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給現在的南京帶來了什麼?
這是題主藏在心裡很久的問題,題主去過日本,有著很多的感觸,用恨和愛解釋太過於幼稚,然而我更愛的是南京。我覺得身邊的人很難用理性的目光去看待歷史,更可笑的是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戰爭。南京的歷史的確是對付日本政客的武器,但是這種天天把人傷疤拿出來卻不作為僅僅喊口號的行為更無力。我是日語系的,經常有人問我恨不恨日本,我都懶得回答這麼幼稚的問題。恨能解決什麼?南京是十朝古都,有著那麼多的優秀文化,卻因為某黨的政治需要,從來拉上南京就是大屠殺,抗日神劇也是盡情詆毀戲說。作為一個南京人,上了大學之後,很多同學來自農村,單純的仇日情緒強我可以理解,但是居然一提到南京就說,不想去你們那邊,什麼除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就沒有別的東西了。這還不是一個人的想法。。。。。
南京不會悲傷,它只是匆匆的活著
5月27日的奧運火炬傳遞在哀悼地震亡靈中開始,這符合南京的氣質。全國的文人們經常憂鬱地說,南京是座悲傷的城市。
在中山陵背面的一座公墓里,坐著一個同樣憂鬱的小夥子,他在墓園裡踱步,遇見了我。我以為他知道這裡的歷史,要和他交談,但他告訴我,他只是心情不好,在這個寂靜的墓園裡轉轉。
你必須穿過中山陵的喧鬧,繞過鐘山,才能到達這座罕有人光顧的航空烈士陵園,它建於1932
年,後因埋葬二戰中國戰場上犧牲的中外飛行員而存在。1937年的筧橋空戰,中國軍隊創造了擊落敵機6架,本方無損失的記錄,蔣介石把這一天(8月14
日)定為空軍日。後來,江山易主,公墓的8月14日也不再是節日,只剩下靜靜躺在這裡的飛行員們,和每年來給他們獻花的惦記者。
吳先生帶著他的兒子到這裡散步,他住在紫金山腳下,步行可及。每一次來,他都會矗立在寫著犧
牲者姓名的黑色大理石碑前,仔細看那些風華正茂年輕人的名字。他們曾和中央大學的女生們聯誼,是眾人傾慕的對象,但戰爭開始後,從航校畢業到最後犧牲,這
群空中精英的平均壽命只有6個月。直到有一天史沫特萊在重慶看到了一架孤獨的飛機起飛攔截日本轟炸機群。他只是孤獨的一架,此時是1940年。史沫特萊
說,在那樣一種時刻,我曾希望有能力為那一架小小的飛機寫一首不朽的詩。
在南京,沒有詩歌,有的是記述他們的文字:「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全國各民族人民團結抗日的正義戰
爭……」吳先生說,他每年8月14日的時候都會到這裡來給英雄們獻花,黃色的菊花,一個墓碑一
朵,還有人會帶一些祭品,放在戰士墓前,「有一次看到一家人來給他父親上香,他們找到了父親的名字,所有人抱在一起哭泣,這裡很安靜,哭聲讓人覺得心
酸。」
這是一座悲傷的城市,從這個意義上說,至少哭聲確實讓人悲痛。經過大約60年的歲月,第一批埋葬的烈士被1937年侵佔南京的日本人拋屍荒野,而抗日戰爭
中犧牲的飛行員,則在1966年8月再次被紅衛兵凌辱,他們依據的是「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的最高指示,留下了現在這座沒有任何遺骸的墓園。這些
被侮辱的人來自中國、美國和俄國。
作為國民黨統治時期的重要紀念,這裡在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2005年的「破冰之旅」後,漸漸得到較好的修繕,但仍然人跡罕至。對於南京來說,他還有更大的悲傷要說。
從航空烈士陵園穿過南京城,耗資3.28億元重新修繕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外人頭攢動。這裡已經成為南京重要的旅遊景點,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免費參觀場所。
