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旅遊的意義?

旅遊說到底不過是去一個別人待膩的地方而已,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去看待旅遊?滿足好奇?開闊眼界?怎麼去旅遊?一個人去旅遊或者結對旅遊?


聽過一位著名的旅行攝影師講述他的旅行經歷,和他所認為的理想的旅行方式。他說,他曾受到眾多的雜誌、網站邀請,在25歲前就去過了三十個國家,他的護照上敲滿了鋼戳,他拍了十萬張的照片,泡了各國的妹紙,吃各國的食物上各國的廁所,而且還賺得盆滿缽滿。但他咬牙切切地說,這一切都毫無意義。

他開始有點激動,說現在的旅遊行業所作的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事情。「旅行社做的事情就是一場騙局,他們收了錢,賣給你們一個根本抓不到的夢。」他憤憤地說:「當然,你們還覺得物超所值。」

他說,我們都聲稱自己熱愛旅行,時不時有著放棄學業和工作去旅行的念頭,但卻從來沒問過自己為什麼要去旅行。在他的理念世界中,所有旅行社的客服,所有的導遊都應該是心理學家,因為「人們去旅行應該是為了獲得安慰與力量,受到陌生世界的治癒。」

可是,當你看到人山人海的長城與故宮,當你排隊幾小時登上黃山泰山雁盪山,當你在曼谷大皇宮的宮殿內著急尋找著廁所,這種旅行並不會改變你。「我們應該找到與自己契合的旅遊路線,找到能與自己深層次交流的旅行同伴,然後,把自己拋在腦後,用心感受,享受陌生與遙遠帶來的新奇與魔力。

「比如,」他說:「佛教徒應該去日本京都和泰國清邁,脫掉鞋子向每一尊佛像、每一位僧人表示敬意;不願出門的宅男應該去每個城市的酒吧與遊樂園,在那裡找到人生的刺激點;出入聳立在霧霾之中的巨型寫字樓的白領們,應該去無人走過的田野與村莊,應該盡情在大草地上打滾。」

「甚至野戰也行。」他笑笑:「也許這樣,你才會覺得心裡缺失的那一片靈魂,被補齊了。」

這其實並不算是多麼新鮮的言論,我見過太多人,一年去兩個國家,卻照樣談吐無聊,頭腦僵硬。太多的人坐十幾個小時的火車或飛機,排隊在當地地標前花三小時拍一張自拍照,分享到朋友圈以供炫耀。太多的人,在出發前興奮難耐,卻在到達目的地後情緒一落千丈,在酒店裡吃泡麵,換個地方繼續宅著。而這些,怎麼可能改變一個人,怎麼可能帶給人力量?

你說你想去盧浮宮的金字塔博物館,看到了達芬奇、梵高、畢加索的畫作,可你對歐洲藝術又有多少了解?你說,你想去布達拉宮撥動轉經輪,可是你並沒有任何信仰,你覺得你去了西藏真的會受到心靈的洗禮?

你可能會說:我一年加班那麼多天,又沒攢到錢,出去旅行一次還要受到這麼多條條框框的限制,還要被你潑冷水,拜託,我只是想出去走走而已,別上升到哲學的層次。

我只能說,這一切都沒有錯,出去走走,看美景,吃美食,來一場瘋狂的購物與代購,如果你覺得滿足,你的辛苦錢花的值得,一切都沒有關係。但是,拋開一切因素,你真的有想過你為什麼要旅行嗎?要知道,一萬元錢的旅行經費,你可以買三個iphone,看五百次電影,買1000個套套。

旅行,真的是一個能讓所有人激動的點子。我用攢了兩年的積蓄去了一趟日本、泰國和柬埔寨。我半夜起來搶亞航的廉價機票,為了簽證能否成功而惶惶不安,花一個小時去研究一個酒店是否值得預定,看攻略,換外幣,學外語,替人羅列購物清單,信用卡開始透支~~天吶,一想起來我經歷了這麼多瑣碎無聊的事情,我就真心佩服自己的牛逼,居然一次次遭罪還樂此不疲。

當一切搞定,我前往日本、泰國之後,我懵了。所有那些在互聯網上被形容成仙境的地方,卻滿是人山人海,而且幾乎每分鐘都能聽到中文的大聲叫嚷。我以最慢的速度排隊進入個大熱門的景區,架起三腳架想拍照卻發現幾乎無可能,我想去閱讀每一尊雕像上鐫刻的文字,卻一次次被帶著小紅帽的中老年旅行團衝散。

我甚至覺得,這個建築,還沒有我老家縣城的漂亮;這個湖,還沒有母校里的清澈,我就這樣開始抱怨,然後回到酒店,一個人看著陌生的電視節目。

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我也曾跟隨旅行團去歐洲,坐著大巴,上車睡覺,下車拍照,除了午夜在酒店裡和陌生人玩三國殺,完全沒有什麼值得回憶的地方。是的,我看到了盧浮宮,我看到了蒙娜麗莎,但我又得到了什麼?我不知道。我問了許多同行的夥伴,他們說,最大的收穫就是完成了家人給他們的代購清單。

大家賺錢都不容易,真的就心甘情願送錢給大使館,酒店和航空公司?我們真的情願用蜷縮在經濟艙內僵硬的雙腿換來朋友圈的十幾個贊?我回想我的旅行,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那些我記憶最清楚的鏡頭,卻沒有出現在任何一個旅行攻略網站和旅行圖書上:那是同行夥伴的依靠與依賴,那是在旅遊地點與那裡的人與物的共鳴。

我追求的旅行,應該是獨具個性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我實在無法忍受旅行社提供的批量流水線上的旅行套餐,旅行應該是一種精神體驗,批量同質化的旅行線路其實就是一種精神的洗腦,它不但沒法讓我們找到自己,卻讓自己迷失的越來越遠。

當然旅行更應該是充滿意外的,這就如同生活,我們永遠沒法按照既定的人生路線生活。如果我們真的能適應變化的旅行,那我們為什麼無法接受生活中的跌宕起伏,如果我們喜歡這些未知,那又何必在生活中謹小慎微,步步維艱,企圖控制一切?

