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登陸艦/兩棲攻擊艦的定義與作用是什麼?與輕型航母有什麼區別?

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因為許多登陸艦很像小航母。那麼它們為什麼會被設計成這樣?它們和普通航母又有什麼區別?


蟹咬。

還是先從大小平頂船們的歷史扒起吧~ ~圖片全部搜自度娘~ ~

【一】大平頂逆襲史:一種艦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歷史的行程

今日看來風光無限的航空母艦,在誕生不久的1920年代顯得頗為寒酸:英國海軍最早的航空母艦是噓噓巡洋艦/客輪改裝的,美國海軍最早的航空母艦是運煤船改裝的,日本海軍最早的航空母艦雖然不是別的船改裝而來、但也不過是條不到萬噸的小船。

圖1.英國海軍噓噓巡洋艦改裝而來的「暴怒」號航空母艦

圖2.美國海軍運煤船改裝而來的「蘭利」號航空母艦

圖3.日本海軍「鳳翔」號航空母艦

然而,當初看來很不起眼的航空母艦,卻是海軍裝備史上逆襲最快的艦種:在短短二十年之內,航空母艦就從小雜魚成長為水面艦艇之王。航空母艦逆襲得如此之快,倒不是因為人類的船舶工業和造艦技術有了什麼劃時代的巨變,而是因為航空工業突飛猛進,把飛機從掛點手榴彈、低速且短腿、只能幹點偵察騷擾工作的小蒼蠅,變成了可掛載重磅炸彈和魚雷、高速且長腿、可以對海陸目標發起致命攻擊的猛禽。航空母艦的逆襲,正是得益於飛機的崛起。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會以「1922年五強簽署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只對主力艦(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與航空母艦的單艦噸位和總噸位作了限制」為由,來證明「航母早在誕生之初地位就很高,僅次於甚至不亞於主力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確對航空母艦的單艦噸位和總噸位作了規定、而未對巡洋艦和驅逐艦等非主力艦的總噸位作明確的限定(對這些非主力艦隻籠統地規定了單艦噸位上限和火炮口徑上限),但沒有限制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尺寸、機庫尺寸、升降機數量和載荷等與航空作戰能力緊密相關的性能,卻規定了其搭載火炮的口徑和數量上限。這也就意味著:列強之所以限制航空母艦,看重的不是「航空母」,而是「艦」、是能夠搭載大口徑火炮的艦體;為了防止別國以航空母艦的名義搞一批超級巡洋艦出來鑽空子,所以五強才把航空母艦放進條約里限制一番。

日本的「赤城」「加賀」、美國的「列剋星敦」「薩拉托加」等由條約廢棄艦改造而來的航空母艦,最初都保留了與重巡洋艦主炮相當的8吋級別的重炮。從1920年代各國海軍的演習安排來看,此時的航空母艦實際上承擔的任務也與巡洋艦差不多,主要就是為主力艦隊偵察放哨,故而可視其為放大了艦體、強化了航空偵察能力的特種巡洋艦。

圖4.三層飛行甲板狀態的「加賀」號航空母艦,注意其第二層飛行甲板前端舷側的雙聯裝200毫米主炮炮塔

圖5.「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遠處)與「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近處煙囪中間塗黑色識別帶),注意其艦橋和煙囪前後的雙聯裝203毫米主炮炮塔

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列強備戰的步伐不斷加快,航空工業也不斷取得進步、艦載機作戰能力日益強大、不斷摔死淹死燒死的飛行員也為後人積累了寶貴的教訓。與之相應地,航空母艦及其艦載航空兵的相關戰術也逐漸明晰,美、日、英三家都開始探索以航空母艦及其艦載航空兵為核心的新戰法,而戰列艦仍作為另一核心(甚至是主核)而存在。(次一等的法、意海軍就沒太多心思和閑錢玩複雜的新戰法了,至於其他國家,基本可視為沒有海軍、甚至根本就不是國家。)

