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 AEA Annual Meeting (美國經濟學會年會) 是怎樣的感受?


參加過兩次經濟學會年會,一次費城,一次波士頓

費城的那次參與程度比較高,聽了挺多panel的。印象比較深的是1 午間休息 唐人街就被整個會場的人席捲了(萬名經濟學家,會議中心convenction center 距離唐人街就一個block)

2 學術會議質量參差不齊,但是好的很牛逼,這點展開講。

該會議可以顛覆很多門外漢對經濟學的認知,Econ的分類很細,有些細到你認為這不是經濟學,但老美就是掛上經濟學的分類,認認真真地去研究。所以很多研究,其實質量很不咋地,然後也能說是AEA的,表示估計是打冷門牌的。

好的宣講形式很豐富,比較欣賞的是AEA午餐 AEA Luncheon,席間會有重量級學者發表演講,14年年初的宣講是美聯儲某大神做的,回頭默默翻了人家的簡歷靜靜膜拜了幾分鐘。講的是美帝的影子銀行。

也有諾獎得主帶領的panel,比如Robert shiller帶的房地產這塊,這塊是美帝的強項,除了席勒自己的成果簡述比較容易聽懂之外,其他都不太容易聽懂,不過能夠感受到大師們對某些官員無能的深深吐槽感。。。。。。另外Shiller 雖然拿了諾獎,脾氣卻是非常溫和,甚至有一點羞澀,以至於與會宣講的某些人老「超時」席勒卻無可奈何。

更有官學兩界的交鋒,薩默斯和諾獎得主的交鋒堪稱我看到的最好玩的辯論,兩個人猶如國內大學生辯論一樣,某諾獎得主很認真鼓著臉說,薩默斯所說的經濟上的"GAP"並不存在然後Blabla,薩默斯也很淡定。只有中國某SB記者在台下起身利用其纖細的身材進行貼身拍照被全場鄙視之後被會場人員及時制止。薩默斯倒也是淡定,估計是砸場的人見多了(這樣的人塔防一定玩很好。。),面不改色心不跳,為氣度點贊,甚至提問時芝加哥大學英俊裝逼少男在台下還在糾結於金融危機的問題的時候,薩默斯還是很禮貌很有條理地回答問題。這擱國內,早就....了吧。

最有意義的,我認為倒是手把手的傳授。形式是由某些大神審閱某些新人的paper,AEA的會場對於這些人來說是初試鋒芒,同時過來人也會在會後親自上場講解paper的不足之處(會前已經提過更改意見這裡算是第二次),由大神講解paper的好壞合理與不合理絕對是很有意義的,對想學習的經濟學的人的幫助也是很大的,因為很多時候,評判一篇paper好壞在水平不到之前是很難做到的。

波士頓的體驗差不多,除了天氣更凍(被凍成狗的請及時點贊),學霸更多(波城學霸真心是多,喜歡素顏男素顏女的可以考慮以後有機會去波城的AEA)。

另外,對於沒法參加AEA的人來說,並不是代表你看不到相關的內容了,AEA的官網隨時開放,過往的一些宣講內容也是免費的(比如當時要耗費50美刀的喂貓餐AEA luncheon,還好見到了伯南克大人真人),官網傳送門:AEAweb: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說AEA 是頂級的經濟會議一點不為過,這裡,你可以看到經濟學人的情懷和信仰,14年費城的年會學者們對經濟還很是擔憂,雖然當年美股美債的表現倒還不錯,所以我覺得這裡是檢驗你是否真正熱愛經濟學的地方,因為它足夠嚴肅,足夠認真,足夠專業,你只要真的喜歡,一定能在這裡收穫很多。

關於面試:這點是很重要的一環,從波士頓回去的路上,就是和一個收到ny stern offer的economist 一起回去的,做歐債這塊。很多經濟學人也要面對就業的壓力,不過這點我相信美國經濟好轉之後路會更好走。

————————————————————————————————————

補充

1 北卡的博士,已婚當爸爸,30左右。在費城的AEA中餐館偶遇,幾個同伴都是已婚,有一對情侶,感覺挺不容易的,來面試的。

2 因為老老實實和大佬們等火車於是30幾個professors和我一個學生被波士頓的Amtrak的信息系統給活活坑了,看著回家的火車在對面的軌道離開。。。事後30+人去波士頓核心車站維權。場面比較壯觀,經濟學界平日的大師在本國的低效率被補貼企業面前也是無能為力。哥大的教授神吐槽是:我們終於親身體會了壟斷的切實壞處!最後是所有人補票,於是當天和收到Stern的offer的學長回去的。