雖然學術界對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仍有爭議,但一走入這個設計現代的紀念館,就看到牆上赫然寫著300000的數字,對著這樣的數字,人們很難不把南京和悲傷聯繫在一起。大概也很少有中國城市,人們直接用他的名字拍成電影、電視,而講述的幾乎都是大屠殺的故事。
紀念館中的人們被震撼了。他們開口說話時顯得義憤填膺,「日本鬼子」四個字頻繁出現在他們的表達中,他們不是南京人,在這裡感覺到的卻一定是南京的悲傷。
而南京人呢?他們從小就被不停地告知,要記住歷史。「從小學開始,我們就不停地到雨花台、到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同學們排成一排,回去以後寫作文,大概南京人寫愛國主義作文是全國最多的吧。但南京人是全國最憤怒的嗎?他們是最民
族主義的嗎?我想不是的。」南京人彭真強說。他19歲離開南京,現居北京,此後一直惦念他的城市,他不喜歡回憶這座城市被六次屠城的歷史,而只記得他的漫
天梧桐。
這座歷史古城,很難表述自己的歷史。六朝古都,人們說,都是短命王朝。民國春秋,人們輕描淡寫他的過程,只記得一個落魄王朝逃難的結局。
在共和國的坐標里,東北是長子,北京是光榮所在,上海代表了中國的現在,深圳是夢想成真的城市,只有南京,悲傷的城市,被放在那裡,紀念歷史的悲傷,做共和國勝利的註解。
南京唯一被著力書寫的歷史是孫中山。在奧運火炬傳遞的路上,我看到了大大的標語,上面寫著:
中山偉陵,大氣磅礴,博愛精神,和諧天下。中山和和諧,歷史在這裡找到了連接點。我還看到了總統府,南京人問我,你相信這是總統府嗎?我說,有什麼不信
的,只是看著挺樸素。了解以後才知道,總統府現在是江蘇省政協的產業,聽起來倒葉門當戶對,算是又一次歷史的對接吧。
2005年江丙坤訪問南京,臨行前說:「這次真是太感動了,沒想到中山陵這麼雄偉莊嚴,沒想到南京百姓這麼熱情。」記者SUN當時在採訪的現場,她說,南京人對國民黨的親切在那一刻表露無遺。很多市民接受採訪時都顯得興緻盎然。
不知道他們是否懷念1937年前的南京,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在這樣一個到處充斥著以「中
央」命名的地方,現在的經濟排名江蘇省第三,位列蘇州、無錫之後。在南京還是首都的年代,上海、南京和杭州被合稱為「寧滬杭」,後來這一稱謂變成了「滬寧
杭」,再後來,杭州人把它改成了「滬杭寧」。
但南京的生活節奏依然如此緩慢。和總統府相隔不遠,是南京的1912酒吧街,人們在自己的座
位上高談闊論,笑聲連連。這座城市無論是茶館、酒吧還是咖啡館,都顯得吵鬧無比。南京人自豪地說,南京是一座休閑的城市。可能是因為不喜歡這種休閑,作為
全國大學集中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很多人在這裡上完大學匆匆走了,但也一些人留了下來。SUN說,留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喜歡這裡的氣氛,南京人很好,很本分。
當你從南京的窗口眺望,你只看到這座城市觸目可及的綠色,沒有時間停留,你只需要呼吸。大屠殺時期的救助者拉貝說:「可以寬恕,但不可以忘卻。」南京不可
能忘卻,他被賦予了幫助這個國家記憶或清晰或模糊歷史的角色。每年的12月13日,這個城市
的公民都要被集體喚醒一次,全國各地絡繹不絕的人們在這裡表達憤怒和同情。但除了悲傷,南京還需要生活,還需要思考城市的未來和自己的命運。
南京不悲傷,他只是匆匆地活著。
——《南方周末》2010年5月27日
我不好說其他南京人都是怎樣的,只能說說我自己。
不管是不是南京人,有機會一定要去一去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那裡很震撼。