到了1930年代末、1940年代初,在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印度洋的廣闊水域上,英、日、美三家的航空母艦和艦載機部隊先後投入真正意義上的實戰,並奪取了戰列艦的水面艦艇之王的地位。儘管如此,二戰中也不乏航空母艦被艦炮擊沉的戰例,至於被潛艇幹掉的航空母艦就更多了,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被航空兵幹掉的,可以參考我被封老號的回答《幹掉一艘航母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擁有什麼樣的火力?承擔什麼樣的損失? - 楊愛紅的回答》。

縱觀航空母艦的逆襲史,我們可以看到:一種艦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歷史的行程。對航空母艦這一艦種來說,推動其走上水面艦艇之王寶座的關鍵因素,正是航空工業高速發展這一歷史行程。一旦歷史行程的推力減弱或者轉向,航空母艦的命運就可能發生重大轉變。比如冷戰之初,核武器出現而戰略導彈技術尚不成熟,航空工業還無法為海軍航空兵提供適合航母作業、能搭載戰略核武器的噴氣式飛機,於是陸基戰略空軍崛起、大大地擠佔了海軍的預算;國會老爺們在圖紙上畫了一個圈,便擊沉了「合眾國」級航空母艦。後來呢,國會好歹又同意繼續造航母了,海軍內部又出現了核潛艇尤其是搭載彈道導彈的戰略核潛艇來分預算,「企業」級核動力航空母艦隻造了1艘就沒了下文,造了4艘常規動力的「小鷹」級航空母艦之後,才恢復建造核動力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可以說,航空母艦的興衰榮辱,幾乎完全繫於航空工業的發展水平。二戰以來,幸而航空工業仍在不斷進步(相應地不斷有飛行員摔死淹死燒死、尤其是在噴氣式飛機剛上艦那幾年),制空權仍然是其他常規作戰行動的基礎,故而航空母艦仍能維持水面艦艇之王的地位。

【二】小平頂重生記:艦啊不知道,命運不可以預料

了解了航空母艦的歷史和現狀,航空母艦的定義也就明確了。在1922年簽訂、有效期至1936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中,航空母艦被定義為「用來從事戰鬥目的、排水量超過10,000 噸(10,160 公噸) ,明確只用來搭載飛機的艦船;飛機由此起飛並降落;其搭載的武器不得超過本條約第一章第九條和第十條所做之規定」。之後於1930年簽訂、有效期至1936年的《倫敦海軍條約》則修正為「所有搭載飛機作為武器、飛機可由其上起飛和著陸的、用於戰鬥用途的水面艦船,不論其排水量如何」(並且將其火炮口徑上限由8吋/203毫米降至6.1吋/155毫米,但仍未對飛行甲板、機庫、升降機作出任何規定)。

從上述定義來看,一艘船之所以能被稱為「航空母艦」,其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搭載並起降固定翼戰鬥機、進而奪取戰區制空權的能力。要搭載固定翼戰鬥機,就得有機庫;要起降固定翼戰鬥機,就得有飛行甲板;至於奪取戰區制空權,這個就因(敵)人而異了,對高烈度作戰來說,起碼也得64機編隊才放心,對低烈度戰鬥來說,16機編隊可能就足夠了。所以呢,某些航空母艦的指標定得很低,也就有了「輕型航空母艦」。輕型航空母艦仍然是戰鬥艦艇,其航速得要足夠快、跟得上艦隊。美國在二戰期間建造的「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就是其典型代表。為了快速擴充海航兵力,美國利用「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艦體修改設計得到了「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航速可達32節(將近60千米 /時)。「獨立」級可跟上「埃塞克斯」級大型艦隊航空母艦,有力地配合了後者的海上征戰。

圖6.「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卡伯特」號

此外,美國在二戰期間還大量建造了由商船修改設計而來的「護航航空母艦」。除了尺寸和噸位更小、結構強度採用商船標準外,護航航空母艦與輕型航空母艦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航速。比如著名的「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其航速只有18節(約33千米/時),並不適合參與艦隊對抗,主要干點為商船隊護航、反潛、運輸飛機和部隊之類的工作。由於身嬌腿慢,如果遇上敵方主力艦隊就可能遭受重大損失。