不要欺騙自己,旅行不是萬能葯,尤其是那些千篇一律的旅行,它們所帶來的只是更多的傷害。今天的杭州下著雨,我沒法出門,在房間里看書寫作,聽音樂,訓練冥想;其實有的時候,我覺得,這種生活和千篇一律、枯燥無味的旅行相比,它更能帶給我幫助。

當然,我反對的只是那種枯燥的旅行。但其實在我們的身邊,有太多地方,值得我們去走走,我們其實可以隨時開始一次無限時間的旅行。

如果你生活在杭州,你真的去過杭州的每一個展覽館嗎?你真的看過蘇東坡的每一份真跡嗎?你能讀懂蘇東坡筆墨背後的深長意味嗎?你有會去杭州收藏品市場淘些好玩的小物件嗎?你會去坐下來,在孩兒巷的弄堂里和民國出生的老人聊聊歷史嗎?你會去南山路的酒吧和咖啡吧里與陌生的人聊天嗎?你會在吳山廣場上,和晨練的老人一起寫大字嗎?你會在清晨醒來,騎車環繞還未蘇醒的西湖嗎?你其實能做的很多,其實你一點不寂寞。

如果你要往外走,你能不能為自己定製一條最適合的線路?能不能拒絕打卡式的拍照?能不能在出發前多讀點當地文化歷史的書?能不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旅行伴侶?能不能把一切煩惱拋在腦後,能不能將全部的內心,投入到未知的探索之中?

真的,這才是有意義的旅行。


旅行的本質其實是從你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

那麼,這會阻攔少年你一顆嚮往的心嗎?

答案是不能,因為你熱愛自由,想穿梭在跌宕起伏的山巒,想擁抱一整片絢麗的天空,想伸手觸碰一望無際的深藍。當你觀景未看透,行人又回首。你將無法自拔愛上這段光陰故事


旅遊的意義在於:

終於離開家了,真好。

終於回到家了,真好。


美食和風景的意義,不是逃避,不是躲藏,不是獲取,不是記錄,而是在想像之外的環境里,去改變自己的世界觀,從此慢慢改變心中真正覺得重要的東西。

就算什麼改變都沒有發生,至少,人生就像一本書,我的這本也比別人多了幾張彩頁。

這就是旅行的意義。


旅遊對於我來說,它的意義在於:見一見新地方,暫時丟棄狼藉的過去,接著對回歸生活後的重新理解。

這是去年我去旅遊的動機和收穫:

2014.9月

所有的退路都被斷絕了。我幾近崩潰,想起這幾周的作為,真是荒誕極了。把課設當作兒戲,上課一副遊戲人間的模樣,下課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樣。直到快要死到臨頭,才發覺自己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學了兩年軟體工程,連個程序的代碼都打不來。如果畢業還是打不來代碼,那豈不是一無是處?我提前考慮到這個問題,思極未來,它威脅到著我的生存。

恰好是一天結束,我回寢室的路上。

看著晦暗的天空,我彷彿看見了一條極其隱晦命運路線。一片一片的大型雲層堆疊形成的階梯,拾級而上後的是坦途大道。那階梯不是我能走的。我的速度實在太慢了,甚至沒有氣力再往上走。成群的人流蜂擁衝上階梯,把我推開。

這是鋼鐵般的人流,堅不可摧。誰也無法阻擋它向上的意志,包括人流里的個體。它的速度之快,它的無情冷漠叫我心悸,也叫我錯愕於當下自己的無能無力。越變越慢的我被人流衝下台階,跌入空中。墜下的速度越來越快,我奮力掙扎卻無法阻止。我再有什麼作為都是於事無補,再做什麼後悔之言也只是徒增煩惱。我已經做好接受殞身的命運,在靠近地面時,我清晰的看見自己站在那裡,一頭撞進了那個站著的自己的身體裡面。

我回過神來,近乎篤定這條隱晦的命運路線,即將成為一條條肉眼可見的毛細血管遍布我的全身。它們輸送著我全身的養料、血液以及我墜落在迷惘大荒里的命運。

我自詡天賦異稟那都是吹牛皮,明知自己幾斤幾兩還仍荒廢學業。這完全是被一種詭異黏人而且理直氣壯的思想奴役了,憤世嫉俗沖昏了我的頭腦。我毫無悔意的不上進,恰恰是為了證明我心中的理想主義。(對此的描述我放在本章最末)

接下來的日子裡,這些念想都快要把我逼瘋了。再加上課設作業懸而未決,一直吊在心頭,整個人都生活在烏雲里。我又在想自己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會淪落成現在的境地。

我確定我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我想做一名作家。可理想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我時常以第三人稱的視角看待自己,把視角定位在空中,間接的對待自己。我想,我是錯把自己當成理想來想像了吧。

理想雖然不存在實體,但我又對待它如同對待我思慕的姑娘。不管閑暇還是忙碌時,總是想偷偷看她一眼,又或想著她現在成長成什麼樣了。我又察覺它似乎時常在窺視我。我走在路上,她躲在雲里,看我有沒有想她;我走過橋,它躲在河流下,看我有沒有完成它。我把理想視作假想的陪伴。儘管它沒有形體,可當我實現它的時候,我就能看見它了。

