依曼(計算機 數學 經濟學)、康根斯坦(計算機)

弗雷德里克·格蘭特·班廷(生物學 胰島素)、亞歷山大·弗萊明(生物學 青黴素)

當然我提到的都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所謂「民國大師」 就算加上@啊勒所說的那些「大師」,也基本可以看出 所謂的民國大師 從學術成就 對當世和後世的影響 對社會發展的推動 和世界領先的學術人物相比 都不值一提。


民國的所謂「大師」是那個內憂外患,鼎沸油烹的時代的最後一塊遮羞布:不能敵國外患,不能定國安邦,不能使民樂業,但是大師可以。

葛劍雄:被高估的民國學術

民國時期是大師眾多、高峰林立的學術黃金時代嗎?除了個別傑出人物外,民國學術總體上遠沒有超越清朝。而今天的總體學術水平,已經大大超越了民國時期。

在社會上出現「民國(小學)教材熱」時,有記者問我:「為什麼民國時的大師會編小學教材?」我告訴他,那時編教材不需要哪個政府主管部門批准,只要有出版社出就行,而出版社對編者是按印數付版稅的。所以編教材的版稅收入一般遠高於學術著作,如果能編出一種印數高、通用時間長的教材,編者等於開發了穩定的財源,何樂而不為?至於「大師」,這是現在對這些編者的稱號或評介,當初編教材時,他們還不具備這樣高的身份,甚至還只是初入職場的年輕人。

近年來,隨著「民國熱」的升溫,一批「民國范兒」的故事流傳日廣,更成為影視作品的新寵。與此同時,一批民國的「學術大師」如出土文物般現身,或者被媒體重新加冕。於是在公眾和年輕一代的心目中,民國期間成了大師眾多、高峰林立的學術黃金時代。

不過如稍加分析,就不難發現,這樣的「黃金時代」的呈現並不是正常的學術史總結研究的結果,或者是相關學術界的共識,大多是出於媒體、網路、公眾,或者是非本專業的學者、沒有確切出處的「史料」、人云亦云的傳聞。所關注的並非這些人物的學術成就,而是他們的價值觀念、政治立場、社會影響,甚至風流韻事。例如,一講到民國學術言必稱陳寅恪、錢賓四(穆)的人大多並不知道陳寅恪究竟作過哪些方面的研究,往往只是看了《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也沒有讀過《國史大綱》或錢穆的其他著作。稱吳宓為「大師」的人根本不知道他是哪一行的教授,只是同情他「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或對他單戀毛彥文的故事感興趣。稱頌徐志摩、林徽因是因為看了《人間四月天》,或知道有「太太客廳」。

  其實,民國期間的總體學術水平如何,具體的學科或學人處於何種地位,有哪些貢獻,還是得由相關的學術界作出評價,並不取決於他們的社會知名度,更不能「戲說」。影視創作可以以民國的學術人物為對象,戲說一下也無妨,但他們的真實歷史和學術地位不能戲說。

  那麼,今天應該怎樣看民國期間的學術呢?

  毫無疑問,這是中國學術史上重要的篇章,是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轉化的關鍵性時期,也是現代學術體系創建的階段,各個學科幾乎都產生了奠基者和創始人,並造就了一批學貫中西、融會古今的大師。

  從晚清開始,西方的自然科學(聲光電化)被引進中國,在回國的早期留學生與外國學人的共同努力下,到民國期間基本形成了學科體系,建立了專門的教學和研究機構。社會科學各學科也是從西方直接或間接(如通過日本)引進並建立的。就是人文學科和中國傳統的學問,也是在採用了西方的學科體系、學術規範和形式後才進入現代學術體系的,如大學的文、史、哲院、系、專業或研究所,論著的撰寫、答辯、評鑒,學歷、學位、職稱的系列與評聘,學術刊物的編輯出版,學術團體的建立和發展。

  以我從事的歷史地理學為例,在中國傳統學術中是沿革地理,屬史學的一個分支,主要是研究疆域的變化、政區與地名的沿革和黃河等水道的變遷,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尚書·禹貢》。而中國傳統的「地理」也不同於現代地理學,只是了解和研究歷史的工具。只是在現代地理學傳入中國後,沿革地理才有了歷史地理這樣的發展目標,才發生了量和質的進步。上世紀30年代初,大學開的課還用「沿革地理」或「沿革史」的名稱,1934年創刊的《禹貢半月刊》的英文譯名還是用TheEvolution ofChinese Geography(中國地理沿革),但到1935年就改為The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國歷史地理)。50年代初侯仁之先生提出創建歷史地理學的倡議,自然是接受了他在英國利物浦大學的博士導師、國際歷史地理學權威達比教授的學科理論和體系的結果。

