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日本武士階層?

想了解日本武士階層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數百年來日本人的高度自律和集體主義在他們身上是如何體現的?以及切腹自盡這種效忠手段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書記關注的問題能答一定要答,不能答開腦洞也要答。

樓上講的很不錯,不過有點長,我試著做一個濃縮一點,通俗一點的版本。

眾所周知日本自飛鳥時代開始派遣遣唐使全面學習唐朝的經濟文化政治等諸項制度,並且在本國創立了以班田製為基礎的律令制度。然而在公元九世紀,唐朝因為潘鎮割據和農民起義而走向衰落,隨後同樣的問題在日本重演,不堪重負的農民紛紛放棄土地而逃亡(當時天皇的統治僅限於平安京附近,九州四國,奧羽等地仍然是化外之地),大和王國的稅收隨之崩潰,政府不得已頒布了「三世一身法」,部分承認了土地私有合法性,然而收效甚微。於是在公元743年,聖武天皇將「三世一身」改為「永年莫取」,班田制徹底解體,而國家的軍事制度「軍團制」也一併消失。

所謂軍團制,就是從班田制下的農民中以免稅為條件徵發一部分人,這些人自備軍糧與武器,擔負維持治安,與蠻夷作戰等任務。軍團制消失以後,日本各處馬黨、海賊四起,社會治安陷於崩潰。朝廷於是改軍團製為募兵制,讓地方上的富農、郡司、官吏等以「健兒」身份招募軍隊,這也就是後世武士的雛形。(記住這些軍隊的直接領導是地方,屬於私人軍隊)

同時,在朝廷上層,國家職位逐漸被貴族家族所壟斷,政治走向「家職化」。伴隨著私田制的出現,上層官吏紛紛招募農民,為自己開發私田,莊園由此形成。官吏原本佔有的土地被稱為「自墾系」,後來開發、兼并的土地被稱為「既墾系」,還有一些富農自己開墾的莊園為了躲避國衙掠奪,會向公卿、寺社進貢換取對方保護,這些莊園被稱為「寄進系」。

上文提到,健兒的身份多是地方豪族,這些人有一定的田產,可以負擔馬匹,鎧甲,成為戰鬥主力,而他們招募的士兵被稱為「郎黨」,跟隨健兒作戰。隨著這些人在軍事上的地位不斷加大,朝廷為了拉攏起見,開始把地方上的職務,如押領使、追捕使等,以及低級的中央職務,如京武者、軍曹等賜予這些人,因為官位低下,也將這些人統稱為「侍」。

攝關政治後,大批皇族和公卿被排擠出朝廷,被迫前往地方任職,被稱為「臣籍降下」,以平高望王為例,他所擔任的職務為「上總介」,也就是上總國總理。平高望為人公允,做事嚴謹,加上血統高貴,很快得到了上總乃至整個關東健兒的效忠,由於朝廷對關東並不重視(關東很遠),平高望以及他的家族逐漸掌握了整個關東的軍政權力。

平高望的例子也正是武士集團的最佳代表:以具有高貴血統的貴族為棟樑,以地方豪族為枝幹,以郎黨隨從為葉片,紮根地方,逐漸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大樹。同樣的例子還有齋藤利仁(北陸)等。

平將門之亂-鎌倉幕府時期的歷史樓上說的很好了,我就不再贅述。

需要注意的是,鎌倉幕府是一個不成熟的幕府,它對上沒有定位好天皇的地位,對下沒有處理好武士的利益追求,從而導致南北朝混戰,鎌倉滅亡,室町幕府建立。

然而室町幕府嚴格的說並不是一個中央政府,它充其量是由眾多守護大名參與的鬆散聯盟而已。隨著雄才大略的足利義滿,靠殘酷手段維持統治的足利義教等人的去世,在室町幕府光環掩蓋下地方大名的衝突不斷加劇,隨著應仁大亂的爆發,日本陷入了更加殘酷的戰國亂世。