可是這些都不重要了。我走在掛科邊緣,畢業後走在失業邊緣,理想也要隨之幻滅。「世界已經把我拋棄了,一切都是我咎由自取。」我這麼想著。

我意識到我已是這失敗的人生促成者,但仍帶著狠狠的快意,心中更覺這是無比正確的。我想無可救藥的去一次旅行,扔掉學校里狼藉的過去,去收拾一番繁亂蕪雜的內心。

恰好十月一日放假七天,秋風掃落葉。

2014.10.1的第一碗

我承受著這樣的雙重壓力去了南嶽衡山。

在搭上去衡山的動車的時候,我之前的生活狀態就已經開始快速凍結,靜止在時間的某個節點。《雪國》開頭就寫到一個長長隧道,它把雪國和現實分開。而這輛動車經過的是另外一條長長的隧道,它連接的是《七龍珠》里的精神時光屋。

如果把時間按照一個軸來說,我的精神在我出發的這一刻起就已經出走了這個時間軸。它因為一切因,所以背叛了時間,所以背叛了一切果,拒絕再將在學校的一切事實都延續。

地理影響著我的思維。它幫助我把如今處境下的驚慌失措譯作了對自然的敬畏,把對未來的躁動暴戾譯作了對自然的掙扎。我不再想著如何如何自處,而是享受著自然的安撫。

動車很穩,直達衡陽市。路上我一直在想,如果這個世界其實就只是我一個人呢?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造物主給我開的一個玩笑,他在偷偷的觀察著我。

為了不讓我孤單,他賦予了我一項能力。所有的場景只會出現在我的面前,而它一旦離開了我的視野,轉瞬就會消失。

我沒有回頭看,因為回頭也不會有用。回頭看見的光景還是在我的視野內,我的視野外是腦袋後面。在我的想像裡面,動車悄無聲息前進一步,前方就照亮一步,出現了水田樹木。而後方就泯滅一步,橡皮把水田樹木都擦去。

如果說地理讓我對壓力的忌憚還有所殘存,那麼這樣的遐想就讓我在學校的生活狀態徹底幻滅,把它駐留在了我的出發地——這很像自戕。

動車帶著這樣的我駛向如飛的衡山。


旅行不是真正的臨近死亡,而是消失,一種社會性的體驗。

當你離開自己的慣常居住地,去到其他地方時,對於原地的人們而言,你就成了「沒有的人」,即是已經死去的人。

現在有很多的人願意出門去走走看看了,我想這無疑是一件好事。人們需要不斷地相互交流思考,這是大家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

那麼旅行作為社會性臨死體驗,這種死亡對我們的意義在何處呢?

當一個人擺脫了慣常生活的地方後,就如同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從有壓力的狀況下抽離出來,亦遠離了瑣碎的小事,有了新的觀察生活的眼睛。

在未知的城市裡,透過昏暗的車窗看到沿途風景時,也許你能從某個陌生人身上發現忙碌的自己的身影,人生中的或對或錯,都在一剎那湧上心頭。

甚至一些以往從未注意過的事和心中那個原始的自己,都可能從旅行中從新覓得,你意識到陷入平常生活的你「死」掉了,在異地的環境中的是另一個自己。

死的另一面是生。

外出旅行特別是出國旅行會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問題。以往習以為常的事也許在其他地方並不那麼容易,你的理所當然,也不是那麼當然。

我覺得這種體驗真的很妙。沒有懷疑,便無從前進,與三觀不同的人的思想碰撞,我們會得到一些關於人生的本質性的思考。「我究竟為了什麼而活?」,「我辛苦所為的一切,又終有什麼意義?」

原本不假思索的度日,通過旅行有了新的思考,帶著審視的目光打量自我,便是在臨死之後,得到的一種新生。

我這裡說的旅行,不是那種一大波人擁擠著來,喧鬧著去的跟團游,那幾乎沒有什麼幫助,我的建議是:

遠離網路,與慣常世界少點瓜葛;

少拍照片,多留點時間給內心思考;

然後,一個人上路。

the end

關注我的微信公主號?

「晚安」


這個問題是我剛剛在疑惑著的。鋪天蓋地的我想出去看看這個世界,只是出去了你就看到這個世界么?我去過的地方很少,昨天剛從北京回來,或許稍微有了一絲想法,旅遊增長見識除了被動接受之外,還真需要能動找尋。我就說一下我現在的一點感受吧。

現在,我眼中旅遊的意義有幾點。一:體驗人生不同的狀態,活在這個世上,無非也是走一遭,何不讓這一趟走得更精彩些呢?走一下非生活城市,看看別人的生活,或許你不會和每個階層每個地方的人做成朋友,但是,或許會讓你更加包含。二:這也是別人和我說起的,我覺得很有道理,增長見識,這也是需要自己主動學習,我和他說,出去旅遊好像也無非如此,或許叫做走馬觀花的看了看別的地方,說起來還真沒有什麼意義。他回答我,不,是你自己還沒有懂怎樣去旅遊,當你看多了一些東西,當時用不上,可是在無形中卻會影響著你,像今天看到某個風格的建築,你能夠說出它是借鑒什麼,什麼時候發展,這些都是可以說是你無形的成長,當你有了孩子後,你可以在牽著他手的時候告訴他一路的風土人情,影響了他的思維方式,或許你不一定是對的,但是,孩子會由此崇拜你,因為你讓他的旅程一路有了內在的延伸(這些話語我自己的理解,不是原話)。由此,我已經知道我下次該怎樣進行我的旅程,或許說從眼前的生活開始吧,我會去試著體會生活的每一處細節,我會教會我孩子東南西北,我會告訴他這一段路的發展,即使是紅綠燈我也會向他解釋為什麼,而不是要求他只記住紅停綠行,想想就美好,回答完這個問題我自己該快點去查查這次我自己遇到的很多不懂的東西。

現在是亂入話語,前一段時間去廣州蹦極,或許是因為高度不夠,沒有什麼別人說的感覺整個人生有了新的體會,屁話,不就是跳下去,彈兩彈嗎?說實在的還沒有海盜船讓我覺得暈眩。又到了說體會意義的時刻了,雖說不刺激,沒有讓我有新的感受,但是舊感受還是有的,就是我真的好喜歡高的地方,哈哈哈,跳下去可能是被推的,完全沒有印象了,只是,蹦極後我自己很開心,像是里程碑,我把我想做的事情一步步的去踏過(跳傘,潛水,蹦極,看雪,攀登高峰等等)。