很有趣的是,紀念館的一側是繁華如織的購物廣場,一側是內藏乾坤雲錦博物館,小小的一塊地盤擠著古代匠人的巔峰技藝、近代歷史的沉痛祭奠、還有現代商業的醉生夢死。我想,這就是南京的縮影。有過悠久的歷史,有過深厚的文脈,有過動蕩的政局,有過殘酷的戰火,她不比其他城市更高貴,也不比其他城市更可憐。她只是存在著。有人說南京孩子的愛國教育恐怕是全國之最——雨花台、遇難同胞紀念館、飛行員公墓,浩浩蕩蕩地去參觀,然後回家寫作文。
這樣有沒有讓孩子們更愛國、還是更叛逆?都不好說。然而在我的理解里,愛國不是罵一罵洋人鬼子砸一砸日貨的無腦,是踏踏實實努力的自強。日貨比國貨品質精良有保障,為什麼不用?日劇日漫比國產精彩,為什麼不看?是啊,它是文化侵略,但是抵抗侵略的根本是你不看不買不用么?是比它更物美價廉才是啊。這是市場,你永遠杜絕不了更好更強大的商品進入,不能打殘它,你只能追趕。追趕,是啊,現在我們可不就是在追趕頂尖科技么。儘管已經進步神速,還是落後幾十年,美日蘇生產的設備充斥了幾乎所有的科研領域,尖端產品幾乎看不到MADE IN CHINA,日常生活也充滿了日韓歐美的明星和服飾,現在的中國離崛起還遠的很吧。但是什麼叫愛國呢,就是儘管知道她不夠強大,但你願意為她努力想要看著她再一次屹立在世界之巔啊。堂堂中華,禮儀之邦,萬國來朝,何等輝煌,如今竟然淪落到被視為粗俗無禮無能落後,不可恥么?科技,能學別人的,風骨,你得自己立起來。無論是日本,還是美國、蘇聯,何曾是朋友,從未。國家之間只有利益。我們的目標是,現在買著別人的,以後通通要賺回來,就是這樣。好像跑偏了,說南京。
其實我覺得這是個很均衡的地方,農業工業旅遊業都還不錯,文理兼備,雖然在上海的輻射之下無法躋身頂尖大城市,但稍慢一些的腳步反而走得悠哉。十里秦淮已沒有故紙堆里的香艷,反而留下的是水波蕩漾的從容,任他燈紅酒綠、任他雨打風吹、任他熙熙攘攘,既不清高也不低俗,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條秦淮河。有北方的洒脫,又有江南的韻致,我想,再找不出比她更包容的城市。貼上再多的標籤,她都還是我眼裡那個雲淡風輕的樣子。有人覺得南京人應該相當痛恨日本人才對,但至少我認識的人並沒有。相反,在南京各大景點背著相機溫文儒雅的老先生往往是日本人,相當好認。普遍很重禮儀的日本人,比大部分的國人都要討喜,其實那本該是禮儀之邦的子民應有的風度。在南京漫展也很多,穿著和服cosplay服在街頭也不會被打。喜歡日貨的簡潔一絲不苟,喜歡日本動漫日本影視,並不是媚日,相反地我們更希望看到國產品牌的進步,哪怕一點點,都讓人很欣喜。還有人說南京發生過大屠殺啊,好可怕,不要去。對此我只想說,最好別來,任何一個地方都不以受腦殘的青睞為榮。
你的空虛與南京無關,你的麻木也不關南京的事。
你只是自己空虛罷了。至於這城市本身空虛與否,又是另一個問題了————和屠不屠殺無關。————————
終有一天我們會忘記對日的仇恨,但這不代表日本這群世襲制的政客就是好東西。
中日的利益點終歸沒有那麼統一,不恨狼,不代表不防狼。紀念的意義不止是為了什麼「愚民政策」,什麼「政治正確」,什麼「民族大團結」————更是一種警示,告訴你,弱小的代價。
這才太平了幾十年,就想好了傷疤忘了疼了?鄙人粗見,早了點。我是南京人。
是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去過三次——小學秋遊,初中秋遊,高中秋遊。
沒有更多,原因大可以理解為本人尚未高中畢業。我們南京人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憤懣,真的,我們平靜地傾聽每年12月13日的警報,那是看見孤雁飛過空曠天空的感覺。被確立為公祭日的那年,警報特別短,今年更是短的不可理喻。無關乎仇恨,請允許我稱之為情懷。那種一邊聽警報一邊彈貝多芬,感覺靈魂在被注視著的奇妙境界,我永生難忘。你若一定要問我南京大屠殺給這座城市帶來了什麼,我想,是平靜。經歷過血的洗禮,好像再發生什麼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生活還在繼續,充斥著桂花酒釀鹽水鴨鴨血粉絲小籠包的生活。憤怒永遠不可能成為生活的常態,那只是暫時的,有時甚至不是自發的。而平靜,如法國梧桐般沉默厚重,偶爾在風雨之夜簌簌作響,才是南京。
