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餘涅槃是否存在第八識?

我個人理解,第八識和第七識是常相續也常相依的,所以即便到無餘涅槃,此二識也不應該斷滅,因為第八識是世俗諦的主因,它如果斷滅,勝義諦也無從安立,所以《成唯識論》上說:「撥無二諦,是惡取空」。同時第八識內有共相種子,一旦斷滅,那一人入無餘涅槃,一切眾生的共業也應當斷滅,因此我推測,即便入無餘涅槃,此二識也不會斷滅。

可是窺基法師這段話讓我有點動搖,感覺他的意思是說,入無餘涅槃,第八識是會斷滅的,論文如下,

《成唯識論述記》卷3:「論。勿阿羅漢至無餘涅槃。

述曰。無第八體。即阿羅漢無識持種。於金剛心正斷此時。即便應入無餘涅槃。以有漏果盡。無識持種故。

勿阿羅漢得有此事。故不得捨第八識體。」

這段話我是不是理解錯了?窺基法師是說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會斷滅第八識嗎?


請結合上下文和成唯識論原文來理解,本來法義就深,加上古漢語十分簡練,沒有實證就很容易弄錯。

窺基大師在這段解釋了玄奘大師《論》中:「然阿羅漢斷此識中煩惱粗重究竟盡故。不復執藏阿賴耶識為自內我。由斯永失阿賴耶名說之為舍。非舍一切第八識體。勿阿羅漢無識持種。爾時便入無餘涅槃。」

阿羅漢的解脫是舍離執藏,並不是舍離持種的第八識體。

我們對照問題里《述》里這段的完整版:「論。然阿羅漢至為內自我。述曰。下結正義。且如初釋。直往菩薩八地已去。非是此中阿羅漢攝。有種染故。三乘無學方名為舍。第二師釋。直往菩薩八地已去。是此中攝。故總說言阿羅漢舍。斷種永伏現行煩惱。皆已盡故併名為舍。

論。由斯永失至第八識體。述曰。不復執藏說名為舍。非是第八識體全無名舍識也。全無第八於理何違。

論曰。勿阿羅漢至無餘涅槃。述曰。無第八體。即阿羅漢無識持種。於金剛心正斷此時。即便應入無餘涅槃。以有漏果盡無識持種故。勿阿羅漢得有此事。故不得舍第八識體。此中說舍唯約執藏。以過重故。不約能所藏以為舍也。」

所藏」的意思,則是指種子在生起現行時,會受到能熏的七轉識雜染法的熏習,受熏之後的新種子仍然會回藏於第八識心中;這個時候新種子是能藏,而第八識則是種子所藏之處;而「執藏」的意思是說,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為我,對於自我的虛妄生起種種的貪愛、執著不舍,因此就稱為我愛執藏;這個時候第七識是能執,第八識則是所執

另外還要糾正您的一個誤解:您在問題里說:「一人入無餘涅槃,一切眾生的共業也應當斷滅。」——山河大地等器世間色法,是共業有情之如來藏所共同變現與執持者,也屬於如來藏所變現出來的相分;因此阿羅漢滅盡十八界入無餘涅槃,並非滅了器世間山河大地等五塵,他們所滅之十八界法中的五塵,乃是六根六識與內相分六塵中的五塵,但他們入滅後,外相分的五塵仍然是存在的;但是阿羅漢們於無餘涅槃位之如來藏,不再執持器世間的緣故,器世間之地水火風一定會受到影響而變化;但是究竟受到什麼程度的影響,唯有佛地才能究竟了知,不是我等能以意識心可以任意揣測的。 也就是說,有情各自的如來藏共同作用變現、執持器世間,而無餘涅槃位的如來藏的種子不起現行,不再執持器世間,但這不妨礙其它的有情如來藏執持器世間,成就祂們的共業。

推薦資料:http://www.fojiaotv.net/a06/57 http://www.fojiaotv.net/a06/58

《三乘菩提概說》 應修一切種智(上)(下)

http://www.hymzw.net/epaper/029/ep02908.htm

般若信箱 問九


肯定存在,否則斷滅空。感覺很多錯誤的理解,都出自對「識」字的錯位,還有斷句不對,應該屬於文字障。各人因緣不同,理解就不同。之前也愛糾結這些文字,目前不這樣糾結了。心中要堅信大乘佛菩提道的第一義諦。