是結伴還是獨行,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我都試過,第一次獨自出門的時候去了泰國,或許是因為英語不好,而且手機也用不了,還真感覺到了一點孤獨,只是那種心境的體驗也的確很難忘,但是很自由,真的,我去了景點,因為突然沒有興趣,剛進去不到10分鐘,我就可以離開,我可以在某一處看著山看著水看著人就發獃幾個小時,很隨心,只是,不好的地方在你只是一個人,你品嘗不了很多美食,胃容量不夠大啊,你興奮的時候只有自HIGH,這項技能我已經獲得了,什麼時候都好,我能讓自己忽略掉傷感先蹦跳起來,自己開心,說假裝開心也行,反正我能騙過自己。對了,忘記說沒有人拍照這個不是問題,我本來就不愛拍照,說到這個就該說結伴的問題了,這次是和朋友一起去的,說實在的,有得選擇我下次還是會一個人,我們這次4-5人行,意見本來就不好統一,而且,這裡是重點,一直拍照啊啊啊啊,我要的不是一張照片說明到此一游,不想每處都停下來狂擺pose,當然,既然是結伴,有好好配合,只是還是挺憋屈的,所以到這裡吐槽一下。當然,好處也很明顯,熱熱鬧鬧的,可以隨時分享你眼中的美好,而且,吃得很豐盛。先說到這裡,我整理下思緒再修改答案哈。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我想這應該才是旅行真正的意義吧。人的一生真的不長,把自己局限在一個地方更是讓人生失去意義。對於我而言,旅行不僅僅是為了擴展自己的視野。我去過的地方不多,但是每去一個地方就能夠深深陶醉在每一個地方的當地文化與風情當中。旅行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次次的經歷,更多的其實是每一個你沒去過的地方帶給你的新鮮感與陌生感。真正熱愛旅行的人,是不會拿自己的旅行當做是聊天時的談資,更不會利用旅行去增加自己在朋友圈中炫耀的資本。旅行是一種信仰,旅行的記憶會改變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旅行的意義就是當你老了,獨自一人時,想起自己當年在旅途中的種種,不會覺得自己虛度了這一生。看過這個大世界,你就會明白旅行的意義。

然而,當導遊們千篇一律的說辭和喋喋不休的推銷在我耳邊頻頻響起的時候,我已經在尋找旅行的意義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如果你在一個城市的體驗和其他所有人的體驗是一樣的,那麼屬於你自己的記憶和體驗在哪裡呢?旅行的意義又何在呢?

好在最近我發現了我尋找旅行意義路上的指明燈。我在一個叫伴米的網站上找到了我在美國留學兩年多對旅行最好的體驗與記憶。當我和波士頓,紐約,洛杉磯當地人一起,體驗每個城市獨特的文化時;當我品嘗到在旅行團里永遠也品嘗不到的當地美食時;當我和伴米們歡聲笑語,馳騁在每一個城市的大街上的時候,我覺得我的旅行充滿了意義。當我老了,獨自一人時,想起我和伴米們的種種,我一定不會覺得自己虛度了這一生。

我看過了這個大世界,我有著屬於我自己的旅行的意義。


人為什麼要旅遊。

首先引用尤瓦爾赫拉利的一段名言。

如果古埃及的一個貴族惹他老婆生氣了,埃及貴族為了補償他老婆,答應帶她去巴比倫渡個假,那她老婆一定會認為她是神經病。如果貴族說要給他老婆修個豪華陵墓,她老婆馬上就不生氣了。

這一段話看起來是在說旅遊是旅遊產業給大家的洗腦出來的消費主義,不過本身這段話也有其局限性。

旅遊從古到今都是有的,古人更樂於去短途的爬山玩水,避暑山莊。因為人一旦在路上走的時間長了就會受不了。現在人可以環遊世界,得益於交通的便利,路上消耗的時間其實和古人去郊遊的路上花費差不多。如果時間再長就成了痛苦和折磨。

到了十六世紀,人類有環遊世界的能力時,這還只屬於少部分探險家的,他們跨越大海,到達大洋彼岸。路上艱難重重,探索世界是他們的事業。

到了十七八世紀,歐洲人去新大陸的大多數還是冒險家和混不下去的人。這個時候航海技術雖然成熟,但是危機四伏,海盜多如牛毛,如果一個英國貴族要帶她老婆去美國度假還是會被罵神經病。

到了十九世紀,似乎跨海成了家常便飯,商業上軍事上,甚至單純的冒險式旅遊都多了起來,不過類似八十天環遊地球這樣的故事仍然是艱難需要吃苦的。這個時候的旅行者,都是出於對世界的好奇心走出來的。

二十世紀後,環遊世界已經成了富人們正常的生活方式,得賴於火車飛機的發達,這時候一個美國富商答應他老婆去澳大利亞看袋鼠,就會得到一個擁吻。

到了二十一世紀,越來越低廉的旅行費用讓環遊世界變得平民化。

現在再看中國的七十年代,旅遊對於大部分人也許只是去公園中心湖裡劃個船。中國人的旅遊是從改革開放後才開始的。那個時候,古文物不會再被破四舊,大家溫飽得到解決。

在不同的年齡段,旅遊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少年時期跟著父母不會有太多的感覺,到了青春期時,和同學發小們一起出去的旅遊,是最純真的快樂,如果再分開男生幫和女生幫比賽就會更有意思,到了大學時期的旅遊,如果是一個人背包客,體驗的是新鮮,是刺激,是提前享受獨立。如果是和一幫同學,也許會和同伴之間暗生情愫,無論對方會不會喜歡你,每天的陪伴那感覺都是極好的。

