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居建築保留在當下城市中,有必要經過翻修後重生與利用嗎?其利與弊何在?


1 多數情況下,有必要保留古民居。

2 為什麼呢?

2.1 首先,目前整個中國的城市中,留存古老民居的數量是很少的,保留和翻修它們並不會成為負擔。

2.2 對於現代城市,古民居的主要問題在於經濟上的建築容積率不足。古民居多數位於老城區,也就是市中心,被拆除的古民居主要是為了建造更多的房子。但對於城市本來也有低密度區域的需要,特別是很多城市的老城中心,密度已經偏大,不宜再建高樓,此時保留古民居,而不是拆掉建新樓,在規划上市合理的。

2.3 從建築本身的品質和趣味性上來看,古民居能留存下來的,很多都質量不錯,工藝精美,值的保留。

3 翻修和再利用當然是必須的,因為建築物這種東西,不是小古董可以擱家裡藏著,隨便幾棟民宅就是幾百平方用地,幾百萬的市值,特別是在舊城中心的,不拿來做商業利用實在是太浪費了,也無法維持房屋日常維護的成本。所以幾乎所有要保留的古民居,都會拿來改造再利用。

像上海的新天地,南京的1912,成都的錦里 寬窄巷子,都是很好的商業化案例。

維修翻建再利用是不可避免的。

4 中國近現代以來,大大小小的城市都經歷了很多次的翻新,從五口通商開始,民國,解放後,改革開放後,基本上大量的古城和古民居都被拆除殆盡,所剩下的寥寥無幾。應該說,並不是每個古城都值得全面保留,很多古城的多數老房子,是需要被改建的。比較好的古城像北京,蘇州,杭州,是值得大規模保護的。但實際情況是,基本都拆乾淨了。

所以現在還剩下一點點的古民居,應當儘可能保留、修繕、再利用。

有百利而無一害。


題主提出這個問題,想必是覺得現在的許多古建被翻新後,失去了原來古樸的氣息,才有這樣的困惑吧。對於古建築保護的問題知乎上也有不少,題主可以參考這幾個回答的內容,加深對古建築保護問題的理解。中國有哪些現存的宏偉至極的古建築? - 歷史日本古建築為什麼看起來很新? - 建築學

言歸正傳,我明確的回答題主的問題,很有必要!很有必要!很有必要!

歷朝歷代,都有進行對前朝的建築開展保護和翻新的工作,如果一個古建築歷經千年而從未被翻修,那無論是多麼精巧的木構、石構建築,都會殘破不堪,岌岌可危,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有沒有必要翻修,而在於如何翻修!

首先,我們應分清什麼是需要保護的古民居。古民居除了那些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之外,其餘大部分都是普通居民自住的房屋。前者除了國家級、省級文保單位外,一般的市縣級文保單位的保護情況也是很讓人擔心的。後者的保護則完全取決於所有者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經濟水平了。這兩類都是保護中的重點。

接著,我們來看應該如何保護。一個古民居,如果不去翻新,不去保護,就會是這樣的,主題結構殘破,雜草叢生,成為危房。

在翻修的過程,我認為,有一個案例是我極為認可的,那就是位於浙江杭州法雲村的,安曼法雲酒店。保留了村落的整體格局,保留了古名居,保留了院落。每一棟民居外表看起來,真可謂「修舊如舊」,寂靜簡樸。但是,內部卻能將新中式建築風格發揮到極致,低調的奢華,讓人們不禁讚歎,中式的典雅足以媲美任何歐式的繁複。

普通的外立面

普通的石板路

普通的房子

然後我們來看一下內部!

先上這麼多圖吧。

我絕對不是在做廣告,安曼是個世界級的奢侈度假酒店集團,完全不需要我幫他們宣傳。然而我欽佩他們對待歷史,對待文化,對待村莊的態度。他們買下了林隱寺邊上的這個村子,沒有拆掉一棟房子,而是讓每個民居融貫煥發。他們開起來了酒店,沒有修上高高的圍牆,讓酒店成為少數人的專屬的享受,而是大開酒店的大門,開發式的管理,除了房間和獨立的院子不能進入,其他地方都可以隨便參觀。

這才是對待歷史應有的態度!讓更對的人感受,體驗。

所以,修復古名居,需要有一種尊重歷史的態度,時刻明白,修復是為了延續歷史,而不是抹殺歷史!

那怎麼修?

在外立面上,一定要選取和原本建築相一致的材料,保持原有的外觀風格不變。即使是傳統的夯土牆,現代技術也能夠很好做出結實堅固的現代夯土牆,住建部還專門出台過《新型夯土綠色民居建造技術指導圖冊》。

在結構上,保持原有結構類型不變。傳統民居,能夠留存的現代的,原始結構設計必然都是非常合理的,否則早就已經坍塌了。對於已經損壞的主要承重結構,應該果斷更換。至於在材料的選擇上,應該儘可能維持原有材質。

在室內裝修上,應該允許有多樣化的選擇,允許融入現代建築的元素,通上下水、電、信,這對於滿足那些有居住需求的民居是必不可少的。安曼向大家展示了,傳統的建築也是可以很好的安裝現代電器的。