該學長請了我在酒吧喝酒,我們在漫長的等待時間(因為要等3hs..)聊開。他也是結婚了,不過他這次來面試之後也能夠翻開生活的嶄新一面,當然,和大家想像的生活不同,談話中他接到懷孕妻子的電話,表示家裡浴缸壞了,但是還是要接他(不是好恩愛是他們租的地方還是比較不安全的。。。)

來回都是橫在椅子上睡著的(因為都很晚),挺不容易的,但挺值得的。

PS:如果你能看到這裡我就分享一句乾貨作為回饋吧:今年有一篇paper專門提到了發展中國家匯率管控之後對於維持高水平信貸難度更大,而且由於匯率缺乏彈性,一旦信貸泡沫破裂將會經歷一個更大的去泡沫化的過程。希望上述這段話能讓你對理解中國的牛市有幫助^_^^_^

——————————————————更新———————————————————————

之前發這篇答案,很快就收到了一個密涅瓦學妹的私信,詳詢了AEA的事情。

美國大眾對於經濟學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感覺,知道它不水,但是總有一種『然並卵』的感覺。

去紐大的那位哥們原話是這樣的:

你知道嗎?如果我想在最短時間內拿到牙醫的工資,就先讀個PHD然後去商學院做教職啊~他們還要考半天證,我們就不用。

但是他卻沒有很清晰地我當時的一個問題:

產業顛覆長期來看是否就是在消滅崗位?

今天翻自己答案,有感而發,多發一點答案,補一個tip,真正認真對待經濟的人,不會太計較新聞里的就業數據,那個是給場內玩家用的,其實反映的情況時有偏差的。當然,場內的人如果不注意到這一點,只怕這個六月會很難過。


我是以歐洲PhD的身份跨洋參加AEA會議。而且參加了兩次,第一次主要是參加各種sessions,第二次是以 job candidate 的身份參加各種面試。所以我的經歷和感受可能會提供不一樣的視角。

=====================================================================

(1)會議本身。

一部分是 AEA 的annual meeting,另一部分是 Econometric Society 的 winter meeting。投論文的話命中的概率很低,用我導師的話說就是「買彩票」。特別是我們這個方向(econometrics)的session不多,基本上每個session的參加者都是被邀請或者跟session的組織者是有關係的。因此大部分參加的人,特別是像我們這種新手,基本都是去聽報告的。

不得不說,會議本身的質量是我參加的各種大型綜合性經濟學會議當中最高的(至少比每年暑期歐洲的那兩個連著一起開的大型會議強太多了)。Speakers 都是各個領域的頂尖高手或者超級新秀,topics也都是近幾年甚至未來幾年的前沿領域。

還有一些special sessions,就是請一些雜誌的 editors 來告訴大家怎樣提高發文章的成功率之類的。第一次聽會覺得很有意思很有收穫,但聽多了幾次就覺得是老生長談沒什麼新意了。

=====================================================================

(2)面試經歷。

我覺得面試的經歷完全就因人而異了,我就說說我自己的經歷吧,僅供參考。

前面投簡歷資料安排面試訂機票酒店等過程略去不表,我在三天的面試時間裡一共安排了20場面試,國內和國外的學校各佔一半。頭兩天基本上是每天早上八點到下午六點,每隔半個小時一場面試(面試的時間也是半個小時),這樣每天除去午餐時間大概有8到9場面試,從一場面試到下一場中間大概有半個小時的趕路時間--因為面試基本上都安排在不同的酒店。

我提前一天就到達了面試城市(SF,2016),並且把各個面試的酒店都提前踩點了一遍,這樣到時候就不會迷路(SF的格子路看起來都差不多)。

面試的時候,大概有五到十分鐘的時間介紹自己的 job market paper。接下來就是提問時間。我遇到的問題有一下幾個方面:(a)對你的 job market paper 感興趣的會繼續問幾個相關的問題;(b)你的教學理念;(c)你為什麼會選擇他們學校(尤其是美國以外的學校),國內的學校會問你是不是真的考慮回國;(d)你未來幾年有什麼研究計劃。。。。最後會留大概五到十分鐘的時間讓你提問。我自己的提問一般都是一下兩個:(a)你們的學校的 tenure 標準是什麼;(b)我們這個專業在你們學校的定位如何。

上面都是標準流程。你們系裡的 placement director 應該都會給你們講清楚的。網上也有很多資料可以參考(包括AEA的官網)。下面講講一些網上找不到的我個人覺得好玩兒的事情,也算是花絮吧。