我是南京郊區的。。。現在在成都上學
剛來成都的時候我特愛問沒有傷痛的本地同學大地震的時候他們在幹嘛,是什麼感覺?!而我的舍友也愛問我是不是特仇視日本,是不是對我黨和國民黨有些偏見。可是我說,有什麼偏見?日子過得多好?!我們確實還蠻敵對一些日本的事情,可是這也是中國民眾的主流情緒吧,我也煩日本很多,但是也還蠻想去日本看一看。你看,兩者都很像,就像一張標籤,供不了解你的人去猜測,
南京大屠殺已經過去那麼多年了,很少能有人能體會那種恐懼傷痛。很多人也說了,南京愛國教育基地是真的多。。。那麼,南京人從小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真的會把這些看的很神聖。每年的12.13空間朋友圈會被外地上學的孩子刷屏,每當這個時候都格外的想家,想這個要被悲傷哀悼充斥一天的城市。甚至會想念尖銳的警報,會覺得親切,因為聽了20年。
我有的舍友對南京很好奇,也很想去。我從來不會去提這樣的歷史,因為太多人對她的了解只剩下仇恨和悲痛了。我樂意跟她們說夫子廟,秦淮河,總統府的酒吧,新街口的地鐵,滿街的梧桐,和後人揣測的蔣宋野史。南京有的不僅僅是悲痛,她是一座沉澱了千年歷史的古城,她的每一條街道你都能走出泛黃古書的味道。
南京大屠殺是民族的災難,並非是僅僅一個城市的事!
你問南京大屠殺給現在的南京帶來了什麼,我只想說如果你來了南京,如果想去了解,就請空出一天來用你最莊嚴的心態去緬懷這段歷史去看紀念館。之外,就盡情的去玩吧。
有人說南京精日媚日,南京中日交往就是不正常,合著我大南京就應該裹著發臭的綁帶,自怨自艾的舔著傷口,讓所有人時時刻刻看著南京有多慘,南京只剩下了慘是不是?沒錯,某些官員的做法是讓人看不過去,可是青奧會期間整頓商家也是必須的吧,錯就錯在要堅持下去並且只針對外國人吧。70多年過去了,生活還要不要繼續!那些詭異的精,媚,是對南京及南京人赤裸裸的侮辱!!!也是對那段歷史的侮辱!!!就好像我如果說「北京有什麼?破皇宮?沒意思。」一樣,不懂就不要發表太幼稚的意見。南京,歡迎你來生活,安靜秀氣的城市。大屠殺沒有帶來所謂的陰影陰氣,有的是居安思危以及對戰爭的痛惡。和平就好。
比較贊同 @白夜 的答案,
太深刻的東西實在疲於討論,尤其是這個問題,真的。我就說一點……
帶來的是:在網路上尤其是貼吧里,一旦有南京人民和外地人民鬥嘴,
有些外地人民就會說出:「當初怎麼不多殺點」這樣的話。無力吐槽了,鬥嘴的原因一般就兩類,一是「你們南京街上怎麼那麼多日本車」二是「昨天來南京找工作被騙了「,」昨天來南京玩被奸商坑了」。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南京人,很想說幾句。在日常生活中討論南京大屠殺給南京帶來的影響是無意義的。南京這座城市的日常與每一個都市都是一樣的,有堵車很喧囂。我的大學是在徐州上的,我離開南京的時候,只記得南京的美食,南京話,以及南京漫天的梧桐樹。但是這種戰爭傷痕對於每一個南京人來說,都是深入骨髓的。平時是瞧不見的,你只能看見南京人大蘿蔔的一面,但是遇到一些特定的場合,特定的時間,你就會發現,南京大屠殺到底給南京帶來了怎樣一種傷痕記憶。我的外婆家就因為日軍入侵,在南京即將陷落之前倉皇出逃,而我一個高中同學的爺爺則在這場屠殺中失去他的父親,同學幼時仍然家住下關,就在那個日軍屠殺居民的江面的附近。而我的奶奶僅僅是因為身處於偏僻的農村才幸免於難。我的初中歷史老師儘管講課時儘力勸我們公正的看待中日關係,但內心仍然無法就這樣輕易寬恕日本,他的家庭是南京大屠殺的受害者與倖存者。我身邊的每一個南京人對於這場屠殺都隱含著一種無法言語的憂傷,在抗戰中那麼多戰役都被寫進教科書,廣為流傳,可是南京保衛戰,如此慘烈的戰役,因為種種原因,只被如此帶過。南京大屠殺是我們每個南京人的傷疤。生活中從不示人,但每個人都心知肚明。我生長的地方就是雨花台。在我們還不懂事的時候,就已經參觀過紀念館,給紀念碑獻過小白花了。