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在公共場所小聲說話?

出門在外,最怕熊孩子出沒。除了嬰兒這類尚且聽不懂話無法言語交流的對象,題主發現更多吵鬧的孩子屬於5~9歲孩童,不分男女。有些是父母並不教育引起的問題,而更多則是父母強調多次但是並沒有什麼用。題主雖然現在尚未為人父母,但是對這一問題也很好奇,首先不清楚為何會出現「說了也沒沒用」的現象,其次對以後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場合注意安靜這件事也感到束手無策的茫然。

==================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不養熊孩子,更多兒童教育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一,最簡單的一點,也是最難的一點,家長自己不要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特別是孩子在場的情況下。言傳身教,說服只能達到傳遞父母意願的效果,只有父母的親身示範,才能真正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在制止孩子的吵鬧行為時,父母更要注意不能大聲呵斥,但是可以用行為干預來阻止,一般我遇到這種情況,會把孩子帶到比較封閉的場所進行教育,他四、五歲時候吵鬧的現象是比較多的,極端情況下,我們會把他送回家,剝奪他的參與權,也是懲罰形式的一種。

二、對於孩子在公共場合的吵鬧行為,要予以正確的區分,那些是真心的流露,又有那些是故意侵擾他人的行為,不應一律予以斥責,應該意識到,一方面教育孩子不在公共場所吵鬧,是尊重社會公共道德,不侵擾他人的體現,另一方面也可能壓抑孩子自由表達的天性。我兒子有一次在飯店裡看見了特別大的海鮮區,他就特別興奮,總是打斷我們說話,說看見了活螃蟹、活龍蝦什麼的,我的選擇是向朋友道歉,然後陪著孩子去海鮮區轉了一圈,他的表達慾望及時釋放了出來,也就不會進一步升級,在公共場所應該隨時保持對孩子的注意,對他的需求做出及時的反饋,實際上很多孩子吵鬧的行為都是由於自身需求未得到足夠重視而發生的。我目前的做法是,單純大人之間社交,不帶孩子,把孩子送去小朋友家玩,如果都帶著孩子的情況下,一般我們安排專人陪著孩子去遊樂區玩(需要帶孩子參加的家庭聚會,會特意選擇有遊樂區的飯店等場所)。

三、我個人的觀點,其實沒有必要刻意強調應該小聲說話,因為人的個體差異,有人天生說話就中氣十足,有些人再怎麼使勁也有氣無力,比如我們家聚餐的時候,服務員經常以為快打起來了,其實只是喝完酒不由自主音量就提高了。應該強調的是,不要對他人形成困擾,不要影響到其他人,如果已經造成了影響,父母應該主動替孩子承擔責任,向對方道歉。而在懲罰手段方面,剝奪參與權,中斷其參與的活動是很好的辦法,也說個小事例。前幾天我帶孩子去游泳館游泳,他看見別人玩的水球很好玩,經常過去搶,兩次警告之後我發現他還是沒有及時糾正,我的選擇就是帶他離開了游泳館,雖然浪費了100多塊錢,但是最近幾次再去,他就不會去搶別人的水球了,那麼這浪費掉的100多塊錢,其實是非常有價值的。

四、公共場合吵鬧的問題,其實是一個教育孩子明確在公共環境中自身權利範圍和周邊人員權益範圍的問題,人是必然要參與社交活動的,關鍵是培養他在公共場合的權利義務意識,而家長自身有了明確的行為規範,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及時干預和引導,那麼他在公共場所的行為就能做到有禮有節,不過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起碼在成年之前,還需要不斷重複和強化,非一朝一夕之功。


我看見老外帶小孩到公交車上,小孩人來瘋的時候會心平氣和地說 Stop it now -- Stop it now -- Don"t shout here. If you keep shouting we will turn back.效果還挺好的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一件事情就是,是孩子能不能做得到。對於題主說的5~9歲這個年齡範圍來說。有一部孩子存在做不到的問題。

這裡我們又要仔細的劃分一下。從孩子的天生氣質來說,有些孩子天生是比較需要通過聲音,體力等等方面表現自己存在感和獲得認同感。男生更是通過這種方式來互相確認自己在小社會圈裡的地位。這些方面,我們作為成人可能真的是需要有一些理解和擔待的。