第八識獨存即是無餘涅槃,舍第八識的意思是只舍其名,不舍其體。經論依據參考以下:《成唯識論》卷3:「然阿羅漢,斷此識中,煩惱麁重,究竟盡故。不復執藏,阿賴耶識,為自內我。由斯永失,阿賴耶名,說之為舍。非舍一切第八識體。勿阿羅漢,無識持種。爾時便入,無餘涅盤。」

《成唯識論述記》卷3:「全無第八,於理何違。

論:勿阿羅漢至無餘涅盤。

述曰:無第八體。即阿羅漢無識持種。於金剛心正斷此時。即便應入無餘涅盤。以有漏果盡無識持種故。勿阿羅漢得有此事。故不得舍第八識體。此中說舍,唯約執藏。以過重故。不約能所藏,以為舍也。」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6亦說:「又真實理門。末後一剎那。亦唯第八識無覆無記。入無餘依。」

又楞伽經明確說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另外無餘涅槃境界第七識也是滅掉的,唯余第八識。滅盡五蘊十八界的境界叫做無餘涅槃,第七識屬於十八界中的意根,是必然滅掉的。


是的,您並未理解錯,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八識永滅。

「若聖弟子將入無餘涅槃界時。所有一切善及無記諸法種子皆被損害。由染污法種子滅故。不復能感當來異熟果。亦不復能生自類果。當知是名第四損伏。所謂永害助伴損伏。」《瑜伽師地論》卷51 (CBETA, T30, no. 1579, p. 584, a10-14)

這也是菩薩和聲聞的差別所在。

「如經言。若菩薩住般若波羅蜜。由非處修行能圓滿修習所餘波羅蜜。何者非處修行能圓滿修習所餘波羅蜜。謂離五種處。一離外道我執處。二離未見真實菩薩分別處。三離生死涅槃二邊處。四離唯滅惑障知足行處。五離不觀利益眾生事住無餘涅槃處。聲聞智慧與菩薩智慧差別云何。應知由無分別差別不分別陰等諸法門故。由非一分差別通達二空真如。入一切所知相故。依止一切眾生利益事故。由無住差別住無住處涅槃故。由恆差別於無餘涅槃不墮斷盡邊際故。由無上差別實無異乘勝此故。」《攝大乘論》卷3〈依慧學勝相品8〉 (CBETA, T31, no. 1593, p. 128, c27-p. 129, a10)

佛、菩薩無住處涅槃,即為真如。

「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成唯識論》卷10 (CBETA, T31, no. 1585, p. 55, b16-19)


學唯識要知道,佛說唯識的道理。講唯識是說修行人通過轉識成智,可以成佛。佛是無餘涅槃。而阿羅漢是有餘涅槃,還差的很遠。那麼再說八識,藏識,是源於最初的一念不覺。一念不覺,萬法橫生。七識、六識、前五識同時建立。無餘涅槃是究竟成佛,就是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也就是說,不覺稱八識,覺了稱佛智。進一步說,佛就是眾生,眾生是佛。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迷惑的佛。生佛不二,唯有覺與不覺。

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佛說識,最終目的就要轉識,讓眾生成佛。

就說這些,更多的是自己去悟。


佛學的識,首先是具體的非抽限定,是非先驗的而是來自內六處外六處的【觸】。

眼與色,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此為佛學的內六處外六處對應的十二處。

佛學的識,首先是一種心理與生理共同的感知,但是心理與生理共同的感知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是一種非穩定的狀態。

佛學的識,會使凡夫升起愛與取的之心。心懷愛相於胸者,凡夫見色則失正念,感而執著於心,又對此存念戀慕。凡夫由色生其種種痛苦、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惱苦。如是積苦,稱為遠離涅槃。

修行人於色不為所染,修行人見色而護念,感色而無執心,又對此不存念戀著。修行人恰如見色,如行出世間之受者,彼之苦消滅而無積。彼如是以正念遊行,如是於苦無積,稱為近於涅槃。

佛學的識,不是一種西方哲學體系的邏輯思想模式。佛學的識,是修行人通過修行體證,認知到【識】是心理與生理共同的感知,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是一種非穩定的狀態。修行人認知到【識】不可存念戀著,心懷愛相於胸者,害心增加,彼心受惱苦。

通過此種思維模式,修行人才真正的達到了【佛學之識】的真知、正解、正念。

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6 冊 No. 0006 相應部經典(第35卷-第41卷)

第九 二法(一)

[0090a07] ※二

[0090a07] 「諸比丘!為汝等說二法,對此當諦聽。諸比丘!以何為二法耶?