十幾年前清明還沒有放假,但是學校會組織整個雨花台區的中小學到雨花台祭祀。而到了12.13這一天的時候,整個南京都會瀰漫一種哀傷的氣氛,就好像這一天是整個南京的忌日。她已經死去過一回了。去年這一天變成了公祭日,防空警報也只響了一聲,但是在去年之前,防空警報都會響半個小時的。在這段時間裡,沒有哪個老師會講課的,即使有老師講課,底下的學生也會以低頭的姿勢沉默地抵制。作為一個南京人,你可以忘記很多日子,唯獨這一天絕對不能忘記。但是生活就是生活,南京是一座溫潤的城市,一座像謙謙君子的城市,這座城市在南京大屠殺之前就受到過多次炮火的洗禮,但南京都在戰爭後以一種極為包容與堅韌的姿勢重新站立。雖然經常有人調侃說南京也是首都,是民國的首都,說南京對國民黨很歡迎,但實際上也不過是一點自嘲罷了。南京確實已經少有真正往上溯三代還是南京的本地人了,但這並不妨礙南京人整體的性格。自晚清以來一個地域對於生活於此的人影響太大了。(這個觀點在整個近代文學史裡面就已經被證明了)對於一個本地人來說,有人要來南京遊玩,我是絕不會主動給他推薦大屠殺紀念館的。傷疤不是拿來炫耀的,你知道,所有人都知道,也不代表我要一次次拿出來給你看。更何況南京引以為傲的東西如此多,只用南京大屠殺給南京貼標籤著實是過了。但對於南京人來說,其實外人怎麼看都是無所謂的,自己的小日子是自己過的,南京怎麼樣也是給自己活的,更何況無需怎樣辯駁,只要一個人認真的去感受一下南京,就不會有題主說的那種想法的。
。
真心懇求您不要給南京人招黑,謝謝
真是一些可怕無知的人類 幼稚的想法 完全被自己的沒有見識所牽扯住 南京一直作為古城 有著滿天的梧桐絮 古色古香的老門東 有著金陵十二釵的秦淮河 有著孔子雕像的夫子廟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長江大橋 閱江樓 。作為一個中國人 ,只銘記一個城市被欺凌的歷史 ,卻不知這是座六朝古都。真是被這樣的思維想法驚呆了 真是淺薄 還有大學生難道不知道江蘇卷最難么給評論我的一位驚呆了,我的本意是不要只記得南京的悲慘事件,同時也請記得南京是座美好的城市。不是很懂為什了有位評論的斷章取義說我要忘卻歷史?? 還有兩位點贊? 認真的? 請各位閱讀稍微仔細點,不要隨意judge別人。
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句話是印在每個南京人心中的。我們不會忘記,從小到大,南京城上空都會拉響的警報,都提醒我們銘記歷史。所以,無論我身在何方,我希望南京都更加美好。這話題起的讓人不知道怎麼回答?太寬泛了吧..不過,對我這個本地人來說,到沒多少感覺.你不可能一直生活在仇恨之中(除非你是未成熟的學生憤青黨,在青春期受過國內政治歷史教育會有一段時間的仇恨感) 南京又本來就是學校很多的城市.個人作為本地人覺得外地人可能比本地人對這段歷史更敏感一些,國內官方媒體宣傳多了,各類民族情緒也就起來了.而且這個話題最近這些年似乎也成為了海峽兩岸統戰工作的粘合劑. 呵呵。 有人也許以為我好了傷疤忘了疼了,呵呵,我只能說這種思想宣傳工作,某部門就是個渣渣。形式主義作了一大堆,理性的內容比感性的少,煽動起來的大眾情緒都是浮躁的。所以才會出現砸日本車,抵制日貨這種可笑的行為。
我一直覺得,以「南京大屠殺」作為那段悲慘歷史的稱呼是有偏頗的。
日本人不是在南京的地面上進行屠殺,而是在中國的國都的地面上進行屠殺。
以「舊都大屠殺」一類的稱呼或許更合適,這樣南京這個城市也可以稍微放下歷史的包袱,其他地區的人民在回顧那段歷史時也更能感同身受吧。
那真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作為一個南京人。我覺得37年的同胞的悲痛不應該成為現在政客的玩物,需要用的時候才拿出來挑逗一下日本。這才是這30萬同胞真正的不幸 2016.12.13更新:至今讓我引以為傲的是任何一位南京人都沒有放棄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努力,這是這座城市的最讓人驕傲的一點。正如紀念館的結語所講回顧歷史。不是為了牢記仇恨