然後,從孩子發展的過程來說,孩子怎樣才能有在公眾場合不吵鬧的能力?我分解如下:

1能夠辨識何為私人場合,何為公眾場合。

這對於成人來說是毫不費力的。但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就不那麼簡單。比如,家裡是私人場合,但萬一這個孩子家裡面是個大家庭,經常會有很多的親戚朋友來,或者住在一起的。或者有些就是公共宿舍式的(特別是我們很多在北上廣打工的兄弟姐妹們,他們的家庭狀態往往是混雜的,孩子玩玩缺乏對公私領域的明確理解。)

2有共情的能力

這也是一個對大人來說是小事,小孩不容易理解的事情。孩子從自己的感受到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從孩子的感受到理解成人的感受(可能對於一群孩子來說,這沒什麼,大人已經很受不了了。)。這都是孩子需要學習的。(我真的不希望孩子們是因為害怕成人的各種懲罰而不做。因為這就像強壓心理上的彈簧,壓越緊,反彈越大。很多大孩子管不住的問題往往來自於此。畢竟,作為家長,可以使用的最高懲罰就是體罰了。懲罰是有極限的。到了這個極限。就會自然達成一個平衡。有些比較強硬的孩子可以選擇認打認罰,死活不改。這個時候就是家長把自己的教育的效能給逼死了。)

3自我管理能力

這個能力其實發展自最基礎的身體控制和探索。當孩子在力量,精細,協調,平衡等方面很好的發展了之後,對自己的物理身體控制有信心。很多時候就不是那麼需要通過大吵大鬧來獲得存在感。這一點對於我們成人來說也是。熟練了以後就不稀罕了。往往剛剛學會的時候最愛得瑟。其實就是尋求存在感和認同感。

4對於人類道德倫理系統的認識

這個是對於更大年齡的孩子來說其實挺需要掌握的內容。但是,很多孩子都在第2項里掙扎,好些都達不到這個層次。有些發展滯後的可能影響是終身的。(常見的就是見到長輩們喊大家好,在家族飯桌上存在感為零,而個人感受是煩躁和排斥。)但是如果能夠很好的發展,就可以更好的發展橫向(平輩)和縱向(長幼)的人際關係。這之中的助益對於人類這種社會型動物來說是不言而喻的。這裡說得也有些寬泛,對於題主說的年齡段來說。也就是規則的理解和規則的實踐運用。

而從父母的角度來說。需要具備什麼能力呢?

1潛移默化的榜樣。

這個是父母的自身修養。我覺得沒什麼可以多說的。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2明確的有層級的警示,警告和制止。

這個方面的內容其實有很多,首先是想清楚層級,孩子什麼程度是警示,什麼時候警告,什麼時候制止。(但如果已經開始不斷打孩子的,這個方法就沒用了。我也幫不了你們)警示警告的內容明確可行。(所謂明確是什麼行為不可以做,以及為什麼不可以。可行就是不要說叫警察來抓狼來吃。這個幻想類的警告)然後言必行。如果孩子再三失控,很重要的就是有效中斷。孩子嗨起來了,有時候會極度失控。這個時候,拉回來安靜下來。(記住,有陪伴,有溝通。中斷不是要懲罰。而是讓孩子有一個空間練習讓自己意識到要找回控制。)

3不人身攻擊和道德攻擊。

各種父母自己的情緒的發泄要學會控制。要真的讓孩子的自尊越來越低,孩子犯錯和被批評後自我愧疚感也會隨之降低。諸如:「你就是皮,你就是沒出息」等等類型的語言並不能達成孩子更好的自我控制的效果。對於有些孩子來說,犯了錯了以後,不懲罰,讓她自己的愧疚在內心中飛一會。然後再安撫,可能會效果更佳(我女兒有時候就有這樣的狀態,但如果孩子要是自尊很低那就沒法用這麼美妙和華麗麗的教育方式了)。