[0090a08] 三

[0090a08] 眼與色,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是。諸比丘!此稱為二法。

[0090a09] 四

[0090a09] 諸比丘!或有如是言:『余置此之二法,以示說他之二法。』此唯是彼之語量。雖遇他之問,而亦難圓其所答,更陷於困迷。

[0090a11] 五

[0090a11] 何以故?諸比丘!此猶[1]如處於非境。」

〔九三〕第十 二法(二)

[0091a02] ※二

[0091a02] 「諸比丘!緣二法而生識。諸比丘!如何緣二法而生識耶?

[0091a03] 三

[0091a03] 以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眼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色亦是無常、變壞、異 [P.68] 變之質。如是此等二法為動轉、消散、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則眼識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凡於眼識之生起為因為緣,其因與緣亦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諸比丘!依無常之緣所起之眼識如何成為常住耶?諸比丘!凡此等三法之合會、集結、和合,諸比丘!稱此為眼觸。眼觸亦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凡於眼觸之生起為因為緣,此因與緣亦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而諸比丘!依無常之緣所起之眼觸如何為常住耶?諸比丘!觸而感受、觸而思考、觸而識知,如是此等之法亦為動轉、消散、無常、變壞異變之質。

[0091a11] 四

[0091a11] 以耳與聲為緣而生耳識……

[0091a12] 五

[0091a12] 以鼻與香為緣而生鼻識……

[0091a13] 六

[0091a13] 以舌與味為緣而生舌識……

[0091a14] [P.69] 七

[0091a14] 以身與觸為緣而生身識……

[0092a01] 八

[0092a01] 以意與法為緣而生意識。意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色亦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如是此等二法是動變、消散、無常、變壞、異變之質。意識亦為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凡於意識之生起為因為緣,其因與緣亦為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諸比丘!依無常之緣所起之意識如何是常住耶?諸比丘!凡此等三法之合會、集結、和合,諸比丘!稱此為意觸。意觸亦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凡於意觸之生起為因為緣,其因與緣亦為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而諸比丘!依無常之緣所起之意觸如何為常住耶?諸比丘!觸而感受,觸而思考,觸而識知,如是此等之法亦動轉、消散、無常、變壞、異變之質。

[0092a09] 九

[0092a09] 諸比丘!如是緣二法而生識。」

第二 所攝取(二)