圖7.「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米森灣」號

這個指標的高低,實際上也是跟著航空工業的發展水平走的。二戰期間能夠搭載幾十架、上百架活塞-螺旋槳飛機的「埃塞克斯」級大型艦隊航空母艦,在進航空工業入噴氣式飛機時代之後,所能搭載的艦載機數量迅速下降,並且需要加裝蒸汽彈射器和斜角降落甲板之後才能滿足噴氣式飛機起降需求。1960年代初,手握「中途島」級、「福萊斯特」級、「企業」號等大玩具的美國海軍,乾脆把剩下的「埃塞克斯」級中的8艘派去搭載反潛直升機充當反潛航空母艦、甚至還有3艘派去充當兩棲攻擊艦。

圖8.改劃艦種為兩棲攻擊艦的前「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拳師」號

「埃塞克斯」級這樣的大平頂尚且如此,那些艦體過小、不具備改裝價值的輕型航空母艦和護航航空母艦,命運又將如何呢?

艦啊不知道,命運不可以預料。這些面臨下崗危機的小平頂,怎麼就重生了呢?

上面提到過,護航航空母艦在二戰期間經常干點運輸飛機和部隊的工作。而輕型航空母艦也完全可以干這活(理論上講所有航空母艦都可以干這活)。特別是在直升機技術成熟後,還可以實現由船到陸直接垂直登陸,這就為小平頂們找到了出路:為兩棲部隊提供登陸服務。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就動用輕型航空母艦起降直升機、進行了垂直登陸作戰。而財大氣粗的美國,在清退了二戰期間建造服役 的小平頂之後,為了滿足一條船送一個齊裝滿員的海軍陸戰隊加強營上岸的任務需求,在1958年開建了「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

圖9.「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

就噸位而言,「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比「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還大一點(前者滿載排水量1.8萬噸,後者滿載排水量1.5萬噸),但就航速而言,「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更接近於護航航空母艦的水平,只有20節:畢竟,兩棲攻擊艦本質上就是跑運輸的,不需要太高的航速。從外觀上看,除了舷側升降機和封閉式艦艏,「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也與護航航空母艦沒啥區別,完全可以將其視為護航航空母艦的放大改進版。當然啦,此時已經沒有活塞螺旋槳飛機說話的份了,而短距起飛、垂直降落的噴氣式固定翼戰鬥機「海鷂」尚未出世,所以,1960年代的「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確確實實就是純粹的搬運工,沒有固定翼戰鬥機可供起降,不能視為輕型航空母艦。

此外,英國等國還有相當一部分輕型航空母艦轉而搭載反潛直升機,充當反潛直升機母艦,好聽一點的名字也可以叫「反潛航空母艦」。

【三】「鷂」式橫空出世:你問我滋磁不滋磁,我當然滋磁

上面說到,二戰結束之後,由於難以滿足噴氣式固定翼飛機上艦的需求,輕型航空母艦這一艦種失去了作為航空母艦的資格,混跡於兩棲攻擊艦的行列之中。

1960年代,隨著航空工業的進一步發展,能夠短距起飛、垂直降落的「鷂」式噴氣式固定翼戰鬥機出現了。1970年代,海基版的「海鷂」橫空出世。從此,200米乃至更短的飛行甲板也有了起降噴氣式固定翼戰鬥機的能力,輕型航空母艦迎來了第二春。英國的「無敵」級、西班牙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義大利的「加里波第」號、泰國的「差克里·納呂貝特」號這一新建的波輕型航空母艦,乃至印度買來的二手航母,航空作戰能力都仰賴於「海鷂」。最走運的應該是圖6中的「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卡伯特」號,該艦後來被西班牙先租後買改名「迷宮」號、充作反潛直升機母艦,在退役前夕用上了「鷂」式。

圖10.義大利海軍輕型航空母艦「加富爾」號上的「鷂」式戰鬥機

美國毫不猶豫地把「鷂」式裝備在了兩棲攻擊艦上。畢竟,能把噴氣式固定翼戰鬥機部隊攥在手裡,對海軍陸戰隊來說也是很開心的:對地面目標來兩顆炸彈什麼的,派遣自家的「鷂」式總比求海軍航空兵出馬方便得多;欺負欺負非洲或者拉美的小朋友的「空軍」,「鷂」式差不多也能勝任。