4對孩子的有效溝通

這裡還是老話,了解孩子,了解科學理性的方法。我一直覺得自發的感情是花拳繡腿。科學理性的交流才是有效的近身搏擊格鬥。一打一個準。

5環境的選擇和預見性

太小的孩子不合適去需要安靜的場合。有些地方可以避免去還是避免。還有如果明知道自己孩子就是一個活力馬達,偏往圖書館,音樂廳帶那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合適孩子的才是好的的。到了一定階段,孩子會有自己的意向去讀書,去聽音樂。耐心等這個時間節點的到來是真的。而有些場合,比如吃飯,機場,等等,注意一下孩子們的動向,一旦開始有追逐遊戲的時候。(孩子往往在自來熟之後,就容易開始這樣玩。)及時打斷。(當然,有些在第2條沒有能夠做到言必行的父母。這裡就會出現無法打斷的狀態)。如果真的是要碰閨蜜啊,好基友這種要好好聊天,沒法有效管孩子的狀態,要麼別帶孩子,要麼找個人帶孩子。這其實也是對孩子的安全負責的考慮。走失,燙傷,撞傷,被憤怒的路人訓斥等等都是不太好的體驗。

而對於已經開始打孩子的,或者無法有效管理孩子的家長。我的建議是,去整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案。如果心中沒有足夠的預案,不妨羅列一下孩子那些內容會讓你不可克制的打他。每次打過孩子之後,總結一下自己為什麼這麼做。這樣有意識的整理思路是會有效的幫你降低打孩子的幾率。同時一直這麼做了以後,也會漸漸有自己的育兒的思路的。


謝 @劉柯 邀。

咋一看到看到這個問題感覺非常難過,看到答案也很難過,基本上只有「林菲」(@不出來)的答案比較符合實際情況。

難過的是,我們的社會群體,對於了解孩子,接納孩子的意願,還不如對同性戀群體寬容。提問者的困惑非常具有代表性:雖然我現在還沒有小孩,我很想把他教育的懂事有禮貌,能不能做得到?到底應該怎麼做?

不教育肯定是不對的,但是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採用針對小寶寶的教育方法和針對成人的約束機制實際效果都有局限。以上方法包括但不限於常見的:打罵,以身作則,講道理,講條件,獎懲並用,等等。

教育不是萬能葯,不能保證在每一時刻起作用。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無法真正接納孩子,我們會不停的換著法的教育,達到我們的目的為止,後面的「教育」其實就已經產生了偏離。

也不要天真的認為自己的教育多麼出色,自己的乖寶寶不會在6歲8個月的時候突然變成一隻活蹦亂跳嘰里哇啦的多動症猴子(我是不是在說我自己?)。

這個問題的本質在於,絕大部分人,不知道一個正常的某一年齡段的小孩,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我不知道一個正常7歲小孩是什麼樣,我也沒有小孩/我也不想知道/我家孩子不是這樣,我覺得他應該是每時每刻聽話懂事可以引導,別人家孩子都是這樣的,但是他不是這樣的,他真討厭!(是不是和面對同性戀群體很像?可是同性戀群體自己還可以爭取一下,孩子連爭取都不懂)】

我沒辦法告訴你5-9歲(不只是5-9歲)的正常小孩是什麼樣,因為他們這時候「正常的表現」就可能有1000種。看到1000這個數字有點頭大,那就簡化成一句話,請把他們當做間歇性精神病患者,無法理解請您遠離,實際上他們這個精神病群體已經常年被關在學校(精神病院)裡面了,他們多數時候是正常的,不過正常的也都不會被注意到。

看到他們偶爾發作,咱們盡量躲遠點。另外孩子發作的比較厲害的時期,家長們也盡量少帶到人多的地方,不是非得這時候去博物館圖書館,實際上他們也不太愛去圖書館博物館,他們更喜歡撕名牌。

樂觀的是,過幾年他們總會痊癒。

感謝您的寬容與耐心,他們終會予你回報。


這個純粹是餐桌禮儀,5歲的孩子完全應該明白餐桌禮儀。呵呵,大人教育無方,或者大人不認為孩子在餐廳大聲喊叫是問題。在西方國家,大部分三歲的孩子都知道餐桌禮儀。不止包含公共場所的喊叫,還有吃飯不應該吧唧嘴

----------------------------------------------------

回答完了,順便翻了一下大家的答案。很想跟大家說,"Manners"這個詞,和孩子年齡沒關係。


我們經常帶孩子出門,遇到很多次公共場合就是坐飛機,有些體會,回答一下:

