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碗泡茶時,延長泡茶時間和放慢出湯時間效果是否一樣?

在學慣用蓋碗泡工夫茶,有時候泡茶時間沒掌握好,為了調勻茶湯的色澤,會在出湯時候控制快慢,泡得久了的話就儘快倒出,泡的太快我就稍微慢一點出湯,這樣出來的色澤是接近的。

但是想問問,在同樣色澤下,不同的沖泡時間會不會有不一樣的口感,區別在哪裡?希望能回答我,謝謝!


泡茶為的是泡出好喝的滋味,而不是為了泡出好看的色澤,為湯色而控制出茶湯時間已經是個誤區。茶湯色澤不能作為審評品質的標準,拿紅茶來舉例,紅茶湯色因工藝區別可以有金黃及深紅色,很多人喝過金駿眉,就以為金駿眉那橙黃色茶湯就是好的紅茶表現,以至於喝到其他紅茶發現湯色不對就認為茶葉品質不行,深紅的茶湯不一定就不如橙黃的茶湯,二者僅僅是滋味風格不同,深紅色茶湯,發酵程度相對重一點,所以口感醇,茶味也足,而金黃色茶湯更清甜鮮爽。

延長茶葉浸泡時間與放慢出湯速度的茶味表現肯定是不同的。同一泡茶,同樣水溫,同樣蓋碗容量來簡單做個對比,看看兩種情況下會有什麼不同:

例①,茶葉在蓋碗里被沸水完全浸泡著,內含物已經在蓋碗浸泡過程中得到釋放。你倒出來的茶湯滋味是飽滿有味,如果這時你的倒出茶湯速度故意放慢,茶湯濃度還會增加。

例②,茶味還未在蓋碗里得到釋放的情況下,你就倒出茶湯,即使速度放慢,茶味還是會偏淡薄一點,因為你在倒出過程中,茶湯始終是在流出的狀態,先是淡無味,然後茶湯濃度慢慢增加至完全倒出,與例①相比,茶味還是遜色。

既然題主提到湯色,我自己也拿一泡中火焙制的岩茶做了個小試驗,左邊是正常沖泡的湯色,蓋碗浸泡25秒,出湯5秒,全部共用30秒。右邊蓋碗浸泡10秒,為了讓湯色接近左邊,出湯速度要放慢,時間加長,茶湯全部倒出來共用差不多一分鐘時間。如下圖可以看到,兩杯的湯色算是比較接近的了。

以我自己來喝這兩杯茶的感覺是,右邊的水味明顯,與左邊相比,香氣弱,水不夠厚。

所以,兩種不同出湯方式泡出的滋味還是有區別的,其實這個問題對常喝茶泡茶的人來說應該都清楚有什麼不同之處,而剛接觸喝茶的朋友會產生這些疑問也是正常的事情,多嘗試就好了。雖然泡茶的流程順序就那簡單幾個,但每個人多少都會有自己的一些習慣方式或者說細節上的偏好,這些習慣偏好都是時間積累下來的,有的地方也許會有誤區,沒關係,有什麼疑問可以與身邊的愛茶人分享交流,這樣才能有效的進步。

最後,題主不如拿兩個蓋碗對比著沖泡,比起看文字描述,更能直觀的清楚其中不同之處。

————

以上僅為個人經驗之談,希望能給題主帶來參考幫助。不足的地方還請諸位多指正。


不一樣。

茶湯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看的。何況所謂的「同樣色澤」未必就一定真的是「同樣」,目測誤差太大了。

僅僅是延長沖泡時間,茶葉浸泡時間和內含物浸出情況基本均一,但放慢出湯時間,泡茶器內不同位置茶葉內含物浸出情況就會呈現梯度分布。而茶葉內不同內含物質有不同的析出速度曲線,同樣的物質其析出速度也是呈非線性的,一點點條件的改變足矣影響茶湯內含物質的構成。

茶湯色澤是由茶葉中析出的茶色素來形成的,但茶色素並非是茶湯中唯一的茶葉析出物,因此哪怕色澤完全一致,也不能確定兩杯茶有同樣的內含物質構成與比例——但在品飲端能否準備的辨識又是另一回事,舌盲需退散。

除了不同的內含物質析出比例,不同的狀況還會造成茶葉受熱時間與溫度變化曲線不一。這種情況除了影響本道茶湯的析出物構成,溫度還會作用於茶葉,這種影響會影響茶葉在接下來沖泡中的表現。

這問題幽默之處在於,「會不會有不一樣的口感」,您實際泡上兩道不就齊活了么o(╯□╰)o明明通過實踐能夠輕易獲得的答案……,您真的是在「學習泡茶」么?