  民國時間的學術水平如何,就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而言是有國際標準的。儘管有少數科學家已經進入前沿,個別成果達到世界先進,但總的水平還是低的。人文學科的具體人物或具體成果很難找到通用的國際標準,但如果用現代學科體系來衡量,顯然還處於初級階段。如果在中國內部進行階段性比較,則除了個別傑出人物外,總體上遠沒有超越清朝。而今天的總體學術水平,已經大大超越了民國時期。至於傑出的個人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天才獲得了發揮的機遇,與整體水平沒有必然聯繫。而且歷史上出現過的學術天才,或許要經過相當長的年代才可能被超越,甚至永遠不被超越,民國時期也是如此。

  正是由於這些特殊情況,到了今天,民國的學術往往會被高估。因為每門現代學科幾乎都是從那時發軔或成長的,今天該學科的專業人員,除了直接從國外引進的外,一般都是由當初的創始人和奠基者一代一代教出來、傳下來的,這些創始人、奠基者自然具有無可爭辯的、崇高的地位。解放後留在大陸、以後成為大師的學人,大多是在民國期間完成了在國內外的學業,已經嶄露頭角。儘管他們的成就大多還是在解放後取得的,但也被看成民國學術水平的代表。

  歷次政治運動的消極影響和破壞作用更加劇了這樣的高估和偏見。有的學科和學人因學術以外的原因被中止或禁止,形成了二三十年的空缺,以至到了改革開放後這門學科恢復,還只是民國時期的成果獨領風騷,一些學者的代表作還是當初的博士、碩士論文。例如費孝通的《江村經濟》,本來早就應該被他自己的新作或他學生的成果所超越,但由於1952年院系調整時社會學科被「斷子絕孫」作為資產階級反動學科徹底取消。等費孝通當了右派,連《江村經濟》也成作毒草批判,從此消失。由於一部分民國學人成了戰犯、國民黨反動派、帝國主義走狗、洋奴、特務、反革命分子、右派、反黨分子,或者去了海外,他們的論著被查禁,像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几乎一無所知,更不用說更年輕的一二代人。我在1978年考上研究生後,才在專供教師和研究生使用的參考閱覽室中看到一些民國學術著作,而直到1985年遊學哈佛,才有比較全面了解民國學術的機會。

  毋庸諱言,一些人對民國學術的評價、對民國學人的頌揚是出於一種逆反心態。是以此來顯現、批判今天學術界的亂象,表達他們對目前普遍存在的學術垃圾、學術泡沫、學術腐敗的不滿,對某些混跡學林的無術、無良、無恥人物的蔑視。就像讚揚民國時的小學課本編得多好,就是為了對比今天的某些課本編得多差一樣,應該促使我們反思,推動當前的改革,而不是一味壓制這種另類批評。

  當然,輿論與公眾出現這樣的偏差,學術界本身也負有一定的責任。本來,學術和學人的史實、學術研究的成果和水平,應該讓公眾了解,才能獲得應有的尊重,才能充分發揮社會效益。即使是高深、特殊的學問,也應該用淺近的語言、形象的方法向公眾介紹。在媒體出現不實報道、輿論對公眾誤導時,學術界要及時予以澄清和糾正,要主動提供正確的事實和評價。但由於學術界往往脫離公眾,或者不重視社會影響,對一些本學科視為常識性錯誤或胡編亂造的「史實」不屑、不願或不敢公開糾正,以至積非成是,形成「常識」。而一旦傳說被某高層領導認可或採用,不但再也無法糾正,學術界某些頌聖人士與風派人物更會從學術上加以論證和提升,反成了不刊之論。

  例如,在季羨林先生的晚年,從大眾媒體到全社會無不將「國學大師」當成他的代名詞,有時連他的「弟子」也被尊為「國學專家」,甚至「大師」。在學術界、特別是他的同行和學生心目中,季先生當然是無可爭議的大師,但大家都明白他的主要學術貢獻並不屬國學的範疇,而濫用國學實際是貶低了其他學問,如季先生主要研究的印度學和梵文的地位。但誰都不好意思或不願意向公眾捅破這一層紙。當我在報紙上發表質疑季先生「國學大師」身分的文章時,好心的朋友勸我應該給老人留點面子。我說:正因為我尊敬季老,才要在他生前糾正他身不由己的被誤導,而不是在他身後批評。所幸不久季老公開表明了他不是「國學大師」,要求摘掉這頂「帽子」的態度。