綜合武士崛起的歷史以及兩個幕府的興亡可以發現,武士的根本利益在於地緣利益,也就是對更多土地的追求,一切紛爭由此而來。戰國結束後,德川家康通過對上建立一個佔據絕對優勢力量的中央幕府,對下實行分封制的手段(幕藩體系),成功維持了三百年的統治。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江戶幕府時期徹底剝離了武士的在地性(對土地的直接權利),把武士變成享受國家俸祿的特權階層,這也是江戶幕府得以長期存在的原因之一。(和天朝把總參,總後,總裝分開是一個道理。)

最後回答題主的後面兩個問題。

①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安土桃山時代,日本是沒有什麼「自律性」可言的,這時日本普遍的道德觀還停留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時代。日本的集體性來源於家族化生活的傳統(上文提到了一點)。由於日本長期處於極其貧窮的狀態,個體必須依附於集體才能得以生存,血緣和地緣成了最好的紐帶,家族由此形成。對武士而言,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家長制。家族的族長(家督)對族人擁有包括生死大權在內的完全統治權。

至於自律性,個人認為應該是在江戶時代形成的。因為依靠力量獲取生存資源的時代已經過去,幕府為了統治便利,強行要求武士和平民遵守某些規則,久而久之規則變成了社會的默認習俗,自律性由此形成。

PS:關於日本人民族性的形成本人不是很了解,懇請方家指正。

②關於切腹

可以考證切腹起源於平安朝末期,第一人是「鎮西八郎」源為朝,此人被流放到伊豆後與當地官員起了衝突,隨即用短刀切開腹部死去。因為日本人將腹部視為靈魂所在,切腹自殺是使靈魂獲得解脫的最佳形式。因為謝罪而切腹,取得是「將靈魂拿出來展示」的意思。切腹在鎌倉時代開始盛行,到江戶時代形成完整的切腹-介錯規則。

不過,切腹並不是作為效忠形式而出現的(人都死了還效什麼忠。。。)。切腹是武士比較光榮的死法(最光榮的是戰死沙場)。因為失敗而承擔責任自殺,在各國軍事史上都是很常見的事情,切腹不過是一種比較奇葩的手段而已。

(好像我寫的也挺多的)


日本武士階級的形成歷史,有時間再答。

一、武士的出現

說道日本武士的出現我們就不得不說一下莊園公領制,所謂莊園公領制是一種介於土地純公有制與純私有制之間的土地制度。在莊園公領制度中,莊園與公領並列存在,莊園是私有的,而公領則是以前的公田(莊園公領制之前,日本實行班田制)由於中央不再過問公領事務,因此公領實際上就成為了國司的領地。

在莊園公領制之下,莊園的土地享有不輸(免稅)不入(國司無權干預莊園內部事務)的特權,同時負有按時交稅的義務,
而只有獲得了不輸不入特權的莊園才是被合法的,因此為了獲得特權,也為了對抗國司,莊園領主不得不抱大腿,他們選擇將土地贈送給中央權門勢力,仰其成為領主,而他們自己則作為庄官實際支配這莊園,因此形成了明確的階級層次,即領主—庄官—被剝削的農民。對於莊園而言,不僅莊園內部具有矛盾(階級層次之間的矛盾),莊園外部也有矛盾(即中央權門間、地方領子間以及莊園與國司之間的矛盾)。

而同樣作為與莊園並存的公領,不僅也具有階級層次,同樣也具有內外部矛盾。

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莊園與莊園、莊園與公領之間明爭暗鬥,莊園主之間經常動用武力爭奪土地,而莊園與領主之間同樣具有武裝鬥爭,國司以武力強行進入莊園,莊園豪族主動襲擊國衙。由於雙方都有抱大腿,因此各方之間衝突激烈,但又勢均力敵,誰也干不掉誰(主要是莊園與國司之間),而雙方又都希望找到一種超出當時地方水平的有組織的強大武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武士應運而生,最開始主要是土地上的百姓被武裝起來,沒事時干農活,打架時拿武器,後來則變成了職業的武士。