到了工作以後,旅遊的同伴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多自由度了,或許可以選擇你的伴侶,公司的團建,或許是基友發小,相對闊綽的錢會讓你的選擇更加廣泛,然而以前是因為喜歡和同伴一起出遊的感覺逐漸變成了一種儀式,任務。

查功略,規劃路線,甚至規划了吃什麼,然後擠到人山人海的景區。

彷彿這種時候,尤瓦爾赫拉利的那段話又成了真諦。

對於成年人的旅遊,旅遊的意義無非幾點,看景,打卡,吃,住,發朋友圈,在累成狗和騙自己又打卡了一個地方的麻痹下渾渾噩噩的奔向下一個行程。

在對旅遊矛盾反覆的思考中,去年的一天我突然悟出了一個方法。

旅遊如果抱著很強的目的性,其實將會有意義很多。

1.比如我就是要和某人一起,某人不去我就不去,和某人去我就開心。這個估計很多人都體驗過,就不談了。

2.找一個目的地,非常明確的目的地,不是泛泛的我要去雲南,然後查雲南有什麼好玩的。

比如去年我去的FAST,我已經想好了我要去fast。然後看fast在哪,可行不可行,一看可行,以fast為中心規劃一條線路。這樣旅遊完後回想起來,一路辛苦跋涉,都是為了親眼見到這個壯觀的景象,而不是我又去了貴州,打卡完畢,實際上貴州大部分區域我還沒有去過。

3.找一個食物,比如我就要去吃重慶火鍋和重慶小面,海底撈什麼的都沒意思,比如我就要去吃冰碗冷麵。

當然這種方法除了及其專業的美食家,我估計為了吃去旅遊性價比有點太低了。

4.為了一個其他目的,比如我這趟去是為了體驗一條旅遊線路,開發旅遊產品。或者出一個視頻,每次旅遊都出一個視頻,這樣攢上個十年,過去的旅遊經歷實際上都被量化的保存下來了。或者為了攝影,比如我喜歡拍銀河,我就去高原拍,我想要拍大塊的自然交錯顏色,我去南疆拍,我想要拍江南水鄉,我去蘇州拍。

5待續


趁著交換在歐洲浪了很久的一點想法

56天的旅程,12個國家,66個小時的火車,66個小時的大巴,22個小時的輪船,12個小時的飛機。經歷過激動緊張合不上眼的忐忑,也度過空虛無聊到想要炸地鐵的暴躁。

出發前,感覺自己全世界最酷,走著走著,感覺其實也就那麼回兒事。

激動時覺得旅遊太棒了,這個世界太美了;看多了後又覺得到哪兒都差不多;和別人聊天的時候說出自己的旅遊大計,覺得自己牛*上天了;可是面對房客的一句「where did u get the money?」, 卻只能很慚愧地說出那個答案「from my parents」。

我反反覆復地問自己,這樣有意義嗎?這樣值得嗎?可是當回頭看來,卻覺得自己旅遊並沒有讓我變得很酷,而是讓我一點點去明白很久以前書上講的道理。

大概最衝擊自己的還是自己腦海中固有的觀念。

從電視上看到過各種各樣的世界,看到過人口販賣集中的東歐,看到過熱愛蘇聯,憎恨蘇聯的波羅的海人民,看到過陰森抑鬱的奧斯維辛集中營。

可是當我真正地來到東歐,卻發現這裡與「人皮客棧」中的東歐並不一樣,號稱「小巴黎」的里加吸引了來自西歐,英國的定居者,他們被這裡的氛圍迷住,更被這裡的人迷住,夜晚走在街上的安全感比在義大利強多了;在把蘇聯刻畫成大魔頭的維爾紐斯,以為人們對蘇聯一定恨之入骨,可是當問film studio的阿姨

-「Do you hate them?」

-「of course not, they brought factories」.

-"how about baltic way,do u participate in?"

-"we all partcipate"

這種矛盾的情緒存在於這些經歷過二戰,經歷過蘇聯統治時期的人民心中,既逆來順受又爭取獨立民主,沒有哪一種情緒會佔極端,因為每個人都在順著潮流奔跑。

(1989波羅的海之路的起點)

在波蘭,遇到了給我讓座的老大爺,他嘟囔著我們聽不懂的語言,憋很久才憋出來的英文,卻很努力地告訴我們「I love warsaw,my favorite,greatest」, 大爺眼睛中的光芒,好像讓我看到了波蘭這個昔日大國的風采。

在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前,就連看相關的紀錄片都會想要熱淚盈眶,可當真正參觀的時候,卻是對人性之惡的一種懼怕,並沒有想像中的淚水,只有心底深深的恐懼與嘆息。

這些固有的觀念,到底從哪裡來,又為什麼在我心底紮根,還會固執地為這種觀念宣傳,可是當自己所見深深地挑戰了心中所想,就會明白曾經的自己多麼狹隘。

忽然就會明白所謂的包容,絕對不是張口說出來,也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靠眼睛看到的事物,靠耳朵聽到的故事,靠自己內心的判斷才鑄成的。

在因斯布魯克(奧地利)的時候,與房東Jason聊天,我們聊中國,聊共產主義,聊歐洲,當談到性與愛,Jason可以說

「I had more than 30 sex partners,but the first requierments for a girlfriend is loyalty and I will always be loyalty」,

Jason 聊自己與現任女友是從固定的sex relationship 轉變為 love relationship。第一次聽到的時候,覺得很驚訝,可是仔細想想也並沒有什麼不妥,sex和love並不是完全對等的,彼此都是單身的時候為什麼不能have sex, 但處於戀愛期的時候,就需要保持忠誠。這種在中國傳統觀念中被可能會被認為是不可理喻,生活混亂的人,卻志願給青少年普及性知識,也能和我聊對歐洲的擔憂,聊對中國共產主義的看法,聊自己的抱負。

