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美國頂尖大學tenure-track教職非常難拿?


1.坑少,且坑出現時間隨機

頂尖大學(可以推廣到實驗學科的一般大學)新增的tenure track教職一般都數量極其有限,因為本來就這麼多學校,每新增一個教職意味著各種多出來的成本(工資、實驗室位置、管理成本,etc)。學術界不像工業界人員流動比較大,只要熬過6年AP,變成Associate Professor之後非特殊情況學校就趕不走了。

理科的話一般只有系裡多拿到錢(各種donation,NIH/NSF的錢,換新的系主任有關係嘴皮子好能從board of trustee那裡多要到錢,etc)才能增加新的tenure track教職。文科的話,額,一般只有退休一個或者死一個full professor才有新的tenure track位置。所以新增的tenure track教職本來就數量稀少。

不過也有例外啦,比如被一筆巨款從天而降砸到orz。MIT 07年收到Koch family的$100 million捐款,直接新建了一個cancer center,recruit了不少新AP。再比如MD Anderson前年收到了卡達土豪$150 million的捐款,建了一個新的Center for personalized cancer therapy,這兩年會recruit若干新AP。不過不能總是指望被餡餅砸到腦袋吧。。。

2.人多

這點主要是生物、化學這種實驗學科的問題。實驗學科(為了廉價勞動力)大量招收PhD,每年畢業的PhD有數萬人,美國新增的tenure track教職只有數百個。數學告訴我們這其中超過95%的新PhD是不會找到教職的。這些新畢業的PhD們要麼去了industry,要麼轉行,剩下決心在學術圈奮戰的只好去做Postdoc繼續蹲實驗室當廉價勞動力。。。20世紀7、80年代的時候很多fresh bio PhD只要postdoc一兩年,甚至不用postdoc就能找到教職。現在postdoc基本上3、4年保底,還有不少人postdoc 10多年還沒到頭。。。

Applied Math、CS、Econ、B-School的問題小很多,因為這些學科每年新增的PhD數量不多,又有大量的Industry分流,真正優秀又決心留在學術界的大多能找到教職,不過就不一定是「頂尖學校」了。

Social Science、Humanities各學科雖然每年新PhD數量不多,但畢竟坑太少(死一個多一個坑),所以形勢比實驗學科還慘。

3.競爭不「公平」,天才和大牛子弟占絕對優勢

本來就僧多粥少,不過有的僧赤手空拳,有的僧手持無限子彈的紫水晶AK47。。。學術圈裡恐怕是智商碾壓現象最密集的地方,天賦一般的人有時努力一年都不如天才茶餘飯後一剎那的頓悟管用。頂尖名校的話更會被各種天才神人所把持。在實驗學科智商碾壓沒這麼嚴重,但「大牛子弟」這種奇怪的東西也會秒殺普通人。如同我在國外有些學者在學生時期發論文橫掃science nature,但獨立後卻只能在一般刊物上發論文。怎麼看這個現象? - adrian10 的回答里所講,大牛實驗室更容易發好paper,而且大牛的名聲和人脈會讓自己的子弟在tenure track教職競爭上佔有絕對優勢。

4.學校越發傾向用non tenure track position來代替tenure track position

如同我在第一條所言,tenure track position是成本很高的職位,而且有不少人在拿到tenure後變身養老模式,學校也無可奈何(不能炒人),合同制的visiting professorship對學校來說更靈活。而且成本上來講Tenure track的Full professor一年工資要100k-200k,可以雇4、5個廉價的visiting professor了。。

只要教書的話可以雇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合同每年一簽,被僱傭的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還必須要把課教好,因為學期下來學生評價差的話,學校大可直接解僱找新人。才不會說我校(一所還不錯的LAC)的Upper level生物課、CS課經常從隔壁大U找一個postdoc來教呢,一學期一門課只用給10K工資多實惠。我校數學系還有一個和我私交甚好的數學教授合同一年一簽Visiting了20多年,Title從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到Visiting Associate Professor到Visiting Professor....

Research的話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有了非tenure track的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工資低幹活還賣力誰不喜歡&>&<


首先更正一下問題,不用頂尖大學,只要不是那種給半文盲教書的社區學院,tenure-track都非常難拿。隨便一個排名100開外的學校,一個位置放出去都是上千人在搶,這裡面很多人都有各種盤根錯節的關係網。至於為什麼這麼難,根本的問題還是在供求關係。

tenure制度的主要意義不僅僅是給教授一個穩定的「固定編製」這麼簡單,要是只看是否會被辭退的話,國內大學從講師開始都是「tenure」了。終身教授制度一方面是保證學術自由,但更重要的還是教授們有tenure作為護身符,作為一個整體有和學校管理層討價還價的籌碼,不會隨隨便便讓一幫不接地氣的管理層把學校的大方向帶偏。當然這個tenure制度的代價就是終身教授職位極為有限。一方面faculty群體這邊當然希望自己的隊伍精英化從而保證自己收入和社會地位;另一方面學校層面當然也不希望終身教授這個群體的規模過大,比如說正常的學校絕對不會因為教學任務增加就增加幾個新的tenure位置。雖然沒有硬性規定,但是一般來說比較成熟的學科裡面,終身教授基本上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每年新拿到tenure的人數大概和退休人數差不多。