二、武士開始形成正式的武士階級並最終建立政權

話說武士出現後,慢慢的開始由分散走向集中,小的抱大的,大的吃小的,最終大家聚集在一個地區最強大的的豪強旗下,形成了武士集團。而武士集團最後又集中在了源氏與平氏兩大家族之下。

我們所說的武士階級一般以武士政權的建立為其形成標誌。那麼武士政權又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

根據沈仁安先生的《武士階級形成史論》一文,他將武士形成為一個階級並建立政權這一過程,大體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土著擴張階段,939年平將門之亂以前;

第二、對抗朝廷階段,平將門之亂----1028年平忠常之亂;

第三、充當鷹犬階段,平忠常之亂----1156年保元之亂、1159年平治之亂;

第四、形成新貴階段,保元、平治之亂----1185年平氏滅亡;

第五、建立幕府階段,平氏滅亡----1192年源賴朝任征夷大將軍。

土著擴張階段

話說恆武平氏始祖高望王,於889年被賜予平姓,下放關東,任上總介,脫離皇室而列為人臣。本來呢這只是朝廷加強東北邊防的一個措施而已,誰知道高望王任期滿後賴在這不走了,利用這兒遠,朝廷鞭長莫及優點,平氏在這鳥不拉屎的邊陲搞起了勢力擴張,

怎麼擴張呀?首先生兒育女呀,高望王這老色鬼光兒子就生了8個,到其子代,勢力已達於上總、下總、常陸,8個兒子中,有3人任鎮守府將軍,到其孫代,勢力更擴大到下野、相模、武藏、陸奧等地,這就是人多力量大。

其次聯姻,與地方豪強進行政治聯姻,也就是賣女兒啦,

最後就是打架了,不僅打外面,還窩裡斗。比較有名的就要數將門了不僅敢發兵打自己的伯父兼岳父等一堆子親戚,還時不時插手一下其他豪族與國司之間的鬥爭。

總之就這樣經過平氏三代人幾十年的奮鬥,平氏形成了稱雄坂東,足以發動反亂的實力。

對抗朝廷

我們現在總說這男人有錢了就變壞,你說恆武平氏現在又有錢又有勢力,還有一堆土豪朋友的支持,還能坐的住嗎?

939年,常陸國新資族藤原玄明不服從國司,「素為國之亂人,至官物叫柬把不濟。行文多次,竟敢對抗不服」,於是被國司藤原惟幾派兵追捕,結果玄明就跑到了將門的據點下總國豐田莊求救,將門一看這還得了,奶奶個熊,我的人你也敢打,於是一不小心就率兵打了常陸國衙並奪取了印鎰,而這個時候好基友武藏權守興世王一看打勝了就建議將門攻佔整個坂東,「既已背朝廷,取常陸,則掠取坂東,其罪亦同」。將門一聽,咦,有道理。於是一揮兵就佔領了下野國。至此,將門己控制了下總、常陸、下野、上野四國,於是將門又一不小心就登基稱皇了。

朝廷一聽這還得了,東海、東山道追捕使給我打,什麼!沒有出發,參議、修理大夫藤原忠文你也給我去打,狠狠地揍一揍將門,於是藤原忠文的討伐軍浩浩浩蕩蕩的出發了,但到達坂東時將門已被平貞盛與藤原秀鄉的聯軍打敗。而將門首級被送至京都,掛於東市廣場示眾。平將門之亂結束

1028年還是恆武平氏之人,平忠常又發起了一次叛亂,小常同學也不是蓋的,第一次朝廷討伐討3年也沒打贏它,最後還是聽說朝廷派出了自己以前的主人源賴信來討伐自己,自己投降了。

從平將門與平忠常的叛亂中我們可以看到幾點,第一,叛亂的活動範圍皆發生在偏遠的關東地區,第二,目的明確:以武力奪取地方政權,對抗朝廷,建立政權的目標越加加成熟。第三,兩次叛亂皆形成了一支有組織的武裝力量,作為奪取政權的工具,如驅使、從類、伴類