這種挑戰中國傳統觀念的思維卻讓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有不同的人,不同的腦袋,每個人都以自己想要的姿態生活著。他們的心中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圓心,他們繞著自己的圓心不斷活出自己的世界。

(因斯布魯克抬頭就可以看到的雪山)

這個世界並不會因為歲月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會更加熠熠生輝。

在布達佩斯偶然闖進一家art studio,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太太和自己的老伴經營者這個畫師,silence 與 peaceful是她畫筆下的主調,輕柔的色彩,溫柔的人物線條,少女心的畫風,都讓我看到了這位畫家心中的童真與爛漫,「願你永遠以孩童之眼看待這個世界」這大概就是藝術的魅力,當她問我的專業的時候,我竟然不知道如何回答,感覺任何充滿功利氣息的回答都與這個畫師格格不入。她說

" you need to be a creator, creat a better business world"

我不知道怎麼創造,也不知道這樣一個business world會是什麼樣,但我只希望自己可以像她一樣永葆一顆童心。

我們離開時,她與我們擁抱

「Come back and see me, i will always be here」

這種對愛,對真善美,對自己世界的堅守,就如同孩子對美好世界的嚮往,哪怕她已經歷經風塵,活過歲月。

(多瑙河旁的布達與佩斯)

旅遊教給我不僅僅是這個世界有多麼精彩,而是這個世界會按照那些全球通行的道理運行,媽媽教我們要互相寬容,要替別人著想,要樂觀。

漫漫旅途中我們記得了在離開商家的時候主動關上門;懂得了在和陌生人聊天的時候從內心理解尊重對方的觀念,而不是瞪大眼睛一臉不可置信地質疑;也學會了在大部分無聊,難受,暴躁的時光里,發現窗外的風景,互相為同伴加油打氣,一起在街頭傻笑著安慰自己。

旅遊真的很酷嗎?

我也並不覺得,很多事情,很多觀念,如果我們用自己的腦袋地多問幾個為什麼,多思考一下,而不是被大眾媒體牽著鼻子走,也能收穫很多。如果我們能在生活中努力踐行好最簡單最樸素的道理,我們一樣也會成長。

而旅遊本身,只要你肯上路,一點難度都沒有。

只是我很幸運,能在最難受的大巴上看到美到窒息的落日;能在最狹小的房間,認識最有趣的靈魂;能在最寒冷的地方,遇見最溫暖的聖誕老人。

最酷的人應該是能做好本身就有難度而又乏味無趣的事情的人,比如賺錢,比如學習。

想要和有趣的人多聊聊,來我的公眾號找我吧


人們去旅遊應該是為了獲得安慰與力量,受到陌生世界的治癒。


認真看完了你們的答案,突然感覺很累,有人的地方便有了江湖,每個人不同所以每個人的思想不同,面對旅遊真正的意義,簡單的問題卻需要深刻去體會其核心意義,說起旅遊,想起來了李白,李白走遍大好河山,是因為有斗酒詩百篇的才情,又洒脫面對貶官流放的胸襟,有給唐玄宗寫詩,讓楊玉環研磨的本事,徐霞客祖上「闢田若干傾,藏書數萬卷」,家裡有一座「萬卷樓」專門用來藏書,徐霞客出門遊歷前的22年都在這裡刻苦學習。

沒有足夠的技能傍身,沒有足夠的盤纏壯膽,沒有儲備基本的生活常識和自救知識,沒有學習天文地理風土人情,只是為了那些朋友圈非發不可的照片,那些眼巴巴等著別人來點的贊……那這樣的旅行,不過是從你自己過夠了的地方跑去別人活膩了的地方。

「世界那麼大,我也想去看看。」但我沒勇氣這麼洒脫地辭職出遊,我上有老下有小,有房有車有貸款,我要先為了這場看看積累資本。因為我不想窮游窮嗨窮樂呵,我想按照自己的意願設計行走路線,想住更安全舒適的酒店,吃特色精緻又衛生的美食,遇見有趣好玩有故事的各色人等,享受全情投入的高品質行程。

下期還有分享……未完待續。《敬請諒解,腦細胞殺死了幾千了,休息下》


旅遊的意義不在於旅遊本身,在於對待旅遊的心態。

旅遊的實質就是從一個城市到達另一個不常呆的城市。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旅遊者本身覺得到另一個城市是一件長途跋涉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那麼旅遊的意義就成了勞累的,負擔的。

而有些人,覺得旅遊是一種時尚,他們的旅遊就是忙著拍照,上車睡覺,下車就尿尿,回去再跟朋友曬照片,那麼旅遊在這裡就是一種可以成為自己炫耀或是吹噓的資本。

還有一些人,覺得身心勞累了,需要到一個地方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安靜,他會選擇旅遊,那樣的旅遊就是釋放勞累的。

也有一些人,覺得需要拓展視野,領略不通的風光,也想體驗旅遊途中的新鮮事,於是就進行了旅遊,那麼這樣的旅遊就是催人向上的事兒。

旅遊重要不重要,在於出行者的心態。


放鬆心身的事情必須要做,在旅遊過程可以拍下眼前喜歡的景,把圖片分享出去又是另外一種收穫了。旅遊一次,收穫兩種心情。卸下暫時的包袱、背上分享回饋的快樂。

  暑假一到,我就和幾個舍友計划去貴州,第一次坐高鐵,花點錢享受一下。出名的旅遊景點什麼黃果樹肯定去的,山山水水的一切都記在腦子裡。就覺得上大學不僅僅是讀書,更應該出去走走,工作就沒有那麼多心思和時間旅遊了。當然前提下旅遊整個行程必須安全的、計劃好的,這樣才會更投入旅遊。