  我還看到過一篇「錢鍾書拒赴國宴」的報道,據說他在江青派專人邀他參加國宴時不僅斷然拒絕,而且謝絕來人為他找的「沒有空」、「身體不好」的借口,要求直截了當回復江青「就是不想參加」。一些媒體紛紛轉載,使錢鍾書的形象又增添了學術以外的光環。我覺得這既不符合「文革」期間的史實,又不符合錢先生的行事風格,在看到對楊絳先生的一篇訪談後,更斷定這是誇大失實的編造,就寫了批駁文章發表,此後似乎再未見到這則故事的流傳。

  對先師季龍(譚其驤)先生,又有一些不實傳聞,如毛澤東曾多次就邊界糾紛徵詢他意見,林彪也向他請教歷史地理。實際上譚先生從未有與毛澤東交談的機會,唯一近距離見到毛的機會是參加他在上海召開的一次座談會。但因臨時通知不到,等他趕到會場時座談會已結束,大家留著看戲,他看到的只是坐在前排的毛澤東的背影。所謂林彪求教歷史地理,實際是他奉命為「首長」葉群個別講課,當時他根本不知道這位首長就是林彪的夫人。如果我順著這些傳聞擴展,或者保持沉默,完全可以給後人留下學術神話,並且會被人當成史實。所以我在《悠悠長水:譚其驤傳》中如實揭開謎團,復原真實的歷史。


這樣黑民國時期的各位大師實在是令人不恥。譚先生妄圖拿剛擺脫封建社會不久的清王朝的一幫搞文學的大師與整個歐洲發展了數百年完善體系的科學家作對比,這種對比在橫縱方向上有什麼意義?論民國時期的大師,必須要把當時的國家條件加以考慮好么?沒有魯迅,胡適先生們的奔走呼告,沒有孫中山先生,李大釗先生們帶來的先進理念,中國近現代會是什麼樣子可以想像。如果要談理工科,只能說短短數十年中,中國的各位大師將各個學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建設難道不值得尊敬?想想清朝覆滅時中國科學各個方面的樣子,再想想新中國成立時中國科學各個方面的樣子,難道不是各位大師的努力?翁文灝,章鴻釗,李四光等各位先生對於地質學的貢獻;竺可楨,李憲之等各位先生對於氣象學的付出;葉企孫,吳有訓,吳大猷等各位先生之於物理學的推動;范旭東,侯德榜等各位先生對於化工業的發展;蘇步青,陳省身,華羅庚等各位先生於數學方面的不懈追求等難道都是虛無么?或許他們對於國際上的影響力不如同時期歐美的各位大師,但是他們對於國內的科學技術推動程度難道不值得推崇么?建國後的三錢等各位大師難道又不是在民國時期懷著一腔熱血奔赴國外學習的么?貶低民國時期的大師實在是否定中國科學體系的發展,將他們的成就當做是歷史進程上的必然更是可笑至極,他們為中華崛起耗盡的畢生心血更不能被隨意抹黑。


你們列民國大師的時候是不是少了某些領域

還說什麼民國大師不能敵外患不能強國,敢情日本人是大清擋住的?

就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這種大師夠民國吹到下世紀。

比朱德能打的起碼還有九個。


在民國,識字率(基本等於能寫自己名字)不到20%,有的調查甚至低到10%以下

能上大學的,不說萬里挑一,也是千里挑一。稍微有點成就就超越平均水平一大截。

從西洋學點新鮮詞就是大師了。

現在,連做乞丐都要識字,大學升學率50%,你想當大師?太難了


別的領域不敢說太滿,文學大師的話爆當代個三十五十條街問題不大


看到某些答案和評論,只想說無知者無畏。


謝邀,那些大師的出現主要是由於填補了各項學科的空白,現在的學者只能研究細枝末節的東西了,要論學術素養,還是越往後的人越牛。


至少毛主席是政治大師,軍事大師這點毫無爭議吧!還有,江總書記也是民國時期的大學生。


20世紀初的時候三流的物理學家做著一流的物理工作,無非是趕上了經典物理學垮台新的物理學體系還未形成的好時候,民國的大師來由大抵也差不多。


只有一個魯迅


是出了不少大師。

很多人認為這些大師還不夠牛逼,所以要出來黑他們一波。

這裡面的邏輯我實在是看不懂。

正常邏輯應該是「我們缺了理工科大師」

而不是「為什麼你們這些文科大師不去搞數學物理?」吧?