父輩的恩怨記著、防著,寬恕他們但不忘卻。
你不願談,我便不逼問,你若不承認,我必強調立場。你牛的地方我學習,你不足的地方,我提醒自己。互相了解才能產生理解,所以我去了解你,嘗試理解你,但不是為了變成你;我學習你,嘗試超越你也不是為了讓你低頭,而是讓我更好的正視自己。不把歷史的情緒帶到當代,把故事和教訓留在心裡。就事論事,就人論人,歷史的事交給歷史。這是我作為一個南京人對待南京大屠殺的態度,也是對待日本人的態度。
給南京帶了什麼,個人覺的是一種奇妙的包容性。是個呆逼都是兄弟!但只要你罵南京,那就對不起了!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 不是大屠殺紀念館
那些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變得更強大。
解釋什麼?怎麼解釋都沒用!
作為一個在外流浪的南京人,這種類似的言論見多了,還有更過分的呢。我都是微微一笑,沉默,不作答。這是一個讓我迅速判斷呵呵的方法。帶來了什麼?帶來了,類似的恥辱,我們絕不會讓它再一次發生!我們誓死捍衛我們的和平,尊嚴,生命!再說一遍,那些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變得更強大。無論是人,還是城。我是一名南京的初中生 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 也經常有外地的朋友會問我:恨不恨日本人其實說實話,相當一部分老南京與其說恨日本,不如說是不願意提及這段歷史,也不想這段歷史被拿出來當做政治武器。
我家就住在大屠殺紀念館(別噴什麼死難同胞紀念館,我活了十幾年老館新館南京人都是這麼叫的)旁邊,住的就是這麼近但是一直不敢去,老館媽媽帶我去過,新館小學的時候參加紀念活動被強行帶過去站在外面廣場聽領導發言,後來跟同學去了一次,裡面全是把那當成景點的外地人。
昨天晚上紀念館就亮起一盞大燈從我那角度看去,正好沿著邊上的千金紫峰把黑烏烏的天分成兩半,好生壯觀啊!這也只是這兩年才回有的事了。然後拍張照片。
今天第一節就是歷史課,選修課時多,看電影《拉貝日記》,看到拉貝拉開大旗子日讓南京人進來的時候,我想到了外婆的外婆,想到了奶奶的媽媽,她們保護女兒,也告別了女兒,想到了我那因為被日本人打了一巴掌而氣死的太公。我的眼眶好想有那麼點濕了。也會記起幾年前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班上一個男生聽到警報不停的哭得樣子(現在在樓下好好的上課或許還打著瞌睡),還有初中拉了半個小時的警報讓我的語文課不得安生的情境(正常上課,都多少年了默哀能給你考試加分?)。
看了四十分鐘下課,繼續正常的生活,該笑的笑,該忙的忙,聽小姨說今天走在街上拉警報的時候,路人關於默不默哀是怎樣的猶豫。一位老太太對另一位老太太說,「你怎麼穿紅色?昨天城管還在街上打招呼說不讓穿紅的。」下了晚自習坐車回家看到車上還沒撕掉的關於公祭日的注意事項,那上面寫的零距離會不會播出來?夏淑琴老人這兩天又辛苦了,也不知道這天變得快她有沒有多穿幾件衣服,身體可還好?
請別再說南京是憂傷的城了,我們過的很好。而且我知道的,那三十萬再也回不來了。儘管很多人能說出花來但是大屠殺對當代的南京並談不上什麼影響一座紀念館,一次警報,偶爾對日本的咬牙切齒 而已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歷史上的大帝國統治時間都有限?
※歷史到底是由少數人(例如那些偉人)決定的還是由人民群眾決定的呢?
※關於蔣介石和汪精衛的名字稱呼問題?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話是否自此深藏曆代以來民族精神之中?
※歷史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