特別是從二、三點來看,即從奪取政權的明確目的即階級意識,與具備獨立的武裝力量及主從原則在武力編組中開始起作用這兩方面看,應該說武士作為一個階級似已初步形成。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它又是不成熟的。

從政治上看,奪取政權仍屬於初步嘗試。因為他們這時的目的僅限於地方政權,還沒有奪取全國政權的明確意識。

從組織形態看,雖然主從原則開始在編成軍力上發揮作用,但尚未形成嚴格的規範。這不僅表現在伴類的集合離散(如將門稱新皇帝,8000伴類離去,最後所剩不足1000人,以至被平貞盛等擊敗),而且驅使從類中也經常出現投敵的情況。與以後以嚴格的主從關係和家屬結合原理編組的武士隊伍相比,尚處於某種自髮狀態。

但是,即使武士奪取的是地方政權,也畢竟宣告了它作為一個階級開始形成,並登上歷史舞台。而也正是這兩次反叛將武士作為一個組成部分被引進了王朝國家體制

充當鷹犬

平將門、平忠常之亂的失敗,讓武士們意識到守於落後邊遠之地是無法進入中央政界的,武士自身的發展也必須藉助於朝廷的威望。因此大家開始選擇投靠權門,藉機發展。

其中源氏與平氏先後走上了這條發展之路,

源氏投靠攝關家,為攝關政治的確立立下汗馬功勞。同時利用與攝關家的關係,歷任攝津等國的國司,積累了蓋世之財,它有意識地挑動反亂,製造出征機會,名正言順地組織地方武士,並成為院的近臣,上升為新的權門。

其中尤以前九年之役(1051一1062)和後三年之役(1083一1087)最著名,在這兩次戰役中源氏憑藉在戰場上優越的表現以及源賴義與源義家威望贏得各地武士紛紛投奔,在這一時期,源氏取代平氏成為以關東為基地的最大武士團,而這個武士團的組織形態已具有主從原理與家族原理相結合的雛形。後三年之戰中義家與其弟義綱反目的事情,更是表明為保護自己從者的利益而不惜兄弟相爭,也就是說主從關係高於血緣關係。

為尋求進一步的發展源氏由畿內向關東伸展勢力,隨後成為天皇的近侍、院的近臣,已接近於構成一個獨立的新權門。然而源氏在源義家死後開始衰敗,究其原因我們就會發現義家時,源氏還沒有形成了組織嚴密而有強大制壓力凝聚力的政治軍事集團,因此不足以對付公家的各種陰謀詭計,而容易被分化利用,各個擊破。

與源氏衰落相反,平氏的勢力開始上升。它也走上了躋身貴族世界,充當權門鷹犬的道路。不過與源氏不同他們的發展道路正好與源氏相反是從關東向京都發展。平氏在向中央政界發展的途中,利用院的殊寵,歷任畿內及瀨內地區多地國守,在西國培養自己的武士團。

形成新貴

這一階段通稱平氏政權。然而,平氏雖為武士 ,但他不是以武士身分,而是以新的貴族身分掌握權力的,因此不是獨立的武士政權。

平氏利用保元平治之亂即皇室內部對立和攝關家內部爭權鬥爭以及1159(賓士元)年爆發平治之亂,迅速成為京都最有力的武士團的首領,晉陞貴族,奠定掌權的基礎。而正是通過這兩次戰爭,武士一躍成為左右政局的決定力量。

但是由於日本貴族森嚴的門第觀念,武士地位依舊很低,平氏平清盛並沒有立馬升進高位,他對院依然具有極強的依賴性。而是再次努力12年之後,平清盛才逐步升為太政大臣(輔佐天皇的最高官職),由此獲得了任官敘位的決定性發言權。