[0096a01] ※二

[0096a01] 時,尊者摩羅迦子,來詣世尊住處……

[0096a02] 三

[0096a02] 坐於一面之摩羅迦子,白世尊曰:「大德!願世尊為我簡約說法,我聞世尊所說之法,當獨自遠離其他,不放逸,精進專而住。」

[0096a04] 四

[0096a04] 「於此摩羅迦子!汝年老朽,已達壽高年邁之老齡,年少比丘若請『垂教簡約之教誡』,則我對彼等,當以何相告耶?」

[0096a06] 五

[0096a06] 「大德!我雖年老朽,已達壽高年邁之老齡,大德!仍請世尊簡約說法,善逝!簡約說示法。想當了知我世尊所說之意義,想當為我世尊所說之法嗣者。」

[0096a08] 六

[0096a08] 「摩羅迦!汝於此作如何思惟?對此等未見、未曾見之眼所識之色,汝今亦未曾見、以後對此等亦未曾見,於此,汝有起慾念、染、愛情否?」

[0096a10] 「大德!不然。」

[0096a11] 七~一〇

[0096a11] 「對此等未聞、未曾聞之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

[0096a13] [P.73] 一一

[0096a13] 此等未識、未曾識之意所識之法,汝今亦未曾識、以後亦未曾識此等,於此,汝有起慾念、染、愛情否?」

[0097a01] 「大德!不然。」

[0097a02] 一二

[0097a02] 「摩羅迦子!又此,汝於法見聞感識,所見為如所見,所聞為如所聞,所感為如所感,所識為如所識。

[0097a04] 一三

[0097a04] 摩羅迦子!汝於法見聞感識,見者即如所見,聞者即如所聞,感者即如所感,識者即如所識。是故,摩羅迦子!汝不為貪瞋癡所累,摩羅迦子!汝以不為貪瞋癡所累,汝不戀著於此見聞感識。因此,摩羅迦子!汝不在此世、不在來世、不在兩界之中間,此為苦惱之滅盡。」

[0097a08] 一四

[0097a08] 「大德!我世尊簡約所說之意義,已精細識知。

[0097a09] (一)懷愛相於胸者,見色則失正念,感而執著於,又對此存念戀慕。由色生其種種痛苦、貪欲,害增加,彼受惱苦。如是積苦,稱為遠離涅槃。

[0097a12] (二)懷愛相於胸者,聞聲則失正念,感而執著於,又對此存念戀慕。由聲生其種種痛苦、貪欲,害增加,彼受惱苦。如是積苦,稱為遠離涅槃。

[0098a01] [P.74] (三)懷愛相於胸者,嗅香則失正念……

[0098a02] (四)懷愛相於胸者,味味則失正念……

[0098a03] (五)懷愛相於胸者,觸觸則失正念……

[0098a04] (六)懷愛相於胸者,知法則失正念……

[0098a05] (七)彼於色不為所染,見色而護念,感色而無執,又對此不存念戀著。恰如見色,如行出世間之受者,彼之苦消滅而無積。彼如是以正念遊行,如是於苦無積,稱為近於涅槃。

[0098a08] (八)彼於聲不為所染,聞聲而護念……

[0098a09] [P.75] (九)彼於香不為所染,嗅香而護念……

[0098a10] (一〇)彼於味不為所染,味味而護念之……

[0098a11] (一一)彼於觸不為所染,觸觸而護念之……

[0098a12] (一二)彼於法不為所染,識法而護念之……

[0098a13] 大德!我世尊所簡約說示之意義,於是已精細了知。」

[0098a14] 一五

[0098a14] 「善哉,善哉!摩羅迦子!汝摩羅迦子對余簡約所說之意,已精細了知是為甚善。

[0099a02] (一)懷愛相於胸者,見色而失正念,執著而感色,又對此存念戀慕。由色生種種痛苦、貪欲、害增加、彼受惱苦,如是積苦、稱為遠離涅槃。……乃至……

[0099a05] [P.76] (※二)彼於法不染,識法則護念,無執以感法,又對此不存戀著。恰如識法,行出世間之受,彼之苦消滅無積。如是彼以正念而遊行,如是無積苦,稱為近於涅槃。

[0099a08] 摩羅迦子!對余此簡約所說之意義,應如是精細而見。」

[0099a09] 一六

[0099a09] 時,尊者摩羅迦子歡受、隨喜世尊之所說,即從座起,禮拜世尊,行右繞禮離去。

[0099a11] 一七

[0099a11] 時,尊者摩羅迦子獨自一人,遠離其他者,不放逸,精進專而住。不久,良家之子等,為此能由在家而出家得度,對無上梵行之終末(羅漢果),於現法實現、自證知,於此逮得而住。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0099a14] 一八

[0099a14] 尊者摩羅迦子,成為阿羅漢之一。


《心經》有解。不贅述


神馬涅槃都有第8識,所有眾生都有,阿賴耶識是根本,第8識都能斷滅了,徹徹底底徹頭徹尾的斷見。前面的朋友說了,轉識成智,一真法界,都在,都挺好,一切平等,何來這個生那個滅的?


推薦閱讀:

見道是不是必須得具備宿命通?
悟道,悟的是什麼?
中國現在有什麼唯識宗的寺廟嗎?如果現在沒有,將來會不會出現?
監寺之後是不是往住持、方丈進修?
佛學中的佛經,教義近年來是否在發展?

TAG:佛教 | 佛學 | | 佛理 | 唯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