tenure下面就是給年輕人的tenure-track了。對於年輕的科研人員基本上有兩種做法,一是像國內90年代的老體制那樣,博士畢業做的大概差不多就可以留校,然後一幫人拿著微薄的工資在醬缸裡面打個你死我活,評副教授、碩導、教授、博導等等;二是搞像美國或者國內的「新體制」這樣的tenure-track,從招人的時候就開始卡的很嚴,但是年輕人一進來就可以拿著啟動資金招兵買馬,可以獨立申請外面的基金,收入也可以基本上和工業界的同齡人看齊。第二種做法的好處是有想法的年輕人只要能弄到錢,馬上可以招一幫人來實現你的想法,不用苦哈哈地熬年頭;壞處就是tenure-track也因此變得極為難拿,個別牛校可以有底氣說我招你們三個tenure-track AP為的是六年以後的一個終身位置,但是大部分學校招AP也基本上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

然後再看供應,我覺得這是問題的主要來源。在一個正常的科研體制下,教授招學生為的是傳承知識,那些搬磚的活兒應該交給全職的實驗人員。但是我們知道有句話叫做人都是逼出來的,一個科研項目是否成功,能不能儘快發好文章,和學生的整個職業生涯是息息相關的,而全職的實驗人員作為學校僱傭的工作人員,不會有這樣的壓力,也就沒那麼大動力。而且老闆可以跟自己的學生和博後說一周工作70個小時是作為一個科研人員的底線,誰敢跟全職的學校工作人員這麼說話?所以現在的情況是不管是做什麼的,不管是AP還是正教授,當研究中有了大量搬磚性質的工作之後,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我要趕緊招幾個學生來幹活。比如說在博士濫招的重災區,全美兩萬多生物PI一年要招16000 PhD新生。

供應和需求對比一下,基本上我覺得美國的理論學科PhD過剩2-3倍,實驗學科過剩10倍左右。這可不是國內高考過獨木橋那麼簡單,大家都是一代人裡面層層篩選出來的精英,都不呆不傻,都會拚命幹活、拚命擴展自己的關係網,人人都是刺刀見紅的狀態,難度當然就這麼上去了。至於其他的問題,比如美國著名的「千老」現象,其實都是這種供應過剩的副產品。學生博士畢業了找不到位置又想留在學術界,教授需要廉價勞動力,學校方面需要人來完成科研和教學任務,大家一拍即合,於是各種五花八門的臨時職位就這麼產生了。


tenure 的目的是,給科研人士一個穩定的不受行政左右的資格,從而可以自由地去做研究。

這是個很寶貴的資格,一旦獲得,就等於拿到一張「免下崗金牌」。

所以獲得tenure也是有難度的。美國是7年,在這7年里就拚命搞科研,以證明自己的學術能力。

反思:國內科研為啥不行?國內為啥開始搞tenure制?


簡言之嚴重過飽和唄。

我還真看過一個華盛頓大學物理系一p寫的。說他當年也就做了一輪博後就找到了。如今學生爆多,素質也差,聰明的都搞金融法律醫生了,不學術。他親眼見一個30多篇一作的薄厚和系裡公認最聰明的競爭一個位置,他說無論誰失敗都是悲劇。

我不知道美國什麼政策啊。

德國是W2就算終身的,無故不得解聘(新體系是C2)。但是嚴格說不算Associate prof.。不過2級就可以招生啊,申經費了,區別於AP的是2級要給W3(相當於C4,系主任?)打工,學術不獨立。

而且W2升W3必須轉校。這也得拼paper和老東家的人脈。美國升P不用轉校吧?關鍵TMD還有外校W3的和W2的爭!

美國關鍵是7年制度。德國5年,德國法律規定嘛,超過6年合同就是終身啰。所以第五年後如果留不下,還想干就得找個名頭髮工資了。

我都TM納悶了,工業界那麼多positions,死磕學術有意思么?還extreme competitive~


就拿純理論數學專業來說,

題主請你自己去各個頂尖大學的官網找找,(我指綜合排名前十幾名的)看看有幾個副教授或者正教授是華人的,其中還有不少是台灣,香港的本科。大陸培養的在頂尖大學拿到終身教職的不超過15個。。這些人進入大學受教育的年份差20年,20年,20年,

20年清華大學數學系和北京大學數學系畢業的學生少說也有兩千人吧,你感受下難度。。


推薦閱讀:

美國印第安人生存現狀如何?
F22和yf23在性能特性上有哪些差別,為什麼最終選擇了f22?
為什麼美國總統競選者必須出生即為美國公民?
美股市場和 A 股市場哪個投資風險更高?
在美國反歧視的歷史中,有哪些經典的法律判例?

TAG:美國 | 教育 | 大學 | 科研 | 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