總之,翻修古民居是一件難度很大,也很需要態度的工作,需要有專業的設計師進行設計建築設計,並嚴格施工,才能實現。


城市老建築的精髓不僅是建築本身, 建築依然被延續其功能,有人住才賦予了建築生命及魅力,也是文化的延續。不覺得安曼是個好案例,5000多一晚的最低價格,建築雖有品有格,但缺少人文情懷。巴黎街頭的老建築留存至今,依然有坐在露台上喝著咖啡看著報紙的居民,依然有抱著牛皮紙袋裝著法棍推門而入的時髦女郞,是建築讓城市人精神延續,還是人將建築的生命力點燃,兩者或許是相互依存的。這裡想起麗江的建築,納西族的村落原住民已不在,村落石板路溪流再美也無法掩蓋流於商業化的沒落。規劃好建築與人的和諧,延續的不僅是建築的生命,更是一種文化的保留及尊重。


沒必要,想想當年北京城是怎麼保存下來的。


其實問題的核心不在於有沒有技術進行維修,大家也想去維修,關鍵在於產權問題!!!產權問題!!產權問題!!比如當年成×把三套民居整體搬走,就引起了民憤。好吧,我們現在假設一下吧,你在農村裡面閑逛,發現異常結構精巧的民居或者祠堂,這個時候你想維修開發成旅店或者景點,和誰談?和村委會?和當地民政局?當地文物管理部門?這個步驟結束了,正式開始維修了,這個時候村裡就有人站出來,說這個祠堂是屬於當地所有村民的,祖上十八輩子都是他們的,你要給他們補助,不然就上訪;好了經過幾年時間花時間花精力來進行修繕,成了當地一處著名景點,這個時候就有人來發帖,國家這麼精美的古建築怎麼可以用來做商業用途啊,怎麼可以用來賣咖啡用來賣茶葉啊,當地文管過來認定此處屬於國家多少級省級多少級文物,,,,前面都嘩啦啦啦


傳統建築中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意向,要尊重。

另外,個人認為若有可觀的價值,是要必須保護的。這裡說的價值是對於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研究與傳承價值。對於中國古建築的研究,實物是很重要的。若研究價值不高,儘可能的去尊重她,在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情況下進行合理保護與利用,當然最好不過了。


非常有必要,鄉下的老宅子都快要爛光了,有些都是清末的,現在都成柴房豬圈了,好可惜


題主問的是利弊,那我就簡單分析一下利弊吧。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同時又包含眾多的民族。民居建築也十分具有地域特色。

有利的地方:

還記得小的時候收藏過一套郵票,相信有有集郵愛好的八零後都知道「中國民居」86年發行全套21枚。

其實郵票上的民居,除了比較發達的長三角地區有所保留之外,其他地方目前已經不多見了。

民居之所以各具特色,是與其生活的地域,文化,宗教,氣候等分不開的,在二戰後現代建築思潮大統一之前。世界各地的建築也十分不同,它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活特徵。這就好比生物學上所說的生物多樣性一樣。

建築的本質,建築界討論了好幾個世紀也無定論,但幾乎全世界建築師公認的是建築的地域性必須予以保留。


1在這個問題上真是完蛋了2歷史遺迹為什麼一定要利用,為什麼一定要有用3修舊如舊,呵呵4暫時想到這麼多


拙見。

一方面是保留的,這是有一定的價值的,畢竟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還是需要有一些歷史的東西。然而,在時間中,房屋必然破敗,尤其是國內的木質結構,會隨著時間損壞老化腐朽,常年的不修葺,最終房屋破壞,和早年拆除,結局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所以,想要保留,就必然需要保護。

然後是關於利用。沒有在利用的房子除了土地、空間上的浪費,破損的速度會更快。所以,適當的休憩重利用也是一種保護行為。之前做相關課程調研的時候,也會看到一些地方為了使得老房子更加具有人氣,逼迫住戶住著不準遷出,雖然房屋確實可以得到相對保護,但是對於住戶來說,設施陳舊不便利等問題確實對他們生活質量造成了影響。

不過,也有壞處啦,就是原始風貌的破壞,比較這樑柱已經百年,換掉了的也是變成穿著古裝的現代建築。甚至有些裡面已經是水泥構築了。其實還是覺得蠻可惜的吧,比較還是會有些破壞。不過,可能也是無可奈何的吧。


從保護傳統文化的角度上說,的確是有這個必要的。

建築也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而且能保存於世的建築大多是集古代高度智慧於一體的結果。但是說到民居,讓我想起歐洲的古堡,買的便宜用的貴。

但是對於民眾來說,傳統民居那是情感與人生的集合體,能傳承還是傳承的好。


我國的情況與國外不同

古建築(民居亦或宮殿)在建設的時候並不是以永恆存在為追求的,而是當世之使用(具體參照「華夏意匠」)。導致保護難度較高(實物較少)。

而且,我國如今沒有民間主導的,專業性的保護團體。導致政府所引導的保護主動性不足,在與經濟發展對立時,保護必然被犧牲。

民眾意識。民眾意識在西方有時都成為問題,我國還有很長路要走。

等等

最重要的是,改造性的開發與保護很難權衡。譬如:一個廢墟,放在英國就是按照廢墟來保護,保護完還是廢墟。

在我國想這樣做的難度很大。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王澍在洞橋鎮文村所主持設計的農居群落?

TAG:城市 | 建築 | 建築設計 | 民居 | 中國古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