也就是說,自打裝備了「鷂」式等垂直起降噴氣式固定翼戰鬥機,兩棲攻擊艦就再度具備了輕型航空母艦的戰鬥力。儘管又要摔死一批飛行員,美國海軍陸戰隊和兩棲攻擊艦仍欣然表示:你問我滋磁不滋磁,我當然滋磁。

在1970年代之後,一艘船是叫作「輕型航空母艦」還是叫作「兩棲攻擊艦」,主要取決於所在國海軍的喜(mian)好(zi);航速以及是否配備塢艙和氣墊登陸艇也是重要的參考指標。一般來講,兩棲攻擊艦航速在20節左右、配備塢艙和氣墊登陸艇,而輕型航空母艦航速在30節左右、不配備塢艙和氣墊登陸艇。(塢艙和氣墊登陸艇也並非絕對的必需品,比如美國最早的「硫磺島」級和最新的「美國」級兩棲攻擊艦就沒有配備塢艙和氣墊登陸艇。)

不走尋常路的前蘇聯紅海軍,雖然也在1960年代裝備了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噴氣式固定翼戰鬥機雅克-38、並在1970年代著手開發超音速的雅克-141,但其目光一直被大洋之下的核潛艇所吸引,還來不及考慮跨洋兩棲登陸作戰的問題,前蘇聯就轟然解體了。因此我們也沒能看到紅海軍版本的具備全通式飛行甲板的兩棲攻擊艦。

隨著航空工業的進步,進入21世紀之後,「鷂」式也廉頗老矣,美國及其盟(yuan)友(da)們(tou)聯合研發的F-35B逐漸開始服役。未來的海洋和天空,將展開怎樣的畫卷呢?

拭目以待吧~

【四】我就念了兩句詩:苟利炮塔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大小平頂船的破事兒終於扯完了。歸納一下,從中可以看到一條主線:航空工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小平頂船的命運走向。每當航空工業有所進步,大小平頂船的命運就會隨之而改觀:20世紀初,飛機出現,航空母艦緊隨其後而誕生;1930年代末,活塞螺旋槳飛機走向成熟,航空母艦開始成為水面艦艇之王;1950年代初,噴氣式固定翼戰鬥機的上艦需求把一大批中小平頂船趕出了航空母艦的圈子,直升機的成熟又帶來了反潛直升機母艦、兩棲攻擊艦出現;1970年代左右,短距/垂直起降噴氣式固定翼戰鬥機上艦,輕型航空母艦復活,兩棲攻擊艦戰鬥力躍升……

伴隨這一主線的,是數以千計(上萬也說不定)的在各種事故中不幸摔死淹死燒死的飛行員= =、、、

圖11.然並卵的彈射。。。

換句話說,一旦脫離了航空工業,大小平頂船就是個渣渣。而在未來,當人類遠離大氣層、步入星辰大海之後,大氣層內飛行器和水面/水下艦艇自然變得無足輕重;相對於粒子束/激光束武器,小型航天器腿慢的缺點暴露無遺,廣闊的太空又不存在超地平線視距的問題,這就意味著,航天母艦無法擔負起奪取制天權的重任,各個方向上搭載多個炮塔的大型太空戰艦必將成為太空戰場的主宰,我多炮塔聖教必將迎來偉大的復興。於是我就念了兩句詩:苟利炮塔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今天在這個問題下面小小地得罪了你們平頂船邪教一下,謝謝大家!

多鉚蒸剛,炮塔至大!

億萬星辰,億萬炮塔!

多鉚蒸剛,炮塔至上!

億萬炮塔,億萬榮光!

———————

貼個告示~

本ID「楊愛紅」為原「楊愛紅」(http://www.zhihu.com/people/yang-ai-hong)被汁娘續掉之後的REBORN。為便於區分,我已將新號頭像背景顏色改為粉紅色,請各位留意~