但是平氏政權並不是獨立的武士政權,首先其政權的存在是以與院相結合為前提的。因此,嚴格地說,平氏政權是平清盛與後白河院的聯合政權。其次,平氏政權是王朝國家體制的變異,平清盛利用自己的外戚身份才成為實質意義上的最高權力者,並且其依舊依附於舊體制之上,並沒有真正的脫離舊體制。

這種政體並沒有解決王朝國家包含的各種矛盾,相反增力了武士與其他權門之間的矛盾。

建立幕府

這裡的幕府指鎌倉幕府。鎌倉幕府是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武士政權,從這個意義上說,它的建立是武士作為一個階級形成的標誌。

1180年至1185年,源賴朝先後滅掉了源義仲和平氏,結束歷時五年的全國性武士集團內戰,並以武力征服全國,先後迫使後白河法皇承認他對東國的實際統治權,對全國派遣守護地頭權,以及軍事委任權,大家注意這裡是使用武士集團的武力征服了全國喲,真正的武力奪取政權,而不是像平氏政權那樣依賴於院,最終在全國性內戰中成立的鎌倉幕府

於之前的政權不同,鎌倉幕府具有獨立於朝廷之外的完備的幕府機構,一個獨立的不受朝廷的牽制和干涉,獨立地行使對全國的指揮權,控制分布於全國的御家人的行政機構。

其次,在內戰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總領製為基礎的御家人制,這是一種主從原理與家族原理相結合的統制武士的制度。

至此日本武士階級正式形成。


武士是土地私有化過程中產生的,當名主兼并大量土地,擁有大量的佃農或下人時便會逐步脫離農業生產活動而具有武士化的可能性。武士,即武者顧名思義就有具有一定武裝能力之人,在土地私有化後,土地所有者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武裝化,最終成為武士,並且這些武裝力量也逐漸被上層領主利用作為自己的武裝而成為自己的侍者。


百度,維基就行。 需要注意下,武士和武士道不是發展完善的過程,而是內涵和定義不斷變化的過程,要分時期看,比如戰國時代,江戶時代,大正時代。

而「數百年來日本人的高度自律和集體主義精神」並不持續存在,也和武士道畫不上等號。

題主認為切腹是效忠方式,可能是知道了法國公使事件。當時的宣傳,是為天皇而死,可以進神社受供奉,而死於敵手是可恥的,才會造成一直到二戰時期「搶死」的現象。

事實上,在絕大多數歷史時段,賜切腹只是一個體面的死刑,和賜白綾,鴆酒一個意思。切腹也沒有藝術作品裡那麼體面,再勇敢的人也是人,也需要介措,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自縊。

前一陣日本有個採訪,問街頭年輕人會不會為國家而死,一個少年的回答很巧妙:

「需要平民赴死的國家還是自生自滅吧。」

軍國主義時期的日本,青年軍官可以受所謂的武士道精神煽動,「下克上」殺死長官然後切腹自盡。如果你認為日本現代化的成功,國民的素質水平是仰賴於幾百年來的某種精神影響,那就大錯特錯了。

看看朝鮮和韓國還不明白嗎?

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經濟環境,民主開放的社會環境,普遍的開化教育,才是根本。


謝邀~

我覺得,這麼學術的問題,而且還是一個很熱門的點,古今日外其實已經有很多研究資料夠你喝好幾壺的了,要找答案幾乎易如反掌,為何不去看看書反而在這裡問?

我看還是太懶~

我也懶,所以我指推薦你一本書:《菊與刀》~看完你就了了~


推薦閱讀:

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後白河法皇為什麼不自己掌握軍隊,而依靠源氏、平氏呢?
感覺電影中那些日本武士揮舞自如非常瀟洒,那麼武士刀一般的重量是多少?
以日本戰國時代武士軍團的戰鬥力,放在中國古代的大陸上是否能所相匹敵?
劍道架勢有哪幾種?
武田勝賴為什麼最後不降伏於織田信長以此保全家門?

TAG:日本文化 | 武士道 | 日本武士 | 武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