  • 一個美國的學校的面試官特別能講。面試一共一個小時,我自己大概就講了不到五分鐘,剩下的都是他在那裡介紹他們學校,我一度聽著都快睡著了(當天的最後一個面試,快體力不支了)。心想如果他這樣面試一天下來豈不是要累死。。。。搞到最後我都不敢問他問題了。
  • 面試的十個國內學校當中有三四個比較專業,其他的普遍比較業餘。有說了幾句就直接建議用中文交流的,有當時就承諾了肯定會給offer後來沒兌現的,有學院行政領導在一旁刷手機聊微信的,有面試中途出去接電話的,有面試到一半中途進來的。但是另一個方面就是比較務實,談起待遇來都很直接很接地氣(我喜歡)。
  • 世界很小,圈子更小,基本上你和任何一個同胞聊天都會發現有一個你們共同認識的人。
  • 一些專業點的國內學校晚上都會有reception,是一個聊天認識朋友的好機會,不要錯過。

更多的想起來再補充吧。


AEA,是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的簡稱.每年在一月初的時候,都會在美國的某城市舉辦年會.同時,在同一個地點也會有美國社會科學(ASSA)年會和金融學(AFA)年會.算是經濟,金融,管理方向每年最盛大的會議了.為期4天左右.

這個就有點象武林大會一樣.各大門派(大學),幫派(公司),衙門(機構),都會派出代表.有大會當然就要有切磋.個大門派的年輕弟子(應屆畢業生)都會到這裡面試,這個我以前已經有貼子介紹過了.但是還有就是會議上會有規模大小不一的"擂台"(session),供大家分享一下科研結果.有的是以已經成型但還沒有發表的工作論文為主(比如"在下最近研究羅漢拳小有心得,望各位指教"),也有泰斗級別的出來討論一下政策走向,學術理論(這個當然就不僅限於某篇文章的討論了).但是這麼多人,也不是誰想上來耍都行的.在大會開始之前,有意者可以把自己的成果提交上去.經過評審後,會被通知是否你會有一席之地.當然,沒有也不要緊,畢竟大會也需要觀眾么.去參加一下也可以了解最新的江湖動態.觀摩學習一下各階段各領域的前沿文章和方向也是很有價值的.我自從出師以來,頭兩年都是當觀眾來著.今年有篇論文被選上,也算小有進步.當然,離成為舉足輕重的經濟學者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也不知道今後能不能"華山論劍."

除了學術上的切磋和找工作,還有一個就是聯絡感情.上檔次的勢力都會在會議過程中的晚上舉辦招待會(reception).這個有幾大功效,首先,在來找工作的人面前展現一下自己的實力.回答一些問題.很多中國門派一般是以這個目的為主.可以藉此機會相對輕鬆的討論一下海歸待遇問題.當然,大多數中國門派不單獨舉辦,一般是湊到一塊.但是北大,清華,人大等比較有影響力的會單獨承辦.很多江湖幫派(比如大公司)就是去吸收新血的,所以主要目的也是呈現實力.但可能不完全對外,就是需要得到邀請才能去.而且就不只是停留在一個簡單的招待會了,對他們比較看好的新人,他們也會好酒好菜的單獨招待.留下良好印象.

還有的勢力承辦招待會就不是針對吸收新人了,至少不是主要目的.比如說排名較高的世界名校.他們的招待會也是完全公開,但是如果你去了誰也不認識,肯定沒啥意思.一般都是校友,在職教授,或者是以前在學校任教過的學者,會出現和大家一起聯絡一下感情.比如說我那界一起出師的同學,大家各奔前程也很少見面,但是每年都會在這場大會上去參加本校舉辦的招待會.這種學校舉辦的招待會吃喝上又上了一個檔次.很少出現食物和酒過早消失的現象.人數相對少一點,也很少出現大家都圍著某領導討論的現象.都很隨意.很多校友約好一起私下再聚一聚的也經常會在招待會上碰頭.偶爾出現一兩個沒啥關係的,可能是出於好奇來看看,大家也不會在意.