第一,為什麼會有「說了也沒用」的印象?越小的孩子在控制自己的行為上能力越差。所以國家規定的上學年齡是六歲以上。但課堂紀律肯定還是要靠老師維護的。更何況六歲以下的孩子,他們嗨起來是真的記不住。經常是五分鐘前剛被罵哭,五分鐘之後馬上又犯。另外,中國的大環境太嘈雜啊!父母以身作則的力量會被環境中其他人的吵鬧部分抵消,所以教育起來更加艱難。就像有答案說全家聚餐像打起來,那孩子估計很難做到不大聲。

第二,但父母並非沒有辦法作為。首先,不斷的提醒,終有一天孩子會養成習慣。其次,在孩子年紀尚小時盡量避免需要壓抑天性的場合,不強迫孩子做他們做不到的事,比如坐長途火車聽音樂會看電影之類的。最後,疏勝於堵,讓孩子有路可走。我在飛機上遇到最常見的被打擾不是5-9歲孩子的大聲說話,而是5歲以下小孩子的哭鬧。我是當媽的我也不願意原諒這樣的家長。明明帶點零食玩具準備幾個故事或遊戲就可以解決的事情,偏偏不提前做功課,能怪孩子熊嗎?我家倆娃每次坐飛機都被表揚特別安靜,就是給他們安排足夠充實的內容就好,其實他們也還控制不好說話音量,是否打擾別人不完全取決於孩子說話音量大小而更取決於父母用心與否,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題主很細心,觀察到喜歡大聲說話的孩子一般是5-9歲,實際上年紀範圍還會更寬一些2-10歲。

因為幼兒園老師要求孩子大聲說話;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學生才會注意自己的言行對他人的影響。

其實這裡存在一個倖存者偏差,也就是說,以我家小孩所在三十人的班級來講,活潑開朗的小孩佔比並不高,低到不到班級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所以,能夠在公開場興高采烈大聲講話的小孩,從比例上來講,其實占同期小孩兒總數的比例是非常低的。

大部分孩子不管在什麼場合,都是非常安靜怎麼逗都不理人甚至不說話的。

題主你大約不知道有多少家長為自家孩子不能在公開場合大方表現自己愁得頭髮都白了,拚命給孩子報英文班、演講班,就指望孩子膽子練得大一些。

那為什麼我們去到快餐店、電影院等公共場合,總能碰到吵鬧不休的孩子呢?

因為公共場合的環境:不分人群、小範圍集中。

孩子們在集體環境中會互相影響,也就是說,當十個孩子在一起,有三個孩子在喊叫,馬上會演變成八個孩子此起彼伏的尖叫。

孩子們也要求集體認同感。更何況7歲以下的小孩,能夠完整理解一部電影,即使是動畫片也是極其不容易的。孩子們的注意力通常只有一二十分鐘在電影上,其他的心思都在:其他的小孩在幹嘛?

所以一旦有其他孩子笑、叫、大聲叫電影角色,原本在家不大叫的孩子都會受影響叫兩聲。

電影院看電影圖的不就是一群人一起笑么?

如果真介意,從時間上和片源上錯開就好了,通常早場和夜場遇到孩子的概率會比較低。

那為什麼幼兒園老師還要鼓勵孩子們大聲說話呢?

因為尖叫不是回答問題,老師們的本意,是鼓勵孩子正確自信地表達自己。

一到回答問題/當眾表演的環節,尖叫最大聲的孩子,不一定是說話最大聲的,即使孩子原本的聲線非常洪亮,也能把自己的聲音掐成蚊子聲。

這個階段,從家長到老師,都會鼓勵孩子表現自己。

相比較在公共場合的吵鬧,能夠自信流利的表達自己對於孩子、家長老師來講,比帶給他人的困擾更重要吧。

那麼在一個陌生的人多的環境中,尖叫和大聲說話,無疑是最短時間達成引起他人注意的最佳手段了。如果沒有受到父母的干涉和他人的打斷,這一行為會加強。

我家孩子在2-7歲的階段,但凡外出吃飯遊玩,只要視線所及有其他孩子,無論年紀大於小於,均會唱歌,並且是大聲唱歌,或者大聲背誦古詩以吸引眾人眼光,曾讓我非常困擾。

後來出去玩兒次數多了,孩子發現直接跑到對方孩子面前邀請一起玩兒是更有效的方式後,就不再採用大聲唱歌這種費力氣的做法了。

對於7歲以下的孩子來講,還無法區分所吸引到的注意力的友善度,也就是說,孩子只在乎有人看,而不在乎這種看是惡意的還是善意的。

所以10歲以上的孩子比較少發生這樣的行為,是因為大部分孩子在三年級以上的階段,開始懂得吸引自己在意的人的目光而非所有人。

差點兒忘記寫結論:對於題目來講,首先是10歲以後較少概率發生;其次多外出,孩子在環境中自然會尋求融合之道;最後告訴孩子保護嗓子的重要性,讓孩子觀察並採取更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好想有個衍生題「怎樣讓家裡老人在公眾場合小點聲」啊啊啊