  還真要感謝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你看,古代的人都喜歡遊山玩水了,現代人怎麼可能不跟上。去到黃果樹當然要拍張照了,反正一路上帶著蘋果出門就夠了。一直很喜歡聽電台,晚上睡前聽一下笑話或者鬼故也是別樣滋味哈哈哈。晚上回到民宿,和舍友們圍在一起聊天。遇到興趣一致的朋友真心覺得幸福,再不旅遊就畢業了。大家都喜歡去旅遊嘛,所以平時也會聽旅遊的電台。既然這次去貴陽,打開了高鐵足跡。找一下貴州的電台,居然發現了一個旅遊廣播97.2,聽了一下介紹一種美食叫戀愛豆腐果。聽著聽著就口饞了,馬上百度去找來吃。她說希望吃了可以有愛情,真是個傻瓜。

這次旅遊拍了好幾百張照片,你懂的,女生去旅遊不是自拍就是自拍。哈哈哈哈哈,不是啦,美景前怎麼會放過呢。如果刷朋友圈,朋友們可能想屏蔽我們了哈哈哈,一開始發一兩次肯定贊爆了,後來的就會嫌棄刷屏了,自己也是過來人哈哈哈。好吧,去高鐵足跡發時景好了,簡單方便又可以添加天氣。這樣自己可以分享又不怕別人嫌棄,足跡裡面的朋友挺多的,相對朋友圈少一點而已。我在貴州留下足跡,收穫愉快和鞏固友誼。希望你也能旅遊一下,體驗快樂!


如果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旅遊可以增長見識,那在信息時代,除了作為定情儀式或艷遇外,其實沒什麼意義。

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我們想去一個地方,是因為「聽」人說哪個地方風景不錯,想去親眼「看看「,旅遊者對景區一無所知,在旅遊過程中充滿了發現的認知感,如果有導遊幫助處理住宿吃喝帶領體驗風土人情,旅遊體驗將更加完美。

但當今這個信息時代,我們聽說美景後會去網上求證,當今地球上已經沒有未發現的地方,實際上景色已經被「看」過了,人們也不屑於尋找導遊,通過網上信息自己製作旅遊攻略,到旅遊景點前已經對地圖地貌瞭然於心。除個別超級奇觀外,大部分旅遊景點不會產生比照片更好的體驗,當地吃喝相信在大城市都能吃到,特產某東某寶都能買到。

因為有攻略怕黑導黑車,一部分人也不會和當地人交流,旅遊的過程,從最早的獨自探索、由導遊帶領體驗風土人情的過程,變成一個照著網路攻略自擼的過程。偽文藝青年的這種旅遊,或許還不如大爺大媽報團來得歡樂,也不如看旅遊節目來得省錢。

在視聽信息爆炸和物流業發達的今天,基於奇光異景特色表演的傳統視聽旅遊和美食旅遊已經遭到時代挑戰,這點和某酷通關對遊戲的影響是一致的。因此旅遊業不得不出售其他體驗和服務,如聞花海嗅覺旅遊、給奶牛擠奶觸覺旅遊、同生共死蹦極戀愛旅遊、騎馬考駕照整容等服務旅遊,這些無法自擼的旅遊項目,將是今後旅遊的意義和發展方向。

以上


旅遊的意義???我個人認為跟啪啪啪的意義差不多,除了一次需要有結果外,大多數都純粹為了解悶、消遣。就是浪費生命的一種,完全沒必要高大上。


哈哈,剛剛看完《白日夢想家》就看到了這個問題。

我覺得旅遊的意義在於重新認識自我,到一個誰也不認識你的地方 做一些曾經僅僅想過的事情,遵從自己的內心,能夠遵循自己的內心,就已經足夠了,你就是了不起的。


大部分人的大部分人生都是在熟悉地方做著熟悉的事。無憂無慮的童年家鄉,伴隨著成長點滴的校園,以及工作上班和決定要留下來的城市。

大部分的時候,生活沒有什麼大變化,當然也沒有什麼大的危險。未來的路充滿未知,但是還好,生活是緩慢向前的,明天可能會出現一些陌生的人事物,但總體是可以預期的,明天太陽照常升起,你會去擠地鐵上班,如果是周末的話,可以睡個懶覺。

但是這輩子總會有幾個重要關口你需要面對,有一些重要的決定你需要去選擇,比如選擇和誰戀愛結婚,要不要結婚,要不要小孩,是不是要改變自己的職業,換一個城市工作生活,移民等等。

這些決定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些決定往往會改變你已有的生活軌跡,把你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比如結婚,意味著你要和另外一個人共同生活,兩個人的家庭生活對你來說就是陌生的。

而旅行,就是加速你面對陌生的過程,旅行就是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速食麵對陌生的事物,如果沒有旅行,是在熟悉的地方,那些陌生未知可能只是慢慢侵入你的生活,這就像溫水煮青蛙,當有一天你突然驚覺的時候,生活已經偏離了很遠。

錢鍾書《圍城》說:

「結婚以後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顛倒的,應該先共同旅行一個月,一個月舟車僕僕以後,雙方還沒有彼此看破,彼此厭惡,還沒有吵嘴翻臉,還要維持原來的婚約,這種夫婦保證不會離婚。」

所以才有所謂旅行分手,成田分手,如果沒有旅行,你要發現對方不是適合你的人,可能要很久,兩個人得努力偽裝好幾年,直到生活中瑣碎小事累積到臨界點,然後爆發。

戀愛旅行就是異地戀的另一端。異地戀輕的像羽毛,看起來很美好就看你抓不抓的住,而戀愛旅行重的像一座山,很沉重就看你扛不扛得住。

選擇獨身也是一樣,真的覺得一個人也是可以嗎,那就一個人去旅行吧,呆在一個熟悉的地方可能覺得一個人還好,如果一個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你就知道你內心真實的想法了,在那些驚喜沒有人分享,困難沒有人幫助的時候,畢竟,你要選擇的以後的人生,就是這樣的狀態。

重要的決定為什麼重要,就是因為這個決定會改變你的生活,給你帶來很多未知和不可控的東西,旅行也是這樣,與其慢慢靜待它的到來,還不如在做決定前,背起包走出門,提前去面對它,把自己的內心放到陌生的環境,然後就知道它真實的聲音了。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告號:河西的小木屋