每一個領域都需要天賦,單純的汗水累積幾乎沒有意義。若是感覺足夠敏銳,那麼些微的注水手法的改變,都可以在品飲時感知;若是感覺足夠……寬容,那麼很容易就得出品茶是玄學之類的謬論。


學習工夫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掌握好出湯時間,也就是要:專心致志。

就是說,不能邊泡茶邊胡思亂想,或者走神,或者看朋友圈……更不能被客人的言談吸引,忘記出湯。任何一種好茶,無論是綠茶、紅茶、烏龍茶還是普洱,假設在投茶量正常的情況下,在前三泡時,出湯時間誤差超過一秒(一般情況都是超時),都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後果:茶湯濃度過高,出現香短、苦顯、湯澀等現象。而出湯時間出現了誤差,出湯再快也白搭。

而且,有些茶,比如高等級的正岩岩茶,一旦在前三泡泡失誤,後面的幾道茶就很難再挽救回來。因為出湯時間沒掌握好,把一泡好茶給泡廢了。這是經驗不足的茶藝師最容易犯的錯誤。

另外,完全不能憑顏色來斷定茶湯的適宜濃度。茶湯的顏色,應該隨著道數的增加而逐漸轉淡。我不認為把每道茶的顏色調整到接近一致是很高明的做法。因為,每道茶湯的顏色一致,絕不意味著口感一致。反而,可能差異相當大。


閣下泡的茶不是喝了嗎?難道都倒掉了。。為什麼要人為的讓茶湯色澤保持一致呢?竊以為,茶道也好,茶藝也罷,紫砂壺,青花瓷,幾十年老普洱,新茶鐵觀音。。。都是服務於人喝茶,最重要的是喝,人去感受茶,由此感受茶湯,感受身心。起點是喝,茶藝茶具都是為了更好地喝。

而就問題本身,茶湯色一樣,即使茶葉一樣,不同時間不同水質甚至只是手法的些微不同,都會導致茶味不同的。

就拿超級耐泡老茶頭來說,我曾經細數泡了五十多道,老茶頭茶湯是很穩定的,所以只要時間水溫手法差不多,湯色基本一致的,但是前二十泡的感覺和後二十三的口感是不一樣的。一方面是析出物的含量變化,一方面是茶葉本身的變化導致析出物的種類也變了。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表現,但總體逃不過這兩個變數。

如果要來個公式,茶湯的變化就是濃厚飽滿回甘到淡香單薄苦涉再到清湯寡水無味。

希望題主能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茶上,樂趣會更多喔。


怒答一發

題主在泡茶過程中追求茶色一致,個人覺得沒有什麼必要。單單憑顏色來判別沖泡出來的滋味,還不如直接品嘗來得痛快。

按照個人經驗來說,是不喜好泡的過久的。首先,浸泡過久再衝出來的茶,本身帶澀,品嘗過程中的澀味可能會衝掉茶的香味以及後面回甘的滋味。對於舌頭比較敏感的茶客來說,無疑是一種糟糕的體驗(本人親測並且被人噴過……)而且,浸泡過久直接導致可能沒有幾泡功夫茶味全無,也是一種浪費。過分追求茶色的統一而故意延長或者縮短浸泡的時間,與品茶的原意有些背道而馳

以上


不一樣的,出湯時間長短不一樣很大影響口感和品質的,如果覺得茶味淡就坐杯時間稍微長些,覺得重了就快點出湯,做杯時間長茶葉容易苦澀,很多人是接受不了的,根據自己的口味調整出湯時間,多試幾次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泡法,看茶泡茶,不是每種茶都一樣的流程和坐杯時間


同款茶的前提下 出湯時間不同 茶湯色澤相同 很難達到的 除非兩個蓋碗不同投茶量 其實每泡湯色都會有所不同 溢出物不同 只能做到湯色相近且有色未必味同


這個要看品種 水溫吧

高溫泡嫩芽型的茶多2秒都煮熟了還喝個毛線呀。。

然而黑茶你都能直接燉半天(((


推薦閱讀:

茶葉和其他植物葉子的區別?(茶葉和其他非茶葉葉子的界定)?
家裡賣茶,由於儲存不當茶發霉了,重新加工處理後余茶還是有味道。長時間吸入對身體有傷害嗎?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和他們比較著名的茶是什麼?
茶葉為何能做到提神?
茶葉上的絨毛這是什麼?

TAG: | 茶葉 | 茶文化 | 茶道 | 工夫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