很重要的一點,沒有懲罰,就沒有約束。

用親身經歷說一下很多父母所謂的「我說了他也沒用,他不聽」。因為太多時候你「只說不做」,「你的說就沒了意義」。

昨天我坐高鐵,上午前排孩子睡覺,車上安靜舒適,下午睡飽了,三個五六歲左右的孩子互不認識,玩著玩著開始鬧騰,推打,玩遊戲,大聲喧嘩。

列車員過來說第一次,三個孩子全部立刻安靜,回到父母身邊坐好(因為公職人員或者父母長輩,在5-9歲的孩子心裡,絕對是有權威地位的),父母說「叫你不要吵吧,到時候把你丟下車」。

可是兩分鐘後,三個孩子又聚到一起,鬧騰,推打,玩遊戲,大聲喧嘩......

(這就是最關鍵的時候了。這是三個孩子「再犯錯」的時候,他們在用行為「試探權威」,這三個孩子的父母不是聾子不是啞巴,但他們什麼都沒有說也沒有都沒做。)

然後,路過一個列車員又提醒,孩子已經不回到父母身邊了,他們只是站著不說話。而父母也是看他們一眼,非常不走心的說一句「不要跑撒,等下摔倒」。

列車員走後孩子們繼續瘋,其實此時,他們已經「挑戰權威」,「無所畏懼」了。

之後,乘客大都抱怨三個孩子吵得把車頂都掀翻了,而孩子們的父母,她們在聊天,打牌,睡覺,吃零食,偶爾看一眼孩子是否安全。

最後,終於有乘客投訴,列車員問「誰的孩子,不能這麼大聲了」那時,父母丟了一句

「你看吧,跟你講了多少次,不要這麼大聲」

其實父母們應該想想,

自己的「教育」是有效教育嗎?

你反覆說的時候走心了嗎?

跟孩子說的懲罰實施了嗎?

不是孩子沒有聽進去,

而是他們知道你隨便說說,

根本沒必要聽進去。

不要小看孩子!

他知道你才不會把他丟下車!

他知道他這樣跑來跑去才不會摔倒!

就像他知道他這麼大聲玩鬧,你不會懲罰他!

他這樣玩這麼開心,那為什麼不繼續呢?

如果我們能在他們開始犯錯時給他們設立規矩,說「你們再這麼大聲,那就不能一起玩了」,並且在他們真的又大聲起來的時候,真的終止他們的玩鬧,並且罰他安靜站在你身邊兩分鐘,那麼在他的意識里,「我不能大聲吵鬧,不然我就沒得玩了」這個概念就會開始形成。他得知道大聲吵鬧得付出代價。他得不償失。

比如,一個不能停車的地方,我停了,但是沒有人罰我錢,沒有人拖我車,此地對我來說又如此方便,那麼我明天還會停,因為沒有懲罰來約束我的行為。

但是我第二天早上看到一張罰單,那麼我晚上一定不會再停這了。

所以最終,永遠不能靠道德約束限制人的行為,得靠法律,有懲罰有約束。


陰森森地把小朋友拉近身旁……

湊近它耳邊:來,我們來玩兒一個 「不說話」 的遊戲,噓(食指放嘴上,故作嚴肅)

誰先說話誰是哈巴狗噢!開始!

耐不住了搖我:小姨(姨(姨!!!我是那個短尾巴哈巴狗可以嗎?

開唱:「一隻哈巴狗,坐在大門口,眼睛黑油油,想吃肉骨頭。」

「旺!旺!」


教養方式問題不做知乎回答

教養方式涉及到具體問題具體討論,這樣的幾句回答是沒有作用的。

育兒的書太多,自己可以查閱。


教孩子用耳朵。

在音樂教育中特彆強調的就是打開耳朵。單純學習技術是沒有用的,耳朵必須始終監控自己做出來的聲音。

普通教育貌似不是很注意耳朵,只是單純制止小朋友製造噪音,那麼如何評判那些聲音是必須的那些過當的?這個標準是一直由成人掌握還是交給孩子,由孩子自己控制自己?