覺得盧思浩《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中的這篇「旅行能解決所有問題?」寫得很好

前兩天有人給我發郵件說,旅行了一圈回來發現自己還是很焦慮,好像旅行沒有那麼大的作用。

我自己有陣子也很熱衷於旅行。滿以為自己完成了打怪升級的過程,結果面對生活的時候還是灰頭土臉。

的確,旅行無法為你要面對的現實帶來多大改變,你要做的論題還是那麼多 ,你的上司還是那個。如果你沒能清楚地認識到最後你都是要回來的,那麼旅行對於你可能並沒有那麼大的功效。去旅行就一定能夠發現自己?別信這句話。如果你只是去最熱門的景點,只看最美麗的景色,同時又在不停地上網,那是沒有用的,因為你沒能有所成長。

什麼叫在旅行中有所成長?我認為,旅行最重要的是學會獨處,旅行是一種催化劑,它能夠讓你找到自己內心的節奏,但這前提是你要意識到這一點:就是因為你身處喧囂中太久了,你才會想要去別的地方。然而如果你在旅行的同時又在不停地害怕孤單害怕寂寞,那這樣的旅行不過只是從一個你待膩的地方去另一個別人待膩的地方而已。你終究是要回來的,你回來之後要面對因為旅行而落下的工作,你遲早要面對生活的不如意,如果你沒能培養出平和的心境,那麼回來之後你只會覺得生活更加不如意。

苦逼了就想去旅行?難過了就想要離開?那你只會覺得越來越糟。

旅行不是你逃離的借口,它應該是尋找的過程,它更像對自己辛苦工作的獎勵。因為我辛苦了,所以我可以給自己放個假。也只有這樣,你在放鬆的時候才能夠心安理得。

我希望所有旅行的人,都能夠來一場自己一個人的旅行,學會 怎麼面對孤單、怎麼面對寂寞,以及怎麼面對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妨就帶著幾本書、幾首歌上路吧,去一個你不熟悉的地方,不要追逐尋些景點,我想你一定會更有收穫。


我是一個非常愛旅遊的人,不是為了什麼春花秋月面朝大海的文青情愫,純粹是去感受未知的生活,看看路上的人和風景,順便開闊眼界,並在旅途中得到鍛煉。

「旅行對於我的意義,是去發現未知的新世界。去看風景,還有熱鬧的人群。

旅行中,最美的風景有兩處。一處在路上,一處在下一站。旅行帶給你期待。」

這是我看過的最得我心的答案。

本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自助黨。

跟過幾個團,感覺差極了。最近的一次是跟團是游巴黎、瑞士。

巴黎的四天日子就是每天早起晚睡坐大巴,上車補覺吃東西傳照片,下車照相發定位找廁所。

神奇般在四天時間刷完了協和廣場,盧浮宮,巴黎聖母院,凱旋門,旺多姆廣場,香榭麗舍大道,凡爾賽宮,歌劇院,去老佛爺擠了一遭,也夜遊了塞納河,還在蒙帕納斯大廈頂層看了巴黎夜景,甚至還抽出一個白天時間安排了打折村行程。噢,忘了說,四天里還有十幾個小時都是在去往+離開巴黎的大巴上度過。

也許有的人會說,這行程多合算啊,該去的去了,該看的看了,該買的買了,該有的游(zhuāng)客(bī)照也照了,還有什麼不滿意嘛。那麻煩您麻溜兒出門右轉不送。

不得不承認,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每個人都像是機器上螺絲和發條,朝九晚五。一年到頭那屈指可數的年假,能拿個幾天去旅遊已經相當對得起自己。當然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跟團游是最好的選擇。起碼在不多的時間裡能拿出一部分去開闊視野見見外面的世界這也需要一些勇氣。少一丁點勇氣轉而在家癱瘓一周也並不是什麼難事。

說到短期旅遊,我更願意選擇去一個喜歡的地方細細領略而不是拚命刷景點城市國家。

相信大家一定有同感,短期刷完一個國家甚至整個歐洲,雖然好像哪裡都去過,但人真的很疲憊,而且是哪裡都沒印象。

有的人可能覺得自助游=窮游,花時間就是要去享受,為什麼還要費心費力搞這些事情。

首先要糾正一下,上文所提到的自助跟窮游是兩個概念。自助游只是多花心思在出發前的準備,包括了解當地文化,人文,歷史,城市布局甚至美食。花的錢也許比窮游甚至跟團要多,但換來的深度體驗感一定非常值得。倘若當時我沒有跟團而是自助去巴黎,那聖母院將不僅僅是一幢古老的建築,盧浮宮也不是只花三個小時溜達照相的博物館。巴黎於我將更豐滿。在巴黎的四天沒有親自走過繁華的街道,沒有去過街角的咖啡館,甚至沒有品嘗到當地也許並不好吃的美食,沒有去塞納河邊散步,甚至不知道這些景點都在城市的哪個方位。對我來說巴黎只是一個一個孤立的點,沒有線更沒有面。

走的時候我就跟朋友說我一定會再來一次巴黎,彌補我在跟團游缺失的體驗感。下一次,我希望能跟男朋友一起,牽著手在塞納河畔散步,花一整天泡在盧浮宮,在巴黎聖母院告訴他這裡的故事,不能免俗的在鎖橋掛上我們的鎖。那一天,一定陽光正好。

下一次旅遊,打算去熱帶的島嶼游泳,計劃ing.......

訂閱號:sogut(年輕人在關注什麼?)


推薦閱讀:

在深山裡面開一家民宿,需要多少錢?怎麼推廣?
日本自助旅行?
出門旅遊時你最糟糕的經歷是什麼?
北歐旅行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城市?
濟南有什麼「鮮為人知」,但很有意思的景點?

TAG:旅行 |