人家只擅長這個啊。


新中國廣泛普及教育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比別人多讀一兩本專業書籍就能忽悠一大片的時代,一去不返了。


民國大師主要是在舊的學術體系崩潰之時受到西方觀念影響建立起了新的學術框架。現代多數學科的開創者都在那個時代,自然大師多。

有回答說西方物理學大師如何如何,那同樣是因為物理學在19到20世紀的巨變啊。

當然,現在有些人吹捧民國大師,完全是獵奇式心態,還有些人夾帶私貨表達對某組織的不滿,那是仔細一想就明白的。


簡單說文史哲方面的「大師」,把以前一個文章搬過來。

我要是說,他們這些大師的研究到了今天很多具體領域的研究至少是存在問題的,是不是有人要來批判我一番?

那麼,民國這些學者,我佩服他們什麼?或者他們有什麼值得敬佩?

中國傳統的經史子集都很發達,放在今天來看就是文科方面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那些成果缺乏一個系統的,相對的完善學術體系,比如文學批評史,古代文學批評的古籍除了《文心雕龍》(書不錯,可是年代偏早,六朝以後的文學不大可能去批評吧?),很難找到涉及面廣,內容豐富,體大思精的書了。難怪黃侃在北大用的就是《文心雕龍》上這門課。中國文學批評思想觀念散落在各種專著(各種詩話,詞話等等),書信,詩歌等等之中,遺產內容豐富卻少有完整的一套體系。近代的學者的意義,恐怕就是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學術體系。

題主談到了,陳寅恪,我佩服他什麼?大家都知道他會好幾門外語和死亡的語言,覺得很牛逼的樣子。其實,他去外國學習西方一些史學觀念和理論,當時西方研究中國學術佔有話語權。所以,必須會幾門外語。因為,陳寅恪感興趣西北輿地,所以會好多「死亡」的語言。陳寅恪最大的學術貢獻恐怕不是「自由思想,獨立精神」,而是去把西學一定程度上借鑒了過來,豐富完善中國歷史研究的系統。

既然提到了「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不得不提王國維吧?王國維「二重證據法」,恐怕今天也是研究歷史的一個基石。王國維的詞學理論,紅學思想,甲骨文研究等等,哪一個放在學術發展角度看,不是先驅?

還有傅斯年的話「雙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答案」。胡適的「哪怕真理窮盡,進一寸有一寸歡喜」。顧頡剛說的,「學問上是沒有止境的,如果得到了止境就等於自己的墮落」……每個人的話對於今天學者來說都是振聾發聵。

他們不少人有流學出國經歷,陳寅恪、王國維、傅斯年、胡適、湯用彤、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說明他有一定文學貢獻)王力、趙元任、梁啟超、李濟、吳宓、聞一多……他們的這留學經歷說到底就是學習借鑒西方學術思想與體系,從生吞活剝,生搬硬套逐漸到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系統的過程。

古代的經史子集變成了文史哲,並且底下不斷細化細分,說到底這改變就是近代學者的功勞,他們具體研究也許會存在問題,但是恐怕這些領域是他們開拓的,他們是先行者,他們具體哪一步走錯了,這裡我們要正視,他們很多人走的大方向沒有錯,至少今天我們還在他們的路徑方向上面前行,方向沒有大的改變,只是我們今天學者走的更遠了。

那些民國大師貢獻在哪?他們無非是給文史哲的先驅,貢獻了現代學術的框架體系,他們個人精神固然有學習的地方,但是他們的路也要我們繼續走下去!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


中國人拿科學類諾獎的,國籍全是中華民國,包括80年代的化學獎李遠哲。而且楊政寧還可稱為物理學史上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另外菲爾茨獎也是偉大科學家的標誌性獎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培養在美國的人比民國時期更多,誰行?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你們這些後輩扌少了我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社會主義,居然不認我是大師,斯大林呢,給我叫來?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主席,我也無奈呀,這些傢伙扌少了我們的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 ,唯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唯物史觀,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還有斯大林體制,五年計劃後就沒我什麼事了,居然認一些野路子做大師,敢情文史哲的爸爸不是馬克思主義?你們的文科教科書這麼快就忘了扌少誰的了?

馬克思,恩格斯一同打了個噴嚏


時局動亂 新舊更替 西學東漸

新的觀點和主張更容易被接受和傳播 大師就顯得多些

當然 亂七八糟的人肯定也不少


在我看來,所謂民國大師幾乎都是偽大師。


那些文人真的沒多大用

理工真的在造勢方面差他們數籌

拿庚子賠款學文學 哲學的渣渣


推薦閱讀:

為什麼雖然現在社會中堅階層往往是民國時期地主家庭的後代,但社會文明程度卻達不到民國的水平?
民國時期處於戰亂時代,為何能夠大師輩出?
台灣人真的都很看不起大陸嗎?
怎麼樣評價大清和蔣介石政權中間那段北洋政府?
如何評價宋子文?

TAG:歷史 | 中華民國 | 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