短期內孩子肯定沒辦法達到成人的標準,也無法達到成人的控制能力。

但是從長遠來看,還是越早把控制的標準和權力交到孩子手裡越好,也即,越早教孩子打開耳朵,越好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我大學的寢室,有人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機械鍵盤打遊戲,開外放,這種沒素質的行為,我可以延伸想到他父母也是個沒素質的人,果然,他父母接他回家的時候,出了門都不把門關上。

你不跟孩子說話,他一會兒自己就不說話了。我在去玩的飛機上,看見個外國人,孩子哇哇的大聲說話,那個父母就是干自己的事,一會兒孩子安靜了。

孩子是父母的縮影,父母是孩子的變本加厲。


給你講個我親身經歷,上周坐公交車,有一站上來一個年輕的媽媽抱著孩子,這孩子從車下一直鬼叫到車上,一上車她媽媽就和她說不要大聲叫,這孩子挺聽話,不叫了,待坐好以後這位媽媽開始打電話,聲音吵的全車都能聽見…


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喊大叫是讓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經常是這會剛被罵哭,一會就接著鬧騰起來,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如何避免孩子在公眾場合大聲喧嘩、打鬧。

一:以身作則

最簡單的一點,也是最難的一點,是家長自己不要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如果你留意一下那些在公共場所大吵大鬧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通常也都不安靜。最可笑的是,他們制止孩子大喊大叫的方式不是耐心勸導,而是沖著孩子大吼:小點聲!別鬧啦!

想通過大聲呵斥來讓孩子閉嘴,就是說一萬遍也沒用。

曾經有個大學生抱怨說,自己的室友就是在別人午休時也總是大嗓門地說話,後來他在室友的父母來宿舍看望時才發現,他父母的聲音讓整個樓層震動……
身教重於言傳,自己不注意,又怎麼教導孩子呢?

二:提前準備

有時孩子吵鬧的行為,是因為需求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注。對他的需求及時反饋,孩子的吵鬧自然不會進一步升級。

比如欣欣第一次去海洋館,見到鯊魚、海豚興奮地對媽媽又喊又叫,影響同行的人觀賞。媽媽的選擇是向身邊的人道歉,然後單獨陪欣欣到各個展區轉了一圈。有了媽媽陪伴和指導,欣欣的表達慾望及時釋放了出來,再也沒有大喊大叫了。

再比如座長途,是孩子最容易打擾別人的環境。疏勝於堵,父母不要壓抑孩子的天性,但可以提前準備,比如帶上孩子喜歡的零食、玩具,準備幾個故事或遊戲、或者孩子愛看的動畫片。一句話,就是給他們安排足夠、充實的內容,哪還有空吵鬧?

三:懲罰要說到做到

很多父母會抱怨「說了也沒用,他不聽」。事實上,很可能是因為你「只說不做」,當然沒用了。

在一趟高鐵上,本來互不相識的三個五六歲男孩,玩著玩著開始鬧騰,大聲喧嘩。

列車員過來說第一次,他們立刻安靜了,他們的父母說「叫你不要吵吧,到時候把你丟下車」。
可是過了一會,他們又聚到一起,繼續打鬧......

路過的列車員又提醒了一次,其中兩個男孩的父母看了孩子一眼,只是隨口說了一句:「說你你怎麼不聽啊。」又繼續中斷的聊天。

第三個孩子的爸爸卻對孩子說:「你這樣會打擾對面的阿姨和爺爺,說好了不準打鬧,是吧?我們就公事公辦,你的零花錢又要扣掉一點了」。男孩不情願地點了點頭。

列車員走後,前兩個男孩又繼續瘋狂,第三個男孩卻沒再加入。

最後,當列車員因為乘客投訴而第三次問「誰的孩子,不能這麼大聲了」時,他們的父母也只是丟了一句:「你看吧,跟你講了多少次,不要這麼大聲」。

而第三個男孩的爸爸卻對男孩說:「你今天真棒!」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沒有聽進去,而是他知道你只是隨便說說,根本沒必要聽進去。