航母的一切圍繞著艦載機,艦載機是衡量航母戰鬥力的唯一標準。

所以為了保證艦載機戰鬥力,航母要能頂風開大約30節航速,要配彈射器或者滑躍甲板,要有阻攔索把速度200節的艦載機在一百多米距離內硬生生停下來。

航母同時還是主力艦船裡面最吸引仇恨的一個,設計時候就要求能挨上一兩發,防護設計必須嚴格照軍標來。否則就是IJN的脆皮航母,吃一發魚雷就能掛。

至於兩棲登陸艦,它就是個躲在後方把直升機或者登陸艇放出去的角色,前面列的一堆要求不需要考慮。所以兩棲攻擊艦再怎麼像航母,也不能當航母用。

公雞尾巴再長,也不能變鳳凰。


由於用途差異,設計也有差異…所以船隻因功能性不同區別稱呼。

兩棲登陸艦:運輸能力第一,戰鬥能力一般。

兩棲攻擊艦:攻擊能力第一,有一定運輸能力。

輕型航母:護航能力第一,主防空和反潛。

由於,功能不同設計上區別很大。

登:主功能是運輸,就捨去了速度,改為大扭矩低轉速發動機。船塢能占船體三分之二以上,能裝氣墊登陸艇,主載直升機,甲板停放即可,就捨去了機庫和通長飛行甲板,改為專供直升機起降小甲板…

攻:主支援攻擊,艦載戰鬥機,戰鬥機(短距或垂直)起降所佔甲板面積大,設計機庫來存放更多戰鬥機。有小船塢但基本只裝兩棲裝甲車。

輕航:低配版航母…無船塢…二戰產物,再細分為,護航航母,反潛航母,戰鬥航母。這些大多都是改裝船。

現代來看,輕型航母的存在感越來越低,兩棲攻擊艦的很多功能重疊…對於小國家來說,兩攻艦其實已經完全可以當航母用了,只不過不能用重型戰鬥機。但用於近海防禦完全足夠了,製造成本,維護費用也比航母低很多,還多用途。性價比非常高,但戰鬥力也縮水也在能接受範圍內…


雖然兩棲攻擊艦最初是由航母改造而來,但隨著後來的發展,其承擔的作戰任務呈現了較大的分化。

航母,顧名思義,航空之母艦,主要追求空中打擊能力,所以它要儘可能搭載更多的飛機,因此設計為大甲板、大機庫、和更多的升降機。以便搭載數量眾多、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飛機(包括戰鬥、攻擊、預警、反潛、干擾、加油、無人機等),而且總體來說,其搭載的飛機以固定翼飛機為主。

而兩棲攻擊艦,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實現登陸,其空中打擊能力也主要是為其立體登陸提供空中支援。因此其甲板雖然也能搭載一定數量的飛機(其搭載的飛機數較航空母艦要少得多,且多以直升機為主,即便能搭載固定翼飛機,也是像鷂、F-35B這樣的垂直/短距起降的小短腿,作戰半徑和載彈量都比航母版的小得多)。 而且甲板以下的空間留給機庫的面積較小,主要留給了塢艙,用於放置LCAC這樣的大型登陸艇(其上面可以搭載像M1A1這樣的主戰坦克)、和AAV-7這樣的兩棲戰車。這樣兩棲攻擊艦就可以實現 海(登陸艇)、陸(兩棲戰車)、空(F-35B、V-22魚鷹、海鷹、CH-47)如此這般的立體化登陸了。

簡單來說,航母是上邊大甲板、下邊大機庫、升降機多,基本沒有塢艙,搭載的基本全是飛機,且多是固定翼飛機。

而兩棲攻擊艦則是普通的直通甲板、下邊小機庫和為數不多的升降機、塢艙很大、搭載的飛機較少且多為直升機,而且還搭載有氣墊登陸艇、兩棲戰車。

(當然米國最新型的兩棲攻擊艦「美國」級對此有所調整,擴大了機庫面積而壓縮了塢艙的空間)


航母的一切都是為了飛機。

登陸艦比較複雜,沖灘、塢艙、飛行器都可以。

當然,即是是載機兩棲船也比航母多需要考慮載貨能力。


推薦閱讀:

只有艦載機會為了復飛高速著陸嗎?
中國應該有幾艘航母?該如何部署?
如何看待美國海軍新提出的FFG(X)RFI招標書?
為什麼美國航母全世界最大,航母的艦島卻是全世界最小?
現代軍艦,比如護衛艦上的一門小炮的真正作用到底是什麼?

TAG:航空母艦 | | 海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