再來說一下在2015年Boston大會過程中的一些小事兒和看法。

1.剛出道的都不容易呀

剛出道的就是應屆的博士畢業生。都來這裡面試。從一個面試跑到下一個面試。中午的時候往往連坐下來吃個午餐的時間都沒有,隨便來個三明治,要不吃個香蕉。這次開會我不用面試別人,也不用被面試,但是開會地點的各大酒店的大廳都能看到被面試的學生。不光是美國學校的畢業生,有的可能來自歐洲,或者亞洲,可能連時差都沒倒過來。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比較清閑的會議參與者,希望當一個電梯比較擁擠的時候,把位置先留給這些剛出道的新人吧。說不定這樣他們的下一個面試就不會遲到,說不定能影響到人家出道的第一份工作。

2.中國的學校團隊

中國學校也會來招人。這個上面說過了。通過自己看到的,還有和一些找工作的朋友聊天,發現中國學校來參加這個會議還是以面試為主,來講演自己文章的還在少數。當然,希望以後更多「擂台」上可以看到中國學者的身影。現在就算有華人學者,還是以海外大學的華人學者居多。再說說來招人方面,這裡我就不點名道姓說具體學校了。只說些現象。大概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態度非常認真(這個跟學校排名沒有太大關係),就算自己現在海歸不多,但是在面試的時候態度非常專業。提出的條件和對年輕學者的要求都成正比,待遇高,要求也高。給人的感覺就是雖然學術水平方面還和國際上有一定差距,但是是真想招人。在努力向國際靠攏。如果這種態度是真實情況的一個反應的話,我對這些國內高校的前景很看好。以後應該可以在學術研究上更近一步。當然,光有態度肯定不夠,也要看待遇。但至少這種態度給被面試的同學留下了好印象。大家都會回來和自己要好的朋友,或以後要找工作的同學分享自己的面試經歷和對學校的看法。畢竟是雙向選擇么。這樣就算這次沒有招到合適的,長遠角度來講給自己學校創造一個好的口碑也很好嗎。還有一類個人認為根本就不是來認真找人的。給出的待遇和學術要求完全可以按「搞笑」來形容。比如說,要求年輕教師在頭三年發3-4篇前十刊物的發表(這裡說的是SSCI前十,比如說AER,或者某方中最好的刊物),然後待遇年薪不到20萬rmb的博士後.如果有人有這種發表能力的話,人家早就美國前5大學當終身教授去了。還回國去跟你玩兒?我個人認為這樣很不禮貌。每個面試者的時間都是寶貴的,同意去和一個學校面試可能意味著要謝絕另一個面試機會。這種要求,這種待遇,完全和市場脫鉤。不但在這種國際大會上給自己的學校留下不好的名聲,也浪費別人的時間。以後還有誰會接受你的面試呢?都是學經濟的,這種現象不難理解。這裡我就不細說了。當然了,這些都是我從側面了解的。畢竟今年我沒有面試。

3.多聯絡一下感情

看到老同學,肯定要打個招呼,聯絡感情。和以前做宏觀投資時候的一位領導一起吃了個早飯。雖然一直都不是我的直接領導,以前他一直都很照顧我。現在雖然不在一個公司共事了,還是要利用這次機會一起吃個早餐。態度很重要,不能用不上人家了就把人家忘了。早餐後他和我說,如果以後想回投資界了,他會幫忙。我也表示感謝。

在學校舉辦的接待會上,碰到當年讀博士時候的同學,主要就是討論一下最近的發展。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是否愉快。文章發的怎麼樣。今年我博士畢業的學校竟然酒水需要參與者自己掏錢,雖然錢的數量大家完全都能接受,但是相比之下讓人有點不爽。同樣是排名前五的學校,我的母校(本科學校)就是全免費。雖然我去了誰也不認識(畢竟去參加的都是老師或者是從那裡得到博士學位的校友,所以我作為本科校友肯定認識的人很少),但並不妨礙我這種臉皮厚的人去蹭吃蹭喝。畢竟並不是所有的招待會都給吃給喝。根據我最近幾年總結出來的經驗,首先去業界舉辦的非公開招待會,吃的好,全免費,人也少。然後去PhD畢業的學校和大家聯絡感情,也就不在乎是否免費了。然後如果沒吃飽,再去母校的招待會補點兒。我想如果有人問我是誰,我就把我的畢業戒指給他一亮,然後接著吃喝。最後再看看哪個國內學校的接待會,和國內的學者交流一下,說不定能遇到高人,一起合作。就算不合作,多認識一些學者也是好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嗎。完全不反對領導講話,當然也要給大家留出自己交流的時間。這方面我認為很多中國學校都做的很好。既讓大家了解了學校。也給中國學者,學生創造了一個比較隨意的交流平台。


面試~

面試~

面試~

據說重要的事要說三遍。。。

然後?會議結束了!


謝邀


我就靜靜的看著樓上的人說話


推薦閱讀:

微觀經濟學理論研究有哪些前沿領域?
經濟學,到底是理論指導政策,還是政策引導理論?
微觀經濟學要如何學習?
怎麼才能更好地理解高級微觀經濟學的內容?
為什麼 MR = MC 時廠家利潤最大化?

TAG: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 | 計量經濟學 | 微觀經濟學 | 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