沒有懲罰,就沒有約束。

如果你能在他最開始犯錯時就立下規矩,並像第三個男孩的爸爸那樣說到做到,那孩子就會意識到「我不能大聲吵鬧,不然我就會受懲罰」。

爸爸媽媽們,以身作則,提前準備,把懲罰付諸實施,才是制止孩子打鬧的關鍵啊。

以上回答出自於我的公眾號:有娃,喜歡我的回答不妨來關注一下哦~~

---------------我是分隔線----------------------

每天5條短音頻提供育兒指導,每周1本經典育兒書解讀。有娃,幫你成長為更好的父母。

http://weixin.qq.com/q/02aZv_BXC_bUT10000M076 (二維碼自動識別)


經常坐動車高鐵,時不時遇到小孩子吵鬧,大多數情況下能聽到父母呵斥,或者乾脆不管。但是有一次印象特別深刻。坐的晚上八點半的高鐵回家,不早了,車廂里相對安靜,有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時不時就吼一聲,或者大唱走調的歌,或者是大聲喊媽媽,那個媽媽全程除了呵斥就是呵斥,終於熬到準備下車,走到車門處看到那個全程大吼的小鬼還在拉著扶手躥上躥下的,媽媽就在一旁玩手機時不時吼一聲下車了,別鬧!

然而,重點是,車門另一邊也有個差不多年紀的小男孩,乖巧的站著,對那個調皮的男孩子露出驚訝的表情,我當然是往乖巧的孩子那邊靠一靠啦,然後就看到他爸爸(應該是爸爸)摸摸他的頭,輕輕說了句,你很棒!!!

然後,我腦中突然就閃現了一句話,人和人的差距原來就是這樣拉開的啊!


言教不如身教 身教不如境教


啊,最煩這種熊孩子了,學到了。謝謝樓上的諸位


孩子兩歲多,高興了會尖聲大笑和大叫,但在公眾場合一般能管住。分享感性經驗——

1.以身作則。我們自己不在公眾場合高聲喧嘩,在需要安靜的場合會跟她說悄悄話。她會模仿。

2.把旁邊的人帶入進來——她吵鬧的時候指著旁邊的人說「你吵著這位叔叔/阿姨/爺爺/奶奶了,他們會生氣/害怕的。」

3.權威形象阻嚇——穿制服的人對孩子好像有天然的震懾力,旁邊如果有警衛、保安、服務員什麼的,指著跟孩子說「你再吵,叔叔/阿姨就不讓我們在這玩了」。(之前看到有反對拿警察叔叔嚇孩子的,我是不太明白。讓孩子對代表社會公德秩序的權威形象有敬畏,讓他明白不是全世界都是媽媽爸爸會讓著他慣著他不是應該的嗎?)

4.早教班的老師教的——兩手捂著臉,小聲說「噓」或者「stop」(中英文沒關係啦,關鍵是表情動作誇張,孩子會覺得有趣而被吸引注意力,會模仿你而停止吵鬧。


這個問題我覺得很滑稽,就像我們的父母一直教育我們不能早戀一樣,然而到了畢業的時候,就問怎麼還沒有對象啊,急死了!!!!

1.請認清楚孩子是主體,孩子調皮是他的天性,孩子不會按照成人的規則來做事,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方式,認知觀點,所以你要去引導他怎麼去做他想做的事。

2.父母希望以後培養什麼樣的孩子,是一個默默聽話的乖寶寶,還是活潑可愛的機靈鬼,我想我會選擇後者,那就要從一開始來培養引導,而不是長大了問孩子,你怎麼這麼內向啊,不出去交朋友啊……

3.公共場合就是大家的,是大人的,也是小孩的,我們都需要彼此容忍,彼此諒解,或許在小孩子的世界裡,大人一直抱著手機刷微博,才是他們最不能容忍的


推薦閱讀:

給孩子放動畫片,能更勝於父母給孩子講道理么?
熊孩子可以熊到什麼地步?
教導孩子尊重他人,比如不在餐廳大小聲,孩子問我為什麼別的小孩就可以他就不行,應該怎麼回答他?
我兒子兩歲6個月,ABC量表顯示有明顯孤獨症的癥狀,請問怎麼辦?
孩子嫌家裡窮該怎麼辦?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兒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